身份建构的应用研究述评_袁周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13年第2期(总第153期)

身份建构的应用研究述评

袁周敏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收稿日期:2012-

03-31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商业会话中语用身份建构的实证研究”(10YJC740126)、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基金项目“商业会话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2010SJB740004)、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0〕27号);南京大学“985工程”三期改革型项目“当代西方语言学前沿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NJU985JD05)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周敏(1977-),男,汉族,副教授、博士、硕导。研究方向:语用学。

[摘要]

身份建构的研究业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和语用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综述日常

话语、机构话语和商业话语领域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身份建构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定量分析,语料选择上需要尽可能地选取动态的自然语料;还需要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汲取营养,不仅从语言结构层面而且需要从会话结构层面动态地分析身份建构的语言表现和工作机制。[关键词]

语用身份;身份建构;日常会话;机构话语;商业话语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2643(2013)02-0038-06

The Applied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 Survey

YUAN Zhou-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China )

Abstract :The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has been a focus issue in social sciences and pioneering topic in the field of pragmatics.This survey of the related studies in daily conversation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and business discourse ,suggests that the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should employ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collect naturally-occurring conversations ,and be approached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It furth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make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working mechanism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should both explore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Key words :pragmatic identity ;identity construction ;daily conversation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business dis-course

1.0引言

Yule (1996:4)指出,语用学的特色就在于将语言使用者引进语言分析,

而研究语言使用不能不研究语言使用者的身份,

因为解释话语的产生与理解离不开对交际主体的认识。(陈新仁,

2004)身份建构的研究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最值得注意的研究焦点”(Du Gay et al.,2000:1)和

“社会科学的中心舞台”

(Bamberg et al.,2007:1),是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的重大课题(袁周敏,2008),而且业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

个前沿性课题。话语生产者无论在其口头或者书面语篇中都会表达其态度和立场,通过语言的、非语言的资源对其在语篇中的身份进行定位,因此,身份将会进一步引入不同体裁的语用学研究。(袁周敏,2011c ,2012,2013a ,2013b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身份建构的研究需要借助自然语料,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动态地考察其语言表现和工作机制。

2.0日常会话中的身份建构研究

日常会话文献中与身份建构相关的研究集中体

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关于成员归类机制的研究;其二,关于叙事文本中故事讲述的研究。

2.1成员归类机制的研究

成员归类机制(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De-vice)即从成员群体归属的视角研究交际的相关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Sacks(1972,1979,1992转引自Higgins,2007)创立的MCA(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的研究中就已经展开,近年来引起了语用学界的注意。(Antaki&Widdic-ombe,1998;De Fina et al.,2006;Schegloff,2007;Higgins,2007;Axelson,2007)袁周敏(2011a,2011c)指出其著名的例子The baby cried.The mom-my picked it up经常被用来分析指称和语用照应,而在他的理论中,这里的宝宝和妈咪其实构成了一个属别:标准关系配对(standardized relational pair)。Lepper(2000:14-16)更是直接指出,该理论可用来研究词语的语用意义。国际语用学界学者已经注意到身份建构研究在语用学领域的重要性。国际语用学会刊Pragmatics也曾运用成员归类机制探讨话语中的身份建构问题。(Higgins,2007;Axelson,2007)Antaki&Widdicombe(1998)还从成员归类机制的角度为身份的研究拟定了5条准则:第一,对于具有身份的个体,无论他或者她是说话人、听话人还是被谈到的人,都将被投射到一个类别中,这个类别带有与其身份关联的特点或者特征;第二,这种投射是指示性的并且情境化的;第三,它使得当下的身份与正在进行的会话相关联;第四,拥有某个身份(说话)在会话中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五,这些身份都将表现在人们所运用的会话结构中。另外,袁周敏(2011b)依据身份表征理论,认为称呼语的使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是其身份凸显的语言手段,是元语用意识调控之下元语用策略的使用,并指出身份作为交际主体固有而重要的语用资源,使说话人借助元语用意识的引导,在语用平衡假设的框架下,采用标记身份的称呼语对话语走向进行调控,力求达到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完成即时语境中的人际交往。也有文献认为(袁周敏,2012)说话人突显某一特定的身份特征是说话人顺应性选择的结果,是说话人根据交际需要为突显某一身份特征从而进行语用身份建构的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转喻性自称以及NP+我与我+NP 式自称不仅从宏观上表明了说话人的身份特征,而且从微观上传递了其情景性身份特征。

2.2叙事文本中故事讲述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料选择上,叙事文本关于身份建构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De Fina et al.(2006)认为叙述文本关于身份的研究包括叙述的文化方法(Ochs&Taylor,1995)、文化图式(Kiesling,2006)、特定策略的选择如转述语(Hill,1989)等。另外也有学者从语言(结构)的选择入手,包括语言及其变体的选择(Bucholtz,1999)、动作性动词、指示性表达(Schifrin,1996)和传声机制(voicing device)(Relano et al.,2005)来考察这些结构所标识的特定角色从而研究自我在故事世界中的呈现;还有学者探讨叙述者如何运用语言资源来标明其社会身份,如性别、种族、民族身份等。(Geor-gakopoulou&Lytra,2009:312)对中国语境下身份建构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具体采用叙事文本为语料的民族志研究则更显阙如。较为系统的研究见项蕴华、张迈曾(2005)一文。该文采用Labov的叙事分析模式对女性受访者的叙事进行分析,以勾勒他们从“半边天”到下岗女工到再就业的个人经历及其身份的重新构建过程。但由于该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为社会语言学,采用访谈的方式收集语料,以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考察点是下岗女工的身份变化,即基于访谈文字探析受访对象(从稳定的国企工作人员到再就业后的市场经济下公司职员)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身份主体对自我的身份建构缺少能动性,更多的是体现了制度上的安排。而身份建构的过程是在会话中展开的,说话人将其作为可供调用的语用资源为实现其交际需要服务的这一动态过程没有得到体现,因而缺乏对身份建构动态性的描述与解释。

最近,国际语用学学会会刊Pragmatics(2009年第三期)推出了以语言、话语和身份为主题的专刊。既有从语言和其他符号层面宏观探讨性别身份、年龄身份以及民族身份的,也有比较微观考察话语中的社会角色和关系角色的。例如,通过研究雅典的一所小学里学生在课间的会话,考察嘲弄(teasing)如何建构学业较差(poor pupils)的学生身份的。这似乎表明身份建构的研究已经从宏观的论述国家身份、文化身份、民族身份转向微观地细致考察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运用语言等符号资源建构某种微观身份特征。

3.0机构话语中的身份建构研究

3.1法庭话语的研究

机构话语中的身份建构研究的文献主要体现在法庭话语和新闻话语上。法庭话语研究总体上说来可以分为两大思路。其一是关于法庭话语的本体研究,重点在对语言和话语结构的探讨,如话轮(H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