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脑保护策略
心肺脑复苏CPRC的现代概念
目录
CONTENTS
• 心肺脑复苏CPRC的概述 • 心肺复苏(CPR) •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 脑复苏 • 心肺脑复苏的未来展望
01 心肺脑复苏CPRC的概述
CHAPTER
CPRC的定义
CPRC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是一 种紧急医疗技术,用于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 通过人工方式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CPRC的历史与发展
1950年代
心肺复苏术开始得到广泛研究 和推广,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成为主要抢救措施。
1960年代
随着体外电除颤技术的出现, 心肺复苏的存活率得到显著提 高。
1970年代
开始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连 续性,以及在复苏过程中使用 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
1980年代至今
心肺脑复苏的概念逐渐形成和 完善,强调在复苏过程中对患 者大脑的保护和整体生命体征
脑复苏的目的是尽快恢复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以减 少脑细胞的死亡和损伤,从而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大脑功能 。
脑复苏的策略
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系统
在发现心脏骤停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启动急救系统。
心肺复苏
在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大脑 的氧气供应。
低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大脑,需要进行低温治疗,以降低脑细胞 的代谢率和氧气需求。
心肺脑复苏的普及和教育
公众教育和培训
心肺脑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 能,需要广泛普及和培训,未来 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提高公众的心 肺脑复苏知识和技能上。
专业人员培训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心肺脑复苏 技能也是必备的,未来的培训将 更加注重专业人员的技能提高和 知识更新。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
炎症反应
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 应被激活,进一步加重脑 损伤。
细胞凋亡与坏死
脑细胞在缺血缺氧状态下 可发生凋亡和坏死,导致 神经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02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 的组成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早期识别
对可能发生脑复苏的患者 进行早期识别,及时采取 干预措施。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确保患者呼吸、循环等生 命体征的稳定,为脑复苏 创造有利条件。
04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 的效果评估
短期效果评估
神经功能恢复
观察患者短期内的意识状态、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等指标,评估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
生命体征稳定
评估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出现 严重的并发症。
实验室指标
检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糖、电解质等实验室指标,评估患者的 生理状态和治疗效果。
持续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 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等 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疗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 定期评估集束化治疗的疗效,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实施要点
பைடு நூலகம்
早期干预
在患者发病后尽早开始集束化治疗, 以提高治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制定和实 施治疗方案。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 略
contents
目录
•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概述 •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的组成 •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的实施 •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的效果评估 •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的挑战与前景
01
脑复苏集束化治疗策略 概述
定义与目标
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脑保护
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脑保护突发心源性死亡(Sudden cardiac death,SCD)通常发生在1小时内,而且没有明显的症状或征象。
SCD通常需要进行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紧急处理。
虽然CPR 和AED可以挽救生命,但院外心跳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350万人死于SCD,其中大多数是在高收入国家。
在美国,SCD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年约有30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虽然缺乏准确的数据,但SC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在美国,每年有约35万人经历OHCA,其中仅有10%左右的人在到达医院前恢复了心跳。
在欧洲OHCA的发生率略低于美国,但生存率也相对较低。
在中国,OHCA 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41.84人(1)。
OHCA在中国的发病率(1)OHCA的生存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CPR的质量和时间、AED的及时使用、到达医院的时间以及后续治疗的质量等。
根据研究,总生存率通常在5%到10%之间,但在一些高质量的急救系统中,生存率可以达到20%或更高。
为提高生存率,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包括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急救系统的效率和质量、优化CPR和AED的应用、规范化及高质量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等。
虽然CPR可以挽救生命,但CPR后的脑损伤经常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发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所谓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即为心肺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Cardiopulmonary arrest after 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CPAAHIE)。
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肺复苏后的时间分期。
重症医学-15试题
重症医学-15(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20,分数:24.00)1.脑保护策略是指应用相应的药物和措施,以达到(分数:1.00)A.阻断继发性损伤B.减轻脑缺血、缺氧损害C.减轻再灌注损害D.改善预后E.以上都是√解析:[解析] 脑保护策略是指应用相应的药物和措施,以达到阻断继发性损伤、减轻脑缺血、缺氧损害、减轻再灌注损害、改善预后。
2.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包括(分数:1.00)A.降低细胞缺氧兴奋性毒性B.抑制炎症反应C.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D.抑制细胞凋亡E.以上都是√解析:[解析] 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包括降低细胞缺氧兴奋性毒性、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抑制细胞凋亡。
3.钙离子拮抗药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分数:1.00)A.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跨膜钙离子内流,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B.减轻对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C.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D.降低脑代谢和脑氧耗,延缓ATP耗竭,减少乳酸生成,减轻酸血症E.改善脑组织氧供,产生脑保护作用解析:[解析] 钙离子拮抗药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跨膜钙离子内流,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4.自由基清除药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分数:1.00)A.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跨膜钙离子内流,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B.减轻对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阻止脑水肿,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凋亡√C.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D.降低脑代谢和脑氧耗,延缓ATP耗竭,减少乳酸生成,减轻酸血症E.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解析:[解析] 自由基清除剂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减轻对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阻止脑水肿,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凋亡。
5.低温在脑保护策略作用的机制是(分数:1.00)A.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B.减轻对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C.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D.降低脑代谢和脑氧耗,延缓ATP耗竭,减少乳酸生成,减轻酸血症√E.改善脑组织氧供,减轻脑水肿解析:[解析] 低温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降低脑代谢和脑氧耗,延缓ATP耗竭,减少乳酸生成,减轻酸血症。
心肺复苏要点
心肺复苏要点一、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1、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2、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3、胸外按压的幅度:应将成人胸骨按下至少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4cm,儿童大约5cm。
不再用5cm的成人范围。
4、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部回弹。
5、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对于成人,儿童,婴儿(不包括新生儿)按压/通气比率仍是30:2,但有两点变化:①首先以进行30次按压开始CPR而不是进行2次通气②建议以大约每秒1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持续进行胸外按压且不必与呼吸同步.之后可按照大约6—8秒钟1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6. 即使心跳已恢复但仍较弱,仍需30:2进行按压复苏,增加复苏成功率。
7。
仍然提倡胸前捶击起搏二、建立了简化的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BLS流程)1. 判定呼吸采用的"看、听、感觉“,方法已从流程中删除,过去此法应用于开放气道后评估呼吸,这些动作并不协调,也耗时,基于这些原因2010指南强调发现心搏骤停者立即启动EMS系统.对无呼吸或不正常呼吸(叹气样呼吸)成人马上做胸外按压对心肺复苏流程进行了改进. 2.检查脉搏并不重要新指南弱化了施救者检查脉搏的重要性。
检查脉搏很困难,无血压或血压过低时甚至训练有素的急救人员也常常会出现判断错误,即使有脉搏急救者检查也不应超过10秒。
假定一个人突然倒地无反应无呼吸或异常呼吸,可怀疑是CA.现场急救者不应检查脉搏而应立即启动EMS系统.3.减少按压中断有效胸外按压是持续至自主循环或复苏终止。
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任何不必要的胸外按压中断(包括暂停按压进行人工呼吸)都会使CPR 成功率降低.三、心肺复苏程序变化1. A.B。
C步骤改为C。
A。
B :2010指南最新变化是将基本生命支持(BLS)中的ABC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新):在通气之前开始胸外按压。
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
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易产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亚低温(32~34℃)治疗能改善预后和使患者获益。
临床上可以选用降温毯、冷液体快速静脉输注、自粘型水凝胶包被、血管内冷却降温、冰敷冰帽等多种措施使体温降低。
一般认为在心肺复苏后0.5~0.6 h内开始降温是一个合适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低温时间l2~24 h,然后缓慢(0.25~0.5℃/h)复温到36.5℃。
寒战、肺部感染、低血压、心律失常、血小板减少是低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标签: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亚低温技术;应用;不良反应[Key words]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Mild hypothermia;Application;Adverse reactions心搏骤停后的低温治疗已经成为复苏后的最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约30%~40%自主循环恢复,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
全身性缺血与再灌注的影响,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产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
既往将这种状态命名为“复苏后病”(postresuscitation disease)或“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1]。
新近国际复苏联盟及美国心脏协会把这种情况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2]。
心脏停搏恢复自主循环后的患者约80%昏迷时间超过1 h。
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仅为11%~48%,而剩下的患者多死于住院期间或是保持植物人状态。
1961年美国匹兹堡会议,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CPR)体系中,CPR就演变为心肺脑复苏(CPCR)。
重症医学习题集:心肺脑复苏真题及答案解析
重症医学习题集:心肺脑复苏真题及答案解析1、单选大脑的葡萄糖和ATP储存丧失殆尽时常温下心脏停搏时间是()A.20秒B.5分钟内C.5~8分钟D.超过5分钟E.30分钟左右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1.大脑的氧储备即耗(江南博哥)尽,患者意识丧失时常温下心脏停搏时间是20秒。
2.大脑的葡萄糖和ATP储存丧失殆尽时常温下心脏停搏时间是5分钟内。
3.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时血液循环停止时间是5~8分钟。
4.在无血流灌注期中即使自主血流恢复,仍存在血流灌注障碍提示停搏时间是超过5分钟。
5.脑充血期大约持续时间是30分钟左右。
2、单选心肺复苏的四项基本技术不包括下列哪项()A.口对口人工呼吸B.胸外心脏按压C.体外电击除颤D.肾上腺素药物的应用E.经鼻气管插管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ABCD为心肺复苏的四大基本技术,为制订心肺复苏实践指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3、单选50%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患者,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多少小时内()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36小时E.48小时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复苏后综合征是指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心搏骤停后脑损伤、心肌功能障碍、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反应等4个方面;在复苏后24小时死亡较高,应高度重视。
4、单选患者男性,20岁,检修电梯时突发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无自主呼吸等自主活动,心电图示"室颤"。
患者经积极生命体征支持治疗后第5天,患者神志呈昏迷状态,GCS评分3分,自主呼吸消失,深、浅反射消失,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是()A.电除颤B.机械通气C.连续心前区叩击D.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E.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答案:A5、单选激活腺苷A1受体、激活内源性阿片类受体、激活内源性大麻素系统()A.钙离子拮抗药B.自由基清除药C.低温D.高压氧E.电针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1. 钙离子拮抗药性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跨膜钙离子内流,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心肺复苏后脑保护的低温和药物治疗进展
疗 占位性脑梗 死后颅 内压 的增高效 果 显著 , 缓慢 、 控制性 复
温是 可行 的 , 从而 达到 了减少并 发症 的 目的。
2 药 物治 疗 21 重 组人促 红 细胞 生成 素 (h P ) 促 红 细胞 生成 素 . r O E ( P ) 由肾皮质 近 曲小 管 管 壁 细胞 分 泌 的一 种蛋 白质 , EO 是 研究发 现 , 】在脑 的各 个 区域 均 有 E O及 其 受体 的 表达 。 P
பைடு நூலகம்
1 低 温 治 疗 在心肺 复苏后 , 低 温可 使 患 者增 强 大脑 组 织 对 缺血 亚 缺 氧的耐受性 , 有利 于 神经 系统 功 能 的恢 复。低 温 可 以降 低代 谢 , 进而减少 大脑对 氧的需 求 。在低 温治 疗过 程 中 , 氧
自由基和兴奋 性 氨基 酸 减 少 , 亡被 直 接 抑制 。抑 制 高凝 凋 状态 和炎性反 应可 改善 大脑 的灌 注损 伤。低 温 可以 改变基
利用 基 因 重 组 技 术 生 产 出 的 重 组 人 促 红 细 胞 生 成 素
( E 0 , 结构 与功能 上与人 体产 生的 E O相 似 。r P r P )在 h P h 0 E
能够对 抗兴奋性 氨 基 酸 谷氨 酸 的 毒性 反 应 , 加谷 胱甘 肽 增
因的表达 , 例如 : 通过增 强抗凋 亡蛋 白 B l c- 2的表达 , 而抑 进
达到保 护脑组 织 的作 用 。有 实 验研 究 , 降温 时 间提 前 将 至心脏 骤停期 间 自主 循环 恢 复 前 , 果 发现 提前 降 温 的动 结
物 的生存率和 神经系 统评分 均显著 高 于 自主循环恢 复后 开
复温 时控 制体温 每 天上 升 1 2 为 宜 , 复温 与复温 过 ~c c 过早 快容 易 出现 反跳 性 高温 , 加重 脑 损 害 。对 于 心肺 复 苏后 而
心肺脑复苏PPT课件-2024鲜版
心肺脑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 命的关键环节,通过及时、有效的 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心脏疾病
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呼吸系统疾病
如窒息、呼吸衰竭等。
2024/3/28
5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外伤
如颅脑损伤、电击伤等。
药物或毒物中毒
如过量使用镇静剂、农药中毒等。
加强呼吸道管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 分泌物,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2024/3/28
2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应对策略
早期识别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多 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迹象。
营养支持
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 状况,增强免疫力。
针对性治疗
根据受累器官的功能状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如调整药物剂量、给 予器官支持等。
2024/3/28
6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发病率较高。
性别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2024/3/28
7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有家族遗传史者发病率较高。
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增加发病风险。
2024/3/28
8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2024/3/28
意识丧失
患者对周围环境无反应,呼之不应。
30
新型技术在心肺脑复苏中应用前景探讨
人工智能在心肺脑复 苏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 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患者 病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识别和 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人工智能还可 以协助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急诊医学——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教学教案
02 心肺复苏是拯救生命的关键步骤,对于提高患者 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心脏骤停、呼吸骤停、溺水、电击等紧急情况。
禁忌症
对于已经明确死亡的患者、胸廓或胸腔严重畸形无法实施胸外按压的患者、以及存在明确无法 进行人工呼吸的情况(如呼吸道梗阻)等,心肺复苏可能不适用。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弯曲或扭曲身体 ,保持手臂伸直,利用上 半身重力进行按压。
开放气道方法选择
仰头提颏法
适用于无颈部损伤患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向后向下 施压,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下颏。
推举下颌法
适用于颈部损伤患者,用双手从两侧下颌角向上推举, 使头部后仰。
人工呼吸实施要点
01 口对口呼吸
保持患者气道开放,捏住鼻孔,深吸一口气后, 口对口吹气,看到胸廓隆起即可。
01
02
03
04
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制定全 面、客观的考核评价标准。
实施过程监督
对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确 保培训质量和考核评价的公正
性。
反馈与整改
针对考核评价结果,及时向学 员和教师反馈,督促整改不足
之处,提高培训效果。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对学员的考核成绩、培训表现 等信息进行归档管理,为后续
等。
检查设备是否完好、药品是否齐 全,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够正常
使用。
熟悉设备和药品的使用方法,以 便在急救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
地操作。
03
心肺复苏基本操作步骤
胸外按压技巧与注意事项
按压位置
胸骨下半部分,两乳头连 线中点处。
重症医学-15试题
重症医学-15(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20,分数:24.00)1.脑保护策略是指应用相应的药物和措施,以达到(分数:1.00)A.阻断继发性损伤B.减轻脑缺血、缺氧损害C.减轻再灌注损害D.改善预后E.以上都是√解析:[解析] 脑保护策略是指应用相应的药物和措施,以达到阻断继发性损伤、减轻脑缺血、缺氧损害、减轻再灌注损害、改善预后。
2.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包括(分数:1.00)A.降低细胞缺氧兴奋性毒性B.抑制炎症反应C.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D.抑制细胞凋亡E.以上都是√解析:[解析] 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包括降低细胞缺氧兴奋性毒性、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抑制细胞凋亡。
3.钙离子拮抗药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分数:1.00)A.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跨膜钙离子内流,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B.减轻对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C.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D.降低脑代谢和脑氧耗,延缓ATP耗竭,减少乳酸生成,减轻酸血症E.改善脑组织氧供,产生脑保护作用解析:[解析] 钙离子拮抗药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跨膜钙离子内流,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4.自由基清除药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分数:1.00)A.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跨膜钙离子内流,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B.减轻对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阻止脑水肿,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凋亡√C.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D.降低脑代谢和脑氧耗,延缓ATP耗竭,减少乳酸生成,减轻酸血症E.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解析:[解析] 自由基清除剂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减轻对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阻止脑水肿,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凋亡。
5.低温在脑保护策略作用的机制是(分数:1.00)A.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B.减轻对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C.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D.降低脑代谢和脑氧耗,延缓ATP耗竭,减少乳酸生成,减轻酸血症√E.改善脑组织氧供,减轻脑水肿解析:[解析] 低温在脑保护策略作用机制是降低脑代谢和脑氧耗,延缓ATP耗竭,减少乳酸生成,减轻酸血症。
心肺脑复苏和脑保护
非医务人员对 于成人、儿童 和婴儿的BLS 开放气道
成人(≥8岁)
儿童(1-8岁)
婴儿(<1岁)
仰头抬颏法
人工呼吸 起始 气道异物( FBAO)
2次吹气,每次持续1 秒以上
腹部冲击法
拍背或胸部冲 击
非医务人员 对于成人、 儿童和婴儿 的BLS 按压部位
成人(≥8岁)
儿童(1-8岁)
婴儿(<1岁)
CPCR的分期和步骤
基本生命支持(BLS) 紧急供氧
• 保持气道通畅(Airway control) • 重建呼吸 (Breathing support) • 不愿或不能人工呼吸,可仅做胸外按压,重建循 环。 (Circulation support) • 除颤 (Defibrillation)
心、肺、脑复苏 & 脑保护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曹同瓦
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和流行 病学
15%
5%
80 %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 键
尽早开始复 苏是 CPR 成 功的关键
时间就是生 命
院外心搏骤停存活概况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指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出现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脓 毒症样综合征 其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是缺血再灌注损伤 临床表现包括
婴儿CPR
婴儿CPR步骤
要点
轻拍患儿足部进行评估 如无反应先立即给予5个循环的CPR,再呼救 检查肱动脉搏动:若未发现脉搏或脉率<60bpm伴有低 灌注的体征,开始进行CPR 按压位置:双侧乳头连线以下的胸骨位置 按压方式:以两只手指进行按压 按压深度:胸腔前后径的1/3至1/2
使用AED时的特殊情况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不仅注重胸外按压的力度和频率,还强调人工呼吸的重要性和操 作规范。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02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
新型心肺复苏器
自动体外心肺复苏器
无线遥控心肺复苏器
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培训
培训教材的更新
更新心肺复苏的培训教材 ,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临床实践经验。
多样化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心肺 复苏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
定期复训与考核
对已经接受过培训的医护 人员进行定期复训和考核 ,确保其技能得到保持和 提高。
心肺复苏的科研与临床实践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可用于长时 间心肺功能衰竭的过渡治疗,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自动心肺复苏仪
自动心肺复苏仪可自动判断心搏 骤停并启动心肺复苏,同时监测
生命体征,提高复苏成功率。
自动心肺复苏仪可减少施救者的 体力消耗,提高救援效率。
自动心肺复苏仪的使用可提高公 众心肺复苏的普及率,提高生存
率。
03
复苏能够极大地提高生存率。因此,心肺复苏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公
众安全和急救至关重要。
02
历史与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心肺复苏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国际
复苏联盟(ILCOR)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心肺复苏技术
的全球传播和应用。
03
最新进展
近年来,心肺复苏技术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包括更高效的复苏设备、
心肺复苏的生存率提高
早期启动急救系统
提高心肺复苏的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启动急救系统。通过普及急救知识,让更 多人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启动方式,有助于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救治。
《心手术脑保护》课件
本课程将探讨心手术中如何保护脑部,减少手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欢迎大 家参与并分享关于心手术脑保护的知识。
课程介绍
目标
帮助学员了解心手术中的脑保护措施,以降低术后 的认知功能损伤。
时间
课程时长约为1小时。
内容
介绍脑部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以及心肺复 苏后可能出现的脑损伤。
麻醉与脑保护
介绍麻醉对脑部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用麻醉药物来保护脑部。探讨麻醉技术的 创新和脑保护的最佳实践。
总结
对本课程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心手术脑保护的发展方向。鼓励学员深入研究并应用脑保护技术。
讲师
由心脏外科医生和神经学专家共同主讲。
脑部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
探讨生理学知识和潜在 的保护方法。
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
介绍心肺复苏后可能出现的脑损伤,以及如何减轻其对脑部的影响。探讨心肺复苏技术的改进和脑保护的新策略。
各种心血管手术的脑保护方式
从手术方式的角度讲解如何保护脑部,包括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心脏瓣膜置 换等手术方式的脑保护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缺氧、高碳酸血症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血压高
血压低
脑血流过度灌注 脑血流减少
颅内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可编辑版
7
脑部微循环障碍(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灶 性梗死与微血栓形成)
脑部再灌注性充血(导致脑水肿与再灌注 损伤)
可编辑版
8
昏迷 惊厥 阵挛 认知障碍 持续性植物状态与脑死亡 脑皮质卒中和脊髓卒中
内科ICU 罗凤球
可编辑版
1
重视早期脑复苏,减轻减少脑损伤致死致 残。
数值化优化治疗监测指标。
可编辑版
2
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缺血缺氧性脑病):心脏机 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可为循环征象消失所证实), 经历心脏骤停的幸存者,由于全身性缺血与再灌 注的影响,脑组织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几个小时至 几天的时间里发生的脑组织变性、退化乃至坏死。
可编辑版
9
可编辑版
10
可编辑版
11
心脏骤停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通常需要进 入ICU接受重症监护。
①基础监测 ②血液动力学监测 ③中枢神经系统(脑)监测。
可编辑版
12
连续心电监测、脉搏血氧饱和 度、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气分析、血清乳酸盐 血糖、电解质、完全血细胞
体温(包括膀胱、食道)、尿 量
可编辑版
4
能量衰竭 神经元兴奋毒性 钙离子失衡 自由基形成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病理性蛋白酶级联反应 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路激活
可编辑版
5
脑组织代谢改变
缺氧
脑组织无氧酵解↑
组织中乳酸堆积
能量产生↓↓
钠钾泵功能不足
能量衰竭
Ca2+通道开启异常
氧自由基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可编辑版
焦点放在优化前负荷、动脉血氧含量、心肌收缩 与全身氧利用上。
措施包括输入适当液体,应用强心与血管加压药 物,有时可能还要包括输血。
可编辑版
15
最佳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MAP)
=脑灌注压(CPP)+颅内压 (ICP)
ICP正常范围在80-180mmH2O (5~13.5mmHg),超过200mmH2O
正常值:55-75%
Sjv02<55%时提示脑氧合不足,>75%时 提示脑过度灌注。
队列研究显示,SjvO2低于50%,脑损伤患 者死亡率增加1倍。
可编辑版
18
适宜尿量 1.0 mL· kg-1· h-1
可编辑版
19
推荐值:9-10 g /dL
可编辑版
20
成人脑血流量目标值:45-55ml/ 100g.min或550-750ml/min(灰质平均 脑血流量为76±10ml/100g.min,白质 为20±4ml/100g.min)。
Glasgow昏迷评分
可编辑版
13
脑血流TCD检查:脑血流量、脑灌注压、 颅内压
脑CT及MR 脑电图
可编辑版
14
早期血液动力学优化是目标治疗,是一种恢复、 维持全身氧输送与需求之间平衡的治疗方法。
关键在于尽早启动监测措施以及积极采取干预措 施,并争取在出现异常状况的几个小时内达到血 液动力学优化目标
续时间48~72小时。
可编辑版
25
氧疗:
① 吸氧:推荐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降低吸氧浓度 ,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4%~96%。
② 机械通气:建议将机械通气调节至氧合正常情 况下,使PaCO2 25-30mmHg较为合适, PaCO2每下降1mmH,CBF减少2%,增加血气 分析频次能为及时调整潮气量提供依据,注意 避免过度通气与通气不足。
可编辑版
26
循环支持:
① 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维持正常电解质浓度, 标准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转复
② 低血压的一线干预措施:扩容 ③ 强心与血管加压药物 ④ 辅助循环装置(IABP,ECOM,心室辅助装置)
可编辑版
27
脱水治疗:
只要循环和肾功能良好,利尿脱水剂就要早用, 并持续5~7天。常用的药物有脱水剂、利尿 剂、糖皮质激素。
可编辑版
24
低温治疗:
低温治疗是可以提高某些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生存 率的唯一一项被证明是有效的措施。
① 低温治疗由3个阶段组成——诱导低温、维持低 、复温。
② 诱导低温可以通过静脉输入“冰温”液体。( 生理盐水或林格液,30 mL/kg)
③ 传统的在腹股沟、腋窝与头颈部放置冰袋的方 。
④ 降温毯。 监测体温以免体温波动过大,维持在33~35度,持
脑血流量不宜低于15-20ml/100g.min (210-280ml/min)。不宜高于6070ml/100g.min (840-980ml/min) 。
人脑梗死的CBF阈值为8ml/100g.min。
可编辑版
21
CBF低限:210-280ml/min,低于此限易 发生继发性缺血缺氧损害。
脑复苏:脑组织受缺血缺氧损害后,所采取的一 系列,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措施。
可编辑版
3
脑组织内基本没有氧和营养底物储备,是 对缺氧缺血最敏感的器官。
脑血流一旦停止: ① 10s内可利用氧储备 ② 15s氧储备耗竭昏迷 ③ 2-4min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 ④ 4-5minATP耗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 ⑤ 4-6min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
CBF高限:840-980ml/min,高于此限易 发生充血性脑水肿。
可编辑版
22
一般处理:禁食、卧床、休息,床头抬高 15。~30°,宜取侧卧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辅助呼吸。
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可编辑版
23
病因治疗:
① 急性冠脉综合征再灌注治疗 ② 心包填塞 ③ 心律失常 ④ 脓毒血症 ⑤ 失血性休克 ⑥ 过敏性休克
(15mmHg) 表示存在颅内高压。
脑灌注压(CPP) 一般60-80mmHg。
CPP≥130mmHg应采取积极降压措施
。
可编辑版
16
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心包填塞、右室 心梗、肺栓塞、气胸、肺水肿)
适宜中心静脉压 :8~12 mmHg
可编辑版
17
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是最早出现的 脑代谢相关监测手段。
可编辑版
28
镇静治疗:
① 镇静时机 ② 镇静的益处 ③ 镇静评分(例如Richmond 或Ramsay评分) ④ 镇静药物:(安定、复冬等) ⑤ 最佳镇静效果
可编辑版
29
惊厥的控制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