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81期)2009年4月版 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2(Sum81)Apr.2009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余良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7)摘要: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思想,指出爱情应该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舍乎道德.同时,爱情从根本上说具有排他性.它要求感情专一,矢志不渝.恋爱的方式还要求健康纯洁.而且爱情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伦理观中圈分类号:G4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2—0082--03 爱情是男女之问真挚的爱慕.是一种高尚的情感.黑格尔讲:"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一).而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质如果离开了道德的规范和保障是根本不能实现的.道德作为调节个人行为的一种特殊规范,在恋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今天的恋爱生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一,相互之爱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真正的爱情已是稀罕之物.流行的爱情观往往把爱情视作性欲的满足.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爱情观进行了猛烈地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指出爱情是人所固有的规定和表现,是人的生命表现.在0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也揭示出爱情的本质.他明确表示:爱情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基础上.互相爱慕是衡量真正爱情的唯一标准,是衡量男女感情的试金石.他说:"如果你在恋爱, 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看似非常朴素平实的语言,却准确地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彼此爱慕而不是单方面的暗恋,是男女双方走向爱情的首要条件.这种爱慕不是贪恋对方的财富,美貌,门第,地位.而是你生命的真实表现.在爱情里,你将自己生命中美丽动人的部分展现出来.同时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你的影子,对方便是你的另一个生命.在爱情中你和对方合二为一.彼此的异质消失了,而结合为一个新的生命.同样, 恩格斯也指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f.因为现代的性爱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是合乎道德的.但是.这种真正建立在互爱基础上的爱情是不是自古就有呢?马克思恩格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认为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它社会权力手段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这样不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p.只有再是出于经济考虑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坚决主张爱情的前提和基础是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而那种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是为他们极力反对的.它虽然看起来令人感动,但并不符合爱情的本质,对于自己是不幸的,同时对于另一方来说也是不道德的. 爱情的基础是互爱,爱情必须是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是一种渴望结成终身伴侣的强烈情感.这是衡量爱情的试金石.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这样的男女之情还不能算是爱情,至少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情.因为我们可以对爱的内容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在生活中不乏这样所谓的爱情.男的爱慕女方的漂亮,美丽和年轻,女的欣赏男的地位,财富和权势.初看起来,这似乎也是男女互爱.但这种表面形式的互爱与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所向往的爱情是不同的.恩格斯说:"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口.在我们常人看来,有这些已经很不错,毕竟有不少感情的成份,但在恩格斯看来,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它只不过是爱情的起码条件.同样,马克思也认为: "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萧肖特的物质的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14]f~s'7).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爱情不是抽象的纯粹精神的爱恋,也不是一种物质方面的交易.那种非常看重对方的财富,地位,权势的所谓爱其实只是"物质交换的爱",真正的爱应该是"使收稿日期:20o9—0l 一15作者筒介:余良才(1971一).男.江西宜丰人.哲学硕士,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第2期余良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ftN~.83 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爱".二,专一纯洁之爱爱情的基础是互爱.只有互相倾慕.而不是,厢情愿的感情才算是爱情,才真正符合爱情的本质.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可能合乎道德.但是单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如果男女一方或双方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即便开始是出于互爱,那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只不过是以爱情之名玩弄异性.真正的爱情要求感情专一,要求矢志不渝.它要求人们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整个身心去集中地爱自己所爱的那个人.恩格斯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f.那种在多个异性之问游移不定的感情不可能算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是容不得第三者的存在,就像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像加特曼那样的人只能是爱情的骗子.马克思在致燕妮?龙格的一封信中对这个加特曼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从彼洛夫斯卡娅于彭普斯.这真是太岂有此理了.所以,现在妈妈对这种行为,并且对所有的男人都非常厌恶"[6]).虽然表面上是燕妮的态度.其实也是马克思的态度.同样一个加特曼.却在短短的时间内向三个女人求过婚,并且有过暖昧关系.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情根本不是爱情.他用情不专,缺少对爱的执着和真诚. 马克思虽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对性爱的这种排他性作出论述,但从他写给燕妮及女儿们的书信中,从他对待燕妮的感情中,我们能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观点上的一致.在,封给燕妮的信中,马克思这样写道:"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幅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换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遍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就能克制这种悲痛"[]m.看过燕妮照片的人一定会惊羡于燕妮的美丽,也不难体会到马克思拥有燕妮的那种幸福.但是马克思也认为,如果仅从容颜的美丽来看.世间会有其他美丽的女人,甚至比自己所爱的人更美.如果爱情仅停留在爱慕对方的容颜,那么人就永远无法满足.永远会处于喜新厌旧的欲望中.这样又何谈什么爱情?虽然世间有许多绝色佳丽,但在马克思眼中.却惟有燕妮才能引起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能和他患难与共,同甘共苦.能给他无穷的力量.即使青春不再,俊俏的面庞爬满皱纹.但在爱人的眼里美丽依旧.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它能超越生命的有限而化作一种永恒,在岁月的轮回中爱情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存越香.这样的爱是惟一的,是爱的极致. 爱情有它的自然属性,男女双方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性的冲动.这种对异性的渴望会激发爱情的产生.恋爱男女经过深入的交往.感情渐渐升温,渴望从灵魂到肉体拥有对方.出现一些暖昧的举动应属正常.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程度的亲昵举止才是正常?对于那些过早出现的亲昵行为.马克思他们是十分反对的.马克思认为亲昵是恋人间表达爱的方式.只有当感情真的已经成熟的时候,才可发生.即便这样也要区分场合.那种不分场合的过早的亲昵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重在精神情感的交流而不是仅仅追求感官肉体的刺激.也许有人会说,马克思完全像个封建卫道士,爱情就应该是灵与肉的结合,爱到最后便渴望和所爱之人融合在一起.其实马克思反对的也只是过早的亲密接触,并不是要求人们去过那种柏拉图式的恋爱方式.既然他们认为过早的亲密举止都是不应该的,那就可想而知.对于那种婚前性行为会持什么态度.三,恒久之爱马克思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过早的亲密接触,原因还在于爱情要经受长期的考验.马克思说:"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7J(P.确实,爱情的道路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的.真正的爱情需要男女双方克服重重困难.需要经受长期考验.只有历经磨砺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它能增添爱情的分量,使彼此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就是这样,这样两个来自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女无论是在婚前还是婚后都需要面临现实的严峻考验.正像马克思所说:"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多年来我和我的未婚妻经历了许多不必要的严重冲突.这些冲突比许多年龄大两倍而且经常谈论自己生活经验的人所经历的还要多."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妮要顶住来自两个家庭的压力.特别是婚后.马克思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终生穷困潦倒,常常为饥寒所迫, 甚至最爱的儿子也被活活地饿死.但是.在岁月的磨砺下,他们的爱情依然忠贞不渝.正因为爱情要经受长期的考验,所以马克思认为过早的亲昵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在长期的考验中爱情可能会出现许多的变数.甚至有许多海誓山盟的爱情在现实生活面前也不堪一击.于是爱情消退了.而那些草率的行为特别是婚前性行为便会在当事人心中留下一层无法抹去的阴影.马克思认为恋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爱的人要经受长期的考验,要在长期的考验中使男女双方都渐渐成熟起来.一见钟情的爱让人怦然,tl,动,也令人神往.但这种爱往往是幼稚的,脆弱的,只有那种经历了风雨磨砺的爱才是成熟的,稳健的. 爱一个人容易,但在经历了生活的长期考验后依然不改初衷这并非是易事.而只有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才有资格谈婚姻.四,结语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是个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时代.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模式基本上被颠覆.年轻人大多都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确立关系.由爱情的渐渐培育而最后走向婚姻,是水到渠成的事.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的基石.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过分强调爱情的男男女女甚至还没有等到走上红地毯,往日的爱情就成过眼烟云.所以,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恋爱问题是我们每个成人都要学习和思考的.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恋爱的基础是互爱.爱情不是占有,爱情也不是单相思,更不是违背他人意愿的纠缠,而必须是彼此的真诚爱慕.生活中不乏因恋爱不成而心生怨恨的事例.甚至因为恋爱遭到拒绝而残忍地杀害他人的悲剧.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他们把恋爱当作一种占有,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强加对方.认为自己喜欢的就要得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爱情的专一,纯洁和健康.认为过早的亲密接触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恋爱充满着变数,企图超越阶段去发生只有在婚姻阶段才能发生的关系,那是不合乎伦理的.反观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甚至未婚妈妈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些人在恋爱阶段完成了本应在婚姻阶段完成的事.但是他们之间是否就存在真正的爱情.他们是否真正能获得幸福?事实上,这些草率的人未必就能幸福,甚至有不少的人未能携手走进婚姻生活.从而为往后的生活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参考文献][1]黑格尔?关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l95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OntheEthicOutlookofEmotionalLoveFromMarxandEngels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theethicaloutlookofemotionallovefromMa rxandEngels,ofwhichtheethicalbase ismutuallove,pureloveandeternallove.Keywords:Marx;Engels;mutuallove;purelove;eternallove(上接第81页)2,建设良好的校风.营造健康倪芙的校园文化环境独立学院要结合本校实际,一方面可以通过阐释校训,校旗,校服,校歌,校徽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从整体出发,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从净化,绿化,美化人手,整治校容校貌,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从师生角度着眼,增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3,组织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好校固文化活动独立学院可以利用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 阅览室,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形式及时向师生传达先进的文化思想.给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通过网络加强学校网站,专题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和班级网站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完善校园电视电化广播系统,利用学校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通过定期出版校报校刊,促进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四,结语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期望通过全员参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独立学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D】.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hA.文素质D】.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On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tIndependentInstitutions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howtocultivatethestudentshumanistquali tybyutilizing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tindependentinstitutions.Keywords:independentinstitutions;campusculture;humanistquality。

马克思的爱情观

马克思的爱情观

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这里有几个要点重点强调一下。

??客观物质基础:我们说,爱情不能完全以急功近利的标准地来做物质上的要求,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一定的物质基础,过着精神的乌托邦生活。

认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解决一切,恋爱过了一定时期,更多的是实际的物质生活上的问题。

??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最真挚的倾心爱慕,这一点很重要,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生活理想,说白点就是有共同语言,比方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而呢,恋爱的对象就基本上不可能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学很少的人,这里我说的是大致的情况。

一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类人,再者就是因为如果双方没有共同预言的话很难持久得沟通下去。

另外就是双方的感情要真挚,没有感情支撑的爱情不会是长久的爱情,这点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第三点,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很显然,爱情和婚姻按照是联为一体的。

单纯为了爱而爱,而不要婚姻这个结果的爱情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不道德的。

??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这是爱情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讲。

?? (二)爱情的特征?? 爱情具有社会性、平等性、专一性、依存性、自主性等特征,其中主要有:?? 1.平等性:爱情作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高度统一,体现在两个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这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依附的、占有的关系。

这种平等的关系表现在,男女双方可以相互追求、相互爱慕,爱情才能产生和发展。

有的同学会说我才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就你就行了,我追到手了,就会有爱情了。

我说这样的爱情就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我们上面说的波波的那个例子大致就是这样的情况。

?? 此外,恩格斯说:“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板书】为前提的”。

我们看互爱的含义:1、互爱的双方首先要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一方强制对方或勉强凑合都不是爱情。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婚姻与家庭问题的思考,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的婚姻思想注重对婚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意义的分析,并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婚姻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婚姻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马克思认为婚姻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婚姻常常伴随着财产和权力的交换。

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地位使得婚姻被束缚于私产制度之下,有时甚至变得更加不自主。

在这种情况下,婚姻往往被看做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然而,马克思并不仅仅停留在批判和分析婚姻的经济基础,他更关注婚姻的人类解放和社会意义。

他认为,婚姻不应该仅仅以经济条件为根据,而应该是两个人之间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的伴侣关系。

他主张婚姻是建立在人们团结、互助和共同奋斗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权力、财产和金钱之上。

马克思的婚姻观念体现了他对人类解放和平等的追求,对当代社会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婚姻问题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新型婚姻关系不断涌现。

马克思的婚姻观念提醒我们,婚姻应该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而不是被经济条件或社会压力所左右。

当代人们应当秉持马克思的价值观念,关注伴侣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关系,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

其次,马克思的婚姻思想对于探讨家庭内部的性别关系和权力问题具有启示。

他指出,婚姻和家庭往往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性别和阶级关系所影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权力和决策上。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追求男女之间的平等和互助,让家庭成为一个和谐共处的地方。

马克思的婚姻思想还提示我们关注婚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婚姻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马克思认为婚姻与阶级社会的存在紧密相连。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爱情婚姻家庭1 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1.1 爱情的基础是互爱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现存的实在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高度神圣化;这种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6页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

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作孤注,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

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自然,在封建的或资产阶级的实践中,这个新的标准,并不比其他一切道德标准更受重视――对它简直就�Z之不理。

不过,对它也不见得更轻视;它和其他道德标准一样――在理论上,在纸面上,也是被承认的。

目前它也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90-91页在中世纪以前,是谈不到个人的性爱的。

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对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

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

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恩格斯的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的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的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类情感最温馨的归宿,也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是每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婚恋观既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婚恋观的构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当下,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婚恋观伴随着社会变革,显现出了诸多的新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当代中国人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两性观等方面。

在价值取向、经济利益、文化教育、社会压力等多元因素的作用下,当代中国的婚恋观出现了婚恋价值观趋向功利、性观念日益开放、婚恋关系不稳定、道德评判观弱化、婚姻家庭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良倾向。

当代中国婚恋观既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应当适应变化了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

因此,当代中国的婚恋观亟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重建。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伟大导师,婚恋观是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婚恋观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婚恋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对恩格斯婚恋观的理论前提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对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诸多著作中涉及到婚恋观思想进行归纳和分析,梳理了恩格斯婚恋观形成、发展和深化的脉络。

最终总结提炼出了恩格斯婚恋观的主要内容,以期根植于恩格斯婚恋观中的相互之爱、专一之爱、恒久之爱、自由之爱的思想能够对当代中国婚恋观的构建有所助益。

借鉴恩格斯的婚恋观,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婚恋观,应当以唯物史观的视角立足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又与时俱进。

由此,本文首先论述了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婚恋观的必要性,既是自身和谐与家庭和谐的要求,又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及其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及其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及其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启示陈金兰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揭示了人类爱情丰富的伦理内涵:纯洁之爱、相互之爱、专一之爱、文明之爱。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为指导,高校应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要突出爱情道德教育,强化恋爱责任教育,加强性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爱情伦理;恋爱观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2-0067-03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发掘其时代价值,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和青年大学生爱情伦理观的构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恩爱情伦理观的基本前提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性才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属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73他们把对人的关注焦点从神和抽象的人身上拉回到人本身上来,强调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使人成为人的最终根据;人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人本身或人的本质只能在现实中得以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的爱情伦理学意义在于:肯定了爱情的社会性和具体性,爱情不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即是人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规定。

爱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爱情的尊重即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恋爱权利的肯定即是对人的肯定,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则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爱情的目的也构成人的目的。

总之,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恩格斯爱情伦理观形成的前提和基本出发点,对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幸福的关注是马克思恩格斯爱情伦理观的核心。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婚恋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婚恋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对婚姻的探讨、对爱情的看法、婚恋观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定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启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以及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探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婚恋观的独特见解和重要影响。

这将有助于引领社会风气的变革,推动婚恋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爱情、阶级斗争、家庭、启示、社会风气、变革。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这种观点下,婚恋观也被理解为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是受到阶级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否定了唯心主义的个人主义观念,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的行为和观念都是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分析和观点是建立在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深刻理解婚恋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我们探讨和发展婚恋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2 婚恋观的重要性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和观念,是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正确的婚恋观可以指导人们建立健康、稳定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婚恋观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对于婚恋观的重要性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婚恋观的形成和变迁与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不仅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更关注这种观念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和影响。

深入研究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婚恋观的本质和作用,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婚姻观

马克思婚姻观

马克思婚姻观1、马克思主义爱情观马克思认为,判断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状况,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

恩格斯把爱情定义为“人与人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这种表述涵盖了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爱情的对等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相互爱慕的情感关系。

第一,真正的爱情是纯洁、理性的情感。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爱情表现在“恋人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爱情会面临很多考验和苦恼。

所以恋爱双方都需要理性,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谈恋爱。

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的考验,不应该过早的表现出亲密的举动和行为。

第二,爱情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行为,要勇于承担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批判的爱情最担心的是由于个人而忘记”——“人类的事业”。

爱情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为个人而忘记事业,非批判的爱情不会把个人和社会分割开来,而是紧密联系起来。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人类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在马克思看来,“批判的爱情”中的批判对象就是考茨基一生中干出的最大蠢事——婚外恋行为,其社会影响是“他的道德败坏”。

马克思反对婚外情,他认为考茨基的婚外情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

2、马克思主义婚姻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时代的婚姻制度应当是一夫一妻制,“现代一夫一妻家庭,将会达到更高级的状态,即是真正的两性平等”,这样,性爱与婚姻才能“完全融合”。

一方面,恩格斯认为,“基于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从道德层面看,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应当建立在两个人爱情的基础上。

但另一方面,恩格斯也指出,对于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被新的“热烈的感情所排挤”,离婚对于“婚姻双方和社会”都是幸事。

由此看来,婚姻是男女双方在爱情基础上自愿结合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第一,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当面临婚姻的选择时,相互爱慕应当作为最应该考虑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牟孝舜【内容摘要】婚恋观,是人们对婚姻、爱情的基本观点或看法,是人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婚恋问题上的侧面体现。

无论是从微观上还是宏观上看,婚恋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而言,正确的婚恋观有利于个体幸福;对于社会而言,正确的婚恋观有利于社会和谐;对于国家而言,正确的婚恋观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期,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改变,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有进步之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的婚恋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研究,唤起人们对婚恋观的重新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起符合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婚恋观。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当代价值【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江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编号:20181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牟孝舜,长江大学一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人都向往追求的,这对于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虽是伟人,但是同样经历了爱情、婚姻,在长时间的认识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婚恋观,这对于当代人们的婚恋观具有重要价值,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当代价值,首先应该知道二者的婚恋观具体包含什么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爱情观的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爱情上,不仅具有崇高丰富的感情,更是具有独特深刻的见解,这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为人们认识无产阶级爱情观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爱情是成熟的。

马克思在给他未来的女婿———法拉格的信中,明确谈到了他对恋爱的态度:“您应该在考虑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爱情应该是成熟的,不仅是某一方的成熟,而且应该是恋爱双方的成熟,如果没有自身的成熟,仅靠恋爱激情是很难维持下去的,这对于恋爱双方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婚恋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阶段,婚恋观是人们对婚恋的观点或看法,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侧面体现。

婚恋观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状态及表现。

从不同角度来看,研究婚恋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来看,婚恋观的正确与否关乎着个人幸福;从社会和国家来看,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人们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婚恋观中体现着“人”的需要,反映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概况。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实践家,他们的理论思想不仅可以用来指导社会和国家发展,对于个人的婚恋价值取向,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与文本中零散分布,在整理的同时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婚恋实践,对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系统的概况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另外,在当今社会,受经济发展、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的影响,人们的婚恋观趋向于多元化。

在人们的婚恋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那么,树立怎样的婚恋观才能使人们的恋爱婚姻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使社会更加和谐,使“中国梦”可以尽快地实现呢?这时,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理论当中,重审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当代价值,用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理论去指导我国的婚恋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形成。

第一,述说了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婚恋的时代背景。

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婚恋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资本主义社会婚恋观的虚伪性是其突出表现。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实践是其婚恋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因此,阐述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婚恋历程。

第二,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理论来源。

在形成内容上,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主要是对黑格尔婚姻伦理思想的扬弃。

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主要是对摩尔根婚姻思想的扬弃。

由此更为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婚姻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婚姻观的当代价值

其次,恩格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将唯物史观作为方法 论基础。他重视经济基础对文化发展的“归根结底”作用,同时强调所有因素的 辩证作用,尤其是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一理论视角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文化问题提 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最后,恩格斯具体讨论了自由与文化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论述文化的阶级 属性。他认为,自由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但不同的阶级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却存 在差异。无产阶级的自由观与资产阶级的自由观有着本质区别,前者追求的是全 人类的自由,后者则只个体的自由。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和处理不同阶级间的文 化矛盾提供了重要思路。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我们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和 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最后,我们要重视文化的 阶级性差异,推动不同阶级间的文化对话与交流。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对于我们理解文化现象、推动文化发展具有 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为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婚姻的平等与互惠。他们认为,在理想的婚姻中, 男女双方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而不是受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同时,夫妻 之间应该互惠互利,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这种平等与互惠的观念,为当代 夫妻关系的平等化和协作化提供了指导原则。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婚姻的稳定与持久。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长期的 社会制度,夫妻之间应该相互承诺,共同维护婚姻的稳定和持久。虽然马克思恩 格斯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种种不稳定的因素,但他们始终强调婚姻的稳定性 和持久性,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纪念恩格斯、学习恩格斯,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 重复的教条。”恩格斯不仅是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发展马克思主 义的典范。他始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持续进行艰苦的 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完善。

恩格斯的爱情观

恩格斯的爱情观

恩格斯的爱情观摘要: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婚恋实践和有关著述的研究,总结了恩格斯对爱情本质的科学概括,提出了爱情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恩格斯对健康爱情的追求和对资产阶级爱情观的抨击,从而提出了无产阶级爱情观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爱情观;研究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字眼之一。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不吝泼墨,用动人心弦的笔调写下了爱情的颂歌。

然而无论是从伦理学角度,还是社会学领域,撰文称颂马克思与燕妮的伟大爱情,从而描述马克思的爱情观者不乏其人,但对恩格斯与白恩士姐妹感人的爱情故事及其爱情观详加叙及者则为数寥寥。

本文试就恩格斯的爱情观作以粗疏的探讨,谨以此献给玛丽和莉希这两位伟大的爱尔兰女性。

一、恩格斯对爱情本质的科学概括早在恩格斯之前,包括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和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内的许多思想家,都曾对爱情的本质有过阐述,却没有一个人揭示出爱情的社会属性。

恩格斯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科学成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爱情的本质和发展做了科学的概括。

恩格斯把爱情定义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一种关系。

他认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有着根本的不同。

那么,爱情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恩格斯把它归结为三点:第一,互爱是爱情的基础,爱情必须以互爱作为前提,不能有丝毫的勉强,尤其是要尊重妇女的意志。

翻开历史,人们不难看出,整个中世纪以前,婚姻的缔结完全出于父母包办,无论是男子或女子,都必须顺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有的甚至是“指腹为婚”。

这在中国古代表现得尤为突出。

女子“在家从父”被列为“三从四德”之首,否则就是大不孝,就是伤风败俗。

马克思主义者为打碎那个社会而奋斗,恩格斯则把爱情和婚姻的自由视为妇女地位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两性的结合应该建立在纯洁而真挚的爱情基础之上,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因为,只有这样的婚姻关系,才能保证夫妻间真正自由的结合。

但是,真正自由缔结的婚姻,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经济关系的支配,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之后才能普遍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婚姻观的后现代解读

马克思恩格斯婚姻观的后现代解读

马克思恩格斯婚姻观的后现代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并且肯定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关系,同时主张离婚自由,但是反对轻率任性的离婚,如果婚姻已经死亡不得不离婚则务必做到最低伤害原则。

我国80后的实用主义婚姻观、离婚率偏高、闪婚闪离婚姻稳定性低、极端婚姻悲剧增多呈现出反传统、反理性的后现代特征。

离婚是婚姻的安全阀,但需审慎用之。

标签:后现代;离婚;80后;任性80后是指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这是承前启后的特殊一代:“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1]7-8。

我国现年25岁到35岁的人口两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约七分之一。

80后婚姻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媒体报道的几起80后夫妻矛盾引发血案的婚姻悲剧,尤以2012年演员白静(《血色湘西》的女一号)的丈夫杀妻后自杀的悲剧震惊世人(财经频道)。

几千年来,婚姻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人生的幸福,何以却会发生杀妻惨案,甚至有人离婚后因为怨恨残害无辜或将对方灭门,婚姻中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不能承受之重?诚然,80后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浪潮涤荡着他们的身心,后现代主义(简称后现代)西风东渐,也使得他们的婚恋生活出现了新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核心话语是反理性、反权威、碎片化和多元化,表现在婚姻家庭领域,其基本话语是实用主义、反男权、非整体性和自我中心。

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后20世纪末影响扩大。

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

社会文化转型使得80后的婚姻呈现出后现代的特点。

绝大多数的80后享受着婚姻家庭的幸福生活,但少数80后的婚姻问题表明他们的婚恋生活需要正确的引导。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但思想大师睿智的话语对于今天处在婚姻危机中的男女有警醒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与我国80后的实用主义婚姻观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探讨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阶级分析入手,探讨了不同社会阶级对婚姻、恋爱的不同看法。

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离婚问题的看法,分析了婚姻稳定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理解和性别平等要求也被深入探讨,揭示了家庭在阶级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家庭伦理的影响,指出其对家庭价值观念的重塑和规范。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当代婚恋观的新启示,提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婚姻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阶级分析、离婚问题、家庭、性别平等、家庭伦理、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剖析和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上。

婚恋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分化和经济基础对婚恋关系的影响,揭示了婚恋观念背后的阶级利益。

对于离婚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离婚问题也是阶级对立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理解不仅是一个生产单位,更是一个阶级关系的团结体,家庭中的性别平等和家庭伦理问题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分析框架,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处理婚恋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婚恋观的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婚恋观是受到社会阶级的影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不同阶级在婚恋观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资本家阶级往往更注重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当的配偶,以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受影响。

而工人阶级则更注重对方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因素,他们更希望找到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伴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婚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

恩格斯对爱情的本质做了很好的阐释

恩格斯对爱情的本质做了很好的阐释

恩格斯对爱情的本质做了很好的阐释: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密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
关于马克思对于爱情的见解,他认为,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他还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薛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浅论恩格斯的婚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比较两种不同意义的一夫一妻制

浅论恩格斯的婚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比较两种不同意义的一夫一妻制

浅论恩格斯的婚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较两种不同意义的⼀夫⼀妻制 论⽂关键词:恩格斯 婚姻伦理 ⼀夫⼀妻制 论⽂摘要:恩格斯所理解的⼀夫⼀妻制有两种形式,即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制与历史上的⼀夫⼀妻制。

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产⽣的经济基础不同、妇⼥的地位不同、婚姻的纯洁性不同、忠诚的相互性不同、爱情在婚姻中的价值不同等。

恩格斯婚姻伦理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婚姻伦理建设。

在⼈类的婚姻发展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夫⼀妻制三种基本形式,⼀夫⼀妻制代替群婚制和对偶制是⼈类历史上的⼀个伟⼤进步,是⼈类⽂明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恩格斯在1884年10⽉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书中,从历史唯物主义⽴场出发,叙述了⼈类婚姻制度的演进历程,并指出了⼈类婚姻制度的发展趋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在书中对⼀夫⼀妻制的起源、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进⾏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不同意义的⼀夫⼀妻制的观点,认为⼀夫⼀妻制在其演进历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历史上的⼀夫⼀妻制和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制。

准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夫⼀妻制的论述不仅有益于深化我们对恩格斯婚姻伦理思想的认识,⽽且对于巩固和发展真正的⼀夫⼀妻制、推动社会主义婚姻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夫⼀妻制的类型⼀夫⼀妻制是⼀男⼀⼥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它的产⽣是⽂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并始终伴随着⼈类的整个⽂明时代。

⼀夫⼀妻制是私有时代的产物,它与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相适应。

恩格斯指出,历史上⼀夫⼀妻制的出现,并不是个⼈性爱的结果,⽽是为了保存和继承私有财产产⽣的。

⽣育确切的出⾃⼀定⽗亲的⼦⼥,从⽽确定其财产继承权,这是⼀夫⼀妻制产⽣的最主要⽬的。

既然⼀夫⼀妻制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的,那么当这种原因消失的时候,它是不是也要消失呢?恩格斯说:“可以不⽆理由地回答,它不仅不会消失,⽽且相反地,只有到那时它才能⼗⾜地实现。

马克思爱情观

马克思爱情观

马克思爱情观爱情是两人相处之后,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自然发展的结果,是两人理想的共鸣,感情的和声,友谊的结晶。

爱情不能过多地强加他人的意志,强求的爱情缺少真爱的基础是不牢靠的。

人为阻挡的爱情在现实中往往会表现得更加浓烈。

在崇尚爱情自由的今天,必须正确认识爱情与性的关系,爱与性是需要有节制的,不能将其视为“性解放”更不能当做是单纯的肉欲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男女应该在性爱、婚姻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而“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的家庭经济变为社会的劳动部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业;社会同等地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还是非婚生的”。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认为,男女应该在性爱,婚姻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恩格斯也说过,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

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的家庭经济变成为社会的劳动部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业。

社会同等关爱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还是非婚生的孩子。

马克思的论述中一直强调平等和相互,他认为合乎人的本性的爱情关系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马克思认为,这种爱情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如果一个人虽然事业上成就卓著,但是在爱情上暗淡无光,那未免总是一种心灵的缺憾。

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81期)2009年4月版 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2(Sum81)Apr.2009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余良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7)摘要: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思想,指出爱情应该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舍乎道德.同时,爱情从根本上说具有排他性.它要求感情专一,矢志不渝.恋爱的方式还要求健康纯洁.而且爱情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伦理观中圈分类号:G4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2—0082--03 爱情是男女之问真挚的爱慕.是一种高尚的情感.黑格尔讲:"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一).而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质如果离开了道德的规范和保障是根本不能实现的.道德作为调节个人行为的一种特殊规范,在恋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今天的恋爱生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一,相互之爱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真正的爱情已是稀罕之物.流行的爱情观往往把爱情视作性欲的满足.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爱情观进行了猛烈地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指出爱情是人所固有的规定和表现,是人的生命表现.在0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也揭示出爱情的本质.他明确表示:爱情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基础上.互相爱慕是衡量真正爱情的唯一标准,是衡量男女感情的试金石.他说:"如果你在恋爱, 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看似非常朴素平实的语言,却准确地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彼此爱慕而不是单方面的暗恋,是男女双方走向爱情的首要条件.这种爱慕不是贪恋对方的财富,美貌,门第,地位.而是你生命的真实表现.在爱情里,你将自己生命中美丽动人的部分展现出来.同时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你的影子,对方便是你的另一个生命.在爱情中你和对方合二为一.彼此的异质消失了,而结合为一个新的生命.同样, 恩格斯也指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f.因为现代的性爱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是合乎道德的.但是.这种真正建立在互爱基础上的爱情是不是自古就有呢?马克思恩格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认为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它社会权力手段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这样不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p.只有再是出于经济考虑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坚决主张爱情的前提和基础是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而那种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是为他们极力反对的.它虽然看起来令人感动,但并不符合爱情的本质,对于自己是不幸的,同时对于另一方来说也是不道德的. 爱情的基础是互爱,爱情必须是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是一种渴望结成终身伴侣的强烈情感.这是衡量爱情的试金石.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这样的男女之情还不能算是爱情,至少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情.因为我们可以对爱的内容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在生活中不乏这样所谓的爱情.男的爱慕女方的漂亮,美丽和年轻,女的欣赏男的地位,财富和权势.初看起来,这似乎也是男女互爱.但这种表面形式的互爱与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所向往的爱情是不同的.恩格斯说:"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口.在我们常人看来,有这些已经很不错,毕竟有不少感情的成份,但在恩格斯看来,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它只不过是爱情的起码条件.同样,马克思也认为: "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萧肖特的物质的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14]f~s'7).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爱情不是抽象的纯粹精神的爱恋,也不是一种物质方面的交易.那种非常看重对方的财富,地位,权势的所谓爱其实只是"物质交换的爱",真正的爱应该是"使收稿日期:20o9—0l 一15作者筒介:余良才(1971一).男.江西宜丰人.哲学硕士,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第2期余良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ftN~.83 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爱".二,专一纯洁之爱爱情的基础是互爱.只有互相倾慕.而不是,厢情愿的感情才算是爱情,才真正符合爱情的本质.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可能合乎道德.但是单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如果男女一方或双方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即便开始是出于互爱,那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只不过是以爱情之名玩弄异性.真正的爱情要求感情专一,要求矢志不渝.它要求人们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整个身心去集中地爱自己所爱的那个人.恩格斯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f.那种在多个异性之问游移不定的感情不可能算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是容不得第三者的存在,就像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像加特曼那样的人只能是爱情的骗子.马克思在致燕妮?龙格的一封信中对这个加特曼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从彼洛夫斯卡娅于彭普斯.这真是太岂有此理了.所以,现在妈妈对这种行为,并且对所有的男人都非常厌恶"[6]).虽然表面上是燕妮的态度.其实也是马克思的态度.同样一个加特曼.却在短短的时间内向三个女人求过婚,并且有过暖昧关系.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情根本不是爱情.他用情不专,缺少对爱的执着和真诚. 马克思虽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对性爱的这种排他性作出论述,但从他写给燕妮及女儿们的书信中,从他对待燕妮的感情中,我们能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观点上的一致.在,封给燕妮的信中,马克思这样写道:"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幅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换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遍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就能克制这种悲痛"[]m.看过燕妮照片的人一定会惊羡于燕妮的美丽,也不难体会到马克思拥有燕妮的那种幸福.但是马克思也认为,如果仅从容颜的美丽来看.世间会有其他美丽的女人,甚至比自己所爱的人更美.如果爱情仅停留在爱慕对方的容颜,那么人就永远无法满足.永远会处于喜新厌旧的欲望中.这样又何谈什么爱情?虽然世间有许多绝色佳丽,但在马克思眼中.却惟有燕妮才能引起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能和他患难与共,同甘共苦.能给他无穷的力量.即使青春不再,俊俏的面庞爬满皱纹.但在爱人的眼里美丽依旧.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它能超越生命的有限而化作一种永恒,在岁月的轮回中爱情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存越香.这样的爱是惟一的,是爱的极致. 爱情有它的自然属性,男女双方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性的冲动.这种对异性的渴望会激发爱情的产生.恋爱男女经过深入的交往.感情渐渐升温,渴望从灵魂到肉体拥有对方.出现一些暖昧的举动应属正常.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程度的亲昵举止才是正常?对于那些过早出现的亲昵行为.马克思他们是十分反对的.马克思认为亲昵是恋人间表达爱的方式.只有当感情真的已经成熟的时候,才可发生.即便这样也要区分场合.那种不分场合的过早的亲昵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重在精神情感的交流而不是仅仅追求感官肉体的刺激.也许有人会说,马克思完全像个封建卫道士,爱情就应该是灵与肉的结合,爱到最后便渴望和所爱之人融合在一起.其实马克思反对的也只是过早的亲密接触,并不是要求人们去过那种柏拉图式的恋爱方式.既然他们认为过早的亲密举止都是不应该的,那就可想而知.对于那种婚前性行为会持什么态度.三,恒久之爱马克思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过早的亲密接触,原因还在于爱情要经受长期的考验.马克思说:"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7J(P.确实,爱情的道路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的.真正的爱情需要男女双方克服重重困难.需要经受长期考验.只有历经磨砺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它能增添爱情的分量,使彼此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就是这样,这样两个来自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女无论是在婚前还是婚后都需要面临现实的严峻考验.正像马克思所说:"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多年来我和我的未婚妻经历了许多不必要的严重冲突.这些冲突比许多年龄大两倍而且经常谈论自己生活经验的人所经历的还要多."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妮要顶住来自两个家庭的压力.特别是婚后.马克思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终生穷困潦倒,常常为饥寒所迫, 甚至最爱的儿子也被活活地饿死.但是.在岁月的磨砺下,他们的爱情依然忠贞不渝.正因为爱情要经受长期的考验,所以马克思认为过早的亲昵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在长期的考验中爱情可能会出现许多的变数.甚至有许多海誓山盟的爱情在现实生活面前也不堪一击.于是爱情消退了.而那些草率的行为特别是婚前性行为便会在当事人心中留下一层无法抹去的阴影.马克思认为恋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爱的人要经受长期的考验,要在长期的考验中使男女双方都渐渐成熟起来.一见钟情的爱让人怦然,tl,动,也令人神往.但这种爱往往是幼稚的,脆弱的,只有那种经历了风雨磨砺的爱才是成熟的,稳健的. 爱一个人容易,但在经历了生活的长期考验后依然不改初衷这并非是易事.而只有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才有资格谈婚姻.四,结语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是个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时代.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模式基本上被颠覆.年轻人大多都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确立关系.由爱情的渐渐培育而最后走向婚姻,是水到渠成的事.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的基石.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过分强调爱情的男男女女甚至还没有等到走上红地毯,往日的爱情就成过眼烟云.所以,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恋爱问题是我们每个成人都要学习和思考的.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恋爱的基础是互爱.爱情不是占有,爱情也不是单相思,更不是违背他人意愿的纠缠,而必须是彼此的真诚爱慕.生活中不乏因恋爱不成而心生怨恨的事例.甚至因为恋爱遭到拒绝而残忍地杀害他人的悲剧.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他们把恋爱当作一种占有,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强加对方.认为自己喜欢的就要得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爱情的专一,纯洁和健康.认为过早的亲密接触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恋爱充满着变数,企图超越阶段去发生只有在婚姻阶段才能发生的关系,那是不合乎伦理的.反观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甚至未婚妈妈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些人在恋爱阶段完成了本应在婚姻阶段完成的事.但是他们之间是否就存在真正的爱情.他们是否真正能获得幸福?事实上,这些草率的人未必就能幸福,甚至有不少的人未能携手走进婚姻生活.从而为往后的生活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参考文献][1]黑格尔?关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l95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OntheEthicOutlookofEmotionalLoveFromMarxandEngels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theethicaloutlookofemotionallovefromMa rxandEngels,ofwhichtheethicalbase ismutuallove,pureloveandeternallove.Keywords:Marx;Engels;mutuallove;purelove;eternallove(上接第81页)2,建设良好的校风.营造健康倪芙的校园文化环境独立学院要结合本校实际,一方面可以通过阐释校训,校旗,校服,校歌,校徽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从整体出发,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从净化,绿化,美化人手,整治校容校貌,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从师生角度着眼,增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3,组织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好校固文化活动独立学院可以利用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 阅览室,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形式及时向师生传达先进的文化思想.给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通过网络加强学校网站,专题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和班级网站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完善校园电视电化广播系统,利用学校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通过定期出版校报校刊,促进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四,结语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期望通过全员参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独立学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D】.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hA.文素质D】.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On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tIndependentInstitutions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howtocultivatethestudentshumanistquali tybyutilizing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tindependentinstitutions.Keywords:independentinstitutions;campusculture;humanistqua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