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的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全新的分析。转喻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及,它和隐喻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比隐喻更为基础。但是目前转喻的研究无论是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远不及隐喻。转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薄弱性给转喻研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转喻X围的不断扩X。不断扩X的过程使得转喻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这反而降低了转喻的解释力。本文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旨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针对目前转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以往有关转喻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对语法研究中所谓的转喻现象作一简要回顾,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要改变转喻X围不断扩X的局面,就要从理论上对究竟什么是转喻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考。第二章理论前提本章建立转喻研究的理论体系,对理论的主要观点、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通过对“邻近关系”、“显著度”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考察,以及将日常思维方式分化为“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将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了筛选,并将之分为三类:非转喻现象、策略性转喻与认知性转喻。认知性转喻是转喻研究的薄弱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三章目前学者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本章主要对第一章综述中所涉及的目前学者们所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是经济性原则、知识的激活、半激活以及睡眠状态在语言中的表现。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转喻和非转喻的区分原则,即具
有邻近关系的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度的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度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转喻,否则仅仅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不能视之为转喻。第四章认知性转喻(一)本章主要探讨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其认知结构和语言形式。首先是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的区分。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在借代上的表现是同形的,因此通过语言形式无法进行分析,只能通过作者使用的意图上进行分析。而使用意图具体可以通过其出现的语境、使用的频率以及对其理解上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认知性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探讨了从转喻的自由形式到凝缩形式之间的过渡,以及策略性转喻在二者之间的衔接;在转喻的自由形式部分,我们分析了相当于暗喻的转喻、移就、借代三者之间在转喻性上的连续性,第五章句法结构中的认知性转喻我们分别探讨了工具主语内部、拟声词的动词化内部在转喻的可能性上的连续统。这两部分都利用了“可控性”这一概念,行为者对工具的控制、主体对声音的控制,这种可控性正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而对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声音而言,控制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通过控制度的直接性与不同工具、不同声音的联系,分别探讨了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位置、拟声词的动词化现象。最终形成了转喻的以下连续统:(一)工具主语转喻性的连续统:对于不同性质的工具主语而言:头脑工具<人体工具<一般工具对于相同性质的工具主语:行为者出现<行为者不出现,行为者确定<行为者不确定。越靠近右端,转喻的可能性越强。除此之外,出现频率的高低也是影响其认知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拟声词动词化可能性的连续统:指向自身的发音行
为→叹词的声音形式→话语语音流的声音特征→发音器官之外身体动作引发的声音→主体活动引起外部过程所发出的声音→主体无法控制的声音从左至右,可控的直接性依次减弱,转喻的可能性也依次降低,直至最右侧转喻无法发生。第六章结语本章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特色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转喻邻近关系显著度超常思维策略性转喻认知性转喻【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X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15
【目录】:中文提要6-9ABSTRACT9-11目录11-16第一章绪论16-37第一节研究概况16-32一、从辞格到思维方式:转喻X围扩X的背景17-201.1传统修辞学关于借代的观点及主要研究课题17-181.2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的理论及主要研究课题18-20二、当前国内语言学界涉及的转喻现象20-322.1词语进入一般情况下不可进入的格式而形成的转喻现象20-252.2和其它句法有关的转喻25-262.3和词性转换有关的转喻26-282.4单个词语使用过程中的转喻现象28-292.5语用层面的转喻29-302.6可以用转喻来进行解释的其它现象30-32第二节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32-37一、目前转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2-341.1一个局面:无所不包的局面32-331.2两个原因33-34二、选
题价值及论文设想34-352.1选题价值342.2论文设想34-35三、本文的研究框架35四、语料来源35-37第二章转喻研究的理论基础37-54第一节对邻近关系的重新考察37-43一、目前研究中关于邻近关系的论述37-401.1传统修辞学所涉及的邻近关系37-381.2认知语言学关于邻近关系38-40二、对邻近关系的思考40-422.1偶然的邻近关系40-412.2客观的邻近关系与认知者主观动因的协调412.3认知框架之间各成员的邻近关系41-422.4相似关系与邻近关系42三、邻近关系与转喻42-43第二节显著度的差异与转喻43-46一、关于显著度的论述44-451.1Langacker(1993)441.2Radden&K(o|¨)vecses关于显著度的论述441.3沈家煊关于显著度的论述44-45二、我们关于对于显著度的看法45三、两种类型的转喻45-46第三节转喻利用的思维方式: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46-53一、常态思维、常规思维与超常思维46-47二、常规思维和策略性转喻47-502.1常规思维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认知策略中472.2和转喻有关的认知策略47-50三、超常思维与认知性转喻50-533.1超常思维在转喻中的体现:接近即同一50-513.2“接近即同一”在心理学中的验证51-523.3转喻中同一关系的发生:突显与退隐52-53第五节本章结语53-54第三章目前所谓的转喻现象之分析54-71第一节策略性转喻分析54-57一、使用意图与策略性转喻的生成54-56二、策略性转喻的还原式理解56-57第二节策略性转喻的特点:区别于非转喻57-59一、转喻发生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对象之间58二、形成转喻的两个对象之间要有显著度的差异58三、能够通过句法结构解释清楚的语言现象不能认为是转喻58-59第三节其它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