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他们的翻译经典杨宪益(1915—)、戴乃迭(1915—1999)夫妇是中国翻译史上久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以其毕生精力,夫妻合作、珠联璧合,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了西方,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他们翻译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少有人能企及。

他们不仅翻译了《红楼梦》,还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

作为主要译者和世纪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杨宪益主张,在翻译的同时要力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保留或者显现原文的风格。

这一问题值得所有翻译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一部最接近原著的英文全译本。

在这部翻译巨著中,集中体现了杨氏翻译法的妙处和高深的造诣。

一、译文同义习语的套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同义习语的套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习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上和语法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之合的感觉。

英汉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名句和习语。

它们在内容上、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

这时用习语译习语当然是最理想的策略,这样可以达到从语义到文体上的最自然贴切。

如:(1)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第三十六回)This is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此句就是引用了“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的形式,而在前面添加了“this is”。

(2)贪多嚼不烂。

(第九回)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此句就是将英语习语“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中的“one”具体体现在“you”身上。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

从优势竞赛论看《清明》的两个英译本周方衡【摘要】"优势竞赛论"是许渊冲继"三美论"后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竞赛,译者在必要时应该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使译文能与原文在艺术和审美层面相媲美甚至超越原文.文章以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清明》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境、音韵美、主题思想等三个层面对"优势竞赛论"进行深入探析,借以指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拘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译作和原作展开竞赛,进而向读者最大限度传达原文的艺术魅力.【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10【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许渊冲;优势竞赛论;《清明》;英译本【作者】周方衡【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肇庆 52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为晚唐诗人杜牧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以其丰富的艺术魅力为世人传诵不息。

前两句交代原诗的情景和人物,第三句道出摆脱此心境的办法,第四句连答话带行动,为本诗的精彩之处。

全诗基调由低而高,逐步上升,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以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为指导,拟从意境、音韵美、思想主题等三个层面对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清明》英译本进行探析,借以指出必要时译者应发挥译文语言优势,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再现原文的艺术魅力。

“优势竞赛论”作为翻译理论正式提出是在许渊冲先生的《新世纪的新译论》中。

在文中,他指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1]2在许先生看来,文学翻译是艺术,译者要做的不仅是翻译原文的表层意思(即宣示义),还要透过表层挖掘出原文的深层内涵(即启示义)。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琵琶⾏》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2019-10-19摘要: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忠实观的差异。

这⼀差异的产⽣在于两⼈⽂学翻译标准的不同。

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切限制,⽽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的在于维护原⽂的⽂化特质。

关键词:《琵琶⾏》许渊冲杨宪益翻译思想差异许渊冲与杨宪益并为我国翻译界德⾼望重的翻译⼤家。

特别是两位前辈都致⼒于把中国优美的古典诗词译成英⽂,且成绩斐然。

然⽽在翻译理念上两位⼤师⼜⼤相径庭,形成了各⾃独特的译风。

现结合对⼆⼈都曾翻译过的七⾔古诗《琵琶⾏》的⽂本,对他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的差异作⼀述评。

⾸先,两位译者对于译⽂的形式美有各⾃不同的追求。

许渊冲曾这样评价⾃⼰:“世界上唯⼀把中⽂诗翻译成英法韵⽂的。

”中⽂古诗词平仄、韵律及句数的要求⾮常严格,就像“戴着⼿铐脚镣跳舞⼀样”。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觉地戴上了这副“⼿铐脚镣”,他主张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内容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韵,使译⽂拥有和谐统⼀与美感。

在论及译诗“意美”、“⾳美”与“形美”这三者的关系时,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三分的。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美’,再次是‘形美’。

押韵的‘⾳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意美’既是必需条件,⼜是充分条件。

”[1](P131)这⾸《琵琶⾏》的英译也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追求。

许译是以古法⽂诗的“亚历⼭⼤体”,即每⾏含⼗⼆个⾳节的抑扬格来译七⾔诗的。

通篇成对押韵,⽽且对⼀些汉语特有的语⾔⼿法也应尽量照顾到。

如把“弦弦掩抑声声思”译为“the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连续两个“note”的叠⽤不仅保持了原⽂的形式美,⽽且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在⾳乐中感情的起伏。

再如“⽔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许译作“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congeal the string, and from congealed strings no more sound was heard to ring.”把原作的顶真格很⾃然地表现了出来。

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3.对仗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 颢)
Once gone, the yellow crane will ne’er on earth alight,
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考虑到英语文化中红色的 贬义联想,以及英语读者的 接受性,避开了对“红楼” 隐喻的阐释和翻译。
红楼梦
“怡红院” “怡红公子”
杨氏夫妇 Happy Red Court
Happy Red Prince
Hawkes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Green Boy
◎异化策略 尽量忠实于原文的文化意 象,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 文化的独有风味。
例3 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红楼梦》第十 一回)
译文:“A toad (癞蛤蟆) hankering(渴望) for a taste of swan(天鹅).”Scoffed Ping-er.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痴心妄想,这里直译。
例4 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
译文:This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the old lady’s anger.
故国三千里, Shut in deep palace twenty years.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Singing the dying swan song’s sweet lay, 双泪落君前。 O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添加文本
点击“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反对者,理解趣合者也。正对者, 事异义同也。”

《长恨歌》翻译赏析对比许渊冲版和杨宪益版

《长恨歌》翻译赏析对比许渊冲版和杨宪益版

《长恨歌》翻译赏析傅晓霏《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全诗共120句,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典故和人物。

《长恨歌》流传度光,知名度深,流传至今,有些诗句已成经典名句。

在文学界有众多版本的《长恨歌》翻译,而其中最有代表性,流传度广,得到读者认可的有两个版本的翻译,一个版本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另一个则是许渊冲版本的翻译。

这两个版本的翻译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杨氏夫妇的翻译风格是“忠实,清晰”。

许渊冲的翻译则主张“翻译不一定是对等方式,尽可能发挥语言优势”,他的文学翻译主张“三美论,三之论,优化论”。

其中“三美论”指:“意美,形美,音美”;“三之论”指:“知之,乐之,好之”;“优化论”指:“浅化,等化,深化”。

他们的翻译风格在译文中都有很明显的风格体现。

从全诗的整体翻译结构上讲,杨宪益和戴乃迭版的疑问共有208句。

这比原诗多了88句,而许渊冲版的译文正好为120句,与原诗句数相同。

杨氏夫妇的译文更加注重对原诗句的翻译,真实反映原诗文,整篇诗文大部分是两句译文来解释一句原文。

这样的翻译体现了他们“忠实原文,意思清晰”的翻译风格。

这样的翻译可以使读者更好的比较完整的理解白居易的原诗,但是他们的翻译并没有进行适当的意译。

许渊冲的翻译则更注重形美,音美和意美。

他的译文都是一句译文对应一句原文,这样的翻译更具有形式,结构美,虽然有些句子的翻译不及杨氏夫妇翻译的意思全面,但是重在他注重意译,能更好的表达原文的思想。

如原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是:“Glancing back and smiling ,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urless .”许渊冲的译文是“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原诗中的百媚,杨氏夫妇翻译为charm ,许渊冲则翻译为grace 。

浅析杨宪益及戴乃迭翻译风格 ——以名著节选为例

浅析杨宪益及戴乃迭翻译风格 ——以名著节选为例

理论广角幸福生活指南224幸福生活指南浅析杨宪益及戴乃迭翻译风格——以名著节选为例胡晶晶 康春颖南京工程学院摘 要:说起中国著名的译者,翻译家,不得不提的就是神仙眷侣——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作为译者和文化传播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专心译事、笔耕不辍,共同翻译了百余种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译文准确、生动、典雅,成为“所有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眼中的经典”。

杨宪益是饱读四书五经,受到良好中国传统教育的儒学大家,戴乃迭是在中国出生,在英国教育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汉学家。

夫妻俩中西合璧,珠联璧合,倾尽毕生心血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翻译与传播,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古典名著,从唐宋诗词到现代散文诗歌,译著达数百部,为中西方搭建了一座宝贵的文化桥梁。

本文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过的著作为例与其他著作进行初步对比,并浅析其翻译风格及特点,以及他们的成就给中国翻译界带来的影响。

关键字:杨宪益;戴乃迭;翻译风格;对比;影响一、“生硬”的忠实风格作为学贯中西的文化传播者,杨、戴二人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超前的文化翻译观,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误解、曲解较多,也常会出现强势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故意误读,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故意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趣味,而是采用相对“生硬”的忠实译法。

例1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地抬起眼来说。

“Mangy dog, who are you calling names?” Whisker Wang looked up contemptuously.(杨、戴)“Mangy-hided dog, whom are you cursing?” sneered Wang-hu, lifting his eyes disdainfully. (港版)此处清晰可见杨戴的忠实翻译风格,从整个句式到用词都非常的忠实原文,尤其是“王胡轻蔑地抬起眼来说”,并没有像港版翻译中先用sneer 表示动作及态度,而是一气呵成。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研究摘要:Vershueren的顺应论虽是语用学领域里发展的理论,但是它对翻译也有很强的解释力。

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对目的语动态的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两部《红楼梦》英译本在茶文化翻译中策略的取舍,探讨译者为满足读者阅读需要和顺应文化语境的目的而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

关键字:顺应论;《红楼梦》;英译本;茶文化;翻译策略On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Tea Culture in Hong 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Based on Analysis o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Abstract:Although Vers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developes from pragmatics, it also has a strong translation explanatory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ly a dynamic process of choice-making and adapt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fferent translating methods of tea culture.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s to satisfy the readers‟ needs and to adapt dynamic context.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English Versions; Tea Cul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ong Lou Meng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茶事纷繁复杂,茶诗异彩纷呈,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泛黄书页上四溢茶香,和着笔尖文字深深流淌进读者的心。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基于功能对等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基于功能对等
theory,which emphasizes readers’responses are the criteria of whether a translation is good or not.It provides guidance fo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This thesis selects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以respectively by Yang Xianyi,with his wife Gladys Yang,and Li Ming.It analyzes the subtle—
Key words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以,contrastive analyses and appreciation,Functional Equiva一
】ence
引言
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外翻译史上,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少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如 我们所熟知的奈达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 语义翻译,严复的“信达雅”,许渊冲的“三美 论”等等,这些原则与标准为翻译实践和批评 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由著名美国翻译家奈 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史上有着十分重 要的影响和地位。功能对等,就是指在翻译时 不以死板的文字与结构对应为标准,而是力求
杂结构之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但 它们可以彼此重叠,在功能上有些相似。在奈 达看来,翻译就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不断建立同 构体的过程,应重视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功能上 的对等。事实上,功能对等理论经过了从动态 对等到功能对等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其核心 是读者反应论。奈达认为,翻译是翻译意义而 不是文字,是交际,是为读者服务,也应以读 者为中心。读者的反应是评价翻译好坏的标准。

《阿Q正传》译文赏析

《阿Q正传》译文赏析

《阿Q正传》译文赏析摘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阿Q正传》写于1921年。

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翻译的《阿Q正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原译文分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逐一从词法、修辞法和句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关键词:《阿Q正传》赏析词法修辞法句法1.关于作者和译者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者之一,到现在仍然很有影响力。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广为流传。

《阿Q正传》广为人知,而”阿Q”已经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

杨宪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都是非常杰出的汉英翻译家,他们曾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之后于1943年就职于国家编译局,主要负责文学作品的翻译。

几十年来,杨宪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致力于国内外文学遗产的翻译和研究。

他们的译作,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使他们享誉中外,为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译文赏析2.1措辞钱钟书先生说“化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译者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犯严重的语法错误,且译文能保持原文的味道,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篇译文达到了“化境”的翻译标准。

从这点上说,杨宪益先生的这篇译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首先是这篇译文的措辞。

在汉英翻译中,中国的成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哪些成语应该直译,哪些又应该意译?这完全取决于构成这个成语的意象能否被读者接受。

在《阿Q正传》中一些成语没有比喻意义,这时就可以采用直译。

如:假使有钱了,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

If he has money he would gamble.A group of men would squat on the ground,Ah Q sandwiched in their midst,his face streaming with sweat.在这句话中,“汗流满面”就可以被翻译成“his face streaming with sweat”,但是并非所有的成语都可以直译。

《醉翁亭记》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与翟理斯译本为例

《醉翁亭记》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与翟理斯译本为例

景色 的变 化 ,从 而 体 现 出原 文 中 的心情 变化 ,与原
T here they feast and drink m errily w ith no
文一 致 。
accom panim ent of strings or flutes;w hen som eone wins
翻译家斯 坦纳提 出的阐释学分 析的 四个翻译步骤 , 威 妥玛 拼 音 方 案 后来 在 中 国推 广 ,对 中 国 的作 品翻
即信 赖 、侵入 、吸收 、补偿 ,为译者 主体 性提 供 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 1977年联合国正式改用汉
了理 论基 础 。常青 提 出译者 主体性 主要 表现在 三 语 拼音 。 (后 文 以翟 、杨代 指两 位译 者 )
方 面 :译 者 的 选 择 性 、译 者 的 理 解 与 表 达 以及 译
(2)太 守与客 来饮 于此 。
者 的创 造性 叛 逆 。
For the latter used to bring his friends hither to take
二 、译 本对 比分 析
wine.(翟 )
欧 阳修在我 国文 学史 上 占有重要地位 ,其作 品
第 38卷 第 5期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8.05.027
’ 开 封 教 育学 院 学 报
! !
生 ! !!垦 ! 生!
2018年 5月 20 日

《醉翁亭记 》英译本 中译者主体 性的对 比研究
一 一 以杨宪益 、戴乃迭合译本与 翟理斯译本为例
Ou—Yang Shiou(Herbert A.Giles译 );Ouyang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

中外译者合译的“三美”优势随着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汉译英工作者与日俱增,中外译者合作的现象也悄然风行,最著名的此类译者当属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

为探析该翻译模式的效果,以《离骚》三个著名译本为例,将杨氏夫妇译本分别同英国译者霍克斯及中国译者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

在“三美”原则的基础上,得出前者在意、形、音三方面具有更强的综合优势,这说明中西合璧的翻译方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风格和内涵,且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体会中国文学的古韵之美,为改善汉英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标签:合译中外译者《离骚》一、引言经过数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推介精神文化并鼓励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是提高本国文化竞争力、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的重要手段。

翻译在加速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语言专业人士从事翻译工作。

翻译模式可大致分为两种:独译与合译。

纵观我国翻译史,不仅合译这一模式常被使用,且中外译者合译的现象也在近几十年广泛流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从译作可接受性的角度出发,发现“近年来,国际上知名度比较高的译本都是中外合作的结果”,认为“中译外绝对不能一个人译,一定要有中外合作。

”[1]Kristev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在一门新语言环境下外语学习者容易出现过度泛化以及负迁移等现象,以致于他们难以完全掌握和本族语使用者同水平的语言技能[2]。

因此,源语言使用者和目标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互相协作能够创造出高效率、高水准的翻译条件,以此来充分利用双方译者的母语知识储备,在互帮互助、相辅相成的状态中创作出更令读者满意的译注作品。

著名译者聂华苓与她的丈夫美国诗人和翻译家保罗·安格尔[3]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国内耳熟能详的中外合作译者当属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他们是最早致力于将中华古典文化之精髓引入西方的合译者之一。

自上世纪40年代起,杨宪益与其夫人译出大量的经典名著。

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选编

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选编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痴心妄想,这里直译。
例4 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
译文:This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the old lady’s anger.
“火上浇油”愿意是往火上浇油,用来比喻增加别人的愤怒 或促使事态更加严重。由于英语中也用这中比喻,因此杨氏 夫妇在翻译时,只根据上下文增加了“anger”一词。
---刘勰《文心雕龙• 辞》
意义不同而情趣一致;即变异中具 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所以为优。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Red
◎“Red” 在英语文化中常与流血联系到
一起。“Red”表示流血的、犯罪、警告、 不详之兆等。
Red Flag(斗牛士用于激怒斗牛的红布)被喻 为“令人恼怒的事”。
Red Alert(空袭紧急警报)
Red Light(危险信号)
“Red”在经贸词汇中象征“赤字”、“亏 的”
◎“红” 在汉语里是褒义色彩最强的颜
中英文对等翻译。
例5 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译文:“There is true perspicacity for you.’”
◎perspicacity having keen judgement or understanding(洞察力、聪颖、睿智)
“水晶心肝玻璃人”是一句谚语,用以比喻人具有敏锐的 理解或判断能力。杨氏夫妇采用意译的方法,只译出原文 的寓意。 尽管形式上与原文不同,却同样形象地表现出了 王熙凤的天资聪颖、灵敏机警、办事麻利的特点。

“化境”的再阐释评杨宪益、戴乃迭所译鲁迅散文《雪》

“化境”的再阐释评杨宪益、戴乃迭所译鲁迅散文《雪》

“化境”的再阐释评杨宪益、戴乃迭所译鲁迅散文《雪》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和阐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鲁迅散文《雪》。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杨宪益、戴乃迭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本对于鲁迅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文化内涵、语言特色以及风格韵味,从而揭示出“化境”翻译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应用与意义。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鲁迅散文《雪》的主要内容与风格特点,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成就和背景。

接着,将概述“化境”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即翻译应追求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文的艺术境界,实现文化传通与审美体验的传递。

本文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包括对译本的详细分析、对“化境”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以及对翻译策略与方法的探讨。

通过这一概述,读者可以对本文的主旨和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深入分析和阐释奠定基础。

二、鲁迅散文《雪》原文解读鲁迅的散文《雪》创作于1925年,正值他思想最为活跃,同时也是最为苦闷的时期。

这篇散文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通过对江南和朔方的雪的描绘,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雪景,并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强烈的情感。

在原文中,鲁迅首先细腻地描绘了江南的雪。

他笔下的江南雪景是美丽的,温润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雪花如“极细的粉末”,“屋瓦上,木板上,草地上,都覆盖着一层雪”,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鲁迅并没有满足于这种表面的美,他进一步挖掘了江南雪背后的精神内涵。

他提到,“雪罗汉”虽然可爱,但却因为孩子们的嬉笑打闹而很快消融,这种短暂的美和消逝的哀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鲁迅对于美的短暂和易逝的深刻认识。

接着,鲁迅转向了对朔方的雪的描绘。

这里的雪与江南的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朔方的雪是坚硬的,冰冷的,充满了坚毅和力量。

鲁迅用“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来形容这种雪,既突出了它的寒冷,也暗示了它的热烈和激情。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雪莱的《西风颂》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强烈的情感色彩,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仅在原语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在翻译过程中被多次译介到汉语文化中。

本文将针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下文将详述译者及版本),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探讨其文本肌理的独特性及在译入汉语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再造。

二、《西风颂》原文及其艺术魅力《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创作的诗歌,以西风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由、生命和变革的渴望。

诗歌中,雪莱以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西风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审美特点(一)朱生豪译本:朱生豪先生对《西风颂》的翻译准确、传神,用词简练、表达生动,成功地将雪莱的情感和哲理传达给了读者。

其译本具有浓郁的现代汉语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诗的意境。

(二)许渊冲译本: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注重意境的再现,其译本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在翻译过程中,许先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译文既有原诗的情感色彩,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王佐良译本: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注重对原诗的忠实传达,其译文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这使得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原诗的音乐性。

(四)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诗的每一个词句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使得译文既忠实于原诗,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四、认知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体验与价值再造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再造。

首先,原诗通过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哲理,使读者在认知上得到启迪和升华。

其次,四个汉译本在传达原诗意境的同时,也使得读者在语言、文化、情感等多个层面得到审美体验。

杨宪益《离骚》英译本的选词技巧及翻译策略研究

杨宪益《离骚》英译本的选词技巧及翻译策略研究

杨宪益《离骚》英译本的选词技巧及翻译策略研究作者:雷紫珺董春枝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楚辞》中《离骚》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曾多次被收录入教材,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

《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篇章,其英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所选译本的英译质量。

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所翻译的英译本《离骚》为切入点,从格律、修辞、文化负载词三个层面分析其选词技巧,并分析其采用的翻译策略,为翻译工作者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经验,对我国的文学典籍英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选词技巧翻译策略杨宪益《离骚》英译本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首楚辞作品,在典籍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

《离骚》这一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并且“加以诗人奇特浪漫的联想与绚烂多彩的幻想,辅之以徐徐铺展开来的描叙,把现实人、历史以及神话中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天、地、人和幻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形象世界”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屈原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其艺术创造对后世的文人创作影响极为重大。

以《诗经》为代表的“风”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骚”,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石和古典诗歌的两个最高标准。

然而就其传播历史来看,一直到1852年,经由奥地利汉学家奥古斯都·费茨梅尔(August Pfizmaier,1808-1887)的德译,《离骚》才开始传入西方。

此后不久,派克尔于1879年首次发表了《离骚》的英译本,由此随后的百年间,才逐渐先后出现了十余本《离骚》的英译本,如理雅各、翟里斯、韦利、霍克斯等译者都有尝试。

相对而言,国内《离骚》的翻译开始较晚,我国的第一版英译的《楚辞》于1953年问世,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作完成。

“三美论”:《葬花吟》两个英译本赏析

“三美论”:《葬花吟》两个英译本赏析

“三美论”:《葬花吟》两个英译本赏析作者:杨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诗歌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诗歌的译入与译出层出不穷,然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葬花吟》的三个英译本加以简单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论;葬花吟作者简介:杨琼,女(1989.3.1-),籍贯:河南郑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4--011、引言《红楼梦》中一百多篇诗词里,《葬花吟》可谓最经典的一首。

本文选取了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比较,并简单分析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杨戴译1版文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更多地采用直译的手法;霍克斯的译本则在用词上有增有减,更偏重于意译手法的使用;而许渊冲的译本则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入手,旨在呈现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用来吟唱的,强调节奏感,要朗朗上口,自然流露强烈的真情实感。

关于诗歌翻译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前国内译界比较推崇的翻译思路莫过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即音美,形美,意美,其实这也是诗歌本身就具有的特质。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对以上提出的三个译本加以对比浅析。

2、《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浅析及对比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享有“译林奇才”的美誉。

许先生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所提出的“三美论”更是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受益匪浅。

杨宪益与戴乃迭所译的红楼梦可谓是中西文化的合璧,译作中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准确直观。

霍克斯的译作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部,其中意译的痕迹更多一些。

接下来就着重依据三美理论对三个译作中的音美,形美,意美加以分别浅析及对比。

《清明》英译赏析

《清明》英译赏析

《清明》诗汉译比较赏析蒋王盼摘要:诗歌翻译一向是翻译中的难题,“信”、“达”、“雅”兼备的原则可说对翻译有特殊意义。

唐朝杜牧的《清明》诗是一首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好诗,当代不少翻译名家都曾翻译此诗。

本文将从诗歌翻译的原则出发,对《清明》诗的几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分析“清明”、“牧童”、“路上行人”、“酒家”的译法。

关键词:清明;牧童;路上行人;酒家Comparative Appreciation of the ChineseVersion of Pure BrightnessAbstract:It’s hard to deal with the translations in poem, there exist special meaning in keeping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The poem of “The Mourning Day”written by the Tumu of Tang Dynasty is an extraordinary poem circulated over time.There are lots of translators have translated this poem before.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several versions.Key Words:Pure Brightness;Shepherd boy;Travelers;public house一、作品简介及综述唐朝杜牧写了一首《清明》诗,诗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是一位既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又立志报国、力挽晚唐颓废之势的有识之士,对已故40余年的一代名将郭子仪充满了敬仰之情。

国内四种《楚辞》英译本析评

国内四种《楚辞》英译本析评
语言与翻译 2 0 1 6 年 第4 期
国内四种《 楚辞》 英译本析评
严 晓江
( 南通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楚辞研 究中心 ,南通 2 2 6 0 1 9 )
摘要 : 杨 宪益与戴乃迭、 孙大雨、 许渊冲、 卓振 英的《 楚辞 》 英译本是2 0 0 0 年 以后 国内出版 的较为完整的版本。 译 者以“ 信 于 内涵” 为根本原则 , 采 用文化翻译策略 , 等化 法、 浅化法 、 深化法 交织互补 ; 借 鉴传统英语诗歌形式 , 使 用通俗 、 简洁 、
互通 、 灵魂相照 , 他们 以情译诗 , 传递忧 国忧 民的社 会意识、 仁 义祥 和 的施 政 理念 以及 内美 修 能 的人 格 范式 。 将博大精深 、 文采斐然的《 楚辞》 译成英语充满
着挑 战和 艰 辛 , 这在客观上是因为 : 中 国古 典 诗 歌
想 的坚定信念 。 《 楚辞》 中渗透的崇正义、 尚忠诚 、 重 民本 、 守 诚 信 的 思 想 是 社 会 发 展 和 进 步 的 永 恒 主
观、 民族 情 感 和 审 美 倾 向 。 目前 已 出版 的 《 楚辞》 选
等 特 质 的 无 比崇 敬 。 翻译活动离不开审美移情 。 翻 译 中 的移情 “ 既指 译 者 想象 自己处 于 诗人 或 诗 中之
‘ 我’ 的境 地 , 去感 悟 其 思想 感情 , 又 指 译 者 在 进 入
中图分类号 : H0 5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0 8 2 3 ( 2 0 1 6 ) 0 4 — 0 0 7 9 — 0 5
1 . 引言
题, 对 当 今 世 界 的 文 化 发 展 仍 然 具 有 重 要 启 示 意 义。 任 何翻 译 活 动 都 有 一 定 目的 , 原 作 主 题 符 合 译 者 的 诗 学观 念 和价 值 判 断则 是翻 译 选 择 的重 要 依 据。 文 学创 作 和文 学翻 译 的本质 是 精 神探 索 和情 感 交流 。 《 楚辞》 英 译 是翻 译 家 们情 与 志 的 映 照 , 表 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4 ‚一则是天缘,一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红 楼梦》第七十九回)
译文:‚It‟s partly fate, and partly a case of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相爱的人看到对方就觉得漂 亮,“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是英语中对 等的习语。 例5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红楼 梦》第八十五回) 译文:‚Truly, storm gather without warm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降临) men.‛ 中英文对等翻译。
Hawkes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Green Boy
◎异化策略 尽量忠实于原文的文化意 象,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 文化的独有风味。
◎“红” → “绿”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象征着 危险和死亡,而绿色则表示 健康、快乐之意。 ◎这可能会破坏原作者对 “红”的隐喻。
直译
在翻译经典著作时,杨氏夫妇为了保存 原作风姿,尽可能地传达中国语言和社 会文化,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
杨宪益 戴乃迭
组员: 闫茜 熊琦
石玉紫 李勉
著名译作
《红楼梦》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老残游记》 Mr.Decadent : Notes Taken in an Outing 《离骚》 Li Sao
《儒林外史》 The Scholars
《鲁迅选集》 Selected Stories of Lu Xun
Red
◎“Red” 在英语文化中常与流血联系到
一起。“Red”表示流血的、犯罪、警告、 不详之兆等。
◎“红” 在汉语里是褒义色彩最强的颜
色词。 红色象征红火、太阳、喜庆。 如,传统婚礼 ,春节对联 、红包。 红色还象征事业发达、兴旺、成功。 “红榜” “开门红” 还可以用红色表达娇羞女儿态。 “红妆” “红颜”
添加文本
点击‚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反对者,理解趣合者也。正对者, 事异义同也。‛ ---刘勰《文心雕龙• 辞》
意义不同而情趣一致;即变异中具 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所以为优。
例5
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译文:‚There is true perspicacity for you.‟‛ ◎perspicacity having keen judgement or understanding(洞察力、聪颖、睿智)
“水晶心肝玻璃人”是一句谚语,用以比喻人具有敏锐的 理解或判断能力。杨氏夫妇采用意译的方法,只译出原文 的寓意。 尽管形式上与原文不同,却同样形象地表现出了 王熙凤的天资聪颖、灵敏机警、办事麻利的特点。
“以毒攻毒,以火攻火”意思是用毒药来治疗毒疮等疾病, 比喻利用恶人来制恶人或利用不良实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 事物。在此杨氏夫妇采用直译法,译文简练、清楚,与语篇较 贴切。
例2 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 十行么?‛(《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译文:You boast that you can memorize a passage with one reading. Why can‟t I 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 “一目十行”比喻看书速度很快,这里“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 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作的形象。
许渊冲
许渊冲译中国古典诗词
To One Unnamed
•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 •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e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up has no tears to shed. At do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 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例2
‚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
译文:‚…the quarter-around Changmen Gate of Gusu was one of the most fashionable centers of wealth and nobility in the world of men.‛ “红尘”在这里比喻繁华的社会,佛家语中比喻人世, 这里用了意译“the world of men‛ ,非常贴切。 例3 ‚…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 风。‛(《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译文:‚But it‟s no use our talking, we just waste our breath.‛ “耳旁风”比喻建议不被采纳,白说。 “Waste our breath”是英语中白费口舌的固定用语。
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The Swan Song (张祜) Homesick a thousand miles away, 故国三千里, Shut in deep palace twenty years. 深宫二十年。
何满子
一声何满子, Singing the dying swan song‟s sweet lay, 双泪落君前。 O 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例1 ‚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 火攻火’的法子。‛(《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译文:‚Why,that‟s good!Call her Chia-Kou then. This is what is known as „fight prison with prison and fire with fire‟.”
◎异化策略 保留了中文的原文意象 ◎但由于英汉文化差异, “红楼”这一社会隐喻 对于西方文化中红色的 贬义联想,以及英语读者的 接受性,避开了对“红楼” 隐喻的阐释和翻译。
红楼梦
杨氏夫妇
‚怡红院‛ ‚怡红公子‛ Happy Red Court Happy Red Prince
1.音韵美
abab, cdcd
• • • • “ part, heart” “ dead, shed” “grey, way” “ light, height”
头韵: “spring silkworm, spin silk ”
2.艺术力的感受
原诗:离别,相思 译诗: • "difficult to meet, hard to part" • "flowers dead" • "would"
意译
例1 他(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 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 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 住了。(节选自《鲁迅选集》)
译文: He was standing in the kitchen. He had a round, crimson ([„krɪmz(ə)n] ) face and wore a small felt cap on his head and a gleaming silver necklet round his neck, showing that his father doted on him and, fearing he might die, had made a pledge with the gods and buddhas, using the necklet as a talisman(护身符). ◎ crimson 深红色(英语文化中,红色少有的褒义,年轻人绯红的面颊 和嘴唇) 原文中“紫色的圆脸”是想说明闰土经常劳动、身体健康,而如果直译过 来可能会造成误解,所以杨氏夫妇用“crimson ”翻译,比较贴切。 闰土的福父亲“用圈子将他套住”是想保佑他平安,若直译过来就会令西 方读者费解,所以加上“as a talisman”来解释用途。
3.对仗
黄鹤一去不复返,
Once gone, the yellow crane will ne‟er on earth alight, 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 颢)
在天愿作比翼鸟,
On high, we‟d be two love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or spring to spring.
Red Flag(斗牛士用于激怒斗牛的红布)被喻 为“令人恼怒的事”。
Red Alert(空袭紧急警报) Red Light(危险信号) “Red”在经贸词汇中象征“赤字”、“亏 的”
红楼梦
杨氏夫妇 书名翻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 Hawkes The Dream of the St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