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
![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2f80516faf1ffc4ffe47acb8.png)
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就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与此相应,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属于自己的特色。
下面,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东方传统思维和西方科学思维的异同。
一、东方:关注人事,天人合一;西方:关注自然,主客二分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是关注人事、关心社会伦理道德胜过关心自然本身,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而对自然界缺乏探究热忱、缺少研究方法、只有一些常识性是认识和思辨性的猜测。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觉悟。
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中国传统哲学的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
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这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原本显得很有生气的一些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最终大都在社会伦理的说教中迷失了发展方向,并且许多自然哲学散见于不同的哲学流派之中,缺乏逻辑上的自洽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与东方哲学不同的是,西方科学思维的代表——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体世界的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主客二分,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并把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示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性;其二是认识途径和方法,即要从客观世界的只管问题抽象出准确的逻辑推理演绎命题,通过归纳方法来提炼客观规律,用数学手段来揭示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对事物作简单笼统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390dd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d.png)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教育和学术发展。
这些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教育和学术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儒学教育的传统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
儒学强调道德伦理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儒学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并通过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教导,强调勤奋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文化传承与启蒙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文化教育,通过诵读经典、学习古文、绘画书法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了解。
这种传承和启蒙教育的方式,使得中国人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造力。
三、经世教育与实用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
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缩影。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具备实际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教育倡导的实用主义思想及其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四、思辨与探求的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注重思辨和探求的精神。
通过思辨和研究,探求事物本质和道理。
传统学术思想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形而上学的空泛论述。
这种学术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的发展。
在中国的科学研究历史上,众多学者秉持着这种精神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文理兼修,追求个人全面发展。
它还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注重育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于浅谈中国学术思想
![关于浅谈中国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fedab30ed630b1c59eeb521.png)
关于浅谈中国学术思想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
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
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
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
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
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
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
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
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
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
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
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
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2e3f77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8.png)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https://img.taocdn.com/s3/m/3316c0583c1ec5da50e2702e.png)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但是,在对于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却受到忽视。
儒家思想在这方面表现特别明显。
以孔子为例,据统计,《论语》中有关自然这是的材料共54条,涉及天文、物理、化学、动植物、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现象,不可谓不丰富,但究其内容都是“利用自然知识以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而不以自然本身的研究为目的”。
例如,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相反,樊迟问稼穑之事,却被鄙为“小人也”。
人伦:从字面上看是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其含义还有人的道德素养文化才学相貌等很多方面。
儒家这种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唐太宗品评大臣是“一曰德性,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从汉唐到宋元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当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产生并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中国却落后了。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而轻自然的倾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
重人伦,轻物理,是中国古代学说的特性。
从儒学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也是在做人这方面。
现在经常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儒学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历代仁人志士的名言无不体现了这种人生价值观。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c04ac1a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1.png)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研究目标]1.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2.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研究检索作者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3.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方法指导]1.阅读整本书,应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断总结阅读经验,并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阅读宜沉心静气,集中时间和精力。
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
阅读要勤做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资料链接]一、作家咭片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他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二、著书背景(一)时代背景20世纪中西碰撞,由于工业化西方的强大猛,中国原有的身份认同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个是从政治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王朝”变为屈居1一隅的“民族国家”,另一个便是从文化上无比优越的“礼仪之邦”变为愚贫弱私的“乡土中国”。
直至20世纪后半期,中外学界仍强调以“农业国家”看待中国及其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二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二](https://img.taocdn.com/s3/m/798599bbc77da26925c5b042.png)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东师中国思想史17秋在线作业1
![东师中国思想史17秋在线作业1](https://img.taocdn.com/s3/m/ffb4243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8.png)
东师中国思想史17秋在线作业1中国思想史17秋在线作业1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乾嘉时期学者中有人为“西学中原说”即认为西方的学术实际上来源于中国,这位思想家是()A. 戴震B. 阮元C. 焦循D. 顾炎武满分:3 分2. 谁提出“务实而不务虚”的功利主张,反对理学家空谈仁义,他所代表的学派被称为“永嘉学派”或“永嘉事功学派”()A. 张载B. 叶适C. 陈亮D. 陆九渊满分:3 分3. 在儒学中糅入佛学内容,提出复性说的唐代思想家是()A. 李翱B. 柳宗元C. 韩愈D. 刘禹锡满分:3 分4. 洋务时期,最早阐发中体西用观念的是()A. 张之洞B. 刘坤一C. 冯桂芬D. 曾国藩满分:3 分5. 继理学、心学之后实学思潮的兴起是在何时()。
A. 明朝前期B. 明朝中期C. 明朝晚期D. 清朝前期满分:3 分6. 秦国施政的主要依据学说是()A. 儒家学说B. 墨家学说C. 道家学说D. 法家学说满分:3 分7. 汉魏六朝各种流派谈说辩论活动,对于魏晋思想的觉醒,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是()A. 清谈B. 清议C. 今古文之争D. 鹅湖之会满分:3 分8. 下列人物中哪一个不是魏晋时期的反佛代表人物()A. 何承天B. 刘峻C. 范缜D. 葛洪满分:3 分9. 没有参与强学会的是()A. 翁同龢B. 康有为C. 文廷式D. 李鸿章满分:3 分10. 什么学术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到了新的时代和新的高峰()A. 理学B. 汉学C. 道学D. 心学满分:3 分多选题1. 属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 刘师培B. 张继C. 戴季陶D. 李石曾E. 吴稚晖满分:3 分2. 下列著作为清代著名学者焦循的有()A. 《易学三书》B. 《里堂算学记》C. 《孟子正义》D. 《读史方舆纪要》满分:3 分3. 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将历史研究中的神学观点归纳为四类()A. 以谶纬之学入史B. 以方术家的奇事入史C. 以神奇故事入史D. 四是以阴阳灾异入史满分:3 分4. 西周末年思想革新的表现?()A. 敬天帝B. 轻天命C. 重视人事D. 信鬼神满分:3 分5. 下列思想属于顾炎武的有()A. 理先于气B. 通经治史C. 据经明道D. 致知在格物满分:3 分6. 《苏报》案与哪两部作品有关()A. 《革命军》B. 《猛回头》C. 《警世钟》D. 《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满分:3 分7. 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什么?()A. 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提出了封建统治者应当积极“有为”、全面总结秦亡的教训和汉初弊政。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97db6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d.png)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是世界上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主要以实用主义为核心。
无论是农业生产、手工制造还是军事技术,都是基于实际需求和实用性进行发展和改进的。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不断推动技术和工艺的进步。
这种实用主义的科技创新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在农业、工艺和军事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注重制度创新和思想理论创新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和工艺方面,还表现在制度和思想理论层面。
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常常是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革所推动的。
例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标准,统一货币制度,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繁荣发展;汉代贾谊的建议使得铁制耕具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种制度创新和思想理论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往往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
例如,古代科学家在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中,常常运用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体系的理念和方法论,从而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应地,科技创新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四、倡导综合性和继承性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倡导着综合性和继承性。
古代科技创新常常是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
中国人民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技术和理念,再加以改进和创新,使之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
例如,中医药学的发展就是在借鉴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理论,逐步发展和创新而成。
五、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地运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与知识传播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与知识传播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36bf7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3.png)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与知识传播有何特点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孕育出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知识传播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科学思想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学思想和知识传播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主要包括继承性、实用性和思辨性。
继承性: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深受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科学思想的发展往往与古代先贤的经验和智慧密不可分。
例如,《周髀算经》是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之一,其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这些古代思想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实用性: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强调实践和应用,追求科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古代中国人在农业、医学、建筑、冶炼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而先进的科学思想。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其中系统阐述了中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对后世的医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思辨性: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偏重于思辨和理论探讨,对事物的原理和本质进行深入思考。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对自然界变化规律和人类行为准则的纯理性思考。
古代中国人通过思辨的方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科学思维模式。
二、中国古代知识传播特点中国古代知识传播的特点主要包括师徒传授、著述流传和考试选拔。
师徒传授:中国古代的知识传播主要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
古代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师傅传授知识给徒弟,以保证传统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承。
这种传统方式不仅传递了理论知识,还涵养了各行各业的实践经验和技艺。
著述流传:中国古代人才辈出,因此大量重要学术著作得以流传至今。
这些著作严格记录和固定了古代科学思想和知识,使得后人能够从中学习和研究。
例如,《宋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的草药学著作,它对草药的种类、栽培和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
![《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b318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1.png)
《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答案,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
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
《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
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
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
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
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和学术交流
![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和学术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99d8f0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9.png)
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和学术交流古代中国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学术成果。
从我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学者对于科学事物的探索和研究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同时,古代中国也是一个互通有无、交流频繁的社会,学术交流在这个时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介绍的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
中国的古代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宇宙、自然、人类知识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中。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是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个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天地以及人类都是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内在联系。
这种思想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还能够推动人们深入研究宇宙的构成和规律。
儒家学派也对古代科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儒家注重的是道德教育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儒家学者们对于宇宙和人类的认知也在逐渐深入。
他们的思考和研究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在古代中国的学术交流中,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交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现象有着广泛的观察和记录。
而这些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则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和其周边国家、西方国家的重要商贸路线,沿途的商人和旅行者不仅是进行商品交换,还进行了各种学术的交流和传播。
中国的丝绸、瓷器、药物等物品向西方国家传播,而外国的学问和思想也通过这条路线来到中国。
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
此外,古代中国还通过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来促进学术交流。
例如,古代中国举办过大型的学术会议和科技展览,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参加。
这些学术活动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分享和交流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在这些活动中,学者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并且相互启发和促进。
这种学术交流的方式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繁荣和发展。
智慧树中华国学答案
![智慧树中华国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ebd67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6.png)
1单选题1分“中华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妥当的一项是:BA. “中华”一词主要是文化概念B. “中华”一词主要是种族概念C. “传统”是指在古今有重大影响的内容D. “学术”是指系统性的知识2单选题1分当前流行的国学概论着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下面哪一项不在这三种形式之内:CA. 以四部之学为框架的形式B. 兼顾四部之学与现代学术分科的形式C. 以经学为中心的形式D. 以古代社会思潮为脉络的形式3单选题2分关于本课程的宗旨,下面哪一种阐述最为妥当:AA.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B.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为国家政治需要服务C.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以便牢记历史D.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以便传承历史本题总得分:2分4多选题2分关于本课程内容的基本格局,下面哪两种表述比较合适:CDA. 以儒家经学为核心B. 勾勒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C. 先秦时代以诸子学说为核心D. 秦汉以后以儒道佛三教为框架5单选题3分从“导论”的内容看,本课程最突出的特色是:AA. 思想性强,可以丰富人生智慧B. 历史感强,利于了解中华文化C. 形式活泼,显得不太枯燥乏味D. 内容全面,有利于宏观的认识6单选题3分阅读下面的史料: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根据上述史料,下面哪一条最能概括其中心思想:DA. 周武王驾崩B. 周初三监之乱C. 周公将讨伐三监之乱D. 周公诰命诸侯:周人的统治遭遇了危机1单选题2分易经这部古老的文献,最初主要用于:CA. 学习B. 龟卜C. 蓍筮D. 战争2多选题2分我们今天所见的易经,是由多少卦、多少爻组成的:CDA. 八卦B. 四十八爻C. 六十四卦D. 三百八十四爻3单选题2分在汉代,以京房为代表的易学家继承了“易传”的传统,发展出一套繁琐复杂的方法,用以推算祸福吉凶;这种方法被称为:DA. 义理易学B. 卜筮易学C. 术数易学D. 象数易学4单选题1分义理易学是中国易学的学术流派之一;“义”是卦象、卦辞的含义,“理”是道理、真理,义理易学就是着重探讨易经卦义和道理的学说;义理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CA. 董仲舒B. 荀子C. 王弼D. 京房5单选题2分上古时代的人们用乌龟的腹甲,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放在火上炙烤,然后根据龟甲显示出的兆纹判断吉凶;这种方法被称为:BA. 蓍筮B. 龟卜C. 连山D. D.归藏6单选题2分有了需要占卜的事情,人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卜甲取出,放在火上炙烤;经过炙烤的龟甲,表面呈现出一些细微的裂纹,人们认为这是:AB. 占辞C. 贞问D. 验辞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7单选题3分按照周代筮法的规则,4和5为少数,为阳;8和9为多数,为阴;假如三变的结果分别是9、8、4,即两多一少,记为“”,这被称为:DA. 老阴B. 老阳C. 少阴D. 少阳8单选题1分周易·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BA. 神农氏B. 包牺氏C. 周武王D. 周成王9单选题2分在周易筮法中,如果是“老阴”,就应该变成阳爻,如果是“老阳”,就应该变成阴爻,从而得出新的一卦,这被称为“之”卦;“之”就是“至”的意思,表示从原来的卦变为另外的一卦,这被称为:AA. 卦变B. 阴卦C. 爻变D. 阳卦10单选题2分在中国上古时代,负责占卜的官员根据兆纹预判事情的祸福吉凶,君主参考卜官的报告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事后占卜官把占卜的事情刻在甲骨上,这是所谓的:CA. 贞问B. 命辞C. 占辞D. 问辞11单选题2分在中国上古时代,负责占卜的官员据兆纹预判事情的祸福吉凶,君主参考卜官的报告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有的时候,史官把事情的结果刻在龟甲上,这类文字被称为:DB. 命辞C. 刻辞D. 验辞12单选题2分根据国语的记载,晋献公讨伐骊戎,史苏对他说:从前夏桀讨伐有施国,有施国把妹喜送给夏桀,结果使夏朝灭亡;商纣王讨伐某国,该国把妲己送给纣王,结果导致了商朝灭亡;这个被讨伐的国家是:CA. 有褒国B. 轩辕氏C. 有苏国D. 有巢氏13单选题2分根据国语记载,晋献公讨伐骊戎,史苏对晋献公说:周幽王讨伐有褒国,有褒国把一个美女送给周幽王,结果导致西周灭亡;如今,我们晋国正在重蹈历史覆辙史苏所说的这位美女是:DA. 骊姬B. 妲己C. 有苏氏D. 褒姒14多选题1分从总体上说,周易由两大部分构成,这两大部分分别是:ACA. 易经B. 序卦C. 易传D. 系辞15多选题2分夏商周三代用于卜筮的文献,除了周易之外,另外两种是:BCA. 尚书B. 归藏C. 连山D. 山海经16多选题1分先秦时期,人们卜筮主要使用哪两种方法BCA. 钱筮B. 蓍筮C. 龟卜D. 骨卜17多选题2分在中国古代,易学主要有哪两大流派BCA. 连山易学B. 义理易学C. 象数易学D. 归藏易学18多选题2分易传7种,共10篇;没有易传,易经便难以理解,所以人们把易传的10篇比喻为10个翅膀,称为“十翼”;其中,文言一篇占十翼之一,它是专门解释哪两卦的:CDA. 泰卦B. 否卦C. 乾卦D. 坤卦19单选题3分在周易筮法中,三个多数如9,8,8被称为老阴,二个少数一个多数如5,4,8被称为:AA. 少阴B. 少阳C. 老阴D. 老阳正确答案是:A查看答案解析20单选题3分请看下图:图中A表示的是下列选项中的:AA. 卦象B. 卦名C. 爻名D. 爻辞21单选题3分请看下图:图中D表示的是下列选项中的:CA. 卦象B. 卦名C. 爻名D. 爻辞22单选题3分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下面的解释不符合上述思想的一项是AA. 周易生太极B. 太极生阴阳C. 阴阳生四种卦象D. 四种卦象生八种卦象23单选题3分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DA. 包牺氏开始了天文观测活动B. 包牺氏开始了地理勘测活动C. 包牺氏制作八卦以祭祀鬼神D. 包牺氏制作八卦以预测吉凶24单选题3分周易·杂卦说:“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下面哪一个选项符合这段话的意思:CA. 乾卦和坤卦表示刚强B. 临卦和观卦表示光临C. 益卦和损卦表示盛衰D. 震卦和艮卦表示震动1单选题3分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理论基础;下面关于阴阳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B. 阴阳表示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世界C. 并非万事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D. 阴阳表示世间万物周而复始的运动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2单选题3分战国时期的五行家认为五行相生,相生的顺序是AA. 木→火→土→金→水B. 土→木→火→金→水C. 木→土→水→火→金D. 火→土→木→水→金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3单选题3分战国时期的五行家认为五行相克,相克的顺序是BA. 木→水→土→金→火B. 土→水→火→金→木C. 木→土→水→金→火D. 火→木→土→水→金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4单选题3分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地位与性质,可以说它是:DA. 中国古代学术的理论基础B. 古人解释世界的思想体系C. 古人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D. 以上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5单选题2分战国时期,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政治论,他的这一学说DA. 以阴阳相生为理论依据B. 以阴阳相克为理论依据C. 以五行相生为理论依据D. 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正确答案是:D查看答案解析6单选题3分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政治论,如果一个朝代属于水德,水德的颜色应该是AA. 黑色B. 白色C. 青色D. 黄色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7单选题3分阴阳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一学说,下面哪一个选项是错误的DA.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结构B. 人们用阴阳学说指导养生C.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病理变化D.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8单选题3分五行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一学说,下面哪一个选项是不妥当的DA. 五脏与五行之间具有相关性B. 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同类器官中有所反映C.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D. 把五行与五脏联系起来没有科学依据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9单选题1分中华医学注重保健养生,即“治未病”;下述哪一项不符合中华医学的养生理论AA. 治疗为主B. 调养脾胃C. 保精护肾D. 形神共养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10单选题2分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下面的选项中最为恰当的表述是CA.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愚昧迷信的产物B.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古代政治没有用处C.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很多学科的理论基石D.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华医学毫无价值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11多选题3分关于阴阳学说,下面的陈述中两个正确的选项是ADA.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B. 阴阳表示事物的静止状态C. 阴阳是尖锐对立的,二者不可相互转化D. 阴阳表示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世界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2多选题3分在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ACA. 五行表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B. 五行表示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但这五种元素之间彼此无关C. 五行表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之间相互转化D. 五行表示五种物质元素之间存在相生关系,不存在相克关系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3多选题3分古代印度有地水火风学说,中国古代有水木金火土学说;下面哪两个选项比较符合实际:ADA. 这两种学说产生于不同的国情,都有意义B. 中国的学说有意义,古代印度的学说没有意义C. 这两种学说都具有古代迷信色彩D. 这两种学说都源于社会生活,是特定时代的智慧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4多选题3分邹衍的五德终始政治论以五行相克为基础;依照他的理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两项是ABA. 夏朝是木德,推翻夏朝的商朝应该是金德B. 周朝是火德,取代周朝的秦朝应该是水德C. 夏朝是木德,推翻夏朝的商朝应该是火德D. 周朝是水德,取代周朝的秦朝应该是金德正确答案是:A,B查看答案解析15多选题3分阴阳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人们运用阴阳学说以ACA. 区分药性的温热寒凉B. .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C. 解释人体的寒热状态D. 解释五脏各自的功能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6多选题3分中医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包括同类相从、异类相感两种情形;异类相感包括哪两方面的作用ABA. 滋养作用B. 抑制作用C. 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另一个器官上有所反映D. 通过一个器官的状况可以推测另一个器官的状况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7多选题3分中华医学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同类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被称为“同类相从”,即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相应的另一个器官有所显现;与“同类相从”联系紧密两个选项是CDA. 肝属木B. 肾属水C. 肝主目D. 肾主耳正确答案是:C,D查看答案解析18多选题3分中华医学提倡“治未病”,与这一精神最为符合的两个选项是ADA. 调养脾胃B. 及时治疗C. 科学康复D. 保精护肾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9多选题2分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性质,下述哪两个选项比较客观:ABA. 它是古人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B. 它是中国古代多种学术的理论基础C.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应该抛弃D. 它是先民想象的产物,没有实践基础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20多选题2分同西方医学相比,中华医学具有某些长处,表现长处的两个方面是:BCA. 治疗器质性疾病B. 治疗非器质性疾病C. 养生保健D. 治疗外科疾病1单选题1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下列思想家中哪一位不属于法家DA. 商鞅B. 韩非C. 申不害D. 杨朱2单选题2分战国时期辅助秦孝公实施变法改革的一位政治家,他有三个不同称呼,下列哪一个选项在这三个称呼之外BA. 公孙鞅B. 公子鞅C. 卫鞅D. 商鞅3单选题2分卫鞅到了秦国以后,给秦孝公阐述了三种治国策略,秦孝公选择了哪一种策略CA. 帝道B. 王道C. 霸道D. 君道4单选题2分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下列哪一种措施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DA. 在经济上,由井田制转变为自耕农制度,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投机行为B. 在行政体制上,由分封制改为郡县制C. 法律上,由贵族控制法律转变为成文法,实施严厉的邻里连坐制度D. 在文化上,废黜百家,独尊法家5单选题1分“食、色,性也;”意思是说,贪吃、好色是人类的本性;这是谁的观点CA. 孔子B. 孟子C. 告子D. 韩非子6单选题2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说,应该用法律教育人民,政府官员应该成为守法的榜样;这一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CA. 管仲B. 商鞅C. 韩非D. 李斯7单选题1分韩非的政治管理学说包括哪些要素该成为守法的榜样;这一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DA. 法B. 术C. 势D. 以上三项之和8单选题1分在韩非的学说中,“术”是政治治理的技术,实施的对象是: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BA. 君主B. 官吏C. 民众D. 以上都对9单选题1分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为秦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却遭遇了悲剧性的结局;车裂商鞅的是哪位君主DA. 秦穆公B. 秦献公C. 秦孝公D. 秦惠文王10单选题1分秦王嬴政感慨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嬴政想见的这个人是:AA. 韩非B. 李斯C. 吕不韦D. 公子扶苏11多选题3分韩非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有五种人对社会没有用处,是社会蛀虫,他称之为“五蠹”;韩非所说的五蠹包括:ACA. 儒生、侠客、私门之徒B. 强盗、小偷C. 纵横家、工商业者D. 兵家、小说家12多选题3分韩非继承了申不害关于“术”的思想,强调政治家应该学会政治技术;他所说的“术”包括哪两项ABA. 装聋作哑B. 深藏不露C. 赏罚分明D. 依法治国13多选题2分法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下列哪些是法家学说的核心内容BDA. 反对不义的战争B. 强调人的逐利性C. 讲究礼乐制度D. 注重法律约束14多选题3分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变法最晚,但是最彻底,原因可能是ADA. 秦国改革晚,可借鉴经验多B. 秦国的社会经济相对发达C. 秦国具有深厚的法家传统D. 秦国改革有系统的法家理论指导15多选题3分秦统一中国,功垂千古;秦帝国的历史功绩包括哪两项BCA. 焚书坑儒B. 修筑驰道和栈道C. 击退匈奴,修筑万里长城D. 以隶书为官方文字查看答案解析16多选题3分西汉早期的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写成了过秦论;在这部伟大的着作中,他的结论涉及如下哪两项ADA. 攻守异术B. 兵不厌诈C. 一断于法D. 统一以后应该施行仁义政治17多选题3分法家重视法制建设,这是因为“法”具有如下两个特色BDA. 平均性B. 公正性C. 欺骗性D. 强制性18多选题3分秦帝国的崩溃,与下列哪两种因素有直接关系ADA. 官员之间勾心斗角,导致政局不稳B. 重农抑商C. 官员腐败D. 刑法苛刻,民不聊生19多选题2分秦统一中国以后,发生了焚书坑儒的事件;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两个主要人物是BCA. 姚贾B. 秦始皇C. 李斯D. 吕不韦20多选题2分关于法家思想的特点,下面哪两种说法符合实情ABA. 法家注重个人利益B. 法家注重法律约束C. 法家注重道德建设D. 法家注重人格培养21多选题1分在下面的主张中,哪两种与法家的主张相合BDA. 兼爱天下B. 一断于法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2多选题1分法家思想的两个鲜明特色是:ADA. 奖惩严明B. 教育为主C. 反对战争D. 富国强兵23多选题3分秦采用法家的策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社会后果,这两种后果是:ACA. 兼并诸侯,统一中国B. 秦帝国长治久安C. 秦帝国迅速崩溃D. 孕育了儒家思想1单选题1分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儒学产生于CA. 春秋早期B. 西周时期C. 春秋末期D. 战国早期2单选题1分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他的人性论主张是BA. 人性险恶B. 人性相近C. 人性食色D. 人性善良3单选题1分儒家学派中最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哪一位人物C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董子4单选题1分关于先秦儒家学派的人性论,下面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CA.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B. 荀子论性恶,宣扬化性起伪C. 韩非论性恶,宣扬化性起伪D. 孟子讲性善,言必称尧舜5单选题2分春秋时期,士阶层应该掌握六种技能,是为“六艺”;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就包括这“六艺”,具体内容是AA. 礼、乐、射、御、书、数B. 礼、乐、诗、书、射、术C. 琴、棋、书、画、骑、射D. 诗、书、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6单选题2分仁学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哪一个选项对儒家仁学的概括最全面AA. 以上说法之和B. 孝悌被认为是仁义的根本C. 仁的内容很广,凡是美好的品德都包括在内D. 儒家的仁学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道德学说7单选题2分儒家非常重视礼节;学生拜孔子为师,应该准备BA. 乡射礼B. 束修之礼C. 相见礼D. 燕礼8单选题3分先秦儒家重视礼制,礼制是对社会人群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礼制的特色是DA. 等级主义,封建主义B. 平等主义,理想主义C. 繁文缛节,限制自由D. 既有差别,又有限度9单选题3分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按照这一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待邻家老人的态度应该是BA. 像赡养自己的父母一样赡养他们B. 在赡养好自己父母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邻家老人C. 他们有自己的儿女,没有必要为他们担心D. 他们老是他们自己的事,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10单选题3分“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下面哪一个选项与“中庸之道”最接近BA. 上下级之间是平等关系,不存在尊卑贵贱B. 上下级之间是工作关系,彼此间相互协调C. 上下级之间是利益关系,彼此都是为自己D. 上下级之间是毫无关系,彼此间各行其是11单选题1分一言以蔽之,先秦儒学是AA. 以人为焦点的政治学说B. 弱肉强食学说C. 以物为焦点的政治学说D. 长生久视学说12多选题1分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BDA. 老子B. 孟子C. 韩非子D. 荀子13多选题2分关于孔子的人性论,表述正确的两个选项是CDA. 人的天性相同,都性善B. 人的天性相同,都性恶C. 后天环境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品格差异D. 人与人之间先天的道德差异很小14多选题3分孟子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他认为AB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B. 仁义礼智根于心C. 人们应该“化性起伪”D. 人的善良是后天学习得来的15多选题3分荀子宣扬人性恶,符合性恶论的两个选项是ABA. 因为人性恶,所以必须“化性起伪”B. 人有生理需求,所以彼此之间厮杀争夺C. 人有生理需求,所以没有教育的意义D. 人性无法改变,所以教育没有意义16多选题3分荀子·劝学专门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属于该篇的两个选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D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17多选题2分先秦儒家主张政府应该实施仁政,所谓“仁政”是指哪两项BC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 官员应该成为道德楷模和表率C. 为政以德,在政治中先德后刑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8多选题3分礼学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依照儒家礼学的精神,下面哪两个选项不能接受ACA. 礼是赋予少数人特权B. 礼是权利与约束的结合C. 礼是上一级压迫下一级D. 没有礼就没有社会秩序与和谐19多选题3分中华文明被人们称为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以礼为核心;礼的功能反映在哪两个方面BCA. 没有礼制就没有平等B. 没有礼制就没有秩序C. 没有礼制就没有效率D. 没有礼制就没有社会20多选题3分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合理,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儒家学说中,中庸之道与哪两种思考直接相关ACA. 政治的功能是维护人际和谐B. 政治的功能是实现国家富强C. 要人际和谐就不能不讲人情D. 要国家富强就不能不讲法律1单选题1分在战国早期,“兼爱”学说流行一时;这是哪个学派的主张DA. 儒家B. 杨朱学派C. 庄子学派D. 墨家2单选题1分在战国时代,有一位思想家宣称“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位思想家是:CA. 韩非子B. 商鞅C. 杨朱D. 庄子3单选题2分“爱”是战国思想的主题之一;哪一派的思想家认为“爱”是主观的,因而是靠不住的AA. 法家B. 名家C. 墨家D. 儒家4单选题2分杨朱学派乃战国诸子之一;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杨朱学派的思想DA. 今朝有酒今朝醉B. 吃遍天下美食C. 追逐女色D. 勤俭持家5单选题2分在战国时代,墨家学说代表着社会下层的愿望;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墨家的思想AA. 爱自己的父母胜过别人父母B. 贵族要节制自己的欲望C. 要像大禹那样辛勤工作D. 亲人去世之后应该薄葬6单选题2分名家是战国时代研究语言逻辑的学派,与墨家的经验逻辑不同;下列哪个命题不属于名家DA. 白马非马B. 卵有毛C. 龟长于蛇D. 白马是马7单选题2分法家反对徇私枉法;下列哪一种观点不属于法家思想DA. 朋友犯罪,应向官府举报B. 父亲犯罪,儿子应该检举C. 政治家应该用法律约束人民D. 在法律实践中应该考虑人情8单选题1分白马是否马这是战国时期争论的学术命题之一;“白马非马”是谁的观点AA. 公孙龙B. 孔子C. 商鞅D. 墨子9多选题1分墨家政治学说是一个道德主义的理论体系;下列哪两个选项符合墨子学说BCA. 自己的国家攻打别的国家,坚决支持B. 自己的国家攻打别的国家,坚决反对C. 自己的孩子挨饿,别人的孩子也挨饿,应该同样地关照D. 自己的孩子挨饿,别人的孩子也挨饿,只自己的孩子10多选题3分阅读下列诗词,分析哪些诗词与杨朱的思想比较接近CD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1多选题3分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学经典之一;下列哪两种战法与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背道而驰CDA.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 声东击西,神出鬼没C. 包围敌人,全部歼灭D. 打持久战,以战养战12多选题3分根据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下面哪两个选项比较恰当CDA. 在战争中应该坚持仁义B. 军事将领必须诚信用兵C. 在战争中不能恪守仁义D. 军事将领必须足智多谋13多选题2分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下列哪两个选项不符合墨家思想BCA. 有钱人应该节俭助人。
2021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
![2021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f975065960590c69fc37696.png)
2021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2021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考生姓名:考试科目:2021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开考时间:2021-6-18 11:27:53 考试时间:60分钟说明: ? ? 回答正确的题目显示为“蓝色”,错误显示为“红色”。
答案选项中“已勾选”的为考生的回答,“紫色”标识的选项为标准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2分)(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 1.提出假说设计是科研步骤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
( A) 正确错误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理念。
(A ) 正确错误 3.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A ) 正确错误 4.两汉散文讲究文采、对偶,有辞赋化倾向,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这是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巨著。
( AA) 正确错误 5.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汉末魏初,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慷慨任气”的“建安文学”的辉煌。
(A ) 正确错误 6.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并称为“希腊三贤”。
(A ) 正确错误 7.孙中山先生是近代民主革命家。
( A) 正确错误 8.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
( A) 正确错误 9.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总称。
( A) 正确错误 10.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用左手递物是失礼的。
( A) 正确错误 11.介绍已婚者与未婚者认识时,应先介绍未婚者,后介绍已婚者。
( A) 正确错误 12.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周勃勘平“诸吕之乱”而设的。
( A) 正确错误 1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丝绸的国家。
(A ) 正确错误 14.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
(A ) 正确错误 15.户外瑜伽作为一种运动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放松身心的冥想方式。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https://img.taocdn.com/s3/m/f507f30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9.png)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其深刻理解的一部分。
中华文明以其千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展示了卓越的创新能力。
首先,中华文明在农业方面的创新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许多农业技术,如水稻种植、水利工程、土地整治等,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中国人还开发了许多农业机械和工具,如犁、耕牛、种植机等,使农民们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农田耕作,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中华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也是令人瞩目的。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对军事技术的革新起到了巨大作用;指南针的发明则推动了航海和海洋贸易的繁荣。
此外,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也展示了其深刻的创新性。
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哲学史和人类思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提倡仁爱和孝道,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奠定了基础;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的平静;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和民主原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华文明也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而闻名。
中国古代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展现了优秀的创作才华和创新精神。
例如,中国画以其独特的意境表现方式和细腻的技巧而被世人瞩目;中国音乐以其独特的调式和乐器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舞蹈以其优美的动作和表达手法而享有盛誉。
总结起来,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体现在多个领域,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艺术文学等。
中华文明以其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作,不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继中华文明在农业、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创新性之后,还有许多其他领域可以体现其深刻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在哲学思路领域中,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
![在哲学思路领域中,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395f17c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f.png)
在哲学思路领域中,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哲学思路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方向,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
本篇科普文章将会针对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与世界观的异同中国哲学思想注重系、物、理、情之间的关系,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则注重分析事物的本质和逻辑关系,强调理性思辨的能力。
这种差异可以从其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来加以体现。
1. 中西哲学思路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哲学思路来说,总体上蕴含的思维方式则是“整体性的思辨方式”,以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为思维主要方式。
在中国哲学中,总体而言关注的是整个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共存的关系,注重不断地发掘和揭示万物之间的共通性以及存在的联系。
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路则有着强调理性思维和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的特点,强调逻辑思维和实证方法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所体现的重要性。
2. 中西哲学思路的世界观差异:中国的哲学思想着重于自然的光辉和地球与自然界的联系。
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宇宙本身,并注重整个世界的内部关系。
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路则更加注重人的存在和与世界的关系,这可以从它们哲学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中加以体现。
二、不同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是每个国家传承下来的,深深影响着人们生活和思考。
中西哲学思路在价值观和伦理观上的异同也有很明显的差异。
1. 中西哲学思路的价值观中国哲学思想的价值观重视阴阳平衡和人类关系,讲求个人责任和福利的平衡,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路则注重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人的自我实现。
2. 中西哲学思路的伦理观在伦理观方面,中国哲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倡“仁爱”、“孝悌”、“谦逊”等价值观。
而另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路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三、对人性的理解与塑造人性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不同的哲学思路对人性的认知和塑造会有所差异。
第二十五章中国学术传统的特点与价值-individual.utoronto.ca
![第二十五章中国学术传统的特点与价值-individual.utoronto.ca](https://img.taocdn.com/s3/m/0972c31343323968011c92a3.png)
第二十五章 中国学术传统的特点与价值(译文修改稿)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冷战结束后兴起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而展开的。
开始的几章挑战了西方大学所建立的知识模式。
两个世纪以来,这些知识模式通过其殖民地和后殖民地在世界广为传播和接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接着的章节揭示东方文明对知识和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模式的历史贡献。
本书的中间章节分析了在历史上、特别是在现代时期所存在的跨文化知识迁移中的不平衡和问题,提出了可以解决和缓和的方式,即通过制定政策和在迁移过程中允许双边参与者进行自由选择。
紧接着的几篇论文讨论了现代知识和现代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保持和加强其自身与各种本土文化联系的途径,从而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建立良好的平衡。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的是中国文明及其与西方世界在历史和当代的互动过程。
正如绪论中所说,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我们的探讨是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几个非常实际的考虑出发,也是以中国的教育为例开始讨论。
因此,这本书也应以关于中国的话题来结束。
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艺术给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当角色转换的时候,即中国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贡献者转变为接受者时,中国学者和思想家们在近代所面对的困惑。
关于中国与西方的这些互动的中西不同观点均在这一部分的章节中分别阐述。
本书的倒数第二章,由汪永铨和李曼丽撰写,审视了中国大学及在二十世纪由于外部压力而经历的发展过程。
最显著的结果是知识分类的高度专业化趋势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家发展目标。
这个特征与中国的文化和知识明显相悖。
然而,这是为了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必然。
王和李指出,只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大学课程中体现知识分类的综合性才成为可能。
综合的知识分类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也是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不同时期一系列西方影响所做出的选择。
这一章是原版和新版中的最后一章。
然而,有人提出,对欧洲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这种叙述,是对王、李章节的补充,书的结论部分再增添一点儿内容就可以了。
关于“当代中国学术问题”的学术性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学术问题”的学术性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93a614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1.png)
关于“当代中国学术问题”的学术性思考1.学术的内涵学术是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学是指学问,治学;术是指艺术、方法。
简洁释义,学术可以理解为治学、做学问的艺术或方法。
梁启超在《论学会》中推崇“学无不成,术无不精”的治学精神。
[2]《辞海》中的定义为“学术是较为特地、有系统的学问。
”近年来的讨论认为,学术是指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实践阅历总结,是学问和实践阅历的理论抽象,即带有理论分析的或理论归纳的实践阅历总结。
但是随着学问经济和大科学时代的到来,过去的一些定义已经难以准确地表述出学术的内涵和特征。
由于学术不仅是一种形态,也是一个过程。
笔者认为,学术是人类探究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以及通过沟通衍生出来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
广义上讲,学术包括了探究客观事物的过程以及全部讨论思索的结果。
它概括了学术与探究过程的统一性,强调了学术既可以是在探究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也可以是通过各种沟通衍生出来的。
学术的主体是各类探究者,学术的表达形式是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
2.学术的本质特征学术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伴而生的。
从本质上讲,学术是一个动态的、进展的、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观看分析、思索归纳、互相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的结果。
如生命的起源、天体的形成、人类文明史的讨论等重高校术课题,我们无法实录重现远古的变迁,只能通过科学讨论提出一些学说观点,为多数人认同,并在进一步深化讨论中得到修正和进展。
由于客观事物进展改变的无限性,学术讨论将永无止境。
学术也表达为一种学习环境。
人们熟悉客观事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探究自然神秘是学习,讨论社会规律是学习,而互相沟通也是学习,并且在肯定意义上后者是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学习。
这种学习需要能和谐沟通的环境和条件。
在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人们可以集聚才智、启迪思路、激发灵感、陶冶情操,有益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学术又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
一般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制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
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
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
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
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
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
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
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
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
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
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
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
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
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
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
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
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
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
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
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
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
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
道家则更进了一步。
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周易略例·明象》)语言,甚至图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图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
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为禅宗南宗的鼻祖。
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
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与此相应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实……举不胜举。
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
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
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
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
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
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
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4] 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
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
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
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
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
这同样是错觉。
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
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
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
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错觉的根源。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
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
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
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
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独立、互不牵制的。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
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政治学方面的著作。
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情趣。
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
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
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
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
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
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
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独有偶,司空图早在《诗品》里就说过:“离形求似”,可见这是一个传统。
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们回味无穷。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苕溪渔陷从话》前集,卷十五)苏东坡对王维的定评,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
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上,何独王维的诗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不正是一幅用饱醮忧愁的笔墨描绘出的图画吗?又何独王维的画是如此呢?敦煌壁画中的佛像,那种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纯净;既莞尔而笑,又庄严静思的神态,不正是一首绝妙的诗吗?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
至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占优势,西方在近代占优势呢?这个问题迷惑过不少人,包括爱因斯坦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奇。
我以为,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来的不同的优势。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第一,确切地讲,科学不等于技术,前者是指一种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体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创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术创造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近代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
既然古代科技形态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显然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大显身手,而西方人的语言思维就相对逊色了。
所以,中国能够成为四大发明的故乡 四大发明基本上是技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