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吃饭》
吃饭

吃饭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七缀集》、《管锥编》、《宋诗选注》等。
其中《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它对于人性的弱点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一针见血,对我们是有很多启迪的,他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都是很高的,在大学里面,这部小说是非常受欢迎的。
二、文章实质外国人都喜欢喝咖啡,在以前,外国的女人都是家庭主妇,不工作,所以家里来了客人,她有时间去磨咖啡豆煮咖啡,男人就负责接待。
但是到了现在,女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女人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有了自己的朋友需要去接待,那咖啡豆谁来煮呢?这个时候一些咖啡厂就发明了速溶咖啡,一冲就能喝。
但是咖啡厂却发现,这种咖啡很少有人买,于是咖啡厂就去作调查,得到的回答是:速溶咖啡不好喝。
咖啡厂马上就把磨的咖啡和速溶咖啡进行比对,发现,味道并没有什么不同。
后来咖啡厂又深入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家庭主妇面上说是因为速溶不好喝,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家庭主妇都希望别人夸她是个勤快的贤妻,她们都不愿意别人说她懒惰连个咖啡都懒得去磨,所以速溶咖啡她们都不愿意去买,但是这个真实的理由在咖啡厂调查的时候她们不好意思说出来,所以就找了个理由说速溶咖啡不好喝所以不买。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就是名实不符,也就是说有些人嘴里说的并不是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这个例子其实就说明了钱钟书这篇《吃饭》的主题思想了,就是以研究吃饭为名,借题发挥,通过类比联想和巧妙的比喻等手法,发表对人生、社会种种名实不符的现象和看法。
他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在我们社会中许许多多表面和实际不相符的这种现象。
三、文章讲解作者以吃饭为切入口,展开了对于人生欲求的探讨,这也是其众多小说、散文作品的主要题旨。
在嘲讽世情时弊时,避免用直截了当的讽刺,而是用调侃的口吻。
钱钟书《吃饭》教案

钱钟书的《吃饭》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4.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文章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
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
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贯穿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作者对每个寓言故事的“纠正”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讲的就是现代社会那些不良行为乃至丑恶现象,比起寓言故事来说,其手法要狡猾的多。
把握了精神实质,领会了文章真义,就容易读懂了,就可以看出哪些话是话里有话,哪些话是反语。
三、教学方法教学时数 1课时课堂导入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至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职。
195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七缀集》、《管锥编》、《宋诗选注》等。
二、作品简介《吃饭》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该书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41年出版,前有作者写于1939年2月18日的自序,据此可以推知本文当写于1939年之前,而非教材中所说的“本文写于1941年后”。
吃饭 钱钟书

吃饭钱钟书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
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份;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份,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
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彷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古罗马诗人波西蔼斯(Persius)曾慨叹说,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Magister artising enique largitor venter)。
这个意思经拉柏莱发挥得淋漓尽致,《巨人世家》卷三有赞美肚子的一章,尊为人类的真主宰、各种学问和职业的创始和提倡者,鸟飞,兽走,鱼游,虫爬,以及一切有生之类的一切活动,也都是为了肠胃。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饱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头脑,迷迷糊糊,只配作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饭睡中觉,就是有力的证据。
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
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做赞美诗,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傅(dergross Speisemeister)”,做饭给全人类吃,还不免带些宗教的稚气。
大学语文教育六 钱钟书《吃饭》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社会居民分为贤哲、 士兵、民间艺工三等,贤哲是统治者、立法者, 士兵保卫国家,民间艺工从事生产劳动。
③嘲弄政治家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 孟子提出“民事不可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切有权力 的人都爱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 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 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 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 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 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 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 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 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 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 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 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 苦,是身体困倦。
孔子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 则处,可以仕则仕”。
四、最后一段的命题是“吃饭还有许多社 交的功用”。
艺术特色:
一、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本文最显著的艺 术特色。
二、广征博引,侃侃而谈,让读者感受到 知识和智慧的魅力。
“钱钟书的散文不多,但几乎每篇都可成为传世 的经典之作。钱文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独到的老 辣,在不动声色的语句背后每每透出幽默诙谐, 而在幽默诙谐背后常常又闪烁出智慧的寒光。 《吃饭》就是这样一篇随笔式的散文,作者似 乎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语气是调侃而随意 的,但目光却是冷峻而深邃的。”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 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 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 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 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 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 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 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 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 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 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 心,效果是相等的。
钱钟书《吃饭》课件

作者介绍
钱钟书(1910-1998),中国现代 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以其独特的 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闻名于 世。
他的作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 个领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作品背景
《吃饭》一文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生 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美食和饮食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增强。
推荐阅读
推荐一些与《吃饭》主题相关的经典 著作和文献,如《食物与文化》、《 餐桌上的文化》等。
推荐一些与钱钟书作品相关的经典著 作和文献,如《围城》、《人兽鬼》 等,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钱钟书的 文学思想和风格。
谢谢聆听
讽刺手法
讽刺社会现象
钱钟书在《吃饭》中运用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 通过对餐桌上的种种表现和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讽刺,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丑 恶,让读者在反思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讽刺个人行为
除了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外,钱钟书还对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了讽刺。他 通过描绘不同人物在餐桌上的表现,揭示了人们内心的虚荣和攀比心理,让读 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05 钱钟书《吃饭》的影响与评价
文学地位
经典之作
钱钟书的《吃饭》被广泛认为是 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 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使
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新突破
该作品在文学形式和主题上都有所 创新和突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学术研究价值
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度,该作品 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吸引了众 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04 钱钟书《吃饭》的思想内涵
社会批判
批判物质主义
钱钟书通过《吃饭》对物质主义进行 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现代社会中 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 层面的追求,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变得冷漠和疏离。
钱钟书散文《吃饭》

钱钟书散文《吃饭》(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钱钟书散文《吃饭》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
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古罗马诗人波西蔼斯(Persius)曾慨叹说,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
这个意思经拉柏莱发挥得淋漓尽致,《巨人世家》卷三有赞美肚子的一章,尊为人类的真主宰、各种学问和职业的创始和提倡者,鸟飞,兽走,鱼游,虫爬,以及一切有生之类的一切活动,也都是为了肠胃。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饱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头脑,迷迷糊糊,只配作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饭睡中觉,就是有力的证据。
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
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做赞美诗,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做饭给全人类吃,还不免带些宗教的稚气。
弄饭给我们吃的人,决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
这样的上帝,不做也罢。
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譬如一家之主,并不是挣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臭未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这一点,当然做孩子时不会悟到,而父亲们也决不甘承认的。
拉柏莱的话似乎较有道理。
试想,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来向它祭献,它还不是上帝是什么但是它毕竟是个下流不上台面的东西,一味容纳吸收,不懂得享受和欣赏。
钱钟书《吃饭》赏析课件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字默存,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 “钱绳武堂”,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 经史方面的教育。
——证明了“肚子”是最主要的东西, 而非附属品。
• (2)核心命题之二:
社会是由两种人组成的,他们有 不同的人生观。——”吃菜”与“吃 饭”的两分揭示了穷人与富人的对立。 同时也讽刺了风流雅士的筵席、批判 了“吃菜”的人生观。
——暗合第一自然段:人类为某 一种目的,“将享受掩饰为需要”
• (三)第三自然段——转折
• 核心命题—— “和谐”,即“完美 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 统治尽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 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
• 提出和谐社会构想。无论是个人人格, 还是民族文化和国家,作者的理想是 “和谐”而非对立冲突。
• 在作者看来,综合调剂,和谐统一, (“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 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不仅是厨师 做菜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见 解,更是中国许多政治家的理政之道。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钱钟书的散文爱用看似荒唐、充满偏见 的话来表达,反话正说,寓庄于谐。但这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庄子语) 中却蕴含着对人生这一严肃重大主题的思考。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 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 艺术特色。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 智隽永的特点。
钱钟书:吃饭

钱钟书:吃饭钱钟书:吃饭吃饭有时很像成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考究的饭事实上仅仅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主旨倒并不在女性。
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辩味而不是果腹,变成了咱们吃饭的意图。
舌头替代了肠胃,作为最终或最高的裁判。
不过,咱们依然把享用粉饰为需求,不说吃菜,只说吃饭,比如咱们研讨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能够使用相同。
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使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使用人,替它隐瞒和辩解,也能免于扔掉。
柏拉图在《抱负国》里把国家分红三等人,相当于魂灵的三个成份;饥渴吃喝是魂灵里最下贱的成份,等于政治安排里的布衣或民众。
最奇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唐塞民众,把自己的野心点缀成民众的毅力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彷佛说:你别诉苦,这有你的份!你享出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戋戋消化分泌的生理进程里还需求那么多的政治效果。
古罗马诗人波西蔼斯(Persius)曾慨叹说,肚子开展了人的天才,教授人以技能(Magisterartisingeniquelargitorventer)。
这个意思经拉柏莱发挥得酣畅淋漓,《伟人世家》卷三有赞许肚子的一章,尊为人类的真操纵、各种学识和作业的开创和发起者,鸟飞,兽走,鱼游,虫爬,以及全部有生之类的全部活动,也都是为了肠胃。
人类全部的发明和活动(包含写文章在内),不只表明脑筋的充分,而且证明肠胃的空无。
丰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脑筋,模模糊糊,只配作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令:吃了午饭睡中觉,便是有力的依据。
咱们一般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响马,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维、技巧,还有有饭咱们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
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做赞许诗,把天主比作一个巨大的厨师傅(dergrossSpeisemeister),煮饭给全人类吃,还难免带些宗教的稚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陌生化的比喻
(1)“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 物有相同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 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 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 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 效果愈高。” ——钱钟书《谈<拉奥孔>》
39
追求比喻的新奇性与意外感,注重引发 读者陌生化和长久的审美感觉,是钱钟书比 喻理论的精髓。 (2)文中比喻(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 法)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 “一碗菜仿佛一支乐曲” ——具有出奇制胜的陌生化的效果。 奇思妙喻唤起特别的关注,并能体味创造性 美感。 40
吃饭
1
吃饭——钱钟书
2
一 钱钟书其人
“文化昆仑” 当代“第一博学鸿儒”
3
他,精通古今中外的学 问,他懂得六种外语,他 的记忆力象照相机一般, 过目不忘,他的头脑被 誉为二十世纪最具智慧 的头脑!”
4
钱钟书
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 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 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 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钱钟书
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努力沟通中西, 融会中西的学者并不在少数。但从来也没有 人像钱钟书这样,以宏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当代 性,将全部的人类文化都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 加以融会沟通,抉发出人类文化话语背后固有 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季 进 《穿越蔽障 重返经 典——略论钱钟书的当代意义》
18
25
“中国人也许拥有世界各民族中最坚硬的 牙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几乎遇 见的都要吃掉’”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公款吃 喝每年都在四五百亿元,相当于当时全国两 年教育经费的总额。20世纪90年代后,已突 破1200个亿,相当于全国陆海空军军事预算 的两倍。” ——王子辉《吃喝恋——人生百味美食中》
28
二、内容鉴赏与评析
主旨:作者借“吃饭”为题发表议论。意趣 并非“吃饭”本身,也非就吃论吃,而是巧 借“吃饭”的由头,通过各种联想和比喻, 批判性和讽刺性地发表对社会人生诸种现象 和问题的看法。
《吃饭》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揭示 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 针砭时弊”
29
(一)第一自然段
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长篇 小说《围城》(1947)等。 钱钟书的散文爱用看似荒唐、充满偏见的话 来表达,反话正说,寓庄于谐。但这“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庄子语)中却蕴含着对人 生这一严肃重大主题的思考。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 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17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20
《吃饭》鉴赏
21
背景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1941年 )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 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 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 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 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 还留下好多空间。 ——钱钟书
22
钱钟书在写作散文的当时,并没有“人 生边上”的生命边缘化感觉,相反,他是充 满生命和思想的朝气的,持有积极入世、干 预现实的人生态度。 《吃饭》体现了他纵横捭阖、针砭时事 的青春朝气和才华。
作为作家与学者的钱钟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文化语境中与陈寅恪、顾准等人一起成为 某种文化英雄的符号与象征。
5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 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 书君,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钱绳武堂”,古 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 19岁考清华,数学只得了15分,因中英文特优,清华校 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他。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后同赴英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旋赴法国巴黎 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41年曾羁居于沦陷的上海,创作颇丰。 1949年,清华任教。1953年调中国文学研究所。1969年与杨 绛同下到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回京。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
14
二、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管锥编》(1979)是一部用文言和札记形 式写成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著作,对《左 传正义》等十种古籍经典进行了解读评析。 以文艺为主,囊括中外文、史、哲各个方 面。既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重要典籍的大量 引用,又征引别人不经意或不屑援引的笔记、小 说、戏曲。全文共征引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 其中西方作家达千人以上,计一千七百八十种著 作,涵括数种语言。
(二)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从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态到抽象的人生 观理论,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古罗马的波西 蔼斯到中国的伊尹、老子,从政治到经济, 从音乐到烹调,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却处 处涉笔成趣。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魅 力。
41
(三)幽默风趣 1、大多幽默与陌生化的比喻相关 2、幽默中饱含辛辣的嘲讽甚至显得尖刻
名义上是最主 要的东西,其 实往往是附属 品
吃菜——吃饭
婚姻中 金钱——女人
知识精英 利益——真、美
政治家
野心—民众的利益
30
(1)核心命题:“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 往是附属品”——“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 名实背离、主次颠倒 (2)由此联想到社会中一系列名不副实的现象, 并予以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 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 知识精英用高尚的名义遮蔽自己实际利益的获取 政治家心口不一和以公谋私。
26
“宴不在大,有酒则行。席不在多,有龟 则灵。斯是‘便餐’,有请有请。鱼翅桌上 端,王八坐当中。 谈笑有酒友,往来有拳令。把酒侃大山, 醉腾云。有狂歌之乱耳,有美食之提神。一 餐一座楼,一杯值千金。民众云:‘吃掉民 心’!” ——民谣《吃喝铭》
27
读文章,找出文中关键句子,品味其深刻
的哲思及独特的意味.
23
中国饮食文化
“一般动物的吃,只是为了生存,而人类 的吃,尤其是中国人的吃,则是一种社会行 为,除了生存的目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意义, 各种社会观念、人际关系,必然渗透到吃里 来,通过饮食的方式来表现它。”
24
饮食文化
饮食与交际: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国家, 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是:“您吃了 吗?”。 饮食与世态百相 饮食与政治 饮食与历史
9
才子姻缘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媛 杨绛。 文学上的共同爱好,使他俩一见钟情。 他俩的结合成为清华园的一段佳话。1935年钱 钟书留学英国前与杨绛完婚,是年秋天一起去 英国留学。
10
携手夕阳
11
书香人家(“我们仨”)
“从此后,只许死别,不许生离”
12
钱 钟 书 手 迹
36
“上级视察要吃请, 下级汇报也请吃。 干部上任要吃请, 人员调离也请吃。 公司开张要吃请, 企业倒闭也请吃, 项目上马要吃请, 工程下马也请吃。 发财致富要吃请, 扶贫救助也请吃。
遇到节日庆典要吃请, 没有变革节庆也请吃。 厂庆矿庆乡庆店庆公司 庆处处可庆, 廿年十年五年三年一周 年年年能吃。”
42
三、小结:
全文神侃吃饭,在闲聊之中,将那些本来装点的有 些美好甚至神圣的东西,诸如政治家的主张、婚姻 择偶的动机、风流雅士的筵席、人际交往的准则尽 情揶揄了一番。揭露了人类的掩饰、自欺以及无聊 和可笑。 文章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独到的老辣,不动声色中透 出幽默诙谐,幽默诙谐中又闪烁着智慧。这篇随笔 式的散文,语气是调侃而随意的,目光却冷静而深 邃。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吃饭》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
——民谣《革命就是请 客吃饭》
37
《吃饭》小结:
中心论点: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 的社会人情世态,针砭时弊。
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 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 不仅表示有头脑的充实, 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提倡“和而不同”的社 会思想。
提示隐藏在“吃饭”背 后的名实错位的人情世 态。
38
二、艺术赏析
15
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谈艺录》(1949)全书采用传统诗话的札 记式写法,论述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以下 的诗人诗作。据陆文虎《谈艺录索引》统计,涉 及古代诗话:宋36种,金元10种,明15种,清代 近70种。 《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 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 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 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 16 阐发,对随后的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 、钱钟书之文风
1、文如其人,智慧而又尖锐, 2、旁征博引、学贯中西 3、幽默风趣,调侃之间道出人间百态。
19
《围城》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 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 里中国人的脸。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 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 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 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 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 高了的新标识。
35
(四)第四自然段 核心命题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 揭示了“请吃饭”的社交功能与人际关系实质。 分析了有饭吃与没饭吃、请饭与施食、赏面子与丢 脸等社会地位的区别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差别。 嘲讽了“减少仇敌的毁谤”而“请吃饭”的社会交 往的负面现象。 ——与第一自然段“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 往是附属品”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