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史

合集下载

虚荣心作怪高校伪造校史:到处都是百年

虚荣心作怪高校伪造校史:到处都是百年

武汉⼤学11⽉29⽇举⾏119周年校庆活动并宣布120周年“校庆年”正式启动,却招致包括⽼校长刘道⽟在内的众多武⼤校友的质疑。

武汉⼤学于1993年在国内⼤学中率先举办“百年校庆”。

此后武⼤校⽅⼀直宣称,武⼤溯源于1893年时任湖⼴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强学堂。

11⽉29⽇,武⼤现任校长李晓红重申了这⼀观点。

然⽽,刘道⽟等武⼤校友却认为,武汉⼤学的前⾝只能追溯到1913年创建的国⽴武昌⾼等师范学校,与⾃强学堂并⽆传承关系。

他们主张在2013年重新举办“百年校庆”,⽽不要搞所谓的“120周年校庆”。

武⼤校延始末对于现在绝⼤多数的武⼤学⽣⽽⾔,武汉⼤学源于1893年的⾃强学堂似乎是从进校第⼀天起就开始接受的常识。

他们并不知道,武⼤校⽅认定学校最早的前⾝是⾃强学堂,只是最近⼆⼗年来的事。

1992年以前,武⼤官⽅从未正式承认过始建于1893年的⾃强学堂为学校前⾝。

长期以来,武⼤校⽅坚持以国⽴武昌⾼等师范学校作为学校历史的正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武⼤明确以1913年为建校年份,并以此为标准举办过多次校庆活动,1983年刘道⽟任校长时,就举办了武⼤建校七⼗周年的庆典。

据多年从事过武汉⼤学校史研究的武汉⼤学教师吴骁的考证,武汉⼤学与⾃强学堂并没有传承关系。

1893年11⽉29⽇,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书,奏请开办⼀所新式学堂以培养洋务⼈才,新学堂名为“⾃强学堂”,校舍定于武昌读书堂街三佛阁,1902年⾃三佛阁迁到东⼚⼝改名为⽅⾔学堂。

⽅⾔学堂于1911年初停办。

⽅⾔学堂停办后,⽅⾔学堂位于武昌东⼚⼝的校舍⼀度被武昌军官学校所占⽤。

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武昌⾼师,湖北都督黎元洪决定将武昌军官学校使⽤的校舍提供给武昌⾼师使⽤。

武昌⾼师的兴建,并不是⽅⾔学堂的恢复重建,其师资、学⽣也与⽅⾔学堂并⽆继承关系。

1991年年底,武⼤校友总会号召校友捐资兴建校门向80周年校庆献礼,1992年全年,武⼤也⼀直做80周年校庆的筹备⼯作,但在当年下半年突然决定将在1993年举办百年校庆,并于1993年10⽉向社会宣布,抛弃了过去以武昌⾼师为学校正源的看法,将武⼤校史正式上溯到了⾃强学堂。

介绍武汉大学PPT演示课件

介绍武汉大学PPT演示课件
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工学部】 水利水电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动力与机械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 土木建筑
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国际软件学院 测绘学院
印刷与包装系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口腔医学院 药学院 公共卫生
学院 HOPE护理学院 【独立学院】东湖分校(设有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法学、经济、
校训: 创新
自强 弘毅
求是
下一页
创办人:张之洞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 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 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 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 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 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 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 门。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 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1949年,改名为武汉大学
下一页
校名拾趣 武汉大学的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
现校歌(代)
由珞宣作词,陈国权谱曲,严格意义上说是代校歌,为1998年所征集。歌词暂列如 下: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
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竞翱翔。扬帆长江,奔

武汉大学学生手册解读

武汉大学学生手册解读
武汉大学学生手册解读
主讲:动力与机械学院 团委副书记 谢林桥
百年武大 葱郁珞珈
校史 武汉大学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湖广总督 张之洞创立的自强学堂,1928年定名为国立 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 1946年,学校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 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看我们正门的牌坊就会 看到,正面是国立武汉大学,背面就是:文法 理工农医。
武汉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符合条件的学生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将来预计偿还 能力,自愿申请所需贷款的等级。老生应于新学年开学后15天向 各学院提出贷款申请。新生应于进校后30天内向各学院专职学生 干部提出贷款申请。学生可申请一年、两年、三年或四年的国家 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实行本人申请、一次授信、分期发放的管理 方式,学生在校期间每人一般只能获得一次贷款授信。
武汉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摘录)
第十条 学生请假需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因病请假应有校医院证 明,一学期请病假一周以内的,由辅导员批准,一周以上的由学 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学生因事请假,一学期请假两天以内由 辅导员批准,两天以上由学院(系)主管领导批准。 学生请假申请书、医院证明及学院(系)审批意见等材料由学院 (系)教学秘书负责保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办法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一、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面向世界,了解国情,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和坚定信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学生不得擅自调换房间,不得留宿他人,不得私配 和向他人转借房间钥匙,放假期间不得单独住宿。
学生公寓内私自拉接电线及使用大规模用电器,严 禁乱扔烟头和燃烧物品,燃放烟花爆竹,严禁生火 做饭,蜡烛照明等。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王 园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摘要: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国文化的血脉,大批高校陆续内迁。

武汉大学在抗战爆发后迁往四川乐山,并在乐山办学达八年之久。

武汉大学西迁办学,虽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关键词: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0-0382-0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抗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备受牵连,大片校舍被毁,财力物力损失惨重。

为保存我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许多高校迁至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以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出口。

作为中部地区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在抗战期间曾迁往四川乐山,在那里办学达8年之久,期间历尽艰辛,取得了诸多成就,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直到今天,“乐山精神”仍将武汉大学和乐山地区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继续谱写出动人的新乐章。

一、西迁的原因(一)日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抗战爆发之始,日本就把矛头指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力图削弱中华民族的根基。

教育部193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至1938年底,国内各大学的图书设备和仪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过半。

在抗战之前,全国共有108所专科以上的学校,抗战开始一年半以来,有14所学校遭受重创,18所学校难以继续正常教学活动,73所学校被迫转移。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当时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日军下一个进攻的重点。

1938年1月至8月,日军对武汉进行多次空袭。

日本的侵略和破坏,使我国大片国土沦丧,大学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展开,这是我国高校内迁的最直接原因。

(二)国民政府的政策措施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国民政府一记重锤,使其深刻认识到,教育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国民政府因此制定了《非常时期各大学生安置办法》、《战事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等相关法令,全面实行教育大内迁。

武大校史真相

武大校史真相
1896年,张之洞对自强学堂章程进行改革,将算学门移归两湖书院,
格致、商务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 文、俄文四门(1898年又增加东文即日文,共计五门),从此,自强 学堂成为一所专门的外国语学校。
学生必须年在二十四岁以内十五岁以外,口齿较灵,志趣渐定者。过二 十四岁或不及十五者,均不录取。 ——张之洞:《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1897年4月9日) 关于学生的程度,可从他们的试题中去衡量。于二十五年九至十一月间, 自强学堂曾举行过三次月考与一次总考,测验中西各门功课。测验后的试卷, 虽没有全部留下来,但仅就所见的部份试卷,亦可以粗略窥见其重点与程度。 …… 从上举各堂西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自强学堂的外文教学确是在培养学 生直接阅读各国著作的能力,而学生的语文程度似乎不差。 …… 如以五年后(一九〇四)所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准,上述生理与格 致二科题目的程度,仅相当于中学一二年级而已。 至各堂算学题目方面,分为新旧班二种,新班题较繁难,旧班题目则全 属四则范围,诸如方阵、分配、行程、比例与本利计算等。各堂中以德文堂 的题目较深。不过,从这些题目看,他们这时的数学程度顶多与高等小学相 当。 总之,他们的各科程度比预定的标准——高等学堂程度——为低。显然 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学生与师资所致。当然,经费与设备亦成问题。就是 改为方言学堂后的三届学生亦发生同样的问题。……
——摘自武汉大学主页之‚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 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 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 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 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 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摘自武汉大学主页之‚学校概况〃百年校史‛

学习武汉大学校史的感悟

学习武汉大学校史的感悟

校史感悟2013年9月1日上午,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报告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给我们全体学员带来了一场武汉大学校史的精彩讲座。

李教授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讲到了2013年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的武汉大学,讲事实、摆依据,结合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详细地讲解了武大的前世今生,其历史知识的丰富、旁征博引的博学、以及对当今社会发展在教育方面日益突出的问题的看法,都赢得了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掌声。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全体起立,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对李教授的演讲表示赞赏。

这一方面得益于李教授对武汉大学校史研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李教授有着大学教授特有的铮铮铁骨,敢于讲真话,敢于对当今社会的问题提出批判,使得大家能够在枯燥的校史讲解中也能听得如痴如醉。

通过对李教授校史讲座的聆听,我加深了对武汉大学历史和现状的认识,也让我对武汉大学有了更强的归属感,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够,对未来三年在武大经管院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

同时我对怎样的大学才是真正优秀的大学,在大学里如何学习,如何生活等有了新的感悟:第一,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也,而非高楼之大也。

武汉大学源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在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之苦,张之洞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他试图通过培养新式的专门人才来兴办中国近代工业、商业,所以说,自强学堂从开始创办时就有着救亡图存的意味,有着不一般的历史使命。

在四川乐山时期,武汉大学借用当地的庙宇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却有着号称乐山108将的大批大师级学者,使得武汉大学成为首屈一指的重点大学。

一所真正优秀的大学,并一定规模有多大,但是其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必须要大。

第二,大学的学习要广泛涉猎,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领域。

由于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很难孤立的学习一门单独的学科。

现在国家的应试教育模式,文理分科,使得很多理科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越来越差,甚至提笔忘字;而文科生在逻辑思维方面也是不尽人意。

(完整版)武汉大学ppt

(完整版)武汉大学ppt

如今的武大已经涵盖了哲、经、法、教育、 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 科门类。
经管楼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 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
泛的中国高校之一。武汉大学学科涵盖了哲学、经学、法学、教育学、 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共11个学科门类。设 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 学院(系)。有119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 权,25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42个学科专业具有 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1-2]2012年武汉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新增设5个专业,分别为数字出版专
武汉大学
校园简介

上江
武 汉 大 学
有 黉
珞 珈 独 秀
城 多 山
张之洞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 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 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 汉大学,至今已有120年历史
校训: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 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 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 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 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 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 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我校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 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 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 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武大校史小组电子小报

武大校史小组电子小报

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以武汉大学 为中心的学潮成为这次学运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日凌晨3时,武汉 当局调集全副美式装备的军、警、宪、特1000余人突然闯人武汉大 学教职员和学生宿舍,开枪打死手无寸铁的王志德、黄鸡岗、陈如丰 3位同学,打伤20多人,逮捕一批进步师生,时称“六?一”惨案。 同年8月,武汉大学进步师生在校内体育馆侧修建“六·一”惨案纪念 亭。亭坐北朝南,边高6.5米,六角地尖顶,翠瓦飞檐,有6根朱漆圆 柱支柱。亭内立纪念碑,碑为麻石基座,高1.9米,碑面刻“六?一” 纪念碑记,碑阴刻有“死难三学生传”。
小组成员介绍
❖ 组长:陈亦多 负责查找资料
❖ 组员பைடு நூலகம்杜若甫

向自蹊

朱雪扬

瞿兆祺
负责筛选资料 负责制作电子小报 负责查找资料 负责筛选资料
西迁乐山
20世纪30年代,初创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大兴土木, 辟山建校,逐渐将这片原本乱石丛生、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 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经过9年的植树造林,珞珈 山林木葱茏,花丛掩映,成为华中最好的植物园,被郭沫若 盛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然而,正当武大的发展势 头蒸蒸日上之时,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节 节败退,半壁河山很快沦于敌手。至1938年初,武汉形势吃 紧,武汉大学亦是岌岌可危。这时,郭沫若来到武汉开展抗 日宣传工作,并于4月底住进了珞珈山。而在此时,为了躲避 战火,武大正在举校西迁到他的家乡----四川乐山。10月底, 武汉三镇沦陷,武大珞珈山校园亦遭日军侵占。
六一惨案是民国时期的1947年学运中,发生在国立武汉大学校 园内的一起震惊全国的军警屠杀镇压爱国师生的事件,这也是武大历 史上第二个“六一惨案”。

校史学习手册

校史学习手册

1目录01学校简介01历史沿革08建筑历史13杰出人物23武大樱花 24语录·记录 24趣事·往事26题型示例学校简介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珠峰计划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由四大校区组成,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因为如画的校园风景,每年4月的樱花更是吸引百万的游客,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截至2012年12月,武汉大学有普通本科生32925人,硕士研究生13896人,博士研究生7499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22人,有外国留学生1422人。

武汉大学共培养了30百年栉风沐雨、艰苦奋斗,武大正乘风扬帆,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历史沿革清朝自强学堂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

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

这座名为自强学堂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武汉大学的校园风光2佛阁大朝街,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

由曾任中国驻美联社使馆翻译、师从李善兰的蔡锡勇担当首任总办。

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1896年,鉴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张之洞对自强学堂进行改章。

1898年,方言一门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同年2月,自强学堂派遣总稽察姚锡光率团赴日考察学习。

方言学堂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正街,改名方言学堂。

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方言学堂不设总办,由曾任岳麓书院学监、自强学堂末任提调的程颂万出任方言学堂提调。

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3月,新任湖广总督瑞征认为学堂“风气不端”,湖北提学使王寿彭认为经费无法支持,遂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

此后湖北时局逐渐紧张,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

武汉大学简介ppt课件

武汉大学简介ppt课件
4
概况
• 2000年经合校组建后,,校园增加到四个校区分别为:文理学部(即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
•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 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 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 (系)。有11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 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 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03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9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 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3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 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 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 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武汉大学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11
12
13
校园环境
• 校内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樱花最为有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 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 候,武汉大学都会吸引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赏花,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也常常引发一些讨论的热点),武汉大学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 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 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 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丰富多彩的 植物体系和数量众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曾有 植物学家到校园考察后,惊叹武大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事实上, 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中国植物学会 植物园分会。

武大校史校训

武大校史校训

武大校史校训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承载着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和人才培养的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武大校史校训悄然成为了追求卓越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支撑。

武大校史校训的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

其核心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字代表了武大的精神理念。

首先是“博学”,这是武大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是“审问”,这是武大提倡的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态度。

要求学生有敢于问问题、敢于质疑和挑战的勇气,不盲从、不墨守成规,以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接着是“慎思”,这是武大希望学生拥有的严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审问的基础上,做出深刻的思考和分析,形成系统性的观点和见解。

然后是“明辨”,这是武大提倡的理性判断和客观分析的态度。

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最后是“笃行”,这是武大倡导的实践和担当的态度。

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思考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勇于实践和担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中,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武大校史校训是武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大的灵魂和文化底蕴所在。

我们要以此为指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实践,为建设学术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武汉大学简介

武汉大学简介

概况
• 2000年经合校组建后,,校园增加到四个校区分别为:文理学部(即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 •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 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 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 (系)。有11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 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 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03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9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 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 目前普遍认为的理工类的较强势院系有: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 院、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水利水电学 院、国际软件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科社科类院系则是武汉 大学的传统优势优势领域,如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 院等。 •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00余人,其中正 副教授2300余人,有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校,非双聘)、8位中 国工程院院士(本校、非双聘)、2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 资深教授、8位“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 划)、4位 “863 项目 ”计划领域专家、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2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 汉 大 学 校 徽
武汉大学简介
•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 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 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 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 席亲临武大视察。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 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 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 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武汉大 学校园占地面积5 600亩(含附属医院占地面积438亩), 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含附属医院建筑面积536 760平方 米)。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 大学之一”。 • 武汉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 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中西合 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 26栋早期建筑被 列为 “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武大校史简介

武大校史简介

武汉大学校史一、学校概况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武汉大学(2000.8-)【武汉大学建校纪念日(校庆日)的变迁】自强学堂成立(11.29)(1893)武昌高师开学(11.2)(1913)(校产移交,正式迁入,11.29)国立武汉大学开学(10.31)(1928)1963年50周年校庆(11.15)1983年70周年校庆(11.15)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校史重要事件年表】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对武汉大学建校年代及相关校史问题的沉重反思

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对武汉大学建校年代及相关校史问题的沉重反思

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对武汉大学建校年代及相关校史问题的沉重反思吴骁2003年,武汉大学举行了隆重的110周年校庆。

这是武汉大学自2000年四校合并之后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校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然而,在这次校庆期间,互联网上却出现了大量质疑与反对的声音(据笔者当时观察,主要来自素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自居的天津大学与建校年代紧随其后的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的学生和校友),不少网友纷纷质疑武汉大学并没有110年的历史,更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有些质问的声音甚至还伴随着缺乏基本人格修养的恶毒攻击与谩骂。

而更糟糕的是,面对各种指责,武汉大学的学生和校友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被各种强烈的质疑弄得狼狈不堪,舆论形势极为不利。

当时,本人正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读研究生二年级,见到母校声誉遭受如此羞辱,实在忍无可忍,便专门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发布在互联网上,为武大的校史追溯问题进行辩护(这篇文章现在在网上都很容易找到)。

是时,我对武汉大学校史的了解尚处于入门阶段,这篇文章也基本上代表了我当时对本校校史的认知水平。

文章发表后,可以说迅速扭转了互联网上对武大极其不利的舆论局面,质疑的声音虽然并没有完全消散,但至少也减弱了很多,甚至还起到了让天津大学的少数校友也开始对本校校史进行反思的效果。

事后,还有武汉大学的校友专门给我写信,称我的文章澄清了其心中长期存在的疑惑,并使其对母校校史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和信心。

这样看来,我这篇文章的传播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自从我研究生毕业、留在武大工作,开始长期从事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之后,随着自己对本校校史的研究和了解越来越深入,我对自己当年所抱持的某些观点竟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我逐渐认识到,我过去在武汉大学校史追溯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在史料掌握极不充分、同时又受到自己“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与片面、狭隘的爱校情结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扰下而得出的,在我个人所慢慢发掘到的越来越多的历史事实面前,正一点一点地失去了立足之地。

武汉大学百年校史考证综述_任珍良

武汉大学百年校史考证综述_任珍良

武 大 校 史 应从 自强 学 堂 成 立 的

18 9 3
年 算起
,


为 了 使 校史 论 证 工 作 更 加 严 密 细 致 除邀 请 国 家 教 委 指 定 的 专家 外 学 校 还 请 刘 佛 年 顾
明远 潘 娥 元 和 李 才 栋 等 教授 审阅 了 论 证 报 告 写 了 书 面 鉴 定 意 见
; 案 馆 在对 史 实 进行 进 一 步 研 究考 证 的 基 础 上 写 出 论 证 报告 以 供专 家 研究鉴 定 第 二 步 是 请湖
,
:
北 省 和 武汉市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研 究的 专家 进行 论 证 第 三 步 是 请 国家 教 委 指 定的专 家 进 行 论 证
;

9
月初 由 学校 校长办 公 室 组 织 校 内有 关 专 家 起 草 的 《 关 于 武 汉 大 学 校 史 应 从 湖 北 自强 学
2
日 建 立 校 址 在武 昌东 厂 口


再追 溯远 一 些 武 昌高师 又 是 由张 之 洞 谭继 询 于
,
年 创办 的 自强 学 堂 沿 革 而 来
,

0 周 年 校 庆 之 后 学 校 又 组 织 专家 继 续 对 校 史 进 行研 究 和 考 证 挖 掘 出 了 许 多 新 的史料 7
找 到 了 可 以 足 够 说 明武 大 的 校 史 源 头 是 湖 北 自强 学 堂 的 依据
,



自强 学 堂 是我 国最 早 创办 的高 等 学 堂 之 一
年 易 名为 国 立 武 汉 大 学 从 这 个发 展 过 程 看 武 大 校 史 的起 算 时间 应 从 自强 学堂 开 办

学习武汉大学校史的感悟

学习武汉大学校史的感悟

学习武汉大学校史的感悟武汉大学创立于1893年,是我国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武汉大学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佼佼者之一。

学习武汉大学校史,让我深感这所学校的辉煌,也让我深入思考什么才是一所伟大的大学。

首先,我深切感受到了一所大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武汉大学创办之初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立志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近百年来,虽然曾多次遭受到侵略和战争的洗礼,但武汉大学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坚持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道路,并在各个时期完成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学校不仅在学术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社会服务、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启示我们,作为大学生,无论在学业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刻关注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武汉大学校史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一所大学所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包括对人文学科的高度重视,还包括对人类智慧和艺术之美的探索。

从武汉大学校史中可以看到,学校不仅拥有众多杰出的人文学科,还在音乐、文艺、戏剧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我深以为然,因为一所大学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承者,更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守护者,向学生传授崇高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最后,学习武汉大学校史,让我体悟到一所优秀大学所应培养的学生类型。

这包括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追求真理和创新实践的才能。

武汉大学的校训就是“求实创新”,这一直是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教育理念。

在武汉大学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时也十分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让我想到,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创新的能力,并在团队中不断地锤炼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有效的社会人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综上所述,学习武汉大学校史,让我深刻感受到它的使命、人文精神与理念、学生培养等多个方面的特色。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张之洞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张之洞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张之洞博物馆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产物,而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重要主持人张之洞1893年兴办的自强学堂,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直系源头。

一、张之洞: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实行学制改革,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编制学堂章程之际,奏请添派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入京会商学务,张百熙在奏折中称张之洞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①。

张之洞辞世后,四川总督赵尔巽奏请为之设祠,奏折赞誉张氏业绩,尤其强调“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备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世空疏之习”②。

张之洞是晚清朝野公认的重视教育、通晓教育,并为文教近代变革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张之洞并非近代新教育的最初开创者。

在近代教育“萌芽期”,张之洞尚置身局外。

当19世纪60、70年代奕言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大吏在北京、上海、福州、天津等地兴办各种新式学堂之际,张之洞或尚在科举应试途中,或在仕途初期,其教育实践是以学政及巡抚身份在湖北办经心书院(1870),在四川办尊经书院(1875),在山西办令德书院(1882)。

其办学宗旨基本蹈袭传统故迹。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张之洞由清流党向洋务大吏转变,开始大力兴办新式教育。

他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

有鉴于此,张氏提出“设文武学堂”、“酌改科举”、“停罢武科”、“奖励游学”等四项建议。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即留意于物色主持新式教育的人才,引时务入教育,改变科举制义的老套。

张之洞在朝野赢得“通晓学务”的声誉,成为清末新教育“确立期”的代表人物。

光绪二十八年(1902),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钦定学堂章程》(当年为壬寅年,所颁学制称“壬寅学制”),提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虽参考了“欧美日本各邦成法”,其实多半取法日本。

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清廷派蒙古旗人荣庆会同张百熙管理大学堂事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

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

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

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

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


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

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

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百年校庆盛典。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历任领导武汉大学历任校长
武汉大学历任党委书记(含党组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