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点总结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点总结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点总结【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决定原理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和检验真理。

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有动力的、发展的。

以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知识点归纳:1. 质量和运动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而运动是质量的表现形式。

质量和运动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关系,即质量通过运动来表现和发展。

2. 矛盾与发展的辩证法: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事物的前进和变化。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从头脑中产生的,而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

实践活动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辩证统一,它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4. 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的认识只能通过实践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来不断接近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5. 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断前进性: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事物和领域的发展具有差异。

同时,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6.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应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社会历史。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以阶级联盟的更替为主线,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高级的形态发展。

7. 科学和哲学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哲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科学研究是哲学思考的基础,而哲学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和思考的深度。

8.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它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辩证唯物论的八个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的八个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8个原理及方法论(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或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基本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基本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基本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附——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的意识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具有目的性。

②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基本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基本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辩证法知识点

辩证法知识点

辩证法知识点辩证法在最抽象的意义上是指包括精神活动在内的一切事物运动、联系、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今天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辩证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辩证法知识点一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80张)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80张)

3、价值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5、888,发发发 6、444,死死死
例: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成 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事物的固有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 不是主观意识赋予的 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
结论:规律的客观性是客观的
“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B
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结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
都是运动的
刘德华还是刘德华,不是梁朝伟, 也不是周杰伦
帮你理解:
哲学讲的运动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是 及广泛的,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任何变化和 过程,不能仅仅理解为位置的变化和移动过程。
运动的特点: 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
我在二十四节气里为你打捞十二时辰:自然界是运动的
探究与分享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探究问题:从上面图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与分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
•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社会……
人类社会也是不停运动
结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题:运动的规律性
一、运动的含义
请查阅课本,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 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这就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及其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条件性和可变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归纳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政治《⽣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单元⽣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活 (1)哲学就在我们⾝边。

①哲学智慧产⽣于⼈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活、与我们置⾝于其中的⾃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觉或不⾃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作和⽣活。

(2)哲学是指导⼈们⽣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智慧、使⼈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的统⼀(世界观决定⽅*,⽅*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的指导。

)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

另⼀⽅⾯,思维和存在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们在⽣活和实践活动中⾸先遇到和⽆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2018年3月21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2018年3月21日)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

”列宁这样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及基本形式(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基本形式:运动的范围很广泛,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1.运动与运动的基本形式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它不仅表现为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而且表现为事物性质的变化,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每个具体的物质都有其特殊的运动形态。

哲学上讲的运动与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不能将物质的唯一特性等同于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有根本的不同,表现为:(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物质的本质。

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物质除了客观实在性之外,没有别的特性,如果给物质加了别的特性就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了。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盛世)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盛世)

固有的即这种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外部强 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168,一路发。
主观臆造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本质与现象:本质是隐藏于现象背后 的东西,只有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 无法直接感知;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相对稳 定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东西。 水往低处流
5.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说: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谢 谢 大 家
(1)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管你是否喜欢,地球照样绕着太阳转,草木依然春荣秋枯, 地震照样发生,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2)规律是不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造反派:革命就是革过去革过命的人的命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强调的是谁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要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拔苗助长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解读:规律的客观性
1、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辩证法的内容和一些原理归纳

辩证法的内容和一些原理归纳

请说明辩证法的内容和一些原理都有哪些哲学常识主要原理归纳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4)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3、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1)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2)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3)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

(4)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1)整体是事物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2)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高中的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

高中的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

高中的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高中的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学法指导】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理解:(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导学检测】常考考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和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i)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①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②2、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 静止指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③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④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2) 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 而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是运动的⑤状态。

(3) 运动与静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动与静的统一。

【考点达标】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

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这段话从哲学上说强调:回答1~2题1、哲学上所讲的静止是:()①运动的特殊状态②一种不显著的运动③绝对的不运动④指事物之间空间位置保持不变⑤事物在一定时期内性质保持不变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2、这一观点表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物质是相对静止的物质c.辩证法就是又动又不动d.物质是绝对运动的物质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和尚慧能认为:“风动、幡动,都是仁者心动罢了。

”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在于:()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否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d.颠倒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4、两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6.静止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也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②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③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是有条件和具体的)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