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连续横断层解剖及CTMRI(1研究生)
颌面部解剖及病变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超声、核磁等新型成像技术
提供更清晰、更准确的影像信息,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治疗的结合
精准定位
导航系统
通过影像学诊断精确定位病变位置, 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利用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操作,提高手 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治疗效果评估
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为颌面 部软组织肿块,形态规则,边 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 可见病变均匀强化。
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为颌面 部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可伴有钙化或坏死 。增强扫描可见病变不均匀强 化。
颌面部外伤病变
颌面部外伤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与外伤程度和部位有关,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骨折和软组织损伤。
病变累及颌面部骨组织时,可 出现骨质破坏,表现为骨小梁
模糊、缺失等。
软组织肿胀
炎症、肿瘤等疾病可引起软组 织肿胀,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增
高或腮腺增大。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转移癌或淋巴结炎等疾 病可引起淋巴结肿大,表现为
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
钙化
部分病变可出现钙化,如腮腺 混合瘤内的“蛋壳样”钙化。
病变的鉴别诊断
一淋巴结肿大或软组织肿块。
03
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鉴别
良性病变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而恶性病变则通常边界不清、形态
不规则。影像学上,良性病变通常无骨质破坏,而恶性病变则可能出现
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胀等表现。
03
常见颌面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颌面部炎症病变
颌面部炎症病变是常见的病变类型, 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口腔颌面部CT检查
第十一章口腔颌面部CT检查CT由Hounsfield 1969年首先完成设计,于1972年在英国首先应用于临床。
在口腔颌面部,主要应用于颞下窝、翼腭窝、鼻窦、涎腺及颞下颌关节疾患的检查。
第一节 CT简介一、CT机的发展(1)第一、二代CT机扫描是平移—旋转式,即X线管与检测器做同步直线移动。
同时进行扫描,接着旋转一个固定的角度,再做平移扫描。
如此进行,直至旋转180度,完成一个层面的扫描并获得足够的信息。
(2)第三代CT机扫描用扇形X线,采用旋转—旋转式,即X线管与多个检测器相对,以被查体为中心旋转,同时扫描。
(3)第四代CT机的扫描方式分为二种,一种为旋转—固定式,另一种为旋转—头式。
(4)第五代CT机则采用多个静止X线管和多个检测器,即全电子控制的多X线源、多检测器系统。
可大大缩短扫描所需时间,电子计算机与储存系统更加完善。
CT 主要为横断成像,但带有越来越多的图象后处理系统,如多维断层重建,扫描后再次重建放大,薄层冠状成像,图象的伪彩色处理,立体模型与几何模型测量法等。
近几年来CT的主要进展有 1)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可清晰显示咽、喉的解剖,还可以研究吞咽及发音活动的各个时相。
肺部HRCT,能显示次级肺小叶的解剖。
2)三维CT(three dimensional,3DCT),所获得的骨性结构和肝内管道的立体图像,酷似解剖标本。
3)螺旋CT(spiral orhelical CT),它与现代图象后处理方法相结合可获得呼吸移动器官和血管造影的满意图象。
4)电子束CT(electron-beam,EBCT)其扫描速度(0.05秒/层)为一般CT的数倍至数十倍,能完成螺旋CT不能完成的任务,如冠状动脉CTA及心造影还可作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药物弥散等功能检查,因此EBCT亦称心血管CT.总之,CT技术正向着快速薄层三维立体功能化简单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二 CT的基本结构和原理1 CT的基本结构(1) X线的发生部分包括高压发生器、X线球管、扫描框架,和冷却器等,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一个稳定高压。
磁共振成像在口腔颌面部疾病中的应用
06
总结与展望
磁共振成像在口腔颌面部疾病中的价值
准确诊断
辅助手术治疗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显示口腔颌面 部的软组织结构,为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 重要依据。
MRI能够准确评估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 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 持。
监测治疗效果
科研价值
MRI可用于监测口腔颌面部疾病的治疗效果 ,如肿瘤的缩小程度、炎症的消退情况等 。
下颌骨
唯一可动的颌骨,与上 颌骨共同构成口腔的基 部,负责咀嚼和言语功
能。
颧骨
位于面部两侧,与上颌 骨、额骨等连接,影响
面部轮廓。
鼻骨
构成鼻腔的骨骼基础, 参与面部美观和呼吸功
能。
软组织层次及毗邻关系
皮肤层
覆盖在面部表面的最外层,具有保护和美观 作用。
肌肉层
包括表情肌和咀嚼肌等,负责面部运动和咀 嚼功能。
皮下组织层
富含脂肪和血管,为皮肤提供营养和缓冲。
筋膜层
连接肌肉和骨骼,维持面部结构的稳定性。
血管神经分布特点
血管分布
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包括颈外 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等,为
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神经分布
三叉神经是口腔颌面部的主要神 经,负责感觉和运动功能。其中 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 别支配相应区域的感觉和运动。
MRI在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为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等 研究提供有力手段。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技术发展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口腔颌面 部MRI的分辨率、扫描速度等性能将得到
进一步提升。
挑战与问题
口腔颌面部MRI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金属修复体对成像的干扰、患者配合度
颌面部MRI解剖
颞肌 起自:颞窝和颞深筋膜的深面 止于:冠突和下颌支前缘至下颌第三磨牙
远中 收缩上提下颌骨,使下颌产生闭口动作。
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颞肌
咬肌 浅层:起于颧弓的下面和内面(上颌骨颧突、颧弓前2/3),止于咬肌粗隆 深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上部和髁突 收缩上提下颌骨,也参与下颌侧向运动及后退运动
颌面部MRI解剖
301磁共振室 王庆军 、刘丹青
MRI在颌面部成像优势
• 多参数、多平面成像; • 独一无二的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楚显示口
腔颌面部正常软组织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 • 无辐射。
MRI在颌面部成像缺点
• 对正常骨质结构及骨质病理改变显示欠佳, 不如CT;
• 对金属(假牙等)敏感,易产生伪影; • 成像时间长; • 对运动敏感,可以产生运动伪影。
T2WI
T2脂肪抑制像
舌下腺
Case 1 ,A678940
• 男,55y; • 左额、左眶部疼痛伴鼻塞2个月。
T2WI
T1WI
T1WI抑脂+C
+C
额窦癌
• 鼻腔和副鼻窦恶性肿瘤, 以上颌窦癌多见(75%),其中以鳞 癌为多。额窦癌约占10%。
• 副鼻窦区软组织肿块及窦壁骨质破坏是诊断副鼻窦癌的重要 依据。
涎腺解剖
• The Major Salivary Glands
– Parotid – Submandibular – Sublingual
• The Minor Salivary Glands
腮腺解剖
• 腮腺位于耳垂下前方,前界在下颌支、咬肌交界 处,后界为乳突,上为外耳道,下为下颌角下方。
• 腮腺分为深浅两叶,中间有峡部连接。面神经穿 行两叶之间。浅部位于下颌支和咬肌表面,呈倒 置三角形。深部又称咽突,位于下颌支和翼内肌 深面,并向前内深达咽侧壁。峡部位于下颌支后 缘和胸锁乳突肌之间。三角形下端为尾部。
颌面部CT和MRI
颌面部CT和MRI一颌面颈部CT的检查方法1 扫描方位的选择方法:横断面—常规使用冠状面—多用于横断面检查的盲区(颅底、眼眶、副鼻窦、硬腭)检查标准:横断面—扫描线平行于听眶线冠状面—扫描线垂直于听眶线(机架角度、病人体位)2 扫描层厚和层隔CT层厚:CT机切割的组织厚度。
CT层隔:CT机床面移动的距离。
等距扫描:层厚等于层隔。
常规应用间隔扫描:层厚小于层隔。
大范围病变重叠扫描:层厚大于层隔(第五代CT之前)。
薄层扫描:层厚和层隔小于2mm。
3增强CT检查对比剂非离子型对比剂。
基本结构:三苯碘环,多为其衍生物方法静脉内注入对比剂Bolus法:大剂量(80-100ml),高浓度(60%),快速(1.5—3.5ml/S)延迟法:指Bolus法之后,延迟一段时间后再进行CT扫描(观察对比剂进入病变的时间) 对比剂分布、排泄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分布:细胞外液排泄:肾(主要)、肝胆、胃肠和唾液影响分布的因素:血流量、血流速度、微血管通透性、细胞外液应用:鉴别病变和血管、明确病变和血管的关系、病变的血供、病变的定性4 影响CT成像的因素(1)窗宽(wide)和窗位(center)CT值:反映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吸收X线后的衰减数值,即组织和器官的密度值。
单位HU(Hounsfield unit )。
窗宽:检查者选择的CT值范围。
如窗宽:100,则人眼分辨的CT值:100 / 16 = 6.25HU (窗宽越小,人眼分辨的CT值范围越小,分辨率提高)窗位:检查者选择的CT值范围的中点(根据人体各组织的CT值特点而定)。
(2)噪声(noise)和伪影(artifact)噪声:系光子穿透人体后到达探测器上的光子数量有限,且在图像各象素点上分布不均匀所致。
增加X线量,可以减少噪声。
伪影:移动伪影(舌、吞咽、呼吸、心血管等)高对比度伪影(金属物、碘条)射线硬化伪影(牙釉质)机器故障伪影(3)空间分辨率(space resolution)指CT对物体空间大小(二点间距离)的辨别能力(LP/cm)。
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
2.3 经典20世纪的繁荣阶段
Desjardins (1924年)
• 绘制了人体躯干部横断层解剖图谱
Morton (1944年)
• 制作了《人体横断层解剖学手册》,含人体全身的横断 层解剖线条图
Ludwig (1951年)
• 研究了脑横断层解剖
Singer (1954年)
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
五、口腔颌面部矢状断面解剖
经中线由前向后的矢状轴方向切制 制成:
• 正中矢状断面 • 经下颌骨髁突的矢状面
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
1.正中矢状断面
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
1.正中矢状断面
主要体现唇、舌、腭的剖面 显示鼻咽、口咽和喉咽腔的分界 显示:鼻中隔、额窦、蝶窦、舌骨、
会厌与会厌谷、咽扁桃体和部分颈椎
• 蒙迪诺首次制作人体断层标本
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
1.原始阶段
意大利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
• 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
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Vesalé(安德雷亚斯 ·维萨里)
• 研究了脑的横断层解剖
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
1.原始阶段
17世纪,一些学者
• 分别展示了脑、眼和生殖器等的断面
2.经典阶段
荷兰解剖学家r(1818)
• 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图谱
Gerota(1895)
• 将5%的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 从而完善了冰冻切片法
• 目前仍沿用这个原则制备人体断层标本
Huschke(1844)
• 利用18个月的女孩尸体发表了10幅精美的颈、 胸、腹、盆的横断面图
口腔颌面部断面解剖
3.断面解剖常用的解剖基线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头部磁共振断层(横矢冠状面)图像,附带解剖标注,收藏学习。
颌面部MRI解剖
• 儿童或青少年多见,男/女为2:1。 • 本病为良性病变,但呈侵袭性生长,无明显边界,易复发。 • 影像表现:软组织肿块+窦壁骨质破坏。
Case 3,B134835
• 男,27y; • 左面部疼痛半年,伴左侧鼻塞1月。
T2脂肪抑制像
舌下腺
Case 1 ,A678940
• 男,55y; • 左额、左眶部疼痛伴鼻塞2个月。
T2WI
T1WI
T1WI抑脂+C
+C
额窦癌
• 鼻腔和副鼻窦恶性肿瘤, 以上颌窦癌多见(75%),其中以鳞 癌为多。额窦癌约占10%。
• 副鼻窦区软组织肿块及窦壁骨质破坏是诊断副鼻窦癌的重要 依据。
Case 4,B269277
• 女,57y; • 发现软腭无痛性肿物半年。
T1WI
T2WI抑脂
T1+C
T1+C
T1+C
左侧咽旁间隙涎腺多形性腺瘤
• 咽旁间隙肿瘤良性约占88% ,恶性约占12%。良性肿瘤以多 形性腺瘤、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三者之和占良性肿瘤 80%)为最多;
• 咽旁间隙涎腺多形性腺瘤即可来自腮腺深叶,亦可来自咽旁 间隙小涎腺;
颌下腺与下颌下缘之间。口腔颌面部恶性 肿瘤,易见颌下淋巴结转移。
T2
颌下腺
T1
颌下腺
T1
颌下腺
T1脂肪抑制像
颌下腺
T1
T2
T2脂肪抑制像
舌下腺解剖
• 位于下颌骨和颏舌肌之间; • 没有包膜; • 舌下腺的前端与对侧舌下腺相接,后部与
颌下腺的延伸部相邻,外侧位下颌骨支 咬肌 翼内肌
颌面部解剖及其病变的影像诊断
肌肉与筋膜
咀嚼肌群
筋膜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等, 这些肌肉群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控制下 颌骨的运动,实现咀嚼功能。
筋膜是一种结缔组织,起到连接肌肉、 固定骨骼和保护血管神经的作用。
表情肌群
包括额肌、眼轮匝肌、颧大肌、颧小 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等,这些肌 肉群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改变面部表情。
血管与淋巴系统
其他病变
总结词
其他病变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颌面部 软组织和骨骼的异常密度或形态变化。
VS
详细描述
除了炎症、肿瘤、创伤和骨折等常见病变 外,颌面部还可能发生其他各种病变。这 些病变可能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软组织和骨 骼的异常密度或形态变化,例如颌面部发 育畸形、血管病变、代谢性疾病等。对于 这些病变,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制 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创伤与骨折
总结词
创伤与骨折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颌面部骨骼的断裂或错位。
详细描述
创伤与骨折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颌面部骨骼的断裂或错位,这些异常可以在X线或CT图像上清晰地观察 到。骨折可能导致骨裂、移位或成角畸形,而创伤则可能引起骨膜反应、骨髓水肿或软组织损伤。治 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评估需要依据具体伤情和影像学表现。
03
颌面部病变的影像诊断方 法
X线诊断
X线平片
用于观察颌面部骨骼结构,如骨折、肿瘤等。
曲面断层X线
可全面观察上下颌骨及相邻组织的结构,常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
CT诊断
CT扫描
可获取颌面部软组织和骨骼的三维图像,有助于发现病变和 确定病变范围。
CT三维重建
通过重建技术,可直观地展示颌面部骨骼形态,对颌面部畸 形、骨折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颌面部局部解剖1
点画线,沿鼻尖至鼻
根点画线,两线相交
构成鼻面角。鼻面角
的正常范围是36°~
40°。
29
3.鼻唇角 nasolabial angle
为鼻小柱与 上唇构成的夹角, 正常为 90°— 100°。
30
4.鼻颏角 nasomental angle
由鼻尖分别至鼻 根点和颏前点连线, 两线相交构成鼻颏角, 正常为120°—132°。
24
面部的其他关系
• (2)鼻、唇、颏关系:
• 连接鼻尖与颏前点所构
成的 Ricketts 美容线,以 确定下唇是否位于该线上, 若超前或后退,则视为容貌 欠美, 但存在种族差异。
25
面部的其他关系
• (3) 颏唇沟深度:
• 为颏唇沟至下唇突 点与颏前点连线的垂 线距离。正常约为 4mm, 下颌前份根尖截 骨术可影响髁唇沟的 形态 。
大三停
小三停 侧三停
16
(1) 大三停:
眉间点、鼻下点
面上1/3——发际至眉间点 面中1/3——眉间点至鼻下 点 面下1/3——鼻下点至颏下 点
17
(2) 小三停:
将面下1/3分为水平三等分
鼻下点至口裂点——上唇高 度
口裂点至颏上点——下唇高 度
颏上点至颏下点——颏高度
18
(3) 侧三停:
耳屏中心
52
3.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 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二层, 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 在腺体前缘筋膜复合为一,形成咬 肌筋膜。
53
腮腺鞘的特点:
①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和翼 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经此与咽 旁间隙和翼颌间隙相通。
54
腮腺鞘的特点:
颌面部断层解剖学
7. 经上颌骨牙槽突的横断层面
面侧区可见下颌支及其外侧的咬肌和咬肌间隙,内 侧的翼内肌和翼下颌间隙,后方的腮腺及“腮腺 床”。
上颌第三磨牙的后方为磨牙后区,外侧是脂肪组织 形成的颊脂体。口咽两侧的咽旁间隙断面逐渐缩小, 与咽后方的咽后间隙相连通。
8.经上颌牙龈的横断层面
此层面上上颌骨牙槽突和腭垂消失,上颌牙及牙龈 的断面出现 。
9.经口裂的横断层面
此层面上上颌牙及牙龈消失,下颌牙、颏舌肌和下 颌下腺的断面出现 。
咽呈横行裂隙状,前方为固有口腔、舌及其间的颏 舌肌。
舌的两侧是下颌骨,外侧的咬肌及咬肌间隙和内侧 的翼内肌及翼下颌间隙断面均明显缩小。
9.经口裂的横断层面
下颌骨的后内侧出现下颌下腺和二腹肌后腹断面; 在下颌体、二腹肌后腹与二腹肌前腹围成的下颌下
内侧部位于咽旁,富含神 经、血管颌面部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颌面部的筋膜间隙以下颌支 为中心,
其内侧在上份层面有颞下间 隙及其深面的翼腭间隙;
下份层面有翼下颌间隙及其 内侧的咽旁间隙;
外侧是咬肌及咬肌间隙。
下颌体内侧有舌下间隙和下 颌下间隙,二者经下颌舌骨 肌后缘相连通。
在中份横断层面上,形状多 呈三角形,其面积最大;中 鼻道外侧壁上有上颌窦的开 口部位,上颌窦前壁与内侧 壁交接处有呈圆形的鼻泪管 断面。
在底部横断层面上,形状可 呈三角形(上)或近似呈圆形 (下),但面积明显变小。
第三节 颌面部
三、颌面部的横断层解剖
P49
颌面部的横断层解剖特
按颌面部分区即面前区和面侧区,
头部
(Region of Head)
开始上课, 请安静!
请各自关闭手机, 以免干扰!
颌面部断层解剖课件
The thansvers section•颌th面r部ou断g层h解剖inf. part of pons
•39
The thansvers sectio•颌n面t部h断ro层u解g剖h coronoid process •40
•颌面部断层解剖
•41
The thansvers sectio•颌n面t部h断ro层u解g剖h atlantooccipital joint •42
•颌面部断层解剖
•75
•颌面部断层解剖
•76
•颌面部断层解剖
•77
•颌面部断层解剖
•78
•颌面部断层解剖
•79
•颌面部断层解剖
•80
•颌面部断层解剖
•81
•颌面部断层解剖
•82
•颌面部断层解剖
•83
The coronal scan of cranium by MR 3.0T. T2
The thansvers s•颌e面c部ti断o层n解剖through optic chiasm•36a
The thansvers sect•颌io面n部t断h层ro解u剖gh sup.part of pons •37
The thansvers sectio•颌n面t部h断ro层u解g剖h mid. part of pons •38
The thansvers sect•i颌o面n部th断r层o解u剖gh dens of axis
•43
The thansvers secti•o颌n面部th断r层o解ug剖h atlantooccipital joint•44
The thansv•颌e面rs部断se层c解t剖ion through axis
Inf. alveolar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上直肌和上斜肌层面
.
视神经管层面
.
海绵窦层面
.
Transverse sinus 横窦 Sigmoid sinus 乙状窦 Superior petrosal
sinuses 岩上窦 inferior petrosal
sinuses 岩下窦
.
.
垂体层面:14
.
下颌头层面
颌面部连续横断层解剖
.
.
特点
由于面颅与脑颅的分界线并不是水平线,颌面 部以reid 为基线,它上五个断层与颅脑相重叠; 本教材共14个断层。
断层以第6颈椎结束; 观察鼻腔、颅底、鼻咽部(窦腔) 观察颌面部、颈部的间隙 颈椎的结构(寰枕、寰枢关节)
.
重要的间隙
.
1.翼腭间隙:位于上颌骨后壁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翼
1.翼腭间隙:位 于上颌骨后壁与蝶 骨大翼的下面及翼 突之间。 (断层5:7)
.
下颌颈层面
.
断层七
寰枕关节层面
.
.
寰枢关节层面
.
枢椎体上份层面
.
枢椎体下份层面
.
下颌角层面
.
下颌体上份层面
.
经喉咽和会厌层面
.
舌骨体层面
.
.
.
.
2.咽旁间隙、椎前间隙和咽后间隙: (断层8:10)
3.翼下颌间隙:翼内肌与下颌支内侧面之间。 (断层8:6、7)
.
4.咬肌间隙:咬肌与下颌骨之间。 (断层8:5)
5.下颌下间隙:位于下颌下三角内。 (断层11:29)
6.舌下间隙和颏下间隙
.
寰枢关节层面 断层8(P38)
.
• 翼腭窝解剖概况
• 1、位置:翼 腭窝位于颞 下窝内侧、 眶尖后下方 的狭小骨性 间隙,位置 深邃,解剖结 构复杂。
.
横断面翼腭窝第二层 前壁、后壁呈凸面向后的双弧形
.
5、翼管
翼管前 口位于蝶 腭孔的后 方,圆孔 的内下方,
翼管前口 ①蝶骨大翼②眶上裂③圆孔④翼突
⑤蝶窦⑥蝶腭孔⑦翼管翼腭间隙:位 于上颌骨后壁与蝶 骨大翼的下面及翼 突之间。 (断层5:7)
.
.
翼内肌起自翼窝,肌 纤维斜向外下,止于下 颌支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翼外肌起于蝶骨大翼的 颞下面及翼突外侧板的 外侧面,有两个头,纤 维行向后外,止于下颌 颈、关节盘和关节囊。 咬肌、颞肌和翼内肌收 缩能上提下颌骨(闭 口);两侧翼外肌同时 收缩,使下颌骨向前, 并参与张口;一侧翼外 肌收缩,则使下颌骨转 向对侧;颞肌后部纤维 收缩,可拉下颌骨向后。
突之间。(断层5:7)
.
位于眶尖的下方、颞下窝的内侧。前界上颌骨体部,后界蝶骨翼突。上 为蝶骨大翼,内以腭骨垂直板为界。间隙内主要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 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翼腭间隙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 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间隙,向下经翼腭管通口腔,向后上经圆孔通颅腔。
.
颞下窝是上颌骨体 和颧骨后方的不规则 间隙,容纳咀嚼肌和 血管神经等,向上通 颞窝。窝前壁为上颌 骨体和颧骨,内壁为 翼突外侧板,外壁为 下颌支,下壁与后壁 空缺。此窝向上借卵 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 相通。向前借眶下裂 通眶,向内借上颌骨 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 上颌裂通翼腭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