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
第16课猫(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继续练习默读。
2.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逗.()消耗.()污涩.()忧郁.()红绫.()懒惰.()安详.()乞丐.()预警.()怅.然()诅.骂()蜷.伏()一缕.()虐.待()屋脊.()叮嘱.()辩.护()怂恿..()惩.戒()倚.着()冤.枉()妄.下断语()悲楚.()畏罪潜.逃()芙.蓉鸟()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肮脏且不光滑。
()②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③从容不迫,稳重。
()④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⑤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⑥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⑦弯着身体卧着。
()⑧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⑨悲伤凄楚,悲苦。
()⑩通过处罚来警戒。
()○11胡乱、随意地下结论。
()○12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著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
2.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任务一:整体感知,勾画圈点厘思路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概括提取信息,利用下面的表格厘清课文内容。
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猫【郑振铎)】导学案 【表格+人教+初中语文】

《猫》(郑振铎)导学案邹城市中心店中学孔令广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5、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学习过程:一、导入: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读猫,说故事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
(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
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
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
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
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
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
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
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那就沸沸扬扬的读起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位补充。
)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创意为我们讲述了三只猫的故事,个性迥乎不同,命运也各有悲欢离合。
《猫》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16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学法指导:1.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2.阅读本文时,注意“质朴”“真率”的特点。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内容解析---第三只猫1.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猫的?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明确:“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明确: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3)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明确:“钻到火炉底下”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明确:“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2.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明确: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长相不美观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性格不讨喜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没有贡献3.讨论: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明确:“芙蓉鸟事件”4.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①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猫》导学案

《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品读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用旁注法、圈点法、勾画法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学会关爱动物,珍爱生命。
一、课前检测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
二、课内探究
初读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2、入情入境读书,情景再现三只猫。
教师提问:三只猫,用墨一致吗?作者着重写了哪一只猫?
研读课文:
(1)、在知道“芙蓉鸟事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这件事中,作者错在哪里?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情感提升:
四、教师小结:
五、品读美文: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语文主题学习6《爱及生灵》中的精美文章。
郑振铎《猫》导学案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学习本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感知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自由朗读课文,给每段标上序号。
2、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3、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污涩懒惰怂恿安详提心吊胆预警怅然蜷伏畏罪潜逃悲楚惩戒妄下断语虐待5、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完成下列表格:6、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二、研读课文(17段——34段)作者第三次养猫的故事,完成下列题目。
7、芙蓉鸟事件——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8、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三、达标练习:通过朗读、理解、品味,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名师教与练】第16课《猫》(导学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6课《猫》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认读下列词语。
污涩怂恿一缕蜷伏怅然诅骂红绫虐待屋脊叮嘱凝望惩戒畏罪潜逃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______家,我国____________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活动二:梳理内容1.限时5分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
(2)文章写了什么事?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2.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4.讨论:同样是猫,为什么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活动三:体会情感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2.划出描写三只小猫失亡后我心理活动的句子3.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二课时◆活动一:探究主旨1.默读第15—34段,思考: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证据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有关句子。
2.芙蓉鸟真的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吗?证据“确凿”吗?3.谈谈你对文中“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的理解。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资料助读: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第【1】篇〗教学要求1.学会4个生字,掌握“稿纸”等词。
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积累“生机勃勃”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3.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生机勃勃”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大花猫小时候的可爱。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学生介绍认识的猫。
2.教师予以归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
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
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词1.明确自学要求。
⑴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⑵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⑴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
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任凭无忧无虑尽职稿纸抓痒丰富多腔遭殃蹭责打折腾枝折花落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注意:“蹭、痒、凭、殃,注意“折”的多音。
⑶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耍”与“要”、“乖”与“乘”、“虑”与“虚”的区别。
⑷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猫》导学案

《猫》导学案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一、读一读,读准字音。
任凭尽职淘气贪玩抓痒屏息凝视
暖和的确解闷性格古怪没完没了枝折花落
二、填一填。
1、课文主要写了( )的大猫和( ) 的小猫,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画一画。
1、自由读课文1—3 自然段,用“--------- ”画出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画出描写大花猫性格古怪的句子。
2、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词句。
3、找出其他体现出猫性格古怪的语句。
4、找出描写“小猫”性格特点的语句。
【我的疑问】预习中,我遇到的问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9猫 导学案教案设计 (3)

猫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生词;理清课文叙述的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讨论探究文中刻画三只猫的形象的方法。
3、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知识链接:郑振铎,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闻名中外的收藏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关于养猫的话题导入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1、检查生字词:小组检查,教师抽查。
2. 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给文章划分层次。
( 1 )到( 2 ):第一次养猫的故事( 3 )到( 14 ):第二次养猫的故事( 15 )到( 34 ):第三次养猫的故事三、课堂合作探究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浏览课文,根据下表在课文中标记相关的句子,分析后填写表格。
2、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芙蓉鸟事件”3、“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A、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B、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不确凿。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5、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什么?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任务二:体会下列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进行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二次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相法。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伤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猫》导学案及答案研究目标】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研究重点】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研究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课堂过程】自学质疑】XXX(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xiāng chèn)。
郁(yù)。
闷(mèn)。
一缕(yī lǚ)。
娱(yú)。
乐(lè)。
污涩(wū sè)怂恿(sǒng yǒng)。
婢(bì)。
女。
蜷(quán)。
伏(fú)。
惩(chéng)。
戒(jiè)。
怅(chàng)。
然(rán)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不清晰,不明朗。
怂恿:鼓动,激励。
蜷伏:弯曲身体,蜷缩。
悲楚:悲伤、愁苦。
惩戒:惩罚、警戒。
妄下断语:没有依据的下结论的话。
逞能:自己的能力。
恍惚:心神不定,模糊不清。
一尘不染:非常干净,没有一点灰尘。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的东西非常繁多,让人眼花。
秩序井然:有条理,井然有序。
合作探究】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养了三只猫,通过对比三只猫的不同经历,表达了人生的哲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流浪猫路边捡回外形黑白相间黄褐相间灰色性情温顺狡猾忧郁地位家里的宠物家里的宠物路边野猫结局XXX被人偷走XXX被车撞死XXX咬死芙蓉鸟后被打死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作者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的经历最为特殊,也最能表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哲理。
展示提高】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猫》导学案(表格版)

猫
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内容,填写课后第一题的
与表格,独立元
的
表格。P100
成。
生
在书上勾画原
命
2.点评从来历、外形、性格、地位等方面说说三只猫的
句,点评批注在
之
生存状况。可以这样说:
句子旁边。
美
从 (此处引用原文)来看,这是一只 (此
三个小组上台
和
处用自己的话概括)的猫。
展示。合理分
朗读体会,说自
并感知文章结构。补充课后题一表格:我的感情变化。
己的发现。一个
和
小组上台展示。
失
3.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
小组讨论形成
猫
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以为“我”
一致观点,①号
之
痛
冤枉了它吗? “我家”为何永不养猫?
发言,其他同学 可补充。
1■作者借三只猫的悲剧的尤其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想 要表达什么呢?首先联系背景,看作者自己怎么说。 背景链接: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 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
展示万案
1■默读课文。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 读完全文。
初 步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 来。
⑥号概括发言
感 知
3.整理字词
学生板演 齐读字词
积
累 字 词
我觉得这几个字的字形要注意:
⑤号展示或补
这几个字的字音要读准:
这几个词的意思要明白:
充
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请再次默读
认真阅读写作
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本文与作于1925年,是郑振铎
《猫》导学案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点;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快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形近字组词
性()忧()职()凝()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五.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1、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六.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个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中加点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学后反思】
作者在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其实就是以自己的这种亲自经历,来表达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对待生命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猫》导学案
《猫》导学案
课型:讲读
备课组:七年级语文组
【使用说明】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快速阅读并反复熟读课文,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循序解决学习问题。
2、自主学习,限时完成;相互对学,援疑质理;合作探究,求同存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水平: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第17课《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猫》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历来关于《猫》的文体有两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散文,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小说。
我按照这篇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的话“他们(指故事)并不是我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不是旧事的纪实。
”把这篇课文按照小说来讲。
《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二、教学设想: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阅读课文获取信息为猫设计名片,达到充分预习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听、说、诵、写、悟结合,通过说、诵、写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对文章蕴含情感的思考。
在层层推进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思考人性的善与恶。
三、教学目标: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反复的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同时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能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有所启发。
)教学重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以“活动态”教学模式统领整个教学流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活动一:说猫——生与死▪活动二:猫说——冤和怨▪活动三:读情——悔与恨▪活动四:悟人性——善与恶导入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我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抢答,看哪组最先猜出来。
注意一共有四句,要等我全部说完后再开始抢答。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像虎不是虎,小巧玲珑惹人怜,两边胡须往上翘,开口说话喵喵喵。
同学抢答“猫”。
提起猫,谁家养过猫?来跟大家说说。
生自由发言(三至四名同学发言)。
听到同学们的描述,姚老师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家的猫。
它是一只暹罗猫,名字叫喵喵,你看它的脑袋、耳朵、四肢、尾巴都是黑色的。
《猫-郑振铎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猫-郑振铎》导学案第一课时本导学案以中国当代知名作家郑振铎的小说《猫》为主要内容,通过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定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一、导学目标:1. 掌握郑振铎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猫》的主要内容;2. 理解小说《猫》的主题和思想内涵;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式;4. 总结小说的情节发展及其意义。
二、导学内容:1. 郑振铎简介及《猫》的背景介绍;2. 小说《猫》的主题探讨;3. 小说《猫》中的人物形象分析;4. 小说《猫》的情节梳理及意义解读。
三、导学步骤:1. 郑振铎简介及《猫》的背景介绍(介绍郑振铎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猫》的主要内容)郑振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擅长创作现实主义小说,作品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猫》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孤独和命运的故事,以猫的视角揭示人类社会中的荒诞和困惑。
2. 小说《猫》的主题探讨(分析小说《猫》中反映的主题,并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来论证)《猫》这部小说主要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猫作为一个旁观者,透过镜头观察人类世界,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
同时,作品中还融入了对孤独、迷茫和绝望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3. 小说《猫》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选取几个重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其性格特点及内心世界)在《猫》这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比如主人公小猫,它虽然只是一个动物,但通过对人类的观察和思考,展现出对人类的同情和理解;而其他人物如咸蛋、大黄等也各有特点,通过他们的交流和互动,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性。
4. 小说《猫》的情节梳理及意义解读(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探讨每个情节的意义及对整个故事的贡献)小说《猫》通过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荒诞和悲剧。
通过主人公小猫的视角,揭示出人类社会中的虚伪、冷漠和背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信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猫导学案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来历、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1、作品简介《猫》发表于1925年,是郑振铎创作的早期作品。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很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即使是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也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也表明了作者受到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sâ红绫. sǒng yǒng 怅.然蜷.伏惩.jiâ安xiáng zǔ骂虐.待 wàng 下断语畏罪qián 逃2.解释词语怅然:怂恿:妄下断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完成下表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2、我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与前面两只猫有何区别?能不能把三只猫的写作顺序互换一下,为什么?3、真相大白后,我的良心受伤了,是什么使我的良心受伤了?说说你的理解。
最后作者的良心找回来了么?4、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四、拓展延伸1、对于课文主题,有人认为,是借“我”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认为,是借猫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你觉得是怎样的?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第1篇】16课《猫》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字词(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针对事件观点明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也对同学们为今天这节课所做的预习表示感谢。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杨,我的最大爱好是看动漫,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大家,在你们看的动漫里面,有没有以猫为原型的形象?……听了大家所说的这些形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对我影响很深的动漫形象,请看大屏幕(展示动漫形象),不知道你们是否认识?我们认识了动漫形象中的猫,那么,我们再一起来看下现实生活中的猫。
这只小猫很可爱吧!正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所以很多人都喂养过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养过几只小猫,而且在养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看他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2、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分享台知识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分享的。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情况,请三位同学上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
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为画横线的字写上拼音。
1、注音污(wū)涩(sè) 红(hóng)绫(líng) 怂(sǒng)恿(yǒng)怅(chàng)然(rán) 蜷(quán)伏(fú) 悲(bēi)楚(chǔ) 惩(chéng)戒(jiè) 妄(wàng)下(xià)断(duàn)语(yǔ)2、释义污涩污:肮脏,涩:本义不光滑污涩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比如:污涩的流浪狗红绫古代的时候女子头上绑的红色头绳(长的,能飘起来的)怂恿从旁劝说鼓动 (比如可以怂恿别人买下什么东西啊,怂恿人去追MM啊)蜷伏弯曲身体卧着悲楚悲哀痛苦惩戒惩罚以示警戒(如吊销执照以示惩戒)妄下断语乱下断定的话肌腱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组织,便于肌肉附着和固定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恍惚不清楚、不分明“恍惚”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甜腻 1.形容情意厚。
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郑振铎 课前导学案

【整体思考】
想一想,作者借助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1.语文作业本P84-86
在文中划出流露“我”对猫的情感的句子,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读读议议】
读一读15—34 自然段
在文中找一找“我”的破案思路,写在下面:
嫌疑犯:
迹象:
疑点:
凶手:
“我“的感情变化:
我的启示:
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想想写写】
在生活中,有时候常常错怪别人或被别人误解,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从中获得了怎么样的启示,写在下面: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1.完成语文作业本
感受课文中“我”的感情变化,认真体会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前尝试:试读课文,巩固练习,评改订正
【熟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巩固练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在下面横线上抄写两遍。
消耗( ) 污涩( )红绫( )怂恿( )怅然( )诅骂( )
【积累词语】
读一读,查一பைடு நூலகம்,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 ) 红绫( )怂恿( )怅然( )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资料助读】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同情、可怜——( )—— ( )——( )——痛悼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中的“错了”是指什么?
想一想,“我”对于第三只猫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的原因。
《猫》公开课导学案、教案、教学反思

《猫》公开课导学案、教案、教学反思一、导学案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猫》,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意识。
2.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良好品质。
3. 课前准备(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猫的生活习性。
4. 学习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3)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4)分析文章结构,讨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5)小组讨论:如何关爱身边的动物。
二、教案1.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良好品质。
2.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良好品质。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3)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4)分析文章结构,讨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5)小组讨论:如何关爱身边的动物。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作文。
三、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
(2)学生对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爱身边的动物。
2. 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学会了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分析了文章结构,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生字词时,可以增加一些例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思想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污涩(sè )红绫(líng)怅然(chàng)诅骂(zǔ)蜷伏(quán) 怂恿(sǒng yǒng)惩戒(chéng) 相称(chèn)郁闷(yù)(2)词义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相称:相符;相配。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惩戒:给予惩罚,使人警戒。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跑。
潜:秘密地。
2.作者名片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以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3.背景链接《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
它是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
受五四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已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文章,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课文,标记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表。
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法指导一:针对步骤三中的8问确定文章中心的方法:1.“找”,即找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①找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直接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找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的思想、写作背景及动机,文章的主题往往与之有关。
③找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④找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有时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⑤找抒情议论句。
抒情议论句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⑥找反复出现的句(段)。
作者对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⑦找独立成段句。
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强调的作用,与主题关系很密切。
2.“并”,即把文章乱哄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3.“联”,即联系时代背景。
不少文章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可以采用“通过描绘……歌颂(批判)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式来归纳。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很可爱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死亡丢失死亡【交流点拨】“我”家养三只猫的经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作者写三次养猫的方法基本一样,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交流点拨】先写小猫的来历和特点,再写小猫的遭遇和结局。
2.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交流点拨】第三只猫。
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则,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交流点拨】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交流点拨】“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不准确。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芙蓉鸟咬死了。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交流点拨】因为“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
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他领悟到了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齐读第30、31段) 【交流点拨】这是“我”的忏悔。
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8.请你分别把“我”和“猫”的不幸遭遇作为描写的侧重点,归纳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
(“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律己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或者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步骤四语言赏析,体验情感。
(一)语言赏析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1.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2.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交流点拨】“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活泼、可爱。
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交流点拨】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猫的轻捷活泼。
5.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交流点拨】形象地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二)体验情感1.三只猫的不同的结局,给“我”带来不同的心情,朗读并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按“读________,我体味到________。
”句式说话,体会“我”的感情。
示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读“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体味到“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
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展开想象,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捉走猫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难消,气难平。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这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所以,永不再养猫。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1)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对比映衬,层层铺垫的写法。
作者写前两只猫是为写第三只猫作铺垫和衬托,强调说明“我”对第三只猫的复杂感情。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三只小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抓住了小猫的不同特点,展现了它们不同的神态状貌。
(见前面的分析)2.拓展延伸对文中的“我”、猫、妻、周家丫头,你想说点什么,请用句式“对于……,我想说:……”尽情发挥。
【交流点拨】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冤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只有人的个性自我完善了,才能避免你的不幸。
板书设计猫郑振铎猫:生命之美命运之悲情:养猫之乐失猫之悲悟:猫之命运人之得失文:语言之妙结构之巧情节曲折首尾呼应鲜明对比第一人称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步骤四语言赏析,体验情感。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不足之处在于:【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