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管理
学校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学校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 背景随着的爆发以及其他疾病的传播风险,学校的环境卫生和消毒灭菌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师生的健康与安全,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2. 目的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学校环境的卫生状况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并监测消毒灭菌工作的效果,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3. 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每月对教室、办公室及其他室内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测量,并记录监测结果。
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 水质监测:定期对饮用水源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同时,监测其他水源(如洗手池、储水箱)的水质,及时消除潜在的卫生风险。
- 食品卫生监测:对学校食堂、小卖部等食品供应场所进行定期检查,确保食品卫生符合相关法规。
- 噪声监测:测量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的噪声水平,确保噪声不会对师生的研究和工作造成影响。
4.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内容- 表面消毒监测:定期对教室、办公室、公共区域等表面进行抽样检测,评估消毒灭菌措施的效果,并记录监测结果。
- 洗手间消毒监测:监测学校洗手间的消毒措施是否得当,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与记录。
5. 监测结果评估根据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结果,学校应及时评估风险,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责任人和师生公示,以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度。
6. 监测报告和记录为了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学校应建立监测报告和记录的制度。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评估等内容,记录应详细记录监测的时间、地点和操作人员。
7. 责任人及工作流程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实施。
8. 教职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为了保证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学校应开展教职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消毒灭菌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相关工作并遵守相关规定。
9. 风险管控和改进措施学校应定期评估监测结果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的详细内容:一、目的和原则1. 目的:通过对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以及掌握医院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2. 原则: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应遵循科学性、规范化、持续性和改进性原则,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
二、监测项目和标准1.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及环境外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1)空气监测:对洁净手术室、洁净技术房间、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2)物体及环境外表监测:对医院各类物体表面、地面、墙壁等环境外表进行定期监测。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手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医院各类消毒剂、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设备进行监测。
(1)消毒剂监测:定期对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2)无菌物品监测:对医院各类无菌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其无菌状态。
(3)消毒设备监测:对高压蒸汽灭菌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消毒设备进行监测,确保其工作正常。
三、监测方法和程序1. 监测方法:采用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采样、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
2. 监测程序:(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2)监测实施: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
(3)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果处理和持续改进1. 结果处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2. 持续改进:督促相关科室和人员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持续改进。
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管理,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无菌物品等的监测。
第三条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的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环境卫生学监测第四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一)空气监测:对洁净手术室、洁净技术房间、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每季度进行抽查。
(二)物体表面监测:对医疗设备、器械、床栏、门把手等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三)医务人员手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评估其手卫生状况。
(四)消毒剂监测:对使用的消毒剂进行监测,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无菌物品监测:对无菌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其无菌状态。
第五条空气监测应采用自然菌落计数法或滤膜法,物体表面监测应采用涂抹法,医务人员手监测应采用涂抹法或湿片法,消毒剂监测应采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无菌物品监测应采用无菌生长法。
第六条监测结果判定标准:(一)空气监测:细菌总数≤500 CFU/m³为合格。
(二)物体表面监测:细菌总数≤5 CFU/mL为合格。
(三)医务人员手监测:细菌总数≤10 CFU/mL为合格。
(四)消毒剂监测:细菌总数≤100 CFU/mL为合格。
(五)无菌物品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第三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第七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内容包括:(一)高压蒸汽灭菌器监测: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进行B-D试验和生物监测。
(三)其他消毒设备监测: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监测。
第八条高压蒸汽灭菌器监测应每锅进行,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应每日进行,记录B-D试验结果和生物监测结果。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及重点部门如手术部、内科监护室、外科监护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及 NICU、消毒供应中心、胃肠镜室、口腔科、急诊科、检验科等部门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抽查监测一次。
对普通科室每年抽查监测一次。
2.各科对本科室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依据《医院消毒、灭菌环境监测质控标准》要求进行微生物学自测。
细菌菌落总数应符合国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关部门的环境卫生学有关时应随时进行监测;增加采样点,查找、分析原因。
4.若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可能与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有关时,应增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频率及内容。
5.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使用中消毒剂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
若怀疑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与消毒剂有关时,及时进行微生物监测。
6.临床科室新增设空气净化设施使用时,应及时进行相关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应达标。
7.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使用中灯管强度:≥30W 直管型≥70uw/cm2;30W 高强度≥180uw/cm2。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应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9.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的物品抽样检查,若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应物品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10.灭菌效果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消毒供应中心负责监测。
10.1物理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进行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2、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其含菌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每周监测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3、对消毒、灭菌物品应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4、压力蒸汽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使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应每日灭菌前进行BD试验,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新灭菌器及修理后灭菌器使用前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按规定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
6、应用紫外线灯管消毒,除进行日常监测外,每半年进行一次紫外线强度监测。
7、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灭菌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活检钳等穿破粘膜的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8、各科室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每季度监测一次。
9、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对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使用中消毒剂应根据其性能进行化学监测,并做好记录,含氯消毒剂浓度监测每日1次。
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测定每季度1次,使用中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WIoCFU/m1。
二、使用中压力蒸汽灭菌器每一灭菌周期应进行1次(每锅)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有包装的应进行包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并做好记录。
三、使用紫外线灯管应记录使用时间、累积照射时间、使用人。
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辐射强度监测,新灯管使用前符合相关要求,辐射强度不低于9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每半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不低于70μw∕cm2,消毒效果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后空气培养达标。
四、空气消毒机应按使用说明书使用和维护。
五、检验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等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等卫生学监测;普通病区每年监测一次。
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六、各科室对监测报告妥善保存,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消毒灭菌是保障环境卫生的重要手段,对于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消毒灭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卫生环境的质量,因此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环境卫生学重要的工作之一。
二、目的本工作方案旨在制定一系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措施,确保环境卫生的质量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稳定和有效。
三、监测内容1.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各种消毒灭菌剂,如含氯漂白粉、紫外线灯、消毒剂等。
2.监测项目(1)浓度监测:监测消毒剂浓度是否符合标准。
(2)杀菌效果监测:监测消毒剂对不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杀灭效果。
(3)时间监测:监测消毒剂的作用时间,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
4.监测方法(1)浓度监测:采用比色法、浓缩法等方法检测消毒剂的浓度。
(2)杀菌效果监测:采用培养法、过滤法等方法检测不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消毒剂作用下的存活情况。
(3)时间监测:采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监测周期监测周期根据场所的不同和卫生情况的需要,可以每天、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1.控制消毒剂的使用量和浓度,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稳定和有效。
2.对于使用不当或无法起到消毒灭菌效果的消毒剂,需要及时更换。
3.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消毒灭菌操作规范且安全。
4.对于消毒灭菌效果不好或者存在其他问题的场所,需要及时进行整改。
五、考核方法将消毒灭菌效果作为环境卫生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加强反馈和解决问题的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六、总结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环境卫生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工作方案提出各种监测方法和周期,并强调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于确保环境卫生质量和消毒灭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根据2007年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制定我院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监测1)化学监测: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监测。
2)生物监测: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如75%酒精、碘伏、84消毒液等,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一次,如2%戊二醛,应无菌生长。
2、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生物学监测使用中无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主要物品:棉球、棉签、纱布、镊子、换药碗、持物镊等,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后的物品应每季度抽样监测,如湿化瓶、引流瓶、体温表、口服药杯等,接触黏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20cfu/g或100cm2,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200cfu/g或100cm2,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压力蒸气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有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指示卡、3M胶带),生物监测每周进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自含式菌管),各项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及使用。
4、紫外线消毒灯监测1)日常监测: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保养记录(每周用70%—80%乙醇棉球擦拭一次)、签名。
2)强度监测:新灯管安装后使用前要监测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微瓦/厘米,使用中灯管每半年一次不得低于70微瓦/厘米,累计使用时间>700h后应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5、皮肤消毒效果监测每季度进行采样,标准:≤5cfu/cm²6、清洁用品的消毒效果监测每季度对消毒后使用前的地巾、布巾进行采样,未检出致病菌未消毒合格。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内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科室:手术室、供应室、检验室、治疗室、配液室。
以上由科室兼职监控护士承担环境卫生学监测,手术室、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区,空气、物体表面每月一次,手每季度至少一次,其他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W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W15cfu/cm一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三、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L。mI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 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己溶化的45〜48C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C±IC温箱培养48 小时,计数菌落数。
四、结果判断
1、H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n?,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消毒合格。
(4)结果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333-2。2),洁净手术 室等级标准以及主要洁净辅助用房等级标准分别见表I卜4、表If
(5)注意事项。
1)检测细菌密度时,必须有2次空白对照。第1次对用于检测的培养皿做对比试验,每批1个对照皿;第2次检 测时,每室或每区1个对照皿,对操作过程做对照试验,模拟操作过程,但培养皿打开后应立即封盖.2次对照结果必 须为阴性,整个操作过程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被采样物体表面2100Cm2,则取100CmJ
(二)采样方法
1.平面的物体,将5cmX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吐温801g、蛋白陈10g、氯化钠8.5g、蒸做水1。ml配制而成,pH值7.2〜7.4,121C压力蒸汽灭菌20分钟)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然后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 拭子投入I。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1.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临床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由各科室医院感染兼职护士完成。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季度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等进行抽样监测一次。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2.临床科室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化学浓度监测并记录备查。
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浓度,戊二醛浓度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定期进行使用中消毒液细菌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灭菌剂应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WlOCfU /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WlOOCfU/ml。
3.压力蒸汽灭菌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每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每个手术包最难灭菌部位置化学指示卡。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每天进行,环氧乙烷灭菌生物监测应每灭菌批次进行,外来器械每批次生物监测,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4.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和紫外线照射强度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使用累计时间达到IOOO小时,应更换灯管。
对新的紫外线灯管(使用前)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每半年)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如发现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低于90uW∕cm2或使用中灯管低于70uW∕cm2,也应更换灯管。
5.需达到消毒水平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咽喉镜、气管镜等)每季度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细菌总数少于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需达到灭菌水平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椎间盘镜等)及活检钳和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灭菌效果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6.每月对透析液、反渗水进行细菌监测,内毒素监测每季度一次,化学污染监测每年一次。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及要求一、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监测要求(一)空气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注明抽检室间、编号)监测室间: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重病室、抢救室、处室、注射室、输液室、抽血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无菌物品室、五官科(口腔)、供应室、内镜室、检验科储血室、手术室及产房(层流净化室间按洁净分级每月每个级别至少抽检一个室间)、防保科(接种室)、舱及救护车。
(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注明抽检室间)监测室间: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重病室、抢救室、处室、注射室、输液室、抽血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无菌物品室、五官科(口腔)、供应室、内镜室、检验科储血冰柜、手术室及产房层流空气室间回风口、入风口网的物体表面、各科重点室间的空调网格及空气消毒机网格(每季度一次)。
(三)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不能固定监测对象)监测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产房)、骨科、儿科、五官科、口腔、手术室、供应室、门急诊、内镜室、检验科、防保科。
(四)医务人员咽试子培养(新生儿、爱婴区(妇产科)、每月取样2人,不能固定监测对象,医护工勤人员均要,每年至少轮抽一次)。
(五)使用中消毒液细菌培养(科室取样、每季一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含氯消毒剂的监测)(注明名称、生产批号和开启时间)。
其中戊二醛每月取样。
(六)内窥镜细菌培养(内镜室及手术室取样,每月一次)包括:胃镜、肠镜、纤支喉镜、鼻咽喉镜、腹腔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宫腔镜以及使用中浸泡内镜的戊二醛。
注明内镜的编号,要求每季度各型号的内镜均有一次采样监测。
(七)消毒物品(科室取样、每季一次)包括:湿化瓶及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等,注明消毒时间。
(八)低温灭菌器生物监测(手术室、供应室负责、每周一次)。
(九)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生物监测(供应室负责、每炉次)。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及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2021/5/9
8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物理监测的主要项目:(必须每锅进行)
①物品的包装体积、重量:
下排气式:≤30cm×30cm×25cm 预真空: ≤30cm×30cm×50cm 金属包的重量不超过7kg ;敷料包不超过5kg 快速蒸汽:一般无包装
2021/5/9
30
三、消毒剂的监测
化学监测
①含氯消毒剂浓度测试纸: ➢测定时,半分钟内,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
比较,读出溶液所含的有效成分浓度值。 ➢时间超过1分钟,颜色即逐渐消退。
2021/5/9
31
化学监测:(测氯浓度试纸
)
2021/5/9
32
三、消毒剂的监测
化学监测
①戊二醛浓度测试纸操作方法:
图4 照射1min后,关掉紫外线灯,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进行结果判定。将指示 卡色块的颜色与“灯管强度90 µ w/ cm2 ” 、“灯管强度70 µ w/ cm2 ”标准色块进行 比较,判定测定结果。
2021/5/9
26
二、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C、生物监测:
⑴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空气培养 ⑵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物体表面采样
13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B、化学监测
包括:①包内指示卡(121℃、132℃) ②包外指示胶带
要求:指示胶带每包外必贴; 指示卡每包包内必放。
2021/5/9
14
包内:化学指示卡
结果判断: 打开灭菌包,指示剂由米色变成黑色,表示 达到灭菌条件
2021/5/9
15
灭菌包的外包装
2021/5/9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一、前言环境卫生学监测是现代卫生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更是关键。
消毒灭菌是防止病原体传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监测其效果对于预防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方案,以提高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公众健康。
二、工作流程1. 制定监测计划:根据不同地点、不同物品的不同特点,制定消毒灭菌监测计划。
要慎重考虑可污染物(如手术器械、婴儿玩具等)和不易清洁物品(如空调过滤器、床垫等)的消毒灭菌,同时对于特定区域和高风险人群要加强消毒灭菌监测。
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监测周期、监测点位、监测方法以及监测人员等各项细节。
2. 确定监测参数:监测参数主要包括温度、时间、浓度、消毒灭菌剂选择等。
要明确各参数的要求,如最低温度、最短时间、最低浓度等,以便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同时要选择适合监测参数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3. 进行现场监测:监测时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对于现场监测,要保证操作规范,消毒灭菌剂使用正确,并且保障测量设备准确可靠。
监测过程中要遵循好记录,如监测点位、监测时间、消毒灭菌剂名称、消毒灭菌实验室分析结果等。
4. 分析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可以了解消毒灭菌效果,找出潜在问题。
监测后可以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消毒灭菌工作,并且应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防控措施,切实提高消毒灭菌工作的效果。
分析监测结果后应及时进行反馈,告知有关部门、个人和公众,使其了解检测结果并适时调整卫生习惯和消毒习惯。
5. 建立消毒登记台账:建立全面、准确的消毒登记台账。
消毒登记台账是用于记录每一个监测点的消毒灭菌效果的,要全部审核合格后才能记录登记。
由于登记台账必须进行数次确认,确保消毒灭菌结束后清洗等步骤已经顺利完成,对于双管齐下的冷灭菌法消毒,必须在常温常压下保存至少48小时方可启用。
消毒登记台账是反映监测效果最为真实的数据来源,也是公众关心的焦点,因此要保证登记记录准确无误。
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各类监测要求如下: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每月监测一次,无菌生长;清洁用品的消毒效果监测,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2、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3、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4、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学监测,每锅进行生物监测;移植物必须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5、紫外线灯管: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累计时间超过1000h,应加强监测;6、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严格执行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试行;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宫腔镜、胸腔镜、脑室镜等及附件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7、血液净化系统的监测:包括对透析液和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的监测;必须每月对透析液进行监测,标准值为: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100cfu/ml;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验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病房、血透室每季度进行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三、院感办负责对全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书面或电话反馈,并协助科室查找不合格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四、临床质控护士为科室自测项目的主要责任人,按规定时间和检测项目完成本科室自测项目,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改进,并重新采样监测,直到合格为止;五、院感办负责定期对全院质控医生、质控护士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根据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为了有效评价我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合理规范我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特制定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具体如下:一、监测目的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压力灭菌器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各科室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压力蒸汽锅等消毒灭菌器材,消毒灭菌后物品,透析器的透析液,透析用水。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按照《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项目和检查频次表》的要求进行监测。
空气监测:感染高风险部门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供应室、输血科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每个科室对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四.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
各科室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进行造假、走形式,对不合格项目要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并重新监测。
如仍不合格的应立即书面报告院感科,由院感科组织相关专家查找原因,每次整改、监测要有相关记录。
监测相关资料要妥善保管。
微生物室兼职检验人员与院感科负责督查、指导与协调工作,以保证监测效率;此项工作纳入临床科室质量考核系统。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方案为了加强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提高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定期对医院各临床科室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压力蒸气灭菌等进行现场采样监测。
具体监测工作方案如下:一、成立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小组:组长:黄林青副组长:刘锋成员。
杨幸秀、万辉连、乐丽芬、李碧珍、黄育红、王四莲、杨丽春、xx惠、钟瑞芬。
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供应室应按照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做好各项监测并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1)压力蒸汽灭菌器必须进行每锅物理监测,每包内、外化学监测,预真空(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周监测一次,每月需送市或区cdc监测一次。
(2)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预真空(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2、使用科室对使用中消毒剂进行浓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一次,戊二醛每周监测二次(胃镜室每天使用前监测一次),使用中灭菌剂、消毒剂细菌污染监测每月一次。
3、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做好记录和签名)紫外线灯管每周擦拭一次,每半年监测照射强度一次。
三、环境卫生学监测1、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监测。
2、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病房、母婴室、口腔科、内窥镜室、治疗室、换药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四、二级监测1、科室医院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应协助检验科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对不合格项目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后复查,监测资料记录完整备查。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一、按照新修订的方案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进入临床使用。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常规监测每周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每日监测;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三、压力蒸汽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一D试验。
生物监测每周进行。
四、低温甲醛蒸汽灭菌每批次进行物理监测,详细记录灭菌过程的参数,包括灭菌温度、湿度、压力与时间。
无菌包内、外进行化学监测,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甲醛浓度的监测;植入大型器械等生物监测合格时方可使用。
五、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六、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
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
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七、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对手术室、口腔科门诊、病房、检验科、门急诊、眼科、美容科等重点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方法,对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进行经常地定期监测。
(一)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监测1、每锅应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等项目,以及灭菌操作者、检查者签名。
2、每个灭菌包外应用化学指示胶带作暴露控制监测,胶带上应标明灭菌日期,责任人;包内应用化学指示卡作包裹控制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晨进行一次B—D试验,作为设备控制监测。
3、每月应进行一次生物指示剂作载荷控制监测,生物指示剂应置于物品包裹的中心部位,新设备启用前或维修后均应监测。
4、监测所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胶带、指示卡和生物指示剂必须是经卫健委批准并有卫生许可证的规定产品,所用指示胶带、指示卡、指示剂不得超过产品规定的有效期。
(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程序监测1、经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的物品包外应有化学指示胶带,胶带上应注明灭菌日期、责任人,包内应用化学指示卡监测。
2、每月进行一次生物指示监测。
(三)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1、每半年对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新灯管应≥90uw/cm2,旧灯管应≥70uw/cm2,<70uw/cm2的紫外线灯管不得使用。
2、室内紫外线消毒每立米≥1.5w,照射时间≥30分钟。
3、每次紫外线消毒后,应逐项填写在统一制定的“紫外线消毒登记本”上,紫外线灯管累计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000小时。
(四)其它监测1、特殊保洁区域应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指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验,其细菌菌落总数应达到部颁标准。
2、每月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无菌器械保存液进行一次监测,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细菌含量<100cfu/ml,无菌器械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每月对无菌物品,常规医疗器械进行随机抽样检测,进入人体组织的医疗物品、器械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接触粘膜的器械、物品应<20cfu/100cm2(g)。
接触皮肤的器械、物品应,<200cfu/100cm2(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使用中消毒剂和灭菌剂(无菌器械保 存液)
1、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数应 ≤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使用中灭菌剂(无菌器械保存液):必 须无菌。
五、消毒、灭菌内镜
1、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 道镜、脑室镜、膀胱镜、胸腔镜等):不得 检出任何微生物。
2、消毒后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 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 等):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件,不得检 出致病菌。
六、压力蒸汽灭菌器
1、工艺法: 压力、温度、时间等符合标准,有详细记录。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 应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 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 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 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 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 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 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 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 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 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 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 的布点部位距墙 1m。
4、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
• 将 9cm 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 样点,高度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 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后盖好立即送 检。
⑵监测时间:每月一次。(6*、12*)
㈡普通科室(部门):⑴监源自范围: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⑵监测时间:每季一次。
⑶时间安排:
①外科系列:每季度的第三个月(3*、6、 9*、12月)。
②内科系列:每季度的第二个月(2、5*、 8、11*月)。
③门诊、医技、社区、后勤:每季度的第 一个月(1、4*、7、10*月)。
六、压力蒸汽灭菌采样及检查方法
1、化学监测法:
¡ ①化学指示胶带:将其粘贴于每一个待灭菌 物品包外。
¡ ②化学指示卡(管):放入待灭菌的手术包 (高危包)中央。
2、生物监测法
• ① 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ATCC7953或 SSIK31 株)生物指示剂。
• ② 检测方法:
✓ 将生物指示剂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 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我院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九、执行时间:2009年3月
感染管理科
2009年2月25日
评 价(合 格)标 准
一、医疗用品
1、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进 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 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 (22cm×13cm×6cm) 代替标准试验包,盒 内盛满中试管,指示剂放于中心部位,将贮 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将生物指示剂取出后需 在室温下放10min左右,用镊子夹住指示管下 端尖部,将管内安瓿夹碎送检。检测时必须 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2、强度监测:
¡ ⑴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 应≥9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辐照强度应 ≥70μW/cm2。
¡ ⑵30W高强度紫外线灯:新灯的辐照强度 ≥170 μW/cm2。
3、生物监测: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 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 达到 99.90%。
环境
标准
类别
范围
室内空气 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
cfu/m3 cfu/cm2 cfu/cm2
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Ⅱ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 儿(早产 ≤200
≤5
≤5
)室、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
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输血科、血透室、
介入中心、导管室等
Ⅲ类 内镜室、口腔科、儿科病房、妇 ≤500 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 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 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10 ≤ 10
Ⅳ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1500 ≤15 ≤15
2、致病性微生物及结果判定: • ⑴室内空气:
Ⅰ、Ⅱ、Ⅲ、Ⅳ类区域:未检出金黄色葡萄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灭菌效果、 环境卫生学监测管理
咸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
洪伟
内容
一、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二、评价(合格)标准 三、监测时限 四、采样及检查方法 五、洁净(层流)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有效评价我院(科室)消毒设备是否正常; 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 毒效果是否达标。并使监测工作由普遍到突 出重点、由重视结果到注重过程的目的、合 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 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 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望各科室自觉 遵守、严格执行:
• ⑵物体表面:
Ⅰ、Ⅱ、Ⅲ、Ⅳ类区域:未检出致病菌;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 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 ⑶医务人员手:
✓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未检出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 Ⅲ、Ⅳ类 区域工作人员: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
✓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 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小型快速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快速内 镜灭菌器、等离子体灭菌器均应进行(工艺、 生物、化学)监测。
4、B-D试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 菌前进行。
七、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
1、重点科室(部门):每月进行。
如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室(ICU)、产房、 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 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导管室、 口腔科、内镜室、传染科等。
2、普通科室:每季度进行。
3、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 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采样及检查方法
一、 采样及检查原则 采样必须采取无菌操作,避免污染。送检
时间不得超过 6h,若样品保存于0-4℃条 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 24h。
二、医疗用品采样及检查方法
1、采样时间:在灭菌、消毒处理后,存放有 效期内采样。
3、B-D试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 菌前按说明进行。
七、室内空气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在消毒后与医疗活动前之间采 样。
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 1.5m,距墙 1m。
3、布点方法:
¡ 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 点, 即中心一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监测时限
一、医疗用品 1、灭菌物品:每月一次。 2、消毒物品:每季度一次。 3、供应室每月负责发放全院的一次性无菌
物品、灭菌物品的监测。
二、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无菌器械保存 液)
1、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灭菌剂 (无菌器械保存液)每月一次。
2、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 发产品每日监测; 戊二醛监测每周不少于一 次。内镜室每日一次,有记录。
3、药剂科(制剂室)每月负责发放前全院的 灭菌剂、消毒剂的监测(含浓度)。
三、血液净化系统
1、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每月进行。
2、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 及时进行监测,并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 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
四、紫外线强度(消毒) 1、日常监测:每日。 2、强度监测:新换灯管应随时;使用中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 (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 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 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 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 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 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 果。
六、感染管理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 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 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 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 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2、化学法: 所放置的指示卡(管)、化学指示胶带的性 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有记录。
3、生物法: 指示剂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不变色,
判定为灭菌合格;
指示剂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 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不合格。对照组相同。
七、 环境卫生学
包括各类环境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 员手
1、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 ⑵消毒物品:根据情况直接送细菌室在无菌 台内采样或就地按灭菌物品采样。若消毒因 子为化学消毒剂时,应注明消毒剂名称。细 菌室加入相应的中和剂。
三、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无菌器械保存 液)、透析液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灭 菌剂(无菌器械保存液)、透析液。
2、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 吸管(一次性注射器)吸取 ﹥1ml 被检样液, 应注明消毒剂名称。细菌室接种1ml并根据不 同种类消毒剂加入相应的中和剂,以中和被 检样液的残效作用。
每半年一次。
3、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五、消毒、灭菌内镜 1、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 2、灭菌内镜:每月进行。
六、压力蒸汽灭菌器
1、工艺监法:每锅进行。
2、化学监法:每包进行,包外用化学指 示胶带贴封。手术包(高危包)还需进行 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3、生物监法:每月进行,对新灭菌器使用前 或拟采用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 及特殊灭菌工艺,都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 格后才能采用。灭菌植入型器械、特殊感染 时每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