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控
临床输血质控检查评分标准
精选文档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控检查标准(红色部分由质控专家检查)检查内容分值检查标准得分扣分原因一、行政管理201. 组织 41) 医院应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 简称“管委 1 1. 未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虽已成立但无会”),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任主任,医务部门、正式文件扣 1 分;输血科 (血库 )负责人为副主任,主要临床、医 2. 管委会主任不是院长或分管副院长扣0.5 分;技科室负责人任委员;2) 管委会应有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起码每半年 2 3. 今年度上半年未召动工作会议扣 0.5 分;召开 1 次工作会议,主要负责临床安全、合理 4. 今年度未展开任何形式的全院性临床输血有关用血的规范管理、技术指导和监察检查,落实培训扣 0.5 分;输血有关法例要求,展开全院性输血法例、基 5. 无临床输血有关法例、知识宣传表记扣 0.5 分;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提升各级临 6. 无上一季度临床合理用血监察记录扣0.5 分;床医务人员的了解度;3) 医疗机构应经过张贴、发放有关宣传资料等多 1 7. 院内未张贴有关宣传资料的扣 1 分;种方式,进一步增强科学合理用血的宣传,内8. 未按规定在院内人流集中或重点科室地区张贴容包含输注异体血的风险,自己输血适应证和科学合理用血等宣传资料的扣0.5 分;好处,以及依法动员亲朋互帮献血等。
9. 宣传画存在零落破坏的扣 0.5 分。
2. 制度 61) 医疗机构应确实拟订并履行《××医院临床输血 2 10. 制定的管理文件内容不全,缺一项扣0.5 分;管理规定》、《××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实行细则》、11. 随机抽查 3 个临床用血科室状况,一个未履行《××医院临床科室成分输血核查管理方法》、或履行无收效扣 0.5 分;《××医院临床科室自己输血核查管理方法》、12. 本市公布预警等级后,院方能否采纳有关用血检查内容分值检查标准得分扣分原因《××医院临床供血预告预警阶段用血规定》等;年用血 600 单位以上的,应该拟订临床用血计划,有关计划安排应该兼备临床科室用血需乞降在实行预告预警阶段的血液资源合理运用;2)医疗机构还应成立健全《××医院临床用血应急保障方案》,内容应包含:批量病员接诊、血型判定及交错配血困难、贮血设施故障以及血液中心没法供给充分血液时的应付举措 (如自己输血、血液代用 )等,并仔细落实;3)医院成分输血比率逐年上涨,三级达到 95% 、二级达到 90% 以上,并逐渐达到 98% 以上;鼎力推动自己输血的临床应用,踊跃展开血液资源保护,自己输血率显然提升,三级达到15% 、二级达到 10% 以上,并逐渐达到 20%以上。
202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
202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2024年,作为输血科的质控人员,我在本年度质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通过持续努力,我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提升我们输血科的服务质量,有效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以下是对202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的总结:一、加强质量管理在2024年,我们输血科加强了质量管理工作。
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操作流程,我们确保了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我们增加了质量监控的频率,建立了全面的监控措施,来确保输血相关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针对患者血型交叉配对错误的问题,我们增加了交叉配对环节的监测,并且引入了自动化设备来减少人为错误。
二、规范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流程是提升质量的关键。
我们在2024年对输血科的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规范化。
与病房、手术室等其他科室进行紧密配合,制定了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操作步骤和标准,包括血品配送、贮存条件、血型鉴定等。
我们通过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位工作人员能够完全掌握这些操作流程,并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减少操作风险。
三、加强人员培训在2024年,我们注重输血科人员的培训工作。
针对新员工和在岗员工,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培训课程,以确保他们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
我们注重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通过定期的知识考核和技术演练,提升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质量意识。
在2024年中,我们的员工团队更加稳定和专业化,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需求。
四、强化合作与沟通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和沟通对于输血科的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在2024年,我们加强了与病房、手术室等科室的合作与沟通,建立了更加紧密和高效的协作机制。
我们通过定期的会议和交流,及时了解各科室的需求和反馈,解决问题和改进不足。
通过与其他科室的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输血服务。
总结来说,202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和强化合作与沟通,我们成功地提升了输血科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临床输血质控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质控技术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临床输血质控技术规范,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通过规定标准操作程序和质控要求,可以降低输血相关风险,提高临床输血的效果和可靠性。
质控要求1. 鲜血或血液制品的采集和储存:确保采集和储存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以保证血液的质量和活性。
鲜血或血液制品的采集和储存:确保采集和储存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以保证血液的质量和活性。
2. 血型与配型的确定:在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配血的准确性。
血型与配型的确定:在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配血的准确性。
3. 输血前的必要检查:在输血前,必须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凝血功能评估等,以评估输血的适应性和风险。
输血前的必要检查:在输血前,必须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凝血功能评估等,以评估输血的适应性和风险。
4.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措施:对输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应采取相应的质控措施,包括标本采集、配血、输血速率控制、观察记录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措施:对输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应采取相应的质控措施,包括标本采集、配血、输血速率控制、观察记录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5. 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受血者的输血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受血者的输血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标准操作程序1. 鲜血或血液制品的采集和储存程序:鲜血或血液制品的采集和储存程序:- 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血液的采集和储存。
- 确保采集时的无菌操作和适当的保存条件,以避免血液的污染和变质。
2. 血型与配型的确定程序:血型与配型的确定程序:- 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配血的准确性。
202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范本(三篇)
202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范本一、工作背景____年是我所在的输血科质控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我科全体员工团结协作,勤奋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本文对____年输血科质控工作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我们科的质量水平,为医院输血工作的安全和高效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工作总结1.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____年,我们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深入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跟踪和监控,涵盖全科各环节,实施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措施。
通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标准操作规程,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督促大家遵守规程,确保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建立了纠错机制,开展质量风险评估和质量回顾,经常排查潜在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管控措施的有效性。
2. 强化质量监控与质量改进在____年,我们不断强化质量监控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内数据监测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和分析关键数据指标,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
同时,我们开展了经验交流和病例讨论,汇报和传播科内质量管理成果,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工作技能,并鼓励科内员工积极参与科外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科内整体水平。
3. 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在____年,我们重视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在设备采购前,进行全方位的市场调研与评估,确保采购的设备符合科室工作需要,并具有先进的功能与性能。
同时,建立了设备台账和维护保养记录,制定了设备维护与保养的计划,并进行定期的设备检修和巡检,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及时。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员工对设备的操作技能和使用效率,及时解决设备使用中的问题,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4. 加强与科室间的沟通与合作____年,我们积极主动与其他科室进行沟通与合作,不断提高与其他科室的协同效率,加强工作协同。
通过与临床科室和检验科室的密切合作,实现输血操作全程无缝对接,确保输血安全性。
年度输血护理质控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2021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护理工作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将本年度输血护理质控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1. 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本年度,我们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用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输血护理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同时,加强输血护理队伍建设,提高输血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 血液质量监控(1)严格血液采集、检验、制备、储存、分发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加强对血液产品的验收、储存、分发等环节的监督,确保血液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
(3)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抽检,对不符合标准的血液产品进行退回或销毁。
3. 输血护理安全管理(1)加强输血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输血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
(3)对输血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处理。
4. 质量改进与持续改进(1)针对输血护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定期对输血护理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二、工作亮点1. 血液质量合格率持续保持100%,未发生因血液质量问题导致的医疗事故。
2. 输血护理操作规范,输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3. 输血护理团队凝聚力强,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各项质控工作。
4. 通过持续改进,输血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输血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
改进措施:加强输血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规范操作意识;加大对不规范操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2. 存在问题:部分科室对输血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改进措施:加强科室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科室对输血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开展输血护理知识讲座,提高科室对输血护理工作的认识。
输血病历质控要求
输血病历质控要求一、输血病历质控要点:要点1:输血前要有相关准备①包括患者血常规、ABO及Rh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等检测。
②感染筛查(肝功能,肝炎系列,HIV及梅毒)。
③申请类别包括:择期手术术前备血,术中紧急申请输血,治疗用血。
要点2: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①每次输血前必须签署同意书,并要求项目完整。
②医生和患者本人(或授权人)签名及签署时间。
要点3:输血记录完整及时①输血前应该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写明查房意见。
②输血前评估记录:包括输血原因(临床表现+化验检查)、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
③输血记录:包括输血起止时间、输血中生命体征变化、是否有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④输血后评估记录:包括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复查及相应的后续治疗记录。
⑤输血记录与护理记录(手术患者还应该包括手术记录、麻醉记录)中输血成分、血型、起止时间、输血量是否符合。
要点4:注意输血申请单填写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的原因多为:申请单书写不规范、无主治医师签字、检测项目填写不全、未填写既往输血史等。
等级医院评审实施细则输血部分规定“开展临床输血全程质量管理,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输血申请单审核率和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必须达到100%”。
要求统一输血申请单格式,规范书写及信息记录的完整。
要点5:输血病程记录的其他质控要点1、输血治疗医嘱需与病程记录相符,输血治疗前要有评估记录;2、病案首页应上要填写有血型等信息,输血相关(成分、数量)信息;3、手术输血患者的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的出血与输血量要完整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等。
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4、输血指征是否过宽(输注血浆用于补充白蛋白、营养或扩容红细胞与血浆搭配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输注指征过宽);5、输血治疗后,经治医师应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描述,输血治疗记录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输注过程观察情况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标题: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患者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一、输血前的质控1.1 病史与体格检查: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子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敏史、输血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
1.2 实验室检测: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病原体筛查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3 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输血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
二、输血中的质控2.1 输血前核对: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多次核对,确保输血的血袋标签、患者信息等无误。
2.2 输血过程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3 输血速度控制:控制输血的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导致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同时确保输血的有效性。
三、输血后的质控3.1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等情况。
3.2 输血后实验室检测:输血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学指标、凝血功能等,评估输血的效果。
3.3 输血后随访: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输血质控记录4.1 输血记录完整性:对于每一次输血,需要建立完整的记录,包括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后的观察等,确保记录的完整性。
4.2 输血记录保存:输血记录需要保存一定的时间,以备后续查阅和追溯。
4.3 输血记录审核:输血记录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输血质控改进5.1 定期评估:对于输血质控制度,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临床研究: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提升输血的质量控制水平。
2024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2篇)
2024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输血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质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2024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输血质控工作存在的问题1. 质控流程不够严密。
在输血质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质控措施无法有效地贯彻执行。
例如,患者的身份核对和样本采集环节容易出现疏忽,有时会出现输错血型或交叉输血的情况。
2. 资源分配不均衡。
在一些医疗机构中,输血质控的人力、物力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有些科室或病区的输血质控人员数量不足,难以保证输血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管理。
3. 人员培训水平不够高。
输血质控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支持,但是部分医务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够高。
有的医务人员对于输血质控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对于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新的质控要求了解不足。
4. 质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不够充分。
在输血质控过程中,大量的数据被收集和记录,但是对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并不充分。
缺乏有效的统计分析和评估方法,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改进方向和建议1. 建立全程质控监管系统。
完善输血质控的各个环节,建立起全程衔接的质控监管系统。
包括身份核对、样本采集、血型鉴定、配血、输血监测等各个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质控措施和标准操作规范,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2. 增加质控人员数量。
医疗机构应该根据实际的输血工作量和需要,增加输血质控人员的数量。
同时,加强对于质控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质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于输血质控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于相关操作规范和新的质控要求的培训,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减少人为误操作的风险。
4. 加强数据分析和利用。
建立起相应的统计分析和评估机制,对输血质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
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
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一、总体情况本季度我院输血质控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全院输血质控委员会的统一指导,各临床科室和输血科的积极配合,我院各项输血指标均有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了输血安全和患者治疗质量。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临床医务人员对输血操作规程不够严谨,有时候存在一些违规操作。
二、输血指标分析1. 输血适应症合理率本季度输血适应症合理率为98.7%,较上季度有所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临床医务人员对输血适应症的认识不断提高,临床用血病例的评审也更加严格。
但仍然存在有些医务人员贪图方便,对输血适应症把关不严的情况。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管,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2. 输血前筛查合格率本季度输血前筛查合格率为99.5%,较上季度也有所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输血科加强了对输血前化验指标的监控和评价,确保了输血前患者的筛查工作。
但仍然存在一些患者因为临床急迫情况,医务人员对前筛查未能及时执行的情况。
3. 输血反应发生率本季度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2%,相比上季度有所下降。
这是由于输血科对输血品质进行了严格的把关,确保了输血品质的安全性。
但同时也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增强其对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医务人员对输血操作规程不够严谨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有时候在进行输血操作时会因为疏忽大意而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更加细致的操作规程培训,提高其对输血操作的规范性要求,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2. 有些医务人员对输血适应症的把关不严目前存在有些医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和方便,对输血适应症的把关不够严格,导致有些患者过度输血的情况。
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更加严格的用血培训,强调对输血适应症的严格把关,确保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3. 部分患者因临床急迫情况,未进行输血前筛查由于一些患者病情急迫,没有进行足够的输血前筛查工作,导致了一些患者因输血不合格而出现了输血反应的情况。
输血质控每月检查记录总结
输血质控每月检查记录总结输血质控每月检查记录总结,这可是个不轻松的活儿啊!咱们得从头到尾,一点一点地给大伙儿掰扯清楚。
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输血质控,就是指对输血过程中的各种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那么,这个月的输血质控检查都查了些啥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1. 1.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咱们得确保患者在输血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包括了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等。
这些环节都是为了确保患者在输血时能够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
当然啦,这些工作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医护人员精心策划、认真执行。
1.2 1.2 输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接下来,咱们得关注输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了血液的采集、保存、运输等等。
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血液的安全、无菌。
在血液保存和运输过程中,也要注意温度、时间等因素,防止血液变质、污染。
2. 2.1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咱们还得关注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
这包括了患者输血后的反应、生命体征监测等等。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不适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医护人员还要对输血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不断改进工作。
总的来说,这个月的输血质控检查还是比较顺利的。
虽然中间遇到了一些小插曲,但最终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这离不开咱们医护人员的努力与付出,也离不开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下个月,咱们还要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输血服务!这个月的输血质控检查总结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更好地了解输血质控的重要性。
当然啦,咱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因为这次检查顺利就松懈下来。
咱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下次见啦!。
输血质量控制流程
输血质量控制流程输血质量控制流程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措施,用于补充患者体内失血或血液功能障碍的情况。
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不当可能引起输血反应、传播疾病等。
为了确保输血质量安全,严格的质控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质控流程概述输血质量控制流程是指一系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以确保输血过程中血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该流程涉及从血品采集、处理到输血的全过程。
输血质控流程详解1. 血品采集与处理确保供血者的合法性和适宜性:对供血者进行身份确认、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筛选合格的供血者。
检测供血者的血型、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等。
血品采集:根据患者需求和供血者的血型进行相应的血品采集,确保采集工作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
血品处理:对采集到的血品进行初步处理,如离心沉淀去除红细胞上清等。
2. 配血和标记魏佛准、史都抗原等进行配血:通过魏佛准、史都抗原等血型鉴定系统,与患者血型进行配血,确保血品与患者的血型匹配。
血品标记:在血品上标记供血者的血型、鉴定结果、采集日期等信息,准确记录和识别。
3. 输血操作输血前准备:患者在输血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准备输血间的必要设备,如输血管、输血泵等。
输血过程:将血品通过输血管连接至患者体内,输血速度和输血量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节和控制。
监测和观察:在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皮肤、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4. 输血反应处理输血反应的定义和分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将输血反应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过敏反应、血栓形成等。
及时处理和报告:一旦发生输血反应,护士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5. 输血后处理输血完后观察:输血结束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以确保患者的稳定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输血记录和报告:将输血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输血的血液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情况等。
结论输血质量控制流程是确保输血过程中血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临床用血质控指标解读
临床用血质控指标解读临床用血质控指标是对血液及其成分、输血过程和相关医疗活动进行质量控制的指标,旨在确保输血安全、有效、科学,促进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下面将对临床用血质控指标进行解读。
一、血液及其成分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严格掌握采血指征,按照医学标准采集血液,确保血液来源合法、安全、有效。
2.血液成分制备:对全血和成分血进行分离、制备和储存,确保血液成分的纯度和质量。
3.血液检测:对血液进行病原学、免疫学、生化等检测,确保血液及其成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血液储存和运输:确保血液及其成分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变质或交叉感染。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控制1.输血适应症: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合理安排输血。
2.输血申请:输血前需填写输血申请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输血史、过敏史等信息。
3.配血试验:按照医学标准进行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防止发生输血反应。
4.输血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按照医生处方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输血。
5.输血后管理: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三、相关医疗活动的质量控制1.临床用血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制定临床用血计划,确保用血安全、及时、有效。
2.血液库存管理:合理安排血液库存,防止血液资源的浪费和过期。
3.输血科管理:加强输血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输血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4.医疗废弃物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医疗废弃物,防止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四、质控指标的监测和改进1.定期检查:定期对血液及其成分、输血过程和相关医疗活动进行检查,确保各项质控指标的落实。
2.不定期抽查:不定期对血液及其成分、输血过程和相关医疗活动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数据分析:对临床用血质控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制定改进措施。
4.信息反馈: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反馈质控指标情况,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提高临床用血质量。
临床科室输血质控总结
临床科室输血质控总结近年来,临床科室输血管理质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促进临床科室输血管理质量的提高,本文对临床科室输血质控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质控目标及活动设计临床科室输血质控目标应为:规范输血程序,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输血不合理和错误。
质控活动的设计,应涵盖整个输血流程,并强调安全至上的理念。
二、强化风险防控1. 科室应建立输血安全承诺书,当医护人员签署后,才可以进行输血操作。
2. 每次进行输血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化验检查等操作,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 在输血管道的选择和使用上,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避免使用过长或不合适的输血管。
4. 在输血过程中,必须全程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生命体征,尽量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5. 多种输血反应都会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科室应建立相应的处置流程和方案,及时处理输血意外反应三、强化职业素养1. 输血简表、输血记录表等文件应填写清晰、完整,所有操作都应进行慎重的记录。
2.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标准进行输血,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仍需按照流程进行操作。
3. 科室应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医护人员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做到不对待病人,不随意调换血品,不泄露病人隐私等。
4. 在发生输血意外反应,及时进行抢救,并进行事故调查与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改进方案,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强化质量意识临床科室输血质量的提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
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将“安全”,“规范”,“有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增强质量意识。
本文对临床科室输血质控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输血质控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注重培养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医疗质量。
我们相信,在科室运营良好、职业素质高、质量意识强的前提下,临床科室输血工作将会不断提升,为患者健康和治疗质量保驾护航。
2023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2篇)
2023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
血标本采集、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对提高安全输血系数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其目的是使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成活,而不会引起受血者的rbc 发生破坏,使生命得到挽救,在检验医学中,输血前检验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
然而,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均可能发生差错。
因此操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定的血库知识和分析能力,从思想上重视输血前检验。
1、严格输血适应证,防止医患纠纷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
筛选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我国目前规定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
除了供血单位严格筛查献血者,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已成为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受血者做输血前血液指标检测,有利于分清责任,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使一些无临床症状的携带者患者得到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
另外,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保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抑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肿瘤复发率增高,因此除最小限度输血外,还应开展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能降低输血传播某些疾病的风险。
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
据报道,由于“窗口期”的存在,____-____年法国经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和hiv存在的风险分别为1/2____0、1/375000和1/350000(nat分析)。
pillonel等调查法国____-____年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hiv和htlv____种病毒总的残留风险为1/250000。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质控方案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质控方案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性疾病传播等。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医院需建立健全的输血管理委员会质控方案,加强输血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二、目标1. 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2. 提高输血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3. 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机制,提高医院输血管理水平。
4. 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风险的认识。
三、组织架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医务处、护理部、检验科、输血科、感染管理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四、质控措施1. 输血指征管理(1)制定明确的输血指征,规范输血申请、审批流程。
(2)加强对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培训,提高合理用血意识。
(3)开展输血指征专项检查,对不合理输血行为进行干预。
2. 输血安全管理(1)建立健全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规范输血操作流程。
(2)加强对输血科的管理,确保输血制品质量。
(3)开展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3. 输血感染控制(1)制定严格的输血感染控制措施,预防输血传播疾病。
(2)开展输血感染相关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3)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提高感染控制能力。
4. 输血效果评估(1)建立输血效果评估体系,定期对输血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2)开展输血治疗效果专项检查,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3)鼓励医务人员开展输血相关科研工作,提高输血治疗水平。
5. 输血知识宣传与教育(1)开展输血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患者对输血风险的认识。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输血知识培训,提高合理用血能力。
(3)组织输血学术交流活动,促进输血技术水平的提高。
五、质控流程1. 输血申请: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提出输血申请,填写输血申请单。
2024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范文(2篇)
2024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范文____年第一季度输血质控总结1、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
然而,输血质量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所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输血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____年一季度开展了一系列的输血质控措施,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医疗水平。
2、总结前期工作在____年一季度,我院充分借鉴了以往的经验,并对输血质控工作进行了前期的准备。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输血质控小组,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
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年来输血相关病例的资料,分析了输血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3、分析问题存在在一季度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首先,输血前的相关筛查工作还不够完善,导致有些不符合条件的病人仍然接受了输血,增加了安全风险。
其次,输血质量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监控手段还不够全面,无法对输血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及时发现和处理。
此外,输血质量记录和追踪工作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于输血后的效果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估。
4、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们加强了输血前的筛查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筛查,确保只有符合条件的病人才能接受输血,从根本上保障患者的安全。
其次,我们完善了输血质量监控体系,引入了更多的监控手段,如实时监测输血过程中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并设置了自动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此外,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输血质量记录和追踪系统,对每一次输血都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在输血后进行患者随访和评估,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5、效果评估经过一季度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在输血前的筛查工作上,我们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没有发现有不符合条件的病人接受输血的情况。
其次,在输血质量监控上,我们引入了各种监控手段,成功发现并处理了一些异常情况,避免了潜在风险。
输血病历质控整改措施
输血病历质控整改措施一、引言输血病历是指涉及输血全过程的记录,包括输血指征、输血前评估、器械确认、血液样本标识、输血反应监测、输血过程记录等内容。
准确、完整的病历记录是临床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输血患者来说,质量合格的输血病历能够提高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
而不完善的输血病历往往会导致错误或遗漏,增加治疗时间、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输血病历质控是医疗机构必须重视的方面。
二、质控目标及意义输血病历质控的目标是确保输血病历规范、完整、准确、及时。
通过进行输血病历的质控,可以提高病历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可比性,减少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风险,规范输血操作,提高医疗质量。
同时,通过病历质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医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提高其工作水平和责任心。
三、质控措施为了保证输血病历的质量,采取以下质控措施:1.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机构要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输血病历质量管理制度。
明确病历书写要求、规范病历评估流程、完善病历审核制度等。
2.加强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规范化的病历记录知识培训,并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特别是与输血病历相关的科室人员,应当加强对输血指征、输血过程记录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3.落实病历记录的责任制明确病历记录的责任人,明确书写病历的要求和标准。
要求责任人按照规定的要求对病历进行书写,确保病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医疗机构要加强审核制度,确保病历的审核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4.规范病历记录格式制定统一的病历记录格式,明确各种信息的填写要求。
包括输血指征、输血前评估、器械确认、血液样本标识、输血反应监测、输血过程记录等内容。
确保病历的规范、准确以及易读性。
5.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医疗机构应当尽可能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将病历记录自动化,并且实现对病历进行全过程监控。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病历记录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为错误的发生。
输血科质控程序文件
输血科质控程序文件一、引言输血科作为医疗机构中关键的科室之一,负责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采集、储存、检测、配型和输血等工作。
为确保输血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实施质控程序是必要的。
二、质控目标1. 提高输血过程的安全性:确保输血前后的操作符合规范,降低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率。
2. 确保输血质量的稳定性:保障输血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达到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
3. 提高输血工作的效率:优化输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
三、质控程序1. 人员培训与管理输血科所有人员均需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对质控程序的理解。
设立科室质控小组,负责制定培训计划、监督实施和评估效果。
2. 设备设施管理对输血科所使用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的购置、维修和报废情况,并及时更新。
3. 物品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储存、使用和处置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实行先进先出原则,同时确保采用科学的保鲜、储存和运输方式,防止血液和血液制品受污染或失效。
4. 感染控制建立感染控制制度,推行洗手消毒、无菌操作等标准要求。
定期进行设备、环境和人员的清洁、消毒和消毒监测,确保输血环境的洁净度符合标准要求。
5. 质量评估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对输血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包括对病人输血反应的监测、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监测、输血操作的准确性评估等。
定期开展内部质量评估和外部质量控制活动,不断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水平。
6. 事故与事件处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任何事故或异常事件都应及时上报并进行处理。
对于输血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应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 文件与记录管理建立完整的文件和记录管理系统,包括各类记录表、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报告等。
文件和记录应进行编号、归类、保存,并定期进行审核和更新。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救治病人、维持生命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目标、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流程、监测指标等内容。
二、目标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具体目标包括:1. 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2. 预防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3. 提高输血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组织架构为了有效实施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
建议组织架构包括以下部门和职责:1. 输血质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输血质量控制制度,定期评估和改进制度;2. 质控科室:负责具体的质量控制工作,包括监测和评估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指标;3. 临床科室:负责输血操作和临床监测,配合质控科室的工作。
四、质量控制流程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1. 输血前评估:对受血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保输血的适应性和安全性;2. 血液筛查:对供血者进行血液筛查,包括传染病标志物、ABO血型、Rh血型等,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3. 输血操作: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包括血液配型、交叉配血、输血速度控制等;4. 监测和评估:对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输血反应、输血效果等;5. 不良事件处理: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及时处理和报告,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监测指标为了评估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
建议监测指标包括以下内容:1. 输血反应发生率: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2. 输血效果评估: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症状的改善等;3. 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4. 输血操作符合率: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速度控制等;5. 输血血液质量合格率:包括传染病标志物、ABO血型、Rh血型等。
202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范本一、工作概述2024年,我院输血科积极推行质控管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确保输血工作的安全、规范和高效。
本年度的质控工作主要围绕输血操作规范化、质量指标监测、不良事件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展开,通过各项措施的推行实现了良好的成效。
二、工作成果1. 规范操作管理本年度,我们在输血科推行了标准化操作流程,并加强了操作规范的培训和执行。
通过科室内部的宣传教育和外部培训,提高了全体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化水平,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操作流程。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文书管理,确保了操作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2. 质量指标监测为了提高输血质量,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指标监测体系。
每日定时抽取样本进行检测,包括输血相关的检测指标、质量控制样本、仪器设备的校准等。
通过定期监测,我们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一些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3. 不良事件管理在2024年度,我们重视不良事件的管理和分析,建立了不良事件的报告、评估和处理流程。
发生不良事件后,第一时间进行上报并进行事后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不良事件的教育宣传,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人员培训为了提高输血科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我们采取了多种培训措施。
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学术讲座、学习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还开展了内外部的技能比赛和考试。
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高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并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存在问题1. 人员短缺由于输血科人员的短缺,导致我们的工作量相对较大,人员压力较大。
因此,在2024年度末,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输血科的工作中。
2. 设备更新部分设备已经使用多年,存在一定的老化和技术更新的需求。
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设备,提高设备的性能,以适应输血工作的需求。
四、改进计划1. 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在____年度,我们将继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
血标本采集、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对提高安全输血系数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其目的是使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成活,而不会引起受血者的RBC发生破坏,使生命得到挽救,在检验医学中,输血前检验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
然而,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均可能发生差错。
因此操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定的血库知识和分析能力,从思想上重视输血前检验。
1、严格输血适应证,防止医患纠纷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
筛选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我国目前规定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
除了供血单位严格筛查献血者,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已成为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受血者做输血前血液指标检测,有利于分清责任,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使一些无临床症状的携带者患者得到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
另外,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保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抑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肿瘤复发率增高,因此除最小限度输血外,还应开展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能降低输血传播某些疾病的风险。
要注意的是,由于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
据报道,由于“窗口期”的存在,1996~1998年法国经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和HIV存在的风险分别为1/220000、1/375000和1/350000(NAT分析)。
Pillonel等调查法国1998~2000年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HIV和HTLV4种病毒总的残留风险为1/250000。
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
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重要性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
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3d之后的标本,病人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影响配血试验,病人所用的一些药物也影响配血试验,所以必须用3d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
抽血后立即在试管上贴好标签或条码,做好登记,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逐项核对。
按时做好贮血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
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
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有效期内、并有购回后自己检定的记录(包括特异性和效价等)。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
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
ABO正反定型不合可以分为: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不合、蛋白质或血浆异常和其他原因4类。
当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首先应重复全部试验,确保红细胞悬液浓度(试管法为2%)、试管无污染、标本无混淆;其次要注意血型抗原抗体的缺失或减弱以及ABO亚型的存在,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等一系列试验,试验方法应包括生理盐水介质、抗人球蛋白介质、低离子强度介质(LISS)、酶介质等。
3.2Rh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
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保证血型鉴定安全
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据文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控制最为严格的血库或输血科,出现错误的总频率为 2.0%~4.7%不等;其中因ABO不相合所致的纠纷或事故达1/6000~1/33000。
对错误原因调查分析一致性的结论是:>60%的错误由血库以外的因素造成,血库自身相关的错误只约13%~32%。
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
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
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4.1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
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酶、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
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
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
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4.2MPT法的原理及应用
凝聚胺(polybrene)是一种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具有中和肝素的作用,溶解后产生许多正电荷,能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所带的负电荷,使红细胞的Zeta电位降低,红细胞相互间容易接近,外加离心力的作用易诱发红细胞产生可逆的非特异性凝聚。
反应体系中的低离子介质能大大促进抗原抗体反应,若反应过程有IgG分子已直接与红细胞搭桥,当非特异性的红细胞凝聚消散后,只有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特异性凝聚仍存在。
应遵循“两步法”操作规程。
用凝聚胺配血法可以检出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
则与不规则抗体。
MPT在测定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时(特别是IgG抗体)比酶法、抗球蛋白法更加敏感、快捷,并且假阳性少。
因此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特别是ABO亚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MPT,必要时再补充其它方法相互印证。
5、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
5.1假阴性(1)标准血清效价降低;(2)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过浓或过淡);(3)老人、幼儿及保存时间长的红细胞凝集力减弱,宜用正反定型对照;(4)反应时间不足,较弱的凝集不能出现;(5)把轻微溶血误认为不凝集,当有不相合抗体和补体同时存在时可致溶血,上清液呈亮红色;(6)反应温度不当,ABO血型鉴定和盐水配血应在室温,而检查不完全抗体应在37℃进行;(7)不完全抗体遮断引起的假阴性。
5.2假阳性(1)冷凝集:自身免疫性贫血、病毒性肺炎等患者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和反应温度可升高,此时可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并在37℃做凝集试验;(2)假凝集:肾炎、肝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病人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或血液黏滞性增加,或用玻片法实验时间太长,水分蒸发,RBC串钱形成假凝集;(3)某些受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人RBC 可获得“类B”抗原;(4)获得性病理性自身冷抗体形成的凝集;(5)有些病人在注射青霉素后可产生青霉素抗体,能吸附在RBC表面,与相应的血清发生凝集;(6)自发性或继发性凝固,这是由于采血时动作迟缓,血清自行凝固,或较多的钙离子污染。
5.3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
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书写,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充分利用电脑联网系统或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
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吸管、滴管要专用。
6、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6.1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
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受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
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或疑点,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
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d,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