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歌与苗族自我认同-以湘西翁草村为例

合集下载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乐器。

苗族的音乐艺术在湘西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中苗族风格的歌曲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可以增进对该地区文化的了解,并且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需要对苗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究。

苗族民歌非常富有感情,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况。

苗族歌曲通常由主歌和副歌组成,主歌表达了主题和情感,而副歌则是一种重复或和声部分。

苗族音乐的节奏感强烈,常常伴随着激烈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需要对苗族传统乐器有所了解。

湘西苗族常用的乐器包括芦笙、箫、侗笛、锣、鼓等。

其中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芦笙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时,可以巧妙地运用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增强音乐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需要加强与苗族民间艺人的合作。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创作积淀,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与当地的苗族艺人合作,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他们的音乐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与苗族艺人的合作,可以丰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更具原汁原味的特点。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苗族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将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还应该关注湘西苗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促进苗族音乐在当地和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

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

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在苗族的文化传统中,苗族古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们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苗族人民信仰、价值观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苗族古歌的传承入手,通过田野民族志的方法,深入探讨苗族古歌的研究现状和未来保护的方向。

苗族古歌起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的劳作和生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些古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苗族社区,古歌常常在节日、婚礼、丧葬等场合演唱,成为了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十分独特。

传承人的培养需要经历长期的学习和磨炼。

通常,只有那些熟练掌握古歌技巧、熟悉古歌文化内涵的人才能够成为合格的传承人。

古歌的内容和演唱方式也是传承的重要环节。

在传承过程中,古歌的旋律和节奏可能发生变化,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始终得到保留和传承。

为了深入了解苗族古歌的传承和保护情况,我们采用了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田野民族志是一种以实地调查和深入体验的方式了解和研究一个民族或社区的文化现象的方法。

在苗族社区,我们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古歌的认识和态度。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大量的古歌资料,对古歌的演唱技巧、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我们发现苗族古歌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古歌传承出现断层。

全球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古歌的演唱技巧和形式逐渐失传。

一些传统古歌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苗族古歌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

政府和民间组织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传承人开展收徒、演出等活动,帮助他们传承古歌文化。

在苗族聚居区开展古歌进校园活动。

让古歌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对古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通过将传统古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歌曲,激发年轻人对古歌的喜爱和传承。

湘西南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

湘西南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

湘西南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作者:龙飞屿来源:《艺海》2008年第02期歌鼟是湘西南苗族同胞几千年来唱的一种多声部歌曲,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曾被贺绿汀、吴宗泽等音乐家誉为“民歌奇葩”、“深山珍宝”。

可是在整个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环境下,歌鼟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拟从歌鼟的现状入手,分析新形式下应该如何保护和发展歌鼟。

一、歌鼟的涵义歌鼟主要分布在湘西怀化南靖县三锹乡,“鼟(teng)”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由此,苗民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

从表面上看,苗族歌鼟只是一种苗家的民间歌唱方式,但在“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苗族人民心中,歌鼟的意义决不仅限于“歌唱”。

在无文字的苗族,借用“歌”来完成记事、交流和传承功能,选择用“歌”作为记载并传承本族文化的主要手段。

他们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地方文化脉络中最根本的“物质”、精神及“人”的存在与再生产无不与歌鼟息息相关。

在此意义上,歌鼟不仅展现、证明了苗族地方文化的特殊性,也成为这一文化得以延续与创新的根基和血脉。

二、现状1、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湘西南地区带来了剧烈的文化冲击随着整个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湘西南三锹乡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当地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发生各种变化。

过去,苗民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

在音乐生活方面,人们过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音乐,品种单一,无有其它选择。

如今,广播、电视和音响等等传媒,为朴实的苗民送来各式“音乐大餐”。

同时,因经济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其中的一些人(尤以青年人)对这些新鲜、时髦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2、文化生态的改变使歌鼟面临生存危机湘西南苗族地区的传统生态模式受到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和传媒信息的冲击,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苗族歌鼟及其所代表的苗族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一、歌鼟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空间在迅速萎缩。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

I Yi Jiao Lun Tan*艺教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杨慧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摘要:本文以湘西苗族名歌进校园为切入点,阐述了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现状及在传承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挖掘和展现湘西苗歌中独特的传统色彩和乡土气息的艺术魅力,肯定湘西苗歌的教育传承价值,探索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湘西苗族民歌的教育传承路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价值教育路径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089-03学习苗歌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有机会亲近母语,回归传统,有利于坚守民族的特征,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

学校教育对于传承的载体而言,具有巨大空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学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学生是非遗传承的有生力量。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等活动,其目的就是要让青少年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家乡文化的热情,提供“传”的人和培养“承”的人,把传承做到实处,为今后的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及活态化传承步入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湘西苗族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湘西苗族民歌是湘西民间歌谣中的一种,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歌反映了苗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人文、伦理和信仰,大多数都是即兴创作的,根据中心思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表演出来,湘西苗族民歌只有通过歌声吟唱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

苗歌的这种传承方式也间接的保存了“口述传统”这一文化特征,苗歌展露出了其特殊地位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正是由于当今苗族社会有着显著的魅力和传播力以及无法取代的宣传力,所以苗歌从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模式发展到今天被大众熟知。

湘西苗族人民通过唱苗歌的交流方式来传达彼此情感、理想与愿望,对促进苗族人民生产劳动、政治、文艺、生活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20年初,太平镇广播站站长陈生爱为了能更好的对疫情防控知识进行宣传和群防群治,他找来了陈千钧(国家级非物质遗传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及他的学生一起录制山歌,他们用苗歌的形式唱出来,陈生爱就用录音笔录制。

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看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再适应

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看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再适应

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看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再适应民族婚俗一直是文化人类学习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湘西苗族的传统婚俗对苗族传统社会具有极高的适应能力,因而能有效地规约和节制个人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生活。

湘西苗族婚俗的特色之一就是借助情歌去表达家族与个人的意愿,有效的实现了家族与社会的有序建构。

因而通过情歌可以系统地揭示苗族婚俗的基本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在全社会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苗族婚俗也不例外。

与这一变迁相呼应,苗族情歌在近年来也发生了一系列巨变。

湘西苗族情歌的曲调的变化相对而言并不明显,至今大多仍保留原有面貌,但是其曲目、歌词内容、以及演唱场所都出现了一系列新内容,因而通过对湘西苗族情歌的历时性探讨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苗族婚俗文化的自身演化,也能揭示出苗族生活内外环境的变迁,也表现为情歌演唱内容一系列的新变化,最终表现为苗族婚俗文化对社会环境演化的一次再适应。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古塘村,在传统的习惯法规约下的婚姻圈出现了转型性变迁,主要表现为通婚地域范围的扩散,族际通婚案例的增多,而婚姻形式也突破了其传统的形式。

主要表现在从传统的附近县、乡、村的通婚范围扩大到省内乃至省外的通婚范围。

原来的单民族婚姻向跨民族婚姻的转变。

外地、外族的青年人在苗族家庭人数比例呈现为明显上涨的趋势。

与此同时,在婚姻过程当中所演唱的情歌、婚歌也发生了变化,在上世纪主要是以唱苗语的歌曲为主,现在在演唱时加入了大量的汉族歌曲。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为我们从情歌的演变去了解苗族婚俗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从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来说明湘西苗族习俗变迁背景的变迁,同时也通过湘西苗族婚俗背景的变迁去反观湘西苗族情歌的变化,从而探讨苗族婚俗的演化成为可能。

苗族的婚姻习俗在与时俱进的历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苗族情歌也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更好的服务于变化后的苗族婚俗,从情歌去研究婚俗不仅可行,而且可以更好的说明文化变迁的实质,为了更好的认识苗族婚俗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建构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和谐关系,在现实中,苗族婚俗的变迁与社会的管理,执法,社会发展等都逐步达成了稳定的直接联系,所以研究苗族情歌、婚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苗族婚俗文化,更好的支持苗族地区的发展,更好的推动民族族际的和谐社会建构。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作者:姜利军来源:《艺海》2011年第07期一、湘西南苗族民歌的形成与发展苗族民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苗族部落或族群,模仿蝉虫“歌唱”的声音,喊出自己创造的天字吔(野)歌。

据传,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苗族是极具创造性的民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同所有的传统艺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湘西南民族民歌也面临着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谁也不能否认现在苗民们所唱的苗族民歌,也是在继承苗族先辈的基础上,融会当今苗乡的风貌之后,才形成了现行的湘西南苗族民歌风格。

在这一方面,作为苗族人的后继者就深有体会,湘西南苗族民歌通过口头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人演唱可以风格迥异。

因此,湘西南苗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常常都是“附着”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人身上。

正是这种特有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民族风情,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造就了苗族地区的自我发展空间,人民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口头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集体加工而形成的湘西南苗族民歌。

二、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一)湘西南苗族民歌歌词的创作特色湘西南苗族民歌,尤其是发展到近代和现代,是比较完整和丰富的,就是说它经历了千百年的创作和千百万作者的反复修改至今以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它的用词结构是相当严谨的,讲究阴阳对仗,平仄对韵,否则视为劣作或儿歌(儿歌要求不甚严格)。

其次,它的结构有固定格式。

所以有长歌或短歌,均为七字一句,但亦有不足七字或多于七字之长句,这是极个别或特殊的需要。

如《嫁女歌》一进堂屋二进厅,三进茶堂起歌声;六亲九眷来相伴,一齐陪伴到天明。

一个堂屋四四方,四角桌子摆中央;火盆烧的木炭火,麻烦主人到天光。

……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千姿百态,有传流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歌词,多声部苗歌的唱词想象丰富,旁征博引,比喻恰当,颇富哲理,以嫁女歌为例,出嫁姑娘自己哭嫁,好友伴唱,都采用劝慰,勉励的词,用“哩啦哩”衬词唱和,优美动听,缠绵悱恻。

浅析《苗族古歌》的保护与传承

浅析《苗族古歌》的保护与传承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Jun. 2016 June 27音乐来源于民族,是各个民族的产物,由此解析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并是传统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必然要素,更能体现各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因此,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有着无数由先民们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而成的神话,《苗族古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又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几乎不会唱古歌,更不懂得古歌的含义,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本文是通过调查发现,传承主体的民族文化认同缺失,正是导致苗族古歌濒临失传的主要原因,并基于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建立教育体系,开办培训基地,采用影音记录及促进产业化等方面来提出建议,以此来对这一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研究。

一、苗族古歌的起源《苗族古歌》是中国苗族古代民间史诗。

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

根据其内容和形式推断,大约产生于四、五千年前,苗族古歌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

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借用神话传说资料,采取类似于“盘歌”的一问一答形式,以解释自然现象和历史现象为线索,概括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万物产生、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等方面问题的基本认识。

《苗族古歌》提出云雾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初物质的思想,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云雾存在。

“云雾生最早,云雾算最老”。

云雾不断变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天地。

“天刚刚生来,天是白色泥”,象个大撮箕;“地刚刚生来,地是黑色泥”,象张大晒席。

天地形成以后,日月星辰也相继出现,万物随之产生,人类社会继之开始。

苗族先民用自然本身的物质云雾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形式,否认上帝创造宇宙,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苗族民歌的现代传承与保护初探--以湘西地区为例

苗族民歌的现代传承与保护初探--以湘西地区为例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了苗 歌的传承范 围 , 降低 了苗歌的传播速度 。 而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 学校教育 已经代替家庭教育 , 苗族
年 轻 人 获 取 文 化 的 主要 渠 道 也 主要 从 学 校 获 得 。 为此 , 我 们 可 以
将学校教育作 为湘 西苗族 民歌文化传 承的主要 渠道 ,大力发展 学校教育这一平台 ,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苗语课程 、 乡土及 校本 教
段很多的苗族年轻人更热衷于现代文 明,对 自身 的少 数民族文
材, 此外 , 还可以邀请苗 歌的传承人到学校 给学 生讲 授苗歌的发 展, 促进湘西苗族的现代传承和保护。
3 . 对湘西 苗歌 的演 唱 内容 和形式进行创 新与 发展 , 促进 民 族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明的融合发展 。就湘西 民歌的整个 发展历 程来看 , 其之所 以会发展到今天 , 就是 因为其能够顺 应时代的发 展需要 , 符合不 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 为此 , 在当下 , 我们也应
湘西苗族 民歌是我 国民族文化 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其作为
未 来 出路 1 . 关注和保护湘西苗歌 的传承人 与受 传人 。传统 的湘西苗
苗族传 统文化 的重要 表征 , 可 以反 映苗 族历史 、 政治经 济 、 民俗 风情等多方面的文化 内容 , 我国在 2 0 0 8年将湘西苗族 民歌列入 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但是 , 随着新时期现代 文化 的冲击 , 传统少数 民族 文化受 到了较大 冲击 , 为此 , 现 阶段 我们必须做好湘西苗族 民歌 的现代传承和保护极其 重要 ,以维
化缺乏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 ,严重影响 了苗歌 的未来传 承。为 此, 我们必须重视苗族传统 民俗文化 活动的定 期举行 , 并在民间 文化活动 中注重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 ,加深苗族人 们对 自身

当代湘西苗歌从衰微到复兴研究

当代湘西苗歌从衰微到复兴研究

当代湘西苗歌从衰微到复兴研究
湘西苗族民歌产生在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中,深刻地体现着苗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心理、情感以及审美习惯,是湘西苗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文章以湘西苗歌的主要功能——婚嫁与娱乐,两大功能正在逐渐衰退为依据,并结合田野调查——当代湘西苗歌无青年人传承以上三点为契机,表现出当代湘西苗歌已经开始出现衰微的趋势。

在湘西苗族民歌即将面临如何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的环境下,笔者发现湘西州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的湘西苗歌,不但没有出现衰微现象,反而呈现出复兴趋势,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下的湘西苗歌,现在在本村能有这样的现状实在是令人欣喜。

本文以苗族民歌被当代主流音乐淹没为背景,发现和分析翁草村的湘西苗歌由衰微到复兴的主要原因:个人社会化带动群体社会化为外部原因,这个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对苗族民歌文化的再次认同为内部原因,在内部原因中解释文化认同在湘西苗歌复兴中的意义。

文章用真实的个案来为湘西苗歌的发展和传承做到一个有效的借鉴。

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价值分析

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价值分析

研究 方 向
合 唱 指挥教学
引言 在 特 殊 的 历 史 背景 下 优 美 的 自 然 环 境 中 浓 郁 的 民 族 氛 围 里 苗 族人 民 经 过 长 期 的劳 动 生 产 在 生 活 的 实践 中 逐 渐 勾勒 出 苗 族 民 歌 的 艺 术 特 色 和 主 要 姿 态 经 过 口 头 传 唱 的形 不 断 的 加 工 与 整 理 苗歌 正 式 以 口 头创 作 式 流传 于 整 个 湘 西 南 地 区 成 为传 唱 一 时的 经 典 一 湘 西 南苗 族 民 歌 演唱 的艺 术 特 点 湘 西 南 苗 族 民 歌 曲 调 优 美 形 式 简单 按照 演 唱 腔 调 的 不 同 可 将 其 分 为 滩 歌 腔 梅 香 腔 冲 滩 腔 和 利腔 菩萨 腔 和 土 地 腔 等 多 种腔 调 苗 族 人 民 热 爱 生 活 能 歌 善 舞 在湘 西 地 区 随处 可 听 见 他 们 的歌 声 另 外 演 唱 者 也没 有 固 定 的 年 龄 限 制 和 性别 限 制 苗 寨 之 中 无 论 男 女老 幼 均 可 以 随时 随 地 的 进 行演 唱 随 着 苗 歌 的 日 益 盛 行 苗 族人 民 甚 至 开 启 了 男 女 对 唱 的规 模 形 式 少 则几 个 人 多 则 几 十 个 人 甚 至 上 百 人 在 演 唱 过 程 中 苗 歌还 分 为 讲 歌 领 歌 生 歌 师 讲 歌 由 一 人 领 唱 众 人合 唱 茶棚 是苗 族 地 区 青 年 男 女 自 由 交 流 的 社 交 场 所 之 一 去 往 茶棚 的 年 轻 姑 娘 往 往成 群 结 对 打 扮 漂 亮 在 寨 边 等 待 小 伙 子 的到 来 然 后 在 茶 之中 男 女各坐一 边 棚 姑娘用 苗歌 问 小 伙用 歌声 答 你 来 我 往 一 唱 一 答 苗歌 不 仅 能 愉 悦 心 情 还 能 成 为 青年 男 女表 达 情 感 的桥 梁 二 从 方言 及 调 式 等 方 面 呈 现 出 苗 族 民 歌 鲜 明的 特 色 ( 一 ! 词 曲一致 苗 歌 的旋 律 句 法 与 歌 词 结 构 都 是 由 四 句式 组 成 简 单 欢 快 朗 朗 上 口 且 深 情 婉转 另 外 一 词 多 用 七 言 四 句 规整 体 也 是绥 宁 苗族 民 歌 湘 西 南 苗 族 曲 调 的 另 一 个 显 著 特点 但 无 论 歌 词 旋 律 如 何 变 换 四 句 体 都 是 苗族 民 歌 的 基 本 形 式 即 便偶 尔 转 换成 两 句 式结 构 或是 三 句 式

[word格式] 试论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word格式] 试论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试论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试论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学习日趋增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自然融合,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内容多元化,表现手段的现代化,发展环境城市化,水平国际化是当今艺术的显着特点.艺术既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观赏性和社会价值,它又必须与经济相互结合,共同发展,走商业化道路,这是艺术延续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针对湘西苗族民歌的现状和生存环境,究竟如何传承与保护这古老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笔者就此谈谈个人观点.一,充分认识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意义1.湘西苗族民歌本身的艺术魅力湘西苗族民歌的曲调繁多,演唱方法独特多变,艺术价值极高.从声音上区分,有高亢激越, 优美动听的”高腔”;有悠扬悦耳,婉转流畅的”平腔”;有既抒情又激扬,既粗犷又柔美的”叭固腔”;还有”仡佬腔”,”飞腔”等五腔之说.根据演唱内容和曲口潘存奎调的变化,还可分为拦门调(接亲送亲时用),古歌调,情歌调, 工夫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扛仙歌调,赶秋调,飞岭调”十调”.在表演上有他固定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如有独特的音调,旋法,唱法及独特的服饰等,可谓色彩亮丽,独树一帜,充满着原生态的乡土野性气息.这种在原生态状态下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2.湘西苗族民歌有助于人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1974年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凌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苗歌略说”中云:歌谣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袁静芳在《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中指出:民间歌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音乐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伙伴.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湘西苗族民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离不55/音乐教育sdE/2ola8开唱歌跳舞,还有自己传统的歌唱跳舞的节日.如四月八”清明歌会”,”椎牛祭祀”,”接龙祭祀”,”赶秋节”等.苗族青年婚嫁时,亲朋好友要唱《拦门歌》,《哭嫁歌》,《合事歌》,历时几天几夜.这些节日及各种庆典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唱苗歌,跳苗舞,这种表现形式除了展示歌曲演唱技艺和营造热闹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歌者的表演,歌曲内容和听众的审美情趣,对民歌流传地的历史文化及环境得以综合的呈现.3.湘西苗族民歌记载着湘西苗族的发展历史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也是一个灾难深重,不断迁徙的民族,至今仍就保留着深刻的族群记忆,以及鲜活的民族文化.苗族人民的历史,并未因为没有文字而造成缺失,灿烂的文化也不因为民族的不断迁徙而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替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苗家住在高山坡,苗家人人爱唱歌.”《中华通志?艺文典——乐舞志》中记载: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传统民歌.从现存的苗族民歌,古歌分析,它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部史书,记录了这个民族的变迁.远至开天辟地,铸日造月,繁衍人类,耕耘田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频繁迁徙,重建家园;近至反抗压迫剥削,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等. 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婚丧仪式,民间节目来传唱苗族民歌,无形中造就一种对苗族人民进行历史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客观环境, 使苗族男女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的认识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在娱乐之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是苗族文化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湘西苗族民歌记载着湘西苗族的发展历史,具有史书般的作用,对研究湘西苗族的文化,历史,社会,哲学,审美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4.民歌素材是音乐创作中用之不竭的源泉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我国专业的音乐创作是在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创作技法而实现的.如白诚仁创作的歌曲《小背篓》,谭盾创作的交响乐《地图》,杨天解的舞剧《边城》的音乐,都是根据湘西苗族民歌音乐素材创编而成的.可以说,民歌是我们民族音乐的创作源泉, 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无法估量的发展潜力,在创作中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从各民族的歌声中借鉴更加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但能使我们的作品增加亲和力,而且更加让我们的音乐创56/音乐教育与奁j4~/2olag作多样化,民族化,大众化.5.湘西民歌存在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深入,湘西原始民歌作为”原生态音乐”在其中扮演着自己重要的角色.用苏长青的观点,”原生态音乐”在人们心中存在着广泛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单纯用大众文化审美的心理回归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现代社会人类多样性需求在艺术领域的重要表现.他还指出:来自民间,散发乡土气息的”原生态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因素或表现方式从遥远的甚至落后的西部地区传到现代化都市中,满足了在喧闹繁杂的都市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强烈渴望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原生态音乐”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超乎寻常的认同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社会各界已经日益意识到这种民族性的本土文化的深远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正在通过各种努力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发展空问,使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现代社会,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努力不仅仅是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更是基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总而言之,湘西苗族民歌除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之外, 它本身所具有的很多传统文化也使其显得极为珍贵,直接反应了湘西苗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 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伴侣,社会斗争中的武器,是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人们认识湘西苗族历史,社会,民风民俗,人民情感,性格的宝贵资料.二,充分认识湘西苗族民歌现状与生存环境认清现状是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湘西苗族民歌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存土壤, 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1.湘西苗族民歌的现状(1)仪式歌为多,即兴歌甚少.根据1974年凌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的描述: 湘西苗族民歌大多是即兴口战的歌谣,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使有一些被较多人所传唱而流传下来的,因岁月的变迁,词句多有传变,甚至完全改变,所以至今没有定形.在各种仪式中所唱的宗教或婚嫁等歌谣,则因常常传习,但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也难免有传变或改变,但其内容在大体上可以说是相同的,所以保存的也较多.(2)苗歌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特征是”口传心授”,而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从中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中小学生白天上课,晚上自习作业.有些57/iE乐教育与剑~~~/emas学校还要补课,苗族地区相对而言,经济比较落后,学生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做些家务,哪有时间学苗歌,条件好的家庭要学也会是其它的艺术门类.学生高中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上大学,大部分年轻人,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闯荡,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就是学艺术的人几乎不回来.故此,苗歌传承后继乏人.(3)资金严重缺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十多个,还有省级和州市级的保护项目,国家,省,州及相关部门虽然有一定的经费, 但分给苗族民歌的专项费用远远不够.要加大对苗族民歌的保护力度,首先要加强对传承者及传承队伍的保护.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承人年事逐年增高, 他们的身体状况,传习条件都不容乐观,需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生活资助和传承保障.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介于目前地方财力不足现状,需要开拓更广泛的资金来源.2.湘西苗族民歌的生存环境(1)湘西苗族民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民歌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受到影响.杨秀昭和王亮认为,民歌是农业生产的产物,农业文明与民歌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由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现代时尚生活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生存环境的改变,同样使民歌(如情歌,劳动号子,祭祀歌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2)湘西苗族民歌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一个独立的民族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典型特征,如文化艺术,语言服饰,民俗民居等,这些特征是认定一个独立民族的历史凭证.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融合,很多民族的特有文化艺术和民俗现象正在遭受冲击,有的甚至日趋消亡,湘西苗族民歌同样如此.现在的苗族青年人,讲的是汉语,唱的是流行歌,跳的是现代舞;尽管传人还在,由于电视网络的高度发达,人们的审美趋向,娱乐方式,生活习俗随之改变;又因为受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苗族民歌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渐渐淡化和疏远,对其传承极其不利.从全国来看,蓝雪菲与李月红认为:”中国乐坛正面临着不正常的生态污染,城市的音乐话语大权被通俗音乐所垄断,祖祖辈辈留下的民歌成了无人继承的, 奄奄一息的遗产”.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个体创作的彰显以及媒体的炒作,民歌的乡土性,集体性和口头性已基本不复存在. 现在的民歌基本上都是旧民歌, 58/音乐教育与锄flz/201o.8内容离时代越来越远了.田青对民歌的状态持悲观态度,他认为现代化对民间歌曲的冲击比十年浩劫还要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华民族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这样的危险.(3)现行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湘西苗族民歌的普及与发展中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均属统一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材,教学内容,学制,学时,语言的统一,虽然有部分省或地区在语言课程学上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其他方面的内容还是大同小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人们的语言及生活习惯基本上汉化,从客观上讲,很难将苗族学生编成一个班, 开设苗语或学唱苗歌;从主观上讲,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学习语言和本民族音乐缺乏教材. 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状看,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农民音乐难以进人音乐课堂的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思想观念的偏离.长期以来对我国的办学模式带有偏见,认为欧洲音乐有着完整的体系,而我们自己的体系是落后的, 这种观念的存在对我国民歌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三,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1.充分利用各种民俗活动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广泛,最有效,最简便的保护措施.苗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各种节日,庆典,祭祀仪式也极为频繁,主要的展示平台是苗族的各种民俗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苗家三月三”,”苗家四月八”及”苗家赶秋节”.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苗族接龙,苗族椎牛,苗族赶秋等形式进行民歌,鼓舞比赛和表演.充分利用各种民俗活动来展示, 交流,传习苗族民歌这种艺术形式,达到宣传,提高,普及之目的.因此,湘西苗族民歌有良好的生存空间.2.政府的相关部门应组织各方面的学者,音乐专家,音乐工作者及各级文化部门的有关人员, 在湘西苗区进一步开展湘西苗族民歌的普查工作.运用文字记录, 采集数据,音像拍摄,抢救将要失传的湘西苗族民歌.最主要的是保护好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人, 关心他(她)们的生活,鼓励一些能够开办培训班的苗歌传承人, 把精湛的技艺传承下去.政府各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苗族民歌的传承广开绿灯,保驾护航,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变成民歌赖以生存, 传承和发展的肥沃土壤与温床.3.在发展变化中求生存是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与保护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苗族民歌也应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进行继承和扬弃.(1)用传统民歌原型改编成现代民歌,让民歌赋予新的内59/音乐教育s包作/2olo.8容和形式,让现代人容易理解和接受.(2)与歌舞,器乐等其他艺术的有机结合.改编,创作更多的音乐作品(包括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歌舞剧等),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赋有新意和时代感,让它有形无意地融进,寄生于其它的艺术形式之中.湘西苗族本身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多数艺术活动是歌舞连体,托之以乐.充分发挥苗族能歌善舞的这一优势,利用各种现代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技术,让苗族民歌走出山寨.总之,民歌以新的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4.利用文化旅游产业,构建湘西文化艺术平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可以在当地的民俗文化村内,借鉴谭盾的《地图》,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张艺谋的《刘三姐》等到艺术形式, 演绎苗族的民俗风情,使旅游者亲身体验到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 生活习俗,接触到苗族古老文化(包括苗歌,苗舞,服饰等),让古老灿烂的苗族文化随着游客美好的记忆走向世界.四,结尾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穿越数千年时光流淌至今的苗族文化的血脉,为了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断,干涸,我们应竭尽全力来保护和传承.很多专家学者为此也提出了许多有关传承与保护的宝贵意见,当地的各级政府对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也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认为,对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不仅仅是个单纯的保护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认识到它本身存在的艺术价值,是苗族灿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文字靠口传心授记录着这个种族繁衍生息几千年历史的民族,他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是一部史书和一个活的博物馆.因此,对这种民族性的本土化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挖掘整理,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大贡献.总之,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要做的事还很多,让我们大家都来参与,只有人人都来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才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湘西苗族民歌也会与我国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如冯志莲所说:”民歌是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前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民歌会消亡”,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新的辉煌.(作者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音乐教师)60/音乐教育s钢作/2olo.8。

湘西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研究——以龙井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湘西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研究——以龙井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湘西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研究——以龙井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湘西苗族是我国较为特殊的民族,其中的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苗族文化中,苗族古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载体。

在苗族古歌中,反映了苗族传统道德观念、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龙井村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落,其苗族古歌极具特色,反映了苗族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

本研究选取龙井村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苗族古歌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龙井村苗族古歌的分析,深入探讨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意义,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传统道德观念、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为苗族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1. 苗族古歌的概述:介绍苗族古歌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等。

2. 龙井村苗族古歌的特点:对比分析龙井村苗族古歌与其他地区苗族古歌的差异,探究其独特之处。

3. 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价值:通过对龙井村苗族古歌中的伦理道德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其价值与意义。

4. 苗族古歌在当代伦理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结合当代伦理道德教育实际,探讨苗族古歌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比较分析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苗族古歌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对苗族古歌的概况进行全面介绍。

2. 实地调研法:走访龙井村,深入了解当地苗族古歌的传承情况、演唱形式等,通过实地调研获取资料。

3. 比较分析法:对比龙井村苗族古歌和其他地区苗族古歌的差异,找出其独特之处,加深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对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还为当代伦理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也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及文化脉络探究

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及文化脉络探究

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及文化脉络探究湘西苗歌是指流传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湘西苗族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这里山峦叠嶂,水草丰茂,素有“苗疆天府”之称。

苗族人民凭借着对朗朗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

湘西苗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感情寄托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苗歌的唱法独特。

苗族人民善于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以高亢豪放的音调、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和动情的歌词将内心的激情诠释得淋漓尽致。

苗歌的演唱特点主要体现在音调上,他们常常以高亢的喉音唱出激情四溢的歌曲,使得整个歌曲充满了激昂的气息。

其次,苗歌的歌词丰富多样。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生活、工作、爱情、婚姻等各个方面的情感和体验。

苗歌的歌词通常由平仄相间的七言和五言诗构成,歌词通俗易懂,寓意深远,让人能够在歌声中领略到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再次,苗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湘西苗族地区有众多的苗语歌曲,这些歌曲大致分为工作歌曲、祭祀歌曲、爱情歌曲、节日歌曲等多个类别。

苗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在不同的社交活动中演唱相应的歌曲。

例如在开墾过程中,他们会唱工作歌曲,展示自己勤劳开拓的精神;在婚礼喜宴中,他们会唱爱情歌曲,抒发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另外,湘西苗族地区苗歌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就是通过对唱的方式进行演唱,即男女合唱。

男女合唱在湘西苗歌中非常普遍,男声和女声互相呼应,交织在一起,既展现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又体现了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湘西苗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演唱方式、丰富多样的歌词以及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使得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得以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展现出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脉络。

通过对苗族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领略到苗疆山水和民风民俗的底蕴深厚。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湘西苗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苗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湘西苗歌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歌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表达形式,通过歌曲内容、曲调、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为后代传承保留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次,湘西苗歌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

苗族社会是一个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苗歌作为他们的重要文化表达方式,承载着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功能。

苗族人民通过苗歌的演唱和欣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第三,湘西苗歌是文化传承和创造力的体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歌传承了苗族人民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技艺,代代相传。

在传承的过程中,苗族人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歌曲和舞蹈形式,还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创造力,创作了新的苗歌作品,丰富了苗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保持了其活力和时代性。

最后,湘西苗歌对于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湘西苗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湘西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动力。

综上所述,湘西苗歌作为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反映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体现了文化传承和创造力,同时也对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有着自己的民间知识体系。

在苗族的传统音乐中,反映了苗族的丰富的生活、文化和民间知识。

本文将对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进行解读。

一、苗族宗教信仰苗族音乐中最常见的宗教信仰是蒙古大帝信仰和母神信仰。

蒙古大帝,即“丰收之神”,在苗族历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苗族人民风俗习惯,都是以祈求“蒙古大帝”的庇佑而形成的。

苗族音乐中有许多以蒙古大帝为主题的歌曲,这些歌曲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蒙古大帝”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比如,《祭蒙古大帝》这首歌曲就是一个蒙古大帝信仰的代表作品。

母神信仰在苗族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民认为母神是万物万灵的母亲,是降生婴儿、保佑家庭幸福的神灵。

在苗族音乐中,有许多主题与母神信仰有关的歌曲,比如《敖包岭外》、《高山流水》等。

二、苗族传说苗族音乐中许多歌曲的歌词都是苗族传说中的故事。

苗族传说中最受欢迎的是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女娲是苗族人们心目中的女神,故事讲述她用五色石补补了天,使天和地联成一体,从此人间有了日月星辰。

这个传说在苗族音乐中也有着广泛的表现,比如《女娲补天》这首歌曲就是以女娲补天为歌词主题的一首代表作品。

另外,苗族音乐中还有大量描写追求爱情的传说歌曲。

比如《蒙孟哥》这首歌曲讲的就是一个爱情传说,歌词表达了一个苗族女孩对自己的爱情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历史事件苗族人民的历史事件也是苗族音乐中重要的民间知识之一。

苗族人民的历史很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事件。

比如苗族和明朝的抗战,苗族的“三靖”历史等,这些历史事件都是苗族音乐中常常涉及的主题。

比如,《刘三姐》这首歌曲就讲述了苗族人民在抗战中勇敢的精神和为了自由、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历史。

总之,湘西苗族音乐中的民间知识非常丰富,在音乐韵律中通过歌词等方式展现出来,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苗族音乐中的民间知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着苗族人民的信仰、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关于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研究

关于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研究

关于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研究湖南城步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是苗族聚居的地区之一。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苗族山歌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更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慨和情感的宣泄。

本文将以湖南城步苗族山歌为研究对象,对其特点、风格和意义进行探讨。

湖南城步苗族山歌作为苗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富有地方特色:湖南城步地处湘西苗区,苗族山歌在这里承载着大量的苗族文化元素。

山歌中常常出现的田园景象,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

山歌中还融入了当地土生土长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使得山歌具有了强烈的地方特色。

2.歌词简练明了: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歌词通常比较简单明了,常采用对仗句或对句式,押韵工整,容易记诵,旋律流畅。

这样的特点使得山歌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形成了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形式。

3.情感真挚深沉:湖南城步苗族山歌通过简练的歌词和激情四溢的旋律,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慨和情感的宣泄。

山歌中常常反映出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深情表达,使得山歌具有了浓厚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有欢快活泼的歌舞山歌,也有慢板抒情的山歌。

这些不同的风格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不同情感和生活场景。

1.欢快活泼的山歌:这类山歌多以轻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为特点。

歌词通常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喜庆的节日和欢乐的婚嫁场面。

例如《山歌哇啦》,歌词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友们的祝福。

2.慢板抒情的山歌:这类山歌通常节奏较慢、旋律较为抒情。

歌词多以表达思乡之情、爱情之苦、生活之艰辛为主题。

例如《娘别哭》,歌词中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思念之情,深深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

1.传承与记录:山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湖南城步苗族山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传承给后代。

湘西苗歌学习感想

湘西苗歌学习感想

湘西苗歌学习感想湘西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西南部,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其中,苗族音乐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歌曲通过口传耳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作为一名喜欢音乐的人,我对这种传统音乐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这里我参加了湘西苗歌的学习,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首先,我了解了湘西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中,苗族的音乐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异域风情。

苗族音乐中的《芦笙舞曲》和《棓子》曾经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充分说明了苗族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

然后,通过对苗歌歌曲的学习,我发现苗歌是与生命、自然、节令、劳动等紧密相关的。

比如,苗族春节会举行盛大的“大朝会”祭贡活动,其中就有《贺新屋》、《皮匠踢脚线》等苗歌,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庆祝新年的祝福。

又比如,苗族女子必须掌握一整套的手工技能才能被视为是一个合格的普通家庭妇女。

在苗族的传统婚礼和节日中,就有很多和手工技能相关的苗歌。

此外,从曲调及追求的效果方面来看,苗歌具有内敛、哀婉、慷慨、淳朴等个性,歌词优美,寓意深刻。

《妹仔》、《小脚龙》、《凯歌》、《大梅花》等苗歌中,表达了苗族的生命哲学和情感世界。

这也是我对苗族音乐最为爱好的地方,这种淡雅而有力的韵味非常动人。

最后,在学习苗歌的过程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学习音乐的乐趣。

从学习基本的哼唱到吟唱,再到模拟演唱,苗歌学习的过程非常有趣和充满挑战。

我们也了解了苗歌的发音技巧并尝试去模仿。

虽然一路上都不断出错,但是那种克服困难后得到成就的感觉非常美妙,也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湘西苗歌的学习体验是非常愉快的。

通过对苗族音乐的探究,我不仅了解了一个独特的音乐文化,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和接纳的重要性。

可能,苗歌现在已经被我们渐渐地遗忘了,但是一切都应该得到保留和传承,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音乐。

我也会继续学习更多的苗歌,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深入地研究和传承。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唐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一、前言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

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

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

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

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⑴。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

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包括了独特的音乐文化。

苗族风格的歌曲是湘西地区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它们通常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讴歌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

本文将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特点和创作技巧,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宝藏。

一、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特点1. 浓厚的民族风情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特点之一就是浓厚的民族风情。

歌曲中通常运用苗族独特的音阶和节奏,充分展现了苗族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尤其是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上,更是贴近苗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让人感受到了深沉的民族文化内涵。

2. 自然和生活的赞美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赞美在他们的歌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歌曲中常常描绘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以及丰收美景,赞美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大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苗族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3. 鲜明的节日氛围苗族风格歌曲还充满了鲜明的节日氛围,例如苗年、芦笙节等重要节日。

在这些歌曲中,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喜庆、热闹、欢快的旋律,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喜庆心情和节日文化。

二、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技巧1. 吸取民族音乐元素创作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时,一定要充分吸取苗族音乐的元素,包括音阶、节奏、乐器等。

要深入研究苗族音乐的特点,并将其融入到歌曲中,以保持其纯正的民族特色。

2. 突出民族情感在歌曲的创作中,要突出苗族人民的情感特点,包括对家乡的眷恋、对爱情的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要注重歌词的表达,表现出深沉的民族情感,让人能够感受到苗族人的内心世界。

3. 引用苗族民间故事苗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常常可以成为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

可以根据苗族的传统故事写歌词,将这些故事融入到歌曲中,以增加歌曲的民族性和文化底蕴。

4. 多样化的乐器运用在创作苗族风格歌曲时,要充分利用苗族特有的乐器,例如芦笙、芦铳、芦笙筒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苗歌与苗族自我认同———以古丈翁草村为例刘芳(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民族自我认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语言、历史、宗教等都可以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要素,在湘西苗族社会中,苗歌也成为苗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本文通过对湖南湘西古丈县翁草村湘西苗歌的研究,力图揭示湘西苗族是如何通过苗歌来实现民族认同的。

主要从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民族群体人格,民族社会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湘C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5)03--0112--04 DOI:10.15958/ki.jywhlt.2015.03.024引言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民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只要提到苗族,人们想到的都是那富有本土特色的曲调和本民族特有的方言“苗语”组成的苗歌。

无论是节日或是平时耕田劳作,苗族人民都会通过唱苗歌来抒发感情,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把唱苗歌当作平时的休闲娱乐方式。

因为苗语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苗歌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实现传承的。

但是,当今苗歌的现状却随着苗汉文化的不断融合而逐渐衰微,老一辈会唱苗歌的人因为工作、年纪等原因不再开口唱歌,而年轻的小孩因为不会当地的土苗语或者根本没接触苗歌也对此缺乏兴趣。

现在在田野山头,甚至是盛大的节日聚会上,会唱地道苗歌的人已经少之甚少。

翁草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苗族聚居村。

在该村寨,无论男女老少基本都会唱苗歌,特别是女性。

他们会在茶余饭后坐在自家门口,三五成群的相约一起来唱苗歌。

本文主要研究翁草村的民族心理规律,继而揭示民族相同的或者相异的心理模式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民族意识在湘西苗歌中的体现“民族意识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心理和观念的总和。

”[1]民族意识是对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应,而民族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民族生活的环境、民族存在和发展客观条件、现实状况及民族特征与历史传统等。

“民族意识是区分本民族与他民族的心理标志,是维系民族成员团体精神凝聚力和维系民族生存的心理基础。

”[2]苗族的民族意识可以从苗族成员对本民族与他民族交往的自主性、生产生活方式、习俗观念、行为观念等方面来体现。

作为苗族聚居地的翁草村及邻近村落,其村民的社会交往基本上都以本民族为主,体现出对本民族成员的高度认同感以及民族交往的自主性。

在生产生活方面,人们白天耕种、放羊、砍柴,夜晚休息、娱乐,过着自给自足的惬意生活。

在传统节日方面,苗族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为“赶秋”,“赶秋节”是湘西苗族人民区别于其他地域苗族的传统节日。

在立秋当天,当地群众都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观看吹笙、演戏、武术、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娱乐节目,并且亲自参与打秋千、打球等娱乐活动,同时还进行物质交换,青年们则多利用这次一年一遇的机会物色对象、谈情说爱,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赶秋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多的是苗族村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对本民族的认同。

苗族最能体现本民族凝聚力的就是自己的语言,虽然口口相传,没有文字的记载,但现在苗语普及率较高,很多在校学生,只要是苗族人都会用苗语来交流而非普通话。

意识按其反映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然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就构成了社会意识。

[3]个体意识是个体生存独有的社会环境,生存经历,生产力状况等的反映。

苗族这个大民族是由个体意识形成团体意识,最后再形成群体意识。

湘西苗族有自己的语言、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属于本民族的习俗观念等等这些都表明湘西苗族是有着浓厚的群体意识的民族。

二、民族认知结构对湘西苗歌的影响认知活动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开端和基础。

如果把文化整体看作一个立体系统:它的最外层是物的部分———物质层面(即衣食住行等具体有形的),中层是心物结合部分———心物层面(法律、制度、组织、宗教),深层的是心理部分———心理层面(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

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系统,其中心理层面是文化类型的灵魂。

既然民族文化差异的根本性标志在心理层面,而认知及其结构则是组成心理层面的核心内容,那么能影响民族认知的主要因素则是环境因素、传统习俗因素、宗教信仰等因素。

[4]116而民族认知又将进一步影响民族文化,具体到湘西苗歌而言,影响其衰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湘西苗语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

根据枟苗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枠的记录,苗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情况近年来呈现上涨趋势,苗族与同一地域的汉族土家族向来有通婚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党关于各个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消除了民族歧视,民族自治政策让苗族人民当家作主,苗族与其它民族通婚也不再是禁忌。

而多数通婚的家庭都是苗语与汉语混用,他们的子女也多数说汉语或者汉语和苗语混合。

据实地调查,在当地,很多年轻人虽还会说苗语但是都已经不会用苗语来唱歌了。

这是因为湘西苗语方言有内部分类,不同地域的苗语也有区别,并且老辈说唱的苗语与现在年轻人说的苗语也各不相同。

很多时候,年轻小辈在听老一辈唱歌的时候,他们自己都听不懂,本民族青少年都听不懂老一辈歌唱的苗歌,就更谈不上学习苗歌了,可见苗语文化生态环境变迁及其语言使用的衰退是导致湘西苗歌衰微的重要原因。

二是苗族青年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的变化。

苗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方式,他们多半都不富裕,为了孩子能更好的生活,有些家长便会外出打工,这样的环境使得村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翁草村在平日里很难见到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村中的青少年才会回来。

靠口口相传的苗歌,在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民中慢慢衰微,小孩子不愿意学习苗歌,现代文化强烈冲击着以苗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流行乐、古典乐等。

大人不愿意再唱,因为还有比唱歌更重要的农活和工作等着他们去做。

在翁草村,笔者询问当地的村支书为什么不把苗歌传承给他自己的子孙时,他的回答是“他们要读书,而且现在有电视有电影,好玩的很,哪里还想学苗歌。

”生产方式与交流方式的改变同样是苗族民歌衰微的原因之一。

三是苗族民歌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变化。

湘西苗族民歌这一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与苗族传统的婚恋习俗、生活方式等紧密联系,它是历史的产物,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求偶与娱乐。

在山头、在田间、在家中对唱苗歌曾经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男生女生会通过对唱情歌来传达爱意,苗族男生即兴创作苗歌对喜欢的女生表达情意,如果女生同样也有好感,就用苗歌继续回歌,这样男生就知道女生的心意,便可以上门提亲。

但是在当代,就娱乐这一功能而言,苗族人民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

就求偶这一功能而言,现在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都已普遍,只需要一通电话、一则短信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不再是从前“不唱情歌就可能找不到对象的年代”,所以苗族民歌的求偶功能也在逐渐丧失。

三、湘西苗歌所展现的群体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群体人格研究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人格特征。

[5]一个民族由于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等造就了这个共同体的族体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共同态度及行为表现。

民族的群体人格也可称为民族性格。

简单来讲,群体人格实际是由个体所组成的集体体现,所以群体人格离不开个性。

我们可以单独从一个民族群体中的一个人来看其个性,个体最后又组成群体个性。

正是人们创造文化的环境不同,方式途径不同,又赋予文化以各不相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上,从而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生活习惯、语言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正是这些相对稳定的文化特点,才塑造了各有区别的民族”。

[4]235从苗族苗歌音乐本体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苗歌很少有一个人独唱的表演形式,至少要两人以上演唱。

苗族人民如果等不到自己的同伴,他们就不会开口唱歌。

但是只要他们的同伴一起,他们就会无比热情。

并且对于苗歌的唱腔及其歌词都会十分讲究,即兴创作是苗族民歌的特点。

这里的即兴创作是指苗族民歌歌词的创作,因为苗歌的曲调多半是固定的,一个地域会有自己的曲调,如“平腔,高腔”,歌唱时会改变的是词,曲调不变。

苗歌创作一般是由同伴中学问最高的人来创作,其他人不会争抢这个位置,有时候他们为了表示对歌词创作的重视,还会请来村干部担任作词的工作,虽然歌词需要由长者来创作,苗歌曲调也已固定,但这并不妨碍苗族人民对苗歌的热爱,他们会在一首曲子唱完后,和作词者一起反复推敲歌词押韵及其意境涵义,虽然歌唱一首苗歌只需要几分钟,但是他们可能会因为讨论歌词而花上几个小时,只为唱出一首歌词意境优美的苗歌,这就是苗族人民害羞但又爱钻研的性格。

一个民族的人格形成由其文化所制约,而最初决定民族文化形成的就是自然环境。

这里的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

而这一切决定着民族共同体下的人口生产与生活方式。

又因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往往使不同的民族集体出现不同的文化及人格特点。

苗族历史上有过五次大的迁徙,每次迁徙都是因为其他民族的掠夺或者战争的失败而迁徙。

并且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苗族还受到镇压。

这样一个不安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苗族人民刚毅、坚强的性格,但同时也形成了他们敏感、谨慎的一面。

这也是他们在陌生人问其会不会唱苗歌时,总是第一句回答”我不会“的原因。

四、湘西苗歌中反映的社会化历程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

[7]社会化问题是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心理学共同关注的。

其中每个学科关注的层面不同,文化人类学侧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继承性,关注民族群体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笔者认为湘西苗歌再次盛行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翁草村群体的社会化。

2012年翁草村积极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支援三区计划”。

所谓“社会工作人才支援三区计划”是相关民政部门支持选派了一千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到国家确定的三区中提供专业服务,同时为这些困难地区培养五百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这里的三区是指: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边疆地区。

该计划落实后,选派的民政人员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与长沙民政学院签订协议,定点组织学生暑假与寒假下乡活动,专派大学生来村里为学生补课,应季组织全村人民做各种食品的买卖,如冬季熏烤腊肉,集体种油菜榨油等。

这个计划在带动翁草村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每年下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除了体验生活帮助村民劳作之外,也会为寒暑假回家的学生们补课,并且他们还会邀请当地村民一起组织晚会,晚会最重要的节目就是演唱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