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三首之一:宿建德江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这三首古诗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的重要内容,它们分别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生体验。
《宿建德江》译文: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太阳落山时新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更加与人亲近。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边,独自一人观赏江景的情景。
诗中运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刻画了夜色深沉、明月高照、江水澄清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是苏轼的著名作品,诗中描述了他在望湖楼观看湖上暴雨的景色。
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现象人性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暴雨突降、狂风突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浪淘沙》译文:八月涛声如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浪淘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以生动的描绘和热烈的赞美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景象。
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用壮阔的笔触勾勒出了黄河万马奔腾的磅礴景象,仿佛让读者亲眼目睹了这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在诗中,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黄河的波涛汹涌和雄伟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威力和魅力,更是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
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年级上 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三首优美的古诗词,其中《宿建德江》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孟浩然,他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这首诗写于诗人漫游吴越期间,描绘了他在建德江边夜宿时的所见所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的开篇,诗人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他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此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水面,这黄昏的景色本应是美丽而宁静的,但诗人却用了一个“愁”字,让整个氛围变得沉重起来。
为什么会“愁新”呢?或许是因为他漂泊在外,远离家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又或许是他在这漫漫旅途中,感到孤独和无助,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
这种“愁”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在这特定的环境和时刻,被重新激发和加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接下来的这两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而又清幽的画面。
放眼望去,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江水清澈平静,倒映着天上的明月,仿佛月亮就在身边,与人亲近。
在这空旷寂寥的环境中,明月似乎成了诗人唯一的伴侣,给了他一丝温暖和安慰。
这里的“低”和“近”用得十分巧妙,通过对比和衬托,更加突出了原野的广阔和江水的清澈,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却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忧愁和无奈。
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这首诗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妙,感受诗人用简洁的文字所表达出的丰富情感。
同时,也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思考。
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建德江边,看到那迷蒙的烟雾、低垂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和近在咫尺的明月。
《宿建德江》古诗词三首
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月近人”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了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语言特色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质朴,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深入人心,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同时,诗人的用词精准、传神,如“愁”字的使用,恰到好处地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03
05
《宿建德江》的现代解读与感 悟
现代人对《宿建德江》的理解和感悟
孤独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人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视与自然的联系,而《宿建德江》描绘的孤独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们重新认识 到与大自然亲近的重要性。
人生哲理
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意象
诗人运用了明月、江水、孤舟等 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表 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
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 生的感慨,通过对建德江夜景的描绘 ,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情感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出对故乡 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整首诗 情感真挚、深沉。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眼中的庐山瀑布,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向往之情。
简析
艺术手法
李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 ,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呈现在读者 面前,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 妙。
诗中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瀑布 的壮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三首古诗词的异同点比较
《宿建德江》的创作契机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在漫游途中夜宿建德江时所写,当时 他身处异乡,孤独寂寞,面对江景有感而发。
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689—740)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 家之一。其诗多写山水田园 的幽清境界。代表作有《春 晓》《过故人庄》等,收录 于《孟浩然集》中。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 舟/泊 烟 渚 , 日 暮/客 愁 新 。 野 旷/天 低 树 , 江 清/月 近 人 。
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 对长期羁旅的孤寂、 对故乡的
日暮客愁新
触景生情
寓情 情景
德 江 所见
野旷天低树
借景抒情
于交 景融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通过描写诗人停船 夜宿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羁旅 的惆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宿建德江》作于作者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 的悲愤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眼
触景生情
空旷的原野
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处天空比树 木还低;江水清澈,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借景抒情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由远及近描绘 了一幅辽远空旷的 江色图。
从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绪?
自由朗读古诗,根据注释, 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停泊靠岸
黄昏时分
划动小船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 黄昏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
写作背景
孟浩然的一生交织着复杂的出仕和归隐的矛盾,早年 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 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①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宿建德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诗人情感的表达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举例:指导学生运用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3)诗歌意境的体会: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野旷”、“江清”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宁静夜晚。
(4)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4)诗人背景与时代特点: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举例:介绍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分析其与唐代诗歌的关联。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寓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举例:解析“江清月近人”中的“近”字所蕴含的诗人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和向往。
(2)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参与度比我预期的要高,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背诵,并主动提问,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讲授诗句的修辞手法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对偶、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如让学生现场创作诗句,以便更直观地感受和运用修辞手法。
六年级上册三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宿建德江》1.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小洲旁,夕阳的清晖笼罩着新的愁情。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明,倒映的月亮仿佛与人更近。
3.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旅途中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译文:乌云翻涌如墨却未遮满山头,白色的雨点像珠子一样蹦跳着落入船中。
忽然一阵卷地的大风把雨吹散,望湖楼下的水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 1 —3.主题思想: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绘,表达了六月西湖雨前雨后的自然景色变化,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轻柔的夜风中传来了一阵阵蝉鸣声。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传来几声蛙叫似乎在说:“今年又是丰收年”。
天边挂着七八颗星星,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茅店就在社林边,道路转过溪桥后忽然出现。
3.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细节,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整首词充满着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四、课堂笔记1.重点词汇解释:《宿建德江》中,“宿”指住宿、过夜;“建德江”是指— 2 —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诗人在旅途中夜宿建德江,感受到江边夜景的美丽和孤独,表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翻墨”形容乌云浓厚、雨势强烈;“未遮山”指乌云还没有遮住山头,形容雨势来得快去得也快。
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描绘,表现了六月西湖雨前雨后的自然景色变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描述了乡村夜晚的景色和作者的行踪。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2.教学难点
(1)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建德江”、“旷”等,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在教学中予以突破。
举例:通过讲解字词的起源、演变,以及结合诗句语境来解释字词的意义。
(2)诗句的意象解读: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寄宿他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抒发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宿建德江》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仿写等环节,加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宿建德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宿建德江》课件(共15张PPT)
整体感知
了解完写作背景后,再读《宿建 德江》,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 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
愁
整体感知
借助注释,说一说诗歌大意?
诗句解读
停船靠岸。 黄昏时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指诗人自己。
诗意:把船停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边,茫茫 暮色。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诗句解读
日暮客愁新
省)的一段。
诗题: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走进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 唐著名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合称“王孟”。主要作品有《春 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 相》等。
写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 (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 越,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悲愤。 《宿建德江》即作于作者漫游吴越 时。
诗句解读
一边读一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置身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空旷
江水清清显得和人很近。
孤寂忧愁、思念故乡的心情
诗句解读
假如你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起 了从前,想起了故乡,想到了亲人和朋友, 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诗句解读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 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 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 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
诗句解读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 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 然而生。
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广阔, 远方的天空好像与树相连,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好像 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 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 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宿建德江》古诗词三首
的心态,对后人有启示作用。
隐逸文化
02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隐逸文化的传统,
对后世的文人墨客有一定的影响。
诗歌艺术传承
03
诗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经
典传承,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04
CATALOGUE
《宿建德江》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的影响
传承经典
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宿建德江》被 后人广泛传颂,使古代文学的精髓得以流传 。
借代
诗人通过使用“孤灯”、“青枫浦”等词语,借代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突出了诗人身世飘零、羁旅无依 的悲凉心境。
诗词意境
孤寂
诗人通过描绘“宿鸟”、“沙洲”、“ 孤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 乡之情。
VS
凄清
诗人笔下的“秋江夜泊”景象,给人一种 凄清、冷寂的感觉,突显了诗人的内心感 受和情感色彩。
《宿建德江》古诗 词三首
目 录
• 《宿建德江》简介 • 《宿建德江》的文学价值 • 《宿建德江》的解读与赏析 • 《宿建德江》的影响与传承 • 《宿建德江》的改编与演绎 • 《宿建德江》的诗词鉴赏与学习建议
01
CATALOGUE
《宿建德江》简介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 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 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 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歌多写自然 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幽淡远,以 五言古诗著称。
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离开长安赴江南吴越漫游时所作,描 绘了江南水乡的夜景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诗人旅途漂泊,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
宿建德江古诗
宿建德江古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yízhōu bóyān zhǔ,移舟泊烟渚,rìmùkèchóu xīn 。
日暮客愁新。
yěkuàng tiān dīshù,野旷天低树,jiāng qīng yuèjìn rén 。
江清月近人。
【诗文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旷:空旷。
江清:江水清澈。
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讲义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讲义一、作者简介《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孟浩然。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
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他纵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之中。
二、诗歌背景孟浩然仕途失意,漫游吴越。
在旅途之中,他泊船建德江,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当时的他心情惆怅,面对江景,心中的孤寂和愁绪油然而生。
三、诗歌原文及译文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四、诗句赏析“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船靠岸;“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为下文抒发情感营造了氛围。
“日暮客愁新”,“日暮”,点明了时间。
“客愁新”,一个“新”字,说明诗人原本就有愁绪,而此刻在这日暮时分,羁旅之愁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近处的树还要低。
这种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了天地的广阔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着明月,仿佛明月与人更加亲近。
这一句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温暖和慰藉,在孤独愁绪之中,尚有明月相伴。
五、诗歌意境与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日暮的秋景图,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将自己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在这空旷的原野上,低垂的天幕,清清的江水,近人的明月,无一不让诗人感到孤独和惆怅。
然而,明月的陪伴又似乎给了诗人一丝心灵的慰藉,让他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不至于太过凄凉。
六、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景抒情全诗通过对江边景色的描写,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诗人的愁绪,情与景融合无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对比手法“野旷天低树”中,通过“野旷”与“天低树”的对比,突出了天地的广阔和诗人的渺小孤独。
《宿建德江》古诗词三首课件古诗词三首压缩
作者:孟浩然Βιβλιοθήκη 诗词内容:移舟泊烟 渚,日暮客愁新。野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
诗词背景:该诗描写 了作者旅途中的孤寂 和思乡之情,通过对 建德江的美丽景色的 描写,表达了作者内 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旅途孤寂 ,思乡之情。
05
三首诗词的异同点分析
风格特点
01
杜甫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
对比
通过译文和原句的对比,可以看出原句使用了富 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和生动的比喻,如“烟渚”、 “愁新”、“天低树”、“月近人”等,形象地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艺术鉴赏
诗词风格
分析《宿建德江》的诗词风格 ,包括语言简练、意象生动、
意境深远等特点。
表现手法
探讨《宿建德江》中使用的表 现手法,如比喻、象征、意象 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作者
诗词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首诗词介绍
作者:李白
诗词背景:该诗描绘了作者在异 乡思乡之情,通过月光表达了对 家乡的深深思念。
诗词名称:《静夜思》
诗词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主题思想:思乡之情,离别之痛 。
第三首诗词介绍
诗词名称:《宿建德 江》
主题思想
1 2 3
杜甫诗
该诗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为主,表达了 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和思考,主题思想深 刻而广泛。
李白诗
该诗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为主,主题 思想主要集中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 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
孟浩然诗
该诗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为主,主题思 想主要集中在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 人生境遇的感慨。
六年级上册三首古诗
六年级上册三首古诗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三首古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了客子的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似乎与人更加亲近。
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整首诗情景交融,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地打进船里。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望湖楼下水天一色,碧波如镜。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暴雨的奇特景色,从乌云压近、大雨倾盆到风吹云散、水天相接,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幻无穷。
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将瞬息万变的天气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描写了夏夜乡村的优美景色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的鸣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了两三点雨滴。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座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词人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来描绘乡村夏夜的美景,笔调轻快,语言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宿建德江》 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sù (住宿) 宿 xiǔ (一宿)
xiù (星宿)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 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世称孟襄阳。他是唐代第一个大 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擅长五言律诗, 多是写山水田园为题材,充满对自然 及现实人生的依恋,有些诗歌也流露 抑郁失意的伤感情绪。著有《孟浩然 集》。
• 衬托出作者孤立无援的心情。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 俯视 • 侧面衬托出江水 清澈 •拟人 对偶
所感
宿 建 德 江 所见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 情景 于交 景融
《宿建德江》通过描写诗人停船 夜宿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羁旅 的惆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写作背景
孟浩然的一生交织着复杂的出仕和归隐的矛盾,早年他 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 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宿建德江》作于作者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 悲愤时。
1、羁旅的惆怅 2、仕途的失意 3、人生的坎坷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眼
触景生情Biblioteka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 泊 烟渚, 日暮 客 愁新。 野旷 天 低树, 江清 月 近人。
1.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
看插图、参考注释、 查阅工具书……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对每句诗的理解。遇到困难可以
请教老师和同学。
时间:4分钟。
点题
直抒胸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
天色渐渐的昏暗了,在外作客的愁思又缕缕 地涌起。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要 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 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六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三首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笔记一、课文笔记《古诗三首》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过故人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的,语言简练、质朴,充满了韵律美和节奏感。
在阅读这些诗歌时,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需要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意境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知识点1.诗歌背景:(1)《宿建德江》的背景是作者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于是在吴、越一带游历。
在途经建德江时,他停宿于此,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背景是苏轼赴杭州担任刺史时,途经杭州西湖,在望湖楼上欣赏西湖美景时,被西湖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过故人庄》的背景是孟浩然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在朋友家做客的过程中,他被朋友家的田园风光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主题思想:(1)《宿建德江》描绘了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的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羁旅之思和思乡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夏天突降暴雨,诗人于船上醉酒观雨的景象。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西湖雨季的独特魅力。
(3)《过故人庄》则展现了作者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的情景。
诗人被朋友家的田园风光所吸引,赞美了朋友家的生活环境和人情世态。
诗中描绘了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情的美好感受。
3.重点词句解析:(1)《宿建德江》的重点词句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停泊小船、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中,“移舟泊烟渚”形象地描绘了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与“日暮”相呼应,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重点词句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 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诗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愁 统摄全诗内容的是“ ”字。
2. 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 涵。
“ 新”内涵丰富。 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 “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 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 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5、有人说上述两句诗不单写景更 蕴涵“愁思”,你如何理解?
这片辽远空旷的江色,让诗人恍 如置身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更 觉家乡之远。加之撩人的明月与人如 此接近更勾起诗人远离家乡、旅居在 外时的孤独伤感和思乡之情。
诗中月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学古诗四步法
释诗题 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689~740) 唐代 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 襄阳。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 山水田园诗的人,擅长五言律 诗,多是写山水田园为题材, 充满对自然及现实人生的依恋, 有些诗歌也流露抑郁失意的伤 感情绪。著有《孟浩然集》。
背景
《宿建德江》是一首书写旅途之 思的诗。这有做官,青 少年时代曾发奋读书,多次进长安 谋求官职,想施展平生抱负,但都 未实现。40岁那年,他又一次满怀 希望地去长安考进士,仍然没有被 录取。有一天,他应邀到好友王维 家中玩,巧遇唐玄宗皇帝。王维把 他推荐给皇上。
宿建德江
移舟:划船。 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泊:停泊靠岸。 客:诗人自己
移舟 泊 烟渚,日暮客愁新。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边, 日落时分使我又增添一份新的哀愁。
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原野空旷。 天低树:天低于树,天比树低
原野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水清澈,俯身观看映照在水中的月亮离我是那么近。
3、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 什么?有什么作用?
移舟泊烟渚。 “移舟“点出“江行”,“泊”点出题 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 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又引 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 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4、 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 月近人”这句诗歌写出了什么 样的景色。
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 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 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 接近。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一片辽 远空旷的江色。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玄宗让他当场献诗。孟浩然选 择自己最好的诗句吟诵起来。其 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两句,说自己没有才能,贤明的 君主抛弃了我;身体不好,熟人 也疏远了自己。不想得罪了玄宗, 遭到怒斥并令他离京返乡。从此 孟浩然求取功名的理想彻底破灭 了,只好离开长安,南下吴越。 这首诗正写于他的归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