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传记阅读题”解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考人物传记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人物传记阅读及答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练习一二、吉林省五校高考高端命题研究协作体2016届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乎离现实很远很远。

《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

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

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

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

尔后,他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

“士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

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

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

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

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

实际上,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

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

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讲解含答案第五章传记阅读高考对人物传记的考查,旨在落实以德树人的宗旨。

传记中的人物都是一些有思想、有品德、有成就的行业楷模、时代精神,他们值得考生学习,能够引导考生积极向上。

这就是近几年全国卷一直考传记的主要原因所在。

但高考又要照顾考查的全面性,所考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017年《考试大纲》将新闻移到了传记前面,并且2017年3套全国卷没有考查传记,这给广大考生释放了一个较强的备考信号——高考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由原来“传记”的“一马当先”变为“新闻”和“传记”的“并驾齐驱”。

第一节 明确文体特征 探知阅读规律(对应学生用书P 74)一、定义和类型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本人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实性传记和传记文学。

前者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后者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3.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记叙与评论各占一半,即评传。

4.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

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特点、活动范围等。

2.文学性传记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几种传记文学的特点1.自传自传是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可繁可简,长篇自传可以包容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所作所为等。

短的自传则可将重点放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上,甚至可以只选自己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来写。

自传的内容大多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来确定。

如革命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的革命经历;作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经验。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一)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安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索,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教师的训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孤独。

孤独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化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与。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与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盼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变更。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构造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接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相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来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视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如同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廷,字子正,南充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历苏州知府,有政声。

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

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

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

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

遂为定制。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

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

转左侍郎,还理部事。

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

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

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

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

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

”遂下齐诏狱。

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

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

直节劲气,始终无改。

宜如毛恺例复官。

”诏以故官致仕。

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

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传记高考题例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传记高考题例析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 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 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 —怎样使钢材不生 怎样使钢材不 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 ?世界上一些 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 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 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 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 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 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 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 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 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 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 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 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 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 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 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 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 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人物传记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解题步骤提示ຫໍສະໝຸດ 2.读题干 明要求 • 研究题干,把握答题重点; • 审清题意,明确答题方向: 1、试题要求分析手法作用的,就 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 2、试题要求把握传主形象的,就 应该从事件、人物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同 时也可从作者的议论性描述、从引用他人对其 评价、从过渡转折句等方面概括。 考点思路明确了,答题就有了保证
人物传记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传记阅读四大题型考查重点
• 筛选整合信息题考查重点:传主经历、事迹、性格、 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 理解含义题考查重点:难懂的长句,表达中心文眼 句,总起、结尾和过渡句。 • 人物分析题考查重点:性格特点(事件、细节), 手法作用(特征效果)。 • 问题探究题考查重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观点 特点(作者观点、文本特点)、自己看法。

专题11 阅读理解——人物传记类(解析版).doc

专题11 阅读理解——人物传记类(解析版).doc

专题11 阅读理解——人物传记类(解析版)【新课标要求与考纲的关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英语或选择就业提供更多机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配合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

英语语言能力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

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蕴含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开展跨文化交流。

2.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配合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生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3. 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高考“人物传记类”阅读题答题套路详解

高考“人物传记类”阅读题答题套路详解

高考“人物传记类”阅读题答题套路详解一、人物传记阅读基本要求1、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

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2、把握传主形象特点(性格、精神品质等):(1)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2)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这一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到什么作用等。

(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

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

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4)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二、传记文学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1)真实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2)文学性:形象生动的写人艺术。

A、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叙行录言,重视细节。

C、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突出等。

D、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阅读要求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三、传记作品训练有哪些设题方式?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3、理解句子的含意。

4、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5、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新高考语文中“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解析

新高考语文中“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解析

新高考语文中“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化工匠张恒珍安蓓她是中专学历,却发明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裂解装置分离系统操作法,参与完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提出并参与解决影响裂解装置长周期运行效率的瓶颈问题136项,为企业直接创造效益6100万元,书写了石化行业大国工匠的传奇。

她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

1994年,中专毕业的张恒珍被分配到茂名石化裂解车间工作。

“第一次打开装置流程图的时候,管线上标注的各种标识,我都读不懂。

”说起刚开始工作时的状态,张恒珍形容自己是白纸一张。

“学习铁人精神,争做最优秀的石化工人。

”张恒珍暗下决心。

立志容易践行难。

裂解装置是乙烯生产的“龙头”,操作条件苛刻,高温时达摄氏1200度、低温达摄氏零下165度,压力达13.2兆帕,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仅控制参数就有1.2万多个。

如何把重要而“敏感”的装置操作技术吃透?倔强的张恒珍铆足了劲,硬是把十几本技术资料啃下,摘抄的笔记本摞起来有两尺多高;为了熟记工艺流程,她天天“泡”在现场,110米的乙烯塔,她说爬就爬,令所有男同事目瞪口呆;塔里61层塔盘的分布和设计情况,如数家珍;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她常常在操作台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大家都说张恒珍是一台复印机。

”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情景,和张恒珍一起进裂解车间的职工史建波说,“当时经常考试,张恒珍的试卷几乎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

”1996年茂名乙烯开工前,张恒珍就已成为裂解装置第一位“问不倒”的“活流程”。

如今,张恒珍不但是“活流程”,还是“全流程”,百万吨乙烯装置的8个岗位,她都能进行操作;裂解车间12000多个岗位参数,她绝大多数都记得。

“把每个指标都当作工艺品去雕琢”。

在茂名石化流传着一个“传奇”——张恒珍保持着“零差错”的操作纪录!张恒珍面对的裂解装置是最“敏感”最“桀骜不驯”的,稍有不慎,反应器就会“飞温”,导致装置停车。

高考人物传记类阅读解题技巧详解

高考人物传记类阅读解题技巧详解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3、【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传记中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解题原则】(一般现代文包括小说、散文、传记通用解题原则)
高考人物传记类阅读解题技巧详解
一、【有关传记的基本知识】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的生活历程、生命轨迹、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传记的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他传是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

高考复习专题之人物传记阅读相关练习答案

高考复习专题之人物传记阅读相关练习答案

高考复习专题之人物传记阅读相关练习答案(一)《黄永玉:大师之境》1.(1)率真、睿智: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时,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率真和睿智。

体现他的率真。

(2)仗义、正直。

为两位遭保长迫害的学木刻的穷朋友报仇,干掉保长浪迹天涯了。

(3)淡泊名利、重情重义。

弘一法师李叔同去世,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为了怀念帮助过他的前辈,出版了《比我老的老头》,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因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2. 主观上:①自身的素质和天赋②率真的个性;客观上:①文化渊源: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

②艺术家的交往: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弘一法师等艺术大家有缘分,得到他们的帮助,深受他们的影响,在他的艺术生涯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 ①贡布里希是在强调艺术家是艺术存在的先决条件,艺术家的品位决定了艺术的品位。

②要搞真正的艺术,先要做真正的人。

③本文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是为了说明黄永玉是真正的艺术家。

(二)《莫言——不倦的探索者》1.答案 AE解析:B项原文说“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的只是“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也并没有说是“必由之路”。

C项文中“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是“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是说莫言把国内、国外故事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

D项文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原文不是肯定的。

2. (1)从主题看,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知识分析(附分析实例及阅读练习)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知识分析(附分析实例及阅读练习)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知识分析(附分析实例及阅读练习)壹~知识梳理~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要么原文抄录。

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

针对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一、考查方式: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

如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

二是运用传记知识分析作品。

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3、方法。

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

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二、明确解题步骤: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2.理清脉络,整体把握第一遍速读文本:第一步,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二步,理清作品基本事实;第三步,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3.细读文本.圈点勾画第二遍精读文本:带问题细读全文,勾画相关信息区域。

强调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和“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问什么,答什么。

表达要准确精练。

三、巧解各类题型:题型一:筛选整合信息1、语言要概括,不能照抄照搬,可提取关键词语重组成句2、按行文顺序,依次筛选要点,不能遗漏。

注意事项:不能事无巨细,照抄照搬;要理解分析,概括整合题型二: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明确方法1:抓文章中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高考试题中有关 人物传记 的阅读理解及详解

高考试题中有关 人物传记 的阅读理解及详解

定额市鞍钢阳光实验学校第1题(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英语(全国Ⅰ)DAnyone who cares about what schools and colleges teach and how their students learn will be interested in the memoir(回忆录)of Ralph W. Tyler, wh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en in American education.Born in Chicago in 1902, brought up and schooled in Nebraska, the 19-year-old college graduate Ralph Tyler became hooked on teaching while teaching as a science teacher in South Dakota and changed his major from medicine to education.Graduate work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und him connected with honorable educators Charles Judd and W. W. Charters, whose ideas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had an effect on his later work. In 1927, he became a teacher of Ohio State University where he further developed a new method of testing.Tyler became well-known nationality in 1938, when he carried his work with the Eight-Year Study from Ohio State University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t the invitation of Robert Hutchins.Tyler was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t Stanford, a position he held for fourteen years. There, he firmly believed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be free to seek an independent(的)spirit in their work.Although Tyler officially retired in 1967, he never actually retired. He served on a long list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Even in his 80s he traveled across the country to advise teachers and management people on how to set objectives(目标)that develop the best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in their schools. 68. Who are most probably interested in Ralph W. Tyler’s memoir?A. Top managers.B. Language learners.C. Serious educators.D. Science organizations.69. The words “hooked oh teaching” underlined in Paragraph 2 probably mean ________.A. attracted to teachingB. tired of teachingC. satisfied with teachingD. unhappy about teaching70. Where did Tyler work as the leader of a research center for over10 year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B. Stanford University.C. Ohio State University.D. Nebraska University.71. Tyler is said to have never actually retired because____________.A. he developed a new method of testingB. he called for free spirit in researchC. he was still active in giving adviceD. he still led the Eight-Year Study答案 68. C 69. A 70. B 71. C68. 解析:这是一道推断题。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高考)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高考)

3、对文(互文)解词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臵 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 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
比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 “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 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 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此两例: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 ……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4.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
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 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晋书· 谢安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 《后汉书· 王涣列传》
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 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 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 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 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 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 《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 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 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 请看例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 答案:B

如何应对高考语文名人传记分析题

如何应对高考语文名人传记分析题

如何应对高考语文名人传记分析题传记文学的定义与特点要应对高考语文名人传记分析题,首先需要理解传记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传记文学是一种以叙述人物生平、描写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为主的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历史、文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既要求真实性和客观性,又要求艺术性和文学性。

分析题的类型与解题思路高考语文名人传记分析题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物评价题:要求考生对传记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分析其品质、成就、影响等。

2.情节理解题:要求考生根据传记内容,解释某一情节的意义、作用或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主题分析题:要求考生从整体上分析传记的主题思想,以及主题如何通过人物、情节、背景等体现出来。

4.比较分析题:要求考生将两位或两位上面所述的人物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解题思路也有所不同:•人物评价题:首先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和角度,可以从道德、成就、影响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事例和描写进行分析。

•情节理解题:要把握情节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以及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主题分析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传记的主题,通过分析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来阐述主题思想。

•比较分析题:要明确比较的角度和标准,注意找出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传记主题的贡献。

阅读与分析传记的方法要准确解答高考语文名人传记分析题,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分析方法:1.快速阅读:首先快速阅读整篇传记,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和传主的生平经历,形成对传记的整体印象。

2.细致阅读:针对题目要求,细致阅读相关段落,注意人物描写、情节安排、背景设置等细节。

3.标注与归纳:在阅读过程中,对重要信息进行标注,归纳人物的主要品质、成就和贡献。

4.联想与反思:将传记中的人物、情节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答题技巧与策略在实际解答高考语文名人传记分析题时,以下技巧和策略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1.明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和角度。

新高考语文中“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解析

新高考语文中“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解析

新高考语文中“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

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

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

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

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

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

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

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

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

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

“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

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

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

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

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

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文言文翻译标准: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得体、生动、优美。

要做到“信达雅”三点,必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而在高考中,“雅”是不做要求,关键还是准确!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知识点2:翻译句子的方法1.保留法保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录后序》)2.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词语加以置换。

所以,掌握①古今异义词、②通假字、③词类活用对于翻译句子非常重要。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古义:地位低下;今义:品行低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生,使…活过来;肉,使…长肉)“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乡,通“向”)3.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

这些词包括:①发语词、②凑足音节的助词、③倒装结构的标志、④句中停顿的词、⑤个别连词、⑥偏义复词中的陪衬字等。

因此,掌握虚词的用法,知道偏义复词所要表达的重点非常重要。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人物传记阅读课时达标40人物传记阅读一含解析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人物传记阅读课时达标40人物传记阅读一含解析

人物传记阅读(一)一、(2019·哈尔滨三中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

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

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

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

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

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

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

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

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

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鉴赏分析形象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鉴赏分析形象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鉴赏分析形象练习1: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①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

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作出一个名堂。

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

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

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

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

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

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

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

我1946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行。

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

他真的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

②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

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

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

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

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

他常流鼻血。

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

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血迹的手稿。

④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

《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是在《国文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共二十一章,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这篇东西是他新婚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

巴金住在他那里。

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阴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

沈先生称自己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人物传记阅读题”解析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

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中单列1个人物传记单元,并单独编辑了选修《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项羽、苏武、文天祥、徐霞客、谭嗣同、孙中山、华罗庚、邓小平、袁隆平、梁思成、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罗曼罗兰、贝多芬、盖茨等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篇。

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们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理解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

一、定义和类型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

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

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

“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高考重点)二、传记的特点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

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

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三、传记考点考查方向人物传记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详解传记的几个常考考点:①阅读传记作品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

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②、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

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④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2分);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1分)。

四、传记解题提示其主要考查目标有: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2)地点变化(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句子所在的文段。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

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领会把握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分析运用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

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B.人物描写方法: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

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

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

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4.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物传记类文本往往因为其反应了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现代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

因此,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探究题: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五、类型:选择题和简答题(1)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要点。

示例: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

(4分)示例: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4分)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最主要是审清题目,找准答题区间,答案是在整篇文本中寻找,还是在某一段落,如“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

”从题目的要求“根据文本”,可判断答案应在整篇文本中寻找。

此外还可以根据赋分值判断应答几点,一般来说,每一点的分值应取整数。

这道题是最为基本的,一般是送分题,各点应找齐,能得的分数尽量的满分。

(2)要求分析文章中某句话/某段话/某几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这句话/这段话/这几段话的含义及作用。

示例:文本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4分)示例:第4自然段“既离民众……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应从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