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合集下载

社会学中的社会行为

社会学中的社会行为

社会学中的社会行为导语:社会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关注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自主行动和相互依赖的互动行为。

本教案将通过几个主要小节,介绍社会学中的社会行为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特点等相关内容。

一、社会行为的概述社会行为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展现出来的各种行动和表现,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社会行为的出现和发展受到社会因素、个体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社会行为的类型1.常规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共同互动下遵循的社会规范和规定,如礼貌用语、礼仪习惯等。

2.非常规行为:是指违背社会规范和规定的行为,如违法犯罪行为、社会道德问题等。

3.群体行为:是指在集体行动中显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群体示威、群体事件等。

4.个体行为:是指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如个人的态度、价值观等。

三、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等,如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2.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意愿等,如人的价值观、性格特征、社会经验等。

3.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传统、文化习惯等,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

四、社会行为的特点1.多样性:社会行为表现多样,因人而异,受到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差异等影响。

2.相互作用性:社会行为是个体之间相互依赖和互动的结果,个体的行为会相互影响。

3.动态性: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环境和个体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4.目的性:社会行为具有实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的特点,个体通过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五、社会行为的意义社会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理解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六、社会行为的启示1.个体需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

人类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

人类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

人类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人类行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及其原因、结果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研究,社会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过程和社会互动,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人类行为的分类人类行为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例如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集体行为等。

个体行为研究侧重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和选择,包括决策、行为意向、行为偏好等。

群体行为研究关注的是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集体行为和互动,如合作、冲突、协调等。

集体行为研究则更多地从整体角度考虑人类行为,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组织结构等。

二、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人类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特征、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个人价值观念等,个体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偏好。

环境因素涉及到个体所处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

社会因素则是指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等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实地调查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方式,了解人类行为的真实情况,并获得相关数据。

实验研究则是通过对特定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观察其对行为的影响。

问卷调查常用于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通过向受访者提供一系列问题,了解他们的态度、行为、经历等信息。

案例分析则是通过深入研究个案,从中发现普遍规律和原理。

四、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揭示了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需求的规律,为企业决策和市场营销提供了依据。

在教育学领域,社会科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过程,为教育改革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指导。

在社会政策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时常在感受到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一些心理层面上的变化和差异。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竞争意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人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为竞争的问题。

在这种竞争的大环境下,人们渐渐形成了一种“拼命三娃”的心态,不断追逐着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竞争虽然有助于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但在过度竞争的情况下,这种心态也会引发很多问题,例如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等等。

二、消费观念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人们对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以往,很多人会把衣食住行看成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东西。

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些东西已经不仅仅是“必需品”,更成为了追求舒适生活的必要手段。

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被一些所谓的“潮流”或“时尚”所主导和影响,这些消费习惯看似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背后也隐藏着不少消极的因素,例如攀比心理和浪费资源等问题。

三、物欲和精神层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欲望也逐渐增加。

然而,当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逐渐被关注。

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普及,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不少人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衡。

当然,也有一些人无法获得满足感,缺乏追求和目标,他们变得消极和无所事事。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以前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以血缘关系为主,这种群体意识也让很多人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但是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倾向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利益,相互间的联系也变得比较单薄。

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对人们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个体价值观与行为偏好的影响研究

社会文化对个体价值观与行为偏好的影响研究

社会文化对个体价值观与行为偏好的影响研究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行为偏好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信仰、习俗和行为规范的集合,它塑造了每个个体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媒体和地域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社会文化对个体价值观与行为偏好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初社会环境,也是价值观的主要根源。

家庭的价值观传递和培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不可忽略。

例如,传统家庭普遍强调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重视亲情等价值观念,这种家庭文化会影响个体对家庭关系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而开放的家庭文化则可能倾向于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追求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

因此,不同家庭的文化背景会对个体形成不同的核心价值观,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偏好。

其次,教育也是社会文化对个体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育系统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一些国家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教育背景会培养出具有开放思维和勇于冒险的行为偏好的个体。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纪律和学科知识的传授,这可能导致个体的价值观更加保守、传统,对权威和集体的态度更为崇尚。

媒体也是社会文化对个体思维方式和行为偏好的重要影响渠道。

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多元化,其对个体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

各类媒体平台以及内容对于个体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塑造力。

例如,一些国家的娱乐媒体文化更加注重个体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体对待感官刺激和消费的态度。

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体可能更加追求物质享受,对个人满足感的追求更强烈。

而其他国家的媒体文化则更加关注社群和集体之间的互动,注重社交和社交价值的塑造。

除了家庭、教育和媒体,地域文化也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偏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面对环境和资源差异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

社会学的社会行为分析

社会学的社会行为分析

社会学的社会行为分析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种种行为规律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里,社会行为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

社会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展现出的各种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式,通常包括言行、态度、习惯、文化、思想等方面。

社会行为分析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社会阶层、社会问题、社会变革等,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行为分析的概述社会行为分析是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行为和动态行为的分析,来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原因和影响,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社会行为分析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社会行为的各种动态行为与事件,例如个体行为、社会流动、社会冲突、生活方式、未来走向等等。

二、社会行为分析的方法社会行为分析是一种系统的、多层次的分析方法。

这个方法的具体内容包括:1. 对社会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2. 分析各类数据和信息的相互关系和趋势,提炼其中的主题和研究对象;3. 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分类分析;4. 建立社会行为分析的模型;5. 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三、社会行为分析的应用领域社会行为分析涉及到广泛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行为分析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社会行为分析能够洞悉顾客的需求和心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在文化领域中,社会行为分析能够为文化传承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思路;在公共政策方面,社会行为分析能够帮助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好地理解公民的需求,开展更具实效的政策制定和改革;在医疗领域中,社会行为分析能够为医生和医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帮助提早发现和预防疾病。

四、社会行为分析的价值和意义社会行为分析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现象、深刻理解社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各类社会问题、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增加,特别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及其贡献分析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及其贡献分析

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理论及其贡献分析在社会学中,群体行为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就是说,研究的是群众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本文将探讨群体行为理论的基础概念、文献回顾以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一、群体行为理论的基础概念群体行为理论有许多分支,其中最重要的是群体心理学、集体行动理论、群体生态学三个方面。

在这里,我们来突出一下群体心理学的概念。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倾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它试图解答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有非常特别的感受和行为方式。

群体行为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当时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麦克道尔(Richard McDougall)用“群体心理学”一词概括了在社会心理学中处理群体行为与心理的范畴。

麦克道尔的群体心理学以倾向性行为为核心,即群体中人们独特的行为方式和观念模式。

他认为,这种行为方式与群体行为者所在的环境、历史、个人素质以及传统等方面有关。

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群体心理学吸取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和深化,使得群体行为理论在社会学领域中得以迅速发展。

二、文献回顾早期的群体心理学主要集中在个人群体行为的研究上,比如说了解什么样的个人会参与什么样的群体活动,以及不同个体在不同群体行动中的变化等等。

然而,经典文献揭示了更深刻的群体行为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群体行为者的决策。

费舍尔(Fisher)和纽曼(Newman)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实验中,发现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

后来,利普顿(Lippit)和怀特(White)的实验证明了决策风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而琼斯(Jones)的"社会认同理论"则能解答什么样的个人会加入某些看法相同的群体,加入哪些群体将会形成哪些社会认同。

文献回顾表明发展了许多群体行为理论,其中的一些是群体心理学的延伸,而另一些则是新的群体行为理论的产生。

人类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动机分析

人类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动机分析

人类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动机分析人类社会行为模式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规律。

这些行为模式的形成和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动机。

动机是指人类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它驱使人们选择某种行为。

本文将从社会行为模式和动机两个方面,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一、人类社会行为模式1. 互惠行为模式:人们常常在希望得到对等回报的情况下给予别人帮助。

这种模式通常基于互利和互惠的原则,是人类合作和社会交往的基础。

互惠行为模式体现了人类相互依赖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和关系的需求。

2. 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人们会在社会交往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社会规范行为模式是由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所塑造的,它使得人们在行为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和相应的社会功能。

这种行为模式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3. 争斗行为模式: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竞争和冲突的现象,因此争斗行为模式也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常见模式。

争斗行为模式反映了人类追求资源和权力的本能,同时也体现了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

4. 社交行为模式: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社交行为模式,如交谈、交往和合作。

这种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有助于人们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促进信息传递和知识交流。

二、人类社会行为的动机分析1. 生存和需求动机:人们的生存和生理需求是驱使他们行动的最基本动机。

饥饿、口渴、睡眠和安全需求是人们行为的重要驱动力,这些需求促使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寻求满足。

2. 成就和权力动机:人们追求成就和权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动机。

成就动机驱使人们追求个人成就感和成功,而权力动机则驱使人们寻求权力和控制他人的力量。

3. 归属和认同动机:人们渴望归属和被接纳,这是一种关键的社会动机。

归属和认同动机驱使人们寻求社会关系、群体认同和亲密关系,以获得情感支持和满足心理需求。

4. 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动机:人们对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动机。

这种动机驱使人们追求个人的潜力和价值实现,从而提高自我满足感和心理幸福感。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与行为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与行为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社会心理与行为研究探讨了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深入分析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互动以及群体行为。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社会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探讨了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研究方法,研究了人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信念、观念以及情感和行为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人们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认知。

研究者通过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观察来探讨人们是如何形成态度和行为的,并研究了个体之间相互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二、群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向,涉及到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群体管理等问题。

社会学家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包括集体决策如何形成、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以及群体中的领导力和权威等等。

群体行为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组织与结构、社会运行的规律以及社会事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应用社会心理与行为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为政府及其他社会机构提供了指导政策制定和决策的依据。

通过了解人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政府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也有重要意义。

了解人们对身份认同和自我评价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意识和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此外,社会心理与行为研究对于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婚姻家庭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对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研究。

它揭示了人们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认知、群体行为的动力机制以及心理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研究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作为公民和社会成员,每个人都具备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但这些观念和感受在不同人群和不同社会环境中表现出多样性。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揭示了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内在关系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化与道德观念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道德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环境中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

社会化涉及到家庭、教育、媒体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家庭作为最早的社会化机构,儿童在家庭中接受到道德规范的培养。

家庭的关爱与惩罚对于塑造儿童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

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内化道德价值观。

相反,如果家庭不和睦或缺乏关爱,儿童可能会形成不良的道德观念。

教育机构也是社会化的重要来源,学校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塑造。

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学校规范的制定都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此外,媒体、社交网络等也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也反映在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上。

价值观是对于什么是好是坏、正确是错误的认知,它在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中起到指导作用。

个体的价值观念不仅受到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经历和环境的塑造。

例如,在一个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中,个体可能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而在一个强调公共利益的社会中,个体更容易拥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群体和公众利益负有的责任感。

它不仅包括个体对于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还包括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议题的关注。

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捐款等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来体现。

三、社会结构与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对于个体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

社会学中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结果研究

社会学中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结果研究

社会学中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结果研究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科学,旨在研究个体、团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社会原因和社会结果研究是社会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中社会原因和社会结果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案例。

一、社会原因研究社会原因研究关注社会行为的成因,即为什么某些现象会发生。

通过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行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社会学家可以发现背后的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研究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在定量研究方法中,社会学家常常利用统计数据来分析社会行为的原因。

例如,通过收集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者可以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所扮演的角色。

在定性研究方法中,社会学家通常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来研究社会行为的原因。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经验、态度和动机,为社会行为提供更为细致和深入的解释。

例如,通过访谈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研究者可以揭示出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等原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社会结果研究社会结果研究关注社会行为的后果,即某些行为将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

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结果,社会学家可以评估社会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社会结果研究同样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在定量研究方法中,社会学家常常利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测量社会行为的结果。

例如,通过对大量个体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某种社会行为对个体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等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为社会政策和实践提供依据。

在定性研究方法中,社会学家通常通过深入访谈、案例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式来研究社会行为的结果。

例如,通过深度访谈贫困家庭的子女,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社会不平等和社会转变的结果对个体和群体生活的影响。

三、社会原因与社会结果的案例分析社会原因和社会结果研究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

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

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

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

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

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引起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从2001—2010年间,有关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章就多达84篇,占整个总量的72%。

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研究

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研究

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研究一、介绍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研究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关注个体的行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变化和演化,以及社会结构对行为的影响。

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方面内容。

本文将从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发展历程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以理解人类的表现和思维为目标。

在此基础上,社会学家德国学者韦伯提出了一种“社会行动”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社会交互的环境中发展的,这种交互反映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行为学家和社会学家逐渐将注意力从个体行为转移到了社会行为。

其中,美国学者柯奈耐尔提出了一种“角色行为”的概念,把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行为视为一种角色。

同时,另一位美国学者戴维·马提尔发明了“自我概念”的理论,指出个体通过内心对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由此加深了对社会结构、行为与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三、影响因素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涉及社会结构、文化、家庭、社会群体、语言等多方面内容。

其中,社会结构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相互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和政治关系、权力关系、文化和族群关系等。

不同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不同,因此也会影响人类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演变。

文化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文化是指一组人的共同行为、价值观念和信仰,包括宗教、艺术和道德等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习惯,因此文化也对人类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家庭、语言和社会群体等因素也会影响人类行为。

一个人的家庭和社会群体对其成长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塑造作用,而语言则直接发挥了对人类沟通和表达的功能。

这些因素也将成为未来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方法人类行为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社会观察等。

社会倾向与社会反思

社会倾向与社会反思

社会倾向与社会反思社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复杂系统,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会受到社会的倾向性影响。

社会倾向是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广泛接受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社会成员中形成共识并对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社会反思则是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倾向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达到进一步认识社会和改进社会的目标。

社会倾向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与社会群体的认同、群体心态以及群体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倾向存在于各个方面,比如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标准等。

它们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比如,当一个社会普遍认同并追求知识和科技进步时,这种积极倾向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当一个社会普遍存在不平等、歧视、虚荣等消极倾向时,这将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和困扰。

社会反思是对社会倾向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它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和批判,用以改进和提升社会的一种智慧。

社会反思不仅仅是个体的思考和反思,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只有通过集体的反思,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社会反思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讨论,包括政府、学术界、媒体、公众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社会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社会反思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反思社会,了解和研究社会倾向的形成和变迁。

历史是社会的经验和积累,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

其次,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来反思社会,思考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对社会倾向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通过研究和保护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倾向和根源。

此外,社会科学也是进行社会反思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

社会反思是对社会倾向进行批判和改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保持独立思考和广阔的视野。

社会倾向往往受到常识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而社会反思则是要打破这种束缚,勇敢地去思考、质疑和探索。

社会反思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它要求我们学习和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判断。

人类行为与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

人类行为与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

人类行为与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一、介绍人类行为与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人类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多学科领域。

它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二、人类行为的研究人类行为的研究探究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生物和进化等。

其中文化和社会因素是人类行为研究的重点。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1.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情感和态度等各方面。

其中,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合作行为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社会行为包括了人类对其他人的态度和意见、对集体群体情况的了解、对多数观点的遵从、对群体方向的倾听和遵循等。

人类还会在社会环境中出现各种情感和态度,例如合作、友谊、兴趣、喜爱、敬意、憎恶、憔悴、厌恶、悲伤等。

人类在这些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2.文化因素人类是一种文化性的生物,所有的文化都是由人类创造和传承的。

文化因素是人类行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究了各种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不同之处。

文化因素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包括了语言、价值观、习俗、信仰、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内容。

人类的文化背景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是完全不应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3.生物因素生物学因素也是人类行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人类的行为是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的,而基因在这其中更是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某些人可能会从基因上遗传带有某些行为特征,在行为模式上与其他人有所区别。

另外,人类的行为也会受制于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态等生物性因素。

4.进化因素人类行为的研究还涉及了进化因素。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类作为一种物种也会受到进化的影响。

进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人类行为的适应性上。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人类已经对环境的适应性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行为、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也都在有所改变。

三、人类心理的研究心理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交行为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交行为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社交行为来与他人建立联系、表达情感、分享知识和满足社会需求。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可以提供深入的解释和理解,关于人们为何以某种方式与他人互动的原因。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交行为。

一、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他人的信息。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社交互动时,会参考他人的行为、态度和情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别人对我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的反应,会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认知。

同时,我们也会对他人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所处环境进行推测和理解,从而根据这些信息来预测他们可能的行为和反应。

二、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社交行为是一个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根据该理论,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并开始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

儿童时期,个体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交规则和行为准则。

随着成长,个体逐渐发展出自我认知和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并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参考。

这种社会认知发展的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在不同阶段对社交行为的选择和判断。

三、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形成社群意识。

人们有一种基本的社会性需要,即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形成一致性,来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人们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选择与特定的社会群体互动,并在这些群体中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认可。

社会认同理论也指出,人们的社会认同会对他们的社交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态度、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

四、社会心理学的情感理论情感理论认为情感是人们社交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人们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可以促使人们与他人建立连接、寻求支持和满足社会需求。

例如,人们的亲近、友善和同情可以增进他们的社交关系,而敌意、攻击和孤立可能导致疏远和冲突。

社会行为的意义与动机

社会行为的意义与动机

社会行为的意义与动机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无法生存于孤立的环境中。

社会行为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人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每个人的社会行为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动机与意义,这些动机与意义的存在也为我们深度探究社会行为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社会行为的意义社会行为通过交流、合作以及冲突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个人和整个社会。

首先,社会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自我认同与自尊心。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寻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并且进一步加强自我定义与自我实现的感觉。

其次,社交行为有助于人们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社会行为是双向的,只要两个或多个人之间建立了互惠的关系,大家都将受益于彼此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社会行为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建设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行为的动机社会行为的动机包括获得认同、满足自我需求、获得奖赏以及逃避惩罚等。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扬,以加强自己的自尊心。

此外,有些人可能会在他人面前攀比和炫耀,以满足自己扩大影响和提升地位的需求。

然而,这样的动机往往容易产生夸张和虚假的效果,进而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另外,人们的行为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们会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容易遵循某些规则和规范,并表现得更为合适和符合口味。

总的来说,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其意义和动机有着多样性和复杂性。

学习探究社会行为,除了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原因和动机之外,还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

社会学概论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的基本理论

社会学概论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的基本理论

社会学概论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的基本理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的基本理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学科,通过深入了解社会行为的本质和社会交往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方式。

在社会学中,有一些基本理论帮助我们解读和分析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社会学理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的本质。

社会行为理论社会行为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之一是社会学奠基人爱米尔·杜尔凯姆提出的“社会事实”理论。

杜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对个体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遵守社会事实,个体能够适应社会整体的需求,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学的另一重要理论是符号互动主义,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符号、象征和意义的交流产生共识和互动。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个体的观点和经验对行为和其自我解释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在社会行为中的主动性。

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过程。

其中著名的理论之一是社会心理学家谢尔登·摩斯伯格提出的互利关系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通常会寻求彼此的互利关系以达到满足个体的需要,如情感需求、权力需求和认同需求等。

互利关系理论强调个体在交往中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交往理论是社会影响理论,它研究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重要他人的意见、社会规范和媒体等途径实现。

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的关系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是相互依存的。

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而社会交往则是个体之间通过行为和互动来实现彼此的关系和目标。

社会行为为社会交往提供了基础,而社会交往则通过反馈和互动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社会学中,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结论社会学概论中的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理论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和互动关系。

社会行为与社会认同

社会行为与社会认同

社会行为与社会认同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社会行为和社会认同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方式,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对社会集体的归属感。

社会行为和社会认同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对一个人的个性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认同。

人的社会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得以展现和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相关性。

例如,一个人是否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是否乐于助人,是否遵守社会规范,都会影响他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可和归属感。

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能够与社会联系更紧密,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认同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形成一个积极而稳定的社会认同。

其次,社会认同也会导致特定的社会行为。

人们对特定社会群体或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会推动他们采取相应的行动。

一个深度认同某个社会群体的人,往往会以该群体的利益为重,积极参与该群体的活动。

例如,一位热衷于环保事业的人,会主动参与到各种环保组织的活动中去,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的社会认同塑造了他的社会行为,推动他不断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社会行为和社会认同之间并非单向关系。

人们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的认同感,也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们在社会中互动时,通常会根据社会期望和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便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这种社会的审视和反馈往往会影响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对社会集体的归属感。

一个人如果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受到社会的批评,就会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和自我认同的困惑。

从整体上看,社会行为和社会认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最终塑造了每个人的个性和发展。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认同由于社会化的过程具有共性。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到相似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按照发展,形成个体间的共同体验。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行为,包括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对社会规范的遵循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与竞争等。

心理学通过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原因与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

1. 自我概念与社会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一种认识,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自我概念和社会认同在人类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会根据与他人的比较和社会反馈来评价自己。

社会认同则通过与群体共享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个体感到存在价值和归属感,从而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2. 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社会中面对压力或不确定情境下,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接受他人观点的倾向。

社会影响和从众行为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看法和行为的关注,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与互动。

3. 集体行为与群体动力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以一种协同的方式参与的行为,群体动力则是个体在群体中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集体意识、集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可能为了维护群体利益或实现共同目标而参与集体行为,同时群体动力也有可能导致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调整和影响。

4.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增进他人福祉而采取的行为,例如帮助、合作和分享等。

攻击行为则是指个体对他人采取的敌对和伤害性的行为,例如攻击、竞争和欺负等。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两个极端,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涉及个体的道德观念、情感表达和自利原则等因素。

5. 权力和社会影响权力是个体在社会中拥有的一种资源,具有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和控制的能力。

社会影响和权力是紧密相关的,权力的分配和行使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对他人行为的控制。

权力在社会行为中起到了调节和制约的作用,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么义犯年第2期02,么兀反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Jn词`侧i田平Td此her、肠U卿《P目~p妙耐阮回女~)总第1巧期加口No.115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欧阳晓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江苏常熟215引刃摘要: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很多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及行为的学者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整个20世纪,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人们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

本文对20世纪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简要回顾和评析,并提出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问题,以及它迫切需要研究者建构新的、本土的概念架构和分析框架。

关键词:社会行为取向;差序格局;情景中心;社会取向;关系取向;四因素配置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取向,不仅是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所有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及行为的学者部非常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此,许多思想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提出过不少见仁见智的看法。

在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中,最育影响力的是全德斯(T山司si,1988,11尧”)等人所采用的二元范式,即认为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访山6山坦压叨)的,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个人主义的取向;中国文化则是集体主义(dkdi~)的代表,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则是集体主义的取向。

这使得“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概念,一度成为区分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和中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最主要的指标,甚至是惟一的指标。

此外,西方学者建立的比较社会学,也对这一问题提出过多种解释。

如马克斯·韦伯(M.W山巴)(l男7.1男3)侧重的西方清教伦理和中国儒教伦理的比较;帕森斯(T.P~此)提出的普谊主义与特殊主义被用于东西方杜会的划分等等。

实际上.这些理论模式的基本公式也都假定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集体主义的。

西方文化与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个人主义”特点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用“集体主义’一词来概括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与行为取向,则引起了许多的争议和批判(杨中芳,1卯2;翟学伟,1卯5,1卯7,1朔)。

中国人真的是集体主义吗?许多人文及社会科学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不同的层次及不同的层面来看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有天坡之别。

杨国枢(1卯2)、何友浑(】989)、杨中芳(1男2)等在各自的研究中对此都作过回顾和检讨。

在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同时,有人却在中国社会看到了强大的个人力量。

见仁见智的观点不但没有让人们弄清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反而增加了认识上的难度,似乎让人越看越期涂。

为了解开这一迷团,又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梳理.并提出新的理论模式和解释框架(瞿学伟,l驯乃,l望祀),本文主要把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中国人杜会心理与行为取间的有关概念架构和理论模式,作一简要的回顾和评析,并针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间题,提出对传统解释框架的质疑。

社会学主要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角度看行动者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往往侧重从社会个体(不是单个的人、的行为出发研究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取向。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收稿日期:2阅l一11es刀48费孝通(1卯8)以中国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模式,提出著名的“差序格局”,并认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文化。

他认为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

而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维系社会的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差序格局”中的人并不显著的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泛的团体。

这种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异,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主要是权利的筱念,人对人得互相薄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演用权利,于是诞生了宪法。

而在以自己作为中心的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札,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便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杜会范围是根据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而没有真正笼翠性的道德观念,因此缺乏团体道德。

费孝通进一步指出,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因为人们非常快乏团体道德,从而可以变成非常“自我主义”:在这种害于伸幼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又,而足自我主义。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于对全体。

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砚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于的地位相千,个人不能俊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砚念,指团体不能抹热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尾t文出的一分权利上往制个人。

这些砚念必须先俊定了团体的存在。

在我们中国传晚忍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夜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

一切价位是“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孝通,1望拍,第湘贾)由此可见,费孝通否定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权成观点,认为中国人并非集体主义,而是自我主义的,“私.才是中国人杜会行为的核心。

然而,中国人的这种“自我主义”是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的,一且明白了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的私的问题。

《二,许拍完的愉倪中心里斯曼(R址....D.,1拓1,1卿)研究美国民族性格时,通过分析美国社会的价值变迁,提出了与美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应,存在三种类型的民族性格:传统导向(臼目`.一由曰五.),内心导向(i~一diZ曰`.1)和他人导向(d`叮一击m`.)。

传统导向的生活方式是个体不可救药地阅于年龄、性别、血缘和乡土群体,社会秩序经历许多世代保持不变。

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属于传统导向的。

内心导向或个人导向的生活方式是个体选择自己的目标,然后毫不屈服地努力达成这些目标。

其社会特征是人员流动.生产扩张,探险殖民和帝国主义。

里斯受认为这种个性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

他人导向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个体宽裕、友兽。

但是把握不住自己和自己的价值,更需要别人的赞许和承认。

其典型的社会特征是服从社会的翔流,里斯曼认为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已发展到他人导向。

许娘光(】夕臾】)批判里斯受的观点,认为美国文化从来都是注重个人的自我依书与自立(曰f一记肠.比).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杜会。

美国社会之所以由个人导向至他人导向,事实上是美国杜会变得极端个人主义(川砚闰运`访山`加口)或极端自我依栩的结果或负效应。

许娘光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差别是质的差别。

从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于虚与选迎、委曲圈滑的态度可以充分说明这些差别。

最大的区分在于:l、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粉宜于以个人的喜爱为出发点,是个人中心的;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情境中心的,是着重个人在他的群体中的地位及表现的适当性,即着重于傲合乎个人地位的行为。

2、美国人是以个人情感为主,对比之下中国人是压抑情感的。

中国人用思想和行动来月就于现实.美国人是用思想和行动来使现实屈就于自己。

因此,中国人在选择行为时,并不象西方人一样从自己内在的感受、喜好和想法出发;而是依在某同一个情境中,以他人的关系、地位及社交的性质及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许娘光认为中国人非常接近里斯里所说的他人导向性格。

在他们看重彼此依赖的以情墩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委曲口滑不仅左右着一切人际关系,而且博得社会和文化的基许。

因此,中国人可以毫无遗恨地虎与逢迎,他们没有必要抗议它或者捍卫自己。

因而他得出结论:美国人的性格药生于一种强调自我依较地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起源于一种看重相互依技的以情境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许娘光,19以】,第132页)`三,杨国招的社会取向杨国枢(1卯2)认为以“社会取向”一词来描述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这种广及拱个社会环境的运作形态),应该是合适的,此外似乎并无更恰当的名词可以总括这么广的范围。

杨国枢(1如)l从文化生态学(口场川仪d叨)和生态心理学(忱曲瘤司声界加叭盯)的角度,看人与环境的互动,认为生态特征影响经济类型,经济类型影响杜会结构,社会结构影响社会化方式,社会化方式形响人的性格与行为。

从而提出工业社会的西方人是自我取向的.而中国人至少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方式是偏向社会取向的,是个体磁人和配合其社会环境的一套生活方式。

杨国枢多年来一直以“社会取向“来描述及理解中国人的主要心理与行为。

最早提出时,他认为社会取向主要是一种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易于表现出顺从他人的行为、不得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及优虑别人意见的行为。

以达·49·到下列目的之一:1、获得别人的奖赏或称赞2、维持自己人际关系的和谐3、使别人对自己有好印象、保护自己的面子5、使别人接受自己6、避免他人的责罚、拒绝、讥笑或报复7、避免困窘或馗尬8、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杨国枢同时提出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两种成分.即团体取向(家族取向)与他人取向。

后来他扩充了社会取向的概念,将它改为一个包括四大价值取向的价值体系的总称,这四个特征和内油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成取向和他人取向。

它们代表四项次级运作或适应方式,所表现的是个体如何与团体融合(家族取向,如何与其他个体融合(关系取向),如何与权威融合(权威取向),如何与非特定他人徽合(他人取向)。

(杨国枢,l卯2)杨国枢对中国人在外表上所表现的行为的目的的分析,实际上指出了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原因。

杨中芳(1望龙)的精彩论述会帮助我们更深人的理解中国人的社会取向。

“从杨氏所提点的中国人的行为倾向,我们可以看出一般中国人选择行为的标准,虽然不是以自己内心的感受、喜好及想法为主;但是也不一定是为了更高一层次的集体或社会的利益,而是以能在中国社会中不被挑别,不被贵难,受到奖励为主。

他们所以怕被挑别、被贵难而不敢完全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并不是因为这些是他们的内在的价值取向。

而是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常摸及社会奖赏及控制都是要个人不要`只想到自己’的。

因此,杨氏的此一定义充分说明中国人外表所显现的行为,事实上可能并非是反映却是.应对’文化要求的结果。

.`四]何友晖的关系取向何友晖、陈淑娟、赵志裕(1卯)l曾回顾了一些对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的论述,并认为众说纷纭的观点有五点是共同的。

它们是:1、指导社会行为的原则是集体或群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完成外界社会义务先于满足个体的需耍,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中安身立命先于表达自我;2、回报的规范,使互动中的每个个体无法跳出错综复杂的义务与亏欠系统外;3、社会行为具有高度的他导性;4、社会互动的规范性模式可维持和谐和睦,通免公开冲突:5、个体在社群的取向特点在从众,而不在敢于自表。

然后,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关系取向”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