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2)支路电流法分析及计算复杂直流电路。

教学难点:

(1)基尔霍夫电流的推广;

(2)电流的方向判定。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技能:

学生已学习电工基础相关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还有一定难度,在实训中有一定的盲目性。需加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学习能力:

学生理论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素质参差不齐。要努力营造教学情景,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能边动手,边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归纳总结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气氛较活跃。但还有少数学生不太喜欢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懂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复习提问:

1)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是什么?

2)电阻串联、并联电路有何特点?

2.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提出问题:

是否所有的电路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欧姆定律、串

并联电路的关系来分析和计算呢?你能求出电路中电

流I1、I2、I3的大小吗?

显然,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复杂电路的分

析计算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寻找可以分析和解决复杂电

路的方法,这就是这次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基尔霍夫定律。)

3.任务实施(授新课)

1)描述电路结构的术语

复杂电路:不能简单地用电阻串并联的计算方法化简的电路。

支路:电路中的各个分支称为支路。(即由一个或几个元件首尾相接构成的无分支电路)(如图,US1和R1、US2和R2、R3分别组成三条支路)思考:同一支路中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节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连接点称为节点。(如图电路中,a、c都是节点)

回路:电路中的任意一个闭合路径。(如图,

aR3cba、abcda、aR3cda三条回路)

网孔:内部不含支路的回路。(如图中,

aR3cba、和abcda是网孔,而回路aR3cda不是

网孔)

想一想?回路和网孔有何区别?

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内容:

任意一个节点上,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即ΣI流入=ΣI流出

[提问] 你能写出图中节点A的电流方程吗?如何确定电流的方向?

[讲授] 流入有:I1、I3

流出有:I2、I4、I5

所以根据定律:I1+I3 = I2+I4+I5

注意: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时必须首先假设电

流的参考方向(即假定电流流动的方向,叫做电流的参考方向,通常用“→”号表示),若求出电流为负值,则说明该电流

实际方向与假设的参考方向相反。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的推广应用:

(1)对于电路中任意假设的封闭面来说,

电流定律仍然成立。如图中,对于封闭面S来

说,有I1 + I2 = I3。

(2)对于网络 (电路)之间的电流关系,仍

然可由电流定律判定。如图中,流入电路B中

的电流必等于从该电路中流出的电流。

若两个网络之间只有一根导线相连,那么

这根导线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若一个网络只

有一根导线与地相连,那么这根导线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生活常识:电工维修时,要与地面绝缘,且尽量单手操作。

【例1】如图所示电桥电路,已知I1 = 25 mA,I3 = 16 mA,I4 = 12 A,试求其余电阻中的电流I2、I5、I6。

解:在节点a上:

I1 = I2 + I3

则I2 = I1- I3 = 25 - 16 = 9 mA

在节点d上:

I1 = I4 + I5

则I5 = I1 - I4 = 25 - 12 = 13 mA

在节点

b上

I2 = I6 + I5

则I6 = I2 - I5 = 9 - 13 = -4 mA

电流I2与I5均为正数,表明它们的实际方向

与图中所标定的参考方向相同,I6为负数,表明

它的实际方向与图中所标定的参考方向相反。

课堂练习:求封闭面的电流

4.任务检测, 目标评价反馈

1)求图a电路中的电流I1和I2的大小和方向。

图a

2)求图b电路中的各支路电流。已知E1=130V,E2=117V,Rc1=1KΩ,Rc2=0.6KΩ,RL=24KΩ。

学生自评(不足、优势)、互评(互相评价)、总评(总体评价)

5.任务小结,巩固拓展知识

1)归纳小结本次任务学习内容;

2)布置课外作业和知识拓展思考题。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提问

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

思考

回答问题

温故知新

承上启下

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思考激发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