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合集下载

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国家卫生计生委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卫生计生系统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加强评比达标表彰管理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印发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和《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卫生计生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循严格审批、总量控制、合理设置、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权限和程序进行,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体现先进性、代表性和时代性。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人事司负责委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和联系单位、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工作的政策指导、统筹协调、审核备案、监督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涉及相关司局职责的,相关司局要积极承担相应任务,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委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和联系单位、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举办的面向本系统本行业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第二章申请审批第五条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行审批制度,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

第六条委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和联系单位、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分为周期性项目和临时性项目。

周期性项目(详见附件1)为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保留的项目,由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实行总数控制。

因重大事件、重要专项工作等特殊情况,确有必要临时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制定申请方案报送人事司,由人事司会同有关司局初审,经分管委领导审核,报委党组审定后,以我委名义向国务院正式申报,经国务院转由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同意后方可开展。

第七条各主办单位要严格按照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的项目内容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已经批准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如需调整或变更项目名称、主办单位、活动周期、评选范围、奖项设置等,应当按申请程序报批,经审批同意后方可调整或变更。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级别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级别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级别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的奖项级别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它是每两年评审一次,并且授奖一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是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奖,其内容包括科技奖、科普奖、公共卫生管理奖、国际合作奖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设立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应用研究、科学技术普及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评选实行初评、终评二审制。

具体步骤包括:
1. 中华预防医学会聘请专业内权威专家、学者组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2.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初评、终评二审制,评出的获奖项目向社会公示。

3. 获奖项目将颁发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和奖金。

4. 中华预防医学会从获奖项目中遴选通过中国科协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评选方法,建议访问中华预防医学会官网或咨询相关人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新闻发布会暨签字仪式在京举行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新闻发布会暨签字仪式在京举行
Obtt y eo Nen t l r .1 9 , s 5 : 2 —3 . s n cl o a a s 9 6 z ( ) 4 54 2 5 2 ) 0 60 —6
( 回 日期 修
2 0 —22 ) 0 61—4
( 文慧 校 ) 张
中华预 防 医 学 会 科 学 技 术 奖 新 闻发 布 会 暨签 字仪 式 在 京 举 行
也 有关 系 , 文化 程度 越高 , 孕妇 越 重视 孕期 教育 。孕
妇 的行 为 习惯 及 认 知 状 况 与 产前 保 健 教 育 有 关 , 接 受 了产前 保健 教育 者行 为 习惯 及 认知 状况 得分 均较
E] 游川 , 2 白露 , 晋 平 , . 京市 孕期 健 康 教 育 基 本 状 况 分 析 与 单 等 北
较广 , 同时 往往 有相 对稳 定 的职业 , 而有更 多接 受 从 产前教 育 的机 会 。职 业 为 行 政 人员 、 师 或 医生 的 教
[ ] Z ln 4 weigE.C i br d ct ni e1 9 s n eod[] J l hl iheuai t 9 0 dbyn J . d t o nh a
的 致 畸 物 质 , 晓 程 度 与 文 化 程 度 和 职 业 也 有 很 大 知
的关 系 , 孕妇及 配 偶 的文化 程度 越 高 , 对致 畸物质 其
随 着社 会 的进 步及 人 民健 康 水平 的提 高 , 妇 孕
优 生优育 的 观念 逐 渐增 强 , 此 产前 教 育 的开 展 就 因 显 的越 来越 重要 。本 次 调 查 显示 , 妇 的行 为 和 认 孕 知得 分均不 理 想 , 为 得 分 较 好 的 人 数 较 少 , 3 行 得 0 分 以上 的孕 妇 人 数 只 占总数 的 5 4 大 部 分 人 处 .% 于 中等偏 下 的水平 ; 知得 分在 1 认 0分 以上 的孕妇人 数 占总 数 的 4 . % , 近 6 %的孕 妇 得 分在 1 05 将 0 0分 以下 。有近 一半 ( 0 2 的孕 妇未 接受 过孕 期健康 4 . %) 教 育 。是否 接受 过孕 期健 康教 育跟 孕妇 的 文化程 度

高级职称成果奖项加分

高级职称成果奖项加分
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人员科研成果奖项加分细则
奖项名称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级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奖 励委员会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级
主办单位
奖项 层次
奖励等级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四等奖 不分等级
第一
完成人排名 第二 第三
5分
备注
5分 4分 5分 5分 4分 3分 2.5分 5分
湖南中医药科技奖
厅级
二等奖
0.8分
0.5分
0.3分
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0.5分 1分
0.3分 0.8分 1分
0.1分 0.5分
市级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市政府 市州级 市级科技创新贡献奖 不分等级 备注:未列入以上细则的相应级别奖项请参照该标准予以评分。
4.8分 3.5分 5分 4.8分 3.5分 2.8分 2.3分 4.8分
4.5分 3分 5分 4.5分 3分 2.5分 2分 4.5分
2000年以 前设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 奖 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级 卫生部
中华医学科技奖
中华医学会 中华护理学 会 中华预防医 学会 中华中医药 学会 中国药学会 省部级
一等奖
3分
2.8分
2.5分
中华护理科技进步奖
中华预防医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学技术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2.5分
2.3分
2分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湖南省自然科学奖
湖南省技术发明奖
省政府
三等奖
2分
1.8分
1.5分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湖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湖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湖南医学科技奖 省政府 省医学会 省中医药学 会 省预防医学 会 省级 不分等级 一等奖 3分 3分 1分 2.8分 0.8分 2.5分 0.5分

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

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

附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一、A类人才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2.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瑞典、瑞士、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印度、韩国等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或国家最高学术权威机构会员。

3.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4.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格拉芙奖、沃尔夫奖、泰勒奖、菲尔兹奖、维特勒森奖、拉斯克奖、图灵奖等国际知名重要科学技术奖项获得者;5.国际著名学术组织的主席副主席;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最新排名前100位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校长(院长、所长);担任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首席执行官或首席技术官;6.国家“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人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人选;7.省“一事一议”办法引进的杰出人才。

二、B类人才1.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外国专家项目、文化艺术人才长期项目等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学术帅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一事一议”办法引进的领军人才。

2.获得以下称号者:(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2)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齐鲁杰出人才奖;(3)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样委员会委员;(4)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齐鲁文化名家;(5)国医大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中华技能大奖”;(7)中国政府“友谊奖”。

3.近5年,以下奖项获得者:(1)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前3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前5名;(2)省(市)最高科学技术奖;(3)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前2位主要完成人;(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人物奖;中国专利金奖前2名,中国外观设计金奖(须为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论文奖前2位主要完成人;(5)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前3位主要完成人;(6)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7)国际著名电影、电视、戏剧奖,著名音乐奖中最高级别个人奖项;(8)吴阶平医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前2位主要完成人;(9)中华农业英才奖;(10)世界技能大赛金牌。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试行)(2001年3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2届理事会第5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奖励第三章推荐、评审和授予第四章罚则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奖励在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医学会设立中华医学科技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等奖励内容。

第三条中华医学科技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第四条中华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奖励第六条中华医学科技奖自然科学类授予在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获得重要发现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第七条中华医学科技奖技术发明类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医学技术发明的发明者。

第八条中华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进步类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第九条中华医学科技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授予对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第十条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推荐、评审和授予第十一条中华医学科技奖接受以下单位和科学家推荐:(一)高等学校;(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卫生厅(局)所属医疗、科研、预防机构等;(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贵州省主任医(药、护、技)师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贵州省主任医(药、护、技)师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贵州省主任医(药、护、技)师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第⼗九条学历、资历条件 申报主任医(药、副、技)师任职资格的⼈员,须具备⼤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副⾼级职务任职资格,受聘担任副⾼级职务5 年以上。

⾼级卫⽣职称考试频道为⼤家推出【2017年⾼级卫⽣职称考试课程!】考⽣可点击以下⼊⼝进⼊免费试听页⾯!⾜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家的通过资格评审梦助⼒! 第⼆⼗条任职条件 (⼀)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国内外发展趋势。

(⼆)⼯作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专业或技术⼯作经验,能解决疑难重⼤技术问题和发表具有较⾼⽔平的专著、论⽂。

(三)具有指导、组织本专业的全⾯业务技术⼯作和培养专门⼈才的能⼒。

(四)申报当年参加全省卫⽣专业技术⾼级资格实践能⼒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条专业⼯作经历要求 (⼀)受聘担任副⾼级职务期间,每年平均从事本专业⼯作时间不少于35 周。

(⼆)从事本专业⼯作应与取得并受聘的副⾼级专业技术资格中的“专业”相符合。

(三)县级以上各级公⽴医院中临床执业医师在聘任副⾼级技术职务期间,必须有到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服务的经历。

(四)按照继续医学教育规定,每年参与本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学习培训、到上级或国内外医疗卫⽣机构进修,并取得相应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或《进修合格证书》。

第⼆⼗⼆条教学及带教要求:受聘担任副⾼级职务期间,每年为下级专业⼈员授课3 次,每次不少于2 个学时;培养中级、副⾼级职务⼈员⾄少2 名或初级⼈员(含进修⽣、院校实习⽣、规培⽣)⾄少5 名或协助培养研究⽣⾄少2 名。

临床医学、护理学类别中的医师、护师担任副⾼级职务期间,能坚持和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每⽉⾄少2 次。

第⼆⼗三条病历、技术报告要求 (⼀)病历要求 设病床的医疗机构临床类申报⼈员,须提交本⼈任现职期间不同年度主治(持)的原始住院病历复印件5 份,病历中应包含疑难(死亡)病案讨论、会诊、抢救记录等内容。

《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填写说明及附件材料要求

《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填写说明及附件材料要求

附件4-2《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填写说明及附件材料要求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卫生管理学项目和医学科普作品的项目,请按本填写说明的规定填写网络版《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并按要求准备书面推荐书及附件材料,书面推荐书与网络版推荐书内容必须完全一致,否则不予受理。

推荐书是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如栏目内无内容,应填写“无”字,不得空缺或缺页。

书面推荐书由网络版推荐书自动生成,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大小为A4(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装,双面打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五号字。

书面推荐书及附件材料大小规格应一致,胶装成一册。

装订后勿加封面。

一、项目基本情况《科技成果登记号》,指根据科技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规定,在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对本项目进行登记的登记号。

执行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含专项)产生的科技成果应当登记;非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自愿登记;涉及国家秘密的科技成果,按照国家科技保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不进行登记。

《项目名称》(中文),应当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技术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得超过30个汉字。

科普项目应直接用科普作品的名称。

《项目名称》(英文),指中文名称的英译文,应翻译准确,字符不得超过200个。

《主要完成人》,按实际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得超过15人。

每名主要完成人还应填写本推荐书中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并在书面推荐书上亲笔签名。

科普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应当是对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创造性贡献的作者、策划编辑。

《主要完成单位》,按实际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得超过10个。

每个主要完成单位还应填写本推荐书中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并由负责人在书面推荐书上签名,加盖单位公章。

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主要完成单位应具有法人资格,不得以“协作组”、“委员会”等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不得以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二级单位,如“XX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作为主要完成单位。

中华医学科技奖管理办法

中华医学科技奖管理办法
第六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 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七条 中华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医学科 技奖评审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八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奖励活动资金来源于社会 捐赠、资助及中华医学会自有资金等。
第二章 奖励范围
(一)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 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 起到重要作用。
(二)在项目研究、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 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 理和协调作用。
第十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作为中华医学科技奖 医学科学技术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其管理人员不得作为主要 完成人申报医学科学技术类项目。
第十七条 医学科普作品的主要完成人和单位应对优秀
-3-
医学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创造性的贡献。 第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作为卫生管理类项目
的主要完成单位、其管理人员可以作为主要完成人申报卫生管 理类项目。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九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是中华医学科技 奖评审机构。由有关主管部门领导、中华医学会领导、著名专 家和中华医学会有关人员组成。委员会设名誉主任委员、主任 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执行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 长和副秘书长。
-1-
第三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 包括医学科学技术奖、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卫生管理奖、国 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卫生政策奖、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内容。青 年科技奖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授予科技工作者和单位的荣誉, 授奖不决定科学技术成果的权属。
第五条 中华医学会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医学科学技 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含网络)上或学术活动中 如实宣传报道、推介、推广、普及、传播获奖成果,编辑、整 理、公开出版获奖成果汇编,组织交流与分享获奖成果研发、 推广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展任何涉及中华医学科技奖的 宣传活动。获奖项目不得以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名义作产品广告。

赖建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赖建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赖建强疾病预防控制中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招生导师简介
赖建强,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疾控
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
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食物与营养专业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营养师协
会理事。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编委,营养学
报、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审稿专家。

从事妇幼营养工作,关注生命早期营养与健康促进,开展母乳营养功能成分和特需产品研发,推动营养评估和疾病管理技术创新,参与国内外营养政策和标准研究。

参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建立中国母婴营养暴露队列,参与编写2007和2016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与0-6岁儿童膳食指南》,参与修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

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基于我国母乳组分的特需乳制品创制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负责2016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母乳成分介导功能性乳制品对婴儿肠道微生态影响的队列研究》,完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红十字会肯德基健康餐饮基金以及达能营养中心资助横向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和863计划项目5项。

在国内外SCI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专着10部,专利1项。

获得“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

张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招生导师简介一、个人简介张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妇幼保健中心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妇幼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0余年从事妇幼卫生政策研究、妇幼卫生管理及妇幼卫生信息建设工作经验。

通过分析论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现状、服务需求、配置情况,从国家层面提出妇幼保健体系政策建议。

带领和组织全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妇幼卫生相关项目和课题研究,参与编写了多部著作、教材、规划、指南、方案等,为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负责的“中国妇幼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研究”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二、主要研究方向卫生管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三、代表性科研项目1.孕产妇及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2.新生儿安全项目四、代表性论文、成果(2012年以来)1. Xu T徐韬, Wang H王惠珊, Gong L宫丽敏, Ye H, Yu R, Wang D, Wang L, Feng Q, Lee HC, McGowan JE, Zhang T.The impact of an intervention package promoting effective neonatal resuscitation training in rural China. Resuscitation. 2014;85(2):253-259. (通讯作者)2. 王潇滟、王爱玲、王芳、乔亚萍、王前. 高流行地区HIV感染产妇配偶HIV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2015;21(6):493-496,522. (通讯作者)3. 周淼,张彤,黄爱群、潘晓平. 规范产前检查与早产儿的关系.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03: 422-425. (通讯作者)4. 何致敏,王惠珊,徐韬,潘晓平,周淼,张彤. 我国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设置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22(7):677-679. (通讯作者)5. 岳秋玲,陈曲,张彤. 2005-2011年我国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特征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 2013;28(27):4433-4436. (通讯作者)6. 胡焕青,张彤,潘晓平,郑睿敏. 国内外危重症孕产妇转诊系统综述.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24(1):92-94. (通讯作者)7. 何致敏,张彤,潘晓平,叶健莉. 圆形分布法在出生缺陷季节性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34):5606-5608. (通讯作者) 8. 连光利,王惠珊,马艺,宫丽敏,张彤. 我国托幼机构保健室设立与设施配备情况的现状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2,27(15): 2245-2247. (通讯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实施细则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实施细则

附件2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实施细则(试行)(2007 年 1 月23 日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保证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和集体。

第六条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预防医学会授予个人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中华预防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卫生管理专家,组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评审委员会依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有关奖励规定,负责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第八条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第九条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一)主要完成人应是科学技术论著的主要作者,提出总体学术论点、研究方案;发现与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

(二)《奖励办法》第八条所称“重要发现”是指候选人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在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的表彰决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的表彰决定
7.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8. 中国水产学会
9. 中国硅酸盐学会
10.中国药学会
11.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12.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13.中国园艺学会
14.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15.中国土壤学会
附件3
第六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奖
(共10个全国学会)
1.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2. 中国抗癌协会
3. 中国海洋学会
附件:1.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名单
2.第六届中国科协学术交流先进奖名单
3.第六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奖名单
4.第六届中国科协会员工作先进奖名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二○○八年一月十一日
附件1
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名单
(共25个全国学会)
理科7个
1. 中国物理学会
2. 中国力学学会
3. 中国化学会
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6. 中国微生物学会
7. 中国感光学会
8. 中国兵工学会
9.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10.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的表彰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公布日期】2008.01.11
【文 号】科协发学字[2008]5号
【施行日期】2008.01.11
【效力等级】团体规定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的表彰决定
4. 中国铁道学会
5.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6. 中国茶叶学会
7. 中国水产学会
8. 中国数学会
9.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doc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doc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奖励在上海市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分调动广大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进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结合学会实际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设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该奖是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之一。

第三条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前沿性、开放性、包容性,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科学研究、疾病防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四条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下设评审工作办公室和专业评审组。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办公室负责评审日常工作,专业评审组负责申报项目的初审工作。

第二章奖励第六条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应当是上海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成果。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的基础研究是指以探索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方法为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源头创新意义的项目。

应用研究是指在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等研究工作、现场实践和管理中取得的科技成果,解决其重大科技问题。

技术发明是指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和研制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技术发明。

第七条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另视评审期限内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重大任务完成或对社会的重大贡献等情况,酌情设特等(别)奖,予以专门表彰奖励。

每两年评审一次,授奖一次。

每次授奖比例不超过申报数的50%。

中国CDC部分导师简介

中国CDC部分导师简介

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简介(仅供参考)。

0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关1、刘剑君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卫生部结核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防痨协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常务理事等。

科研及论著:主持多项科技部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有关循证医学和疾病控制策略的文章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其中“Analysi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tuberc ulosis in China”于2005年4月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Progress of DOTS in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和”Progress in tuberculosis control and the evolving public-health system in China”分别于2006年3月和2007年2月发表在《Lancet》。

获奖情况:于2004、2005、2006、2007年分别获得国际防痨与肺病联合会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奖”、世界银行行长奖(结核病控制杰出贡献)、卫生部全国结核病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奖项;获2009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王黎霞女,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办主任,中盖结核病项目执行主任等职务。

兼任卫生部结核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理事,全球基金技术评估顾问组成员,遏制结核病伙伴关系DOTS扩展工作组核心组成员。

研究方向:结核病流行病学及结核病实施性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一等奖4项20130101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重要传染病和肝癌、肺癌防治中的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贺福初、孙薇、钱小红、袁正宏、魏来、厉有名、姜颖、应万涛、郝运伟、朱云平、李栋、肖汀、赵超、张养军、孙爱华2013011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王拥军、黄家星、赵性泉、王伊龙、刘丽萍、董可辉、王春雪、高天理、秦海强、龚浠平、濮月华、邹昕颖、王春娟、米东华、荆京20130117 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其病原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德新、于学杰、王宇、汪华、梁米芳、李建东、王显军、金聪、占发先、鲍倡俊、王世文、毕振强、姚文清、刘红、冯子健20130118 我国虫媒病毒分布及其与疾病关系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梁国栋、付士红、王环宇、李铭华、吕志、朱武洋、王力华、吕新军、高晓艳、张海林、曹玉玺、何英、唐青、李浩、陶晓燕二等奖15项20130103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全意、杨鹏、庞星火、邓瑛、黄芳、黎新宇、马春娜、张代涛、郑阳、崔淑娟20130104 规范化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以改善母儿结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朱微微、孙伟杰、魏玉梅、马京梅、孙瑜、苏世萍、宋耕、闫婕20130107 小分子生物活性短肽的产学研集成研究北京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李勇、蔡木易、张召锋、王军波、朱翠凤、许雅君、梁江、杨睿悦、裴新荣、林峰20130109 毒理学替代法关键技术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彭双清、王以美、郭家彬、郝卫东、赵君、张廷芬、夏静、闫长会、卢春凤、张利军20130112 临床实验室检测技术平台在新突发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毛远丽、李进、曲芬、王晗、孙志强、鲍春梅、李伯安、王海滨、马洪滨、郭桐生20130113 适合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子宫颈癌快速筛查与相关技术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襄垣县妇幼保健院乔友林、赵方辉、潘秦镜、李淑敏、张询、陈汶、陈凤、胡尚英、马俊飞、刘彬20130120 我国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研究及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维中、冯子健、余宏杰、高占成、冯录召、廖巧红、周蕾、郑建东、李群、李中杰20130121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患者发生群体性截瘫事件的病因学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曾光、马会来、李波、江滨、王向波、闫慧芳、沈连忠、徐昌、万新华、刘慧慧20130124 我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十年间疫苗衍生病毒的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文波、张勇、祝双利、梁晓峰、李黎、严冬梅、朱晖、王东艳、温宁、李杰20130126 我国HIV耐药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及推广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邵一鸣、马丽英、邢辉、刘俊义、廖玲洁、王孝伟、汪宁、姜世勃、阮玉华、赵全璧20130132 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关键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苏旭、刘青杰、刘建香、吉艳琴、拓飞、秦斌、张伟、周强、杨昌跃、范瑶华20131201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胡传来、万宇辉、郝加虎、孙莹、孙业桓、黄锟、苏普玉、许韶君20131504 人类肠道病毒山东地方株基因型分布及其所致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爱强、王海岩、陶泽新、宋立志、李岩、刘桂芳、刘尧、纪峰、冯蕾、张丽20131902 结核感染Elispot诊断试剂的研发及应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陈心春、周伯平、肖松生、杨倩婷、张明霞、廖明凤、张洁云、朱秀云、邓群益、陈骑20132203 中国妇幼卫生监测体系建立、优化及信息转化应用研究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朱军、母得志、王艳萍、梁娟、代礼、李小洪、李琪、刘兴会、何春花、牟祎三等奖31项20130105 他汀类药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干预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任景怡、宋俊贤、乔正国、邢燕、李帮清、武蓓20130106 药品上市后安全有效性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北京大学、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詹思延、张黎明、李立明、胡永华、孙凤、吕筠、秦雪英、吴涛20130119 土源性、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策略与应用成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王宇、陈颖丹、李华忠、许隆祺、杨维中、田洪春、汤林华、方悦怡20130122 耐多药肺结核流行特征和治疗管理策略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山东大学、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黎霞、张慧、李仁忠、成君、阮云洲、赵津、王胜芬、谢彤20130123 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控策略的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诗明、周林、赖钰基、刘二勇、王冬梅、李涛、王倪、王黎霞20130128 我国城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及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马冠生、胡小琪、刘爱玲、张倩、潘慧、段一凡、杜松明20130129 中国食物频率法(CFFQ)的建立及其在国家慢性疾病防控中的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陈君石、何丽、张馨、杨正雄、孟丽苹、张坚、王俊玲、翟屹、杨晓光20130130 220Rn的测量方法、水平和分布特征及剂量估算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监督所尚兵、崔宏星、武云云、毕垒、陆有荣、王宏涛、曹吉生、张庆召20130133 中国农村饮水安全与环境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张荣、付彦芬、李洪兴、姚伟、张琦、魏海春、樊福成、张娟20130205 医院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目标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宋诗铎、王悦、吴晓妹、祁伟、于树云、王荔、刘毅、魏殿军20130902 职业病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及在职业病诊断中的应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匡兴亚、倪为民、杨水莲、张雪涛、李海玲、姚峰、鲁翼雯、冯玉妹20130904 邻苯二甲酸酯对敏感人群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健康风险评估复旦大学张蕴晖、陈秉衡、阚海东、林玲、郑力行、邬春华、蒋颂辉、赵岩20130905 重金属骨毒效应复旦大学朱国英、金泰廙、陈晓、孙毅、项希桥、钱海雷、邵春林、孙东红20130907 上海市放射诊疗发展趋势与医疗照射防护研究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高林峰、郑钧正、卓维海、郭常义、王彬、姚杰、易艳玲、钱爱君20131002 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及防制对策的研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燕、吴晓松、谈智、陈越英、孙巍、王晓蕾、王玲、戎毅20131003 耐药基因及病原体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李越希、潘英、金慧英、黄培堂、李素芹、陈乐如、傅雅丽20131102 中国人群生命质量评价技术研究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李鲁、王红妹、姜敏敏、陈天辉、叶旭军、周旭东、沈毅、柯雪琴20131103 电子产品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研究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丁钢强、楼晓明、沈海涛、王晓峰、徐彩菊、章荣华、孟佳、韩见龙20131104 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新卫、张雪海、苏丹婷、徐越、丛黎明、夏时畅、刘立群、郭俊香20131503 山东省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变化及流行因素研究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毕振强、廖玫珍、傅继华、黄涛、康殿民、钱跃升、刘学真20131505 空气消毒模拟现场及现场应用影响因子的研究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崔树玉、孙启华、赵克义、温宪芹、李子尧、刘文杰、杨彬、李爱萍20131507 山东省媒介蚊虫杀虫剂抗性治理策略的研究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医学院公茂庆、王怀位、程鹏、王新国、李玉凤、曹银光、李士根、甄天民20131601 夫妇或母儿间免疫相关基因型配伍与子痫前期易感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展、贾莉婷、刘随成、郭晓丽、吕书博、张琳琳、王鹏、崔世红20131706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与溯源分型方法的研究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均、刘海波、郑向梅、郑华英、李玉芳、王滨、高景枝、刘兰芳20131802 湖南省狂犬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立冬、刘运芝、刘富强、蔡亮、胡世雄、张斯钰、张红、王世清20131904 几类新发食源性疾病的病因研究和预防控制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柯跃斌、程锦泉、徐新云、张仁利、彭朝琼、吴双、张建清、刘学宁20131905 广东省居民伤害谱、疾病负担及相关危险行为研究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文军、张永慧、徐浩锋、许燕君、聂少萍、宋秀玲、许晓君、蔡秋茂20131906 慢性正己烷中毒的防治研究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黄汉林、邝守仁、李来玉、谢万力、何家禧、陈利平、唐小江、李良成20132001 流行高峰间隔法预测甄别麻疹爆发高危县及其在控制麻疹中的应用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卓家同、钟革、郑志刚、黄林、蒋玉艳20132101 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遗传学研究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陈秋红、马旭、王晓勤、王彬彬、刘风云、王晶、刘世明、祁生贵20132201 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首次发现及临床分型与治疗研究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兴祥、吕强、江南、祝小平、吴佳玉、唐荣珍、刘伦光、袁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