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 骚》学案(学生版)
高中语文 离 骚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6 离骚从容说课汉朝流行这么一句话:“登高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士矣。
”可见古人对《离骚》这部作品的重视。
作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九死而不悔的执著,给后来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不尽的精神动力。
了解《离骚》,同时也是了解屈原这位具有伟大人格的诗人。
所以,教学过程设计应当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屈原这位伟大人物和楚辞的基本知识。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找等手段,收集整理屈原的资料,做成课件,上课时全班同学资源共享。
这个活动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进行。
以后,每个小组轮流介绍一位作家或者一部作品。
二是讲授课文时,首先应该强调朗读,读出“骚”的特点,尤其是“兮”的语气。
其次,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义、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第三,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屈原与众不同的形象的句子,仔细感知屈原的形象特征,了解“移情法”的作用,通过感知形象,明白屈原的伟大人格。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屈原之死的意义。
三是适当补充讲解《离骚》的其他段落,或者补充其他的楚辞作品,让学生对楚辞这种文学形式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离骚》中的名句应要求学生熟记。
学生对《离骚》句子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障碍,指导学生多朗读课文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楚辞和《离骚》的基本知识,了解屈原的大致经历,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知识点。
同时,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熟悉大意,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屈原的形象。
朗读和理解大意是第一课时的重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特征归纳其性格特征,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此外,结合句子,讲解诗中大量出现的比喻也是一个重点。
最后,结合电影的片段,讨论屈原投江自杀的意义。
学生的发言应以鼓励为主,前提在于能言之成理。
最后,适当介绍《离骚》的其他片段或者名句。
课后应适当安排学生读1~2篇的楚辞。
可采用阅读指定篇目或者写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进行。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3月15日【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11-12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评价作业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二、阅读《伴你学》29-30页拓展平台撷英咀华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12《离 骚》教案(最新)
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作家作品: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作品: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离骚》学案一.doc
高中语文第2专题《离骚》学案一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一、关于屈原屈原,名__________ ,字 ___________ ; _______ (时代)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秫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_________________ 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_____________________ o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_____________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 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 》(11篇)、《___________》(9篇)、《__________ 》,凡23篇。
其中,《___________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高中语文(离骚)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学案
《离骚》导学案教学课时建议:3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诗对比、比兴手法的运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感受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标记出不能读准字音的字词和理解不了的词句。
2、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的字词句。
3、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意。
4、借助“教材助读”,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
【使用说明】1、按照“学法指导”初步完成对课文的预习。
2、明确学习目标(多看几遍“学习目标”),完成“教材助读”的阅读和对本文的内容的整体把握。
3、不借助任何外力,独立书面完成“预习自测”。
4、将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屈平(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
2、了解背景屈原出身贵族家庭,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并被流放汉北。
怀王死后又因项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江南,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本诗写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3、文体知识1、《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
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学生版(难)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一、挖空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离骚学案
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关于屈原:名平,字原。
丹阳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
1953年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中国)哥白尼(波兰)莎士比亚(英)但丁(意大利)关于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二、基础积累1.识字记音。
苗裔() 孟陬()辟芷()宿()莽骐()骥()驰骋()2.识记字形。
孟陬苗裔嘉名骐骥皇舆弃秽险隘幽昧谗言驰骋三、通假字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高中语文 屈原的离 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课前自主研习[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3、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知识导入]1.走近作者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的代表作《离骚》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而与《诗经》“十五国风”并称“风骚”(风骚,亦成为《诗经》和《楚辞》的代名词)。
其他作品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它以炽热的情感、雄伟瑰丽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深挚感情,以及追求崇高理想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决不同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
2.了解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 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学生讲解法教学时数:3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来纪念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吟行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屈原,他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基础知识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 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它的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二语文《离骚》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第一课时
1.了解屈原及《离骚》
(书下注释一及《创新设计》作者介绍部分)
2.课文生词注音,读准字音
(完成《创新》设计训练落实第一题)
3.积累文言词汇,自我翻译,提出疑问
(阅读《创新》导学篇三、四部分,参照书下注释理顺全文,圈出难点)
4.课外阅读,说说宁调元是怎么表达爱国情怀的?
狱中作七绝
(清·宁调元)
世乱时衰事已非,狂澜待挽付阿谁?
祝身化作千百亿,日日东西南北之。
第二课时
1.阅读课文,研究1、2节,写了什么内容?
2.阅读3、4节,思考: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
又是怎样做的呢?
3.朗读第五节,思考: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
上有何作用?
4.第6节,思考:怎么理解“来吾道夫先路也”?
5.阅读后面的段落,思考:为什么屈原要列举“三后”和桀纣的例子?这部分表现了屈原
怎样的品德?最后一节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
6.总体概括课文,完成课后习题。
7.练习:《创新设计》阅读与鉴赏篇课外拓展迁移第一题(P15)。
《离骚》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版
探究二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
泾干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导学案
检测案(8min) 检测案要求: 探究三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1、独立闭卷完成。 2、对照答案并用红笔批阅、纠错、赋分。
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离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泾干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导学案
学科:语文 编写人: 胡雪萍 复核人:王蕊 审批人: 年级:高一年级 班 级: 组 别: 学生姓名: 时间: 编号:
课题: 《 离骚》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 古诗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学习难点】 屈原形象分析 预习案 一 找一找: 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 【探究要求】 独学:独立完成探究案。
探究案(25min)
群学:组长搜集组内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讨论,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质疑。 小组讨论确定展示方案。 探究一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
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
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
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 二.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 (2)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 (3)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高中语文 5 离 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离骚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 、掌握“修〞、“善〞、“度〞、“固〞、“相〞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法指导:步骤一:阅读识记文学常识。
步骤二: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并对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小组内可以每人翻译几句,其他人听。
也可每人整理一种文言现象〕步骤三:赏析重点诗句,从而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学习其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患〞义。
“离骚〞,即“遭遇忧患〞的意思。
2、“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它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与之相提并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那么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3、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在流放期间,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的诗章。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4、纪念屈原的对联:〔1〕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2〕阶高辞远,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4〕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5〕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二、诵读课文1 、注意节拍〔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岂 / 余心/之 / 可惩2 、注意延长〔“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离骚》(节选)导学案21
《离骚》(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离骚》的一般特点以及“骚体诗”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识记重点字音字形。
3.领悟屈原爱国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1.鉴赏诗人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离骚》的一般特点以及“骚体诗”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识记重点字音字形。
重点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离骚》及写作背景(自主阅读系统集成第32页)2、文体特点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知识积累,夯实基础①正音修姱( ) 鞿( )羁谇( ) 纕( ) 揽茞( ) 偭( ) 侘傺( ) 忳( ) 芰( )荷谣琢( ) 謇( ) 溘死( ) 方圜( ) 攘诟( ) 岌岌( )②解释下列词语太息()修姱()鞿羁()揽茝()灵修()绳墨()周容()侘傺()③、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怨灵修之浩荡()竞周容以为度()既替余以蕙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二、诵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1、听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高二语文离 骚y
离骚屈原1.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及艺术手法;2.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美政理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
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
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
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
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
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楚囚之。
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
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
于是复用屈原。
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大为王言张仪之罪,怀王使人追之不及。
后秦嫁女于楚,与怀王欢,为蓝田之会。
屈原以为秦不可信,愿勿会,群臣皆以为可会,怀王遂会,果见囚拘,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怀王子顷襄王亦知群臣谄误怀王,不察其罪,反听群谗之口,复放屈原。
屈原疾暗主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浊,不忍见污世。
将自投于渊,渔父止之。
屈原曰:“世皆醉,我独醒;世皆浊,我独清。
吾闻之,新浴者必振衣,新沐者必弹冠,又恶能以其泠泠,更事之嘿嘿者哉!吾宁投渊而死。
”遂自投湘水汩罗之中而死。
(汉·刘向《新序·节士篇》)【注释】汶wén:污浊状。
嘿mò:迷惘状。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汉·淮南王刘安语)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刘勰《文心雕龙•辩骚》)【注释】抽绪:抽丝,继续歌唱。
轩翥zh ù:高飞。
未远:离孔子不远。
孔子死于前479年、屈原死于前339年。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 5 离 骚预习案 新人教版必修2
5.离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的文学知识。
反复朗读,注意节拍和重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感悟作者的德行与思想情感。
3、把握本诗中的人物形象。
4、把握花草禽鸟的作用,体会比喻与象征的手法。
5、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结合预习问题,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为以后阅读课外文言文打基础。
2、背诵全诗,本诗是高考要求背诵的篇目。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楚辞”及有关的文学知识。
2、反复朗读,注意节拍和重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在勾划,提问、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文言实词,进行文言积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预习任务一.诵读课文至少3次,读准字音,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着重落实下列词与句子的含义。
浩荡改错工巧穷困流亡陆离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忍尤而攘诟。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二.试着翻译文段。
三、记忆与作者、楚辞有关的文学常识。
四、写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层:( 1 )段段意:第二层:( 2 )段段意:文学常识及背景补充:1、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高一语文教案离 骚 学案
离骚学案6 离骚学案内容感知《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它的内容和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修姱(kuā)羁(jī jī)謇謇(jiǎn)侘傺(chà chì)溘死(kè)蕙(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ó)方圜(yuán)攘诟(gòu)鸷鸟(zhì)延伫(zhù)芰荷(jì)岌岌(jíjí)杂糅(róu)兰皋(gāo)可惩(chéng)好修姱(hào)相(xiàng) 谇(suì)偭(miǎn)忳(tún)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
揽茝:采集芳芷。
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虽:纵然,即使。
九死:泛指很多次死亡。
离 骚 学习案
离骚学习案字音(无论是字音还是字义、词义,凡是不明确、不理解的,一定要查词典。
养成高效查词典的好习惯,加强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第一遍不得参考任何材料,不会的要猜,尽量做完;第二遍可以查书和词典。
)羁.()謇.()命途多蹇.()蕙.()穗.()嫉.()妒忌.()妒妒忌.()谣诼.()偭.()规矩.()缅.()怀腼.()腆.()觍.()颜觍.()着脸腆.()着肚子忳.()郁邑.()侘.()傺.()叱.()咤.()风云姹.()紫嫣红溘.()死溘.()然长逝鸷.()鸟阴鸷.()阴骘.()方圜.()转圜.()幽于圜.()墙之中方枘.()圆凿.()蚊蚋.()熙熙攘攘.()伫.()立贮.()存储.()存矗.()立相.()道相.()面兰皋.()芰.()荷渐车帷裳.()岌岌.()可危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杂糅.()輮.()使之然也鞣.()制芳菲菲.()菲.()薄释义(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用法、词性、兼词、偏义复词。
第一遍不得参考任何材料,不会的要猜;第二遍可以查书和词典)长太息..()之...()以.()掩涕兮,哀民生()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段意: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 )规矩..( )而改错..( );背绳墨..( )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 )度.( )。
段意:忳.( )郁邑..( )余侘.傺.( )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 )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 )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 )之能周.( )兮,夫孰.( )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 )而攘.( )诟.( );伏.( )清白以死.( )直兮,固前圣之.( )所厚..( )。
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必修2)讲义:第2单元 5离 骚
_动__词__,__修__饰__,__整__理__ 名__词__,__这__里__指__高__洁__的__品__行____
③乃重修.岳阳楼 _动__词__,__修__建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以① ② ③长 宁 竞太 溘 周息 死 容以 以 以. . .掩 流 为涕 亡 度兮 兮_介_连连___词___词词___,___,,___把___相相______当当____于于____““____而而____””____,,____表表____并承____列接__ ④谣诼谓余以.善淫 __介__词__,__用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单元
5.离 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读准字音
(1)修姱.(kuā) (4)侘.傺.(chà)(chì) (7)揽茝.(chǎi) (10)攘诟.(gòu) (13)芰.荷(jì) (16)兰皋.(gāo)
(2) . ,羁(jī) (3)謇.(jiǎn)
(5)溘.死(kè)
④长.余佩之陆离 __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长___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⑤哀.民生之多艰 ____为__动__用__法__,__为__…__…__悲__伤_______________ ⑥謇朝.谇而夕.替 _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在__早__晨__,__在__晚__上_________ ⑦固前圣之所厚. 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推__崇_________________ ⑧亦余心之所善.兮 _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爱__好__,__崇__尚__________
(6)蕙 . , (xiā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离骚》学案
编写:审校:
【学习目标】
1、诵读,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2、鉴赏,把握作者形象,了解作者的高尚人格,赏析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
1、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把握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謇朝谇()()而夕替偭()()规矩而改错
宁溘()()死以流亡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2.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 (2)忳郁邑余侘傺兮( )
(3)何方圜之能周兮( ) (4)延伫乎吾将反( )
(5)进不入以离尤兮( ) (6)芳菲菲其弥章( )
3、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
今义: )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
今义: )
(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
今义: )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
今义: )
(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屈心而抑志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5、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感知文本】诵读全文,疏通字词
一、诵读课文
(1)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 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二、把握文本
1、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三个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2、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的哀怨彷徨?作
者抱以怎样的态度?请从原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加以分析。
3、作者在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把
握,方法不一)
4、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这一“可与日月争光”的光辉形象?
三、悟理探究: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
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你认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巩固课文】
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使用原文诗句填空)
(1)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2)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3)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4)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5)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阅读迁移]
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方正:穷:
信:约:微:
廉: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
是:
②“离骚”的含义
是:
③屈原用“离骚”为其作品命名的原因
是: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
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
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计,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
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