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千姿百态、丰富多样。
自古以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智慧,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一、古代饮食的特点古代的中华饮食文化以谷物为基础,主食主要是稻米和小麦,它们被广泛应用在各地的主食中。
此外,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平衡,讲究五谷杂粮的搭配。
养生养生方面,中医传统理论在古代饮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被归类为寒、凉、温和热的性质,人们通过食物的选择与搭配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古代饮食还十分讲究礼仪,传统习俗使得饮食文化凝聚了社会的道德伦理。
二、不同时期的饮食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变迁。
在唐宋时期,中华饮食达到了鼎盛的时期,各地方菜系和烹饪技术不断发展并繁荣起来。
明清时期,随着荷兰人、葡萄牙人等西方人的来华,新鲜蔬果、烹饪方法等开始融入中华饮食文化。
而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西餐、快餐等外来饮食也逐渐在中国传统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地域特色与民俗饮食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使得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如四川菜以其辣味和麻辣火锅而闻名,广东菜以其清淡、烹饪技巧高超而闻名。
此外,每年的传统节日也伴随着特色的饮食,如春节时的饺子、元宵和汤圆,端午节时的粽子等。
这些地域特色和民俗饮食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也传承了民族的习俗与情感。
四、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传统的中国茶文化被世界所接受和喜爱,中华饮食文化的烹饪技巧也为世界各国所学习与模仿。
此外,中国的美食也成为世界各地餐桌上的一道风景,国际化的中餐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总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饮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与独特性。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深受全球瞩目。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养生方式,更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餐桌礼仪以及中医养生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一、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它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传统饮食注重五味调和,追求一种均衡的饮食结构,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香为和”。
这种饮食结构注重了荤素搭配,保证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是一种健康饮食的典范。
中国传统饮食中还注重食物的色、香、味。
色彩丰富的食物可以增加食欲,香味浓郁的食物可以引起人们的回味,而五味调和的食物则能带来愉悦的味觉享受。
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培养了人们对美食的欣赏能力。
二、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要求人们在餐桌上保持庄重、文雅的态度。
传统的餐桌礼仪包括宴席分座、宴席礼仪、用餐方式等。
在宴席上,人们要遵循宾主有别的原则,对长辈或重要来宾要表示尊重和礼貌;用餐时,要讲究筷子使用的规矩,懂得适时倾斜碗盘以示尊重,并遵循先进食清淡菜肴再进食较重口味的菜肴的次序。
这些餐桌礼仪的要求培养了人们的修养和礼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敬重之情。
三、中医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理念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饮食讲究药食同源,强调食物对健康的保养和调理作用。
中医养生认为,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性味,可以对人体的脏腑有针对性的调养。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些养生食材,如人参、枸杞、茯苓等,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中。
人们通过食用这些食材来调养身体,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通过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药膳食疗等,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饮食养生理念,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中医养生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饮⾷⽂化有哪些 “民以⾷为天”是中国⾃古以来的传统饮⾷⽂化!那么,中国传统饮⾷⽂化具体有哪些内涵呢?下⾯店铺整理了中国传统饮⾷⽂化的相关知识以供⼤家阅读。
中国传统饮⾷⽂化知识 中国饮⾷⽂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者珍,有“⾆头菜”之誉)五味调和的美⾷观《黄帝内经》说:“天⾷⼈以五⽓,地⾷⼈以五味”,“谨和五味,⾻正筋柔,⽓⾎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味是饮⾷五味的泛称,和是饮⾷之美的最佳境界。
这种和,由调制⽽得,既能满⾜⼈的⽣理需要,⼜能满⾜⼈的⼼理需要,使⾝⼼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
美⾷的调和,是对饮⾷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
味是调和的基础。
阴阳平衡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饮⾷五味的调和,以合乎时序为美⾷的⼀项原则。
中国烹饪科学依据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制作肴馔。
追求肴馔适⼝,应以适⼝者为珍。
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观(⽂质彬彬,寓教于⾷)等4⼤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化的天⽣丽质。
中国的饮⾷⽂化除了讲究菜肴的⾊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餐的氛围产⽣的⼀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式。
中国饮⾷⽂化直接影响到⽇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饮⾷⽂化圈的轴⼼;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洲和⼤洋洲,可以说中国的饮⾷⽆处不在。
中国饮⾷⽂化是⼀种⾼品位的悠久区域⽂化,是中华各族⼈民在⼏千年的⽣产和⽣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饮⾷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旧⽯器时代):当时⼈们不懂⼈⼯取⽕和熟⾷。
饮⾷状况是茹⽑饮⾎,不属于饮⾷⽂化。
2.燧⼈⽒:钻⽊取⽕,从此熟⾷,进⼊⽯烹时代。
主要烹调⽅法:①炮,即钻⽕使果⾁⽽燔之;②煲:⽤泥裹后烧;③⽤⽯⾅盛⽔、⾷,⽤烧红的⽯⼦烫熟⾷物;④焙炒:把⽯⽚烧热,再把植物种⼦放在上⾯炒。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饮食的起源、烹饪技艺、饮食习惯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摄取食物,满足肉食和素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系。
饮食的起源与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北方人主要以小麦为主食,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食。
这种地域性的饮食习惯,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地域多样性的特点。
二、烹饪技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非常讲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四大菜系——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烹饪风格和口味特点。
其中,川菜擅长辣味,粤菜注重原汁原味,湘菜以麻辣而闻名,鲁菜则以糖醋口味为主。
这些菜系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厨师们对烹饪技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比如,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以炒、煮、炸、烧等方式为主,烹饪温度、火力的掌握精准,让食材的味道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腌制、熏制、蒸制等独特的烹饪技艺,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三、饮食习惯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饮食是社交的重要方式,宴席上的饭菜种类繁多,五味俱全,寓意着吉祥和福气。
古代的皇宫宴会更是十分讲究,每道菜品都讲究色、香、味、形的搭配和协调。
而在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中,主要以主食和配菜为主。
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配菜以肉类、蔬菜、豆腐为主,营养搭配合理。
另外,古代的饮食习惯还受到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比如,佛教对饮食有特殊要求,讲究素食和清真饮食,追求清静和清洁。
道教则强调草木为本,注重饮食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宗教信仰上的要求,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
四、饮食文化的价值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
中国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民俗

•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 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 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 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 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 时来临之意。
•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 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 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 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 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 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 面、素面、荤面、挂面……
• 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 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 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 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 道美食。
• 年糕: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 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 (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 升之意。
清明节食俗
清明与寒食 • 清明本是24节气之一。 •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两天,冬至以后一百 零五日 。一说源于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 一说源于禁火,禁火源于周代禁火旧制。 • 唐代,二节合一。 • 清明节各地饮食活动各异。有冷食祭坟扫 墓。有“吃会”。“讨清明”。吃清馃。
端午节的食俗
端午起源,传说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民 间有赛龙舟,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 放艾草,挂香袋,吃蒜挂蒜,插菖蒲等风俗活动。 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品就是粽子。粽子定型于 3000多年前。起源于远古祭祀。纪念屈原之说, 为后人附会,只是更深入民心,得于流传至今。 雄黄酒,是将蒲根切细、晒干,拌少许雄黄,浸 白酒,或单用雄黄浸酒制成。饮少许,余下撒床 席间,或涂抹儿童面额耳鼻,以避虫毒。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其丰富多样的菜肴和餐桌礼仪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展开论述。
一、食物的选择与搭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选择与搭配。
在中国,人们将食物分为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味并存的饮食让人们感受到了不同的口感和味道,增加了人们对食物的兴趣和满足感。
此外,中国人还非常重视菜肴的色、香、味、形,追求菜肴的美感和艺术性。
在传统的宴会上,菜肴的摆放和搭配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讲究,以求达到视觉上的享受和口感上的满足。
二、饮食的养生与平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饮食的养生与平衡。
根据中医的理论,食物被认为具有药物的作用。
中国人通过食物来调养身体,注重中药食疗和食补的理念。
比如,冬天人们会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姜等,以帮助身体抵御寒冷。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注重营养的平衡,追求五谷杂粮、荤素搭配的理念,以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
三、饮食的节令与传统节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节令和传统节日紧密相连。
在中国,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食物和独特的饮食习俗。
例如,春节期间,中国人会享用“团圆饭”,吃饺子和年糕,寓意团团圆圆、生活安康。
端午节时,人们喜欢吃粽子,取下邪恶和瘟疫。
中秋节则是赏月和品尝月饼的日子。
这些传统节日和相应的饮食习俗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四、饮食的社交与交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强调饮食的社交与交流。
在中国,人们喜欢与亲朋好友一起共进晚餐、共享美食。
聚餐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吃饭的方式,更是人们彼此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
此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还赋予了餐桌礼仪的重要性,例如“宾主尽欢”、“长辈先用”等礼仪规定,使得用餐过程更加有序、文明。
饮食的社交和交流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得以体现。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因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承。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技艺、饮食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饮食习惯、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的传承等角度,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注重平衡、谷类为主食、荤素搭配的原则。
中国人普遍认为,米饭、面食是主食,能给人提供丰富的能量;蔬菜、肉类、豆制品等是搭配的主要食材,能为身体提供所需的各种营养。
此外,中国人崇尚饮食的多样性,因此,每餐都会有多道不同口味的菜品,既有酸、甜、苦、辣的味道,又有酸辣、酸甜等多种口味的组合。
二、烹饪技艺中国的烹饪技艺源远流长,有许多独特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工具。
其中最有名的是八大菜系,即川菜、粤菜、闽菜、鲁菜、苏菜、浙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代表菜品,如川菜的麻辣味道、粤菜的鲜美口感等。
此外,中国的烹饪技艺还注重刀工和火候掌握,能让食材的味道更加出色。
三、传承与演变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不衰,并且不断与时俱进,融入国际化的元素。
传统的饮食文化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了许多经典菜品和烹饪技艺。
如北京的烤鸭、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等,成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
同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快餐文化的兴起、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等。
但是,中国人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得以保持独特性和活力。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独特魅力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它不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一种与家人、朋友共享快乐的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智慧,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总结: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饮食习惯、精湛的烹饪技艺和丰富多样的菜肴而闻名于世。
这种传统的饮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变得更加凸显,只有将其保留下来,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并享受到其独特的美食。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一、传统的饮食观念中国饮食文化重视均衡和谐,强调五谷为基础,饮食宜杂粮为主,倡导营养均衡,追求以粗糙、自然、原始的食材为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质量而非数量,强调“营养固本”,即食物的药性和营养价值与身体特点相匹配,避免过食伤身。
二、烹饪技艺独特中国饮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而著名。
中国厨师讲究火候、调味和造型三大要素,善于运用刀工、火功以及调料的配合,使得每一道菜品都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
中国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湘、浙、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烹饪技法,使得中国餐饮业世界闻名。
三、食材丰富多样中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多样,因此食材种类繁多。
五谷杂粮、肉类、水产品、果蔬丰富多样,因地制宜的生产方式使中国菜肴的色香味俱佳。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还牢固扎根于应季应时的观念,以及尊重自然原材料的选择,例如春季食用春笋、夏季食用苦瓜等。
四、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历史悠久,注重礼仪和谦逊。
从用餐准备到用餐结束,中国人注重端庄、热情和尊重。
例如,中国人会提前对客人进行招待、关心和照顾,座次的安排也十分重要,通常以长者和贵宾为主。
在饮食过程中,中国人还强调“共享美食”,把食物当做饭桌上的“信物”,用以表示对友好的尊重和感谢。
五、食用方式独特中国有许多独特的食用方式,如使用筷子取食、将饭菜放在共用的中央盘子上和共同切菜,均体现了中国人强调协作和团结的价值观。
此外,中国人对食物的烹饪方式也非常独特,如清蒸、红烧、涮、炖等,每种烹饪方式都有不同的目的和特点,使得中国菜肴的口感丰富多样。
六、传统节日和饮食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吃饺子和年糕,端午节期间喜欢吃粽子,中秋节期间人们喜欢吃月饼等。
这些传统节日食品不仅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也承载着祝福和祭祀的寓意。
总而言之,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强调均衡、谐和和礼仪。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和传统的总称。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研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了解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概念的内涵丰富而广泛。
它包括了中国烹饪技艺、餐桌礼仪、食物和餐具的选择、食材的烹调方法、区域性的饮食差异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揭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本质,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智慧。
中国传统烹饪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之一。
它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中国烹饪技艺包括了烹饪方法、调味品的使用、火候的掌握等方面。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这些烹饪技艺以其细致入微的烹调手法和精湛的刀工技艺而闻名于世。
除了烹饪技艺外,中国的餐桌礼仪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有着丰富的餐桌礼仪,从桌面摆设到用餐方式,都有规定和习惯。
比如,在正式的宴会或饭局上,中国人通常会进行敬酒的仪式,并遵循尊长先行的原则。
此外,餐桌上还有一些禁忌,如不能吹灭蜡烛和不可直接用手取食物等。
食物和餐具的选择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食物的质量和味道都在选择上有讲究。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餐具的使用,比如选择合适的碗、筷子和勺子,根据食物的不同使用不同的餐具。
食材的烹调方法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有炒、炸、蒸、煮、烧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这些烹调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烹调风格。
此外,中国的不同地区还有饮食差异,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中国的地域辽阔,各地有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因此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不尽相同。
比如,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这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地域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体系,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素食为主:中国的饮食文化以素食为主,注重蔬菜、水果、豆类等食材的烹饪。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和谐的追求有关。
2.重视健康和进补: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健康和进补,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营养的平衡。
在烹饪过程中,各种食材的搭配和烹制方法都体现了对健康的关注。
3.“色、香、味”俱全:中国饮食文化追求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同时要求菜肴具有香味和美味。
这也是中国烹饪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五味调:中国饮食文化强调五味调,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和协调。
在烹饪过程中,五味调不仅使菜肴口感丰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和平衡的追求。
5.奇正互变的烹调法: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烹调法多样,包括炒、炖、煮、炸、蒸等多种方式。
这些烹调方法不仅使菜肴口感各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变化和适应的重视。
6.畅神怡情的美食观: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关注食物的口感和营养,还注重食物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人们也追求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7.地域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这些地域特色与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8.民族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这些民族特色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有关。
9.文化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还通过华侨、留学生等渠道传播到海外。
在海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国际特色的中国餐饮文化。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深受历史、地理和民族多元因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了饮食习惯、烹饪技巧、食材选择等方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独特追求和热爱。
一、饮食习惯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视平衡和谐。
在古代,人们认为饮食应该以谷物为主,以五谷杂粮为基础,注重营养搭配。
每餐通常由主食、汤羹、菜肴和点心等组成。
主食以米饭、面食为主,而汤羹则以煲汤、炖品为主要形式。
菜肴则根据季节和地域的不同,采用多种蔬菜、肉类和海鲜等食材,烹饪成各种口味丰富的菜肴。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饭前饭后的清洁,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
二、烹饪技巧古代中国的烹饪技巧独具匠心,讲究刀工、火候和调味的技巧。
刀工精细是中国烹饪技巧的一大特点,刀法包括切、剁、刮、剁、剁、刮、切、剁等多种方式。
火候的掌握也非常重要,古代厨师们善于运用炭火、柴火和炉火等多种火候,使食材烹饪得到最佳的口感和色香味。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调味,擅长使用各种香料、调料和酱料,使菜肴更加美味。
三、食材选择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食材丰富多样,因此古代中国人有着丰富的食材选择。
在主食方面,米饭和面食是主要的食物,而在菜肴方面,古代中国人崇尚“荤素搭配”的烹饪理念,注重肉类和蔬菜的搭配。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喜欢使用各种野味和海鲜,如野兔、野猪、鳖、鲍鱼等,这些食材都可以烹饪成各种美味佳肴。
四、饮食文化与节日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节日密切相关。
中国人崇尚和谐、团结,因此在传统节日中,饮食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以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则是追忆先人的日子,中国人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并将美食供奉给祖先,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重。
端午节则是吃粽子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饮食艾草酒,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态度、饮食习惯、烹饪技艺和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被誉为世界四大美食文化之一。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下面将从中国饮食的历史渊源、典型菜系、烹饪技艺以及饮食礼仪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中国古代,饮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活动,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的宫廷御宴到民间的庆典盛宴,食物的种类、颜色、口味、烹饪方法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二、典型菜系中国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菜系而闻名于世。
八大菜系被公认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菜系,它们分别是川菜、粤菜、鲁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口味、风格和烹饪方法,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们对美食的不同追求。
三、烹饪技艺中国烹饪技艺以其精湛的刀工技巧和独特的烹调方法而闻名。
刀工是中国烹饪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刀工可以使食物更加美观,提升口感和食欲。
同时,中国烹饪注重火候的掌握,讲究时间、温度和火力的平衡,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养分。
炒、蒸、煮、炖等多种烹调方法的运用使中国菜肴有着丰富的口味层次和独特的风味。
四、饮食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饮食礼仪的规范和传承。
从古代的宴会制度到现代的饭局规矩,饮食礼仪一直被认为是展示个人教养和社交能力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餐桌上的座次、用餐顺序、菜肴摆放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礼节。
例如,尊长先食、客人先食主人下筷等都是中国饮食礼仪中的常见规矩。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
从传统的饮食习惯到现代的美食文化,中国饮食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天然和健康,强调饮食的和谐和平衡。
今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正逐渐受到世界的认可和喜爱。
中华美食正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和人员交流传遍全球,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和生活。
说说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说说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人对于饮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热爱,饮食文化也承载了社会文化、人际交往、审美追求等多种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统食材、烹饪方法、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演变等角度来探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就开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在此期间,饮食开始有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菜系。
例如川菜、粤菜、鲁菜等,它们都代表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味和烹饪方法。
二、传统食材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味,讲究“以食材为王”。
古人崇尚自然,强调食材的纯净和自然美。
传统食材通常包括五谷杂粮、新鲜蔬菜、肉类、海鲜、豆制品等。
这些食材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健康的。
三、烹饪方法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烹饪方法。
常见的烹饪方法包括炒、炸、煮、蒸、炖、炊等,每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锅勺的运用以及食材的搭配,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四、饮食习惯中国的饮食习惯也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注重节俭而克制,在饮食中体现出“三厢请客”的传统。
即主人首先品尝,然后才给客人,以示节俭和尊重。
此外,中国人还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深入人心,被视为是中国的国粹。
五、饮食文化的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新的餐饮方式如快餐店、外卖等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同时,全球化的影响也带来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
传统的中国菜谱中一直存在的食材和菜式可能会逐渐减少,被更多的西式食物所取代。
六、结语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丰富多样性。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饮食文化都在不断演变和创新,适应着社会的发展需求。
尽管现代餐饮方式带来了便利,但我们应该坚守传统饮食文化的核心,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饮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其中,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思想。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和影响。
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饮食中,讲究调养身体和追求平衡的理念是其核心。
饮食文化中的烹饪技艺和吃饭礼仪更是博大精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那种对物质与精神享受的追求。
二. 饮食与季节、地域的关系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和地域的概念。
不同季节和地域的饮食选择因气候和物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比如,南方人主食多以米饭为主,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
而在春夏秋冬之间,食材的选择也有所变化,人们追求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食材,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三. 饮食符号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存在许多与文化有关的符号。
比如,团圆饭在春节时是中国人传统的庆祝方式,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幸福。
另外,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四菜一汤”也传递着中国人人际友好和亲情重视的价值观。
四. 饮食与中医养生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医养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养生讲究“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草本植物、中药调料的应用等都体现了中医养生的理念。
五. 饮食与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还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尽管在现代社会,西式快餐和外来食品的流行已经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依然受到许多人的珍视和传承。
六. 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中国饮食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菜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美食之一。
同时,中式餐馆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其丰富多样的特点、与季节和地域的关系、饮食符号与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联、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以及对国际的影响,都使得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珍宝。
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讲究“食疗”、“养生”和“荤素搭配”,早在古代就有了“荤素调和、粗细相济”的饮食观念。
下面将从食材、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来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各地风味各具特色。
北方以小麦为主食,有烤麸、馒头等传统面食;而南方则以稻米为主食,有米饭、粽子等传统美食。
此外,鱼、肉、蔬菜等食材种类繁多,使得中国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
二、烹饪方法中国有着悠久的烹饪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方法。
烹饪方法包括炒、煮、炖、煎、蒸等多种,其中炒菜是最常见的烹饪方式。
中国厨师们擅长巧妙运用火候、调味料和刀工,使得一道菜可以有不同口味和风味。
三、饮食习惯中国人民注重饮食的平衡与调和,认为不同食材的搭配可以使人体得到全面的营养。
中国餐桌上的菜品通常都是有荤有素、有味有型,一荤一素的搭配,荤素搭配的原则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四、中国传统节日美食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通常会有特定的食物与之相配,比如春节吃饺子、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
这些传统美食既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又能增进亲情、友情,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地域风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各有特色,所以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也有所不同。
比如四川的麻辣火锅、广东的港式点心、陕西的肉夹馍、云南的过桥米线等,都是代表性的地方美食,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幅璀璨的画卷,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民族性融入其中。
丰富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方法、平衡的饮食习惯、传统节日美食以及地域风味的体现,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中独具特色,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饮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饮食文化涵盖了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等多个方面,不仅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和热爱,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第一段: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饮食被视为一种仪式,也是社交的一部分。
根据历史记录,周代的饮食文化尤为重要,封建王朝的宴会规模盛大,讲究着色、味道和食材的搭配,以及用餐礼仪。
【第二段:食材选择与健康生活】中国饮食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食材的选择十分讲究。
许多经典的中国菜肴注重平衡膳食,选用了丰富的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
以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为例,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和营养,并与蔬菜和肉类搭配使用,形成了均衡的饮食模式,有助于人体的健康发展。
【第三段: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的饮食文化在烹饪技艺方面有着独特之处。
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烹饪技艺包括炒、蒸、煮、炸、烧等多种烹饪方法,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工艺。
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现代厨师们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开发出更多烹饪方法和工具,使得中国菜系在国际上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第四段:餐桌礼仪的文化内涵】中国人注重餐桌礼仪,这是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餐桌礼仪是人们相互尊重、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
诸如在宴会中敬酒、尊老爱幼、尊重席位等都是餐桌礼仪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餐桌礼仪,人们能够表达出对他人的敬重和关爱,体现了家庭、友谊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第五段: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正逐渐被遗忘或淡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举办烹饪比赛和文化节等活动,以激发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以食为天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来说,不只是绘画、音乐、陶瓷等艺术作品拥有悠久历史,普通的衣食住行也充满着华夏民族的独特内涵文化。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谣被传诵千年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神农氏尝百草到炎黄二帝驱魔定中原;从禹帝建立夏朝到清朝灭亡,各朝各代都有它自己的饮食文化,而这些文化不但传承至今,而且会一直传乘到未来。
关键字:文化、传承、食物、朝代、工具发展
正文: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是以衣食住行为最基本的框架所发展起来的。
所以要想研究中国文化,必须要先研究衣食住行文化。
而这其中,饮食文化又最为重要。
提起食文化,我们不得不提这其中的工具——碗筷。
碗的出现不分地域,各地都有。
而筷子却仅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出现。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
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
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对于“吃”,那起源就可就早了。
自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那时的人们才能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开创了“石烹”时代。
并发明了炮、煲、炙、烙、熬等烹制方法。
到了新石器时期,神农氏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国食物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百草》。
神农还是中国制陶业的开创者。
生弄得制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专业的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
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
到了黄帝时代,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
黄帝作为兴灶作炊的食祖,《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盐的出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又一个飞跃。
到了夏商周时期,食物的原料大大增加,三代的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并习惯于以“五”为系列,如五谷(稷、黍、麦、菽、稻)、五菜(葵、藿香、蒜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
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非常多,如在过去的基础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类则更多,仅从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动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动物二十九种;蔬菜除了韭、葱、白菜和萝卜,还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种;水果除了桃、李之类,也新增栗、桑、杏、枣、柚等近三十种。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
烹饪方法也非常少。
周代石硙(wèi 石磨:“造治碾硙。
”)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
更为考究的是,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
到商代时,已出现了”圃”,即菜园子,到后来水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到周代时,又有了果园。
到商、周二朝,上层社会在夏季吃冰快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这个时期碎食工具已经出现,但是无论捣或砸,都还不能将粮食变成粉状,所以还
只能算是“粒食”。
三代时期对烹饪起最大促进的是发明了铜器,饮食逐步进入“铜烹时期”。
新的烹饪工具使人们学会了丁、条、丝、片等刀工和炸、熘、炒等烹调方法,并提出了“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调味原则,人类进入鼎香四溢的美味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肉食非常紧缺,这一阶段粮食、蔬菜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畜产品远离了千家万户。
但是,在上层社会仍保留着食肉的传统。
因此,统治者被时人称为“肉食者”。
而当时在南方,当地水产品十分丰富,也深受人们喜爱;在北方,食用水产品虽然不如南方人有条件,但由于缺肉,只能自行创造条件。
范蠡晚年就地养鱼,并著《养鱼经》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养鱼的著作。
由于战争给人员往来、货物流通、信息传播以及各种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广带来的诸多问题,再加上自然地理的差异,各地物产的不同,风俗习惯又不一样,逐步形成了南北两大食系,即中原食系和荆楚(含吴、越)食系,中原食系以粟、麦为主食,肉食主要靠羊、猪、鹿之类,而荆楚食系则是以稻米为主食,以鱼类为副食。
至于菜蔬和水果,南北食系也不一样。
秦汉时期不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中国饮食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这个时期,石磨已遍布各地,而用小麦磨出的面粉又白又细,最好吃。
小麦开始身价倍增,一跃成为各阶层人士刮目相看的粮食。
人们改“粒食”为“面食”。
从汉代起,传统的一日两餐制开始向一日三餐制转变,时称“三食”。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食品传世。
如馒头,面条、饺子、馄饨、江浙名食甘露酥、古井贡酒、泸州老窖、普洱茶、龙井茶等。
隋唐是饮食文化的高峰,食物品种空前丰富。
唐代禁食牛肉、马肉。
唐代曾多次颁发命令,说“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严禁宰杀牛、马。
和其他朝代的饮食风气明显不同的还有:此间吃螃蟹和吃鹿肉的人大大增多。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麋鹿数量在唐代之后便明显减少,后来竟成了“稀有动物”。
值得强调的是,温室蔬菜和人造冷饮也源于隋唐时期。
这段时期的传世食品有月饼、八宝白藕饭、北京烤鸭、汾酒、太白酒等
在宋代,以飞禽走兽制成的各种野味最为丰富,如鹌鹑、黄雀、黄羊、獐、鹿、兔、瓦、蛇等等,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其中野兔肉被时人视为上等的名贵食品,在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食蛇肉相当普遍。
在唐代及唐代以前,人们均以肉食为美。
然而,自宋代起人们逐渐开始了喜嗜素食,尤其是那些名士们更为重视食蔬。
在宋代,人们已经相当讲究食肴的美观。
他们认为,食品菜肴若能使人爽心悦目,不但可以增进食欲,还可以产生一些美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基于此,厨师们无论在食品造型方面,还是在色彩搭配方面,都分外下工夫。
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满汉全席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
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烹饪技艺精湛,
富有地方特色。
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