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部编版课文详解: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孟子》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2 词四首099 鱼我所欲也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二)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者能够。
2.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名著梳理及练习
.“ 部编版《儒林外史》名著梳理及其练习一.考点解读及其解题技巧◆考点剖析中考涉及的文体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的试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查: (1)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作品; (2)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出处及主要人物及性格;(3)新课标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作品,掌握:作家,主要人物的姓名、绰号、性格及有关故事 情节、作品思想方面的内容;(4)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评价性阅读等,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能对一些内容或人物作出自 己的评价。
如对名著整体、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的评价等。
主要题型有:选择类题。
填空类题。
理解概括型、感悟评价型和语言运用型。
◆解题技巧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 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对该知识点,要作具体而细致的复习, 要做到梳理清楚,心中有“数”。
具体应做到:1.广泛阅读,熟悉推荐的十二部必读的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
回目或梗概。
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2.精读一部分文学作品,精读可用勾画法、摘录法,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都作一番深入的探讨与研 究,得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3.要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在阅读名著时,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甚 至个别句子都要做好笔记,写感悟与体会可就整篇而言,也可抓住某一点去写。
4.名著阅读题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我们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较强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解答文 学常识和名著阅读题要抓住题旨,看清题目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作答。
5.掌握重点题型的的解析技巧: 考试题型:(1)文学常识积累题 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 12 部 (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 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5第三单元 感悟生命内涵9《谈生命》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5第三单元感悟生命内涵9《谈生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谈生命》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内涵。
这篇课文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他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对生命的问题会有更多的疑惑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帮助他们澄清观念,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帮助他们澄清观念,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3.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谈生命》的文本。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素材:与生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生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激发他们对生命问题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注音及解释归纳汇总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注音及解释归纳汇总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隧洞suì dòng : 即隧道。
蜗行wō xíng : 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yū tān : 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bó chuan : 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簇新cù xīn : 极新;全新。
~的大衣。
笑涡xiào wō : 脸颊上的小圆窝笑时深而明显。
喷薄pēn bó : 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 : 一般指全身是伤。
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第2课《梅岭三章》阎罗yán luó : 即间罗王,也称“间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捷报jié bào : 胜利的消息:~频传。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 :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取义成仁qǔ yì chéng rén :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第3课《短诗五首》漫漫màn màn : 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长夜。
路途~。
装饰zhuāng shì: 1.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品。
~图案。
她向来朴素,不爱~。
2.装饰品:建筑物上的各种~都很精巧。
舵手duò shǒu :1.操舵驾驶船的人。
2.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埋没mái mò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第4课《海燕》苍茫cāng máng : 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gāo ào :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风光和历史传说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以梅岭为背景,通过对梅岭的描绘,表现了梅岭的雄奇、险峻、美丽和富有诗意。
同时,课文还融入了梅岭的历史传说,使诗歌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对于诗歌的朗读、理解、欣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对于诗歌中描绘的梅岭风光和历史传说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大自然美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梅岭风光和历史传说的把握。
2.原因: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诗歌中融入了梅岭的历史传说,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背景知识拓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目录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
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 《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 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 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 灶更燃火。”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 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再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感情。 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 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满江红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 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 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 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 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 《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 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 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 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课堂笔记
《出师表》【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寓情于义”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
4.分析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的三项建议。
5.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础知识】1.生字正音崩殂(cú)陛(bì)下以塞(sè)忠谏陟(zhì)罚臧否(pǐ)攸(yōu)费祎(yī)猥(wěi)以遗(wèi)陛下咨(zī)诹(zōu)颓(tuí)二十有(yòu)一年桓(huán)闻(wèn)达危难(nàn)行(háng)阵和睦夙(sù)夜忧叹攘(rǎng)涕(tì)裨(bì)补阙(quē)疲弊(bì)恢弘(hóng)驽(nú)钝(dùn)以彰(zhāng)其咎(jiù)妄自菲(fěi )薄(bó)斟(zhēn)酌(zhuó)2.词语解释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
先,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
创业未半:创建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
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
中道:中途,半路上。
崩殂: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天下三分:指魏、蜀、吴三国的割据鼎立。
当时三国都已建立帝号。
益州疲弊:意思是蜀国力量薄弱。
益州,汉代州名,为蜀据地,其地相当今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
疲弊:困苦衰弱。
诚:实在,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
秋:时刻,时期。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
懈,松懈。
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在外戍守征战的武将。
忘身于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
身,自身,自己。
追:追念,怀念。
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意见。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2. 词四首课文同主题阅读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歌,通过对梅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在教材中,这首诗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古诗文之后,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可能更加深刻。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语言,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情景教学法。
通过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同时,通过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景教学法则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梅岭的印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分析意象:讲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023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23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篇:古代文学与诗词鉴赏- 研究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发展与演变- 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第二篇:现代文学与阅读理解- 研究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现代散文、小说、戏剧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技巧第三篇:片段改编与课文默写- 研究片段改编的方法和技巧- 掌握课文默写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四篇:写作与修辞手法- 研究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掌握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提升写作表达能力和修辞语言的运用第五篇:作文批改与写作指导- 研究作文批改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掌握写作指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改进作文写作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第六篇:阅读技巧与文言文阅读- 研究提高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水平第七篇:写作技巧与命题作文- 研究写作技巧和命题作文的基本要求- 掌握命题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解题策略- 提升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和应试水平第八篇:阅读技巧与标注摘录- 研究阅读技巧和标注摘录的方法和技巧- 掌握标注摘录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提高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和素养第九篇:写作技巧与记叙文写作- 研究写作技巧和记叙文写作的要求- 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提升记叙文写作的能力和表达水平第十篇:阅读技巧与议论文阅读- 研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技巧- 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升对议论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上提纲为2023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的知识点复内容。
通过复以上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研究成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3.短诗五首(课文同主题阅读)
《鸽子》沈尹默空中飞着一群鸽子,笼里关着一群鸽子,街上走的人,小手巾里海兜着两个鸽子。
飞着的是受人家指使,带着哨儿嗡嗡央央,七转八转绕空飞人家听了欢喜。
关着的是替人家做生意,清清白白的羽毛,温温和和的样子,人家看了喜欢;有人出钱便买去,买去喂点黄小米。
只有受尽里兜的那两个,有点难计算。
不知他今日是生还是死;恐怕不到晚饭时,已在人家菜碗里。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同我卞之琳"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我们甚至失去了黄昏》聂鲁达我们甚至失去了黄昏的颜色。
当蓝色的夜坠落在世界时,没人看见我们牵着手。
从我的窗户中我已经看见在遥远的山顶上落日的祭典。
有时候一片太阳在我的双掌间如硬币燃烧。
在你熟知的我的哀伤中我忆及了你,灵魂肃敛。
彼时,你在哪里呢?那裡还有些什么人?说些什么?为什么当我哀伤且感觉到你远离时,全部的爱会突如其然的来临呢?暮色中如常发生的,书本掉落了下来,我的披肩像受伤的小狗,踡躺在脚边。
总是如此,朝暮色抹去雕像的方向你总是借黄昏隐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9.《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理解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第二段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
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PPT《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 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 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 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 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 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 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 又何足挂齿?
文学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 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 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 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 坎坷的超然情怀。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 的“谁怕”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 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 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方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 (5)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美景的诗歌,作者通过对梅岭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材中,这首诗歌作为一篇经典的古代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感受到诗歌中的美。
但是,由于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陌生感,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梅岭三章》,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梅岭三章》,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阅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梅岭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阅读欲望。
2.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课文详解: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孟子》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2 词四首099 鱼我所欲也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二)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者能够。
2.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5.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三)一词多义1.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给予)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方法)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4.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比)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对)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四)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3.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完整句子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六)成语积累1.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2.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3.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五、鉴赏品读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本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本文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主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事例: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后被杀害,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不去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损害。
全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
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
因此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思想不至于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无礼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轻视而不屑接受。
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如今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天性。
1010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重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
二、全文展示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讲述唐雎受命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揭露了秦王的蛮横狡诈、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本质。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秦王不说(“说”通“悦”,喜悦,高兴)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二)古今异义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2.大王加惠古义:施予;今义:增加。
3.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用。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5.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对,正确。
6.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
7.以头抢地耳古义:撞;今义:抢夺。
8.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9.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10.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仅仅,只是;今义:徒弟。
(三)一词多义1.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4.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请于君广”)(六)成语积累1.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2.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五、鉴赏品读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首先,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选取一例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