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课)六上历史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目录

初中历史目录

六上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P1——P24)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第4课:活动课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P25——P62)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10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P63——P114)第11课:秦王扫六合第12课:罚无道,诛暴秦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9课: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115——P147)第20课:三国鼎立第21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3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4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六下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P1——P48)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和同为一家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P49——P88)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中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15课:活动课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P89——P138)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第18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9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2课:明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3课:明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第24课:活动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七上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P1——P26)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3课:收复新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6课:活动课模拟时时报道——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P27——P52)第7课:洋务运动第8课:戊戌变法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P53——P82)第11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2课:北伐战争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第15课:活动课模拟导游——冲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P83——P100)第16课:难忘九一八第17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第18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101——P118)第19课:内战烽火第20课:战略大决战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P119——P130)第21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P131——P140)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七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P1——P16)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17——P36)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37——P60)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活动课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P61——P76)第12课:民族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P77——P92)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P93——P118)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9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第20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1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第七单元:社会生活(P119——P125)第22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23课:活动课家庭的照片八上历史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P1——P26)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P27——P38)第4课: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P39——P60)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P61——P92)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第11课:活动课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12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3课:美国的诞生第14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15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P93——P104)第16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7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P105——P115)第18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美国南北战争第20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P116——P134)第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22课:活动课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P135——P150)第24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5课:世界的文化杰作八下历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1——P12)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P13——P32)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第6课:活动课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P33——P50)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P51——P62)第9课:美国经济的发展第10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P63——P72)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2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P73——P84)第13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4课:动荡的中东地区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P85——P102)第15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6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7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P103——P124)第18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9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20课:现代音乐和电影第21课:活动课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11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11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11课【字音字形】本文生字较少,注意正音。

【词语积累】(1)紫禁城:北京故宫的旧称,明、清两代的皇宫。

(2)朱漆门:朱红色的门。

(3)琉璃瓦:指古代的一种青色琉璃瓦。

(4)雕花翎:比喻“雕成花纹的雉(zhì)鸡的羽毛”,比喻画作、建筑细部的精巧。

翎,鸟翅和尾上的长羽毛。

(5)金銮殿:指太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

因宫殿的殿顶有一巨大的莲花宝座,故称“金銮殿”。

(6)脊兽:古代中国建筑瓦当上的兽形装饰。

有“跑兽”与“垂兽”两种。

“跑兽”因置于屋顶前端部位,一般由带角的兽头和四足组成,又称“走兽”。

每座宫殿的屋檐角上有走兽9个,有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ni)、押鱼、獬豸(xiezhi)、斗牛9种,象征着皇宫殿宇的尊严和神圣。

垂兽又称“脊兽”,它安放在垂脊的前端,形象也似骑马蹲坐的武士,故俗称“吻”。

它同檐角的一排“走兽”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种奇特的建筑装饰,具有与欧洲等国家古代建筑的显著区别,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一大特色。

(7)鎏金:涂金,或镀金的意思。

(8)蟠龙:指盘绕在柱子上的龙。

(9)御道:指专供皇帝走的路。

(10)玉玺(xǐ):皇帝的印,是至高无上的代表物。

碧玺:一种宝石。

古人以它和玉一样做印。

【内容结构】第一部分(1—2),概说故宫建筑群及历史沿革。

第二部分(3—9),说明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群布局统一的特点。

按空间顺序说明故宫建筑情况,由外向里,由前到后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又分为四层意思来说明:故宫总貌和它的整体布局;以太和殿为中心的中轴线上的建筑群;故宫的其它建筑;故宫在后三宫和御花园的建筑布局。

其中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写得最详细,其它部分只是一些陪衬性的说明。

这一部分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来说明。

第三部分(10—11),说明故宫建筑群富于艺术综观各部分有详有略的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特征。

【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坐落在北京城的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和风格独特之处,突出了故宫博物院在世界上崇高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年级历史上册辅导手册

六年级历史上册辅导手册

六年级历史上册辅导手册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发展1.1 古代埃及- 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成就(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 古埃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1.2 古代巴比伦- 巴比伦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社会的宗教、政治和经济状况1.3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1.4 古代中国- 夏、商、西周的历史沿革- 孔子和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成就1.5 古希腊- 希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 希腊神话、哲学、艺术和科学成就第二章:中世纪欧洲2.1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哥特战争和罗马帝国的分裂- 拜占庭帝国的兴起2.2 教的传播- 和早期教- 教的传播和教派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宗教改革2.3 阿拉伯帝国- 的起源和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阿拉伯数字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播2.4 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封建领主和农民的关系第三章:近现代史3.1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起源-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就- 著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3.2 探索新航路- 欧洲探险家的航海技术和航海路线- 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扩张- 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3.3 早期近代国家的形成- 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君主专制和议会制度- 宗教战争和自由的问题- 早期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3.4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的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的起源- 独立战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华盛顿、富兰克林等)- 美国独立战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3.5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和背景- 法国大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第四章:20世纪的世界4.1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如凡尔赛条约、国际联盟等)4.2 俄国革命和苏联的建立- 俄国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苏联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 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发展和解体4.3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希特勒、丘吉尔、斯大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4.4 战后世界的分裂与冷战- 冷战的原因和背景- 冷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和冲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对世界历史的影响4.5 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20世纪的科技进步(如原子能、计算机、互联网等)- 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如电影、音乐、文学等)- 20世纪的重要历史人物(如爱因斯坦、周杰伦等)希望这份辅导手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六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

【历史复习提纲】六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复习提纲】六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省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已经知道用火。

(属于长江流域)2. 北京人距今70万至20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他们的生活:①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②群居生活(因为自然环境恶劣);③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一大进步)。

3.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生活:①换生活用品;④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⑤过着氏族生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活在一起)。

4. 注意:①最早用天然火的是元谋人,大规模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学会了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 河姆渡原始居民:①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②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③住干栏式的房子(P8图片),过定居生活。

④懂得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等。

2. 半坡原始居民:①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③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P9图片),种植蔬菜。

④制造精美的彩陶,上面出现了刻画符号,有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⑤会纺线、织布、制衣。

(掌握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图片名称:知识链接:河姆渡干栏式房屋(上图)半坡半地穴式房屋(下图)房屋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

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图解历史图片名称:半坡居民的彩陶(上)和纺轮(下)知识链接:半坡的原始手工业,彩陶上的一些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2008年奥运福娃头上花纹的灵感即来源于此。

图解历史第三课华夏之祖1. 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为华夏族(今汉族主干)的形成奠定基础(炎黄子孙)。

六年级上册历史每课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历史每课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历史每课知识点第一课:远古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将介绍远古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会学习以下知识点:1. 早期人类的生活状态:狩猎、采集和使用简单工具。

2.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 两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

4. 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尼罗河、金字塔、法老王和良好的农业技术。

5. 古巴比伦文明的特点:两河流域、气候和灌溉系统。

第二课:古代中国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我们会学习以下知识点:1. 三皇五帝:中国传说中的第一批统治者。

2.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

4.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时期。

5.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和诸侯国的争霸。

第三课:希腊古国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会学习以下知识点:1. 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是最著名的希腊城邦。

2. 民主制度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发展。

3. 奥运会的起源:古希腊的奥运会是现代奥运会的源头。

4. 希腊神话:神话故事中的主要神祗和英雄人物。

第四课:罗马古国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古罗马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会学习以下知识点:1. 罗马的传说:罗穆罗斯兄弟和罗马建城传说。

2. 罗马共和国:罗马的政治体制和执政官制度。

3. 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尼禄和凯撒等罗马帝国的著名统治者。

4. 罗马法律:罗马法的重要性和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第五课:亚洲古国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亚洲古国的历史。

我们会学习以下知识点:1. 印度古国:印度河流域的哈拉悉多文明和著名的孔雀王朝。

2. 日本古国:古代日本的天皇制度和山本古墓。

3. 泰国古国:素可泰王国和阿育王朝的繁荣时期。

4. 韩国古国:高句丽和新罗等古代韩国的重要王国。

第六课:阿拉伯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阿拉伯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会学习以下知识点:1.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特征和沙漠气候。

六上语文第11课笔记

六上语文第11课笔记

六上语文第11课笔记
以下是《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笔记:
一、词语解释
1. 紫禁城: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2.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

3. 井然有序: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4. 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5.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奇特。

二、段落大意
1.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概括说明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2. 第二部分(第3-15 自然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3. 第三部分(第16 自然段):介绍景山及站在景山上看故宫的景象。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珍贵文物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写作特点
1.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对故宫博物院的介绍有详有略,详写了太和殿,略写了其他宫殿,突出了太和殿的中心地位。

2. 说明方法多样: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形象。

3.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同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六上第11课课堂笔记

六上第11课课堂笔记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1.重点字音:粘补( ) 扉页( ) 身着( ) 栖身之处 ( ) 2.重点字形:一艘 触礁 3.重点搭配: 一把小锯 一把斧子 一个箩筐 一支鸟枪 一把伞 一艘轮船 一只 木筏 一句名言 一个(一座)荒岛 4.填空: (1)《一本男孩必读的书》是 ,它的作者 在书中有 一句名言是 。事实上确实如此: ,即使在 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 , 一个 。
练习三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单元三告诉了我们 的修改方 法。老舍先生说:“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 得 ? ? ? ?”叶圣陶先生也说:“修改稿 子不要 ,要 。就是把全篇稿子 。” 2. 金江写的《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这一小诗让我明白 了 。

六年级上册第11课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11课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11课的笔记一、正音解词: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蟠龙(pán)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肃穆(mù)奏极(zòn)额枋(fāng)藻井(zǎo)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二、多音字:模:mó(模型)mú(模板)难:nán(难题)nàn(难民)三、近义词:玲珑——精巧独特——独到宏大——宏伟精美——精致矫健——强健雄伟——雄壮壮丽——壮观绚丽——瑰丽庄严——庄重和谐——融洽矗立——屹立/耸立/挺立迥然不同——截然不同井然有序——井井有条四、反义词:玲珑——粗糙宏大——渺小威武——懦弱完整——残缺精美——粗劣统一——分裂集中——分散笔直——弯曲矫健——蹒跚明显——模糊拥挤——宽松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五、理解词语:宏大:巨大;宏伟。

集中: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

文中指故宫建筑群整体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俗称:通俗地叫作。

矗立:高耸地立着。

矫健:强壮有力。

绚丽:灿烂美丽。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井然有序:指整齐而有秩序。

井然:形容整齐的样子。

六、词语辨析:【盘绕环绕缠绕】三个词都为动词,都有一个共同的语素“绕”,但“绕”的方式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

“盘绕”指围绕在别的东西上面,“环绕”指围绕在别的东西周围,“缭绕”指不必依托某物在空中漂浮。

【壮丽绚丽】两个词都为形容词,含褒义,都有好看、美丽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第11课学习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11课学习笔记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嬴政、咸阳
1、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

2、秦朝统一的条件:商鞅变法、长平之战、都江堰、人民渴望统一
3、秦朝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
1、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韩非提出,秦朝践行)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
3、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丞相:秦设明废)
4、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二)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半两钱),度量衡。

(三)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后来又推广隶书。

(四)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五)军事上:①北:北击匈奴(蒙恬),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②南:统一东南、岭南地区,修灵渠(沟通长江水系、珠江水系)。

秦疆域四至: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全册重点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全册重点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全册重点单元一:复古代中国的发展- 夏、商、西周的创建和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策- 远古时期的记载和史书单元二: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农耕时代中人类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二:指南针-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三:火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四:印刷术单元三:初秦时期的政治、经济- 高祖刘邦的政治斗争和建立西汉- 初秦的经济变化和统一货币- 秦朝政权的政策和法律单元四:西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西汉的政治制度和郡县制- 西汉的封建经济和农民的生活- 西汉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学术发展- 西汉的文化传承和艺术繁荣单元五:东汉与三国时期的变化- 汉朝的灭亡和东汉的建立- 三国时期的动乱和政权更迭- 庙堂与江湖:东汉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东汉的科技发展和医药进步单元六: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迁都洛阳与统治体系的重建- 英雄迟暮与曹操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与艺术- 边疆、僧侣和的传播单元七:隋、唐的政治与疆域的拓展-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和统一帝国- 复唐朝的政治格局和玄武门之变- 唐朝的对外关系和丝绸之路- 唐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单元八:宋、元的王朝更迭与社会发展- 五代十国的乱世与宋朝的建立-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金元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对外战争- 元代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交融单元九:明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 农民起义与明太祖的建立-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 明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明代的印刷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单元十: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变迁- 明朝的亡国与清朝的建立- 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理念- 清朝的封建经济和农民生活- 科举制度的改革和知识分子的兴起。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1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1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1课笔记一、生字词。

1. 生字。

-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 鎏(liú):成色好的黄金。

如“鎏金”,是一种镀金方法。

- 鳌(áo):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

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 檀(tán):檀香,常绿乔木,木材极香,可制器物及香料,又可入药。

- 乾(qián):八卦之一,代表天,旧时也指代男性。

在“乾清宫”这个词里读“qián”。

- 坤(kūn):八卦之一,代表地,旧时也指代女性。

2. 词语。

- 宏大:巨大;宏伟。

例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 精美:精致美好。

如“故宫里有许多精美的文物。

”- 矫健:强壮有力。

可以用来形容故宫建筑的姿态等,如“角楼的造型矫健。

”- 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形容故宫的布局,“故宫内的建筑排列井然有序。

”-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比如故宫不同宫殿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二、文章结构。

1. 总起。

- 开篇指出故宫的位置和历史地位。

故宫在北京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叫紫禁城,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这部分让读者对故宫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为下文详细介绍故宫做铺垫。

2. 分述。

-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故宫。

- 先介绍故宫的正门——午门,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从背面看有五个门洞,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有着特殊的意义。

- 接着介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对太和殿的介绍最为详细。

包括它的外观(色彩、规模、高度等),如“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还介绍了太和殿内部的装饰(龙的图案等),这些描写突出了太和殿的雄伟壮丽,它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在故宫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11课 故宫博物院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第11课 故宫博物院 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规模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
建筑
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布局
初读感知
故宫示意图
新知探究
按 顺 序 填 写 故 宫 示 意 图
内 廷
前 朝
神武门
御花园 坤宁宫 交泰殿 乾清宫
保和殿
中和殿
太和殿
武英殿
汉白玉石桥
午门








文华殿


金水河


新知探究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故宫哪几方面的内 容? 2.从文中第二自然段找出故宫的特点的 词语。
新知探究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 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 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 固。(赵州桥)
新知探究
御花园有什么特点?
➢御花园面积不很大
➢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
部分迥然不同
➢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作比较
新知探究
总结全文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1.作者是怎样从“前朝”过渡到“内廷” 的? 2.“三大殿” 和“后三宫”的建筑有 什么不同?
新知探究
1.作者是怎样从“前朝”过渡到“内廷”的?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广场西起
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
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
新知探究
1.按照“总—分—总”顺序,把“材料一”划分为三部分。

六年级课外历史知识

六年级课外历史知识

六年级课外历史知识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一扇窗户,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传承文化遗产,并且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训。

作为六年级学生,我们应该对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有所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六年级课外历史知识。

一、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人类是地球上独特的生物,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根据科学研究,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渐向世界各地迁徙。

最早的人类居住在洞穴中,靠打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部落和社会,进而演化成各个国家。

二、古代文明的发展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展较早的古代文明,比如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

这些文明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埃及的法老统治下建立了伟大的金字塔和众多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的黄河文明以及伟大的长城和精美的瓷器,都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强大和独特之处。

三、古代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使得人类社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例如,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促进了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还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了解,并且汇聚出新的思想和艺术。

四、历史名人的事迹和贡献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例如,中国的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广阔的领土,开创了亚历山大帝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除了了解历史名人,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格局,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战争和灾难,使得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和倡导和平。

六、历史故事和传说历史故事和传说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些故事和传说常常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11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11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11课是《故宫博物院》,以下是我对这课的笔记:1.重点字词:
缭绕(liáo rào) 矫健(jiǎo jiàn) 垠(yín) 诞(dàn) 裁(cái) 魄(pò)
2.近义词:
雄伟——雄壮矗立——屹立围绕——环绕庄严——庄重
3.反义词:
伟大——渺小雄伟——微小庄严——轻浮精致——粗糙
4.词语搭配:
高大的建筑高耸的围墙雄伟的建筑群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
5.句子理解:
①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
相连,而井然有序。

这句话写站在景山看故宫,展现了故宫的恢宏气势和整体布局。

其中“重重”、“层层”、“道道”、“错综相连”、“井然有序”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故宫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②故宫博物院,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这句话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其中“最完整”、“规模最大”、“木质结构古建筑群”等词语突出了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以上就是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书11课《故宫博物院》的笔记。

语文六上11课笔记

语文六上11课笔记

语文六上11课笔记一、重点字词字音:漫步màn 宏伟hóng 矗立chù琉璃liú横槛héng jiàn 几案jǐn 迥然jiǒng 字形:御道湛蓝浮雕矫健葱郁金銮殿迥然不同销毁二、重点词语解释:1. 宏伟瑰丽:规模宏大,庄重美丽。

2.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3. 金銮殿:唐朝皇宫里大殿名,是皇帝宝座所在的地方。

4.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5. 销毁:熔化毁掉。

6. 横槛:本义是门槛,这里指横嵌在殿门前作拦阻用的带有横木的栏杆。

7. 城台:城墙上的台榭。

8. 朱红:中国传统色彩名称,即朱砂的颜色。

9. 大殿:大雄宝殿的简称,一般指供奉佛像的正殿。

10. 几案:亦作“几筵”,放东西的几和古代席地而坐时用的筵席。

11. 矫健:强壮有力。

12. 葱郁:(草木)青翠茂盛。

13. 漫步:没有目的的悠闲走动。

14. 宝库:指极珍贵的东西的储藏室。

15.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剔透,通“雕刻”。

16. 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出来。

异彩,出色的新奇的光彩(指新奇的光色)。

17. 绚丽多姿:形容色彩华丽。

18.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耀眼的样子。

金碧,金黄翠绿颜色鲜艳耀眼。

19.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堂皇,雄伟豪华。

20.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举世,全世界。

三、文学常识《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作者黄传惕。

本文是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大体按照参观路线由南到北说明,依次介绍了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宝库等主要建筑。

最后出神武门,结束参观。

文章突出了故宫建筑的特点,同时介绍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格。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十一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十一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十一课笔记以下是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一课《故宫博物院》的笔记:**一、生字词**1. 紫禁城: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2. 矗立:笔直地直立,高耸。

3.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4. 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

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5. 金銮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即位,大婚,庆祝重大节日的地方。

6. 玲珑:指物体精巧细致。

7. 额枋:额,匾额。

枋,两柱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8.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 攒:积聚。

10. 镏金:把金子溶解在水银里,涂在器物表面。

11. 缭绕:回环旋转。

12. 肃穆:严肃而恭敬。

13.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14. 中轴线:中心线。

**二、多音字**1. 肖:xiào(肖像)xiāo(姓肖)2. 轴:zhóu(车轴)zhòu(压轴)3. 攒:cuán(攒动)zǎn(积攒)**三、近义词**1. 独特——奇特2. 宏大——宏伟3. 精美——精致4. 矫健——强健5. 雄伟——雄壮6. 绚丽——瑰丽7. 庄严——庄重8. 和谐——融洽**四、反义词**1. 完整——残缺2. 精美——粗劣3. 统一——分裂4. 集中——分散5. 笔直——弯曲**五、词语理解**1. 玲珑:指物体精巧细致。

2. 矗立:笔直地直立,高耸。

3. 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

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4. 矫健:强壮有力。

5. 缭绕:回环旋转。

6. 肃穆:严肃而恭敬。

7.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8. 井然有序:指整齐而有秩序。

**六、本文结构**1. 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和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以及故宫的建筑特点。

统编六上11《故宫博物院》

统编六上11《故宫博物院》
3.默读全文,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哪些 建筑?填写故宫示意图。
1.按照“总—分—总”顺序,把“材料一”划分为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概括说明故宫 位置,历史和建筑特点。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分别介绍故宫 博物院的建筑。 第三部分(16自然段)从景山鸟瞰故宫, 再次点明故宫特点。
品读课文: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介绍了什么?
材料一介绍了故宫的建筑位置、布 局及功用;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及 修复中遇到的奇迹;材料三介绍故宫 的历史、地位及参观顺序;材料四介 绍故宫平面图以及开放区域。
《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要根据自己的 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疫情结束后,如果你想去故宫游览,需要 规划参观路线,你会仔细阅读材料( 一 )、材 料( 三)和材料( 四 )。如果你要为外国友人 介绍三大殿的情况,你应该认真阅读材( 一 ), 如果你想给他们介绍太和门重修的故事,你应 该认真阅读材料( 二 )。
统编六上第11课
故宫博物院
非连续性文本
你会根据下面的任务,怎样阅读书上提供的材料呢?
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 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 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游故宫真遗憾!
各国领导人游览故宫
美国总统
英国首相
印度总理
材料一作者
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34年生。从小喜 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 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 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 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 文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六上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

六上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
方法
剪,卷,贴……
工具
剪刀,双面胶……
材质分析
纸质类:纸盒、纸板……
色彩丰富易加工
金属类:铁丝、易拉罐件……
规整光洁
塑料类:饮料瓶、光盘……
透明美观

1、看图片,了解我国险峻的环保状态,垃圾山,河面漂浮物、景点垃圾……严重破坏环境卫生,这里面有易拉罐,包装盒,饮料、矿泉水瓶,旧衣服,旧画报……
想一想,这些东西真的毫无用处,只能走进垃圾场吗?
2、欣赏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创作的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出示课题——《废旧物的“新生命”》




(1)纸质类:纸盒、纸板… 色彩丰富易加工
(2)金属类:铁丝、易拉罐件… 规整光洁
(3)塑料类:饮料瓶、光盘… 透明美观




1、出示制作要求
以瓶、杯、盒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形体特征,通过联想,制作一件特征突出的工艺品。
2、各小组讨论制作方案。
3、领取材料,进行制作。




提供评价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 上册 第11课
课 题
《废旧物的“新生命”》
主备人
使用人

一、课标要求
第三学段(5~6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学会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同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回、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教学领域:
造型·表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2、尝试废旧物品利用,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有意义的制作,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探究能力。

(1—11课)六上历史学习笔记

(1—11课)六上历史学习笔记

班级: 姓名:李老师寄语:经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和做题,我们对于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次修订版的笔记,比刚开始学习时深入,个别地方措辞与前所背简答题略有出入,无碍大局,若背习惯了简答题,答题时用简答题的答案就可以,我就是换个角度让大家看一下,防止大家思维僵化。

希望同学们合理安排好时间复习,已经很熟练的,就过去。

重点记忆、理解自己不熟悉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请大家A4纸缩印、装订,否则排版易乱。

若有错误,请大家告知,好进一步修订。

祝大家期末考个理想的成绩!——丁酉年腊月初三2018年1月19日七年级上册历史1、2、3、4单元 学习笔记 一、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二、中国历史分期中国古代史(距今约170万年——1840年)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 三、中国古代史分期原始社会: 原始人类 原始农耕 黄帝 尧舜禹 (元谋人—大汶口) 奴隶社会:产生、发展、繁荣和瓦解: 夏 商 周(春秋瓦解)形成和初步发展 --------------------------------------------- (战国)秦汉 分裂和民族融合 --------------------------------------------- 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 繁荣------------------------------------------------------------- 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明清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23课)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六上11课课堂笔记

六上11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课堂笔记一、我会写:谜mí(猜谜、灯谜、谜语)尚shàng(尚且、和尚、尚未)氧yǎng (氧气、缺氧、氧化)倾qīng(倾角、倾斜、倾倒)揭jiē(揭开、揭穿、揭发)斑bān(黑斑、斑点、斑白)燥zào(干燥、枯燥、口干舌燥)漠mò(沙漠、冷漠、漠不关心)磁cí(磁场、磁性、磁卡)御yù(抵御、防御、御寒)素sù(朴素、色素、素食)盗dào(强盗、海盗、盗取)培péi(培养、培育、栽培)二、多音字:奔bēn (奔走)bèn (投奔)薄bó(单薄)báo(薄纸)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三、近义词:猜测——推测发达——先进起源——发源提供——供给适合——适应足够——充足分析——解析决定——决心枯萎——干枯环绕——围绕抵御——抵抗探索——探究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四、反义词:猜测——坚信发达——落后吸引——排斥紧密——疏远足够——缺乏相似——迥异相信——怀疑揭开——遮盖干燥——湿润稀薄——浓厚遥远——邻近五、理解词语:发达:(事物)已有充分发展;(事业)兴盛。

有机分子: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组成有机物的分子叫有机分子。

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沧海一粟:意为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借以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起源:事物发生的根源。

能源: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如燃料、水力、风力等。

枯萎:干枯萎缩。

稀薄:稀少,淡薄。

抵御:抵挡;抵抗。

造句:我们应当团结起来, 一致抵御外敌。

考察:细致深刻地观察。

六、词语扩展:形容不放弃的词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水滴石穿前赴后继知难而进义无反顾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七、句子解析:1.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设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姓名:李老师寄语:经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和做题,我们对于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次修订版的笔记,比刚开始学习时深入,个别地方措辞与前所背简答题略有出入,无碍大局,若背习惯了简答题,答题时用简答题的答案就可以,我就是换个角度让大家看一下,防止大家思维僵化。

希望同学们合理安排好时间复习,已经很熟练的,就过去。

重点记忆、理解自己不熟悉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请大家A4纸缩印、装订,否则排版易乱。

若有错误,请大家告知,好进一步修订。

祝大家期末考个理想的成绩!——丁酉年腊月初三2018年1月19日七年级上册历史1、2、3、4单元 学习笔记 一、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二、中国历史分期中国古代史(距今约170万年——1840年)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 三、中国古代史分期原始社会: 原始人类 原始农耕 黄帝 尧舜禹 (元谋人—大汶口) 奴隶社会:产生、发展、繁荣和瓦解: 夏 商 周(春秋瓦解)形成和初步发展 --------------------------------------------- (战国)秦汉 分裂和民族融合 --------------------------------------------- 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 繁荣------------------------------------------------------------- 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明清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23课)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3、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起了重要作用。

注意:最早用天然火的是元谋人,大规模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学会了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三、父系氏族:大汶口原始居民(山东)。

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华夏之祖一、炎黄战蚩尤1.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

2.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败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

3.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炎帝和黄帝1、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哪些?炎帝的贡献:发明了农具,教人进行农业生产。

黄帝的贡献:衣食住行衣:制衣食:挖井住:建造宫室行: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

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舜禹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注意:我们所说的禅让制,只存在于尧、舜、禹时期。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0课)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2.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注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禅让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奴隶社会开始的世袭制。

4.夏商西周的更迭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不利影响是后来诸侯实力大增,周王室渐渐失去对全国的控制,名存实亡)实质:确立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齐鲁大地、《齐鲁晚报》、《燕赵都市报》都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它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2、在青铜时代人们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都被称作“青铜文明”。

包括:①农业;②手工业;③畜牧业;④商业等。

青铜文明: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已有了铜质小件工具)1、青铜制造灿烂:商朝。

代表:司母戊鼎(规模最大,殷墟出土)四羊方尊(造型精美)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

西周的代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毛公鼎(出土铭文最多)。

三星堆文化:与商周同期,成都平原代表: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手工业2、陶瓷业:最早发明瓷器。

3、玉器业:玉虎、玉象。

农业:五谷、商周齐备。

选种、施肥、治虫害。

西周: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畜牧业:牲畜围栏、专门的牧场。

3、奴隶的悲惨生活: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可随意转让和买卖;祭祀时做贡品;奴隶主死后用来殉葬。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奴隶社会:夏(产生)商(发展)西周(繁荣)春秋(瓦解)东周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戎族入侵,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即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先后顺序是:齐桓公、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争霸:时间: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特征:争霸。

原因:周天子地位下降。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1)齐桓公最早称霸(“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1、位置优越,盛产鱼盐;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最主要原因)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b.改革军制,建立强大军队;C.策略是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称霸方式是通过诸侯会盟,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称霸方式是:城濮之战春秋战役:城濮大战。

公元前7世纪,晋楚争霸(晋胜)。

(成语:退避三舍)。

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共同原因是:以变求强(改革)。

消极:带来种种灾难。

影响积极: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加快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时间:前475——前221战国:特征:兼并。

1、(韩赵魏)三家分晋2、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地图位置巧记:齐在东,楚在南,西有秦,北有燕,从北向南赵魏韩)4、战国战役:桂陵之战(齐“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围魏国,救韩国”、减灶计)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大战,赵大败,东方六国无力抵挡秦国。

)成语对应的历史事件:退避三舍→城濮大战问鼎中原→楚庄王称霸卧薪尝胆→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赵括)东方六国再也无力长平之战战影响典故交战国战役时期晋文公称霸退避三舍晋VS楚城濮之战春秋抵御秦国进攻纸上谈兵秦VS赵(公元前260年)齐国强大减灶计魏VS齐马陵之战魏国重创围魏救赵魏VS赵齐桂陵之战国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一、大括号版:1、含义:大变革是指春秋战国时社会性质变化,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2、实质: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

3、表现生产工具变革:铁农具在春秋时开始出现,战国时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牛耕在春秋末年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经济上(意义: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影响:铁农具、牛耕使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水利变革都江堰,战国时秦太守李冰,岷江中游。

功能:防洪灌溉。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政治上: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思想上:百家争鸣。

军事上:各诸侯国战争连绵不断,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基础。

纯文字版: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

最本质的变革是: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变革,即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

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即铁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战国时期。

3、如何理解春秋战国的变革?①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治上: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展开变法运动,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③思想文化上:各个学派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④军事上:各诸侯国战争连绵不断,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基础。

二、A、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人物、目的、内容、作用。

(戏称:“庖丁解牛”版)背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时间和人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目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内容:战: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的影响:商鞅变法和各国变法使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形成。

B、商鞅变法成功了吗?为什么能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1、成功了。

2、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国君支持,百姓拥护;变法执行坚决。

3、启示:正确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任用人才,坚持改革。

C、附:(商鞅变法“内容”部分简称:课本版)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内容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附:(商鞅变法“内容”部分单元拓展版,戏称:单纯版)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内容2、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注意:1、至于答题时,是用A版(“庖丁解牛”版)、C版(课本版)还是D版(单纯版),大家头脑灵活一点儿,视题目和材料而定。

遵从“论从史出”的答题原则。

2、答题时是用“套路”还是用“散打”,视题目和材料而定。

遵从“论从史出”的答题原则。

(“套路”者,整个内容全上;“散打”者,见招拆招,只用“套路”中的一个部分。

往届不少同学答此题每次都是满满的“套路”,很多时候全答上是有苦劳没功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