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导学案 课后作业 高中语文

合集下载

8.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导学案1、理清文章结构,积累文言知识点。

2、学习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预习案: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自安,感斯人言,是夕..()二年,恬然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部抒情长篇小说,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在被迫逃亡途中的遭遇和沉醉于琵琶音乐中的心境。

该文艺术性极高,语言优美,以及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令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引。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琵琶行并序》这一篇重要的文学经典,给大家提供一份名师导学案,旨在通过深度解读和阅读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文所展现的艺术风采和人文内涵。

一、前置知识概述1.古代舞蹈古代舞蹈是指在显著时期(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10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及传承。

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艺和精神内涵,表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以及中国的灿烂文化。

2.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古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器乐和声乐等多个方面。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课程阅读1.作品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小说。

该文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被迫逃亡的故事,她经过多次辗转,最终抵达塞外。

在逃亡的过程中,王昭君发现了琵琶这种乐器的魅力,并沉淀了她那独特的人生境界。

2.作品分析1)情节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情节主要分为两个环节:虞倩婉教王昭君练习琵琶,王昭君下落不明。

整个故事情节流畅,有着清晰的线索,表现了王昭君在意外之间的生活历程,以及她对琵琶音乐的真正热爱和追求。

2)文学手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运用的文学手法丰富多样,尤其是白居易所运用的心理描写和言语交流,用他独特的情感语言,表现了王昭君在琵琶音乐中的心理变化。

3.文章思考1)人文思考《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极富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它所表达的却是超越个人的普遍人性。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更可以感受到人性从困境中崛起的力量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人性真谛的机会。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自主翻译课文;(4)分析并欣赏本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与情感的交融;(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2)理解音乐与人生的紧密联系,认识到音乐家的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4)培养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3)分析文本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4)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音乐与情感的交融;(3)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介绍《琵琶行(并序)》的起源和流传;(3)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文本的音乐美;(2)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并自主翻译课文;(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音乐与情感的交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家的情感;(3)阐述音乐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强调音乐家的责任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进行音乐创作或表演;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深入了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琵琶行_并序》导学案答案.doc

《琵琶行_并序》导学案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过程】一、实词1.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③数词,几 /名词,数量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⑤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2.①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后一年。

②“因为”古义:于是写了。

今义:连词,表示原因。

“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

今义:长句子。

③古义:整理。

今义:整治,治理。

④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的。

⑤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超出一般。

⑥古义:刚才。

今义:朝前面。

⑦古义:突然,一下子。

今义:暂时。

3.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动词,弹奏三、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

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溢浦口送客。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4.判断句。

本来是长安倡女。

5.省略句。

使其快弹数曲。

五、1.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②第一段:“混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由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1、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自号“酔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

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

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琵琶行》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

《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准备】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课前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对音乐、人生和哲理的思考。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2)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鉴赏其他古典诗歌。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和鉴赏练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2.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的诗文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诗文的熟悉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琵琶曲和图片展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经典名句赏析: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琵琶行》中的经典名 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 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 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行》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 境。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琵琶行》 的背景、作者、主题和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学习 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等 奖设计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6 教学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琵琶行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和 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琵琶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 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
《琵琶行》的背景介绍
作者白居易简介
《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经典名句赏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经典名句的赏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讲 解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 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
2.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1. 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琵琶行并序》【导学资料】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文学常识】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理解琵琶女的故事,体会人生百态;(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的鉴赏;(3)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琵琶行并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3)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探讨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3)交流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3)阐述作者情感态度及其内涵。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自己赏析文本;(3)挑选学生代表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3. 选择一位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与同学交流。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能够解读诗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2. 诗中复杂情感的表达和理解。

3. 诗文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琵琶、江州等。

(2)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深入了解诗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相关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文内容、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1)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1)

6、《〈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共3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阅读白居易其人其诗,走进白居易的诗歌世界;2、熟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

二、自主学习1、课前阅读缀玉联珠六十年,谁叫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悼亡诗2、阅读积累白居易其人其诗,走进白居易的诗歌世界。

三、课内探究1、请找出每一部分与小序的对应之处。

2、请用诗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可自己创作,可以找书中原句)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结合内容,梳理诗歌线索;2、赏析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描写。

二、自主学习勾画诗中音乐描写的句子,并背诵。

三、课内探究赏析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描写。

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总结诗歌重点字词及艺术特色;2、配乐诵读诗歌,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诵读能力。

二、自主学习总结积累诗歌重点字词。

三、课内探究1、诗歌重点字词及艺术特色总结交流。

2、多种形式配乐诵读诗歌。

3、扩展阅读(1)《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并与《琵琶行》比较,完成后面习题。

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①,恩怨相尔汝。

②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

此据李汉编《韩昌黎集》,别本亦作“妮妮”或“呢呢”。

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1)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变化,简析本诗所用的比喻的特点和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中意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中深层次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分析并总结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中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诗句为例,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和背诵方面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在关键词语和典故理解方面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及对诗文意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琵琶行(并序)》文本。

2. 与诗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3. 诗文解读和分析的相关参考书籍。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背景,自主学习诗文,理解关键词语和典故。

2. 第二课时:合作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课堂讲解,课堂练习。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把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4)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理解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剖析;(3)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及其作品《琵琶行并序》;(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2)学会用心去感受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理解诗文内容;3.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4. 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及创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具有文学素养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小序及诗歌的内容;
2、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相似之处,把握诗歌主旨;
3、赏析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学习重难点: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相似之处,赏析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课时:2课时
(第一节课重在读懂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第二节课重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前预习作业:
1、熟读诗歌及小序;
2、归纳诗歌各段的内容大意;
3、分析第二段描写的琵琶声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名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同为白居易诗作中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读一读,品一品。

二、理解、把握诗文内容
1、诗前有小序,诗人在小序中交代了哪些内容?
“元和九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些句子交代了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

交代了与诗歌创作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情感。

2、在课文中,诗歌被分成了五段,请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各段的内容大意。

(第一段)秋夜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为君翻作《琵琶行》
(第五段)江州司马青衫湿
3、请找出小序与诗歌内容的对应之处
(第一段)秋夜江边闻琵琶——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三、分析诗歌的主旨
1、从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入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字面理解,天涯沦落人,沦落天涯之人,同是流落边地之人。

抒发沦落天涯之感。

2、从塑造的人物形象入手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有何相似之处?
补充背景知识,知人论世:
该诗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第二年。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

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污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

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得罪权贵的真正原因,是白居易写的政治讽喻诗引起权贵的嫉恨。

琵琶女与诗人的相似之处:
①同是从京城来
一位是京城倡女“自言本是京城女”,一位是京城贬官“我从去年辞帝京,蛰居卧病浔阳城”。

②同是有才华之人
一位是名满京城的艺人,一位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③同是流落边地,际遇由荣转衰
琵琶女年老色衰嫁商人,诗人直言相谏遭贬谪。

④同处穷乡僻壤,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

琵琶女“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诗人“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⑤前途未卜,对未来有焦虑。

琵琶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

小结:
琵琶女饱经风霜,忧思满怀;诗人被贬边地,也有满腹的忧愁暗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和琵琶女身世遭遇相近,写琵琶女,更是写己;伤琵琶女,更是伤己。

3、结合小序提供的信息把握主旨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诗人感人言,有迁谪意。

诗歌主旨:
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表现自己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之情。

(同为沦落天涯的悲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在于鉴赏诗人的表达技巧。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和诗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一点是两人均有过人才华。

才华体现在哪儿?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来寻一寻。

二、诗人如何表现琵琶女的才华?
1、直接描写精妙绝伦的琵琶弹奏。

(集中在诗歌的第二段)
2、让琵琶女自叙身世。

“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3、侧面描写
“主人忘归客不发”,用主人和客人听到琵琶声忘乎所以来表现。

4、环境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听众悄然陶醉在美妙的琵琶声中。

三、同是有才华之人,诗人的才华体现在哪里?
1、有关文化常识补充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其名字有关的小故事: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之际》: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

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尔。


2、诗中觅才情
赏析诗中描摹琵琶声的语段
①善用比喻,调动各种感官感觉如听觉、视觉、触觉来写音乐,让乐声形象、可感。

②写出了琵琶声的变化
大弦嘈嘈如急雨:急促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软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冷滞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③以无声衬有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琵琶曲的变化藏着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白居易听出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并且用诗句表达了出来。

诗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是提示。

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迟疑、腼腆。

不便与陌生人见面。


前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音乐旋律和缓低沉。

此时独守空船,倍感孤独、忧伤。


欢乐颂: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演奏者不断变换指法,琵琶声明快欢畅,清脆圆润。

因为回忆起昔日色艺双全、名震京城的欢乐时光。


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清冷凝滞。

生活际遇发生了重大变化,琵琶女陷入沉思之中。


控诉调: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对命运的不满、控诉。


四、作业:
诗人的才华还体现在写景句中,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完成两个作业:
1、课文中写景的诗句不多,看似随意且不露雕琢的痕迹。

请把这些诗句找出来,说说它们对表现全诗的主旨和意境有什么作用。

2、背诵课文第二段。

附:
第一课时板书:
第二课时板书: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秋风中的枫叶、芦苇,渲染秋天的冷落萧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伤感凄凉的基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江水无声,秋月无言,以无声衬托有声,充分写出了听众为琵琶声所陶醉、静静回味的场面,且与上述秋景相呼应。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是琵琶女自述际遇,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又没有朋友知音。

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3、理解小序及诗歌的内容;
4、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相似之处,把握诗歌主旨;
3、赏析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学习重难点: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相似之处,赏析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请同学们完成以下预习任务:
1、熟读诗歌及小序
2、请归纳诗歌各段的内容大意
5、尝试探求诗歌的主旨
4、分析第二段描写的琵琶声的特点
《琵琶行(并序)》课后作业
3、课文中写景的诗句不多,看似随意且不露雕琢的痕迹。

请把这些诗句找出来,说说它们对表现全诗的主旨和意境有什么作用。

4、背诵课文第二段。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