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振幅、周期和频率(初中 物理教案)
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 教案
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 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LC 振荡电路的固有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2.会用公式LC T π2=或LC f π21=定性分析有关问题,并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LC 振荡电路的周期公式,频率公式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定性地得出电感L 大(小)、电容C 大(小)、周期长(短)的结论。
2.难点:为什么电容越大,电感越大,周期就越大?通过对电容充放电作用,线圈的自感作用对公式LC T π2=进行定性分析,以利于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三、教具1.LC 振荡回路示教板,准备两个以上电感不同的线圈(可拆变压器的220V 线圈),电容器2.大屏幕示波器(观察振荡电流周期变化情况)等四、教学方法:实验演示五、学生活动设计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出振荡电流周期与电感L 、电容C 值大小定性关系。
2.通过对小收音机的观察,分析收音机谐振电路的周期是如何调节的。
3.通过练习训练,巩固周期频率公式。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磁振荡具有周期性,振荡电流的周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电感L 、电容C 的大小对振荡的快慢有怎样的影响?其它因素(q 、i 、U 大小)与周期有没有关系?下面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1.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1)周期:电磁振荡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
(2)频率:一秒钟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3)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振荡电路里没有能量损失、发生无阻尼振荡时的周期和频率。
设问: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与LC 回路中的电感L 、电容C 有何关系(定性)?演示实验简介图1所示电路,多抽头带铁芯的线圈,L 值较大(可用220V 或二个110V 可拆变压器线圈串联而成)2-3个电解电容器(100μF 、500μF 、1000μF )演示电流表(指针在表盘中央),二个电源(6V ,45V )等操作和观察 观察什么?(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快慢)选用不同的L 或C 值,发生电磁振荡时,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快慢程度(周期和频率)与L 、C 值的初步关系是什么?启发同学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得到①电容C 不变时,电感L 越大,振荡周期T 就越长,频率越低。
9.2振幅、周期和频率
在相隔一个周期T的两个时刻,振子只能位于同一个位置,其位移相同,合外力相同,加速度必定相同,选项C是正确的.
相隔T/2的两个时刻,振子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位置可位于P和对称的P′处,在P处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在P′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长度并不相等,选项D是错误的.
本题求解时很容易忽视第二种情况,需综合利用学过的概念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对解的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img src=c:\全科学习\高二\物理\9.2振幅、周期和频率\6.bmp>
【点击易错点】
例3 如图9-2-3所示,小球m连着轻质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O是它的平衡位置.把小球拉到距O点1 cm的A点,轻轻释放小球m,经过0.2 s小球运动到O点,如果把小球拉到距O点3 cm处的B点(在弹性限度内),则释放小球后,小球振动周期是多少?
2.周期和频率
(1)定义: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振动的周期,用T表示.
<img src=c:\全科学习\高二\物理\9.2振幅、周期和频率\1.bmp>
<img src=c:\全科学习\高二\物理\9.2振幅、周期和频率\2.bmp>
3.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实验表明:对于同一个振动系统,振动的振幅可以改变,振动的频率(或周期)却是不变的.事实上,物体的振动频率(或周期)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振幅的大小无关,所以又叫固有频率(或固有周期).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正确.
点拨 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运动具有往复性、对称性和周期性.在同一位置P,振子的位移相同,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也相同,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在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个位置,动能、势能对应相等,回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运动时间也对应相等.
频率与振幅教学设计
频率与振幅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频率与振幅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建议。
频率和振幅是描述周期性运动的重要概念,在物理和工程学科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频率和振幅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理解频率和振幅之间的关系;- 分析周期性运动的图像和图表,并解释其频率和振幅的含义;- 运用频率与振幅概念解决与周期性运动相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以下是建议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1. 引入频率和振幅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频率和振幅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频率和振幅的计算:介绍频率和振幅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演示和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步骤和原理。
3. 周期性运动的图像和图表:展示周期性运动的图像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图像和图表中的频率和振幅信息。
4. 频率和振幅的关系:说明频率和振幅之间的关系,例如,频率增大时振幅对应的变化。
5. 频率与振幅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运用频率和振幅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6. 实验和观察:组织与频率和振幅相关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加深对频率和振幅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提高研究效果。
2. 实践性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频率和振幅的概念、图像和图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分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机械振动、振幅周期和频率
机械振动、振幅周期和频率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2)知道怎样描述机械振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机械振动的共同特点,从而总结出机械振动的定义,进而引出表示机械振动的物理量。
3.在物理方法的教学中,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只介绍一个轮廓,把定量的讨论放低,只做定性的研究,要用定性的语言来叙述和分析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和分析比较复杂物理过程的培养。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明确产生机械振动的条件。
(2)对表示机械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特点的理解。
(3)对回复力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4)对表示机械振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频率)的掌握。
2.难点是机械振动这种复杂运动形式的理解和描述。
三、教具演示机械振动的弹簧振子、单摆、大口瓶与鱼漂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几种振动:弹簧振子,单摆,在大口水瓶中上下振动的鱼漂。
让学生观察上述运动的共同特点——往复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1.机械振动(1)机械振动的定义: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常常简称振动。
(2)产生机械振动的条件平衡位置:振动停止时物体所在的位置。
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分析水平的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可以请学生说:当振子离开平衡位置时,能够使振子回到平衡位置的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特点是怎样的?再分析图1弹簧下端的物体的振动。
将物体由平衡位置向下拉下一小段距离后释放,当物体在平衡位置下方时,重物所受合外力向上指向平衡位置;当重物在平衡位置上方时,重物所受合外力向下指向平衡位置。
就是说,重物偏离平衡位置后,总受到一个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重物将回到平衡位置,这个合力就是回复力,在这个实验中回复力是由重力和弹簧的合力来充当的。
回复力是根据力的效果来命名的。
产生机械振动的条件:(1)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后,受到回复力的作用;(2)运动中物体所受到的阻力足够小。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一物理振幅周期和频率 精品
§9.2 振幅、周期和频率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振幅、周期和频率。
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3、知道什么是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重点:简谐运动的周期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描述机械运动都需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但不同的运动具有不同特点,需要引入不同的物理量。
描述圆周运动,引入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这就是振幅、周期和频率。
二、新课教学:1、振幅: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动的振幅。
用字母A 表示。
振幅是标量。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2、周期: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振动的周期。
用字母T 表示。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叫做振动的频率,用字母f 表示。
周期和频率都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周期越短,频率越大,表示振动越快。
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f 1=,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 。
3、问题:改变弹簧振子的振幅,弹簧振子的周期或频率是否改变呢?演示:用竖直弹簧振子演示强调:(1)计数。
若从0开始,数N 次,则周期T=t/N ;若从1开始,数N 次,则周期T=t/(N -1)。
(2)计时。
从最低点开始计时。
结论:对同一个振子,振动的频率(或周期)与振幅无关。
固有频率:简谐运动的频率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如弹簧振子的频率由弹簧的劲度和振子的质量所决定,与振幅的大小无关。
因此称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其振动周期称为固有周期。
弹簧振子的固有周期为k m T π2=,固有频率mk f π21= 从运动学、动力学角度分析:振子在同一位置时,振子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弹簧劲度越小,加速度越小,振子从最大位移处运动到平衡位置的时间越大,因而周期越大。
4、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在图中,O 点为振动的平衡位置,M 、N 点为最大位移处,OA=OB ,即A 与B 关于O 点对称。
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物体通过A 、B 点时的速率相等。
初中物理振动试验教案
初中物理振动试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振动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振动是由什么引起的。
2. 让学生掌握振动的基本概念,如频率、周期、振幅等。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振动的概念和特点2. 振动的产生和消失3. 频率、周期和振幅的概念及计算4. 振动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振动的概念和特点2. 频率、周期和振幅的计算3. 振动试验的操作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摇摆的秋千、振动的音叉等,引导学生思考振动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振动的基本概念:振动是由物体围绕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引起的,频率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周期表示振动一次完整的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振幅表示物体振动的最大位移。
3. 讲解振动的产生和消失:振动是由外力或内部力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当外力或内部力消失时,振动也会逐渐消失。
4. 实验操作:进行振动试验,观察振动现象,记录频率、周期和振幅等数据。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频率、周期和振幅,分析振动的特点和规律。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振动试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振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工程等领域。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振动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振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正确计算频率、周期和振幅。
3. 学生能熟练进行振动试验的操作。
4. 学生能分析振动现象的规律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振动试验设备:振动台、振子、测量仪器等。
2. 教学课件:振动的概念、特点、计算等。
3. 参考资料:振动现象的应用实例。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振动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振动的产生和消失。
2. 讲解振动的基本概念,如频率、周期和振幅。
振幅周期和频率教案
振幅周期和频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
2.掌握计算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方法。
3.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振幅、周期和频率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振幅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周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振幅、周期和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
2.频率的数量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出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
2.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不同振动现象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
3.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使学生掌握振幅、周期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一个物体的振动现象,如钟摆、弹簧振子,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带入课题:“为了描述这种振动现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概念和数学工具呢?”2.振幅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通过讨论不同振动现象的特点,引出振幅的概念。
然后,给出振幅的定义:“振动物体在最大偏离平衡位置时的偏离距离。
”接下来,通过实验测量,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振幅。
3.周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0分钟)引出周期的概念,并给出周期的定义:“一个完整的振动所需要的时间。
”然后,通过实验测量,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周期。
4.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通过比较不同振动现象的特点,引出频率的概念。
给出频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然后,通过实验测量,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频率,并且要求学生掌握频率的数量单位换算。
5.振幅、周期和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15分钟)讲解振幅、周期和频率之间的数学关系: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所以频率等于1除以周期。
即f=1/T。
进一步讨论振幅、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6.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给出不同振动现象的特点,让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振幅、周期和频率相关的问题。
举例:1)民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求周期是多少秒?2)一颗星每秒钟发出1000个光子,求其频率。
振幅、周期和频率5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第二节振幅周期和频率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振幅周期和频率2、理解周期 和频率之间的关系3、知道 什么是振动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二、教学重点难点:1、 振幅和位移的联系和区别2、 周期和频率的联系和区别三、新课教学:1、 振幅 (A) m(1) 定 义 :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2) 物理意义: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3) 与位移的区别:(1)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
(2)振幅是恒定的而位移是变化的。
(3)振幅等于最大位移的绝对值。
2、周期 (T) s(1)一次全振动:振子作一次完整的振动。
(2)定 义 :振子作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3)物理意义:描述振子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 频率(f )Hz(1) 振子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 频率和周期是互为倒数关系f =四、巩固练习:1、一个弹簧振子,第一次用力把弹簧压缩x 后开始振动,第二次把弹簧压缩2x 后开始振动,则两次振动的周期之比和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之比分别为()A 、1:2,1:2B 、1:1,1:1C 、1:1,1:2D 、1:2,1:12、下列关于简谐运动周期、频率、振幅的说法中哪些正确()A 、振幅是矢量,方向从平衡位置指向最大位移处B 、周期和频率的乘积是一个常数C 、振幅增加,周期也必然增加,而频率减小D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频率是固定的,与振幅无关3、甲乙两物体做简谐运动,甲振动20次时,乙振动了40次,则甲乙振动周期之比是__________,若甲的振幅增大了2倍而乙的振幅不变,则甲乙周期之比又是__________。
4、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振幅是A ,最大加速度的值为a0,那么在位移x=A 处,振子的加速度值a=__________a0。
5、将一个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从它的平衡位置向旁边拉开5cm ,然后无初速释放,假如这振子振动的频率为5Hz ,则振子在0.8s 内一共通过多少路程?。
初中物理振动试验教案
初中物理振动试验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振动试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振动的周期、频率和振幅的计算方法;3.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测量振动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振动器、计时器、测量尺、质量块等;2.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模板、实验记录表;3. 教师准备:掌握振动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振动现象,如钟摆、摆锤等,引发学生对振动的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Step 2:概念讲解1. 介绍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如周期、频率、振幅等,通过实例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探讨振动与物体的质量、弹性系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振动规律的理解。
Step 3:实验操作1.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学生配备一套实验器材。
2. 实验一:测量弹簧振子的周期和频率a. 将弹簧振子固定在支架上,调整其平衡位置。
b. 给弹簧振子施加一个小的位移,释放后开始计时,记录振动的时间。
c. 重复实验多次,求平均值,并计算周期和频率。
3. 实验二:测量振动器的振幅a. 将振动器固定在支架上,调整其平衡位置。
b. 给振动器施加一个小的位移,调节振动器的频率使其保持稳定。
c. 使用测量尺测量振动器的振幅。
4. 实验三:改变质量块对振动周期的影响a. 在弹簧振子上加挂不同质量的质量块,记录振动的时间。
b. 比较不同质量块下的振动周期,探讨质量对振动周期的影响。
Step 4:实验记录和分析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报告模板的要求,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Step 5:实验总结和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振动的规律和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振动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并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
Step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2.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 学生对振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9.2振幅、周期和频率
二振幅、周期和频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3)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知道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的决定因素。
2、能力目标(1)在学习振幅、周期和频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掌握用秒表的操作技能。
3、德育目标每种运动都要选取能反映其本身特点的物理量来描述,使学生知道不同性质的运动包含各自不同的特殊矛盾。
【教学重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全振动概念的理解,对振动的快慢和振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所受的合外力大小和方向都变化的简谐运动,简谐振动也是一种往复性的运动,所以研究简谐运动时我们也有必要像匀速圆周运动一样引入周期、频率等能反映其本身特点的物理量来描述。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述简谐运动的几个物理量。
二、新课教学1、振幅在物理学中,我们用振幅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强弱。
(1)物理意义: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2)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动的振幅。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振幅的单位是米(m)。
(4)振幅和位移的区别①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位移是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与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
②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振子的位移是时刻变化的,但振幅是不变的。
③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
④振幅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
2、周期和频率(1)全振动振动物体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连续的两次位置和振动状态都相同时所经历的过程,叫做一次全振动。
一次全振动是简谐运动的最小运动单元,振子的运动过程就是这一单元运动的不断重复。
(2)周期和频率为了描述简谐运动的快慢,引入了周期和频率。
①周期: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叫做振动的周期,单位:s 。
②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Hz ,1Hz =1 s -1。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 第二节 电磁波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时第十七章第二节电磁波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两种运动形态.(2)理解关于波的几个概念:振幅、周期、频率、波长、波速(3)掌握波速、波长、周期、频率之间数量上的关系-(4)知道电磁波的实质及特性;知道光是电磁波.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两种波形,会用类比的方法理解事物(2)通过实验验证电磁波的存在,探究电磁波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水波、橡皮绳振动时产生的波形,培养学生联想类比的思维能力(2)通过了解麦克斯韦和赫兹分别预言和发现电磁波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攀登、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3)在探究电磁波的特性的实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即生活,生活即物理”的科学道理,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磁波的实质及特性.难点:对波的理解.导入新课如果你想很快地和远方的亲朋好友取得联系,该怎么办?打电话.对.电话有两种:一种是有线电话;一种是无线电话,比如“手机”.你们是否知道无线电话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这就联系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了多媒体播放:甲地一人拨打手机,相距较远的乙地,另一人接收到了进行通话.信息是怎样从甲地传到乙地的呢? 学生:通过无线电波传递的.对!无线电波实质是电磁波,电磁波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电磁波的实质及特性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由此引入新课.教师组织学生看本节开始学生和教授的对话.(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想进一步了解有关电磁波的知识) 你们想知道电磁波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吗?那我们得先了解有关波的特征。
由此引入新课.巩固提高A级训练1.如图所示为一列波在橡皮绳中的传播,当绳向上升起时,形成的像山峰似的凸起叫,当绳下降时形成的凹谷叫,两相邻波峰成波谷之间的距离叫.如图所示,A、B两点间的距离为个波长.2.我们把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单位是,它反映了波源3.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叫做,用字母表示,单位;波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用字母表示,单位.频率与周期反映了波源振动的,它们的关系是,f= .4.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叫做,用字母表示,单位是5.波的传播速度V=λ/T或V= .6.所有的波都在传播的运动状态,例如:橡皮绳传播的是的运动状态,而声波传播的是的运动状态.7.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德国物理学家第一次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8.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其速度与的传播相同.9.振荡电流是的电流,当导体中有振荡电流时,在它周围的空间就产生并且不断地向空间方向传播.10.单位换算:(1)8kHz= Hz (2)7.8MHz= Hz(3)60MHz= Hz (4)2000kHz= MHz11.我们在“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实验中:(1)选用的器材是什么?(2)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3)如果从收音机里听到“嚓嚓”的响声,表明什么?(4)从实验中你能知道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吗?12.完成以下关于电磁波的填空:(1)跟相似,电磁波有自己的和(2) 叫振荡电流,它能产生它的频率就等于的频率(3)电流每振荡1次,向前传播的距离就表示它的(4)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的频率.(5)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及波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为(6)要想使无线电波传送得远,主要方法是13.在真空中传播着几种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频率越高的电磁波传播越快B.频率越低的电磁波传播越快C.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越快D.不论什么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相等14.一种电磁波的波长为100m,它表示 ( )A.这种电磁波能传递的距离为100mB.这种电磁波1S内能传播100mC.这种电磁波1S内出现100个波峰或波谷D.这种电磁波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是100m15.某电视台节目的发射频率为3×105兆赫,其波长为 ( )A.1m B.1dm C.1cm D.1mm16.关于无线电通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磁波的波速等于波长除频率B.频率大的电磁波,波长也长C.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跟光速一样,也是3×108m/sD.无线电广播用的是长波的微波17.下列几种情况中会产生电磁波的是 ( )A.用电锯锯铝材时进出火花B.用声响探测海底时接收到海底反射回来的波C.敲击音叉时,音叉高速振动D.微波炉产生微波18.在日常生活中,当你打开或关闭电灯时,你会从旁边工作着的电视机屏幕上看到一条水平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电流通断时开关中金属碰撞声的影响B.电路通断时交流电通过家庭电路时对电视机的影响C.电流通断时发出的电磁波被电视机接收而产生的D.以上原因都不对19.关于电磁波的用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医生用X射线做脑手术B.用X光片判断是否骨折、肺部是否有问题等C.家庭中的电视机摇控器是紫外线摇控D.收音机、电视机以及飞机和舰船上的雷达都要用到无线电波20.举出以下四种电磁波在人们生活、生产中应用的事例(每种电磁波各举一例) 示例:红外线:电视机摇控器利用红外线进行摇控.(1)无线电波:(2)微波:(3)紫外线:(4)X射线:21.你在收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电磁波或与电磁波有关呢?(至少写出三点)(1)(2)(3) 22.下列设备不是利用电磁波来传播信息的是 ( )A.无线电广播 B.电视 C.手机 D.有线电话23.γ射线、x射线、可见光、微波都是电磁波,以下将它们按波长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A.γ射线一X射线一可见光一微波 B.微波一可见光一X射线一γ射线C.x射线一可见光一微波一γ射线 D.γ射线一X射线一微波一可见光24.手持小木棍上下振动,让木棍的下端间断性地接触水面,激发水波.若小木棍每秒振动3 次,相邻两个波峰间的距离为20cm.求:(1)水波的波长、频率各是多少?(2)水波1s内传播多远?波速为多少?(3)加快木棍的振动,你有何发现?25.雷达的使用使得古人的“千里眼”幻想成真,它实际上是利用电磁波来发现目标的.某雷达发射信号的波长为6.8×10qm,用这部雷达搜索敌机目标,回收信号的时间为3.2×10-4s,求敌机距雷达多远?26.下图是一只收音机的波段谐窗,调节收音机侧面的调谐旋钮,通过窗口中的波段指标就可以收听到自己想听的电台节目.请你根据这个波段调谐窗,找到有关此收音机的两条相关信息:(1)(2)27.电磁污染,已被认为是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后的第四大公害.它是指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的电磁辐射.在充分享受电磁波带来方便的同时,人们也日渐感受到它的负面效应:当电磁辐射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导致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失控,引发人头疼、失眠、记忆衰退等症状.根据你刚才的阅读,回答下面问题:(1)电磁波污染是指电磁波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等.(2)请你预测:长期使用辐射较强的手机会出现哪些不良的症状?(3)民航部门规定:飞机在其降落和飞行时,不允许乘客使用手机,你是怎样理解这项规定的?2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电磁波的应用也是这样.它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存在副作用——电磁污染.例如,频率超过O.1MHz的电磁渡的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对人体构成威胁.按照有关规定,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不得超过某一规定值已知某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的功率为P,设该通信设备向四面八方均匀地发射电磁波,且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由数学知识可知,球面的面积S=4πγ2(式中γ为球半径),球半径与球面总是垂直的.根据上述资料,可估算出人体到该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处的安全距离至少应为这时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才不会超过规定值.。
振幅、周期和频率讲稿
D→B→D→O→C→O→D
D→O→C→O→D→B→D
周期和频率与那些因素有关
T与A的关系(m、k一定) 无关 T与m的关系(k一定) T与k的关系(m一定) 有关m大,T大 有关k大,T小
简谐运动的进一步认识
对称性 1.各物理量:x、F、a、v、Ek、EP关于平衡位置对称
2.过程对称:tOD=tOD′, tOD=tDO, tDB=tBD,tDB=tCD′
振幅和位移的区别与联系
振幅A
定义
位移x
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振动物体相对平衡位置 的位置变化 最大距离
区 别
量性 变化 情况 物理 意义
标量 不变
矢量 时刻改变
某一时刻振动物体偏离 平衡位置的距离及方向
振动强弱
联系
振幅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 A=׀x׀
O点开始 : O→B→O→C→O B点开始 : B→O→C→O→B D点开始 :
练习 2、已知:O→D:0.3s,D→B→D:0.2s 求周期T=?
练习 3 、 一 质 点 做 简 谐 运 动 , A=4cm , f=2.5Hz,从平衡位置O向右运动,经2.5s 后 ,质点相对与O的位移x=? 路程 s=?
练习
4、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弹簧振子以振幅A 做简谐振动,在质量为M的滑块上面放一质量为m 的砝码,砝码随滑块一起做简谐运动,已知弹簧的 劲度系数为k,试求: a.使砝码随滑块一起振动的回复力是什么力? b.当砝码与滑块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时,要使砝码 与滑块不发生相对滑动的最大振幅是多少?
周期性
振与路程的关系
(1)t2-t1=T s=4A
振幅与路程的关系
(2)t2-t1=T/2
s=2A
振幅与周期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探讨振幅与周期实验教学的深入研究方向
02 新技术应用
结合新技术,拓展实验内容
03 教学发展
提出未来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
教学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
总结实验教学的 经验和教训
教学创新
探讨实验教学的 创新和发展
有效教学方 法
分享实验教学中 的有效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建设
实验教学资源平台
构建在线实验资源平台 提供实验教学资料 支持学生在线实验
● 04
第4章 实验效果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振幅与周期之间 存在一定规律性关系。实验结果清晰展示了随着 振幅变化,周期发生的变化规律。这一实验结果 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振幅与周期的物理 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效果评估
学生学习效 果评估
通过实验结果进 行
经验推广
分享实验教学经验 展示实验教学成果 举办实验教学交流会
学生技能提升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结语
在实验教学中,振幅 与周期是重要的物理 概念,通过本次设计 方案的探讨和实践, 希望能够为未来实验 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 启示。感谢所有参与 实验教学的师生,他 们的支持和努力是实 验教育不断发展的动 力。展望未来,我们 将继续探索实验教学 的多样化和创新路径,
学生对实验操作中的 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将反思实验中遇到的 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实验教学设计方案总结
通过本实验教学设计方案,学生将在实验准备、 操作、数据处理和讨论与总结等多个方面得到全 面锻炼,增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 导师的指导和点评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 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9.2振幅周期与频率
周期与振幅无关 周期与振幅无关! 无关 质量越大,周期越大 质量越大 周期越大. 周期越大
劲度系数越大,周期越小 劲度系数越大 周期越小. 周期越小
弹簧振子的周期:弹簧振子的周期(频率) 弹簧振子的周期 :弹簧振子的周期(频率 )是由弹簧 的劲度系数和振子的质量决定的. 的劲度系数和振子的质量决定的.
x/m A O
· -A · · ·
·3t
···· ·
0
6t0
·9t 12t ·15t ·· ·· ·
0 0
·· ·
0
t/s
纵轴表示物体离开平衡位置 的位移x;横轴表示时间t. 的位移 ;横轴表示时间 . 图象表示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x随时间 变化的关系(x-t图象). 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 图象) 随时间 变化的关系( 图象
0
2
4
6
二.简谐运动图象的应用 T 0.2 x/m 0.18 O v 2
·· -0.2 ·
·
···· ·
4 3.3 T T
·6
·· ·· ·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
·· ·
t/s
1.看出振幅 、周期 (频率 ); 看出振幅A、周期T(频率f) 看出振幅 2.比较各个时刻 、 v、 a、F的大小 ; 确定各个时刻 、 比较各个时刻x、 、 、 的大小 确定各个时刻x、 的大小; 比较各个时刻 v、a、F的方向 、 、 的方向 3.判断某一过程 、 v、a、F的变化情况; 判断某一过程x、 、 、 的变化情况 的变化情况; 判断某一过程
物理3-4人教新资料振幅、周期和频率教案
物理3-4人教新资料振幅、周期和频率教案【【教教学学目目标标】】1、明白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
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3、明白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重重点点难难点点】】1、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2、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教教学学方方法法】】讲练结合【【教教学学用用具具】】【【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振幅〔A 〕1、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动的振幅。
2、意义: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振幅越大,振动越强。
〕3、振幅和振动位移:〔1〕振动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标量。
〔2〕在振动过程中,振动位移时刻在变化,但振幅是一定的〔不变的〕。
〔3〕在数值上振幅等于位移的最大值。
【二】周期〔T 〕和频率〔f 〕1、全振动:振动物体往返一次的运动,称为一次全振动〔以后完全重复原来的运动〕。
【例1】举例分析什么是一次全振动。
2、周期: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振动的周期。
3、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叫做振动的频率。
1f T= 4、意义:周期和频率基本上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周期越大,振动越慢;频率越大,振动越快。
5、固有频率:〔1〕简谐运动的周期和频率与振幅无关,只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
2T =【说明】①m ——振动物体的质量;②k ——回复系数。
〔2〕固有频率〔或固有周期〕:【例2】一物体从平衡位置动身做简谐运动,经历了10s 的时间,测得物体通过了200cm 的路程,物体的振动频率为2Hz ,该振动的振幅为多大?分析:一个周期内,振动物体通过的路程L =4A 。
【例3】一个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其振幅为4cm ,频率是2.5Hz ,该质点从平衡位置起通过2.5s 时的位移和通过的路程个是多少?【例4】一质点在OM 直线上作简谐运动,O 点为平衡位置。
在振动过程中,从它离开平衡位置向M 点运动时开始计时,通过0.15s 到达M 点,再通过0.1s 第二次到达M 点,那么其振动频率为多大?【【课课外外作作业业】】教材P 24—〔1〕、〔2〕、〔4〕【【教教学学随随感感】】。
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教案
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教案话题: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教学目标:1.理解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的概念;2.掌握计算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的方法;3.了解电磁振荡周期和频率的应用。
教学重点:1.电磁振荡周期和频率的定义;2.周期和频率的计算方法;3.电磁振荡周期和频率的应用。
教学难点:1.周期和频率的计算;2.应用实例的分析。
教学准备:1.电磁振荡的相关知识点;2.计算器;3.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整合知识(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振荡的概念,并与之前学习的振动学概念进行对比。
提问:“什么是振荡?”、“什么是电磁振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通过回答,引导学生意识到电磁振荡与一般振动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Step 2:电磁振荡的周期(30分钟)1.定义周期概念:周期是指振荡现象中,相同状态重复出现所需要的时间。
引导学生理解周期的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周期的存在。
2.计算周期的方法:周期T的计算公式为T=1/f,其中f表示频率。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周期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加深学生对计算周期的理解。
3.实验观察: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振荡现象,并记录相邻两个相同状态出现的时间间隔。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振荡现象,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结果,验证计算周期的方法的准确性。
Step 3:电磁振荡的频率(30分钟)1.定义频率概念: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荡现象重复出现的次数。
引导学生理解频率的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频率的存在。
2.计算频率的方法:频率f的计算公式为f=1/T,其中T表示周期。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计算频率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加深学生对计算频率的理解。
3.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振荡的应用领域。
指导学生探究电磁振荡的频率与不同的物理现象,如光的颜色、声音的音调等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频率的重要性。
Step 4:应用实例分析(30分钟)通过提供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
振幅、周期和频率
振幅、周期和频率教学目标:1.知道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含义。
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3.知道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
重点难点: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讲授、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具:弹簧振子,音叉,投影仪,计算机,大屏幕,自制CAI课件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上节课讲了简谐运动的现象和受力情况。
我们知道振子在回复力作用下,总以某一位置为中心做往复运动。
现在我们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
将振子拉到平衡位置O的右侧,放手后,振子在O点的两侧做往复运动。
振子的运动是否具有周期性?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
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即振幅、周期和频率。
【板书】二振幅、周期和频率(或投影)2.新课讲授实验演示: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可知振子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说明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概念——振幅。
【板书】1、振动的振幅(或投影)在弹簧振子的振动中,以平衡位置为原点,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有一个最大值。
如图所示(用投影仪投影),振子总在AA’间往复运动,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为OA或OA’,我们把OA或OA’的大小称为振子的振幅。
【板书】(1)、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或投影)我们要注意,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不是最大位移。
这就意味着,振幅是一个数值,指的是最大位移的绝对值。
【板书】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
(或投影)实验演示:轻敲一下音叉,声音不太响,音叉振动的振幅较小,振动较弱。
重敲一下音叉,声音较响,音叉振动的振幅较大,振动较强。
振幅的单位和长度单位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用米表示。
【板书】(2)、单位:m(或投影)由于简谐运动具有周期性,振子由某一点开始运动,经过一定时间,将回到该点,我们称振子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初中物理频率的教案
初中物理频率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掌握频率与周期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计算简单的频率和周期。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频率的概念及计算。
2. 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频率的计算。
2. 频率与周期的转换。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秒表、计时器、信号发生器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等。
2. 提问:频率是物理学中的哪个基本概念?它表示什么?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频率的概念: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周期性事件发生的次数。
2. 讲解频率的计算公式:频率(f)= 1 / 周期(T)。
3. 讲解频率与周期的关系:频率与周期成反比。
4. 举例说明频率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如电路中的信号频率、声波的频率等。
三、课堂实验(2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信号发生器产生的信号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周期。
3.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频率与周期的比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计算频率和周期。
2. 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并讲解答案。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拓展讲解: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声学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频率和周期。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了解了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幅、周期和频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振幅、周期和频率
2.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3.知道什么是振动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二、教学重点:
1.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
2.关于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
1.振幅和位移的联系和区别.
2.周期和频率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方法:
1.通过分析类比引入描述简谐运动的三个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
2.运用CAI课件使学生理解振幅和位移、周期和频率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演示、讲解、实践等方法,加深对三个概念的理解.
4.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弹簧振子的固有周期的决定因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讲授:前边我们学过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为零,描述该运动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和速度,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恒量,
描述它的物理量有时间、速度、位移和加速度,而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合外力为回复力的简谐
运动,那么描述简谐运动需要哪些物理量呢?
2.类比引入
我们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往复性的运动,而我们学过的匀速圆周运动也是一种往复性的运动,所以研究简谐运动时我们也有必要像匀速圆周运动一样引入周期、频率等物理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述简谐运动的几个物理量[板书:振幅、周期和频率]
新课教学
(一)振幅
1.在铁架台上悬挂一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把弹簧振子从平衡位置拉下不同的距离.
2.学生观察两种情况下,弹簧振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3.学生代表答:
①两种情况下,弹簧振子振动的范围大小不同;
②振子振动的强弱不同.
4.教师激励评价,并概括板书:
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物理中,我们用振幅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强弱.
①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②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③振幅的单位是米.
5. 取一段琴弦,使其两端固定且被张紧,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投影.
①第一次使琴弦的振幅小些,听它发出的声音的强弱;
②第二次使琴弦的振幅大些,听它发出的声音的强弱.
比较后,加深对振幅的理解.
6.用投影片出示问题,振幅和位移有什么区别?
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弹簧振子所做的振动,并用CAI课件模拟该运动.
②学生观察上述运动,并总结振幅和位移的区别和联系.
③学生代表答:
a.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位移是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与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
b.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振子的位移是时刻变化的,但振幅是不变的.
c.位移是矢量,但振幅是标量.
d.振幅等于最大位移的数值.
(二)周期和频率
1.介绍什么是全振动?
①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全振动[物体从O→A→O→A′→O]
②学生描述:从A点开始,一次全振动的完整过程[A→O→A′→O→A]
从A′点开始,一次全振动的完整过程:[A′→O→A→O→A′]
2.在两个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下挂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让这两个弹簧振子以相同的振幅振动,观察到振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3.问:用什么来描述简谐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①用周期和频率来描述机械振动的快慢.
②老师总结并板书: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叫做振动的周期,单位:秒.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1
③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T=
f
4.过渡设问:如果改变弹簧振子的振幅、振动的周期是否会改变呢?
(三)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猜想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可能由哪些因素决定?
①教师同时演示两个不同的弹簧振子(弹簧不同,振子小球质量也不同),学生观察到:两个弹簧振子的振动不同步,说明它们的周期不相等.
②学生猜想: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因素可能有:振幅、振子的质量、弹簧的劲度系数.
2.我们要想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那么同学们讨论一下:研究弹簧振子振动的周期你准备采用哪些实验装置?
3.方案: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系着小球,让小球在竖直方向上振动.
4.研究弹簧振子周期的决定因素.
①介绍实验的有关注意事项
a.介绍秒表的正确读数及使用方法.
b.应选择振子经过平衡位置的时刻作为开始计时的时刻.
c.振动周期的求解方法:T=n
t
,t表示发生n次全振动所用的总时间.
②给每二位同学发一块秒表,全班同学同时测讲台上演示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
③实验一:用同一弹簧振子,质量不变,振幅较小与较大时,测出振动的周期T1和
T1′并进行比较后得到结论:
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幅大小无关.
④实验二:用同一弹簧,拴上质量较小和较大的小球,在振幅相同时,分别测出振动的周期T2和T2′,比较后得到结论.
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的质量有关,质量较小时,周期较小.
⑤实验三:保持小球的质量和振幅不变,换用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测出振动的周期T 3和T3′,比较后得到结论.
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劲度系数较大时,周期较小.
5.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得到:
弹簧振子的周期由振动系统本身的质量和劲度系数决定,而与振幅无关,所以把周期和频率叫做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六、巩固练习
1.弹簧振子振幅取决于开始振动时外界因素,振幅的大小标志着系统总机械能的多少.
2.如图所示,弹簧振子在AA′间做简谐振动,O 为平衡位置,AA′间距离是10cm ,A′→A运动时间是1s ,则(CD )
A.振动周期是1s ,振幅是10cm
B.从A′→O →A振子做了一次全振动
C.经过两次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是40cm
D.从A′开始经过3s ,振子通过的路程是30cm
3.一个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先后以同样大小的速度通过相距10cm 的A 、B 两点,历时0.5s.过B 点后再经过0.5s 质点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速度再次通过B 点,则质点振动的周期是(C )
A.0.5s
B.1.0s
C.2.0s
D.4.0s
七、小结
1.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当振动物体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一次全振动;一次全振动是简谐运动的最小运动单元,振子的运动过程就是这一单元运动的不断重复.
3.由于物体振动的周期和频率只与振动系统本身有关,所以也叫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八、板书设计
A B
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m),是标量 A ) 表示振动的强弱 等于振动物体的最大位移的绝对值 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s) (T ) 只有物体振动状态再次恢复到与起始时刻完全相同 成一次全振动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Hz)T=f
1 当周期T 与频率f是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时,叫固
有周期或固有频率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