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

合集下载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范文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范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日益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机理,并就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如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中,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降雨量的分布和频率,还影响温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改变。

三、对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土地逐渐失去植被覆盖,地表裸露,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雨量的变化:降雨量的减少或分布不均会导致土地干旱,土壤水分减少,植被生长受阻,从而加速荒漠化的进程。

2. 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洪涝等会冲刷地表土壤,造成土壤侵蚀和流失,进一步加剧土地荒漠化。

3. 人为因素的叠加: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共同作用会加剧荒漠化的程度。

四、对土地退化的影响土地退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

与荒漠化相似,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也对土地退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土壤侵蚀:频繁的暴雨和洪涝会冲刷地表土壤,导致土壤侵蚀和流失,使得土地肥力下降。

2. 土壤盐碱化: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分蒸发速度快,容易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

3. 人为因素叠加: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合理耕作等,在极端天气的加剧下会导致土地退化的速度加快。

五、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问题。

土地荒漠化的趋势

土地荒漠化的趋势

土地荒漠化的趋势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逐渐变为荒漠的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采伐、过度灌溉和不合理农业实践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土地荒漠化的趋势。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和土地贫瘠化。

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不足,容易形成裸露地表,导致土壤侵蚀和沙尘暴的发生。

例如,澳大利亚、撒哈拉以及草原等地区的土地在过去几十年里都发生了严重的荒漠化现象。

其次,过度放牧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农牧区的牧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扩大放牧面积和放牧强度,过度利用草原资源。

牲畜过多的放牧和过度的踩踏导致草原覆盖严重退化,土壤水分的流失加剧,土壤贫瘠化以及沙漠化的趋势逐渐加强。

例如,蒙古草原上过度放牧使得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威胁到了当地农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过度采伐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许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木材和燃料木的采伐。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森林砍伐率高,很少进行合理的林业管理和再造林工作。

这样的做法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土壤贫瘠化,水资源匮乏,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

例如,亚马逊雨林的砍伐活动使得该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过度灌溉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许多地区进行了过度灌溉,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损耗和土壤的盐碱化。

此外,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也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植被退化,使土地变得荒芜。

例如,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实践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在应对土地荒漠化的问题上,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保护环境论文2000字

保护环境论文2000字

保护环境论文2000字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学院:理学院姓名:林某某学号:155461000x目录1引言.............................................1 2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1 3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3 4结论 (4)提要: 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

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

我国北方地区近 50 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 3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

关键词: 北方地区;土地利用;沙漠化1 引言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

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

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

为此,深入开展人为作用,特别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对于阐明沙漠化形成机制,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

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

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

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编号:AQ-Lw-04967( 安全论文)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On the harm and control method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

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

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

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1.1主要成因1.1.1气候因素[2]。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荒漠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与土地治理

荒漠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与土地治理

荒漠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与土地治理荒漠化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它对土地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荒漠化问题,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土地治理措施。

首先,荒漠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的贫瘠化和水资源枯竭方面。

荒漠化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使土地变得贫瘠,无法滋养植物的生长。

此外,由于荒漠化地区地下水资源流失严重,水资源变得枯竭,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这些影响都使得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为了应对荒漠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土地治理工作。

首先,通过进行水土保持工程,采取防风固沙措施,防止因风力侵蚀导致土壤流失。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地壳整治、草地植被恢复和造林绿化等措施,增加土地的覆盖率,改善土壤环境。

这些措施旨在减缓土地向荒漠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保护地表的生态系统。

除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外,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荒漠化治理。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对荒漠化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荒漠化的扩散程度和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计划。

同时,科技手段还可以用于土地的改良和利用。

例如,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和肥料合理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除了治理荒漠化本身的措施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共同努力应对荒漠化问题。

国际合作可以包括技术援助、资金支持和经验交流等方面。

各国可以共同研究土地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共同解决荒漠化问题。

此外,国际组织和机构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荒漠化地区的土地治理项目,加强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荒漠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加以应对。

通过加强土地治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和减缓荒漠化进程,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浅谈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治理

浅谈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治理

西北师范大学浅谈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治理年级: 2012级学号: 201275010214姓名: 高永鹏专业: 地理科学住址: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蓝天公寓邮编: 730070 指导老师: 张明军2013年5月摘要: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问题。

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区域,并且近年来土地荒漠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全球荒漠化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不仅严重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而且也是造成经济损失和与之有关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其在西北地区,这里生态环境脆弱,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土地荒漠化的形式日益严峻,给这一地区的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为262.2×104km2,占国土面积的27.3%,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每年还以3.436×104km2的速度扩展[1]。

因此,土地荒漠化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

为了我们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有清楚地认识。

关键词:荒漠化;概念;原因;治理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2012 geographic science class towGao yong pengAbstract: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the current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Desertificat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 and south hemisphere midlatitude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And desertification faster and faster 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desertification area is also increasing, this is not only a serious threat to our human survival, but also cause the economic loss and related geological disasters frequently occur. China is the world affected by desertification hazard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untries. Here especially in the northwest,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growing of population pressure, the situation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o the region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es and caused serious threat to surviv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china is 27268.8km2, it occupy 27% of the total land area, wind erosion and desertification of land is expanding at a speed of 357.344km2 every year. As a result, the desertif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order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and human life, we must on the cause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Keywords:desertification;concept;reason;manage第1页共9页引言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问题。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牛栏山一中凌霄一.土地荒漠化定义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1.世界范围内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命环境论文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命环境论文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命环境论文生命环境论文近年来,土地沙漠化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水的减少、作物产量下降、土壤侵蚀以及过度土地利用等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

目前,全球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6万k2的速度增加。

土地沙漠化正影响着世界上36亿h2的土地(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

每年消失的土地可生产2000万t的粮食,威胁着大约100个国家的10亿多人的生活;每年由于土地沙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420亿美元之多。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防治策略,以提供大家参考。

1 土地沙漠化现象的成因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

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纳于人为原因:(1)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更耕种。

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2)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

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

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土地沙漠化的危害2.1 土地退化严重,农牧业减产(1)土地沙漠化造成的草场退化使得草场载畜量下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随之降低。

生态防沙治沙作文申论

生态防沙治沙作文申论

生态防沙治沙作文申论沙漠覆盖的土地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为了解决沙漠化问题,生态防沙治沙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案。

生态防沙治沙是指通过保护、恢复和建设生态系统,使其具备抵御沙漠化的能力,从而实现沙漠化的防治。

首先,生态防沙治沙的核心理念是保护生态环境。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所致,因此只有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真正解决沙漠化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生态红线,限制随意开发等。

同时,应加强对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整治,切实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程度。

其次,生态防沙治沙需要通过生态修复手段来恢复沙漠化土地的生态功能。

这包括植树造林、草地建设、湖泊修复等措施。

通过种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可以增加土地的覆被率,抵御风沙的侵蚀。

草地建设可以增加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减少土壤侵蚀。

湖泊修复可以提高水源的稳定性,降低土壤的干旱程度。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使沙漠化土地恢复成生态良好的土地。

此外,生态防沙治沙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科学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沙漠化问题的认识,探索有效的治沙方法。

技术创新可以开发出更先进的治沙技术和设备,提高治沙效果。

例如,利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沙漠化监测和防治工作,为沙漠化治理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和更高效的方法。

总之,生态防沙治沙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沙漠化问题的方法。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和科技创新,可以逐步改善沙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沙漠化的防治,建设美丽而富饶的家园。

论我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防治_克日亘

论我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防治_克日亘

收稿日期:2011-04-26作者简介:克日亘(1968-),女,湖南资兴人,教师,研究方向:地理。

论我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防治克日亘(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摘 要:荒漠化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但由于土地荒漠化分布广泛、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因而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我国荒漠化的分布、成因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沙漠化防治策略,为沙漠化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荒漠化;成因;防治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11)04-0032-04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2009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材料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km 2,占国土面积的27.5%,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工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为541亿人民币。

由于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及成因(一)西北地区的风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

Edwin D.Mckee 主编的 世界沙海研究 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一种主要类型,以地表出现风成沙为主要指征之一。

分布在干旱荒漠区的风成沙,一般称作沙漠或沙海。

分布在半干旱和湿润地区的内陆风成沙,多称沙荒或沙地。

全球沙漠面积占世界半荒漠和荒漠总面积的23.3%,约700万km 2。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土地荒漠化:地球的“皮肤”之伤》咱得好好聊聊土地荒漠化这事儿,它可给咱地球带来了不少麻烦。

我有一次去西北旅行,那景象真的让我印象深刻。

原本应该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或者肥沃的农田,可有些地方却变成了一片荒漠。

我看到沙子像调皮的孩子,到处乱跑,把好好的土地都给霸占了。

这土地荒漠化啊,主要原因有不少。

其中一个“大坏蛋”就是过度放牧。

就像一群贪吃的小羊,不停地啃食着草地,草都来不及长,久而久之,土地就裸露出来了。

我看到有些牧民为了多养些羊,让羊在同一片草地上不停地吃,结果那草地就像被剃了光头一样,变得光秃秃的,然后风一吹,沙子就开始兴风作浪了。

还有啊,乱砍滥伐也脱不了干系。

树木就像大地的守护者,它们的根牢牢地抓住土壤。

可是有些人不管不顾,为了获取木材或者开垦耕地,把树都砍了。

我路过一个小山坡,看到山坡上只有一个个树桩,像一个个悲伤的眼睛看着天空。

没了树的遮挡,雨水直接冲刷土地,把土壤都冲走了,土地不荒漠化才怪呢。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那可大了去了。

首先,那些住在荒漠化地区的人们可遭了殃。

他们原本靠着土地种庄稼或者放牧为生,现在土地变成了荒漠,就像断了他们的财路。

我遇到一个当地的大叔,他无奈地跟我说,以前他家的地能种出好多粮食,现在只能看着沙子叹气,好多人都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寻找新的生计。

而且,荒漠化还会影响气候。

大片的荒漠就像个大火炉,吸收热量快,散热也快,让周边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炎热。

我在荒漠边缘的时候,感觉那太阳特别毒,风里都带着沙子,吹在脸上生疼,就像大自然在发脾气。

从生态角度来说,荒漠的扩张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好多小动物失去了家园,植物也难以生存。

我想象那些原本在草原上欢快奔跑的野兔、翱翔的雄鹰,因为荒漠化都被迫迁移或者消失,心里就特别难受。

土地荒漠化就像一场无声的灾难,都是我们人类一些不合理的行为造成的。

我们得赶紧行动起来,像爱护自己的皮肤一样爱护土地,减少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多植树造林,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不然地球的“皮肤”会越来越差,我们人类也会自食恶果。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然而,该地区长期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这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进行研究,对于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现状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方面。

其中,沙漠化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了气候变化异常,加剧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三、荒漠化治理的必要性荒漠化治理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治理荒漠化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当地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荒漠化治理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荒漠化治理,还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荒漠化治理措施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防止土地沙漠化。

同时,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草地改良:对退化的草地进行改良,提高草地产草量,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合理利用草地资源,防止过度放牧。

3. 水土保持: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植树种草等措施,保持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

4.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荒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荒漠化治理。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5. 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荒漠化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研发推广适合内蒙古地区的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

五、结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植树造林、草地改良、水土保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减缓荒漠化的进程,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文献1 作者:张三 出版年份:2010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理技术
研究和推广适合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如节水灌溉技 术、耐旱作物品种选育等。
生态经济
探索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经济 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04
国内外土地荒漠化防治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库布齐沙漠治理
总结词:库布齐沙漠治理是中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一个 成功案例。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社会 联动等多方面的努力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 研究。首先,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实地 调查获取荒漠化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数据,分 析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利用数据分析方法 ,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估和优化,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 防治方法。
国内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是 荒漠化问题仍然存在,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展荒漠化的研究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和保护生态环境 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探讨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 其防治方法,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政策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国际合作:撒哈拉沙 漠治理涉及多个国家和 地区,国际合作是其中 的重要方面。各国共同 制定治理计划和政策, 交流经验和信息,共同 推进沙漠治理。
2. 科技创新:在沙漠治 理中,科技创新发挥了 重要作用。各国科研机 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研 发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种 植技术、水资源利用技 术、土壤改良技术等, 为沙漠治理提供了有力 支撑。

沙漠化与荒漠化全球土地退化的挑战

沙漠化与荒漠化全球土地退化的挑战

沙漠化与荒漠化全球土地退化的挑战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土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

然而,如今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沙漠化与荒漠化,这对土地造成了严重的退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什么是沙漠化与荒漠化呢?简单来说,沙漠化是指原本并非沙漠的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向沙漠转变的过程;而荒漠化则是更广泛的概念,包括土地的退化、植被的减少、土壤肥力的下降等多种表现形式。

这两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往往相互关联,共同导致了土地质量的恶化。

造成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加快,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难以维持平衡。

长期的干旱使得植被难以生长,土壤逐渐失去水分和养分,从而更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影响。

其次,人类活动的不合理也是导致沙漠化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开垦荒地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土地的承载力超出了其极限。

过度放牧使得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裸露,容易被风沙侵蚀。

此外,滥砍滥伐森林,破坏了生态平衡,减少了水分的涵养和土壤的保持能力。

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如过度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干涸。

沙漠化与荒漠化带来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它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

随着可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下降,全球饥饿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许多地区的农民因为土地退化而失去了生计,被迫迁移到其他地区,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生态系统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许多动植物失去了它们的栖息地,物种多样性减少。

这不仅影响了生态平衡,也削弱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

沙漠化与荒漠化还会引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狂风裹挟着大量的沙尘,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还会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

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让人们了解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从而自觉地采取行动来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沙漠化论文

土地沙漠化论文

土地沙漠化探索历城区柳埠镇中心小学田秀华指导教师:张厚霞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简单地说土地沙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大家一定想知道土地沙漠化的面积吧!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下面我就以中国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地沙漠的一系列情况:中国土地沙漠化个别部分地区的情况根据对中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

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

我之所以给大家说这些是为了告诉大家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土地荒漠化论文

土地荒漠化论文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论文摘要: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灾难,也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当属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的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

对于如何进行沙漠化的防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开展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荒漠化防治执行政策;内蒙古;一、什么是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①由荒漠化的定义可知,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前,人类没有加之以保护,反而进行过度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西部7省区,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给国计民生带来极大困难,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一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第一,在干旱半干早及部分半湿润地带,在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滥垦、滥牧和滥伐等)破坏植被的条件下,风力作用于沙质沉积物的地表时,地面出现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这种荒漠化现象主要存在于我国内蒙古等地区。

第二,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陡坡开垦、滥伐森林及烧荒等),当流水侵蚀于土状堆积物(如红土、黄土)或深厚风化壳的地表及松散岩石(如页岩等)时,便出现切割破碎的劣地景观或岩石裸露的坡地景观,土地荒芜,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西部土地荒漠化探究论文

西部土地荒漠化探究论文

西部土地荒漠化探究论文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

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

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

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

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

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

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

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

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摘要区域尺度植物叶片氮磷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于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P 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些区域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和P 含量,但是叶片N/P 无显著差异,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 含量N/P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N 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P 含量,灌木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磷比,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研究区植物叶片N 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 和N/P 含量差异显著.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 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但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 含量以及N/P 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生态化学计量学;叶片;生活型;养分氮和磷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资源,在植物体内存在功能上的联系[1,2].因此研究氮磷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2~4]. 植物体内的氮磷含量和氮磷化学计量比不仅受到植物生长环境中土壤氮磷养分可供给性的影响,而且土壤其它养分的可供给性、环境水热条件、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量、植物发育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低估[5~7].近年来,全球或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关系得到了普遍重视.Reich 等[8]借助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分析了全球452 个样点1 280 种植物叶片的氮磷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已经开展了许多全国或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5,9,10].尽管这些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叶片氮磷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仍然不能全面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关系的化学计量比格局和元素相互作用与制约的规律. 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包括中国东北西部科尔沁沙地、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和西北部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11,12].这些区域在地域上较大的跨度使其生态系统特征存在很大的变异性,揭示这些变异性对于探讨干旱半干旱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分布在我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阿拉善高原、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214 种植物为对象,探讨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同典型区域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主要包括位于中国西北典型干旱荒漠区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善高原,位于北方中东部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这些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一般降水量不多,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北方中东部至西北区域由多到少,又由少到略有增多.北方中东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年平均降水量略多,接近500 mm;西北部阿拉善高原区和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准噶尔盆地年降水量有所增加,约100~250 mm 左右.年平均气温变化一般在-4~16℃之间,分布趋势从北方中东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到毛乌素沙地、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气温逐渐升高,至准噶尔盆地气温又逐渐降低.由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气候干燥、地表物质疏松,在风力的作用下极易形成风沙天气.这些区域风沙日一般在20~100 d 左右,其中沙尘暴天气多达35~60 d,浮尘超过100 d.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成土母质的类型多种多样,低山和丘陵大部分由古生代的火成岩、变质岩和中生代的沉积岩组成,地面普遍覆盖着一层厚度不大的粗屑的风化残积物或残积-坡积物;盆地则多堆积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物质,其成因有冰积、洪积、洪积-冲积、冲积、湖积和风积等,黄土仅见于准噶尔盆地的南缘部分地区.由于母质较粗,使得在其上发育的荒漠土壤往往性状不很稳定、层次分化弱,并且多表现为薄屡性和粗骨性. 与其他地区相比,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物种相对贫乏.分布于西北荒漠区域的种子植物总数仅1 000 余种.准噶尔盆地在20 万km2 的面积上才500 种左右,塔里木盆地(50 万km2)不到200 种.尽管植物物种丰富度不高,但却含有大量古老残遗种类.分布于这里的植物很多是第三纪,甚至是白垩纪的残遗种类———古地中海干热植物的后裔.并且由于生态条件的极端严酷性,这里发育了一大批本地特有属和特有种. 著名的特有属有四合木属(Tetraena) 、绵刺属(Potaninia)、革苞菊属(Tugarinowia)、百花蒿属(Stilpnolepis)和连蕊芥属(Synstemon)等. 1.2 研究方法1.2.1 数据来源本研究中的植物叶片N、P 含量数据主要来源于2 个方面:一是从野外直接采样测定的数据;二是来源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专著中的数据.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植物叶片氮磷数据主要是通过野外采样获得的,共计137 种植物. 其他区域的植物叶片氮磷数据主要来源于Han 等[13]和侯学煜[14]给出的部分数据,共计77 种.总计获得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数据,其中准噶尔盆地28 种,塔里木盆地14 种,阿拉善高原16 种、毛乌素沙地56 种、科尔沁沙地57 种、浑善达克沙地43 种. 研究中所需要的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温度和多年平均降水量)主要来源于各研究区域代表旗县气象站.每个研究区域选择5~8 个气象站,收集各气象站30 a(1970~2000 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数据,然后分别对各研究区域内所有气象站的相应气象要素进行算术平均,以平均值代表该研究区域内的气候状况. 1.2.2 野外采样及分析在各研究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植物群落,选择植物群落内的优势植物进行调查.对于野外选定的植物种,选择8~10 株生长良好、没有遮阴的个体作为取样植株,选取样株时尽量选择大小一致的植株. 在选定的每株植物采集15~20 片完全伸展、没有病虫害的成熟叶片. 带回室内以后,将叶片放入60℃烘箱内烘干48 h.随后将烘干的叶片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测定粉碎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叶片N 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叶片P 含量采用高氯酸、硫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1.3 数据分析首先对每个研究区域中同种植物的叶片N、P 含量的测定值计算平均值,然后分析不同研究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N、P 以及N/P 的分布范围和变异特征;并且将所有植物种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分类,同时将草本植物分为禾本科植物以及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两种类型,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 以及N/P 的分布范围和变异特征. 其中乔木植物21 种,灌木植物56 种,禾本科草本植物31 种,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6 种;最后分析所有植物叶片N、P 含量和N/P 之间的相关关系. 采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6.0 forWindows,Chicago,USA)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了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首先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然后进行ANOVA 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数据的正态分布采用One 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2.1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分布特征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分布的偏度值<1,但经Kolmogorov-Smirnov 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p<0.05),而叶片P 含量和N/P 的偏度值均大于 1 ,呈偏态分布,经Kolmogorov-Smirnov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p<0.05).可以看出,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存在很大的变异性.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的变化范围为 6.8~52.1 mg/g,平均值为(24.45±8.1)mg/g,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7 倍以上.植物叶片P 含量的分布区间为0.13~7.5mg/g,平均值为(1.74±0.88)mg/g.植物叶片N/P 的分布区间为4.6~52.4,平均值为15.8±7.5. 2.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氮磷含量比较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乔木、灌木、禾本科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禾本科植物和乔木植物的叶片平均氮含量分别为(17.4±4.6)mg/g 和(20.5 ±6.5)mg/g,显著小于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的叶片N含量(p<0.05). 对于植物的叶片P 含量,只有非禾本科植物的P 含量显著偏高(p<0.01),平均值为(2.07±1.03)mg/g,其他生活型植物之间叶片P 含量无显著差异.与灌木植物相比,禾本科植物、乔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小的叶片N/P,其平均值分别为12.3±8.9、13.7±4.5 和14.2±6.9. 2.3 不同研究区域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氮磷比的比较不同研究区域植物叶片平均N 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叶片平均磷含量和N/P 在不同研究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的植物其叶片P 含量平均值相对较高,分别为(1.9±0.99)和(2.07±0.65)mg/g,而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的植物其叶片P 含量平均值相对较小,分别为(1.37 ±0.48)、(1.41±1.74)和(1.46±0.61)mg/g.相反分布于科尔沁沙地的植物叶片N/P 显著小于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植物叶片N/P.由此可知,相对于分布在半干旱区沙地的植物,分布在干旱区(年降水量<250 mm)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具有较低的叶片P 含量和较高的叶片N/P. 2.4 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P 含量与各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85,p=0.019),而叶片N/P 与多年平均降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893,p=0.016),也就是说随着降水量增加,叶片P 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叶片N/P 呈下降趋势. 但是叶片N 含量与多年降水的相关性较弱(r=-0.693,p=0.127).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各研究区多年平均温度和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没有明确相关性3 讨论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分布特征,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与其他相关研究区的植物叶片氮磷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研究中植物叶片氮含量(p<0.001),说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含量,这一结论证实了干旱荒漠环境植物叶片平均N 含量相对较高的假说[15].尽管如此,但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氮含量平均值仍然明显小于Skujins[16]报道的干旱荒漠区植物叶片N 含量平均值(>30 mg/g).这在其他的研究报道也得到证实,Killingbeck 等[17]通过研究不同干旱荒漠区域78 种植物叶片N 含量发现,叶片N 含量的平均值为22.0 mg/g,<30 mg/g.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P 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与Elser 等[18]基于全球398 种植物的测定结果接近,但是明显大于Han 等[13]、任书杰等[9]和Reich 等[8]的分别基于中国753 种植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 种植物和全球1 251 种植物的研究结果.由于中国土壤磷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被认为是基于中国区域或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物叶片磷含量相对较低的形成原因[13].但是研究报道指出中国土壤磷含量变异幅度较大,从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呈增加趋势[19],说明在中国区域内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磷含量,这可能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P 含量明显大于Han 等[13]和任书杰等[9]研究结果的主要原因.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平均值与Han 等[13]、任书杰等[9]和Reich 等[8]报道的结果基本相近,但是显著小于Elser 等[18]基于全球298 种植物的研究结果,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N 含量较高造成的.植物的N/P 是反映环境中养分制约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当N/P<14 时,群落水平上的植物生长主要受N 限制;而N/P>16 时,植物生长主要受P 限制[20].本研究214 种植物中,有87 种植物的叶片N/P>16,但是有99 种植物的叶片N/P<14. 根据这一结果,很难就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受N 或P 限制做出判断,原因可能是不同研究区叶片P 含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本研究中虽然不同研究区叶片N 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 含量差异显著,造成叶片N/P 在不同研究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而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养分限制不同.但是,影响植物N/P 化学计量特征的因素是复杂和综合的,不同群落的养分限制性大小受众多因素所控制,并且植物元素之间互相影响,使氮磷化学计量比更加复杂.相关分析显示,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目前,较低的N/P 指示植物生长主要受氮素限制已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而对于较高和中等水平的N/P 究竟能否反映植被生产力受到磷素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致性的结论,有些研究认为高的N/P 意味着植被生产力主要受磷素限制[21],而有些研究认为受到磷和氮的共同限制[22].由此可见,通过植物N/P 评价植物生产具体受到哪种养分的限制尚需要借助其他的辅助手段进行判断. 不同生活型或分类群植物在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植物生活史、形态、生理等多个方面.许多研究发现,不同功能群或分类群植物叶片的某些性状存在显著差异[23~26],这种差异通常被解释为植物遗传特性或适应环境的结果.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乔木、灌木、禾本科植物以及非禾本科植物等生活型之间的叶片N、P 含量N/P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同,所表现出的养分适应策略差异较大.Wright 等[27]报道,草本植物与灌木和乔木植物比较,单位质量叶氮含量较高.但是在本研究中,非禾本科植物叶N 含量与灌木植物叶片N 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乔木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叶N 含量.Aerts[15]也证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小的叶片N 含量和P 含量,并且本研究中只有非禾本科植物的P 含量显著较高(p<0.001),其他生活型植物叶片P 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资源利用对策随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不同存在较大变异. 尽管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的变异通常被解释为植物遗传特性或适应环境的结果,但是叶片的N、P 含量以及N/P 在大尺度尤其是全球尺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Reich 等[8]分析了已发表文献中全球452 个样点1 280 种植物叶片的N,P 及N/P 分布与纬度和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平均温度降低,叶片N,P 含量显著增加,而N/P 显著降低;Han 等[13]对我国753 种陆生植物的研究表明,叶片N、P 含量随着温度降低而显著增加,但N/P 与温度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郑淑霞等[10]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126 个植物样品的叶片N、P 含量与温度和降雨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而N/P 比值随着温度和降雨量的减少而明显增加.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p>0.05),这与上述的研究报道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相对于全国乃至全球尺度,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空间尺度变化较小引起的.另外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用多个气象观测站的平均值来反映每个研究区域的温度状况,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研究区内的温度变异.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 含量以及N/P 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885,p=0.019)和负相关(r=-0.893,p=0.016)关系.说明在北方沙漠化地区,由于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首要限制因素,因此植物可能通过调控对养分的利用对策以适应水分的制约. 4 结论(1)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叶片P 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叶片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和P 含量,但叶片N/P 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即保持相对稳定. (2)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 含量N/P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当较高的叶片P 含量;灌木植物叶片N/P 相对偏高,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 (3)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 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 (4)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叶片P 含量随着降水量增多呈增加趋势,叶片N/P 呈下降趋势.但叶片N 含量随降水增多无趋势性变化. 参考文献: [1]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8,28(8):3937-3947. [2 ]Niklas K J.Plant allometry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stoichiometry,and interspecific trends in annual growth rates [J].Ann Bot,2006,97(2):155-163. [3]He J S,Fang J Y,Wang Z H,et al.Stoichiometry a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lea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biomesof China[J].Oecologia,2006,149(1):115-122. [4 ]Hedin L O.Global organiza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nutrientinteractions [J ] .Proc Natl Acad Sci ,2004 ,101:10849-10850. [5 ]He J S ,Wang L ,Flynn D F B ,et al.Leaf nitrogen:phosphorusstoichiometry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 [J].Oecologia,2008,155(2):301-310. [6]Aragao D V,Fortini L B,Mulkey S,et al.Correlation but nocausation between leaf nitrogen and maximum assimilation:Therole of drought and reproduction in gas exchange in an understorytropical plant Miconia ciliata(Melastomataceae)[J].Am JBot,2005,92(3):456-461. [7]Coste S,Roggy J C,Imbert P,et al.Leaf photosynthetic traits of14 tropical rain forest species in relation to leaf nitrogenconcentration and shade tolerance[J].Tree Physiol,2005,25(9):1127-1137. [8]Reich P B,Oleksyn J.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J].Proc Natl Acad Sci,2004,101(30):11001-11006. [9]任书杰,于贵瑞,陶波,等.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 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 ]. 环境科学,2007 ,28(12):2665-2673. [10]郑淑霞,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叶片养分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8):965-973. [11]Wang T.Progress in sandy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of China [J].J Geogr Sci,2004,14(4):387-400. [12]董光荣,靳鹤龄.中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漠化的成因[J].第四纪研究,1998,2:136-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