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的语文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脉络;2、掌握文章主要内容;3、探讨“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一、导入二、阅读文本,考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老头子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由于他的大意,大菱受了伤,第二天老人赤手空拳诱杀鬼子报仇。

三、默读课文,考虑: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其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2、“过于自信与自尊”是什么意思?明确:既自信与自尊过了头,又特别自信自尊、3、文章是如何刻画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过于自尊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圈画。

明确: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说:“您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依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地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的情况。

护送两个女小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对她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小孩呀!"这个地方看出他因为胆子大,因此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鬼子的探照灯照过来的时候,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实际照见了,这个地方也看出他太自信了。

大菱挂了花,他没有看到,还在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个老头子太自负了,太大意了、老头子过于自尊的地方呢?明确:当大菱受伤后,老头子浑身无力,“我不能送您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心理特别是愧疚,感到没面子,心理想到: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小孩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海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如何张嘴说话?这老脸呀!4、为了挽回面子,老头子是如何做的?明确:他用莲蓬引诱鬼子,然后把他们引到渔民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勾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就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明确: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挽回了老头子的自尊。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课文体是小说。

作为八年级学生,要求对小说有初步的感知,能读懂小说,并且能对小说的人物及环境有一定的感知,知道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并且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分析。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对学生以后感知相关的文章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继往开来的地位。

帮助我们对新的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能学着写简单的小说,感受小说的美。

在知识体系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段,对人物作出分析,感受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巨大功效。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芦花荡》是孙犁笔下非常优美的小说之一。

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

对学生认识小说,品味小说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像本文这么好的小说,学生在感受小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创作。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对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本文按照小说的六要素来组织,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

在对六要素介绍时,作者通过背景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紧张的环境。

紧接着,故事层层展开。

因为主人公的任性与对敌人的轻视,导致姑娘受伤。

这也就为后文老头子为姑娘报仇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的展开顺理成章。

本文是对本单元新闻这一文体六要素的深入,也是对后面文章的学习的方法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小说这一文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小说,使我们拓展视野,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学情分析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总体上来说,学生对于这篇文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对人物有了自己的认识。

应该说,学生比起以往学习的其他体裁的文章有显的改变。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芦花荡》教学反思1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

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

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

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

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

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芦花荡》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主要是对《芦花荡》这门课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和思考,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

我们需要对《芦花荡》这部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该作品是清代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在芦花荡中生活的男孩的故事。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芦花荡的自然环境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揭示了传统社会的弊端和残酷现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芦花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授、阅读、讨论、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班级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方面。

《芦花荡》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小说,它质朴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文化修养。

我们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好。

教授《芦花荡》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文化和思想的培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昨天和今天教学了《芦花荡》一课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

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能够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但能够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协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上。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个个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个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

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

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

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

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

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相关。

但是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课后我还是反思了很多,今后还有多多研究教材。

《芦花荡》教学反思3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3篇

6、八年级语文《芦花荡》优秀教学反思《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

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

关于欢乐话吧,可直接进入语音室实际操作。

条件差些的地方可在教室内分组对话即可。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一、话题一:说说内容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

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

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

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二、话题二:谈谈写法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时间过得飞快,几个课时转瞬间就消逝了,本来预计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却花了三个课时都没有很好的完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对于这篇课文反思如下,希望以后能够借鉴一二:首先对于这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虽然我们语文组就这篇文章进行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对于知识也进行了整合,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对于整篇文章不能够融会贯通,纵横开阖,前后出现断层的现象,说明了对于课文,以及知识点的掌握不够。

本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一是学习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二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三是体会小说的风格。

明白了小说学习的主要目标后,才会很好的把握文章的结构,然后设置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所收获,否则无目的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成功。

其次对于本文的教学设置:我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操作的,先是导入,由战争的残酷,引入到祖国的美丽,再引入为了维护,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老头子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接着完成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安排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不断的进行检测,完成这个任务后,就进入了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复述故事,采用“谁做了什么事?"的句式说话,在这个环节里,先是让同学们互相说,然后在班上说,说完后进行点评,看看哪个同学讲得好,讲得到位。

看谁注意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完成这个任务耗时比较多,接下来进入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分析人物语言,本篇文章大约四千多字,但是语言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语言描写在本文中是个最大的特色,也是需要好好把握的。

再次对于本文的活动安排,在上节课的找语言中,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体味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的心情,例如“她挂花了”与“她挂了花”,同样的句子却有不同的意思,“她挂花了”表示的是:“声音小,延长,惊慌,害怕”而她挂了花却是着急还有点愤怒,声音也就稍大些了。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

芦花荡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古代文学模块,选择了名著《芦花荡》进行教学。

《芦花荡》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讲述了程婆婆、姚宽和蒋士铨三人的悲欢离合。

选用这部小说作为教材,旨在通过文学艺术展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芦花荡》的作者冯梦龙及其代表作品;2.了解小说《芦花荡》的情节、主题及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通过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给学生布置阅读《芦花荡》的任务,并提醒学生关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文学特点;2.分组讨论预习内容,并准备一份小组讨论报告。

课堂教学第一部分: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封面、作者简介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1.阅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带领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点,包括叙事手法、风格、语言运用等。

第三部分:文学鉴赏1.带领学生通过文本分析讨论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以及文学特点;2.给学生展示和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双关语等。

第四部分:写作拓展1.让学生尝试运用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创作一篇与小说主题相关的短文;2.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作品,并进行相互的修改和完善。

课后作业1.对于小组讨论的报告进行总结和复盘;2.整理上课内容,做好笔记。

四、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经过了深层次的挖掘。

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们深刻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选用小说作为教材有效地达到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

此外,学生们在文学鉴赏和写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适当的文学技巧,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五、反思与改进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朗读能力较低,教师应该更多地给予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芦花荡》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明确1.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芦花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主题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设定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如阅读分析文本、讨论作品主题、写作感想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3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阅读等,激发学生对《芦花荡》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丰富2.1 多角度解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芦花荡》,如历史背景、文学风格、人物性格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2 经典语段分析:选取作品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词技巧和叙事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艺术形式欣赏:通过欣赏《芦花荡》改编的音乐、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三、教学方法灵活3.1 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呈现作品的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2 互动教学:采用互动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3.3 艺术体验: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沙龙、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科学4.1 多元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评定、口头表达评价、小组讨论评分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及时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3 学习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解读展示、文学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人公的英勇与智慧。

3.领悟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芦花荡的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环境描写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2.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芦花荡》。

(2)请大家先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分享一下你们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理解。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大家谈谈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

(2)针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讨论。

4.分析人物形象(1)请大家重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从故事情节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人物特点。

(1)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主人公的形象。

(2)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形象。

(2)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2.分析环境描写(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关于芦花荡的环境描写。

(2)分析这些环境描写与主人公性格的关系。

3.课堂讨论(1)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以及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2)针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讨论。

(1)本节课,我们分析了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深入理解了主人公的形象。

(2)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芦花荡的美,以及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的英勇与智慧。

五、板书设计1.《芦花荡》2.主人公形象:英勇、智慧、坚韧3.环境描写:芦花荡的美、恶劣环境4.故事情节:遭遇敌人、巧妙应对、取得胜利六、课后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把握故事的主线。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我一直坚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近期,我组织了一次芦花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

下面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次活动的组织安排还算合理。

在活动前,我明确了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与同事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协商。

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我通过问答、讲解和示范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芦花荡的起源和特点,培养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同时,我还安排了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芦花荡的美丽和魅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合作意识。

在活动结束后,我还及时对学生进行了总结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然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对活动的准备不够充分。

虽然我事前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了解了芦花荡的历史和特点,但我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规划方面还存在欠缺。

例如,我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在活动中有些环节显得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由于活动时间比较紧张,我没有在活动前进行一次模拟演练,导致活动中有些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影响了整体效果。

其次,我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还不够到位。

在活动中,我虽然表扬了一些表现好的学生,但对于一些困难较大的学生,我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他们的错误和困惑,我也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答。

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建立。

另外,我对于学生的激励也显得不够积极。

尽管我在活动结束后给予了学生一些奖励和赞扬,但我缺乏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正面反馈和激励。

最后,我还没有完全发挥好小组合作的优势。

在活动中,我安排了学生按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任务,旨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然而,由于我没有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导致一些小组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不够理想。

最新《芦花荡》教学反思

最新《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

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

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

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

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

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

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案反思

芦花荡教案反思

芦花荡教案反思教案标题:芦花荡教案反思教案反思是教师在完成一堂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的重要环节。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围绕芦花荡这一教学内容,提供教案反思的建议和指导。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反思教案时,首先需要回顾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和可衡量。

对于芦花荡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定以下目标:1)了解芦花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认识芦花荡的生态特点和保护意义;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在反思教案时,需要评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

对于芦花荡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介绍: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芦花荡的相关知识;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芦花荡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芦花荡的生态环境和特点;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有关芦花荡的研究报告。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和组织在反思教案时,需要评估教学过程的安排和组织是否合理。

对于芦花荡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芦花荡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保护意义;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芦花荡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芦花荡的特点;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有关芦花荡的研究报告;5)总结:对学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芦花荡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四、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标准在反思教案时,需要评估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标准是否合理。

对于芦花荡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和标准:1)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和记录的内容,评估他们对芦花荡的了解和观察能力;2)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研究报告,包括对芦花荡的描述、分析和保护建议等。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背景芦花荡,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类别之一,以其淳朴、自然、婉转描述了水乡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芦花荡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个人对芦花荡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希望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示。

正文缺乏现场体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选用的芦花荡剧本,大多是基于文本的、抽象的,很难让学生深入到芦花荡的世界中去,真正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现场体验的环节,带领学生去音乐厅或剧场观赏芦花荡表演,让他们亲身感受芦花荡的魅力和内涵,加深其对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忽略学生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同学生对芦花荡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各不相同,如有些学生对芦花荡充满兴趣,而另一些则感到十分枯燥和无聊,容易打瞌睡。

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注重学生差异,将其纳入教学规划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

比如,可以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芦花荡曲目进行演绎,或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创作一部芦花荡剧本。

局限于表面现象芦花荡表演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但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让学生对它们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所知甚少,难以真正从中汲取精华。

对此,我认为要从教材的选取和设计入手,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反映芦花荡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文本和素材,并适当加以解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理解和体验芦花荡。

忽略文化传承芦花荡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精华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很容易忽略对其文化传承的重视,缺乏对芦花荡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究和分析。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强化对芦花荡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探究,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芦花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让他们认识到芦花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其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的语文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

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

下面是我对《芦花荡》的教学反思。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

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

“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

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

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

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

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

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

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

(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

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