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异质文化-四川大学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调查摘要:本文在了解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社会支持因素和个性心理因素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并探讨“Berry的理论框架”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整合研究背景: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是四川大学所设立的专门从事国际教育的直属学院。
学院从上一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叫汉教中心)就开始了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和专业教育,留学生规模之大与留学生学习层次之高在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校中在当时及现在都是首屈一指。
2001年正式成立海外教育学院。
近年来,四川大学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随着留学生的多样化,各国留学生背景不同,文化差异各异,以及性别年龄个性化和行为模式不同,为研究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提供了研究的场所和对象,在华留学生是否能习惯在中国的生活,在跨文化的适应问题上抱有怎样的问题,在西部地区的调查相对较少。
约翰.贝里(John.Berry)1992提出”文化适应双唯独模型”又称”Berry的理论框架”,着重提出“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与“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两者相互独立,对某种文化的高度认同度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度会低,当个体既重视保持传统文化与身份,也注重与其他群体交流时,他们采用的就是“整合”策略;当个体不愿意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与身份,却与其他群体交流频繁,非常认同主流文化时,他们采用的就是“同化”策略;当个体重视自己原有的文化,但却不愿意与其他群体交流时,采取的就是”分离策略;最后,当这些个体既没有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又对其他群体交流没有兴趣时,就会使用“边缘元”策略。
最好的状态就是“整合”,“整合”和“同化”都是对跨文化适应时正面积极的态度,而“分离”“边缘化”则表示心理不适应以及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有关联。
贝利的理论模型给人的启示是,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开展,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改变自己,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们与异质文化如何互动与异质文化如何互动与共处,以达到最终的融合。
多元化文学文本内部的跨文明融会——以白先勇作品为例探讨“总体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而当今 的总体文学研究只注重了异质文化之 间的对 比研
究 ,而 忽 视 了异 质 文化 载 体 — — 文 学 文 本— — 内部 的跨 文 明
绝对完善 。 通过对 白先勇 的文学作品分析 , 或许这一观点能够 得到更好 的例证。 可 以说 ,跨 文明互补 与融会在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中得 到 了极好 的诠释。 一方 面 , 他是在非常正统的中国传统教育之下 远影响 ; 另一方面 , 作为一名五六十年代 脱离于大陆 的“ 台 新
说创作的一个评价 。事实上 , 这种文学文本 已经具备“ 总体文 学” 的诸多要素 : 全球化 的多元文化语境 、 跨异质文明 、 异质文
明之 间 的交 流 与 融 会 。
前 面谈到 ,全球 化语境下 的多元化文学文本 尚未得到总
体 文 学 研 究 应 有 的关 注 , “ 化 模 子 ” 探 源 式 研 究 也 并 非 而 文 的
他那双乌光水滑的马靴啪哒一声靠在一处 ,一双 白铜马 刺扎得人 的眼睛都发疼 了。 喝得眼皮泛了桃花 , 他 还要那么叫 道: 夫人。我来扶你上马 , 夫人 , 他说道 , 的马裤把两条修长 他 的腿子绷得滚圆 , 夹在马肚子上 , 像一双钳子 ……太 阳照在马
背上 , 蒸出了一缕缕 的白烟来 。一匹 白的 , 一匹黑的——两匹
异 质 性 对 比 与文 化 寻 根 , 方 法 论 上 来 说 , 是 从 不 同 文 明 的 从 就 文 化 根 源上 着 手 , 行 “ 化 模 子 ” 进 文 的探 源 。 这种 研 究 方 法 的 突 破 在 于 消减 了将 两 种 文 学 现象 进 行 表 面 比附 和 拼 凑 的 研 究倾
另一方面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又把传统戏剧 的韵味意境
和西方现代派 的意识流手法 巧妙 融合起来 。特别是对钱夫人
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
第35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35,No .4008年7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uly,2008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段 峰(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应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加以讨论,文化的趋同与文化的存异表示在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普遍性的同时,也注重保持不同文化自身的独特性。
翻译作为跨文化实践,翻译的表面目的是消除异质,而翻译的深层次目的则是向异质开放。
异化翻译的文化意义在于对文化异质性的强调;差异是翻译存在的理由,又是翻译的目的。
译者在跨越差异的同时又表现了差异,异化翻译是一个文化概念,是译者主体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依据和手段。
关键词:归化;异化;同一;差异;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8)0420066207收稿日期:2008203227作者简介:段峰(1962—),男,重庆市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语言学。
一“趋同”还是“存异”,前提都是不同文化存在着差异。
“趋同”是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普遍性,而“存异”则是保持文化自有的独特性。
文化的“趋同”和“存异”并不是一种二元对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是一种常态。
异中求同,同中显异,和而不同,这是不同文化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包容的表现。
如何对待“趋同”和“存异”,是一个文化态度的问题。
在后殖民语境中,从文化政治学的观点来讲,文化之间的“趋同”,并不简单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为求同所做出的双向努力,而是一种单向的流动。
“存异”是对这种单向流动的阻止,是对文化一体化的反抗。
所以叶舒宪认为:“‘同’的副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异’或‘差异’的消解和压制、遮蔽。
当西方人的‘雪’(snow )概念与爱斯基摩人的20多种陈述雪的语词相遇时,前者必然对后者造成压抑和取代。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概述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
概念解析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交际则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进行沟通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建立共识,以实现跨文化和谐。
3、交际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定性分析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和解释;定量分析则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研究者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另外,跨文化交际学在非英语国家的普及度和重视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例如,在企业管理、国际关系、教育等领域,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视域中的文论研究_曹顺庆教授学术思想述评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Sept . 2004 Vo1. 17 No. 5
跨文化视域中的文论研究
———曹顺庆教授学术思想述评
常 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 :曹顺庆教授是我国第一个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 ,他在古代文论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 、跨 异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出版了二十多本 专著 ,其学术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
中国学派的期待与信念 ;台湾学者倡导阐发法研究 、
“中庸学派”;卢康华 、孙景尧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作
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设想等等 。这些讨论和构想
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
曹顺庆教授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以中国古代 础 。曹先生上述文章是在对历来学者建设性意见的
文论为主 ,但他的古代文论研究所取的视角与方法 都与传统的古代文论研究大有不同 ,可以说是为整 个古代文论研究的沉闷局面“开出了一条新门径”。 他研究古代但并不将视野仅仅局限于古代 ,反而远 远拓展开来 ,放在中西方诗学的大背景下去思考 。 同时 ,比较研究法的采用也使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呈 现出新的气象 。正如杨明照先生所说 “: 研究中国古 代文论 ,我们不但要运用传统的方法 ,而且还应该运 用比较的方法 。这样做 ,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 论在世界文坛的崇高地位 ,沟通世界文苑 ,准确理解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建立我国新的文艺理论 体系 ,都是极有益处的 。”[6] 尤为重要的是 ,他的研究 “在鲜明的问题意识中 ,他一开始即从立足本土 ‘( 自 我’) 的明确立场出发 ,力图从比较研究而突入对当 代中西文论的系列问题和困局的回应 。”[7] (P80)
浅析文化定型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手, 试分 析 其 对语 言 习得 的 影响 和 相 应 的应 对 策 略
关键 词 : 文化 定 型 ; 外 汉 语教 学 : 对 影响 中 图分 类 号 : 6 34 G 3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逐一地、 亲身 地 体 验 和 认识 , 了节 省 时 间 . 们 发 展 出一 个 简 化 为 人
化 交 际 中 , 见 会 阻碍 正 常 交 流 , 而产 生 拒 绝 交 际 的现 象 。 种 偏 从 这 现 象 在 高 级外 语 教 学 中尤 为 明显 。
3对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的 影 响
凡 是 属 于这 个 群 体 的成 员 , 就把 他 纳 入 预先 规 定 好 的原 型 之 中 。”
( 士杰 ,9 5 1 1 关 19 ,8 )
而 文 化 定 型 , 人 们对 来 自异 质 文 化 背 景 的 民族 或 国家 成 员 指
的简 单 化 的 看法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中 , 之 解 释 为对 某 个 社 会 群 将
文 謦 导 ・ 四必 謦
浅析文化 定型对对外汉语教学 的影 响
郝晶 晶
( 四川 大 学文 学 与 新 闻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 06 ) 10 5
摘 要 : 化 定 型 是 跨 文化 交 际 的 重要 阻力 , 响 着 人 们 对 待 文 影
异 文化 的 态度 。本 文 主 要 从 文 化 定 型 对对 外 汉 语教 学 的 影 响 着
生 偏 差 。 ” 章 志光 ,9 6 16 一 位 朋 友 曾参 加 一 次 活动 。 待 两 ( 19 ,2 ) 接 位 哥伦 比亚 人 。据 资 料 显 示 : 伦 比亚 人 民族 性 格 散 淡 、 守 时 。 哥 不 他 们 约 在第 二 天 上 午 十 点 去 参 观博 物 馆 。 友 晚五 分 钟 到 达 约定 朋 地 点 时两 位 哥 伦 比亚 人 已 到 达 , 人 有 些 不 高兴 。可 见 错 误 的 文 二 化定 型导 致 了这 个 跨 文 化交 际 的错 误 。第 二 , 化 定 型 会 导致 过 文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
靳义增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是异质文论交流、对话的基础和催生新文论话语的动力.利用"文论的他国化规律"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文化的适应性和需要的适应性.西方文论"中国化"至少有两条可行的途径:一是异质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二是对异质文论的创造性"误读".异质文论的对话能够相互激活与启发,从而促使文论新质的产生.
【总页数】4页(P217-220)
【作者】靳义增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09
【相关文献】
1.论跨文明文学理论的变异性——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
2.跨文明语境下整合中西文论
3.跨文明的中西文论整合
4.异质性与通约性: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比较
5.跨文明"异质性"研究--21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
第39卷第4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4202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l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4G05ʌ作者简介ɔ翟鹿(1994-),女,山东济南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比较文学㊁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国际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翟㊀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㊀610211)ʌ摘要ɔ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由曹顺庆教授2005年在«比较文学学»中正式提出,该理论的英文版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于2013年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在海德堡出版.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国际理论话语,近二十年来,比较文学变异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并且在这一新的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国际学界也出现了一些介绍㊁批评和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国际视野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显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收获了国际学者的集中肯定性评价,真正实现了跨语言㊁跨民族㊁跨文明的传播,并在学科目标㊁学科领域和文明互鉴三个方面推动了比较文学学科第三阶段的涟漪式发展.ʌ关键词ɔ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国际视野;文明互鉴ʌ中图分类号ɔI 0G0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4G0011G05AS t u d y o f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e c t i v e s Z H A IL u(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J o u r n a l i s m ,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d u 61021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e o r y o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w a s f o r m a l l yp r o p o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C a oS h u n q i ng i n Th eS t u d y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2005,a n d t h eE n g l i s h m o n o g r a p ho f t h e t h e o r y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w a s p u b l i s h e db y S p r i n g e rV e r l a g i n H e i d e l b e r g i n2013.A sa no r i g i n a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i s c o u r s e p r o p o s e db y a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 a r o u s e d a l a r g e r e s po n s e i n t h ew o r l d i n t h e p a s t t w od e c a d e s ,a n du 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t h i sn e wr e s e a r c h i d e a ,s o m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c r i t i c i s m s a n dr e s e a r c hr e Gs u l t sh a v e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i c c o mm u n i t y .O v e r a l l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r y v a r i a t i o n i n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 r e a p e d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p o s i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s f r o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c h o l a r s ,t r u l y r e a l i z e d c r o s s Gl i n g u i s t i c ,c r o s s Ge t h n i c ,a n d c r o s s Gc i v i l i Gz a t i o n a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a n d p r o m o t e d t h e r i p p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t h i r ds t a g eo f t h ed i s c i p l i n e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d i s c i p l i n a r yg o a l s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f i e l d s ,a n dm u t u a l a p pr e c i a t i o n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K e y wo r d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m u t u a l 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㊀㊀2013年,曹顺庆教授的的英文力作«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fC o m Gp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在海德堡出版.这是比较文学㊁比较诗学界的一件大事,因为,本书的出版意味着在以英美学者为主导的英语学界里,中国学者发出了一个响亮声音.如今,距离该书出版近十年,距离曹顺庆教授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变异学理论由曹顺庆于2005年在«比较文学学»中首次提出)近二十年,其书与其原创性理论在国际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被著名学者们频频引用,并且已经较为成熟地运用到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去,真正实现了跨语言㊁跨民族㊁跨文明的传播.回顾与总结英语学界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变异学理论的国际影响体现着中国话语在登上国际舞台之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真正实践了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和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㊁新范畴㊁新表述 [1],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地位做出了学术领域的重大贡献.首先,变异学理论自进入国际学界以来,收获了国际著名学者们的集中肯定.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主席㊁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杜威 佛克马(D o u w eW.F o k k e m a)亲自作序.在序言中,佛克马写道: 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著作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跨越语言障碍以及摆脱文化封闭性局限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尝试.该书旨在与欧洲㊁美国㊁印度㊁俄罗斯以及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国外学者进行对话. [2] 变异学理论是对注重影响研究的前法国学派及致力于美学阐释却忽略非欧洲语言文学的美国学派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正是发现了之前比较文学研究的局限,完全有资格完善这些不足.然而,从历史语境中来看曹顺庆教授所提到的各学派的兴起和互动是十分重要的. [2]佛克马认为变异学理论修正和完善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㊁美国学派一味 求同 的学科理论,关注异质文明间的异质性与跨文化传播中的变异性问题,代表国际学界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安杰莉卡(A nGg e l i c aD u r a n)在其主编的文集«语境中的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全球讲故事者»中,收录了曹顺庆教授与王苗苗共同署名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一文.在前言中,她引介了该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变异学理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情况: 中西比较文学的变异学研究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进行了概述,十分关注比较文化研究学科在过去㊁现在,以及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多方面的问题.该文以中国学术研究为背景为当下与未来提供了方法论,并通过对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回顾,说明中国学者重构现有学科并关注不同文学间的变异现象.此外,该文还采用了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批评理论来评估文学之间的异质性和变异性,而不是假说文学普遍性.而且该文还略述了这项研究将如何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持续发展.最后一节重点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和莫言的作品,特别关注佛教的中国化,从而引出第三部分的结论性文章. [3]201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㊁西班牙圣地亚哥联合大学让 莫内讲席教授㊁比较文学系塞萨尔 多明戈斯教授(C e s a rD o m i n g u e z)和美国科学院院士㊁芝加哥大学教授苏源熙(H a u nS a u s s y),在其合著的«比较文学的新动向与新方法»一书中将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作为一个新成果㊁新趋势推出,介绍给西方学界: 曹顺庆主张 第三阶段的理论 ,即 中国学派新颖的和科学的模式 , 依靠我们自己的方法对中国学派进行理论创新和系统化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第43页).立足这一点,他提出通过对 中西方异质文化的跨文明研究 来向前推进,这也造成了中国文论的西方化和西方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4]同样于201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㊁人文部主席)㊁丹麦奥尔胡斯大学荣休教授,斯文 埃里克 拉森(S v e n dE r i kL a r s e n)在书评中说: 曹顺庆教授有着广博非凡的学识.他既通晓始于约1800年欧洲比较文学,又熟知中国经典文学的悠久历史 因此,«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版)是进入与西方比较文学对话的邀请.而此时机也已成熟:世界文学研究㊁翻译研究㊁类型研究㊁对政治的研究㊁对人类的研究㊁对数字媒体以及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英文版)皆有(即使部分重叠的)研究,在跨学科以及跨文化方面的对话也有见地. [5]法国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伯纳德 弗朗科(B e r n a r dF r a n c o)教授在他最近出版的专著«比较文学:历史㊁范畴与方法»[6]中,多次提及并称赞曹顺庆教授提出的变异学理论.他认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贡献.在2023年2月四川大学开办的 立德树人 传承文明 国际会议上,弗朗科在视频致辞中再次表达了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肯定,并提出期待«比较文学变异学»法语译本的出现,从而扩大变异学理论在法国学界的影响力,共同探索比较文学未来的新发展㊁新道路.国际学界也不乏一些中国学者的声音,比如,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在A&H C I学术期刊«比较文学与文化»上也发表了对变异学理论专门的英文书评«变异学和比较文学:对曹顺庆教授的书的评介».作为一位在国际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王宁教授认为: 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贡献.而作出该评判的依据基于他对学科理论现状以及其在英语世界研究现状的了解. [7]值得一提的是,王宁也代表中国学者附上了国际视野下对变异学理论的看法: 我假设曹顺庆并没有期待西方学者完全赞同或者采用他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实际上曹顺庆只是希望可以更多地引起西方比较文学学者的注意,与其进行学术探讨,探讨在中国背景下中国学者在学科理论话语方面的不同的尝试.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单方面地接受西方思想的情况至少会有所改善.在过去,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一直努力求 同 ,而现今他们在求 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英文版)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以至世界比较学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7]此外,美国哈佛大学的大卫 达姆罗什教授(D a v i dD a m r o s c h),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主席汉斯 伯顿斯教授(H a n sB e r t e n s),欧洲科学院院士克里斯托弗 博德教授(C h r i s t o p hB o d e),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佳娅特利 C 斯皮瓦克教授(G a y a t r iC h a k r a v o r t y S p i v a k),印度贾达普大学善 查克拉博蒂 达斯格普塔教授(S u b h a C h a k r a b o r t y D a s g u p t a)等国际知名学者均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给予了充分关注与认可,并在书信中发表了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评论[8].整体而言,当代英美学界较有影响力的比较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给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该理论对国际学界的创新意义与独特价值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学科话语,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不仅在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英美学界产生影响,还跨越了语言和国家界限,走进了其他语言地区,且有增长态势.以近三年发表的论文为例,至少有两个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进行引介与应用的跨文明研究案例.2020年3月,土耳其学界发表在«欧亚国际研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正式介绍了比较文学变异学.文章题为«比较文学知识的一种新方法:变异学理论».作者认为,比较文学以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为方向展开研究,充实了世界文学概念.这门学科在许多地理区域,特别是在欧洲和美洲,都在以新的方法发展.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流派是法国和美国.法国学派因其对影响的高度重视而被称为 影响研究 ,而美国学派则被称为 类比研究 ,其重点是平行性.几十年来,这两个流派一直扮演着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决定性角色.随后,作者介绍道: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由中国比较文学家曹顺庆在21世纪最新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形成是基于比较文学的西方流派不足以在当今世界进行研究.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中国学派,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中比较差异的理论框架,强调差异与相似一样重要. [9]在这篇专门介绍变异学理论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法国和美国学派的分析,探讨了变异理论对法美学派的批评与反思.此外,该研究还就变异学理论是否可以作为土耳其比较文学研究的适当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从土耳其正在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被认为是今后研究的一个可行途径.土耳其的比较文学研究必要也必须是斯皮瓦克所说的 跨越边界 的.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土耳其文学没有失去东方的根,在西方化/试图西方化的过程中,土耳其文学也必须走向欧洲或西方,走向全世界.此外,论文对变异学理论的完善与推广,也提出建议: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需要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研究和实例,以及涉及不同民族文学的研究来丰富和增强其适用性,以便能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可以看到,比较文学变异学在土耳其等其他非西方㊁非东方的国家文学中,依旧有其存在的土壤,可以给更多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文学以启示.令人欣喜的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不仅跨越了中㊁英语言界限,还正式迈入了跨学科视野,在国际学界被文学研究之外领域的学者注意到并加以阐发.2022年,一篇发表在«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上的文章« 变异学 作为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途径:加札利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研究»,第一次将变异学理论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实践上.作者对加扎利和弗洛伊德的自我人格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加扎利是否可能影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问题.加扎利是11世纪的一位较有影响力的波斯学者,他的著作涉及法学㊁逻辑学和伦理学以及神学和灵性等主题.作者认为,他的作品中一个较少被发掘的领域是他对心理学的贡献,在他的巨著«宗教科学的复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世纪初的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而精神分析即研究精神过程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这种批判性的研究尝试,作者旨在研究跨文化影响的可能性,并凸显了变异学作为一个非西方理论框架的潜力.作者特别强调,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中国学者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的变异理论,这是因为变异理论特别适合于进行这种跨文明的比较研究: 在他的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2013)中,曹顺庆发现了早期比较文学方法论的不足.正如曹顺庆发现的那样,早期比较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他们寻求 同质性 而非异质性 .因此,比较研究变得等级分明,范围有限.变异学理论寻找的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它强调的是,尽管假定有相似之处,我们仍可以通过探索差异而获得内在的洞察.根据曹顺庆的论述,变异学研究有三种语境: 跨语言 跨文化 和 跨文明 (第101㊁159㊁195页).在这里,变异学理论的 跨文明 语境特别适合本研究.这是因为它能够对遥远的文化或文明进行无等级的比较研究. [10]通过变异学理论,该研究发现,加札利和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理论之间至少有八个关键的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提出了自我或人格的三方模型,试图解释人类心理的功能方面.第二,他们认为 自我 在主导层面本质上是不受约束和不计后果的.第三,他们都承认在 自我 中有一部分责备和监督鲁莽和低级的部分.第四,他们谈到 自我 的平衡,寻求解决主导 自我 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第五,弗洛伊德关于 意识 状态的概念类似于加扎利关于自我能力的概念.第六,弗洛伊德的 潜意识 概念类似于加扎利描述的另一种能力,指的是大脑中负责记忆㊁回忆㊁想法等的区域.第七,两者都强调专家的作用,可以治疗和治愈某人的内部疾病,且治疗的目的是治愈个人的心理问题.第八,弗洛伊德的厄洛斯和萨纳托斯的概念与加扎利的框架略有相似,后者存在行善的冲动或作恶的冲动.基于这些发现,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加扎利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有很大可能的直接影响.诸如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渊博学识,精通多种语言,作为一名熟练的翻译家和研究者,以及在弗洛伊德时代的加扎利的翻译作品的可用性,弗洛伊德时代阿拉伯-伊斯兰研究的蓬勃发展,弗洛伊德自己对伊斯兰教的参考,这表明他对伊斯兰概念的深入了解等等,表明弗洛伊德或多或少了解加扎利的作品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加扎利思想的变异[10].鉴于这项研究的范围有限,其目的只是权衡这种可能性,而不是证明任何事实上的联系.要得出明确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材料时实证和影响研究.根据近年来国际视野下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评价与研究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变异学理论作为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国际话语,在国际学界接受度高㊁应用广泛,真正做到了跨语言㊁跨学科㊁跨文明传播.总体而言,变异学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发展:第一,从求同到求异,化解学科危机,更新学科目标. 变异学 的研究方法,强调不同文明㊁文化的 异质性 ,挖掘和探究文化㊁文学影响交流和相互阐发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从而将 异质性 和变异性 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中,将比较文学的研究重点由求同转向求异.此前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平行研究过分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 同源性 和 类同性 ,导致求同思维下对跨文化㊁跨文明比较研究的无视,对异质文化㊁文明的比较产生偏见.最终只会将比较文学带入 死局 ,也才有了斯皮瓦克 一门学科之死 [11]的宣称.而比较文学变异学将异质性纳入可比性基础,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度过第三次危机,迈出了更大㊁更远的一步.这种研究走向不仅具有现实的基础,更体现了一种更加开阔的世界胸怀与世界眼光.它是在文化研究大潮中,比较文学研究出现危机之时,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新建构和对研究路径的重新设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思路.正如欧洲科学院院士㊁比利时鲁汶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西奥 德汉(T h e oD h a e n)的评价所言: 曹教授的论著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发展一个重要阶段,它把比较文学从以西方为中心的方法论泥潭中解脱出来,进而推向一种更为普遍宽广的研究路径. [12]第二,突破文明壁垒,将比较文学拓展至跨文明比较领域.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西方学者们近年来也开始注意到了东西跨文明对话的迫切需要,并且也开始意识到跨文明异质性研究的重要性.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标志性文献«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中强调了文学研究的新趋势是关注不同族群及文化类型的 多元性 .文中向读者作了两点推荐:第一,比较文学应该摒弃其 欧洲中心主义 ,而转朝 环球主义 的方向发展;第二,比较文学应该将其对文学作品的专注扩大为对其他文化文本的研究[13].对此,有评论以«比较文学何去何从?»为题对该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中的讨论代表着美国比较文学界 宝贵的自省和自我期待 ,而组织推荐的第一点则标志着比较文学向 多元文化主义 扩展的新转机[14].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明的背景下,通过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促进东西异质文明下的文学作品㊁文学理论相互交融,使人类社会的审美世界既保持各自个性,又能相互沟通,向文明互鉴背景下 不同而和 的比较文学境界迈进.我们看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就存在和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一样的 失语 问题,而变异学理论为他们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进入世界文学的可能.第三,发出东方声音,引领比较文学从西方中心主义到多元文明互鉴.狄泽林克曾指出: 它(比较文学)是一个最具欧洲特色的专业,缘于欧洲的多国㊁多语种状况. [15]毛明由此指出,西方比较文学产生于特殊的历史㊁文化和社会中,是为了解决特殊而不是普遍问题而产生的,其 普遍性 真理性 大帽子下只放着特殊的局部规律,所提供的只是 欧洲/西方方案 而不是 中国方案 ,更不是 世界方案 [16].从赛义德的 东方主义 到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 ,无一不体现出过去占主流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曹顺庆教授变异学理论的提出,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与改变.在变异学研究中,可以看到不仅是中国文论和文学,而是对于东亚㊁南亚㊁西亚北非三大文化圈在内的整个 东方 文学世界来说,也需要走出长期以来被西方言说的 失语 藩篱,破除 西方中心主义 的话语霸权,才能还原东方各文化圈㊁各地域文论的特色与原貌,从而进一步揭示东方文学与文论的发展规律[17].如今,多元文明互鉴已经是一种全球共识.可以说,变异学推进第三阶段的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既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了文学之间的对话需求,也是人类在全球化时代下文明交往和文明互鉴的历史必然.ʌ参考文献ɔ[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 B/O L].(2021G06G01)[2023G03G29].h t t p:// 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021G06/01/c o n t e n t_5614684.h t m.[2]C A OS HU N Q I N G.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G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M].H e i d e l b e r g:S p r i n g e r,2013.[3]A N G E L I C AD U R A N,HU A N GY UHA N.M oY a n i n C o n t e x t:N o b e lL a u r e a t ea n dG l o b a lS t o r y t e l l e r[M].P u r d u e:P u r d u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4:13.[4]C E S A R D OM I N G U E Z,HA U N S A U S S Y,D A R I O V I L L A N U E V A.I n t r o d u c i n g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N e w T r e n d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M].L o n d o na n d N e w Y o r k:R o u t l e d g e,2015:51.[5]S V E N DE R I CL A R S E N.T h eR e v i e wo f t h eV a r i a t i o n T h e o r y o f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J].O r b i sL i t t e r aGr u m,2015,70(5):437G438.[6]B E R N A R D F R A N C O.L a L i t t e r a t u r e C o m p a r e e H i s t o i r e,D o m a i n e s,M e t h o d e s[M].P a r i s:A r m a n d C o l i n,2016.[7]WA N G N I N G.V a r i a 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AB o o kR e v i e w A r t i c l e a b o u tC a o s W o r k [J].C L C W e b: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C u l t u r e,2013,15(6):2.[8]王苗苗. 中国话语 及其世界影响 评中国学者英文版«比较文学变异学»[J].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8,2(2):118G127,162G163.[9]V E Y S E LL I D A R,HA N D EA L T A RL I D A R.k a ri l a t i r m a l iE d e b i y a tB i l i m i n d eY e n iB i rY a k l a㊀i m:v a rGy a s y o nK u r a m i[J].A V R A S Y A U l u s l a r a r a s A r a㊀t㊀r ㊀㊀m a l a rD e r g i s i,2020,8(21):298G314.[10]T A N Z I A MO B A R A K. V a r i a t i o n i nA p p r o a c h e s t oH u m a nP s y c h e:E x p l o r i n g A lGG h a zālī s I n f l u e n c e o n F r e u d i a n P s y c h o a n a l y s i s[J].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Gt u r e:E a s t&W e s t,2022(6):66.[11]G A Y A T R I S P I V A K.D e a t h o f aD i s c i p l i n e[M].N e w Y o r k: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3.[12]肖伟胜.比较文学的学科间性与变异学理论的开创性意义 从曹顺庆教授的变异学理论说开去[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2(3):214G238.[13]C HA R L E SB E R N H E I M E R.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A g e o f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 i s m[M].B a l t i m o r e: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1G16.[14]奚密.比较文学何去何从[J].读书,1996(5):18G21.[15]胡戈 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导论:序言[M].方维规,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毛明.论西方比较文学的缺陷及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启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3):288G305.[17]曹顺庆,夏甜.变异学与他国化:走出东方文论 失语症 的思考[J].文艺争鸣,2020(12):76G82.[责任编辑:王作华]。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理论设想 。20 0 6年 ,由他 主持 编写 的 《 比较 文学 教程》 又明确界定 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 的一个基 本特征 与 四大研 究 领域。一个基 本特 征 即 “ 跨越 性 ” ,包 括跨 国、跨学 科 与跨 文明 ;四大研究领域 即 “ 实证性影 响研究 ” 变 、“
刊》 19 95年第 3期 )、《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 ( 文 《
§博士 生论 坛 §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 学研 究
张 雨
( 四川大 学 文 学与新 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 06 ) 10 4 摘 要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 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理论具 体的方法论成果 ,在纵览 比较文 学变异学理 论 源起的基 础上 ,提出 比较文学学科 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并界定影 响变异 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和研究 领域 。
的突显 ,使 得 中西 对 照式 的 比较诗 学 研究 无 法 深入 进 行 ;再次 ,跨越 中西异质文化 的 比较 文学 研究 中 ,求 同 的思维定势已越来越束缚 实 际的研究工 作。曹顺 庆认为
这些问题 的根本解决之道 ,在于改造 存在重 大缺憾 的 比
比较 文学变异学将 比较 文学 的跨越 性和文学性 作为 自己的研究 支点 ,它通过研究 不 同 国家之 间文学 现象交
文学研究领域 中 ,比较 文学变 异学理论 的创立 是 中
科理论 。比较文 学变异学理论 正是在 这一 理论体 系基础
上提 出新 的理论 构想 。 20 0 5年 8月 ,在 中国比较文 学第八届 年会暨 国际学 术研讨会上 ,曹顺 庆教授正式 提 出了 比较文学 变异学 的
国比较文学 学者 自主 化 、体 系化 理论创 新 的重要 成果 。
流 的变异状态 ,以及研究没有 事实 关系 的文学现象 之 间
利用新媒体资源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跨文化“第三空间”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23, 13(10), 7692-7697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https:///10.12677/ae.2023.13101194利用新媒体资源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跨文化“第三空间”张君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收稿日期:2023年9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8日摘要众多新媒体资源已经成为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当前,国际中文课堂中的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思路已经由单向的传播转向双向的交流。
跨文化“第三空间”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内部关系平等、交流自由的文化空间。
利用相关新媒体资源,为国际中文课堂搭建跨文化“第三空间”提供思路,使拥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中文学习者更加自由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从而培养具有更高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学习者。
在这个“第三空间”中,“中国故事”得以更好地展示给世界。
关键词“第三空间”,新媒体,国际中文教育Exploring the Cross-Cultural “Third Space”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Education through New Media ResourcesJuntao Zhang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Received: Sep. 13th, 2023; accepted: Oct. 11th, 2023; published: Oct. 18th, 2023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new media resourc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teaching resource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How to tell the “Chinese story” in daily lif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this stage, the idea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张君陶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classes has changed from one-way diffusion to two-way communication. On this basis, we should strive to build a cross-cultural “Third place”, so that Chinese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identities can conduct cultural exchanges more freely and equally, and cultivate learners with higher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ability. In the “Third place”, “Chinese stories” can be better displayed to the world.KeywordsThird Place, New Media,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双重影响叠加下,国际中文教育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必定要经历重重挑战。
大学生对美剧《绝望主妇》跨文化接受现状的研究
( . 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 学院, 1西 成都 60 3 ;. 10 12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 成都 6 06 ) 10 5
摘要 : 通过 大学生群体对美剧《 绝望主妇》 的解读与接 受现状的研 究, 发现 大学生在解读 异文化
信息时对 中华文化有较 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而对异 文化信息的审美和批评能力, 主要依 靠个人
上说 ,绝》 《 是探究美剧中传播的性道德观念与大学生群体对美剧的家庭价值观接受情况的绝好样本。 那么 , 美剧的“ 小众传播” 过程中, 大学生群体对具体文本 的解读和转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在大学生
收 稿 日期 : 0 l一1 —2 21 1 0 项 目名称 :四川省教 育厅 四川性社会 学与性教育研 究中心 2 0 0 9年重点 项 目“ 传媒 对 当代 大学生的性观念 、 性道 德影 响研 究” ( X J 00 ) X Y A 9 3 作者简介 : 红(9 3一 ) 女( 梅 17 , 汉族 ) 四川眉山人 , , 副教授 , 士, 博 研究方向 : 文化与传媒 。 段锦 宜(9 9一 ) 女( 18 , 汉族 ) 河南驻马店人 ,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究方 向: 研 广播 电视 与 国际新闻传播。
表 1 按照霍尔的解 码标 准进 行的解读 分类统计 表 2 按照利贝斯和凯茨书的解码标准进行的解读分类统计
解类 肃 髯 读型 韵
冷 的
用 学 韵 的
6 3 4 9 2 7
数 量 百 分 比/ %
5 8 3 3
2 8 1 6
如表 1表 2所示 , , 受众 对《 》 文本 内容 的接受情 况 如 下 : 访 焦 点小 组 成 员 的协 商式 解 读 的语 言 数 绝 的 被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整理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整理一.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变异研究:求异,在传播交流过程中,除了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的因素之外,在文化过滤、译介、接受等作用下,还有许多美学、心理学、文化等难以确定因素,被传播和接受的文学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异。
支点:变异性文学性(层面:语言、跨国和跨文明形象、文学文本、文化、文学他国化)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在不同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主要方法是类比与对比,重点在于求类同。
平行研究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影响研究的“事实联系”这一限制,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疆域,使比较文学在绝境中获得新的发展,并由此奠定了新的学科研究范型。
流传学又称为誉舆学,源于西纳文的光荣一词。
1931年由梵第根引入到比较文学中来。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一国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其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和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老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概言之,就是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在西方曾被广泛普遍运用。
36199894
乱党 。 吴芷芳被 迫在悟虚师傅 的帮助下 , 隐居 于深山尼姑庵 中。 但在 隐居过 程 中, 芷芳和探 箭又遭遇 盗劫 , 筒被掳走 , 吴 探 吴芷芳 受到惊 吓而精 神失 常。最后 , 惊恐的幻想 和错乱 中, 在 吴芷芳 一个人悲惨 而
凄凉地死去 。1 8 1
找西 方 电影 技术 、艺术 与美 学思 维多 方位 辐射 中 国电影 的凿凿 证
异 与疏离 , 催发 并影 响了中 国民族 电影美 学的构 建 。因为从发生 阶 段开始 , 国电影就经历 着这样两 个事实 : 中 首先 , 论是在技 术操 作 无 层 面还 是电影 艺术观念 与文化层 面 , 的拓荒 、 它 试验 、 索与发展 都 探 是模仿 或比照西方文 化特别是欧 美电影而行进 的1 2 ] 。其次 , 也是从 诞
比较文学 变异 学 的基本 观点 指 出 , 文学 在不 同 同家 、 不同文 明
筒不知 , 受到王老太责 骂。吴芷芳劝 和 , 却被王老太 奚落并讥讽其不
孝公婆 、 不事丈 夫 、 不遵妇 德 。王其伟 回家对 未归之 事闪烁其 词 , 探 箭再 次受到责 打。吴芷芳 劝说丈夫 实言相告 以免无 辜人受到 牵连 , 却遭到 王老太和王其伟联 合驱赶 。吴芷芳苦 苦哀求未果 。恰逢王老
之 间的传播和交 流过程 中 , 在文化 过滤 、 介 、 受以及许 多美学 因 译 接
素、 心理学 因素 、 文化 因素等作用 下 , 被传 播和接 受的文学 必然在 一 定程度上 发生变异l 在 电影研究 范畴内 , J 】 。 尤其是 在早期 中国电影 年
代, 以法 、 美两 国为代表 的西方 电影与文 化的 中国化传播 与扩散 、 变
现, 文化 的现 实性语境 、 统文化 张 力和创 作者 的主 体性 是驱 动这 传 种 变异发生的主要 因素。
变异学_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变 异 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曹顺庆 徐 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四川大学,成都,610064;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尽管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提出了 影响研究!,美国学派提出了 平行研究!,但我们应该明白,当前整个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大厦是不完整的。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提出对整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言,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它开启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进程的一个新阶段,即对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研究;它不仅凸显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更推动了异质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启了人类文学发展的新历程。
由此,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从最初的 求同性!到 异质性!,再到现在的 变异性!,其理论探索不断深入。
在这方面,变异学研究不仅是比较文学理论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也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另一条创新路径。
所以说,中国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不仅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言是一种创新和推动,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索[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8921 (2010)07 0010 04 国际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迄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曹顺庆2001):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提出并坚持的实证性影响研究;第二阶段是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第三阶段的研究特色则正在形成之中。
迄今为止,大多数从事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都认为,有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大厦就很稳固了。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各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证明,即使有了这两个学派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依然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这一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曹顺庆,李卫涛2006)。
作者简介: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
文化误读
比较文学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摘要]:由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接受者在理解异质文化时,因“文化过滤”而导致的“文化误读”成为了,跨文化文学交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同文化“模子”之间的文学交流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接受者的语言差异、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还要在“期待视野”中寻找理据。
以此来研究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并看到它们都可能产生的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
[关键词]:文化误读;意向;文化模子;期待视野;关于误读的探讨已有很多,文学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误读是错误的解读这一粗浅认识,把误读和创新连在一起。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布鲁姆(Harold Bloom)的“影响即误读”的观点,认为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法国学者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 )在他的《文学社会学》(1987)一书中说:误读是“创造性的背叛”;保罗·德曼在《盲点与洞见》(1971)中也竭力推崇误读。
那么文化误读是怎样产生的呢?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论》中详细的对此进行了研究,概括而言就是: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过滤的作用,而导致发送信息的减损和接受者文化的渗入,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即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像文化过滤一样是复杂的,是接受客体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
它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从其后果来看,可分为积极误读和消极误读。
1无意识误读无意误读往往是由于译者对源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而产生的。
例如,庞德在译《神州集》时,并不懂中文,对中国的文化也缺乏了解,他的翻译完全建立在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Fenellosa留下的有关汉诗、汉字的注释和解说的笔记之上。
所以在翻译时,误读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词语。
在译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译成:But you,Sir,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友人去西北边疆的诗,其中“阳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媒介跨越与模拟:异质媒介间的叙述分层
媒介跨越与模拟:异质媒介间的叙述分层
曹韵竹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7)5
【摘要】在广义叙述学中,叙述媒介被分为记录类、演示类和心像类三种,叙述分层现象可以发生在同种媒介内,也可以在以异质媒介为载体的叙述之间形成跨媒介分层。
但由于不同媒介所具有的特质迥异,如记录类媒介的回溯性、演示类媒介的共时性和心像类媒介的不可共享性,跨媒介的叙述分层问题远比同种媒介内的分层复杂多面。
文章结合广义叙述学相关理论,探讨不同种类媒介间形成的叙述分层现象,旨在说明从心像类到演示类再到记录类媒介,只能实现不可逆的单向跨媒介分层。
但通过模拟跨媒介的方式,记录类和演示类媒介也可以分别实现向演示类和心像类媒介的跨越分层。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曹韵竹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媒介事件中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以媒介融合为视阈
2.媒介文化与媒介间性——从麦克卢汉、莱文森等人的相关观点理解媒介文化
3.媒介事件中媒介间的议程设置
——以媒介融合为视阈4.媒介生态学视域下媒介融合的分层次推进过程5.媒介生态学视域下媒介融合的分层次推进过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变异学的理论核心:
异质性与可比性 变异学强调异质性的可比性,是有严格的限定 的,这种限定是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 可比性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与补充,即:在有同 源性和类同性的文学现象之间找出异质性和变异 性。
“中国比较文学就是在中西文明碰撞之下催生出来 的,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结果。文明冲突中的 异质性与变异性大于共同性,而异质性与变异性是中国比 较文学的表现形态,也是跨文明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异质性是跨文明语境下的必然产物。变异性在跨异质的文 化中也是存在的,在跨文明研究中得以进一步凸现出来。 所以,在’求同’思维下从事跨文化研究,是会面临诸多 困难的,而变异才是先进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应该着重研 究的内容。”
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LOGO
LOGO
2、现当代思想对“差异”的关注: 现象学-解释学, 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 女性主义,
酷儿理论,
生态主义,
新历史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等 LOGO
3、中国学者的声音: 杜维明——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对话; “儒家伦理能够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资源”; 乐黛云——“和而不同”;
(2)国内:
叶维廉:“文化模子”说(《东西比较文学中 “模子”的应用》) 严绍璗: “变异体”概念 (《日本“记纪神话” 变异体模式和形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王向远:日本新感觉派及其在中国的变异 (《新 感觉派及其在中国的变异》)
二、变异学的提出和定义
(一)变异学的提出
2005年,曹顺庆正式在《比较文学学》中提出 比较文学变异学,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从“求 同”思维中走出来,从“变异”的角度出发,拓 宽比较文学的研究; 2006年,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 究》一文中为变异学下了个明确的定义; 2006年,在《比较文学教程》中对此定义作了 进一步的补充。
曹顺庆——文化“失语症”的困境与如何在“和”中 保持差异
LOGO
(二)学科背景
1、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
(1)影响研究 (2)平行研究 2、“变异”因素的萌芽 (1)国内 (2)国外
1、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学精神是影响研究的突出 个性,但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也同时包含变 异的问题,因为当一国文学传到另一国时, 它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异。
局限性:
不能反映在文学流传中信息的失落、增添与误 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接受者、不同文明 的影响下的文学阅读的差异。
法国学派提出的形象学、接受学实际上已经涉 及到“变异”,但却只停留在实证层面。
影响研究中的超越影响,未能揭示出某些作家 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大大超出在本国影响的深层次 原因在于“变异”。
2、变异研究的萌芽
(1)国外: 影响研究中的形象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变异”; 韦斯坦因:提出影响过程中出现的“创造性的转变”;
赛义德:“理论旅行”—Traveling Theory ;
斯皮瓦克,苏珊· 巴斯奈特: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变异;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 于连:对异质性的强调。
(二)比较文学变异学(Variation Studies) 的定义: 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
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文 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通过研究文 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以及相互阐发中呈现的变异,探究比较 文学变异的规律。变异学研究的重点在求“异”的可比性, 研究范围包括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跨文化变 异研究、跨文明变异研究、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等方面。
——曹顺庆:《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
破》,《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48卷
平行研究:
目标:类同性 美国学派以及平行研究注重求“同”的 思维模式,在他们看来,求同才具有可比 性,没有同,就没有可比性,并没有认识 到异质性与变异性。
局限性:
拒绝对异质性文化进行研究。
“我不否认有些研究是可以的……但却对把文学现象的 平行研究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仍然迟疑不决,因为 在我看来,只有在一个单一的文明范围内,才能在思想、 感情、想象力中发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维系传统的共同因 素。……而企图在西方和中东或远东的诗歌之间发现相似 的模式则较难言之成理” ——[美]韦斯坦因 早期异质文化间进行平行研究,由于缺乏对“异”的重 视,“比较”沦为“X+Y”的表浅化“比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
一、变异学提出的背景
(一)时代与文化背景; (二)学科背景
LOGO
(一)时代与文化背景
1、全球化与文明冲突
萨缪尔· 亨廷顿(1927-2008):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LOGO
“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 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 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 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洲联盟、中国、俄 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 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 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 的。” ——亨廷
案例:《牛虻》在中国
1953年7月,中译本 《牛虻》首次在中国出版, 其原著中“不健康”的内容 被大量修改和删节,使人物 形象和思想倾向与原始文本 发生了很大偏差,清晰地传 达了编者的价值观。 在粉饰主人公的同时, 编者也力求让他们心目中的 反派人物显得更坏,尽量淡 化体现其人性一面的内容, 刻意使人物变得黑白分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
四川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主讲:
第三讲 变异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
【内容提要】: 一、变异学提出的背景 二、变异学的提出和定义
三、变异学研究的范围
四、思考、讨论及参考资源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
【重点】:变异学产生原因、变异学提出、 变异学的研究范围 【难点】:跨语际变异研究、文化过滤、 文学误读、文学他国化 【课时】: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