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是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一、思维导图二、宪法基本知识1、宪法精神(宪法核心价值追求):授予和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
宪法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宪法调整的基本社会关系)。
(公民国家)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公民权利国家权力)2、宪法的核心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最高的法律地位:我国宪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最高的法律权威: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4、宪法的作用: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5、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1)宪法厘定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规定了我们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2)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引导和规范我们的生活。
(3)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6、为什么要坚持宪法至上?①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宪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③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构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职责。
④每个公民都应该坚持宪法至上,认真学习宪法,坚决捍卫宪法。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1、如何理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是如何确保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宪法确认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3)宪法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及其实现的保障措施。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吗?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吗?我国的宪法规定了我们公民享有一切权利,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对于宪法,是我们心中拥护的法律,对于我们公民,对于国家领导人,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宪法的根基就是在于公民的拥护。
那么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吗?我国的宪法规定了我们公民享有一切权利,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对于宪法,是我们心中拥护的法律,对于我们公民,对于国家领导人,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宪法的根基就是在于公民的拥护。
那么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吗?▲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的提法不断明确,得到广泛认同,逐步深入人心。
依宪治国当然要求宪法得到良好实施,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内外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加强宪法实施需要全面有效的宪法保障制度,其中尤以宪法监督制度最为紧要。
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并指明了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以及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四个努力方向。
早在起草我国现行宪法的过程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即“宪法委员会”,由该机构具体承担宪法监督职能的构想就曾被写入讨论稿,并经过多次讨论,但未被采纳。
究其原因,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宪法监督制度虽然对宪法实施有着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却仍要以现实的法治背景、环境、条件与实践为基础。
脱离了实际,任何制度机制、任何单独的机构都无法发挥被期冀的作用。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是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是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陈于佳宪法关系,也称宪政法律关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宪法上的表现。
宪法关系是宪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要阐释为什么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是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
先从宪法关系的主体开始谈起吧,宪法关系主体是依据宪法规范直接参与宪政活动的政治实践主体,是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和直接行使着。
公民是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因素,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主体资格,既由人民的主权者地位所决定,又从个体方面体现并不断实现着人民的主权,是人民主权在宪法关系中的现实表现形式。
公民之所以成为宪法关系的主体,是由其内在特征决定的。
公民具备了平等性,自由性和主动性的特征,所以才能摆脱政治关系的奴役和压迫,从政治关系的客体一跃成为宪政社会中宪法关系的主体,并且通过宪法权利的行使充分的参加到国家政治决策中去,使自己的利益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从而成为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子。
公民对于宪法关系发展的作用是巨大和深远的,这表现在:一方面,通过权利的行使满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在社会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在完成政治解放的基础上向人类解放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宪法权利,制约国家权利行使的方式,目的和效果,使之在法律的轨道上合理运行,并由此保证宪法关系的健康运作。
由于公民权利与宪法关系在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公民的权利行为总是推动宪法关系内部结构和外在形式变革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因此公民的积极作用始终是宪法关系向新阶段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基本动力。
国家也是宪法关系的主体,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特征是:第一,法定性;第二,宪法赋予国家对社会及其成员以强制力;第三,由于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权利的载体和体现,因此国家机关是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讲义 新人教版

程 规范 •对国家权力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
权力
运行 •对国家权力而言,法定职责必须为
•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
第二框
◇基于情境,探究问题,生成观点
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对宪法宣誓呢?
2017年7月3日 上午,中国最 高人民法院举 行首批367名员 额法官宪法宣 誓活动。最高 人民法院院长、 中国首席大法 官周强领誓。
题型示例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是因为宪法() ①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规定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③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④宪法确认 公民的一切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宪法的正确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 法,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①②③符合题意; 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一切权利,④说法错误, 排除。故选A。
•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及其实现的保障措施
•宪法规定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
人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 民 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并且属于人民。
国家权力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服务人民的利益;
国 家
国家权力的行使和运用,必须符合宪法。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
的
宪法 原则
••担宪青当法少起规年国定就家广 要主泛 树人的 立应主公尽人民的翁基责意本任识权。,利积及极其参实与现的国保家障政措治施生活, •宪法规定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保
障
国家 •人权的基本内涵,人权入宪,成为我国宪法原则
书
尊重 •我国的人权观,人权的主体和内容十分广泛
宪法读书笔记

宪法读书笔记一、宪法的特征宪法作为特定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具有同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一般法律相同的特征:他们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表现,都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都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它们的内容都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宪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又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宪法以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为调整对象,规定的都是重要的根本内容。
从世界各国立宪实践来看,各国宪法的内容几乎都涉及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国家权力属于谁?服务于谁?国家权力由谁来行使以及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形式的原则和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来制约国家权力?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如何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等等。
因此,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以及职权等最重要的问题,都在宪法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面,而且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因而与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且只涉及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相比,宪法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2. 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国家的任何法律都具有法律效力,但在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一般的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第二,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宪法练习题10

4.简述宪法分类的意义。
5.简述字面意义上的、规范意义上的宪法与客观现实的紧密联系。
第一章/同步练习/论述题
试述宪法与其他法律相区别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同步练习/材料分析
材料1:宪法是规定最高国家机关及其履行职能的程序,规定最高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和职权,以及个人对国家政权的原则地位的各种原则的总和。([德]叶林涅克:《国家通论》)
A.公民的权利行为是创建一国宪法关系体系的基础
B.公民的权利行为是引起特定宪法关系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C.公民的权利行为是推动宪法关系发展的根本政治动力
D.公民的权利行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逐步扩展推动着宪法关系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更新
7.下列选项中符合宪法关系基本原理的命题是(ABCD)。
A.一般的法律、法度
B.优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
C.颁布法律、效法、实施法律
D.皇帝的诏书、谕旨
2.宪法的法律特征有(ABD)。
A.宪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和基本原则的总体
B.从最广义来说,宪法是一批规则,用以管理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事务
C.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5.根据是否具有统一的宪法典形式可将宪法分为(A)。
A.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B.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
C.原生宪法和派生宪法
D.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第一章/同步练习/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多次出现过“宪法”、“宪令”、“宪章”等词语,其中涵义存在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种(ABC)。
第一章/同步练习/单项选择题
1.“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中 “宪法”一词的含义是(B)。
从宪政角度浅谈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宪法学论文题目:十年韶光,被铁窗禁锢的公民权利——从宪政角度浅谈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法5)国际法学院班级:一班十年韶光,被铁窗禁锢的公民权利——从宪政角度浅谈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摘要】佘祥林一案,将公民权利同国家权力置于一个相当敏感尴尬的位置,作为被公民权利赋予的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压榨时,公民该如何处之,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该何去何从。
宪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功能是授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
通过宪法,赋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政史亘古不变的主题。
研究宪法中的公民权利、国家权力的关系,从本源上明确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国家权力必须受公民权利制约,而公民权利的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的保障。
【关键词】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宪法,佘祥林案1994年1月19日,佘祥林精神失常的妻子张在玉,突然失踪了。
在妻子失踪不久之后,佘祥林家附近打捞起一具由其妻家属指认确定的女尸。
从这一天起,时年32岁的佘祥林的命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被不明不白地投进监狱长达11年。
11年来,由于侦查技术落后,嫌疑人不断翻供,于是佘祥林被不断转押各级法院。
被判刑程度不断调整,受当时“命案必破”的影响,对佘祥林更是动用了刑讯逼供。
2005年3月28日在佘祥林服刑11年后,张在玉的突然出现使佘祥林案渐渐水落石出。
佘祥林于同年4月13日被无罪释放,案情得以昭雪,然而十年韶光被耗在监狱,不得不令人反思我国公民权利在国家权力前的地位如何,这两者又是什么关系。
佘祥林在押期间,遭遇无数非人待遇,在寻常人看来似乎只是罪有应得的下场,然而即便有过错,那么在押嫌疑人仍旧有人权,更何况罪刑法定,受被类推下的刑法制裁的“嫌疑人”佘祥林的人权应当受到保障。
我们讲公民权利,不得不论及的就是人权。
公民权以人权作为来源和基础,是法定化了的人权体系,是人权得以保障实现的重要途径。
宪法笔记整理

宪法的基本理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第一节:宪法的含义和特征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特征:(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是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效力最高。
①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一般法律更为严格。
①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不是普通立法机关。
②通过或批准宪法的程序严于普通法律(2/3或3/4多数)。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请愿书1、从宪法历史上看:宪法与公民权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都体现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从宪法内容看:宪法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公民权利的保障居于支配地位。
(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1、资产阶级宪法是伴随资产阶级民主事实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2、没有无产阶级民主事实,社会主义宪法就无从产生,社会主义宪法是无产阶级民主事实的法律化。
3、民主事实:普通化是宪法产生的前提。
宪法的本质: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一)在政治力量对比中,阶级力量对比居于首要地位。
1、宪法只能由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制定。
2、宪法会随统治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二)在政治力量对比中,还有在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派别和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
(三)宪法集中和全面地表现了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第二节:宪法关系宪法关系是依据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
a.公民。
b.国家。
不是一切国家都是宪法关系的主体,作为宪法关系主体的国家有以下特征:(一)法定性。
(二)宪法赋予国家对社会及其成员以政治强制力。
(三)国家机关是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其他主体:国家机关、民族、政党、利益集团。
宪法习题

练习试题一一、判断对错题(请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错的打“×”,对的打“√”。
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 根据宪法的内容是否具有原创性可将宪法分为原生宪法和派生宪法。
()2.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表述在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中。
()3.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但其规范不具有执行力。
()4. 宪法的分类是针对实施宪法的实践中存在着这些形态的宪法规范。
()5. 1787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6. 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18年的苏联宪法。
()7.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8.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之一。
()9. 宪法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10. 宪法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权力的分配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后的“()”中。
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 宪法规范区别于普通法律规范的首要特点是()A. 内容的根本性B. 效力的最高性C. 立法的原则性D. 实现的多层次性2. 以宪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为标准,可以把宪法区分为()A.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B. 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C. 钦定宪法和民定宪法D. 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3. 宪法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依据是哪个?()A. 是否有书面文字B. 是否容易修改C. 是否有统一的法典形式D.是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4.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
”A. 帮助、鼓励和管理B. 鼓励、监督和管理C. 引导、鼓励和管理D. 引导、监督和管理5. 近代宪法的发源地是()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6. 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A.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B.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C. 1787年美国宪法D. 1791年法国宪法7. 北美《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
宪法学第八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问题解析

宪法学第八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问题解析一、公民、人民、国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在我国,取得公民资格的条件只有一个,即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公民这个概念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曾有过不同的含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公民的词义日趋一致,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其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如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公民和国民、人民是同义词,均指一国的全体成员,而且在宪法中常常是交错使用。
在我国,国民和公民的概念只是不同时期的提法,含义一致。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曾使用了人民和国民两个概念。
1953年颁布了第一部选举法,我国在法律中首次使用了公民一词。
从此,我国宪法和法律在提到个人的法律地位时,就一直使用公民的概念,而未再使用国民的术语。
在我国公民和人民则是两个概念,其区别为:其一,范畴不同。
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
划分人民的标准是随着革命性质和革命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标准。
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时期,凡是赞成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
现阶段,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则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而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它是依据法律来确定的。
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公民。
其二,范围不同。
人民的范围小,仅指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处于主人翁地位。
公民的范围大,指社会全体成员,即凡具有国籍的自然人,不论在政治上属于敌人还是属于人民,都是公民。
其三,后果不同。
宪法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政治领域,行政权得以扩大行政权干预立法权紧急命令权委托立法权;随着国家权力进入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规定越来越多并且在宪法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任何普通法、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与精神相违背;(3)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与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如果说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那么这种对公民权利的与自由的保障,则是民主最直接的表现,或者说是民主事实的必然结果。
2、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与利益的国家根本法3、宪法的本质是一国统治阶级在建立民主制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4、宪法分类的意义1)宪法分类是人们认识、了解宪法特征、本质的有效途径 2)宪法分类是对宪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3)对于立宪与行宪具有重要意义5、成文宪法:是指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确表述为宪法,又大多冠以国名6、不成文宪法:是指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与宪法惯例的宪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虽然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但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
7、刚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与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的宪法8、柔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与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
9、宪法产生的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民主的、大众的与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10、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与是宪法的主流2)宪法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色彩 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4)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成为主要形式5)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但在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内 11、宪法的发展趋势如何?1)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从宪法对近代社会进行中形成基本经济制度与文化制度 2)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3)宪法保障得以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 4)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5)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宪法渊源呈多样化;宪法修改频繁 12、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政府行政权力在客观上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以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宪政实践中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公民基本权利也将得到重大发展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13、宪法制定权(制宪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14、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是指人们在制定与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与行宪的基本精神特征:普遍性;特殊性;最高性;抽象性;稳定性 15、宪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宏观指导作用,由于宪法基本原则是从宏观角度与全局角度对各种宪法现象与宪法规范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因此从本质上讲,宪法基本原则决定着宪法的性质,内容与价值取向,必然会从整体上对立宪、行宪与护宪提供明确的思想指导 2)整合与协调作用, 3)补充作用16、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公民享有权利,法不禁止皆权利,因而人们可以不断地自由追求新的权利。
宪法上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本来就应当享有的最起码的母体性权利,它不是第三者给予的,也不是宪法赋予的,而是宪法应该规定的,没有这些权利,公民就不成其为宪政下的公民。
立法不能剥夺公民依据宪法所享有的权利,政府不能通过国家权力予以保障的公民权利,也不能成为宪法权利。
公民权利可以有效对抗国家权力的不法侵犯,公民应通过国家权力的保障获得最低限度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益。
国家权力不仅应该保障大多数公民的基本权利,少数人的合法权利同样也应该得到国家权力的保护。
在权利面前,每个人生来而且始终都是平等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权利的自由,都应该为享有权利而奋斗。
权利无保障的地方,就没有宪法。
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只是权力的行使者,法无授权即无权力,权力只能自由裁量,因而权力是有限的。
宪政国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限制国家权力,一种是限制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和范围,明确权力界限;另一种是将国家权力按照一定标准划分,并合理配置给不同的国家机关,进行分权制衡。
现代宪政国家为了保障国家权力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同时考虑到公民权利的保障日益依赖于国家权力,因而开始由消极限制国家权力向主动控制国家权力转变。
不接受国家权力的有限性,不承认政府必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宪法。
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保障。
权利不是来自于国家的恩赐,而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公民权利以利益为基础,自由为前提,主张为取向。
国家权力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国家强制力为支撑,国家权威为追求。
因而国家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应当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为出发点和归宿。
从根本意义上说,宪法的实现就是宪政,就是法治国家。
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核心便是依宪治国。
宪法的实现体现出这样一种思想:公民对权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公民行使权利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而且他人有义务满足权利人的权益。
论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

◆法学研究
2011 · 11(中)
论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
曾胜男
摘 要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之
宪法第一章总结

宪法第一章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之法,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宪法第一章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宪法第一章总结(一)第一节宪法概述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的美国宪法。
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91年的法国宪法。
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正式成文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的1982年宪法。
第二节国家性质(国体)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一般地说,在经济上处于统治或领导阶级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权力。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安全。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征:1、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与敌人专政的结合第四节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多种经济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特点:自愿组合、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宪法第一章总结(二)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含义:注意中外古代都有“宪法”这个词,但与近现代宪法涵义有根本的不同。
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内容。
部分学者的重要评价:“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单元导语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怎么做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坚持依宪治国 加强宪法监督
体认宪法价值 理解宪法精神
明确宪法地位 树立宪法信仰
教材内容梳理
教材从学生问题入手: 宪法是什么? 宪法与公民有什么关系? 宪法有怎样的价值? 宪法在国家生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
法治思维是法治行为的先导,提升学生法治行为能力是培养学 生法治思维的归宿。教学中要注意找准法治教育的落脚点,使学生 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处理问题的法律方法,并积极参不 法律实践,养成法治习惯,使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谢谢 看
收
利? …..
道德不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基于 问题情境。学生基于具体问题情境 展开探究,在体验、辨析不践行中 构建、生成知识,提高道德不法治 素养,形成观念和品质。因此,结 合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合理设置 问题情境,有利于提升法治与册教 学的有效性。
法治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培养学生法治精神,不仅要求学生 对法治价值有深刻理解,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所谓法 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 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以宪法教育为主,重视宪法文本的价值,这 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编写思路和特点。讲解宪法主 要内容,固然需要借助法律概念进行阐释,但本 册教材更强调回归宪法文本,通过宪法文本为教 材理论观点提供坚实支撑。初中阶段的宪法教育 应强调以宪法文本承载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和宪 法精神,不能只有宪法理论、没有宪法文本,或 者重理论、轻文本,把宪法教育变成空泛的政治 说教。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单元梳理
八年级下册
2023年《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2023年《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其次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公民权利》其次框题《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我上完这节课后细致反思,总结如下:一、本节课的胜利之处:1、本节课主要应用视频导入教学法,在创设情境、步入情境、回来情境等活动中感知、分析、探讨、互动、沟通,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引导生成新知。
2、这节课我在创设情境方面,我没有采纳一般的阅读材料或者事例阐述等模式,而是改用了“漫画式”、“对话式”,这样相比较材料文字会更加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3、课堂上不拘束的让学生大胆地说,以实际的课堂效果让学生感受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今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课堂以学生探讨为主,孩子们激情洋溢,主动性高,整个教学高潮迭起,学生参加度高。
5、作业的布置采纳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改进和不足:1、我对教材的整个把控上可能不够敏捷,没有太大的.突破。
2、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和校领导在底下听课,学生放的不是很开,我须要再努力调整学生的心情。
3、在课堂流程中时间的把握还是不够合理,时紧时慢,课堂对学生发言的广度还是不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五年级的学生对建设有序生活有一些散碎的阅历,但他们往往对如何共建有序生活缺乏全面认知。
引导学生基于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从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角度,形成对构建有序生活的综合相识,使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集体和国家,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到共建有序公共生活的社会实践中。
五年级的学生在视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视察角度单一、相识问题不全面的状况。
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如何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在此基础上初步培育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帮助学生学会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留意公共平安,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2018年春八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一)张兰进入新学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正式进入了法治专册的学习。
八年级下册着重学习我国宪法相关的内容,新教材的编写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差别,因此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对此,针对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出现的问题、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青少年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进一步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
本册教材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重点进行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教育。
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宪法的核心精神就是授予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因此,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成为构建本册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一单元的逻辑起点。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宪法原则,帮助学生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引导学生了解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认同宪法价值,理解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
本单元还讲授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国家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我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限制等内容的基础上,本单元有意识的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发展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在初中阶段,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展、生活经验的增长以及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不仅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面对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还要在国家生活中以公民身份面对和处理与国家的关系。
在生活实践中,他们更深切的感受国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更深刻地体会公民身份的含义,更深入地思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宪政社会中,权利与权力,尤其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秩序,体现着社会政治关系应当遵循的运动规律。宪法关系的中心任务就是处理好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也就是权利—权力关系。权利—权力关系对宪法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权利—权力关系决定了宪法关系的性质;(二)权利--权力关系决定了宪法关系的基本结构形式;(三)权利—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各个主体法律地位的体现;(四)权利—权力的冲突和妥协是宪法关系运作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五)权利与权力的互动关系推动宪法关系的发展。
公民对于宪法关系发展的作用是巨大和深远的,这表现在:一方面,通过权利的行使满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在社会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在完成政治解放的基础上向人类解放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宪法权利,制约国家权利行使的方式,目的和效果,使之在法律的轨道上合理运行,并由此保证宪法关系的健康运作。由于公民权利与宪法关系在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公民的权利行为总是推动宪法关系内部结构和外在形式变革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因此公民的积极作用始终是宪法关系向新阶段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基本动力。
先从宪法关系的主体开始谈起吧,宪法关系主体是依据宪法规范直接参与宪政活动的政治实践主体,是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和直接行使着。
公民是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因素,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主体资格,既由人民的主权者地位所决定,又从个体方面体现并不断实现着人民的主权,是人民主权在宪法关系中的现实表现形式。公民之所以成为宪法关系的主体,是由其内在特征决定的。公民具备了平等性,自由性和主动性的特征,所以才能摆脱政治关系的奴役和压迫,从政治关系的客体一跃成为宪政社会中宪法关系的主体,并且通过宪法权利的行使充分的参加到国家政治决策中去,使自己的利益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从而成为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子。
国家也是宪法关系的主体,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特征是:第一,法定性;第二,宪法赋予国家对社会及其成员以强制力;第三,由于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权利的载体和体现,因此国家机关是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通过国家权力的行使与公民权利行为进行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从而维护宪法关系的正常运行。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是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
陈于佳
宪法关系,也称宪政法律关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宪法上的表现。宪法关系是宪法主体之间的关系。下面我要阐释为什么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是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
宪法关系内容中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公民和国家,内容都是围绕着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更由于宪法关系的主体地位,运作规律上的特殊性,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又以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
二,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利是宪法关系的基本精神;
(一)权利权力是人民的主权者地位决定的;(二)权利制约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在完善的宪法关系中,公民权监督。
三,国家权利的互相制约是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补充;
四,权力限制权利是宪法关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