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初三文言文翻译和断句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 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 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 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 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译文:(魏徵)答复说:“军队是否有用在
于能否统领得法,而不在人数众多。陛下征发 成丁男子中身体健壮的,用合适的方法统带, 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再多征募尚未成丁的男 子,用来虚增人数啊!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 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 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 真全不复有初矣
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 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 善言;操守简约而给予广博,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 讲的虽是常见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 从修养自己开始,从而使天下太平。有些人的缺点就 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却去锄别人的田地——要求别 人的很重,而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 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 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 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 然后能知美恶矣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 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 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数木大多是 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 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 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 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 方。寺的后面叫做薄崖石,石上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 人(宗奎)住在里面。
初三文言文加翻译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登鹳雀楼》
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夕阳依偎在山峦之上,渐渐落下,黄河水波荡漾,汇入大海的潮流。
若想看得更远,更高,就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
在唐代,鹳雀楼是一座位于鹳雀山上的著名楼台,诗人登上此楼,俯瞰四周的景色,感叹自然之美的壮阔。
首句“白日依山尽”,诗人用“白日”代指太阳,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
太阳即将落下,余晖映照在山峦之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里的“依山尽”形象地表达了太阳落山的速度之快,仿佛太阳是在山峦的陪伴下,缓缓地沉入地平线。
次句“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水波浩渺,汇入大海的壮阔景象。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大海。
诗人通过“入海流”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黄河水势之猛,气势之雄。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看得更远、更高的愿望。
这里的“穷”意味着达到极致,诗人希望能够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这句话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对于实现愿望的途径。
诗人认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句话寓意深刻,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进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攀登。
初三文言全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地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
”洞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鸽的凌云壮志啊!”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900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
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恢复楚国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是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
初中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断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文: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于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高尚的士人,听说了这件事,欣然计划前往探寻。
但最终没有实现,不久后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探访桃花源了。
断句: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断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似乎有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初三文言文翻译
课内文言文翻译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句)【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像这样打捞剑,不也是很糊涂吗?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4.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5.年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急流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奔马..一样。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
8.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猿鸣)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9.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1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1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初三文言文全部翻译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翻译】这是南昌的旧郡,洪都的新府。
星辰分布在天空中,地面连接着衡山和庐山。
这里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控制着楚地,又连接着越地。
这里的物产丰富,天上的宝物,龙的光芒照耀着牛斗星座的方位;人杰地灵,徐孺子曾下榻在陈蕃的家中。
【原文】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翻译】雄伟的南昌城如同雾气般连绵起伏,英俊的人才如同繁星一样飞速涌现。
南昌城是中原与江南的交汇之地,这里的宾客和主人都是东南地区最优秀的人。
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声望,他的旗帜远远地飘扬而来;宇文新州的美好风范,他的车马暂时停留。
每年十月休假的时候,优秀的友人如同云彩一样聚集;千里之外的人前来迎接,尊贵的宾客坐满了座位。
文才如同腾飞的蛟龙和起舞的凤凰,孟学士是词坛的宗师;武艺如同紫电青霜,王将军是武库中的瑰宝。
【原文】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翻译】我的父亲担任地方官,我在外出行时名声远扬;我这个童子又知道什么呢,却亲自遇到了这场盛大的宴会。
那时正值九月,正是秋季的第三个月。
洪水已经退去,深潭变得清澈;烟雾凝结,晚山呈现出紫色。
我驾驭着马车在高高的路上行驶,探访风景于崇山峻岭之间。
来到帝子长洲,参观天人古时的馆舍。
【原文】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翻译】层层叠叠的山峦耸立着翠绿,向上直冲云霄;高飞的楼阁流露出鲜艳的色彩,向下似乎没有地面。
鹤栖息的汀渚,岛屿环绕回环;桂殿和兰宫,与山峦的形状相得益彰。
初三考试文言文翻译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表、刘璋,不知臣心,惑于所闻,臣每念之,常怆然伤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文:我诚恳地向陛下陈述:我从小就遭遇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九岁时母亲改嫁。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孤弱,亲自抚养我。
我从小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独贫苦,直到成年。
我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兄弟,家族衰微,福分浅薄,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亲近的亲戚,在家里没有能应门的仆人。
我孤独地站立,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
而刘表、刘璋,不了解我的真心,被流言所惑,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感到悲伤。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躬耕自食,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之间有所闻达。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陋,屈尊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我的茅庐中拜访我,我感慨良久。
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我。
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我日夜忧愁叹息,害怕不能完成先帝的托付,从而损害先帝的智慧,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队装备已经充足,应当率领三军,北定中原,尽我所能,消除奸邪,恢复汉室,回到旧都。
初三语文文言文要句翻译精选
初三语文文言文要句翻译精选初三语文文言文要句翻译精选初三年级上册: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5、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7、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16、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17、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18、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1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2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文言文断句翻译
昔余游庐山,览其胜景,心旷神怡,遂作此谣。
山川壮丽,云雾缭绕,飞泉喷薄,奇石嶙峋。
登高望远,天地豁然开朗,恍若置身仙境。
“巍巍庐山,屹立东方。
百川之源,万壑之长。
”此句断句如下:巍巍庐山 / 屹立东方 / 百川之源 / 万壑之长。
翻译:巍峨的庐山,屹立在东方。
百川的源头,万壑的尽头。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句断句如下:山回路转 / 不见君 / 雪上空留 / 马行处。
翻译:山势回环曲折,再也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你骑马走过的痕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句断句如下:飞流直下 / 三千尺 / 疑是 / 银河落九天。
翻译: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高达三千尺,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此句断句如下:日照香炉 / 生紫烟 / 遥看 / 瀑布挂前川。
翻译: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仿佛悬挂在前面的山川之上。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此句断句如下:黄云万里 / 动风色 / 白波九道 / 流雪山。
翻译: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九道白波流淌,雪山在波涛中起伏。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此句断句如下:蜀江水碧 / 蜀山青 / 圣主朝朝暮暮 / 情。
翻译:蜀江的水碧绿,蜀山的颜色青翠;圣明的君主,从早到晚都怀着这样的情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断句如下: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翻译:走到水的尽头,就坐下观看云彩升起的时候。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句断句如下: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翻译:偶然遇到林中的老人,谈笑风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庐山谣》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需要仔细分析文意,把握诗句的结构和韵律,才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高三2013-10-30 11:31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语代《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09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吴人之妇/有绮其衣者/衣数十袭/届时而易之/而 吴人之妇/有绮其衣者/衣数十袭/届时而易之/ 特居于盗乡/盗涎而妇弗觉/ 特居于盗乡/盗涎而妇弗觉/犹日炫其华绣于丛莽 之下/盗遂杀而取之/盗不足论/ 之下/盗遂杀而取之/盗不足论/而吾甚怪此妇知绮 其衣/而不知所以置其身/夫使托身于荐绅之家/ 其衣/而不知所以置其身/夫使托身于荐绅之家/健 者门焉/严扃深居/盗乌得取/ 者门焉/严扃深居/盗乌得取/唯其濒盗居而复炫其 此其所以死耳/ 装/此其所以死耳/天下有才之士不犹吴妇之绮其 衣乎/托非其人/则与盗邻/盗贪利而耆杀/ 衣乎/托非其人/则与盗邻/盗贪利而耆杀/故炫能 于乱邦/匪有全者/杜袭喻繁钦曰/子若见能不已/ 于乱邦/匪有全者/杜袭喻繁钦曰/子若见能不已/ 非吾徒也/钦卒用其言/以免于刘表之祸/呜呼/ 非吾徒也/钦卒用其言/以免于刘表之祸/呜呼/袭 可谓善藏矣/钦亦可谓善听矣/不尔/ 可谓善藏矣/钦亦可谓善听矣/不尔/吾未见其不为 吴妇也
09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吴人之妇有绮其衣者衣数十袭届时而易之而特居 于盗乡盗涎而妇弗觉犹日炫其华绣于丛莽之下盗 遂杀而取之盗不足论而吾甚怪此妇知绮其衣而不 知所以置其身夫使托身于荐绅之家健者门焉严扃 深居盗乌得取唯其濒盗居而复炫其装此其所以死 耳天下有才之士不犹吴妇之绮其衣乎托非其人则 与盗邻盗贪利而耆杀故炫能于乱邦匪有全者杜袭 喻繁钦曰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钦卒用其言以免 于刘表之祸呜呼袭可谓善藏矣钦亦可谓善听矣不 尔吾未见其不为吴妇也
五、修辞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 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 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 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 君子之学也 之以身 之治也 始于不足见 终于不可及也 不足见, 不可及也。 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初中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
一、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尚未完成一半,却在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益州地区疲惫不堪,这确实是我们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刻。
二、原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翻译:然而,那些在朝廷内部勤勤恳恳、竭尽全力为国家的臣子,以及在朝廷外部奋不顾身、忘我奉献的忠臣,他们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怀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陛下。
三、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发扬先帝的遗德,激发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该妄自菲薄,引用错误的比喻,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四、原文:先帝不因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叹,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翻译:先帝并没有因为我的身份卑微,就轻视我,三次到我的茅庐中拜访我,叹息良久,说:“卧龙、凤雏,得到其中一人,就能安定天下。
”五、原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翻译: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军队装备充足,应当奖励和领导三军,北伐中原,竭尽我等平庸之才,铲除奸邪之人,恢复汉室,返回旧都。
六、原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翻译: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权衡利弊,提出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出师表》中的语句不仅言辞优美,而且寓意深刻。
诸葛亮在这篇奏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忠诚、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天下的责任。
这些语句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风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希望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千古绝唱。
初三二字文言文翻译
初三,岁之末也。
此际,万物凋零,独有学子之心,如火如荼,奋发向前。
吾尝思之,初三之学子,犹如破茧之蝶,欲展翅高飞,跃过人生之低谷,抵达理想之彼岸。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金风送爽。
学子们背起书包,踏上求知道路。
清晨,书声琅琅,晨光洒满校园。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学子们仍在书海中遨游。
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
初三学子,心忧学业。
课业繁重,夜以继日。
课间,学子们互相探讨,共同进步。
课堂之上,专心致志,勤学好问。
然心中所忧,莫过于成绩之起伏,未来之路之坎坷。
然亦知,此乃人生必经之路,唯有勇敢面对,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初三之学子,情感丰富。
友情、亲情、师生情,交织成一幅美好的画卷。
友情如阳光,温暖人心;亲情似港湾,给予力量;师生情似明灯,照亮前行之路。
在此期间,学子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他们深知,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唯有珍惜当下,方能不负韶华。
初三之学子,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课余时间,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强身健体。
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田径赛道,奋勇争先。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子们不忘放松心情,愉悦身心。
他们深知,身心健康,方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初三之学子,心怀梦想。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梦想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此期间,学子们勇敢追求,不懈努力。
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梦,便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初三之学子,肩负责任。
他们明白,自己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
他们深知,责任重于泰山,唯有勇于担当,方能不负使命。
初三之学子,砥砺前行。
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学会坚持,学会成长。
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便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初三,岁月如歌。
学子们在这短暂而又难忘的日子里,努力学习,锻炼自己,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
初三之学子,犹如破茧之蝶,终将展翅高飞,翱翔于广阔的天地。
翻译:《初三时节记》初三,是一年之末。
初三课内文言文及翻译
初三课内文言文及翻译初三课内文言文及翻译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必须要学的,以下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初三课内文言文及翻译,感兴趣的同学们,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
初三文言文句子翻译
1. 陶渊明曰:“余既好修篱落,遂荒山之樊。
”
翻译:陶渊明说:“我既然喜欢修理篱笆,于是就把荒山围了起来。
”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等。
4. 阡陌之间,率尔成蹊。
翻译:田间小路之间,随意形成小径。
5.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翻译:二月里草长莺飞,河堤上的杨柳在春烟中摇曳。
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年老的人和年幼的孩子,都快乐自得。
7.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他人也都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
8. 长幼咸集,其乐也融融。
翻译:老少都聚集在一起,其乐融融。
9.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他人也都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
10. 留恋光景,欲言又止。
翻译:留恋这美好的景色,想要说些什么却又止住了。
11.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他人也都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
12.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翻译:姑且顺从自然的变化,安享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这些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使现代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这些句子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翻译真题回放】1、2012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7题:(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分)(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就是,翻译“言无遗失”。
(2分)【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
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2、2011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8题: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2009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9题: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2分)【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本着翻译的三个原则,其具体方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等都须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王叔远”可不译。
又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应当保留。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
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
2、对在实词的翻译上,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要对译为双音节词。
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翻译时把“亲”译为“亲近”,把“信”译为“相信”或者“信任”。
又如“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其中“增”“旧”“制”分别翻译为“扩大”“原来的”“规模”。
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
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
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应拆开翻译。
如“芳草鲜美”(《桃花源记》),其中“鲜”译为“新鲜”“鲜艳”,“美”译为“美丽”,而不可以当作“鲜美”(滋味好)来理解。
这类词语在古汉语中较多,例如“妻子”“卑鄙”“交通”“前进”“无论”“虽然”等等,在翻译时都要拆开解释。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补充的内容。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
如: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又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鼓”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击鼓”,“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鼓”,翻译时应在“再”和“三”之后补上“击鼓”。
【误区点拨】(1)该补不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2)胡添乱补。
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或充当倒装句的标志等等,现代汉语中也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删除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删除。
又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解析】“也”可不翻译。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
另外,句子中含偏义复词的,要根据文意和句意来删除其中的衬字。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可删除。
6、改如果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意时,就需要意译,即采用“改”这种方法。
此时往往涉及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手法等,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合乎情理的语言。
如文言文中的“下车”“乞骸骨”“东曦既驾”应分别理解为“上任”“请求退休”“太阳升起来了”。
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照着汉代的关塞”,而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
7、调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误区点拨】该调不调。
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
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
【特别关注】文言文翻译为中考必考题,综观近几年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六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关注点一、词类活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常受命题者青睐。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辨别出其句式类型,然后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会出现翻译错误。
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别记忆。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中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断句真题回放】1、2011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7题: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2、2010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8题:8.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然则何/时而乐耶C.闻者为/之缩颈3、2009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8题:8.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断句方法】文言断句题逐渐为命题者所喜爱,也是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下面介绍文言文断句常用的一种方法——“查标志”法。
⒈关注文言文句首常见虚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虚词有“盖、夫、惟、凡、故、时、每、苟、寻、顾、岂、若夫、至于、至若、是故、于是、既而、是以、向使”等等,在这些词之前一般应该断开加标点。
⒉关注文言文句尾虚词。
文言文句尾常有“也、乎、焉、矣、耳、哉、耶、邪、欤(与)”等等语气词,这些词之后一般也应该断开加标点。
⒊关注文言文句中虚词。
介词“于、以”和连词“而”一般用于句子中,不能点断。
⒋关注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物件名等,这些名称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⒌关注表对话的词语,如“曰、云、言”等,也可以提示出断开处。
⒍关注文言文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语意相同(相近)或相对的词语。
当然,查标志是从语言表面上看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正确断句,还须根据句意文意,参考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格的外在形式。
【真题演练】1、2012年福州中考语文卷2、2012年江苏徐州中考语文卷(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5~8题(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4)诚自古所希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译文:8、甲文探讨了和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
(17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
”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
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
③人名,魏国的大臣。
④快走。
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面刺寡人之过者(3)不以封君之弟(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2分)(1)今齐地方千里(2)文侯问于群臣(曰)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