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知识导航7.忽必烈改制含解析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知识导航7.忽必烈改制含解析

第7课忽必烈改制巧建结构自学导引一、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在________即汗位,建年号“________”。

他的《________》成为一份立志变通创新的宣言。

2.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为“________",次年确定以燕京(今北京)为元大都。

忽必烈就是实现全国统一的________,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期与物以更新",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答案:1。

开平中统即位诏2。

大元元世祖二、汉法与旧俗之争1.原因:蒙古野蛮落后的习俗,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灾难,严重阻碍了________。

2。

表现:(1)忽必烈严厉禁止________。

在攻打________时,以布帛为旗帜,上书禁止杀掠的命令;兵临南宋,使________得以“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

(2)粉碎顽固派的挑战:打败了西北藩王和________的叛乱。

(3)废除州县官________、释放大批奴隶.3。

结果: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重用汉人,取得了______与旧俗之争的胜利。

答案:1。

社会的发展2。

(1)屠城大理临安(2)阿里不哥(3)世袭3.汉法三、政体更新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2.主要内容(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________、________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________,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总领全国________,御史台负责________。

此外设宣政院,管理全国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________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①设置_______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②首次在澎湖设________,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③他还亲自选派_________________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 时间: 25 分钟满分: 50 分)基础达标36分1.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由于他() 。

①对中原来进文化的认可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③熟知中原文明④发奋变通创新A.①②④ B .①③④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答案 D2.忽必烈改制后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是() 。

A.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B.中书省—行中书省C.中书省—宣政院D.宣政院—通政院分析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通政院都是中央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权利机构。

答案 B3.今日的西藏和台湾在元代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

①理藩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府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分析此题观察学生对史实的识记能力。

元代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域;并初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增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答案 B4.元代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

”上述历史现象揭露了元代() 。

①领土辽阔②中原文化向边境地域扩展③各民族交往亲密④新的民族出现A.①② B .②③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分析依照资料可知,资料揭露了元代领土辽阔,各民族交往亲密,中原文化向边境地区扩展,但并未表示这时出现了新的民族。

答案 C5.元代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此中为此拟订的观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A.屯田多少 B .编写农书C.推行先进的科技 D .农桑兴废分析忽必烈重视农业发展,在中央建立大司农,专掌全国农桑水利,而且拟订完美有关法例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奖惩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

答案 D6.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认为牧地。

”但以后又不得不采纳“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应的本责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和缓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和缓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伍民族最后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域所征服分析题目反应了元代统治政策的变化。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教材整理1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政体更新 1.方案 体制的框架构建中原王朝按,”立政安民,设官分职,参辽金之遗制,援唐宋之故典“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 (1)在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蒙古贵族颁发诏令:严禁(1)黄河南北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第二单元第七课 忽必烈改制(岳麓版选修1)

第二单元第七课  忽必烈改制(岳麓版选修1)
响: 提示:(1)“汉法”:即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封建
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2)“旧俗”: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 偏见,使蒙古社会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 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 (3)实质: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 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顾蒙古贵族的利益。④接受先进的政治制度;⑤顺应历史发
展的潮流。⑥忽必烈个人的因素。
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提示:(1)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生产。中原
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诸方 面都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2)北方民族统治汉地后,必须借用汉地较为成熟的各项 制度和起用汉地人才,才能实现对汉地更为有效的统治。
(4)影响:在这场斗争中,由于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文化的 先进、重用汉法的重要性,依靠政权的力量强力推行汉法,
镇压守旧势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生活习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社会 经济的发展。
1.阅读教材P42第1、2自然段、P43第3自然段,分析探究: 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提示:(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 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 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 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3)忽必烈即位前,
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③实行“汉法”加强
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加强对 边远地区开发管理,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2)忽必烈改制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提示:原因:①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②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③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课件:第7课 忽必烈改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课件:第7课 忽必烈改制

问题思考 3 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提示: (1)结束了自宋代以来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重新实现了国 家统一,是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 (2)在中央设宣政院,在澎湖设巡检司等措施,使中国发展成为 幅员辽阔的国家。 (3)首创行省制度, 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 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历史影响。 (4)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国策, 大大加速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提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加强了台 湾和大陆的联系。
4.忽必烈确立了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在中央设立劝农官全国农桑水利。
2 新课堂· 互动探究 主 题 忽必烈改制的措施及作用 探究讨论 材料一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 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 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 官制》 材料二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 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 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 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 食货志· 农桑》
问题思考 1 忽必烈即汗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你是如 何理解“汉法”与“旧俗”的?二者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当时先进的封建文 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 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 之间的斗争,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三、改制的影响 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 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 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在推行 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 面也颇多建树。最终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 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高中历史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自我小测岳麓版选修1 1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保护临安等城市,使之不毁于战火②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③粉碎顽固派的挑战④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2 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3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4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的连线,正确的是(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下达皇帝的诏令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5元代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 )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吏部6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 )①地方设劝农官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④颁布“农桑之制”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步伐的是( ) A.按中央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B.忽必烈即位后诏令以农桑立国的方针C.改变“视居庸以北为内地”的传统观念D.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针8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9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10忽必烈改制产生的影响是( )①经济发展繁荣②民族融合加强③巩固加强统一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后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后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

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

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天下一家”B.“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D.“期与物以更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的思想。

A、C、D三项符合其认识;B项“视居庸以北为内地”是元太祖的观念。

答案:B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枢密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政体更新。

从材料中的“释教”“西域”“土番”等可知这里的“官”应隶属于管理全国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的宣政院。

答案:A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道:“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征服。

”下列史实能为之提供证据的是( )①日本大化改新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北宋王安石变法④元朝忽必烈改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 D.②④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民族征服”的含义。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北宋王安石变法都不适合“民族征服”的说法,排除①③,D项正确。

答案:D4.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中原地区的较高文明征服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政策内容的变化,明确这一政策的变化是放弃游牧民族传统的政策,学习借鉴中原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答案:D5.“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

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

”材料反映了元代考查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 )①农桑兴废②社会秩序稳定与否③财政收入的多少④战功的多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含解析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含解析

一、选择题1.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

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解析:选B。

“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问鼎中原的决心和意志。

2.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元代从轻视汉人和农业,转变为重视农业,说明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3.今天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①通政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B。

宣政院管理西藏,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4.元朝时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吏部解析:选A。

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尚书省掌握行政权.5.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B.实现了蒙古的汉化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快了文明的交流解析:选A。

材料信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

6.由国家诏令编辑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B.《考工记》C.《农桑辑要》D.《农政全书》解析:选C。

元朝由国家诏令编辑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是《农桑辑要》。

7.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B.秦、隋C.秦、元D.唐、元解析:选C.秦代开创郡县制,元代开创行省制.8.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制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D.农桑兴废解析:选D。

元朝重视农业,考查地方官的主要标准是农桑兴废。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教材整理1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 政体更新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1)在中央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1)颁发诏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忽必烈改制[目标导航] 1.忽必烈改制的主要举措。

(重点)2.忽必烈改制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一、历史背景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邢州地区成功实践。

[历史认识]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斗争,是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

二、主要措施1.政治方面(1)中央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①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④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3.军事方面实行兵民分治: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思维点拨]1.忽必烈改制一方面肯定了先进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2.忽必烈改制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实质上反映了落后的游牧文明最终被先进的农耕文明征服。

3.北方民族统治汉地后,必须借用汉地较为成熟的各项制度和起用汉地人才,才能实现对汉地更为有效的统治。

三、历史意义1.对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对政治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

3.对多民族国家发展: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堂练习 含解析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课堂练习 含解析

1.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中国近百年,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文化D.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解析:选C.元朝入主中原后,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文化,使得其统治近百年。

2.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③熟知中原文明④立志变通创新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选D.结合忽必烈改制的背景、目的思考问题,①②③④说法都对。

3.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解析:选D.注意关键词:疆域.元代创立行省制,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4.在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C.重视发展农业D.实行兵民分治解析:选B.主要考查学生对忽必烈改制的理解能力。

A、C、D三项只是对当时起作用,而B项中的行省制度奠定了后来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5.忽必烈改制是蒙古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此天时地利以限南北也。

——《辽史》材料二以下为忽必烈的话:“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

”“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材料三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

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反杜林论》(1)依据材料一,说明长城南北不同的经济形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

[名师点拨]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蒙 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耕 文明的斗争,是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 济文化的较量。
二、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政体更新 (1)基本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2)主要制度: ①中央机构: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是最高行政机 关;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宣政 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由是文 治兴焉。”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 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 故何如?”
——《元史》
材料二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 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 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 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 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4.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 基本国策,大大加快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 族的封建化进程。
5.将边疆各族和汉族相互迁徙,既开发了边疆,又 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 儒臣用之……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 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 民崇本抑末。(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 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思考: 该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推 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
要点二 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
1.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7 同步练习 《忽必烈改制》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7 同步练习 《忽必烈改制》

《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1.他继位后抛弃“旧俗”,重视“汉法”,粉碎顽固派的挑战,通过改制最终在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主要因为他()21*cnjy*com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③熟知中原文明④立志变通创新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A.是否采用中原先进文化B.是否重用汉人巩固统治C.是否加强中央集权D.是否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3.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①通政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上图为《元世祖出猎图》。

在他统治时期,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6.从根本上讲,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形态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7.《元史·食货志》记载:“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8.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B、元C、明D、清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A、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①台湾②新疆③西藏④云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任用汉人B、设中书省C、农桑立国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

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A、三国B、隋朝C、元朝D、清朝7、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8、“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高中历史7忽必烈改制自我检测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7忽必烈改制自我检测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7 忽必烈改制自我检测岳麓版选修1基础达标1.忽必烈登基后,在《即位诏》中( )A.宣布改蒙古国号为元B.表达了变通创新的志向C.确定以燕京为元大都D.明确了南下的战略答案:B2.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

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天下一家”B.“视居庸以北为内地”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D.“期与物以更新”解析:“视居庸以北为内地”是元太祖的思想。

答案:B3.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他的主要措施有( )①保护临安等城市,使之不毁于战火②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③粉碎顽固派的挑战④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A4.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下达皇帝诏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答案:B5.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是在(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6.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

主要表现有( )①地方设劝农官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④颁布“农桑之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5.B 6.C更上一层7.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解析:汉法和旧俗之间的斗争是先进的封建制度与落后的奴隶制度之间的斗争,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答案:C8.下列关于政体更新的评价,表达正确的是……( )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兵民分治、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民族分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是元朝制度中消极影响较大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 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室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忽必烈。
——恩格斯《反杜林论》(1)根据材料一,元世祖时期的生产方式与蒙古贵族初占中原时相比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从“起朔漠”可知是蒙古族,又从“平西夏,灭女真……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是蒙古族灭掉西夏、金、南宋完成全国统一,建立元朝。
()
A、屯田多少
B、编写农书
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D、农桑兴废
20、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2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时代背景和汉化政策的含义。
10、【答案】A
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
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
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点评】本题考查读图和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认识当落后的民族征服了先进地区后,必然被先进地区的文明所征服。
3、【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汉法”是封建文化,而“旧俗”指的是蒙古族野蛮落后的习俗,其性质不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法”的先进性和“旧俗”的落后性的认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续文献通考》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元史》
材料二(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朝代的更替,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历史材料:“起朔漠”指的是兴起于大漠,由此推断为元代。
2、【答案】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图①的蒙古骑兵反映了蒙古军队勇猛善战实现了统一。图②中的1276年后的临安是一片繁荣,反映了元统一后采用了汉法,被先进文化所征服。
A、体现了元朝实行“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重视农业生产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体现了对蒙古旧俗的尊重
13、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
①地方设劝农官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④颁布“农桑之制”
A、①②③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①台湾②新疆③西藏④云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10、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7、【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年号“中统”的理解,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其目的和影响。
8、【答案】A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1)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元代墓葬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
——《元史纪事本末》卷100
材料二(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著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
——《元史》卷146(1)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4)材料二中耶律楚材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5)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
24、阅读下列材料: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4、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③熟知中原文明④立志变通创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材料反映了元代考查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9、【答案】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即农耕文明。
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乏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
——《元史》
材料三 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元朝的民族融合
11、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
12、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封建化的含义:汉化、封建化的根本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封建化,由此回扣改革的具体措施,找到正确答案。
6、【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忽必烈首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必烈首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说明元朝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