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三里湾》

合集下载

重读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

重读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

重读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史界新思维121孙涛《三里湾》是作家赵树理在1953-1954年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

从1955年1月开始,这部小说在《人民文学》上连载,后出单行本。

当时的情况是,《三里湾》一经面世,便深受欢迎,不仅印刷量巨大,而且一版再版,在1950年代文坛上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时过境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三里湾》所书写的那段合作化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往,当时代的文化语境与读者的接受兴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三里湾》曾经的热度也已然不再。

然而,当历史拉开距离,我们今天重新来审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一些新的问题便从头脑中产生:是否这部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说放到现在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随着时间的沉淀,当历史的迷雾渐渐散去,这部已被评论过无数次的文本是否还具有重新解读的空间?显然,存在即是合理,一部放到当下看来在艺术上并不出众的作品在当年却能够做到街知巷议、普及全国,这一反差的背后总归应该有着合乎逻辑的解答。

本文对《三里湾》进行重读,即是站在这样一个重新解读的立场上,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考察作者在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中的写作动机与设计意图,并以当时党的合作化政策为参照最终抵达文本的真实本质,以期对《三里湾》的文本价值以更加客观准确的衡量与评价。

一、试验性的合作社:模范村中的新问题关于《三里湾》的写作缘起,在《〈三里湾〉写作前后》一文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阐述:“在这时候,文艺界在创作方面虽曾有一度不太活跃,可是作家们并没有闲着,大部分都到各种社会主义工业或农业建设的业务中,跟着大家摸索经验。

我是愿意写农村的,自然也要去摸一摸农村工作如何转变的底,于是就在一九五一年的春天又到我所熟悉的太行山里去。

”®1951年前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度的重要历史进程,这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22百家评论|2018年第4期|总第35期必然也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

《三里湾》隐性文本的意义阐释

《三里湾》隐性文本的意义阐释

摘要《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其显性文本是作家赵树理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而定制的,但在进入创作过程后,他无意识地将亲身感受的农民在参与合作化运动时的无奈、紧张和痛苦,以及权力运作的真实内幕投射进去,而形成了受到显性文本压抑的隐性文本。

隐性文本是作者下意识的产物,而非其创作的本意。

换言之,尽管隐性文本意义在事实上形成了对通常的合作化叙事中欢乐情绪的嘲弄,以及对宏大叙事中的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的潜在解构;但这并不就意味着赵树理对合作化运动的怀疑或抵制。

对于一个积极投身于“翻身”、“解放”事业的革命作家来说,赵树理对合作化的态度,用赞成其目标伦理,而质疑其手段的正当来描述,大概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这一心态,是造成这部小说在意蕴上分裂症候的深层原因。

而这一症候也提示了诸多“十七年”宏大叙事文本的复杂性。

赵卫东关键词隐性文本意义阐释权力叙事旗杆院会议门进入1990年代以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才开始从概念化的价值重估,转入到扎扎实实地文本重读和细读中。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文化批评还是从纯粹的审美批评出发,只有基于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阐释,才可能酝酿出对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研究的切实推进。

本文选择了“十七年”中叙述合作化运动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赵树理和他的《三里湾》——进行细读,对这部小说中隐含的隐性文本意义予以揭发和阐释,进而分析了小说文本意义分裂症候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藉此提示人们对“十七年”文学的复杂性能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一从意义结构上看,《三里湾》并不是单一层面的叙事文本,而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一个是按照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定制的显性文本,另一个则是从作家赵树理心理和经验层面发生、经由文本的多重意象所显现的隐性文本。

在显性文本层面上,作者要叙述的是一个“千百万农民努力挣脱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在党的带领下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关于合作化运动的宏大叙事;在隐性文本层面上,作者的人格使他不可避免地将亲身感受的农民在参与合作化运动时的无奈、紧张和痛苦,以及权力运作的真实内幕投射于创作过程,从而使这一文本既隐秘地流露出作者对待合作化的矛盾心态,也暗示了权力对农民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强制干预。

论《三里湾》

论《三里湾》

论《三里湾》中的人物形象摘要:在当代文学里,赵树理以其独特的风格开创了“山药蛋派”他的作品朴素而通俗,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民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赵树理本人出身农民,因此他对农民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感和特殊的感情,对农民的认识如同他熟悉自己一般,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亲自观察和描写,从而使他的作品人物形象原汁原味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主要写述《三里湾》,的写作背景以及谈论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和意义。

关键字:农业合作化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

华北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在进行着如火如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秋收、整党、扩社、开渠……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新气象,但由此也引发了有关于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的种种矛盾,三里湾在发生着巨变。

《三里湾》写作背景:当时中国革命从反革命,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入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的过度时期的开始,全国人民在这种新的历史任务之下都经历过了创造新经验的时期。

1951年9月,毛泽东提议召开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会后起草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认为农民中存在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但经过调查后认为农民没有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只有个体生产的积极性。

随后中共中央修改了决,指出农民在土改后有个体经验和互助合作两种积极性。

,因此,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用农民所能接受的方法,促进他们组织起来,逐渐实行年年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为了迎合当时政治上的需求,加快农业合作化发展的步伐,同时赵树理也敏锐的发现农业生产合作化这一新生事物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认为农村中互助这一初级组织形式已经落后了,要求寻找新的出路去刺激生产,发展-生产-以土地,劳动按分红比例的统一方式,通过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宣传,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改变,从而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

当代文学 赵树理 《三里湾》

当代文学 赵树理  《三里湾》

浅析《三里湾》的叙述和人物艺术中心摘要:《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尝试从叙述艺术和人物艺术两个方面解读《三里湾》,叙述艺术主要讲叙述者和叙述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艺术方面则从民间性、人物塑造和人物绰号入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赵树理以及他的作品《三里湾》。

关键词:《三里湾》;叙述者;人物;绰号一、叙述艺术1.叙述者:赵树理是中国现代农民作家之一,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通俗易懂的小说,《三里湾》就是其中之一。

赵树理很多小说都采取全知全能的说书人视角,所谓说书人视角,是指小说的叙述者不受任何限制,在故事之上,能够随意出入故事人物的内心,无所不知,亦无处不在。

叙述者对环境、事件和人物无所不知,可以不受任何时空限制,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或者从现在说到过去再回到现在,即使跨越幅度过大,读者也不会感到诧异,这样有利于故事的叙述,并且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拉近文学和群众的关系。

《三里湾》这部小说一开头就有了说书人叙述的倾向。

文章开头,“从棋杆院说起”,这一个“说”字就暗示了叙述者的说书人身份,小说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读者也就变成了听众,虽然没有传统的显性书场,但小说一开始就拟定了一个“说——听”的隐含书场格局,这也为接下来故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叙述者在故事之上,对故事的发展了如指掌,又可以随时走入并窥视人物内心,便于故事的叙述和小说的写作,而且以说书人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更符合大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习惯。

如小说第四节:“想知道玉生为什么和他媳妇打起来,总得先知道这两个人是两个什么样的人”。

[1]([1]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8.)这句话和传统说书人讲故事的方式极为相似,以叙述者主动提问来引出故事,有利于将人物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述清楚,既传递出说书人的声音,也展示了说书人的全知视角。

用其他的叙述手法,小说的叙述有时候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如果“叙述者>人物”,即用说书人手法来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故事人物知道的都多,这样故事中好多人都觉得奇怪,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疑惑,待叙述者借金生之口做出了解释之后,大家就会弄明白。

2024版红色书籍《三里湾》读后感ppt课件讲稿

2024版红色书籍《三里湾》读后感ppt课件讲稿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坚定信仰,勇往直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而努力奋斗。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知识拓展:其他红色经典作品推荐
《红岩》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作者
罗广斌、杨益言
内容概述
小说以解放前夕“重庆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 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 对当时国民党统治区黑 暗以及解放区光明的对
比描写。
经典意义
通过塑造许云峰、江姐 等英雄形象,展现了革 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 贞节操,成功塑造了华 子良等善于斗争的英雄 群像,歌颂了革命者在 暴力面前的无畏精神。
03
阅读体验与感受
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
困惑
在阅读初期,由于对作品背景、作者意图和人物关系等缺乏了 解,我感到有些困惑,难以完全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收获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了解了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发展,对人 物性格和命运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过程中的 思考和感悟,我也获得了很多人生的启示和感悟。
04
《三里湾》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三里湾》作为一部红色经典小说, 通过讲述农村中发生的革命斗争故事, 传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பைடு நூலகம்民进行革命 的伟大精神。
在当代社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 命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激 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而努力奋斗。
阅读《三里湾》,可以激发人们的爱 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信心。
总结本次读后感的收获
01
深刻理解了《三里湾》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包括革命斗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长篇小说《三里湾》创作的前前后后

长篇小说《三里湾》创作的前前后后

2013/08 党史博采55历艰险走上革命路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1911年,他开始随祖父学识字、读《三字经》等,同时还跟着父亲参加农民自乐班“八音会”的活动,加之他从小经常要跑很远的路去看戏,因而格外喜爱地方戏曲,对上党梆子等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在祖父病故、家庭败落的情况下,赵树理因不堪欺压,从村塾退学。

直至1919年夏,他才又到距尉迟村约30里外的榼山高级小学(县立第二高小)读书。

1923年,他小学毕业后到鹿村任初小教员。

此后,他相继在板掌村小学、阳城西冯村私塾任教。

1925年,赵树理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在校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古典文学,同时也阅读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屠格涅夫、易卜生等中外作家的作品,成为“五四”新文学的爱好者。

1927年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经常参加长治市反帝爱国的演讲、游行等活动。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清党运动的白色恐怖很快于1928年弥漫到山西,赵树理被迫潜逃回家乡躲避,从此失去了党籍。

1929年2月,赵树理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沁县小学教员招聘考试,被分配到西关模范小学任教。

4月28日,他在该校被以“共产党嫌疑人”的罪名逮捕,并很快押解到太原,交山西省国民党清党委员会审讯后,关押于“山西自新院”。

1930年5月获释出狱后,直到1936年夏,他过着流浪汉一般的日子,从事过在太原当差役、为大学教授刻讲义、为中学教师批改作业等各种活计,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对国民党的黑暗反动统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1931年1月14日,赵树理创作的七言古诗《打卦歌》被《北平晨报》发表,这成为他的处女作。

受此鼓舞,以后他为了补贴生活,不断向一些刊物投稿。

同年冬,他的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被《大风■熊坤静56党史博采 2013/08报》发表。

1933年,他还在太原某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金字》。

三里湾读书笔记

三里湾读书笔记

三里湾读书笔记
《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一部经典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的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

三里湾是一个小村庄,故事情节围绕着这个村庄展开。

作者通过描写各个角色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故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这种故事情节让我感到非常真实,仿佛置身于故事中的场景之中。

其次,这本书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在故事中,作者通过描写各个角色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作者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贫困和落后。

这种描写让我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最后,这本书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启示。

作者通过描写各个角色的生活和思想变化,表达了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深刻思考。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思想和启示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三里湾》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
示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高二历史必修3_课文注释:赵树理和《三里湾》

高二历史必修3_课文注释:赵树理和《三里湾》

课文注释:赵树理和《三里湾》赵树理(1906—1976),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早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即努力于文艺的通俗化工作,曾任区长和随军报纸的编辑。

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43年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并为第一、二、三界全国人大代表。

他的小说大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成功塑造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

语言朴实生动,具有独特新颖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从1949至1965年,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年)、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部,1958年)、短篇小说《登记》(1950年)、《锻炼锻炼》(1958年)、《套不住的手》(1960年)、人物传记《实干家潘永福》、剧本《十里店》(1965年完稿,1978年发表)等。

“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三里湾》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固有的诙谐风趣的笔调,民族化、群众化的风格,描写老解放区三里湾由于秋收扩社、整社、开渠,在社内外、党内外、四户农民的家庭内外,几对青年的恋爱婚姻当中所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

作品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入手,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给农村各种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作品具体描写了三里湾村四个不同家庭(合作社带头人、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发家的村长、党员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两条道路的复杂斗争,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胜利,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理想前景,在更新的层面上揭示了农村的深刻变革。

1/ 1。

赵树理与《三里湾》

赵树理与《三里湾》

赵树理与《三里湾》案例呈现1951年9月,毛泽东倡议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会后起草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认为农民中存在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草案出台后,毛泽东提议向熟悉农民生活的作家们征求意见。

著名作家赵树理接到了一份文件。

之后,他来到了太行山区的川底村。

赵树理的真正来意是要了解农民对互助合作的看法。

经过调查,赵树理认为,农民没有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只有个体生产的积极性。

这个意见很快传到了毛泽东那里,他说赵树理的意见很好。

随后,中共中央修改了决议,指出,农民在土改后有个体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积极性。

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既要积极发展,又要稳步前进。

到1952年底,农民自愿组织了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社。

山西省平顺县川底村村民常双虎在被记者问及当年是否愿意入社时说:“我愿意。

我倒不怕,我倒是也有牛羊,3个牲口,有30多头羊,还有树木,种了18E04-022-T001 三里湾亩地,但是我愿意入,因为我跟上这个党,沾了光了,因为集体起来,比较富裕。

”这一时期成立的初级社,大多在生产上有所发展。

川底村的粮食亩产就从解放前的105公斤,增长到了1953年的260公斤。

那年冬天,中国农民又听到了一个消息。

12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认为农业个体经济和工业化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此,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用农民所能接受的方法,促进他们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之后,中国农村进入到大办初级社的阶段。

这时,赵树理也开始支持合作化运动。

他以川底村为原形,写成了他的小说《三里湾》,后来还被改编为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三里湾》的写作与发表都是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期,当时农业合作化作为一个高潮尚未到来。

赵树理是从农村的实际生活出发,敏锐地感觉到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的。

他看到了农业生产中“互助”这一初级组织形式中可能增产的优越条件发挥得差不多了,需要寻求“发展生产的新刺激力”这就是“以上地、劳力按比例分红”的统一经营的生产方式。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的内心矛盾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的内心矛盾
利 成 分 充 分 整 合 进 自 己 的 人 格 结 构 之 中 ,使 得 自己 的 人 格 与 周 围 环境达致 最大 的和谐 ,充 分实 现 人 格 先 天 性 的 统 一倾 向 。 ”【 2 】 自性 原 型 是 人 的 核 心 原 型 ,很 多 原 型
地 禁锢着 中国女性 。在传统 农村 中 ,普遍存 在 “ 男 女有别 ” 的思 想 ,即是 “ 认定男女问不必求 同,
体无 意识是 一个储 藏所 ,它 储藏 着所 有那些通 常被荣格 称之 为原 始 意象 的潜 在的意 象 。原始 指 的
是 最初或本 源 ,原 始意象 因此涉
及 到 心 理 的 最 初 的 发展 。 … …它
们 是 一 些 先 天 倾 向 或 潜 在 的 可 能 性 。 即采 取 与 自己 的 祖 先 同 样 的
合理 之 中 ,却 渗透 着人性 中 对 于人格 的整 体性 的追求 。荣 格
就 此 提 出 过 “自性 ” 的 原 型 。 “ 所谓 ‘ 自性 ’原 型 就 是 人 格 的 先 天 统 一 性 的 组 织 原 则 。这 种 组 织原则决定 了人格 的发展仿 佛行 星围绕恒 星运转 的状 态 。人不断 地认识 自我 ,并不 断认识 自我之 外 的 无 意识 领 域 ,乃 至 更 深 层 的 集体无 意识的深 处 ,以便 将其有
袁天 成因为不 满 “ 能不 够 ”在 家 只手遮天 的蛮 横 ,而选 择与相 依 多 年 的她 离婚 ( 离 婚 未遂 ) , 这 看似 也是男性 寻求 自身地位 的表
现。
柔 、善 良、顺从 的代名 词 ,在社 会 文化的不 断建构 中 ,男女 形成 了各 自特 定 的人 格 特 质 。 中国在2 0 世 纪5 O 年 代 时刚 刚 解 放 ,人们还 保 留着 浓厚 的封建 观念, “ 三纲五常 ”思想也 长久

赵树理《三里湾》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赵树理《三里湾》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赵树理《三里湾》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赵树理《三里湾》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三里湾》是赵树理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

赵树理《三里湾》笔记

赵树理《三里湾》笔记

赵树理《三里湾》笔记《三里湾》是赵树理先生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以农村合作化运动为背景,生动展现了农村的生活风貌和人物群像。

小说围绕着三里湾这个小村庄展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反映了当时农村在社会变革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富有特色。

比如王金生,作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一心为公,积极推动合作化运动,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领导能力。

他善于思考,能够理智地分析问题,解决矛盾,为了集体的利益不辞辛劳。

范登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他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合作化运动持有抵触情绪。

他的自私和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里的发展,但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也有一定的转变。

还有马多寿,一个顽固守旧的农民形象。

他精打细算,为了维护自己的小家庭利益,处处与合作化运动作对。

但最终在大势所趋之下,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

赵树理先生在《三里湾》中,对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十分真实且生动。

从田间的劳作到家庭的琐事,从村民之间的争吵到相互的帮助,无一不展现出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比如对秋收场景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一片金黄的麦浪,感受到农民们丰收的喜悦和辛勤的汗水。

小说中的家庭关系也是一大看点。

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种种矛盾和情感纠葛,反映了传统观念与新思潮的碰撞。

例如王玉梅和她婆婆之间的关系,既有尊重和孝顺,也存在着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

在语言方面,《三里湾》延续了赵树理一贯的风格,通俗易懂,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大量的方言和俗语的运用,让读者感觉亲切自然,仿佛置身于那个小村庄之中,与书中的人物面对面交流。

从主题上来看,《三里湾》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对农村合作化运动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

它展现了农民在这一变革中的思想转变和生活变化,揭示了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比如部分农民的保守思想,以及在合作化过程中出现的管理和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三里湾》赵树理读后感

《三里湾》赵树理读后感

《三里湾》赵树理读后感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乡村生活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

赵树理笔下的三里湾,仿佛是一个热闹非凡的乡村大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绎着他们平凡又独特的故事。

故事中的王金生、王玉生等年轻人,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改变家乡的决心,让我感受到了那股子蓬勃向上的力量。

尤其是王金生,他聪明、有担当,在处理村里的大事小情时,总是能想出既实际又巧妙的办法。

而那些老一辈的人物,像范登高、马多寿,他们的形象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范登高这个“翻得高”,一心只想着自己赚钱,不顾集体的利益,这种自私自利的劲儿被赵树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马多寿呢,那股子保守和固执,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在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就是围绕着开渠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为了让村里能有水灌溉农田,提高粮食产量,年轻人们主张开渠。

可是这一想法却遭到了马多寿等人的强烈反对。

马多寿担心水渠会经过他家的地,影响他的利益。

于是,他想出了各种法子来阻挠开渠工程。

记得有一次,大家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开渠的路线,马多寿突然跳出来,扯着嗓子喊道:“这可不行!这水渠要从我家地边过,那还不把我家的好地给冲坏了!”他那着急上火的模样,眼睛瞪得老大,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一块儿,两只手还不停地在空中挥舞着,仿佛这样就能把开渠的计划给赶跑似的。

王金生他们耐心地给他解释开渠的好处,说以后粮食产量提高了,大家的日子都会好过。

可马多寿根本听不进去,他梗着脖子,固执地说:“我不管以后,我就看眼前,这地是我的命根子,谁也别想动!”为了阻止开渠,马多寿甚至半夜偷偷去破坏测量的标记。

有天晚上,月亮躲在云层里,村里静悄悄的。

马多寿蹑手蹑脚地出了门,手里拿着个锄头,鬼鬼祟祟地朝着白天测量的地方走去。

他心里紧张得要命,一边走一边左顾右盼,生怕被人发现。

到了地方,他二话不说,举起锄头就把那些标记给刨了,边刨还边嘟囔:“让你们开渠,让你们开渠!”不过,最终正义还是战胜了自私。

当代文学赵树理《三里湾》

当代文学赵树理《三里湾》

浅析《三里湾》的叙述和人物艺术中心摘要:《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尝试从叙述艺术和人物艺术两个方面解读《三里湾》,叙述艺术主要讲叙述者和叙述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艺术方面则从民间性、人物塑造和人物绰号入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赵树理以及他的作品《三里湾》。

关键词:《三里湾》;叙述者;人物;绰号一、叙述艺术1.叙述者:赵树理是中国现代农民作家之一,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通俗易懂的小说,《三里湾》就是其中之一。

赵树理很多小说都采取全知全能的说书人视角,所谓说书人视角,是指小说的叙述者不受任何限制,在故事之上,能够随意出入故事人物的内心,无所不知,亦无处不在。

叙述者对环境、事件和人物无所不知,可以不受任何时空限制,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或者从现在说到过去再回到现在,即使跨越幅度过大,读者也不会感到诧异,这样有利于故事的叙述,并且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拉近文学和群众的关系。

《三里湾》这部小说一开头就有了说书人叙述的倾向。

文章开头,“从棋杆院说起”,这一个“说”字就暗示了叙述者的说书人身份,小说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读者也就变成了听众,虽然没有传统的显性书场,但小说一开始就拟定了一个“说——听”的隐含书场格局,这也为接下来故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叙述者在故事之上,对故事的发展了如指掌,又可以随时走入并窥视人物内心,便于故事的叙述和小说的写作,而且以说书人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更符合大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习惯。

如小说第四节:“想知道玉生为什么和他媳妇打起来,总得先知道这两个人是两个什么样的人”。

[1]([1]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8.)这句话和传统说书人讲故事的方式极为相似,以叙述者主动提问来引出故事,有利于将人物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述清楚,既传递出说书人的声音,也展示了说书人的全知视角。

用其他的叙述手法,小说的叙述有时候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如果“叙述者>人物”,即用说书人手法来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故事人物知道的都多,这样故事中好多人都觉得奇怪,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的疑惑,待叙述者借金生之口做出了解释之后,大家就会弄明白。

文学鉴赏与批评学界《三里湾》存在争议的问题

文学鉴赏与批评学界《三里湾》存在争议的问题

文学鉴赏与批评学界《三里湾》存在争议的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中,赵树理的《三里湾》是第一部表现农业合作化题材的长篇小说。

因为得风气之先,作品出版之后便在评论界引起广泛赞誉。

赞誉主要集中在《三里湾》“相当广阔地表现了今天农村的复杂斗争”[1]、“显示了农村新生活的风光”[2],以及“引人入胜的魔力”[3]等方面。

其中,傅雷以当时少有的文本细读意识,从叙事艺术的视角对《三里湾》的“朴素生活”与“葱郁诗意”进行了细腻的解析,不但掘发出赵树理小说创作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精致与柔性的一面,而且以一种不简化、不硬读的方式诠释了赵树理与民族叙事传统之间的深刻关联。

当然,《三里湾》在赢得种种好评之余,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其一,作品并没有塑造富农一类的反动力量,因为“今天的农村改造,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我们在《三里湾》里还感不到这一种斗争的气息”[4],所以,“应该把当前农村生活中最主要的矛盾,即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予以更深入的发掘”[5]。

其二,作品没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农民的矛盾与成长,不但“对矛盾冲突的描写不够尖锐、有力”[6],而且“用不够真实的大团圆的结局把斗争简单地做了解决”[7]。

其三,作者对民间文艺形式“热爱到了近于偏执的程度……有时近于卖弄生活知识”[8],其实“他的独异的光辉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得更加广阔和多姿多彩”[9]。

面对批评的声音,“恂恂如农村老夫子”[10]的赵树理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晋东南地区农业合作现状的认识:“这地方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初期就开辟了的老解放区……自一九四二年减租减息(土改的初步)开始后,就出现了初级形式的互助组织”[11],故而实现合作化的基础较好。

但问题是当时群众普遍存在着“革命已经成功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不够,加之“有少数人并且取得向富农方面发展的条件了”。

所以,“如果不再增加更能提高生产的新内容,大家便对组织起来不感兴趣了”[12]。

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 (3)

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 (3)

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姓名:孙逊学好:1134001264594学校:阜阳电大指导老师:张新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性概述 (4)(一)民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二)赵树理小说的民间立场二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创作风格 (6)(一)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小说《三里湾》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二)故事性强是赵树理小说《三里湾》中最大的创作特点三赵树理小说《三里湾》中的民间化语言 (8)四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艺术特色 (9)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内容摘要:赵树理小说最鲜明的特色是民间化、大众化。

他笔下的一个个土里土气的农民形象和干净通俗而极富感染力的叙述语言,成了他树立文学创作的方向,树起“农民文化”的大旗。

他的农民文化色彩正是大众化、民间化的表现。

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民间文艺的深刻把握、驾驭,最终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山药蛋派”。

以下就从赵树理小说的民间性,赵树理小说的民间立场,赵树理小说的创作风格,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特点等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赵树理民间文化民间立场现实主义精神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新文学的引导、现实的需要、博大的爱心、革命的召唤是赵树理立志对农民兄弟进行现代意识启蒙的深刻原因。

自由意识、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民本意识、求实意识、科学意识、发展意识是赵树理对农民兄弟进行现代意识启蒙的主要内容。

在以文学为载体对农民兄弟进行现代意识启蒙这一伟业上,赵树理第一个成功地写下了他无可替代的华丽而厚重的灿烂一笔。

赵树理在写《三里湾》的时候就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①可见,赵树理从事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一步步地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意即用现代意识去驱除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兄弟思想上的封建意识。

《三里湾》的历史价值

《三里湾》的历史价值

《三里湾》的历史价值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

它围绕三里湾农业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精心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复杂的矛盾纠葛,借此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赵树理的创作特色表现于这部小说中主要有:1)他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

他把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同传统文学,特别是说唱文学的长处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写法,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大众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里湾》中以大众化的语言和形象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矛盾纠葛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2)讲究作品的故事性和连贯性是我国民间文学的固有传统。

《三里湾》的整体结构在大故事中套有小故事,相互呼应,首尾连贯,曲折起伏。

3)在叙述和描写的关系上,他有意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

在《三里湾》中,赵树理以人物各自的行为来表明马家院各色人等的性格特色。

4)民族风格是依靠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来表现的。

赵树理注重博采农民的口语,生动形象,为作品中人物取的绰号也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

5)地方色彩,乡土风味是构成作家创作个性,创作格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里湾》不仅在自然环境描写上突出了山西农村的特有风光,且对山西农民的吃住穿戴,起居往来,婚丧嫁娶等民俗人情都有着精致描绘。

《三里湾》——精选推荐

《三里湾》——精选推荐

《三里湾》作者:赵树理;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5月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它以华北老解放区的模范村三里湾为背景,通过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和山区建设的美好前景,也提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作品出版以后,在文艺界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和好评。

周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他特有的关于农村的丰富的知识,热情和幽默,真实地描写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先进力量和落后力量之间的斗争,农民在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和恋爱关系上的种种矛盾冲突,显示了农村新生活的风光。

”(《文艺报》1956年第5、6期合刊)不少文章在充分肯定作品思想艺术成就的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评价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这主要集中在作品的爱情描写方面。

鲁达《缺乏爱情的爱情描写》一文认为∶“在作品里,是三角恋爱的架式突然变成了三对未婚夫妇∶玉生得了个不请自来的中学生灵芝;玉梅接收了一个还需要好好改造的有翼;满喜捡了一个表示忏悔的小俊。

看了这些意外的、快速的婚姻,使我感到这些当代的新青年在对待婚姻问题上,那态度未免过于草率了。

”“对这三对青年恋爱的方式、态度和感情的一模一样的描写,也使作品在这一点上失去了人物自己的性格,失去了生活的色彩,自然也就失去了美感。

”(《文艺报》1956年第二期)周培桐、张葆莘《谈〈三里湾〉中的爱情描写》一文,不完全同意鲁达所作的分析,他们认为,问题不仅仅在于把爱情写得过于“粗糙生硬”,“太冷静”,婚事办得“过于匆忙”,“过于草率”,或者什么”方式、态度和感情一模一样”,而在于“《三里湾》中的三对婚姻,不论男女双方,他们爱的都不是‘人’,而是‘政治’、‘文化’等等的‘条件’”。

“婚姻是爱情的结合。

而《三里湾》中的婚姻,却不是爱情的发展,结婚的男女方不是因为爱情的自然发展而结合,而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条件’,是为了结婚才结婚”。

“显然,《三里湾》中所反映的这三起取决于‘条件’的爱情,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可惜,赵树理同志在《三里湾》中,却是歌颂了实际并不美好的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三里湾》的艺术上特点
• 1.在人物描写方面以白描为主,同时吸收了民间 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段,注重通过生活情境和故事 细节表现人物特定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 2.保持了特有的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作品中富 有喜剧色彩的基调,曲折动人的情节,性格各异 的人物,风趣幽默的语言,人物的绰号等,为增 强作品的幽默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三里湾》的农民形象
• 1 .党支部书记王金生是具有新思想的农民代表。 在生产活动和思想斗争中,他始终按照党的原则 办事。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把三里湾的问题概括 为“高、大、好、剥、拆”,这表明他对农业合 作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能 够有效地组织农民开展生产和各种运动。作者成 功塑造了王金生的形象,真实地表现出农村干部 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 出现的新人物的性格探索方面,体现出的革命现 实主义精神。
五、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 5.地方色彩、乡土风味是构成作家创作个 性、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赵树理不 仅在自然环境描写方面突出了山西农村特 有的风光,而且对山西农民吃住穿戴、起 居往来、婚丧嫁娶、娱乐以及禁忌等民俗 人情都有精致的描绘。这就更加强了作品 的乡土风味。
• 2.讲究作品的故事性和连贯性,是我国民 族民间文学的固有传统。赵树理从群众的 欣赏习惯出发,较好的继承了这仪传统。 他的小说结有头有尾,首尾连贯,故事套 故事,有伏笔,有悬念,曲折起伏,引人 入胜;讲究剪裁,该详则详,该略则略, 详略得当,粗细适中。这是他艺术上的重 要特征。
五、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 3.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赵树理也注意吸收 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把描写情景融 化在叙述故事之中”,他执着于人物动作 性、动态美的追求,少有孤立静止的心理 描写、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讲究从故事 的叙述过程中和人物的眼中写风景、写肖 像,从人物自身的言谈举止中写神态和心 理。来自五、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三、《三里湾》的农民形象
• 2. 范登高是农村老共产党员的形象。他是 抗日时期的老党员,但是在新形势下却处 处摆出老前辈的姿态,热衷于追求个人私 利,被人戏谑为“翻得高”,在他的身上 出现的党性蜕化,真实地反映出社会主义 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党内思想斗争的复杂性。
三、《三里湾》的农民形象
• 3. 作品还集中刻画了两个小私有者的代表“糊涂 涂”和“常有理”,作者对他们的性格更加熟悉 和了解,因此描写也更加细腻和到位,如写“糊 涂涂”,他在政治上极其糊涂和落后,但是在涉 及谋取个人利益时却变得无比精明。作者通过对 他们保守顽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揭示,深 刻地反映出封建旧思想残余对农民的观念的影响 根深蒂固,危害极其严重。
《三里湾》
赵树理
• • •
• •
一、故事梗概:(叙述有两种方式) 1.四大格局: 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 开渠。 2. 四户人家: 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
二、《三里湾》的主题:
• 作家的创作与农业合作化变革几乎同步进行,但 他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最早描述了办合作社的过程 和斗争,而在于通过对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 扩社、政党、开渠等事件的描述,表现了支部书 记王金生、村长范登高、老党员袁天成、富裕中 农马多寿四个家庭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纠葛 的描写,真实、生动的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给农 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恋爱及道德观念 等方面带来的深刻而微妙的变化。
五、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 1.赵树理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作 家。他把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同传统文学、 特别是话本说唱文学的长处结合起来,创 造出了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为 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写法,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大众化、群众化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五、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 4.民族风格是依靠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来 表现的。赵树理十、分重视博采农民的口 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符合农民口味的文 学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具有 丰富的表现力。他的叙述语言符合民族特 性和群众习惯,人物对话则根据人物的身 份、心理、形态、个性设计,什么人说什 么话,,真正达到了闻其声而见其人的艺 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