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试卷命题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试卷命题心得

命题,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是一项必备技能。命题水平也往往成为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在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十多年中,发现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思想品德练习与试卷的命题经常会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变化,比如教材版本的变动、教学内容的调整、时事政治材料的变化等。但是在这些调整与变化的背后,却有着相对稳定的命题思想和方式。笔者就近年来思想品德教材命题特点,谈几点体会。

巧用文学作品

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有相当的文学、历史素养,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应当是触类旁通的。在为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期中考试命题时,笔者读到一篇文章,介绍一位清华学霸的奋斗历程。当时就想到了陆游和冰心的两首诗,无独有偶,恰巧与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自立自强》案例相似。此单元一共有三课,分别是:《好习惯受用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优良的意志品质》。于是,笔者脑海中立刻有一个念头闪现,要引用文学作品来命题,让学生学会用思想品德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来领悟和分析文学作品反映的现象。于是笔者编写了如下题目:

材料一: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材料二:冰心的《繁星・春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①材料一,对我们中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有哪些启示?

②有人认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人终身受益。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此题考察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中如何培养好习惯及习惯对人的影响这两个知识点。由于所运用的文学作品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材料,在语文学科角度,这些文学作品自有它的深刻内涵,师生教学活动中对它的分析都是带着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的。而笔者认为,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会有不同的教育意义。上述文学作品,从思想品德中心理品质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另外的收获了。

活用时事热点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对时事政治材料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领悟。每天关注国内外新闻,已经成了习惯。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

尔文学奖。是故,笔者曾在某份综合性试卷中编写了如下题目:

材料: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曾经说过:“我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我要感谢那些赞美我的人,也要感谢那些批评我的人。此时,我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时事新闻资源是极为重要的命题资源。教师平时要注意对时事新闻资源的积累、挖掘和整理,并通过合理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思想政治科目的考试避免知识背景的重复、单调和乏味,而且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中学生而言,经常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有助于学生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课标的第三部分“课程设计思路”中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由此可见,生活,

唯有生活,才是培养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素。那么,怎样把生活实际融入到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中去,不仅仅是老师们在备课时绞尽脑汁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也应该在试题中有所体现。否则教考分离,教学和考试就成了一棵树上的两朵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笔者学校八年级学生,曾进行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在离家百余公里的郊县作为活动基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拓展实践,为期4天。在活动期间,因为要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许多同学表现出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当然有令人欣喜的,也有令人反感的。以此为素材,笔者在期中命题中出了这样一道题:

小王同学参加了为期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把4天里穿的脏衣服堆积起来,一起带回家让妈妈洗。小王同学的这种行为,是()。

A.是一种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B.反映了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C.对生活保持了乐观的心态

D.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

同学们身上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愧疚的心理,进而能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也是笔者命题的意图所在。笔者认为,如何能让学生在接受了思想品德课所学到的知识以后,学以致用,用理论来指导

实践,进而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才是思想品德这门课所要达到的目标。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考试是不能从卷面的分数上,看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及心理品质等问题的。唯有将生活场景在命题中体现出来,才能进一步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