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苏辙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三)《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三)宋史原文:《远虑》曰: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是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

曰经者,天下之民举知之可也;曰权者,民不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机者,虽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

夫使圣人无权,则无以成天下之务,无机,则无以济万世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机者又群臣所不得闻,群臣不得闻,则谁与议?不议不济,然则所谓腹心之臣者,不可一日无也。

后世见三代取天下以仁义,而守之以礼乐也,则曰“圣人无机”。

夫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

顾三代圣人之机,不若后世之诈,故后世不得见。

其有机也,是以有腹心之臣。

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

禹与汤武倡其机于上,而三臣者和之于下,以成万世之功。

下而至于桓、文,有管仲、狐偃为之谋主,阖庐有伍员,勾践有范蠡、大夫种。

高祖之起也,大将任韩信、黥布、彭越,裨将任曹参、樊哙、滕公、灌婴,游说诸侯任郦生、陆贾、枞公,至于奇机密谋,君臣所不与者,唯留侯、酂侯二人。

唐太宗之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过曰房、杜。

夫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一也,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

有机也,虽恶亦或济,无机也,虽善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日无也。

司马氏,魏之贼也,有贾充之徒为之腹心之臣以济,陈胜、吴广,秦民之汤、武也,无腹心之臣以不克。

何则?无腹心之臣,无机也,有机而泄也。

夫无机与有机而泄者,譬如虎豹食人而不知设陷阱,设陷阱而不知以物覆其上者也。

译文:《远虑篇》说: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懂得经略之策,精通权术之道,深悟心机之要。

拥有黎民,拥有群臣并拥有腹心之臣。

经略之策,可让天下黎民人人知晓,权术之道,不可让黎民知道但可让群臣知道,而对于心中之机要,则只能让个别心腹之臣知道。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二)宋史原文:《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心术篇》说: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

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

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宋史|苏辙传|自元佑初|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苏辙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

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

宣仁后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非者。

然天威,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

此理之必然。

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

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

若遂引之于内,是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

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

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

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

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

”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

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

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

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

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

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

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

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

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注】①坰:(jiōng)遥远郊野。

②薰:一种香草。

③莸:(yóu)一种臭味草。

④噬脐:用嘴咬自己肚脐,喻不可及。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A.辙面斥其非非:过错错误B.沮之则引退沮:败坏贬损C.吕大防、刘挚患之患:厌恨D.人臣被祸被:遭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3分)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出淤泥而不染B.知虎豹之欲食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且放白鹿青崖间D.勿为流言惑公为我呼入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宋史苏轼传徙知徐州译文

宋史苏轼传徙知徐州译文

宋史苏轼传徙知徐州译文苏轼徙知徐州,是一个古代典故,是指苏轼调任徐州,出自《宋史苏轼传》。

一、原文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二、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

CCTV记录定风波[1]②涂潦:道路泥泞积水。

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⑤诣:拜访。

⑥全:保全。

⑦虽:即使。

⑧败:倒塌。

⑨庐:搭起茅屋。

⑩卒:终于。

⒒知:主持。

⒓谁与:与谁。

⒔走:逃跑。

14.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三、译文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

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水第二次来。

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 5 分)
【参考答案】
10.A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
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
11.B (宰相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 )
12.B (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是出自己意,并不是受众人委派。

13.( 1)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 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 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
宣仁后 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 、《书新义》考试天下 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 “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 决。诗赋虽小技,
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
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 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
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 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 王安石
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 苏辙详尽地说了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
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 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 春天发放秋天收还,
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
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
”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 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 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
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
、《春秋传》、《古史》、
《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3
2020年最新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 《宋史 ·苏辙传》
(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译文: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

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

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录,现将其《心术》、《远虑》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2、《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

父,世医也,授以《脉诀》。

安时曰:“是不足为也。

”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

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

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

【诗歌鉴赏】宋史苏辙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宋史苏辙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宋史?苏辙传原文翻译宋史?苏辙传原文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曰:陛下即位三十余年矣,平居静虑,亦尝有忧于此乎,无忧于此乎?臣伏读制策,陛下既有忧惧之言矣。

然臣愚不敏,窃意陛下有其言耳,未有其实也。

往者宝元、庆历之间,西夏作难,陛下昼不安坐,夜不安席,天下皆谓陛下忧惧小心如周文王。

然自西方解兵,陛下弃置忧惧之心,二十年矣。

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夫无事而深忧者,所以为有事之不惧也。

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

臣疏远小臣,闻之道路,不知信否?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

三代之衰,汉、唐之季,女宠之害,陛下亦知之矣。

久而不止,百蠹将由之而出。

内则蛊惑之所污,以伤和伐性;外则私谒之所乱,以败政害事。

陛下无谓好色于内,不害外事也。

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而宫中好赐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有无。

司会不敢争,大臣不敢谏,执契持敕,迅若兵火。

国家内有养士、养兵之费,外有契丹、西夏之奉,陛下又自为一阱以耗其遗余,臣恐陛下以此得谤,而民心不归也。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

"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时父洵被命修《礼书》,兄轼签书凤翔判官。

辙乞养亲京师。

三年,轼还,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宋史?苏辙传》译文

《宋史?苏辙传》译文

《宋史•苏辙传》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殿试制科策问。

仁宗年纪大,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得尤为激切。

他在试卷中说:陛下即位三十多年了,平常静心思考,也曾有所忧虑于此事,还是无所忧虑于此事呢?我读了策问,陛下已有忧虑恐惧的话了。

但我愚笨不敏捷,自以为陛下有这话而已,实际行动则还没有。

从前宝元、庆历年间,西夏作乱,陛下白天不能安坐,夜间睡不稳,天下人都说陛下忧惧小心,像周文王。

但从对夏停战,陛下放弃了忧惧之心,已二十年了。

古代的圣人,没有事就深怀忧虑,有事却不怕。

那种在无事时的深怀忧虑,就是为了有事能不怕。

现在陛下没有事就不忧虑,有事就大恐慌,我以为忧乐的出发点不对了。

我是个疏远的小臣,道听途说,不知是不是真的?近年以来,宫中贵姬到了千数,歌舞饮酒,倡优取笑没有节制,陛下在朝不问治国谋略,在便殿也不去征求大臣意见。

三代的衰乱,汉、唐的后期,女宠的害处,陛下也知道了。

长久不停止,各种危害将由此引起。

在内受蛊惑的迷惑,以伤害和气损坏身体;对外因私下请求搞乱法纪,以致败政害事。

陛下不要认为在内好色,不会有害政事。

现在国内穷困,百姓愁苦,而宫中喜欢赏赐不加限制,所想的就给,不问国库有没有。

管财政的官员不敢抗争,大臣不敢劝谏,拿着契券手敕,急求如同打仗救火。

国家对内有养活士人、养活军队的费用,对外有给契丹、西夏的岁币,陛下又自己作一个陷阱来消耗其剩余财力,我怕陛下因此得到人们毁谤,而民心不归向陛下。

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己认为一定被黜落。

考官司马光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

蔡襄说:“我是三司使。

管财政的官员不抗争这话,我感到惭愧而不敢有怨。

”只有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

仁宗说:“用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当时父亲苏洵奉命修《礼书》,哥哥苏轼签书凤翔判官。

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生于仁宗嘉祐二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年六十六。

苏洵子,苏轼、苏辙兄弟皆以文学著称。

苏轼幼而聪慧,不类常儿。

及长,博学多才,善属文,工书画。

仁宗嘉祐二年,举进士,对策直言极谏,得第二甲第一名。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未几,召为集贤院学士。

神宗熙宁元年,苏轼上书言事,论新法不便,出为杭州通判。

明年,移知密州。

三年,改知徐州。

四年,徙知湖州。

五年,以直言极谏,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筑东坡雪堂,以诗酒自娱。

哲宗元祐元年,召还京师,为翰林学士。

时司马光为相,欲行古法,苏轼上疏,极论其非,司马光不听。

元祐二年,迁兵部尚书。

四年,出知颍州。

五年,迁礼部尚书。

六年,知扬州。

七年,复召为翰林学士。

绍圣元年,苏轼以罪贬惠州。

二年,移儋州。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移廉州。

四年,移永州。

五年,移岳州。

六年,移溧阳。

七年,移颍州。

八年,移扬州。

十年,移杭州。

十一年,移颖州。

十二年,移杭州。

十三年,移颖州。

十四年,移扬州。

十五年,移杭州。

十六年,移颍州。

十七年,移扬州。

十八年,移杭州。

十九年,移颖州。

二十年,移扬州。

二十一年,移杭州。

二十二年,移颖州。

二十三年,移扬州。

二十四年,移杭州。

二十五年,移颖州。

二十六年,移扬州。

二十七年,移杭州。

二十八年,移颖州。

二十九年,移扬州。

三十年,移杭州。

三十一年,移颖州。

三十二年,移扬州。

三十三年,移杭州。

三十四年,移颖州。

三十五年,移扬州。

三十六年,移杭州。

三十七年,移颖州。

三十八年,移扬州。

三十九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苏辙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宋史·苏辙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苏辙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苏辙传》原文及译文《宋史·苏辙传》原文及译文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史·苏辙传》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宋史·苏辙传》原文及译文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语文文言文翻译-苏辙,字子由,年十九

语文文言文翻译-苏辙,字子由,年十九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

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

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

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

)范镇感到为难。

宋史-苏辙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苏辙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苏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宋史-苏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苏辙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史 汪澈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史 汪澈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汪澈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宋史·汪澈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汪澈,字明远,自新安徙居饶州浮梁。

第进士,教授衡州、沅州。

用万俟卨荐,为秘书正字、校书郎。

轮对,乞令帅臣、监司、侍从、台谏各举将帅,高宗善之,行其言。

除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特赐鞍马。

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

叶义问使金还,颇知犯边谋,澈言:“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

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

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除侍御史。

左相汤思退不协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劾罢,又论镇江大将刘宝十罪,诏夺节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风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鲁隐公时大雷震电,继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谨而书之。

今一夕间二异交至,此阴盛之证,殆为金人。

今荆、襄无统督,江海乏备御,因陈修攘十二事。

殿帅杨存中久握兵权,内结阉寺,王十朋、陈俊卿等继论其罪,高宗欲存护使去,澈与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罢。

孝宗即位,锐意恢复,首用张浚使江、淮,澈以参豫督军荆、襄,将分道进讨。

赵撙守唐,王宣守邓,招皇甫倜于蔡。

襄、汉沃壤,荆棘弥望,澈请因古长渠筑堰,募闲民、汰冗卒杂耕,为度三十八屯,给种与牛,授庐舍,岁可登谷七十余万斛,民偿种,私其余,官以钱市之,功绪略就。

孝宗访边事,澈奏:“向者我有唐、邓为藩篱,又皇甫倜控扼陈、蔡,敌不敢窥襄。

既失两郡,倜复内徙,敌屯新野,相距百里尔。

臣令赵撙、王宣筑城储粮,分备要害,有以待敌。

至于时机之来,难以豫料。

“孝宗善之。

时议废江州军,澈言不可。

知宁国府,改福州、福建安抚使,复请祠。

寻致仕。

卒,年六十三。

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庄敏。

澈为殿中日,荐陈俊卿、王十朋、陈之茂为台官,高宗曰:“名士也,次第用之矣。

“在枢府,孝宗密访人材,荐百有十八人。

尝奏言:“臣起寒远,所以报国惟无私不欺尔。

“其自奉清约,虽贵犹布衣时。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三》〕译文:汪澈字明远,他家从新安迁居饶州浮梁。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九) 宋史【原】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

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

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

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

轼始至颖,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轼言于朝,从之。

【译】元佑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

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

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

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朝任颍州知州。

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使之流入惠民河,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颖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

苏轼刚到颍州,派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

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原】郡有宿贼尹遇等,数劫杀人,又杀捕盗吏兵。

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家复惧其害,匿不敢言。

轼召汝阴尉李直方曰:“君能禽此,当力言于朝,乞行优赏;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

”直方有母且老,与母诀而后行。

乃缉知盗所,分捕其党与,手戟刺遇,获之。

朝廷以小不应格,推赏不及。

轼请以己之年劳,当改朝散郎阶,为直方赏,不从。

其后吏部为轼当迁,以符会其考,轼谓已许直方,又不报。

【译】州中有多年的盗匪尹遇等人,多次劫掠杀人,又杀死捕盗官兵。

朝廷因指名缉捕不到,被害的人家又怕他们害人,隐瞒了不敢说。

苏轼召来汝阴尉李直方说:“你能捉到这个人,应当尽力对朝廷说,请求从优行赏;捉不到,也以不称职奏请免去你。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苏轼传文言文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原文: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

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

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

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

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

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

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

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

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

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

陛下亦安用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3分)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译文(二)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二)宋史原文:《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心术篇》说: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

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

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地对付敌人。

对于士兵要使之有正义感,没有正义感的士兵,即使以利相诱惑恐怕也不好指挥。

宋史苏缄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缄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缄传文言文翻译宋史苏缄传文言文翻译宋史苏缄传文言文翻译原文: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

州领蕃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

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结。

再调阳武尉,剧盗李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

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

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

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交阯谋入寇,以缄为皇城使知邕州。

缄伺得实,致书于刘鼻,弈不听,反移文责缄沮议,令勿得辄言。

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

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

民惊震四出,缄悉出官帑及私藏示之曰:“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

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矣,幸听吾言,敢越佚则孥戮汝。

”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由是上下胁息。

缄子子元为桂州司户,因公事携妻子来省,欲还而寇至。

缄念人不可户晓,必以郡守家出城,乃独遣子元,留其妻子。

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

缄初求救于刘弈,养遣将张守节救之,猝遇城,不及阵,举军皆覆。

蛮获北军,知其善攻城,啖以利,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子,蒙以华布,缄悉焚之。

蛮计已穷,将引去,而知外援不至,或教贼囊土傅城者,顷刻高数丈,蚁附而登,城遂陷。

缄犹领伤卒驰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

”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

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人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

(选自《宋史.苏缄列传》,有删节)译文: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调任广州南海主簿。

广州管理海外入境的船舶,每次商船到达,就选派官员查阅核实他们的货物,商家都是豪门大姓,习惯以客人的礼节拜见主管官员,苏缄被选派前往查验,商人樊氏就登上台阶入席,苏缄责备并杖打了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苏辙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

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

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

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

)范镇感到为难。

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

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

过一年,遭父丧。

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

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

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

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

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

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

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

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

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

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

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

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


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

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

”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