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

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

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李艳春;鲁继荣【摘要】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产生,自1979 年开始定名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已见报道的有29种(IL-1 ~ IL-29).IL-23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白细胞介素,由p19和p40两个亚基组成.近几年对IL-23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作用于T细胞使之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等,从而使IL-23在多种疾病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就IL-23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了综述.【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3页(P295-296,299)【关键词】白介素-23;生物学功能;疾病【作者】李艳春;鲁继荣【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内一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内一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IL-23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白细胞介素,目前已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

1 IL-23的分子结构IL-23由p19和IL-12中的p40两个亚基组成,它们之间以二硫键相联结。

p19是Oppmann等发现的衍生于IL-6细胞因子家族的新细胞因子。

p19的cDNA序列编码189/196个氨基酸多肽(人/鼠),其相应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 700和19 800。

人和鼠的p19相应蛋白质中均含有5个半胱氨酸残基,无N-糖基化位点,两者有70%同源,其蛋白质组成大部分与IL-12p35、IL-6和G-CSF相近。

2 IL-23的受体IL-23的受体由IL-12R中的一个亚基IL-12Rβ1和IL-23R两个亚基组成。

IL-23R 是一种新细胞因子受体亚单位,它是与IL-12 Rβ2和gp130相似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人IL-23R的基因定位于人1号染色体距离IL-12Rβ2大约150 kb的地方。

人鼻息肉及鼻息肉病组织中GM—CSF、IL-5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人鼻息肉及鼻息肉病组织中GM—CSF、IL-5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s o pa dnsl o ps . to s t wr eet y Pimtoi ohmi ehd S )a dI- n u a aa pl aa pl o s Me d I ee t e b m hs c e c m to l y n y i h s d cd S m t l a teep si s f M-S n - i 3 ae aa pl ( o pgop 、3c e f aaplps ( o ps ru ) h x r s n C FadI 5 n 0c son l o p pl ru )2 a s l o oi p l oi gop e o oG L s f s y y s on y s y s s
ad1 ae f om l aa m os cnr op .R sl G C FadI- ep s o f oyoi gopW i— n 5c  ̄ r a n l uoa(ot l u ) eut s ¥o n s og r s M-S L5 x r s no l s ru a s n e i p p s s g n en yhge a a o o ru n f epdp ru a i icnl h hrta ht fcn o gop P< i af i rhnt t f l g pado c sgopw s nf at i e hnta o ot l ru ( i f l h t h py o p h t y s gi y g r
E p e so n au fGM- x r s in a d v le o CSF a d l 6 n h ma a a oy n oy o i n L i u n n s l lp a d p lp ss p
J 7 v
- l - i,TA C n ze - I N o g h ,XU u n,G EJa AO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黏膜中IL-1、IL-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黏膜中IL-1、IL-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a di inf a c. eh d 4 ae f ho i n s - iuisa d n slplp ( R w P eet a dw t n ss icn e M to s 5esso rnc aa s s i n aa o t g i c n t y C S N )w r r t i ee h
照组 。2I- 、 8 I I 型慢性 鼻窦炎鼻息 肉组织 中表达 明显高于 I () 1I 在 I I L 、I 型组 ,< . 。3I一 、 一 在慢性鼻窦炎鼻息 肉中的表 P O 5( ) 1I 8 0 L L
I- L 8可能与慢性鼻一 L1 - A 鼻窦炎鼻息 肉发病有关 ; 一 、 一 高表达与组织炎症程度有关 ; 一 与 I - I 1I 8 L L I 1 I L , 8在炎症反应 中可能起协 同作用 。 关键词 : 鼻窦炎 ; 鼻息肉 ; 白细胞介素一 ; 1 白细胞介素一 ; 8 免疫组织 化学
i mmu o itc e c t o s . h c s s o e c n r lg o p w r a in s wi a a e t m r .Re u t n h s h mi a me h d o l T e 1 a e f t o to r u e e p t t 2 h e t n s ls p u ti h p sl s
Abtat 0be t e T td ee pes no tr u i一 (L 1 , t lu i~ (L 8 i en sl c s sr c : jci os yt x rsi f nel kn 1 I 一 ) i e e kn 8 I一 ) t aa mu oa v u h o i e nr nh
① C m ae i h o t lgop te epes n o L- , 8 i te e p r na go p w r n rae o p rd w t te c nr ru , x rsi fI 1I n h x ei t rn ee icesd h o h o L- me l

IL-23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IL-23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2 .3作用于 T细胞 2
则机体不 能完全 清 除 炎症 反 应 , 菌清 除率 也 明显 细
被 削弱 。说 明 I.3 完整 的有效 的 T l L2 在 h7细胞保 护 性 免疫应 答过 程 中是 必不 可少 的。I-3在 T l L2 h7细 胞 分 化 过程 中具 体 的作用 机 制 也 被认 为 与 S A - T T3 有 关_ , 8 因为 I-3 以介导 SA - J L2 可 T T3的磷酸化 过程 , 使 SA . T T3激活从 而促进 I-7的分泌 。 L1
在 , 提示 了在 缺乏 I一3时 即使 T l 细 胞 能正 这 L2 h7
别编码 19和 16个 氨 基 酸 , 8 9 与之 相 一致 的成 熟 蛋
白质 分子量 分 别 为 11 87和 11 D 。这 两 种 蛋 白 98k a 质都 含有 5个 半 胱 氨 酸 残 基 , 含 有 N糖 基 化 位 不 .
I.3 由 p9和 I-2的 p O亚单 位通 过二 硫 L2 是 1 L1 4
键 相连 组成 的 异二 聚体 。人 和小 鼠的 p9 c N 1 D A分
I一3 T l L2 在 h7细胞数量 扩增 与维 持 过程 中以及 之后参 与免疫 应答 的过程 中是必需 的 。有研究发 现 缺乏 I-3的 小 鼠 体 内几 乎 没 有 T l 胞 的存 L2 h7细
(. 1吉化集团公 司总 医院 检验科 , 吉林 吉林 122 ; . 302 2 吉林 省医院, 吉林 长春 102 ) 30 1
I 3主 要来 源 于活 化 的单核 巨噬 细胞 和 B细 D2
它 能诱 导 激活 的 C 4记忆 T细 胞产 生 IN 7 而 D F .;
胞 。它具 有多种 生物学 功 能 , 能促 进 T细 胞 尤其 是

鼻息肉患者血清TNF-α、IL-17的表达及其意义

鼻息肉患者血清TNF-α、IL-17的表达及其意义

HEILONGJING MEDICICE AND PHARMACY Oct.2022,Vol.43No.5・57•鼻息肉患者血清TNF-a、IL-16的表达及其意义①罗经泾,黄晓丽,范宗宪(住木斯大学附属第一黑龙江住木斯154025)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17(IL-17)在初发和术后复发鼻息肉-者血清的表达情况,分析鼻息肉-者的血清当中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介素5二者的相关性,从而探究这两个因子在鼻息肉发生和复发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鼻息肉-者为实验组(初发者为A组、术后复发者为B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晨起空腹采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的TNF-a和IL-17含量。

结果:实验组血清中的TNF-a、IL-17含量高于对照组,且B组对象血清中的TNF-a、IL-5含量高于A组。

A组、B组的血清TNF-a水平和IL-17水平呈中等程度相关,而对照组则呈极弱程度相关。

结论:TNF-a、IL-5可能在鼻息肉的发生和复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鼻息肉;IL-17;TNF-a中图分类号:R765.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503-0144(2020)05-0075-05鼻息肉(nasal polya)是一种很常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其成人发病率约为1%-2%,术后复发率约为15%[]。

其难治性和易复发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鼻息肉的发病已有很多学说表明可能与遗传、变态反应、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2]。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各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举足轻重。

很多学者发现Th1和Th2细胞失衡是鼻息肉病程的关键机制,而Th17细胞是否参与其中的平衡也是目前很多研究的对象。

Th17细胞通过产生的白介素17[]与Th1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a可能在鼻息肉的发病及复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Reibman等的研究中TNF-a和IL-17会导致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产生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3a/CCL现增多5],而吴等[]学者认为MIP_3a/CCL2直接对鼻黏膜产生作用,且趋化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促进炎症的发展,刺激新生血管的产生,最终造成鼻息肉发生。

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理及其临床应用进展_魏欣

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理及其临床应用进展_魏欣
前, 临床上常用的 IN S 主要包括二丙酸倍氯米松( Be clom etha_ so ne dipr opio nate, BD P) 、曲 安奈 德 ( T riamcino lo ne a cet o_ nide, T A A ) 、氟尼缩松 ( F luniso lide , F L U ) 、布地奈德 ( Budes_ onide, BU D) 、丙酸氟替卡松( Flut icasone pr opio nate, F P) 和糠 酸莫米松( M o metasone f ur oat e, M F ) 等。本文着重就其药理与 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主管药师。研究方向: 临床药理。电话: 0311- 85988045
ug M etab D isp os , 1999, 27( 7) : 7701 [20] K r ahenbuhl S, M e nafog lio A, G iostr a E, et al 1 Ser ious
inter action bet wee n mibefra dil and t acro limus[ J] 1 T r a_
[16] 吴小红摘译 178 种生药提取物对人肝脏微粒体 CY P3A 4 和 CY P 2D 6 的 抑制作用 [ J] 1 国外医 学- 中医 中药分 册, 2005, 27( 6) : 3511
[17] I shii Y , N a ka mura K , T sutsumi K, et al 1 Dr ug int era ct io n bet w een cime tidine and tim olol o pht halm ic solut io n ef fect on hear t r ate and int rao cular pr essure in hea lthy [ J] 1Cli n Phar macol , 2000, 40( 2) : 1931

白介素_23的生物活性与炎症性疾病关系研究现状

白介素_23的生物活性与炎症性疾病关系研究现状
第 21 卷第 1 期 2007 年 2 月
山东大学 耳鼻喉眼 学报 J OTOLARYNGOL OPHTHAL SHANDONG UNIV
文章编号: 1673- 3770( 2007) 01- 0086- 03
Vol. 21 No. 1 Feb. 2007
白介素 23 的生物活性与炎症性疾病关系研究现状
[ 关键词] 白介素 23; 免疫; 鼻息肉 [ 中图分类号] R765. 2 [ 文献标识码] A
白介素 23( IL 23) 是 Oppmann 等[ 1] 于 2000 年发 现的一个白介素 12( IL 12) 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 它与 IL 12 一样, 都是含有亚单位 p40 的异源二聚体 细胞因子, 它们的功能部分重叠而又彼此有所不同。 我们现就 IL 23 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 述。
1 IL 23 的分子生物学结构
IL 23 是一个由亚单 位 p19 和 p40 通过二硫键 形成的异源二聚体分子, 结构为 p19 p40, 任一个单 独的亚单位都不具有生物学活性, 只有两个亚单位 结合在一起时, 才能发挥它的生物功能。
Michael 等[ 2] 从序列数据库中寻找 IL 6 亚家族 的新成员时, 发 现了一 个新的 细胞因 子 p19, 它的 cDNA 序列在鼠和人分别 编码 189 196 个氨基酸的 多肽, 分子量分别是 18. 7 ku 和 19. 8 ku。人和小鼠 的 p19 有 70% 的同源性。单独表达的 p19 无法被细 胞有效地分泌, 人们推测 p19 需要一个伴侣蛋白促 进分泌, 并作为一个细胞因子的亚单位发挥作用。
林庆海 综述, 王挥戈 审校
(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 广东 汕头 515041)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7与IL-23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7与IL-23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7与IL-23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一、引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白细胞介素(IL)作为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17与IL-23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XX名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XX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IL-17与IL-23的含量。

三、结果1.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7的变化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17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这一结果提示,IL-17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IL-17是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IL-17的升高可能与其气道炎症反应的加剧有关。

2.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23的变化同样地,研究还发现,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23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IL-23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IL-23的升高可能与其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有关。

3. IL-17与IL-23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17与IL-23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结果提示,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IL-17与IL-23可能共同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17与IL-23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这表明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这两种细胞因子可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示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它们可能共同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TLR4与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TLR4与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HEILONGJIANG MEDICIAE AND PHARMACY Dec.2220,Voi.43No.9•75・TLR4与IL-4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①吴建7,牟基伟2,张爱华2(7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佳木斯74077;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黑龙江佳木斯152765)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TLR4和IL-63在鼻息肉组织中和正常下鼻甲鼻黏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二者在鼻息肉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方法分析48例鼻息肉黏膜组织中TLR4与IL -63的表达与分析,同时选择42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患者正常下鼻甲鼻黏膜上皮组织中TLR4与IL-63的表达与分析进行对比。

结果:①TLR4JL-63主要表达在上皮细胞、腺体细胞、固有层炎性细胞细胞膜或细胞质中。

②TLR4、IL-63在实验组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5),用SPearmau相关性分析TLR4与IL-63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c=2.57,P<2.25)。

结论:TLR4与IL-6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下鼻甲黏膜;免疫组化;相关性分析;TLR4;IL-63中图分类号:R775.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2144(2022)26-0275-26鼻息肉是鼻腔及鼻窦黏膜上皮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5]。

前鼻镜示鼻腔可见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小的需要进行鼻腔黏膜的收缩方可看到、,状如新鲜荔枝肉,触之柔软,且可移动,触之不易出血,也无触痛。

多源于中鼻道或鼻窦腔黏膜。

主要症状:双侧进行性鼻塞伴有清涕或黏性鼻涕、部分患者有嗅觉障碍、头面部闷胀沉重感、部分严重的患者有听力下降。

鼻息肉好发于筛窦、上颌窦、中鼻道冲鼻甲、筛泡等处。

中鼻道结构复杂,参与形成中鼻道的中鼻甲黏膜也易与中鼻道外侧壁黏膜相互挤贴或向内与中隔黏膜相互接触,在正常情况下中鼻道黏膜的血供就比鼻腔其他部位的血供明显减少,中鼻道微环境缺氧状态时常发生,其环境稍微变化就会为鼻息肉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5]。

支气管哮喘与IL-23的临床研究

支气管哮喘与IL-23的临床研究

支气管哮喘与IL-23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6-05-03T18:58:05.0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作者:王乃志1 刘晓娜1 王凤芹3 刘芹2(通讯作者)[导读] 1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山东东营 257000) 2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东营 257000) 3山东省潍坊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潍坊 261000)当病情愈发严重时,其水平也随之升高。

测定血清IL-23水平能够为支气管哮喘的病情诊断与疗效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王乃志1 刘晓娜1 王凤芹3 刘芹2(通讯作者)(1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山东东营 257000)(2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东营 257000)(3山东省潍坊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潍坊 261000)【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病情变化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50例处于急性发作期,设为急性发作组,50例处于缓解期,设为缓解组,另外选择同时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及成人50例,设为对照组,采集其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IgE和IL-23水平。

结果:急性发作组的血清IgE和IL-23水平高于缓解组与对照组,P<0.05;缓解组患儿的血清IgE和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es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23和IgE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

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IL-23高于正常人,治疗后水平降低,其测定结果能够为病情诊断与疗效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白细胞介素;急性发作期;免疫细胞【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069-02支气管哮喘是目前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属于慢性气道炎症,参与发病的细胞种类较多,包括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在哮喘的发展过程中,炎性介质起着重要作用。

IL-17和Eotaxin-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IL-17和Eotaxin-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IL-17和Eotaxin-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
关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鼻炎并发症,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现有
研究表明,IL-17和Eotaxin-2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发生和发展有
密切关系。

然而,对于IL-17和Eotaxin-2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的具体机
制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IL-17和Eotaxin-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鼻息肉的病因研究提供新思路。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等生物学技术手段,检测并比较IL-17和Eotaxin-2在鼻息肉组织和正常鼻黏
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将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对IL-17和Eotaxin-2表达的影响。

研究意义:
通过对IL-17和Eotaxin-2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有望更深入地认识鼻息肉的病因机制。

对于防治鼻息肉及其相
关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也为开发新型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基础。

鼻息肉组织细胞因子受体的研究进展

鼻息肉组织细胞因子受体的研究进展

鼻息肉组织细胞因子受体的研究进展高扬【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30)001【总页数】2页(P91-92)【关键词】鼻息肉;细胞因子;细胞受体【作者】高扬【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不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主要包括感染、上皮细胞损伤、变态反应、遗传等。

国内外有相关文献认为鼻息肉组织病理改变上主要以细胞增生、组织水肿、血管扩张、腺体过度增殖为主要特征[1];受体是一类能够与相应生物活性分子结合,激活细胞内生物化学反应的分子,参与复杂的细胞调节网络,在细胞及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凋亡、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鼻息肉组织中相关受体的研究,对探索其发生发展及诊治均有重要意义。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主要有三型,TGFβRⅠ、TGFβRⅡ和TGFβRⅢ,通过与其配体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相结合,从而发挥TFGβ的生物学功能,其中TGFβRⅠ和TGFβRⅡ与TGFβ介导的信号传递过程直接相关。

TGFβ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免疫功能调节、炎症反应及组织分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其参与对慢性炎性反应中上皮细胞增殖及分化的调节、细胞外基质的积聚等[2]。

陆翔等[3]研究发现,TGFβRⅠ、TGFβRⅡ在鼻息肉组织及慢性鼻-鼻窦炎病变黏膜中均较正常下鼻甲组织高,而鼻息肉组织中表达较慢性鼻-鼻窦炎更高,认为TGFβR的高表达,TGFβ通过与其结合从而发挥抑制炎症效应,属保护性调节。

TGFβ在促进纤维化的同时还具有抑制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曾有文献认为鼻息肉可能正是通过高表达的TGFβR在持续的“上皮破裂-修复”过程中抑制着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4],然而TGFβR受体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但慢性鼻-鼻窦炎与鼻息肉组织病理特点并不相同,其在此两种鼻科多发病组织结构重塑中的复杂机制还有待研究。

鼻息肉组织Th细胞分化诱导因子IL-12和IL-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鼻息肉组织Th细胞分化诱导因子IL-12和IL-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鼻息肉组织Th细胞分化诱导因子IL-12和IL-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王艳;张健【摘要】目的:分析鼻息肉组织中的Th1与Th2细胞和其分化诱导因子IL-12与IL-4的表达,进一步研究鼻息肉组织的T细胞活化程度和组织免疫状态。

方法在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2月鼻息肉患者病例中随机选择41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行鼻中矫正手术病例41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Th1与Th2细胞反应的具体特征。

结果实验组的Th1、Th2辅助细胞平均百分率、IL-12与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鼻息肉病例中,IL-12白细胞介素与Th1辅助细胞平均百分率、IL-4白细胞介素与Th2辅助细胞平均百分率呈正相关关系;IL-12白细胞介素同IL-4白细胞介素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Th1细胞亚群是鼻息肉组织里的主要细胞群体,感染因素与鼻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由Th2辅助细胞介导产生的变态反应因素与鼻息肉的发生也有关联。

%Objective To analyze Th1 and Th2 cells in nasal polyps tissue and expression of 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factors IL-12 and IL-4 to further research activation degree and tissue immune status of T cell in nasal polyps tissue. Methods 41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41 patients who were received nasal correction surgery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1 and Th2 cells reac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mean percentage of Th1 and Th2 auxiliary cells, IL-12 and IL-4 level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control group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hen compared (P<0.05).In cases of nasal polyps, IL-12 interleukin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the mean percentage of Th1 auxiliary cells. And IL-14 interleukin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mean percentage of Th2 auxiliary cells. But IL-12 interleukin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L-14 interleukin. Conclusion Th1 cell subsets are main cell population in nasal polyp tissue. Infection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nasal polyps. At the same time, allergic reaction factors mediated by Th2 auxiliary cells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nasal polyps.【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5(000)020【总页数】3页(P191-193)【关键词】鼻息肉组织;Th细胞;IL-12;IL-4;表达【作者】王艳;张健【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吉林吉林132001;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胸外乳腺甲状腺科,吉林吉林132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25鼻息肉是鼻科中发病比例较高的疾病,该病可由真菌、细菌和病毒等触发因素引起,其发病机制具有不确定性[1-2]。

联合监测血清IL-23、dectin-1受体在早期诊断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10页精选文档

联合监测血清IL-23、dectin-1受体在早期诊断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10页精选文档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行性报告联合监测血清IL-23、dectin-1受体在早期诊断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一. 立项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技术的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率呈增长趋势,而肺部由于直接与大气相通,且全身血流均经过肺循环,所以与其他器官相比,在深部真菌感染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最为常见。

IPFI多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其预后差,病死率高,其中念珠菌病病死率达30%-40%,曲霉菌病病死率达50%-100%,在大器官移植患者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2】。

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及转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

尽早诊断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IPFI的诊断主要依靠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微生物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宿主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但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被细菌感染所致的原发病变所掩盖而不易识别。

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两种方法,前者是最经典的方法,简便、快速,但阳性率低,且不易识别是定植菌或污染菌。

真菌培养虽然可以明确到种,还可做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但其检测周期长且不易识别是定植菌或污染菌。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属于创伤性诊断技术其应用受到病情的限制,同时其阳性率可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的影响,且该方法的周期较长,可造成诊断的延迟和病死率的增加。

近年来,一项新的血清学检测指标血清1、3-β-葡聚糖经美国FDA批准用于具有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症状或危险因素的患者作为IPFI的早期辅助诊断,但该指标不能用于隐球菌及接合菌的辅助诊断,同时其应用价值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快速、敏感及特异的免疫学指标对IPFI作出早期诊断显得极为重要。

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分析

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分析

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分析
张爱萍;杨自力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2(10)32
【摘要】目的探讨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0例鼻息肉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IL-23的表达情况,并与同期100例单纯行鼻中隔手术的下鼻甲黏膜标本中IL-23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HE染色检测所有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结果鼻息肉组组的IL-23表达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L-23与鼻息肉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关系密切,其在诱导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聚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总页数】2页(P215-216)
【作者】张爱萍;杨自力
【作者单位】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湖北荆门448000;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湖北荆门4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2
【相关文献】
1.人鼻息肉及鼻息肉病组织中GM-CSF、IL-5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J], 檀艳丽;田从哲;薛娟;高伟敏;赵英
2.腺样体肥大患者腺样体组织中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吴淑献;张松;许芹芹;余坤飞;袁佛良;熊武;唐佳慧
3.FoxM1和COX-2在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J], 孙春霞; 李瑞琴; 苏丹华; 闫五玲; 李珊珊; 吕凌燕; 李志刚
4.TLR4与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吴建;牟基伟;张爱华
5.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 [J], 殷晓敏;林立强;张居民;仇沂洲;杨树琴;张玉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L-36γ促进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重塑的机制研究》

《IL-36γ促进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重塑的机制研究》

《IL-36γ促进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重塑的机制研究》一、引言慢性鼻-鼻窦炎(CRS)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常常伴随鼻息肉(NPS)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参与。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36γ(IL-36γ)在炎症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IL-36γ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重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背景IL-36γ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的作用。

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IL-36γ的表达水平往往升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组织重塑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IL-36γ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重塑中的作用机制,对于深入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技术,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组织中IL-36γ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与组织重塑相关指标进行关联分析。

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IL-36γ对鼻息肉组织中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

四、IL-36γ在组织重塑中的作用机制1. IL-36γ的表达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组织中IL-36γ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鼻黏膜组织。

这表明IL-36γ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IL-36γ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体外细胞实验表明,IL-36γ能够促进鼻息肉组织中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这表明IL-36γ可能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参与鼻息肉组织重塑的过程。

3. 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研究发现,IL-36γ能够激活JAK/STAT、MAPK等信号通路,这些通路在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IL-36γ可能通过激活这些信号通路,参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组织重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