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分析答题攻略之一:关于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的常用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的常用表现手法现代文阅读的常用表现手法一、文章表现手法:(1)对比:将两种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照比较。
其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丰满;《都江堰》。
(2)侧面烘托:借助对甲事物的描述,来表现乙事物,或者借助对同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描述,来表现该事物的另一个方面。
其作用:更有力地渲染,强调所要表现的事物。
如《哀溺文序》《箱子岩》(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性格展示,或为主要事件的发生,以及高潮的到来创造条件。
其作用:为主要内容奠定充分表现的基础。
如《拣麦穗》《柳敬亭说书》(4)暗示:不直接表述某个内容或意思,而是借助于读者的联想,用间接方法来表示。
其作用:促使读者自己思考,理解作品要表达的内容。
(5)比兴:借助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
主要在诗歌中运用。
其作用:强化作品的表现力。
(6)象征: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表现某种抽象思想,事理的手法。
其作用;使抽象的概念,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加强表达效果。
如《秋夜》《拣麦穗》(7)白描;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以简练质朴的文字,勾勒对象的形象或神态。
其作用:以少胜多,更加突出。
(8)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议论。
其作用:加深对叙述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如《箱子岩》《都江堰》(9)语意双关:明言在此,实际在说彼。
如《毛颖传》。
二、修辞手法:(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本篇仅就表现手法进行归纳整理。
一、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1)修辞类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技巧类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D、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E、艺术技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
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1. 象征手法啊,那可太厉害啦!就像里的白杨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它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你一下子就明白作者想说啥。
在答题的时候,你可得抓住这个象征意义,好好分析呀!2. 夸张手法呀,哇塞,那效果简直绝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不就是夸张嘛,让你对他的愁绪感受得淋漓尽致。
遇到这种手法,你就得想想作者为啥要这么夸张,要表达啥强烈的情感呀!3. 对比手法呢,就好像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比一比,一下子高低立现!像,通过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的特点。
答题时可别放过这个对比点哦,要分析出差异和意义呢!4. 拟人手法啊,多有意思呀!把事物当人来写,让它们活起来啦!“小鸟在枝头唱歌”,多生动呀!看到这种手法,你得体会出作者赋予事物的那些情感和特点呀!5. 借景抒情手法,那景色都带着情感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花和鸟都成了诗人情感的寄托。
答题时要找出景和情的联系呀,别搞混啦!6. 托物言志手法,就像是借一个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比如王安石的,通过梅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
遇到这种,你得挖出作者藏在里面的志向呀!7. 铺垫手法,这就像给后面的精彩做准备呢!很多故事开头都有铺垫,让后面的情节更顺理成章。
答题时要找到这些铺垫的细节,看看它们是怎么为后文服务的呀!8. 烘托手法,能营造出一种氛围来。
“月黑风高夜”,是不是感觉很阴森呀?这就是烘托的效果呀。
分析的时候可别忽略了这种氛围呀!9. 讽刺手法,那可真是犀利呀!像鲁迅的文章,很多都有讽刺意味。
遇到这种,你得好好琢磨琢磨作者是怎么讽刺的,讽刺的是什么呀!10. 悬念手法,勾起你的好奇心,让你迫不及待想知道后面的事。
就像电视剧里经常留悬念,让你一直追下去。
答题时要分析出这个悬念是怎么设置的,有啥作用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表现手法都各有其用,掌握了它们的作用和答题技巧,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啦!。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语文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拉分项目之一,该如何做到不失分是很重要的。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公式——(8)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公式——(8)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共同构成对文章“表现效果”的考查。
表现手法体系众多,数量庞大,因此本文只针对中考经常考查的表现手法进行说明。
常见题型1、作者写某某,显然不仅仅是在写某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某某描写的具体可感的。
4、文章依次写了某某不同的精彩美丽,请赏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02公式呈现1、对比(衬托):突出________2、象征:生动形象________3、详略得当:突出中心________4、欲扬先抑:情节有波澜,为后文________铺垫。
5、伏笔:a突出________,使情节更精致严密;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c是行文不突兀。
6、照应、悬念、褒词贬用、卒章显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03公式解读:01总体解读: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写法,指写作方法。
表现手法与写法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严格意义上讲属于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但是在初中语文的实践中,对二者并未严格区分。
公式呈现部分的内容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能够通过答题模式来解决中考对表现手法作用的考查;另一个则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关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在中考中又经常考查到的表现手法。
具体解读:(1)对比(衬托):突出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此两种手法是表现手法中考查概率最大的两种技巧。
对比,强调的是二者的比较;衬托强调的是突出主要事物。
在中考试题中无论是对比还是衬托,本质上都是一种艺术表达技巧。
既然是技巧,就一定是为中心内容服务的。
(2)象征生动形象。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由于象征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因此,就会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一、分析表现手法
1.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使主题更加鲜明。
2. 衬托:通过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使主题更加鲜明。
3. 象征:通过象征,暗示某种意义或情感,使主题更加含蓄而深刻。
4. 描写:通过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意图。
5. 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具体特点,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
6. 反复:通过反复,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使主题更加突出。
7.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含蓄。
8. 抑扬结合:通过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变化。
9. 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反映大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10. 虚实结合:通过虚构与现实的结合,增强艺术效果,使主题更加丰富多样。
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在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
首先,要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最后,要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对主题的影响。
三、总结答题思路
在答题时,需要先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这种表现手法对主题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明了。
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分析写作手法(解析版)
现代文阅读分析写作手法【考查重点】1.表现手法2.表达方式3.描写方法【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
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向1:表现手法1.常见题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或具体说明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说明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某段写……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本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本文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表现手法题型满分解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表现手法题型满分解题技巧提问方式:某文段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或很好地表达出了某种感情)。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鉴赏中的热点、难点,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
从功能的角度讲,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考生在解答时必须明确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中心服务,所以要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2.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朴实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
3.夹叙夹议: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灵活多变,表意自由;
4.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5.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6.做铺垫(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7.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8.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
论表达来;
9.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10.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1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2.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13.扬抑:反差中突出事物,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使行文跌宕,曲折多变。
表现手法的作用怎么答 答题技巧整理
表现手法的作用怎么答答题技巧整理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
在答题的时候,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表现手法的作用怎么答答题技巧整理
1表现手法的作用
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深化主题。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
注意: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2表现手法和表达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的要素。
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
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构成了交流方式的丰富多彩。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表现手法题解题技巧
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表现手法题解题技巧表现手法有别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专指对比、衬托、白描、细描、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类比、抑扬、对比、悬念、以小见大等。
【方法指津】1.熟悉常见表现方法的作用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主次分明。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气氛,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行文跌宕,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重点,曲折含蓄地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情节或细节是点。
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用平凡的人细小的事件来表现重大的社会意义。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1)学生
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1)复习目标:1、掌握文学类文本中表现手法题型的解题方法;2、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复习重点:掌握文学类文本中表现手法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区别——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 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点解读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
广义地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狭义的方面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常见题型:1、指认文中运用了哪些技巧,如“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
本项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设题的,能级较低,极少出这样的试题。
2、分析某种技巧所表达的内容,如“作者是如何写……”。
这样的试题往往兼具理解、分析和综合这样几个能级,属于中难度的试题,因此较多出现。
3、分析文中某种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这也是常用的题目。
二、典例分析凝望一棵开花的树(节选)王东敏我在杂乱的、破旧的村庄寂寞地走过漫长的雨季,将我年少时的眼光从晦暗的日子里打捞出来的是一棵棵开花的树,它们以一串串卓然不俗的花擦明了我的眼睛,也洗净了我的灵魂。
整个春天我仰望着天空,看一棵棵沉默不语的树正吐露芳香,我常在树下站定,想探访一棵会开花的树的秘密,我惊奇一棵会开花的树:洋槐树的树皮,被四季的风雨雕刻成皱巴巴的脸,在这随处丛生、其貌不扬的树上,当一串串白白的、黄黄的、亮闪闪的花儿挂满枝头的时候,一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因此而变得诗意葱葱。
盛满香料的杯子,清清的花香在春风里一次次掠过纯净,宽广的天空,让一个没有风景的村庄香飘四方。
我蓦然发现一棵棵开花的树才是村庄的灵魂。
一棵开花的树多么遵守季节的秩序,每一个春天的到来,就把洁白的灵魂挂在树梢上,它们之所以选择了那样的高度,是为逃避一双肮脏的手掌,或低俗和恶俗的攻击?和一个村庄一样卑微的洋槐树、楝树、椿树、石榴树、梨树,它们和乡村的房屋,农居,田野的庄稼一样保持着永久的沉默。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小说命题方面的重点内容。
【设问方式】1.第×段中对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作品运用了××手法,请谈谈其艺术效果。
3.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
就小说来讲,叙述与描写是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1.叙述(1)叙述人称(2)叙述视角(3)叙述顺序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使文章整体或部分给人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表:下面是对几种易混手法的辨别:1.烘托与衬托,衬托与对比烘托是一种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但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出场;而衬托则是两个对象都出场,其中一个做陪衬,用以突出另一个。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则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
2.象征和比喻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两者的表现手段不同。
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2)两者表现的对象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具体人。
(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至少是文章的一部分;比喻的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三、结构技巧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题表现手法答题攻略!例句+区分方法
中考语文阅读题表现手法答题攻略!例句+区分方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最容易弄错的概念,简单点说,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
因为角度不同,说法也就有一定差异,对此,应注意区分。
今天来看表现手法。
01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从结构上分0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0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0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0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归纳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归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归纳上了初中,如果要问语文试卷最难的是什么,就是阅读理解如何拿到高分。
阅读理解分数比值大,并且难以踩中拿分点。
那么有没有一些实用答题技巧呢?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1:句子赏析类当题干未给出赏析角度时,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赏析。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①先判断该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赏析。
②若没有运用修辞,则看句中有无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如果有,则从词语的角度赏析。
(2)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①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用。
②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
③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3)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欲扬先抑、象征、反衬、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通感、白描、对比、联想、想象等。
(4)从结构作用角度赏析。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总结上文、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等。
(5)看是否蕴含哲理。
如果句子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启发读者思考的角度赏析。
(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爱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6)看是否属于特殊句式。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句式整齐,层层深入,增强语势。
(7)看是否有表现力强的动词。
【答题格式】(1)从句子的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从句子的描写角度: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模板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四、表达方式类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抒情、议论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初中阅读题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初中阅读题答题
格式
在回答初中阅读题时,根据题目要求,正确运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答题格式的示例:
1. 表现手法:首先指出文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衬托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阐述其作用。
例如,“本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敢。
”
2. 表达方式:首先指出文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然后解释其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本文通过抒情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
3. 修辞手法:首先指出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然后解释其具体的用法和作用。
例如,“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主人公的勇敢比喻为坚硬的石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坚定不移。
”
4. 描写方法:首先指出文中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然后解释其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本文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
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内容阐述各种手法的作用,避免过于笼统或泛泛而谈。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专题讲解(三)(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三教学目标:1、学会记叙文阅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2、掌握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3、阐述感情体验教学过程: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三)一、分析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在中考中,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中考考察到的题型和几种表现手法如下:【常考题型】(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方法点拨】(1)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2)铺垫: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3)象征: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4)衬托: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
(5)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7)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8)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9)托物言志: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模板一:文章先写.。
为下文写。
.。
买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模板二:先写。
.。
.。
为下文写.。
.。
.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模板三:运用象征,抓住。
..。
.与。
.。
相似点,通过对。
...。
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
..。
,含蓄而耐人寻味。
模板四:用。
.。
.。
衬托。
...。
,使。
.。
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模板五:把..。
.。
和。
.。
.对比,突出事物.。
.。
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模板六:作者本意是.。
而先。
.。
,用抑扬之法,突出重点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
,使情节曲折生动.模板七:先把。
.。
...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分析答题攻略之一:关于表现手法【编者按】本号从今天开始,将陆续推出现代文阅读分析答题攻略。
敬请大家收藏。
另,现代文阅读分析答题攻略,均是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
也就是说,本文阅读完毕,相当于在我们的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有效培训。
所以,凡攻略型指导文章,我们设定了付费阅读方式。
敬请理解。
在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题中,常常会有一类题目,让孩子们纠结不已,时常觉得无从下手。
这就是关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表达作用这一类的题型。
有的同学依据着老经验,套用几个简单的公式,稀里糊涂地写下几句话,但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答案能不能得到分数,却是一点儿数都没有的。
这类题目该如何回答呢?其实,这类题目在解答之前,只要先弄懂什么是表现手法,这样,问题就比较简单了。
但是,关于表现手法,一般的人常常误以为修辞手法就是表现手法。
其实,修辞手法,只是表现手法中的一个方面。
一般说来,表现手法由五个方面构成。
第一方面: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是五种: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这五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成是5种表现手法。
而由其引申出来的,也可以算是表现手法。
从记叙引申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5种也可以当作表现手法,并以此进行答题。
从描写引申出:6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另有常见的6种场面描写的方法。
从抒情也可以引申出6种。
详见下图。
第二方面:修辞手法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又称修辞格、修辞方法、修辞手法等。
目前已知的修辞手法有63大类,78小类。
这里简单介绍初中阅读理解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景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构成。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
(二)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三)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手法。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四)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五)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六)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为了突出所说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七)反问只问不答。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八)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形式加强表达效果。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九)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连续,也可间隔出现。
(十)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代替,如用部分代替整体、用特征代本体、用具体代抽象、用工具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
工具代本体:用工具代替本体事物。
专名代通称:用具有典型性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十一)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十二)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
明引:直接引用。
暗引:间接引用。
知识导图3为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及答题模式第三、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又称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跟表达效果、艺术效果有交叉但不同,前者注重形式,后者注重结果。
它具体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狭义表现手法等。
中学生答题时,一般是从狭义上讲的。
主要包括: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中见大)等。
狭义上的表现手法包括由抒情延伸出来的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即景生情)、借物抒情、因事缘情、托物言志、借物言趣、托物言理。
由描写延伸出来的正侧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
下面是中考中常见的12种表现手法,我们现在为大家作简单介绍。
(一)象征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或寓意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衬托衬托是指为突出主要人或事物,不直接对其进行描写,而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表现手法。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称为正称,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称为反衬。
(三)烘托烘托是一种从侧门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可分为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人、以物烘托物等。
(四)对比对比除了是修辞手法外,还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五)渲染渲染原为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可渲染气氛、感情或情景。
它常用反复和烘托两种方法,有时也会与烘托合用。
(六)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的心理过程。
(七)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用思维创造出另一个不存在的、构想出来的事物。
(八)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称先抑后扬,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写作方法,即想要肯定、褒扬物或人的形象,先对其进行贬低或否定,然后深入挖掘其特点和意义。
(九)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十)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通过小部分看出整体,通过平方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十一)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它与借景抒情不同的是,前者见景不见情,后者情在景在,情感直接,见情不见景。
(十二)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作者运用比拟、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事物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思想、品格或揭示文章主旨的一种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中考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准确把握文章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知识导图4列出了部分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第四部分:句式选择句式选择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我们也称之为炼句。
(一)句式的概念及类型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正常语序句和倒装句、整句和散句等。
有些结构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它们适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表达效果也不一样。
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恰当地选用句式,以便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说话或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要恰当地选用句式,首先必须掌握意义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句式的变换方法,了解句式变换前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句式的变换,包括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表达相同意思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的变换以及长句和短句的变换等。
1.主动句和被动句在一个句子里,如果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那么同一意思可以用主动句式来表达,也可以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比较下面三个句子:①大雨淋湿了同学们的衣服。
②大雨把同学们的衣服淋湿了。
③同学们的衣服被大雨淋湿了。
这三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句①是主动句式;句②是“把”字句,也属于主动句式;句③是“被”字句,属于被动句式。
这两种句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主动句式的主语是施动者,被动句式的主语是受动者。
这两种句式可以互相转换。
方法是用被动句的主语作介词“把”的宾语或动词的宾语,用“被”的宾语作主语,被动句就变成了主动句。
例如:树木被大风吹倒了。
大风把树木吹倒了。
大风吹倒了树木。
主动句着重说明施动者发出什么动作、行为,其中“把”字句又强调动作、行为对受动对象的处置、影响及其结果。
变换成被动句后,则着重说明受动者遭受到什么样的动作、行为。
对主动句和被动句的选用,要考虑句子陈述的着眼点,如果陈述的着眼点是施动者,就应该选用主动句;如果着眼点是受动者,就应该选用被动句。
例如:④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⑤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看,他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
句④陈述的着眼点是“战士们”的遭遇,所以用被动句式;句⑤陈述“将军”的所见所感,前两个分句用主动式,后一个分句用被动式,这样可以使前后的陈述着眼点保持一致。
2.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但它们可以表达基本相同的内容。
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①这个问题容易解决②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句①是肯定句,句②是否定句,表达的意思大体相同,但语意的轻重和语气的强弱有差别。
一般说来,否定句比肯定句的语意要轻一些,语气要弱一些。
肯定句表达的意思也可以改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来表达。
例如:③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④他没有赶上末班车,不得不步行回家。
句③用了两个双重否定的句式“没有一个不……”,表示无一例外的意思。
如果改用肯定句式,说成“每一个都佩服,每一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表达的意思相同,但用双重否定,语气更重一些。
句④的“不得不”也是双重否定,表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的意思,语气比用“只好”要强。
用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的意思时要特别当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把意思说反了。
例如:⑤这样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这个句子的本意是要说“这样悲壮的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但由于这个句子采用双重否定的反问,等于一个肯定的反问,而肯定的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这样一来,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正好和原意相反,变成“这样悲壮的故事不能使我感动得流泪”了。
要使这个句子符号原意,可以改用下面的两种句式来表达:⑥这样悲壮的故事,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