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4篇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登月之旅》教学反思4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月之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1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
因而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学生对未知领域比较感兴趣,对宇宙空间充满了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
教师多方搜集筛选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探索宇宙的意识和兴趣。
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
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这节课我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效教学。
1、让学生有了思维碰撞的平台。
怎样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的探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撞击出科学的真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展示、交流、碰撞的平台。
这个平台应该是通过必要的现代化的交流媒体、手段,出示足够的信息、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本节课出示了大量的月球的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月球,产生探究月球的欲望。
2、让学生真正“做科学”。
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了解月球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是本节课的重点。
所以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3、以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一开始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既而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作出猜想,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想清楚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北师大版《月球旅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月球旅行》教学反思《月球旅行》是综合运用前几个单元所学知识的一个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月球旅行”为主线,呈现了四个场景:火箭发射、游科幻城、乘坐飞船、称体重。
并融入了一个课外活动:设计一个月球学校。
本课: 1、以事实为依托。
时间这个量比较抽象,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学生很好地认读和感受知道它是十分必要。
我把认读钟表上的时刻融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真实资料中,展示事件发生的具体时刻,让学生在观看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画面中,激起他们认读这一重要时刻的愿望,使认读钟表上的时刻变成一种需要。
将时间融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境中来辨认和感知,进行创造性教学。
2、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通过创设“地球发射站、月亮城堡、游乐园“这几个景点,使月球旅行更具有连贯性与真实性。
学生很快地融入这次旅行中。
在地球发射站发现人数问题;在月亮城堡解决门票问题;在游乐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A.1:πB.1:2πC.1:4πD.2:π2.把一根长6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平均锯成3段,它的表面积增加了3.6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A.0.9 B.1.8 C.3.6 D.5.43.当a=3,b=1.5时,a2+2b的代值是()A.9 B.12 C.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射线比直线长B.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C.甲、乙两人同走同一段路,所用时间的比是4:5,他们的速度比是5:4D.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5.下面哪些图形是对称的?()A.B.C.6.下面的约分,正确的是()A.B.C.D.7.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3倍,要让体积体积不变,则高要缩小到原来的()A.3倍B.27倍C.1 98.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面对面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电子钟所指示的时刻是()。
月球旅行教学反思
月球旅行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对前面的乘法计算,认识钟表时刻,和东南西北的方位知识进行复习。
如果复习课仅仅是简单的练习做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受挫,并且复习的效果不是很好。
所以我就将本节课中的四个情景用带领孩子一起和淘气笑笑进行月球旅行整合在一起,使学生情绪高涨,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并为学生探究新知做了铺垫。
新知的探究是按以下环节进行的:1.计算飞船还有多少分发射?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计算从9:15到9:35分,还有多少分发射?能正确计算的同学就有机会乘坐飞船去月球。
这样学生不觉得这是在解决枯燥的时间问题,而是为了争取得到去月球机会而努力,在愉悦中引导学生复习关于时间的问题,培养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安全着陆,进入月亮城堡大门用课件演示飞船发射,升空,穿越星空的情景,紧接着展示美丽的城堡的图片,再次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为此,他们倾尽所能来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月球游乐园,继续探索知识。
进入城堡之门,出示月球游乐园图,让学生从这个画面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能够清楚地获取数学信息后,解决问题自然水到渠成。
在此环节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让他们都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笑笑称体重这一环节主要是提出笑笑体重在月球变轻的问题,激发孩子们对月球吸引力的探讨,让孩子在讨论中增长关于月球的一些课外知识。
5、在最后一个环节,课件出现月球公告,再次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展示自己设计的月球学校,争夺优秀设计师的称号过程,较好地复习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点。
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发展和学习的空间,从而收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当一幅含有多条信息的情境图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中选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解答相应问题时,对有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高估了他们的能力,没有及时地将复杂的情境图进行有序的整理.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往月球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实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即: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对月面的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地球上陨石坑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之间。
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
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丢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
课文首先指出月球是一颗公转周期为27.3天、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并从空气、水、温度等方面介绍月球环境。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掌握人类探月的历史,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知识,人类探月的历史。
2.难点: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月球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月球?2.新课导入: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直径、自转周期、表面特征等。
3.探月历程:讲解人类探月的历史,重点介绍我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探测器的发射和探测成果。
4.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月球探测方案,包括探测目标、探测工具、探测方法等。
5.分享与评价:各组展示自己的探测方案,全班同学共同评价,选出最佳方案。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月球的基本知识人类探月的历史直径、自转周期、表面特征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做“模拟环形山”实验。
三、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只要有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堂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本课特点我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小组议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欣赏月色。
1、谜语引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吗?3、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登月之旅(二)了解月球1、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最早怎样来记录月亮的吗?2、直到1609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
3、认识月球:(1)月海:月球上的暗区,没有一滴水,实际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低。
(2)月陆:月表上的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古老的岩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登月的重要历程和科技突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登月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科技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
2.掌握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
2.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登月相关的科学知识。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意义。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其科学原理。
3.实践: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月球车,并模拟月球着陆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登月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意义、月球车的设计和月球着陆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记忆相关科学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和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对登月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
《 月 之 旅 》 学 设 计 与 反 思 登 教
朱 志 桂
教 学 分 析
探索 宇 宙空 间 的兴趣 。
为 了 达 到 上 述 目标 , 节 课 教 本
就 让 我 们 踏 上 今 天 的—— 登 月 之
旅。
《 月之 旅 》 苏教 版 小 学《 登 是 科 学》 年 级上 册 《 索宇 宙 》 六 探 单元 的
想去 月 球 旅行 , 发 学生 的探 月兴 激
趣。
并 自然 引 出本 节课 的教 学 内容 。
二 、 解 月球 了
1 .探 索 月 球 的 主 要 历 程
本 节 课 的 学 习 主体 是 六 年 级
认 识 月 球 的 基 本 概 况 —— 模
( ) 话 : 秘 的 月 球 激 起 了 1谈 神
助 想 象 创 造 了许 许 多 多 关 于 月 球
车 ” 并 从 中 体 会 科 技 发 展 对人 类 , 登 月 的 巨大 推 到作 用 , 激发 学 生探 索 月球 的 热情 。
教 学 过程
一
、
导 入 新 课
的神 话 故 事 。你 们 知 道 我 国 古 代 有 哪 些关 于月 球 的神 话故 事 吗? ( 望 学 生 讲 出嫦 娥 奔 月 、 希 吴 刚伐 桂 、 玉兔捣 药等故 事 。 )
匿夏 1O Fra bibliotek互 。 鎏 幽
( 师 作 适 当 补 充 : 年 , 利 教 当 伽 面 的 照 片 ; 9 9年 , 美 国 的 阿 姆 斯 16
谈 谈 去 月 球 旅 行 的 话 题 , 出 月 球 引
略 看 到 的 月球 表 面 是 凹 凸 不 平 的 , 上 面 布 满 众 多 的 环 形 山 、 海 和 高 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关于月球的科普知识、模拟登月活动的指导以及相关的思考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登月活动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月球的特点,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模拟登月活动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保护地球、探索宇宙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模拟登月活动的过程。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登月活动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月球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嫦娥一号卫星登月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登月活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月球的基本特征:(1)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了解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基本信息。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月球的特点,如无空气、无水、引力较地球小等。
3.模拟登月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模拟登月活动方案,包括发射、着陆、巡视、返回等环节。
(2)学生代表汇报方案,其他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共同完善方案。
4.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登月活动的意义,如对人类了解宇宙、寻找资源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我国在登月领域取得的成就,如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
5.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范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范文)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范文)《登月之旅》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录像。
3、师:看完以后你觉得月色怎么样?生:美丽师:对,确实挺美。
4、师:这么美丽的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因此只能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从而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具体情节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家查一查。
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出古人对月球美好的向往。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1、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约500年前人们发明了望远镜。
科学家们利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就显得比较清晰了。
这是意大利著名的伽利略和他制作的望远镜。
他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人。
现在大家看几幅月亮的近景。
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幅月面图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师:这种坑坑洼洼称为什么?生:环形山。
2、师:对,环形山。
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时,就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坑、高地和平原,伽利略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
(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1、师: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
那么,看完以后,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 生2:为什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生3: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2、师: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同学们以后再研究好不好?(板书:环形山的形成)师:那么,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有没有知道的?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登月之旅》课堂的下课铃声已经响了,由于借助课件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很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课堂教学虽然已经结束,回顾整个备课、上课的过程,下面几点让我深思。
一、如何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登月之旅》是六下第四单元“认识宇宙”的第一课,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了《看月亮》,前者是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和探索过程,后者则是主要认识和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所以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原来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本来的预设是主要让学生进行两个分组实验,一是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二是探究环形山直径的大小和深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的出发点是:既然是上“一人一课”的科学课,主要是看学生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吧?因此,也就应布置学生准备实验需要的器材:细沙、大小相同的石子4~5个、大小不同的石子4~5个、塑料盘、小电筒。
可是这样的话,那么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了解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和探索过程,怎么落实呢?所以,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上面,而把教材的教学顺序前后颠倒放置。
把环形山的形成实验放到了现代登月之旅后面,这样,整个教学流程主要是导入新课——古代(神话故事)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关于月球的资料——近代(望远镜观察)——现代(登月工程)——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工程教师演示——环形山的形成演示实验——中国的嫦娥工程——延伸下节课的探究实验。
二、如何实施正确、规范的演示实验在准备的过程中,头脑中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教师的演示实验怎样才能规范呢?首先从实验器材上把握。
准备沙子时,发现沙子中的杂质比较多,而如果小石子等杂质比较多的话,小石头抛下时所砸的坑就不太明显,因此选用的沙子,尽量要细腻、均匀。
后来想,小麦面不是很细腻吗?可以用它来代替细沙啊!于是既准备了细沙也准备了小麦面。
小石头要选用鹅卵石,大小要有明显的区别,否则实验现象也不明显。
自己在课前试做时还发现,虽然用小鹅卵石砸向沙盘可以看出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但由于砸的过程时间很短,稍瞬即逝,学生几乎看不到过程,而结果——环形山就出来了。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球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球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理解“失重、缘故、觅食、小心翼翼、心旷神怡、广袤无垠等词语,并用“心旷神怡”和“广袤无垠”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品词悟句;重视细节,强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了解宇航员在登月过程中的工作、生活情况。
2、通过学文,引导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类探访月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怎样记叙这一真实历程的。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互相评价。
3、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三、自由读课文,理清记叙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登月球分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阶段的要点。
指名复述登月球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三个阶段:飞船升空、登月成功、胜利返航。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四、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说说登月分那几个阶段?二、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讨,深入体会。
1、宇航员登月到返航经历多长时间?宇航员是怎样生活的?2、宇航员登月后做哪些事?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3、课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二、合作探究。
对以上的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1、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千米,历时95个小时。
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很有趣和特别。
2、宇航员登月球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拍摄了许多照片。
《月球旅行》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
《月球旅行》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教学目标〗 1. 通过“月球旅行”这一科幻情境,稳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方面的学问来解决模拟的月球旅行中所遇到的问题。
2. 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造就问题意识和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和探究宇宙的愿望。
〖教材分析〗教材中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情境,提出了一些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等方面的数学学问来解决问题,从而造就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既然是综合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我想情境中融入的数学问题就应当具有必须的挑战性与综合性,而且要亲密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教材中的“月球旅行”,实际教学时我想将这一情境加以丰富,通过创设“飞船放射场”“月球村交通地图”“月亮城堡”“游乐园”这几个旅游景点,进展模拟的月球旅行来绽开教学活动,其中融入大量符合生活实际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通过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开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激起探究问题的欲望。
而且在“月球旅行”这个虚拟情境的根底上,将时间融入到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片中,展示当时事务发生的详细时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加深对学问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由于我校的教学资源丰富,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我通过播放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片,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并以此为突破口,将相识时间的学问融入其中,既激发学习爱好又丰富登月信息。
由于我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进,我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与模拟的月球旅行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模拟的“月球旅行”中的各个景点,这样不但激发学生对月球的新奇,还使旅行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
〖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师:都谁情愿出去旅游?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还有一个更好的地方――月球,想不想去?师:其实人类在33年前,也就是1969年,美国飞行员阿姆斯特朗就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过月球。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范文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能够探索未知的领域。
而“登月之旅”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探索之一。
在教育领域中,有许多关于“登月之旅”的教学材料,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介绍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一次上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登月之旅”。
在这堂课上,我采用了传统教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PPT进行知识点讲解。
在开场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登月之旅”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并以此引入此次教学。
然后我以每个环节为一个知识点,逐一讲解了“登月之旅”的起始,起飞,着陆,行走,重返地球等步骤。
在讲解每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介绍了更为详细的相关知识,如太空舱的构造,卫星的轨道,宇航员的装备,登陆器的构造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登月之旅”这一事件。
并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进行丰富的展示和演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但是,在课程结束后,我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足以激发学生对“登月之旅”的兴趣。
虽然我采用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知识解释,但我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探索。
更好的方法是,给学生一些掌握情况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尝试一些实际操作和实验。
比如,通过为模型制作太空舱或写作宇航员日志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登月之旅”这一历史事件之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许多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讲解。
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集中于数字和技术的应用。
因此,在讲解“登月之旅”时,我可以采用更为现代化的方式——使用AR/VR技术,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的实践体验来更好地了解这项历史事件,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更有可能吸引年轻学生。
针对“登月之旅”的教学,我们需要不断地寻求新的方式和方法。
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常规教学进行补充,采用更具互动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方式,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丰富和改进教材,有别于传统的死板讲解,创新地探索更适合年轻学生的AR/VR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快乐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球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球之旅》教课设计及教课反省篇一知识与技术:1、学会 12 个生字,理解“失重、缘由、觅食、谨小慎微、心旷神怡、广袤无垠等词语,并用“神清气爽”和“广袤无垠”写句子。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人类登月的知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初次登月的伟粗心义,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培育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品词悟句;重视细节,加强理解。
教课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次序,认识宇航员在登月过程中的工作、生活状况。
2、经过学文,指引学生感觉科技的魅力,理解人类初次登月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
教课准备:小黑板教课时数: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类探望月球,今日我们一同学习课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如何记述这一真切历程的。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相互评论。
3、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三、自由读课文,理清记述次序,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思虑:登月球分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归纳每阶段的重点。
指名复述登月球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教师依据学生复述,板书其重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三个阶段:飞船升空、登月成功、成功返航。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次序,将相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四、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谈谈登月分那几个阶段?二、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怀疑并共同商讨,深入领会。
1、宇航员登月到返航经历多长时间?宇航员是如何生活的?2、宇航员登月后做哪些事?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3、课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二、合作研究。
对以上的问题,小组商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鸣:1、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往返历经76 万千米,历时 95 个小时。
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很风趣和特别。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3)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
2、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4、激发了解、探索月球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优势,创造思维也有很大的发展。
他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和主张。
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学生要求独立的心理特点,多给他们动手制作、动手收集,甚至是自己设计实验的机会。
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阿波罗”号登月史,畅谈月球知识1、谈话:今年的8月2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逝世了,他曾是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宙英雄,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的登月实况。
(播放“阿波罗”登月视频)2、提问:刚才这段视频中,什么内容让你感到印象最深刻?A如果学生提到登月的时间、插美国国旗、拍照留念、采集标本、着陆前遇到的紧急状况、宇航员都穿着太空服、蹦跳着在月球上行走、没有生物、很荒凉和阿姆斯特朗及奥尔德林的两句话等问题:选择性的追问,整理出月球的概况并板书:(1)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宇航服在月球上蹦跳着行走呢?(引力小,没有大气,温度过高或过低,不穿无法生存、没有氧气、防太阳辐射)(2)月球上为什么没有生物、让人感到很荒凉?(无水、无空气等)(3)抵达月球,快要着陆时,燃料即将用尽,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在静海着陆)讲解“月海”。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筛选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体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探索宇宙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过程一、刺激感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1.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同学们都准备到哪儿去玩?告诉大家,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利用节假日出去旅行。
今天,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去旅行吗?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板书课题:登月之旅)2.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美丽月色的录像,同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谈话:瞧,月色多好呀!面对它,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呀?(教师适时评价。
)二、调查月球概况,交流探月登月历程、登月条件l.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②月球的大小怎样?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④月球上温度如何?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2.“嫦娥奔月”毕竟是个美丽的传说,你们知道科学家们曾经都对月球进行过哪些探索?(学生交流课外收集到有关月球的资料、图片)边播放阿波罗登月课件边讲解: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发射了月球探索I卫星;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成功登上月球,实地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标本。
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讨论: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
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登月工程出力。
三、研究环形山的形成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登月旅行“之前,先来熟悉一下月球的“地形”好吗?投影出示月球环形山图片并提问:你们知道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各小组讨论并交流分享猜想的结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的相关技术。
教材通过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登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登月,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太空和宇宙探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登月技术、人类登月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认识登月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
2.难点:为什么人类要登月,如何解决登月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富有情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关于人类登月历史和登月技术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模型:准备登月飞船、月球等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要登月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登月之旅课 后 反 思 -【完整版】
年级:六年 学科:科学
课题
《登月之旅》
教学内容
《登月之旅》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5、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2 败笔之处:由于课堂上侧重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操作有点乱,另外,在引导学生完整汇报所发现的规律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听同学汇报上,还有的学生在继续操作,场面有点乱。
3学生见解:
在课堂上能给予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表现空间。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自由表达、自由展现的互动空间。强调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科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反
思
内
容
1成功之举: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
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大庄小学高兰秀
看到《登月之旅》这个课题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难。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
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使学生在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
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
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视觉的直接冲击使学生迅速感受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威力和科学的伟大。
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
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
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形成的方法。
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
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
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