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4单元《登月之旅》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通过探究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探究,但有时缺乏耐心和毅力。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掌握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方法。

2.难点: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月球探测和研究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等。

2.资料:收集相关月球探测和研究的案例,供课堂分析使用。

3.教学器材:月球模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月球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概况,如月球的直径、表面特征、自转周期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月面行走、月球返回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登月之旅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和航天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登月的具体过程和科学原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登月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具体过程,月球车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原理。

2.难点:月球返回的原理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登月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月过程。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登月历程、月球车设计、月面行走等内容的图片和视频。

2.资料卡片: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相关资料。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如登月意义、月球返回原理等。

4.实验器材:月球车模型、月球表面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

2.呈现(10分钟)展示月球车的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讨论话题,分析登月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历史背景;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勇于创新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和历史背景;2. 学习相关术语和概念;3. 阅读《登月之旅》;4. 分析和解读文本;5. 开展讨论和写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指导(30分钟)a. 讲解相关术语和概念,如登月任务、航天器、宇航员等,确保学生对文章中具体情节和背景有所了解。

b. 对《登月之旅》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3. 阅读与理解(40分钟)a. 学生阅读《登月之旅》。

b. 学生回答理解问题,检查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情况。

c.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感人细节以及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

4. 讨论与思考(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关于登月任务的挑战和困难,以及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b. 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全班深入探讨。

5. 写作活动(40分钟)a. 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如“如果你是宇航员,你会怎么准备登月任务?”或“你认为人类在未来是否会继续探索宇宙?”b. 学生通过写作展示他们对登月任务和科学探索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探索的展望。

6. 总结与评价(15分钟)a.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b.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登月之旅》文章;3. 各种学科相关的参考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提高;2.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3. 学生对登月任务和科学探索的认识和理解程度;4. 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科学知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了。

“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首先老师想让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图片。

(二)初识月球,体会人类探索过程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1、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遐想和探索。

2、伽利略观察月球(1)介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

(2)简要介绍环形山、月海。

3、现代人类的登月工程。

(课件播放登月之旅视频)(三)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之旅,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太空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月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特点。

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方法,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月球的秘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究月球的秘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月球的秘密。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月球模型、图片3.实验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然后,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月球的特点。

3.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月球的基本特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太阳、月亮等基本的天体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他们能够较快地接受和理解。

但同时,六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掌握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月球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进行课堂演示或学生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月球的?”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

同时,展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还介绍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现象和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月球知识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月球的基本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

2.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尤其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成果。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教学难点: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为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

3.准备月球探测技术的相关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重点介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最新成果,如嫦娥系列探测器。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优势,培养民族自豪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月球探测技术提出问题,并进行案例分析。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火星等行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月球的认识相对较浅,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2.难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如月球图片、人类登月的历史视频等。

2.准备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白板等。

3.准备活动用品:如月球模型、登月飞船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月球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有没有登上过月球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

同时,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如阿波罗系列任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月技术的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登月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月球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1 登月之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 登月之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登月之旅(5)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克服了种种困难。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知道月球的基本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验人类探月过程难点: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草稿纸每人一张、科学书每人一本分组材料:沙盘、大小不同的石子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人类初识月球1、谈话:(在黑板上贴上地球)在广阔的太阳系中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一位近邻,它是?(生回答月亮)没错就是月亮,当我们站在地球上仰望夜空时(黑板上贴上小人),你曾经看到过什么样的月亮?学生回答:曾经看到过弦月、满月、峨眉月等(事先准备好各种形状的月亮,当学生说到某一种时在地球的对角线部分贴上相应的月相)/学生回答看到夜晚月亮发出淡黄色的月光、很朦胧等过渡:就是这样美丽的月球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月球上到底有什么?人们迫切的想知道,但是在古代,由于技术有限,那时的人们只能借助肉眼(板书:肉眼)来观察,并且编织出了各种神话(板书:神话)。

你们知道有关于月球的神话吗?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当学生说出名字后(在黑板上贴出嫦娥/玉兔的形象)请他继续简单说一说神话的内容。

这些美妙的神话表达了人们探月的美好愿望。

可是啊,仅仅凭借肉眼能观察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怎么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月球呢?(学生回答借助工具)随着时间推移,科技在进步,人们开始尝试借助工具来观察月球了。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板书:望远镜),并利用它来观察月亮,人们才看到了真实的月球。

(出示伽利略手绘的月面图)真正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啊(生答表面看上去是凹凸不平的,有亮的地方也有暗的地方)是哦,原来月球并不是那么美的,月球上暗的部分是地势低洼的平地,被称作月海,明亮部分层峦叠嶂,伽利略把这种月球上最典型的特殊地表特征命名为环形山。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登月之旅》教学设计2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1一、激情导课师:作为诗歌的读者,中国人是幸福的。

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数量不菲的优秀作品。

只要一抬眼,一伸手,我们就可以读到那些活色生香的诗词。

今天课前,就让我们以月亮为题,来感受一下古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知道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生:……师:大家诗词的储备量真的是不少,我们发现,无论在哪朝哪代,月光就像一曲扣人心弦的旋律,是诗人心中永恒的绝唱。

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中曾经就有这样的两句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的就是,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却照见过古时候的人。

月光恒古不变,人却世代更替。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伴随古人这清风明月的诗境,一起踏上今人的登月之旅。

(板书课题)二、民主导学任务一:了解人类的探月史1、任务呈现师:课前我们布置了前置作业,希望同学们从各种途径去了解人类的探月历程,那么现在就请小组同学(出示活动一:将你们收集到的探月历程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归纳,整理,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汇报的时候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总结:例如:时间,国家(或人物)、事件。

好的,小组活动开始。

2、自主学习:学生小组活动,整合资料。

3、展示交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先做分享?(学生汇报,师板书)你们组的时间顺序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生:从古至今这个小组前置作业真的是完成的非常用心。

通过两个小组的汇报,我们已经对人类的探月历程有了很详细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程,将它做一个简单的整理生:肉眼(模糊)↓望月望远镜(清晰)↓探测器(无人)↓登月宇宙飞船(载人)直到1969年美国的两位宇航员登陆月球,开启了探月新的时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播放登月视频)师:这段视频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生:对于他自己来说是真实的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是我们探索月球里程碑式的一大步。

登月之旅_教案

登月之旅_教案

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环形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关于月球概况的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出研究对象1.观看录像。

(播放一段美丽月色的录像。

)2.谈话:在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3.提问:关于月球,你有哪些疑问呢?二、了解月球的概况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

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

你知道哪些故事呢?2.学生介绍。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耸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4.教师播放录像,介绍科学家探索认识月球的科学发展史及月球概况。

(没有实施登月之前的。

)三、了解登月成就及其条件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登月计划和“阿波罗”登月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了月球,对月球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3.教师讲解人类登月后的新发现。

4.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那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5.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6.交流、汇报。

7.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登月工程”出力。

四、解释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出示环形山的图片),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1登月之旅5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登月之旅5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 登月之旅5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登月之旅》。

教材主要围绕月球的特点、月球探测以及人类登月的历史展开,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探测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月球探测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难点:月球探测技术和人类登月过程中的科技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月球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美国阿波罗计划登月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2. 探究月球的基本情况:3. 了解月球探测和人类登月的历史:展示月球探测器和人类登月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月球探测和人类登月的历史,教师讲解并板书。

4. 探讨月球探测技术和人类登月过程中的科技应用: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制作月球模型,体会探测和登月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6. 作业布置:设计一份关于月球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月球的基本情况、月球探测和人类登月的历史、科技应用等。

六、板书设计:月球的基本情况没有大气表面温度极端引力和地球相似月球探测和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探测器的发射和探测成果人类登月的历史及科技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月球的基本情况。

答案:月球没有大气,表面温度极端,引力和地球相似。

2. 请列举月球探测器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答案:月球探测器有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苏联的月球计划等;人类登月的历史包括阿波罗11号、阿波罗12号等。

3. 在月球探测和人类登月过程中,科学家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答案:科学家们遇到了通信、导航、着陆、生存等一系列困难。

小学科学1登月之旅(教案)

小学科学1登月之旅(教案)

小学科学1登月之旅(教案)登月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月球的形成和组成;2. 学习月球的特点和表面特征;3. 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2. 图片、视频或实物模型:月球、登月舱、登月任务图片等;3. PPT或黑板报:用于呈现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短视频,在视频中展示人类登月的壮丽场面,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问学生是否有了解登月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信息。

2. 讲授:(30分钟)(1)月球的成因和组成(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报的形式,讲解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月球的主要组成物质。

可以配合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月球的形成和组成。

(2)月球的特点和表面特征(10分钟)介绍月球的特点,如无大气层、环境极其恶劣等。

并重点讲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陨石坑、山脉、峡谷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或模型来了解这些特征。

(3)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意义(10分钟)简要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艰辛和伟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登月的意义,如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对人类文明的推动等。

3. 探究活动:(40分钟)(1)小组研究任务分配(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如研究月球的轨道、制造一架登月舱、模拟月球表面的特征等。

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和合作。

(2)小组讨论和准备(25分钟)学生根据分配的任务,进行小组讨论和准备。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素材和工具,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

(3)小组展示和总结(10分钟)各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学生可以通过展示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并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

4. 复习与评价:(2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复习,并通过提问或布置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顾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如月球的特点、登月的意义等。

《1.登月之旅》教案1

《1.登月之旅》教案1

《1.登月之旅》教案1第一篇:《1. 登月之旅》教案1《1.登月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行动支撑。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月球的图片。

2、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月球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人们总想着亲自到月球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次人类的——登月之旅。

二、了解月球1、谈话:面对月球,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你能大抵说说故事内容吗?2、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1)课件出示:环形山、月陆和月海图片。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教师做适当补充:月球上较大的环形山有3万多个,这些环形山大多用古代和近代的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

月海其实是月球的一些较低盆地,月海一般都被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填充。

3、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说说你们的看法!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吗?(2)师:怎样才能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呢?启发学生借助网络。

(3)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教师模拟实验:①把面粉倒进培养皿,均匀地晃动,使面粉的表面尽量平坦。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相同的石子丢入培养皿中。

③用镊子小心地移走石子,观察面粉表面有何变化,并测量坑的深度。

④再从相同高度把大小不同的石子落下,测量坑的深度。

⑤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⑥用手电筒照射砸出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登月之旅1、谈话。

《登月之旅》优秀教案

《登月之旅》优秀教案
课前
准备
教师: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
学生: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回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学生分小组汇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学生实验、记录。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本课由联想猜物继而故事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视频技术,真实客观地展示人类探月过程,引领学生遵循人类探索的进程一步步的去了解月亮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在激发学生天文探索志趣的同时,也多方面了解了月球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前概念,让其有效地建构关于月球新的知识体系,定位于“月球之旅”之准备,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针对环形山的成因及大小(蕴含深浅)原因的探究模拟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的进行,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相关科学素养。所要提升的是,如果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达及的情况下,实验教学结合网络媒体的运用,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制作登月计划: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你们准备怎样做?
板书设计1登月之旅
环形山形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形成的。
3、情感与态度: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太空、月球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节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2.难点:对月球探测技术的理解,月球表面环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直观感受。

3.讨论教学: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月球知识、探测技术等方面的PPT。

2.实验材料:月球表面模型、探测器模型等。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准备相关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直径、表面环境、探测技术等。

同时,展示我国月球探测的成果,如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模拟登月活动。

每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搭建月球表面模型,设计探测器,进行月球探测。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展示模拟登月活动的成果,分享探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

2. 促使学生了解登月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设备。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登月的历史概述。

2. 登月任务的目的和意义。

3. 登月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设备。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篇——引发学生的思考(15分钟)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时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人类登月的意义是什么?2. 登月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设备有哪些?步骤二:知识讲解篇——介绍登月的历史背景和目的(3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包括以下内容:1. 人类登月的历史进程。

2. 第一次登月的目的和意义。

3. 后续登月任务的发展和实施。

步骤三:科学原理篇——解析登月的科学原理(40分钟)教师利用图表和示意图,向学生详细介绍登月的科学原理,包括以下方面:1. 重力和惯性对登月的影响。

2. 燃料推进原理和航天器的构造。

3. 着陆器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步骤四:技术设备篇——解读登月的技术设备(4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者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登月所需的技术设备,包括以下内容:1. 宇航服的设计和功能。

2. 登月舱和着陆器的结构和特点。

3. 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特点。

步骤五:拓展应用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登月计划,并展示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态。

2. 学生针对登月计划的设计和展示,互相评价和反馈。

3. 教师通过课后测验,检验学生对于登月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拓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或观察,如模拟登月过程、探究宇航服的功能等。

登月之旅 教案

登月之旅 教案

《登月之旅》教案执教者:陈灿指导教师:梁东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知道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管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2、过程与方法能做月球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能观察环形山模拟实验的现象,做出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感受到科学不断的发展,不断进步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观察总结现象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材料:每组有盘子一个、细沙一盘、同样大的石子2个、大小不一的石子4个、手电筒一把、直尺二把、颜色笔。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介绍伽利略:由伽利略观察月球表面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学生回答)同学们说的没错,那他看到了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出示伽利略观察月亮图)(2)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的发现?(学生回答)(出示月亮的图片)(3)转接语: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登月之旅,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3分钟)(1)展示图片:这是在月球表面拍摄到的清晰图片,大家知道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是什么吗?(课件展示月球表面图)没错,这是月球上的环形山,同学们认真观察,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环形山特点: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状各异)(2)提问: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各种各样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到陨石撞击、火山喷发)(学生提到火山喷发,有什么证据?评价课外知识真丰富,提问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猜猜看,可能跟陨石的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板书陨石的大小、陨石的下落高度、陨石的形状)(3)小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有了猜想就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那同学们会用什么方法和材料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回答)(三)动手做模拟环形山的实验(1)谈话:现在给每个小组6分钟时间,组长组织组员记录你们的想法,一会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最巧妙。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

本节课通过讲解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征服太空,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科技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对登月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科学技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还需进一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阿波罗登月计划。

2.掌握与登月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4.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阿波罗登月计划、与登月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在登月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阿波罗登月计划和科学技术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登月过程中的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登月之旅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与登月相关的资料,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3.实验器材:准备月球土壤样本、模型等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为何要进行登月之旅?2.呈现(15分钟)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让学生了解美国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登月目标。

3.操练(10分钟)分析登月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应用,如火箭原理、月球车设计等。

登月之旅教案

登月之旅教案

登月之旅教案登月之旅教案六年级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理解月球的根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和所获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开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开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软尺等。

学生:搜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3′〕 1、谈话:首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图片。

2、能说说你看完后的感受吗?〔指名学生交流〕 4、这么美的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兴旺,所以人们就只好创作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几句话〕〔二〕初识月球,理解环形山。

〔5′〕 1、讲的真好!我们遥望夜空,可以看见月亮是那么的皎洁、美丽。

而月球的外表是什么样的呢?如今让我们一起去近间隔一下观察月球的外表,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幅月面图,你们发现了什么?〔大大小小的坑〕 2、这大大小小的坑是什么呢?〔环形山〕你对环形山知道多少呢?〔指名说〕(课件出示环形山文字,分几名学生读内容。

)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球上面最显著的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环形山的中间是一个陷落的深坑。

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缺乏10公里,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

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古代天文学家在给月球上的山起名字时,规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思想家的名字来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来建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原、月球的运动变化,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初步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像这样自己发光发热的星体叫恒星。

2、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

3、知道月球基本情况。

4、知道什么是行星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5、会在夜空中辨认北斗星和北斗七星。

6、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7、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典型历史事件。

8、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9、关注我国和世界之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
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谈话:(课件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

(板书课题)
二、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1、谈话:同学们,从古到今,人类就很想到月球上去,但是却实现不了,因为什么呢?(技术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才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诗歌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

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2、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4、小组交流后回答。

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老师怎么觉的有些同学的眼睛里带着疑惑的目光,怎样才能让这样同学相信这是事实呢。

2、学生回答。

(实验)
3、谈话:这个实验怎样做呢?不妨请小组商量一下怎样模拟这个实验。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得出一个可行严密的模拟实验方案。

5、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6、小结: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8、小组完成并回答。

四、了解人类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的更加多了一些(课件出示月球概况),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学习。

2、学生阅读理解。

3、谈话:现代的科学技术也发达了,各国也制定了登月计划,而且已有很多国家开始实施,那么你知道我国的有没有登月计划?实施了没有?
3、学生回答。

4、谈话:我国也有登月计划,(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我国的登月计划。

5、教师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二○○七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二○○七至二○一二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五、拓展
1、谈话: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登月计划,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现在假如你就是那位中国的第一名登月宇航员,请仔细想一想,上月球之前,你需要克服那些困难,为此要做好那些准备工作。

2、小组交流回答。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神话故事模拟实验
环形山的大小深浅与什么有关
流星和陨石大小撞击速度
教学反思:看到这一课,我感觉很难上,因此,细细研读了教参,也做了一些PPT。

在教学时,前二部分的教学还算顺利,第三部分模拟实验部分学生对于设计实验就开始不怎么会设计了,费了好些功夫才算设计好,这样,课才勉强学完。

因此这节课给我很大的感触就是,课堂中的细节在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而且实验的设计应该更加科学严谨。

老师简介:李建国,清徐县东于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小学一级。

教学特色: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于实验。

获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获奖荣誉:太原市科学优质课一等奖,清徐县科学教学能手称号,中心校骨干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