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史书中为避李世民的讳 将王世充写成王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书中为避李世民的讳将王世充写成王充

导语:古人有避讳的习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长以及圣人的名讳,在写文章或是写书时,遇到有与上述人物名讳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

古人有避讳的习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长以及圣人的名讳,在写文章或是写书时,遇到有与上述人物名讳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不仅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规定了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遵照使用,否则就会被治罪甚至杀头,由此,避讳变成了一种法律,让人不得不极为重视。

古书中,避讳的现象随处可见,而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缺笔避讳,这种形式是在唐代出现的,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民”字少最后一笔(弯钩);避宋太祖赵匡胤讳,“匡”字少最下面一横;避孔子讳,“丘”字少中间一竖;避清雍正皇帝胤禛讳,“胤”字少最后一笔(竖弯钩)等。

二是空字避讳。就是在书写中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干脆不写出来。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明帝名刘庄、章帝名炟,东汉学者许慎写作《说文解字》时,每遇秀、庄、炟等字,皆写“上讳”二字,空其不注,还有的时候,用一个方框或用一个“某”字代替,以避诸帝名讳。

三是改字避讳,即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讳的字。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论语·微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汉石经残碑写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将“邦”字改为“国”字;另有如晋文帝名司马昭,那时的书籍都会将“昭”改为“明”,就连西汉出塞和亲的王嫱的字“昭君”也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