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内容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知识疏理】一、东征西讨定基业【思考题一】: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统一全国的?⑴劝父起兵,完成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的任务。

⑵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

②击溃刘武周。

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玄武门之变概况: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父退位,年号贞观。

【思考题二】: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带有普遍性。

在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

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等争夺皇位的丑剧。

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三、民族政策1.击破东、西突厥⑴对东突厥:①措施:629年派李靖打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

采纳温彦博建议,妥善安置其首领和人民.②意义:安定了北方,加速了汉族和东突厥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对西突厥:642年灭掉西突厥,并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

2.加强与吐蕃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唐和吐蕃关系,促进其经济发展。

3.历史意义:唐太宗进军西域胜利,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疆域,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思考题三】:李世民为什么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措施?这是用怀柔的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政策比较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四、贞观之治【思考题四】: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⑴治国思想上:吸取随亡教训,“存百姓”的思想。

⑵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又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从帝王政治的视角出发,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鼓励直言。

(2)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多年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
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
唐 律
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


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 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 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 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Biblioteka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战而后和"—武力征服、设机构、册封、和亲)
对外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评价唐太宗?
随父起兵,建立大唐
杰出的军事家 杰出的政治家
平定割据,统一天下
推动灭了突统厥,一开多辟疆民土族国家的发 展,经开济创上了:“发展贞农观业之生治产”,减的轻局徭面役,赋税。 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6)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 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 2、中外文化交流:
⑴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⑵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 ⑶鉴真东渡; 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⑸形成唐文化圈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 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 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 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A.皮罗阁B.颉利可汗C.大祚荣D.骨力裴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突厥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在隋初分裂为东西二部后,强大的东突厥不断骚扰唐朝边郡,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因而受到他们的拥戴,被尊为“天可汗”,答案为B。

考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尤其要理解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和作用。

2.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能体现该认识的是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轻徭薄赋③慎用刑罚④推行均田制第1页/共10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题干中唐太宗认为天子为政有道人们就会让他当皇帝;如果无道人们则不会让他当,实在是令人心生畏惧。

唐太宗为夺取政权策划“玄武门之变”,该事件是皇室里的皇位之争,与材料无关,故①项错误。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唐太宗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同时唐太宗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认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故②、③、④项正确。

故选D。

3.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其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C.民族团结,对外开放D.节俭戒奢,爱民恤民【答案】D【解析】材料中关键信息“不敢纵逸”反映了唐太宗体恤人民、注重节俭,故选D。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唐朝建立过程的功绩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夫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击败薛举集团,消退了来自背后的威逼。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战胜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清单二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登基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2.击破东、西突厥(1)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等分路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2)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进攻吐谷浑;642年,唐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3.开明的民族政策(1)表现:①安置东突厥: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

②和吐蕃和亲: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①稳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幅员,使中西交通快速开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

②唐太宗妥当处理少数民族关系,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深化认知](1)唐太宗的主要事活动: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绩;击破东、西突厥,稳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

(2)李世民对东突厥将领实行封官晋爵的措施,这些措施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拟妥当,政策比拟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清单三治理国家的成果贞观之治1.消失缘由(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其中,又以他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此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其在展示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唐太宗治国策略中得到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请学生搜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并进行简要介绍。
此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对唐太宗时期史实的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唐太宗个人品质、政治才能的准确把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评价唐太宗时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举措?”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会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如:
1.唐太宗如何通过政治改革提高政府效能?
2.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农业和商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3.唐太宗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唐朝的国际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首先,我会详细讲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包括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我会强调唐太宗的改革举措,如推行科举制度、减轻赋税、重视法制建设等,以及这些举措对盛唐伟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入探讨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规范解答】
第(1)问提取材料“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
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的信息,从人 数、部门、职权等角度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隋炀帝暴虐,臣下 钳口,卒令不闻其过”的信息从君、臣两个角度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的御 史制度、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 怨滞”的信息,从决策、监察制度、个人等角度作答。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
③促进了汉族与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唐太宗时期,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社 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3.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 C.起用杜如晦 B.提拔房玄龄 D.重用魏征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 影响。
【解析】
探究点 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 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古人云: ‘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 史料中唐太宗反对 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奢华,提倡节俭,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 并对“王公以下” 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 的生活做出具体规 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定。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 无饥寒之弊。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 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贞观政要》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修养生息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
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文德治国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经济方面: 修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
……
心存百姓
②客观: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 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条件
劳动人民的努力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唐初概况 边境不稳 2.策略和措施
①策略: "战而后和"
②措施(?):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东 突 厥: 武力征服、设羁縻府州(?)、册封 ✓西北各族: 设羁縻府州、册封(“天可汗”) ✓西 突 厥: 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西域?)、册封 ✓吐 蕃: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教材P10“历史纵横”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步辇图》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 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 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贞观政要·君道》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晋阳起兵 统一全国 封为“天策上将” 设立“文学馆” 玄武门之变 626年 登上皇位 626年
二、“贞观之治”
1、含义:(时间、原因、表现)
商唐旅太野宗次时,期无,复盗任贼用,贤囹良圄、常虚空怀,纳马牛谏布,野实, 行外轻户徭不薄闭。赋又,频放致宽丰刑稔罚,的米政斗策三四,钱并,完行善旅 了自一京系师列至于制岭度表,,促自成山了东政至治于沧清海明,、皆社不会粮, 安取定给、于经路。济入发山展东、村文落化,繁行荣客、经过民者族,融必合厚、 中史加外称供交“待流贞,或频观发繁之时、治有国”赠力。遗强。盛的升平景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3.唐朝的文化对朝鲜、日本有什么影响?这与唐太宗实 行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关系?
思路引领:朝鲜、日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唐朝先进 文化的?唐文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都有怎样的作用?唐 太宗的对外政策是否有利于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
答案提示:唐朝文化对朝鲜、日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 其僧人、学者慕名而来,接受盛唐文化的熏陶。在朝鲜半岛, 中国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得到广泛传播;而日 本遣唐使、僧人对唐文化的研究促成其国内的大化改新,大 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巨大影 响恰恰说明唐太宗时期实行的是积极开放、兼容并蓄的对外 政策,这非常有利于中外交往的发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
晚年的反省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的教训渐渐远去,唐太宗还是
有了一些变化。以纳谏而论,魏征曾说:贞观初年,他 听到直谏“悦而从之”,贞观中期,“勉强受谏”, “渐恶直言”。魏征死后,他对进谏者常“面加穷诘”, 他的内兄、宰相长孙无忌都以“陛下无失”来回应他。 他虽然也提倡节俭戒奢,爱民恤民,但还是大修大明宫、 飞山宫、翠微宫、玉华宫。晚年的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 谏,他还撰写《 》,反省自己的过失。
世民就任用他为
。魏征果然不负所
望,共进谏200多次,纠正唐太宗的偏失,成为唐太
宗的一面“镜子”。唐太宗求贤若渴,用人扬长避
短。他看到
虽不善处理琐事,但一
个能谋,一个善断,就分别提拔他们为左右仆射,
掌握尚书省实权。
【学思之窗】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
对于外来宗教,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大大推动了古代
翻译事业的发展,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贞 观二年,唐朝高僧 去天竺取佛经,历经十几年,带 回六百多部经论,还有佛像、舍利、花果种子,为中印 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 他还对侍臣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 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高二历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

高二历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

高二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的生平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公元598年,卒于公元649年,享年51岁。

他是唐朝盛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华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唐太宗出生于一个将门之家,他父亲李渊是当时隋朝时期的京兆尹,也是世袭的茂陵县公。

隋朝灭亡后,唐太宗加入了父亲的起义军,并与父亲一起参与建立了唐朝。

他先后经历过武德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三个时期,任内推行改革政策,整顿朝纲,恢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深受人民爱戴。

贞观之治的重要性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推行改革政策的一个时期,跨越了公元627年至649年。

这个时期对于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唐太宗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了政治和经济秩序,使得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程度,也让中国继续走向了繁荣的大唐盛世。

在这个时期,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推行、民生政策的贯彻以及外交政策的开展等。

这些改革不仅使唐朝的国家机构更具效率,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有才有德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崇高的地位,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801年的那场“伯州大会”,可以说是唐太宗推行政治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会上,他倾听了士人和民间官员的意见,最终采纳了他们提出的许多建议,从而使得唐朝的治理更加人性化和高效。

唐太宗的军事成就除了对政治进行改革,唐太宗还非常注重军事的建设和发展。

唐太宗采取了军民并用的政策,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在野战和攻城方面,唐太宗更是开创了许多新的用兵方式和战术。

其中,唐太宗最出名的战役应该是他在公元630年至648年的十万铁骑西征。

这场战役使得唐朝的领土扩张到了中亚和新疆地区,也加强了唐与其他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勇敢、明智和果敢的军事家,也是唐朝国家安全和领土稳定的重要保障。

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战役,包括铁甲连环阵、大石鼓之战和高昌之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主题一 贞观之治 [探究点 1] “贞观之治”的原因 情境材料 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 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研究李世民,与 魏征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
探究思考 (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 什么成就? 答案 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 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
答案 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 等。
[深化理解]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 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 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重点精讲]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 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 局面。
探究主题二 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情境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
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
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
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
4.影响 (1)唐朝国威远播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 天可汗 ”。
三、贞观之治 1.表现
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文化艺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2.原因 (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 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 休养生息 ,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徭役赋税。
教材栏目内容指导 [学习思考] 1.提示 李世民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原因:这是用
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较妥当、开明, 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2.提示 态度不同:(1)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 存在;(2)不歧视少数民族,甚至给予一定的照顾;(3)相对尊 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4)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各 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
探究思考 (1)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信息? 答案 信息:浅层信息:这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唐太宗的施 政用人原则、贞观时期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物产的丰富状况、 文成公主和亲西藏的史实。 深层信息: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开创 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一代明君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丰富 的政治遗产。 (2)结合三则材料的共性命置一个恰当的主题名称。
3.夺取帝位 626 年,李世民发动了 玄武门 之变,自己当上皇帝,年号贞 观,李世.击破东突厥
(1)东突厥颉利可汗率 10 万铁骑兵临长安附近的渭水北岸。 (2)唐太宗采取了多种策略应敌,包括积极备战、和谈及分化 敌方的策略。 (3)629 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责力出击东突厥,突利可 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4)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及其他各部酋 长,巩固了北方边防。
3.提示 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用贤指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的用人标准,使唐太宗身边聚起各类人才。纳谏即可笼络人 才,也是对人才、臣下的尊重。这两种品质对“贞观之治” 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
[自我测评] 提示 主要活动:(1)军事:①果断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推 翻隋朝。②为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③具 有身先士卒、患难同当的作风。 (2)重人才: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魏征; 办学科举,广开才路。②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从谏如流,奖 罚分明。③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 护下属。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 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举兵反隋
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617 年,李渊父子起 兵反隋,618 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617~624 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 割据军事集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2)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成为后世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这样 做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原因:吸取隋朝暴政、拒谏灭亡的教训。 影响:减少了决策失误,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特别提示]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 里的一种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 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2.击破西突厥 (1)为打通中原和 西域 各国之间的商路,635 年唐太宗派李靖 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部队,其主帅自杀,其子 投降。 (2)642 年,唐军沿天山南麓伸展,不久唐军灭掉西突厥。
3.和亲吐蕃 唐太宗和吐蕃建立了密切关系,派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 成婚。唐朝的先进技术、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 济的发展。
[探究点2] “贞观之治”的表现
情境材料
材料一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
否,岂以新故异情?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
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
年,米每斗值两钱。
——[唐]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三
(2)表现:①选贤任能,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唐律》等。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 田制,轻徭薄赋。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 促进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民 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⑤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 的政策,加强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