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Biblioteka Baidu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
【解析】: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谋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习第九篇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C、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D、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答案】:
【解析】:
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了贡献
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
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D、西亚地区
【答案】:
【解析】: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
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
【答案】:
【解析】:
如图所说,唐太宗实践自己言论的措施有( )
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答案】:
【解析】:
在国家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答案】:
【解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它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机器生产。到1812年,国内已有200多家机械纺纱厂。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50%。在农村由于消除了封建关系,农业发展也很快。……城市的资本又纷纷向农业渗透,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太宗的执政措施。
材料三主要体现了哪两项法律原则?据材料三,四,概括拿破仑帝国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答案】:
【解析】: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对本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C、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答案】:
【解析】:
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大致有两种:①康熙帝是一位“盛世圣君”。②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处理蒙藏民族关系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从康熙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个角度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阐述,不得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
【解析】: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维护封建统治
D、减少决策失误
""
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
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
""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
""
【答案】:
【解析】: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案】:
【解析】:
唐太宗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太宗(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
【解析】: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A、西藏地区
B、西域地区
C、陕西地区
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答案】:
【解析】: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有关民族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盛唐气象》
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材料四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
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Biblioteka Baidu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
【解析】: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谋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习第九篇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C、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D、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答案】:
【解析】:
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了贡献
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
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D、西亚地区
【答案】:
【解析】: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
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
【答案】:
【解析】:
如图所说,唐太宗实践自己言论的措施有( )
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答案】:
【解析】:
在国家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答案】:
【解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它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机器生产。到1812年,国内已有200多家机械纺纱厂。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50%。在农村由于消除了封建关系,农业发展也很快。……城市的资本又纷纷向农业渗透,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太宗的执政措施。
材料三主要体现了哪两项法律原则?据材料三,四,概括拿破仑帝国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答案】:
【解析】: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对本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C、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答案】:
【解析】:
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大致有两种:①康熙帝是一位“盛世圣君”。②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处理蒙藏民族关系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从康熙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个角度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阐述,不得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
【解析】: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维护封建统治
D、减少决策失误
""
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
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
""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
""
【答案】:
【解析】: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案】:
【解析】:
唐太宗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太宗(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
【解析】: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A、西藏地区
B、西域地区
C、陕西地区
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答案】:
【解析】: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有关民族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盛唐气象》
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材料四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
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