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探月卫星LCROSS七大法宝

合集下载

揭秘好奇号十大科学利器全解

揭秘好奇号十大科学利器全解

好奇号火星车基本参数2012年08月03日18:01新浪科技微博好奇号火星车是美国宇航局迄今最为先进的火星车,大小与一辆Mini Cooper接近,采用核电池作为动力。

好奇号于2011年11月发射升空,预计于北京时间8月6日13时31分在火星着陆,并首次采用特殊设计的“天空起重机” 系统着陆。

根据设计,它将在火星盖尔陨坑着陆,随后执行两年的考察任务,探测火星过去或现在是否具有支持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从而确定火星是否具有可居住性。

以下为这辆重达1吨的史上最大的火星车的年基本参数介绍:1、飞船巡航级尺寸(巡航级和隔热罩,其内部是火星车是下降级):直径4.5米,高度3米火星车名字:好奇号火星车尺寸:长度3米(不计入机械臂);宽度2.8米;高度(计入桅杆)2.1米;机械臂长度:2.1米;轮子直径:0.5米质量:发射总质量3893公斤,包括:火星车899公斤;进入-下降-着陆系统2401公斤(包括隔热罩和加注燃料的下降级);加注燃料的巡航级539公斤火星车动力: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和锂离子电池科学任务载荷:75公斤,包括10件设备,分别是:α粒子X射线分光计(APXS)化学相机(ChemCam)化学和矿物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设备(ChemMin)中子动态反射测量仪(DAN)火星下降成像仪(MARDI)火星机械臂相机(MAHLI)桅杆相机(MastCam)辐射评估探测器(RAD)火星车环境监测站(REMS)火星样本分析仪(SAM)2、发射发射时间和地点:2011年11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10:02 (北京时间23:02),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第41号发射台发射升空发射火箭:联合发射联盟(ULA)所属“宇宙神” V 541发射时地球-火星距离:2.04亿公里3、任务:火星着陆:预计着陆时间为8月5日美国东部时间1:31(北京时间13:31),误差正负1分钟。

这一时间为预计地球确认时间,其中包括了无线电信号从火星着陆地点发回地球控制中心所需的时间。

月球9大秘密

月球9大秘密

月球9大秘密美国登月看到了什么?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2时17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飞天。

日本媒体有评论称,中国将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全球第三个登上月球的国家。

而关于月球,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30年前已经登月的美国和苏联,他们又隐瞒了多少秘密?1.联合国:对于月球,先占先得联合国签署的《月球条约》规定,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但允许各国开发利用。

这也就是说,谁先开发,谁先得利。

2.月球上有哪些财富?根据科学考察探明,月球上已知矿物有100多种,其中有5种连地球上也没有。

月岩中还含有大量的铝、镁、钙、钛、硅、钠、铬、钾、锰、锆、钡、钪、铌等,在月壤中氧的含量占到4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月壤中还含有地球上少见的氦-3,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源原料,氦-3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和廉价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3.美苏曾想用原子弹炸月球美国和苏联都曾想用原子弹引爆月球。

最终未采纳的原因类似:一旦发射失败,原子弹在本国国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着作《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

4.美国登月时寻找嫦娥录音走红:注意带大兔子姑娘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1号”飞船曾在月球上寻找“嫦娥”和“玉兔”。

地面指挥中心遥控指挥:“有人要你们在月球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

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们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

这只兔子很容易找,因为它总是站在月桂树下。

”5.月球存在人类建筑遗迹?据《环球时报》报道,曾经参与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NASA月球实验室资料和照片保管署前署长约翰斯顿称,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发现了“古代建筑遗迹”和“可以控制、调节地心引力的技术痕迹”,并且宇航员在当时已经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当时,NASA要求约翰斯顿损毁这些照片,但他没有这样做。

阿波罗11号

阿波罗11号

CHINA 阿波罗11号登月资料|目录阿波罗11号 (3)阿波罗11号登月十大发现 (3)阿波罗11号登月的故事(图) (6)任务介绍 (9)任务成员 (9)替补成员 (9)支持团队成员 (9)任务介绍 (10)发射与登月 (10)踏上月球 (11)返回地球阿波罗计划 (11)回复: (11)回复: (18)伟大的人类.神奇的宇宙================== (18)※来源: 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发表于:10-10 22:54 (18)阿波罗11号“阿波罗”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1.指挥舱——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

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重约6吨。

指挥舱分前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

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等。

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设备。

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

2.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

舱体为圆筒形,高6。

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

主发动机用于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

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等。

3.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

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4个仪器舱组成。

②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

宇航员完成月面活动后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

上升级由宇航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

宇航员座;舱可容纳2名宇航员(但无座椅),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电源等设备。

4.登月飞行——"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21日首次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

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

目前处理太空事物的五个国际条约集

目前处理太空事物的五个国际条约集

目前处理太空事物的五个国际条约集
目前处理太空事物的五个国际条约集是指《太空条约》、《救援和归还航天员协定》、《国际卫星法》、《空间责任公约》和《月球公约》。

《太空条约》是目前国际上约定最完善的太空活动规则,它规定了太空利用的和平性质、太空活动的自主性、不得将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放置于轨道上等核心原则。

《救援和归还航天员协定》规定了对处于困难的航天员进行救援与安全回收,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和健康。

《国际卫星法》对避免卫星碰撞、组织地球观测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空间责任公约》规定了太空活动中发生损害时责任的划分及赔偿的具体规定。

《月球公约》则规定了土地和其他天体的主权及探测和利用的规则,美国、苏联、日本、印度等10多个国家已签署该公约。

这些国际条约集共同约束了国家在太空活动中的行为,推动了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

世界上的宇宙探测器都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用途

世界上的宇宙探测器都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用途

世界上的宇宙探测器都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用途空间探测器space probe对月球和月球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

又称深空探测器。

包括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

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和现状;通过对太阳系内的各主要行星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了解太阳系的变化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

空间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和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探测,开创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内天体的新阶段。

空间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航天器。

航天器按其本身的任务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无人航天器,它包括人造地球卫星、月球探测器和行星际自动探测器等;第二类为载人航天器,它包括卫星式飞船、空间站、登月飞船和航天飞机等。

航天器按其运行轨道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环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它包括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式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第二类是脱离地球引力飞往月球、其他行星及行星际空间的航天器,它包括登月飞船、各种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等。

飞行原理空间探测器离开地球时必须获得足够大的速度(见宇宙速度)才能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实现深空飞行。

探测器沿着与地球轨道和目标行星轨道都相切的日心椭圆轨道(双切轨道)运行,就可能与目标行星相遇,或者增大速度以改变飞行轨道,可以缩短飞抵目标行星的时间。

例如,美国"旅行者"2号探测器的速度比双切轨道所要求的大0.2公里/秒,到达木星的时间缩短了将近四分之一。

为了保证探测器沿双切轨道飞到与目标行星轨道相切处时目标行星恰好也运行到该处,必须选择在地球和目标行星处于某一特定相对位置的时刻发射探测器。

例如飞往木星约需1000天的时间,木星探测器发射时木星应离会合点83°(相当于木星在轨道上走1000天的路程)。

根据一定的相对位置要求,可以从天文年历中查到相应的日期,这个有利的发射日期一般每隔一、二年才出现一次。

探测器可以在绕飞行星时,利用行星引力场加速,实现连续绕飞多个行星(见行星探测器轨道)。

世界十大超级武器

世界十大超级武器

隐形武器:使战场变的捉摸不定
未来隐形武器将朝多样化、立体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使 整个战场成为捉摸不定的隐形世界。F—22“猛禽”战斗机采用 平滑流线型机身和防雷达、红外、可见光多种技术。“科曼奇” 隐形直升机采用奇特的多折面机身和新颖绝热、隔音措施,热信 号强度只是“阿帕奇”直升机的2%。美国“海魂”号护卫舰采 用锥形舰顶结构,桅杆、天线被置入扁平塔舱,并能喷射水雾隐 蔽舰只行动。正在研制的隐形坦克采用全塑料车体和电发动机驱 动,车体低矮、光滑并涂有防红外涂层,用电磁炮发射超速动能 穿甲弹可击穿任何敌方坦克的新式装甲。隐形迫击炮内装有活动 式空心圆筒,射击时火药气体推动圆筒将热量密闭在筒内,抑制 炮口泄出的火焰,降低射击噪音和炮管温度,使敌人难以探测到 发射阵地。一种供特种部队用的军服正在试验。它能随着环境变 化改变颜色和温度,防御雷达、红外侦察仪的探测。士兵如在面 部也涂上抑制热辐射的涂料,就成了真正的“隐形人”。
基因武器:成本低、杀伤力强
许多国家正在加强基因工程研究,探 索基因武器的应用前景。基因武器与传统 武器比,有一系列优异特点。它的成本低 廉而杀伤力大得惊人。只用5000万美元建 造的基因武器库,其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 元的核武器库。只需20克具有剧毒作用的 “热毒素”,就可使60亿人死于非命。基 因武器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将微量 毒素倾入饮用水源或将某种病毒传入敌国, 就可使其遭到惨重打击,由此驱使一些国 家竞相研制。英国化学及生物防疫中心正 在运用基因工程探索制造“基因杀人虫” 的可行性。
无人武器:可执行陆海空各种作战任务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批无人操作的 武器平台和军用机器人即将驰骋在未来战场。未来的无人操作武 器和军用机器人将更广泛地应用各种高新技术。无人驾驶战略侦 察机采用合成孔径雷达等先进传感器和侦察设备,并采用隐形结 构和太阳能作动力,可从12公里高空对重要战略目标进行长时间 监控。无人驾驶攻击机携带高能激光武器或反导弹导弹,对刚从 发射阵地升起的地地弹道导弹在助推段就可予以摧毁。无人驾驶 战斗机携带激光制导炸弹或爆破弹,可向敌目标进行俯冲轰炸。 在地面战场,机器人工程车能构筑防御工事、排除地雷障碍、设 置发射阵地。炮兵用机人器代替炮手,大大提高火力突击能力和 连续作战能力。无人驾驶遥控快艇可担负海岸巡逻、布雷扫雷、 快速突击等各种任务;无人深潜器可航行4000公里后潜入数千米 深的海底,发现敌核潜艇等重要目标后即发射导弹实施攻击。无 人武器将使未来高技术战场变得更扑朔迷离

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了哪些稀有元素?

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了哪些稀有元素?

科学家们在探索月球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令人惊讶的稀有元素,这些发现为我们对宇宙和地球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月球表面的岩石样本中含有一些地球上极为罕见甚至是不存在的元素,这些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宇宙形成和演化的理解,也可能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月球上发现的一种重要稀有元素是镁铝尖晶石。

镁铝尖晶石是一种富含镁和铝的矿物,它在地球上非常罕见,但在月球表面却非常丰富。

镁铝尖晶石在地球上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因为它被用于制造耐火材料和高温合金,而月球上丰富的镁铝尖晶石资源可能为未来太空探索和殖民地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材料。

其次,科学家们还在月球表面发现了一些较为罕见的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

尽管地球上铀和钍的储量较大,但它们的开采和利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然而,月球上丰富的放射性元素资源可能为太空能源的开发提供新的可能性,比如核聚变反应器或者核动力推进系统的发展,这将极大地促进太空探索的进程。

除了以上提到的元素外,科学家们还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其他一些罕见的金属元素,比如铍、铯和锶等。

这些元素在地球上存在的数量非常有限,而它们在月球表面的丰富储量可能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商业开发带来新的机遇。

总的来说,科学家们在月球上发现的稀有元素为我们揭开宇宙和地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元素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月球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的认识,也为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我们对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探索不断深入,相信还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等待着我们。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MILSTAR 1.概述军事星(MILSTAR)是美国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系统的简称,是一种极高频对地静止轨道军用卫星通信系统。

它具有抗核加固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MILSTAR系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了EHF频段、快跳频等新技术的卫星系统。

MILSTAR最初是为了美国在核冲突中,在受敌攻击状态下,给美军应急信息而设计的。

MILSTAR系统可以为部队提供方便的呼叫方式,尤其可以为大量战术用户提供实时、保密、抗干扰的通信服务,通信波束全球覆盖。

其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和生存能力强,能够满足战略和战术通信的需要。

MILSTAR军事卫星系统包括6颗“军事星”卫星,是世界上首颗采用数字处理和调频技术的卫星,抗摧毁和生存能力强。

前2颗为第一代“军事星”,后4颗为第二代“军事星”。

MILSTAR I-1和-2属于MILSTAR-I系列卫星,分别位于120。

W和4。

E的相对静止轨道上。

卫星重约4.67吨,太阳帆板输出功率为8kW,设计寿命为7年,但现在已经超期服役。

星体采用了先进的抗核加固技术,携带一个超低速率的通信载荷LDR、一个星间通信载荷。

LDR用于战略战术部队的增强型生存性和最低限度通讯,可发送和接受速率为75-2400bit/s的声码和数据信息(无图像)。

该卫星主要保障战略司令部在紧张状态时能够下达指令,核力量是该系统的最优先的用户,其次则是陆、海、空军的非核战部队。

两星配对工作,提供对美太平洋至大西洋部队的保密通信覆盖。

MILSTAR-II系列卫星以战术通信为主。

第一代MILSTAR卫星的投入应用激发了美军发展第二代MILSTAR的积极性,三颗MILSTAR-II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抗干扰卫星通信网。

与MILSTAR-I不同。

MILSTAR-II卫星在轨寿命达10年以上,它同时配置了LDR和MDR (中速率通信载荷)有效载荷,具有增强型的战术通信能力,包括为移动部队提供高数据速率和对敌方干扰中心实施自适应天线调零。

“神十一”飞天带了哪些“法宝”

“神十一”飞天带了哪些“法宝”

“神十一”飞天带了哪些“法宝”神舟十一号在轨道上飞行两天后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之后天宫二号来控制,神舟十一号则进入暂时休息状态。

此后这个新组合要在天上飞行30天,当离开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再次独自飞行时,须把两名航天员安全送回地面,至此完成神舟十一号的使命。

在此期间,神舟十一号飞船带着哪些“法宝”上天来保障各方面的稳定运行?相关专家逐一揭秘。

揭秘1金属橡胶减振器扮演飞船仪表“救生衣”在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之际,你可能不知道但却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小不点”神舟系列飞船仪表板减振器。

飞船上仪表类器件通过液晶屏和航天员完成人机交互工作,作为高精科技代表的仪表类器件往往比较脆弱,而发射过程中火箭的瞬时快速加速会引起飞船舱内设备的剧烈振动,如果无法很好地隔离、衰减发射时的冲击振动,很可能导致飞船仪表损坏、飞行任务失败。

神舟系列飞船仪表板减振器肩负起了为整个飞船仪表减振的重任,安装在仪表板四个安装点上的金属橡胶减振器将仪表和船体隔离了开来,并通过振动过程中金属丝之间不断互相摩擦消耗了大量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变成热能消失在了周围介质中。

金属橡胶减振器完美扮演了神舟飞船仪表类器件“救生衣”的角色、确保了历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揭秘2中继终端搭建太空“天路”京华时报记者了解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要确保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就必须依靠中继终端,这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

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实现“太空握手”,中继终端成为天基测控的重要终端。

中继终端的应用,使我国的天基测控通信得以成为现实,从而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卫星、卫星与飞船之间的“天路”。

通过中继终端建立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建立之后,将对神舟飞船的测控覆盖率提高了70%以上。

中继终端所使用的天链一号卫星,可以形象地视为把地面测控站搬到了离地球3.6万公里外的太空同步轨道,进而形成了天基测控。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人员介绍,中继终端作为天链一号卫星的用户终端,除了在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应用,还在对地观测、资源或国土普查、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多种航天器上使用,通过天链一号三颗卫星,为航天器提供实时的数据中继服务和高覆盖的测控通信服务,减少测控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图解空间望远镜发展史

图解空间望远镜发展史

太空探索丨【图解航天史】空间望远镜发展史文/叶楠红外及亚毫米波空间望远镜红外线与亚毫米波1800年,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将温度计置于棱镜的后面,发现一种波长大于红色光的辐射,这种辐射肉眼看不见,却能使温度计的读数上升,因为处在光谱中红色的外侧,所以被称为红外线,其波长范围在750纳米~ 1毫米之间。

实际上,太阳辐射中一半以上的能量都位于红外波段。

天文观测上_般将红外线分成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几个波段,其中波长范围在0.1 ~ 1毫米之间的远红外部分也被称为亚毫米波,这个波段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对于天体物质结构的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球大气对红外的吸收,全球仅有几个地点能够进行观测,比如图中位于智利阿塔卡玛沙漠的亚毫米波观测阵,而更多的观测还需要依赖红外空间望远镜。

红外天文卫星红外天文卫星(IRAS)是人类第一台红外空间望远镜,发射于1983年1月25日,望远镜采用RC式结构、口径57厘米、焦距545厘米,能够在12微米、25微米、60微米和100微米四个波段进行巡天观测。

丨RAS对全天96%的天区进行了观测,发现了约35万个红外源,其中7.5万个被认为是星爆星系,还有许多拥有盘状尘埃云的恒星,它们可能是行星系统形成的早期阶段。

由于红外观测需要将望远镜保持在2K (约-271°C )左右的温度,而用于为IRAS制冷的液氦消耗殆尽,因此重达1.1吨的IRAS在900公里轨道高度上运行了 10个月后不得不于11月21曰停止了工作,但它现在依旧在围绕地球公转。

【图解航天史】丨太空探索空间红外望远镜1995年3月18曰,日本种子岛太空中心发射了一颗名为太空飞行单元(SFU)的天文观测卫星(上图),卫星发射质量3.8吨、轨道高度约480公里、倾角28.4度。

SFU携带有包括空间红外望远镜(IRTS )在内的多种科学仪器,IRTS也是采用液氦制冷,其观测目标为可以穿透尘埃的银河系内天体的红外辐射。

探索宇宙的的工具

探索宇宙的的工具

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ITER)计划是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实 验项目,旨在验证核聚变能源的可行 性。
核聚变实验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和开发 可持续的核聚变能源,以替代化石燃 料等不可再生能源。
天体观测实验
天体观测实验是指利用望远镜、 卫星和其他观测设备对宇宙中的
天体进行观测和研究。
天体观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 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以及
火星轨道器
绕火星轨道运行,对火星 表面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和 地形测量。
火星着陆器
在火星表面着陆,进行更 为深入的科学实验和探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宇宙飞船
载人宇宙飞船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于载人宇宙 飞船,如阿波罗计划中的阿波罗 11号飞船,使人类首次登上月
球。
载人宇宙飞船的主要任务是进行 科学实验、观测和探索,同时为 未来的太空殖民和资源开发提供
探索宇宙的工具
目录
• 望远镜 • 探测器 • 宇宙飞船 • 天体物理实验 • 宇宙模型与理论
01
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
望远镜类型
应用领域
光学望远镜主要通过收集天体发出的 可见光进行观测,包括反射式望远镜 和折射式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天体 物理学等领域,帮助科学家们研究恒 星、行星、星系等天体的性质和演化。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多国合作的 空间实验室,是人类在太空中 长期驻留和进行科学实验的重
要设施。
国际空间站由多个模块组成, 可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技术 验证,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生
活和工作提供支持。
国际空间站的建立和维护需要 多国合作和技术支持,是国际
合作的典范之一。
04
天体物理实验

太 空 武 器

太 空 武 器

相关信息
LOGO
• 研发:“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是美军2012年开始研制的一种太空武器,美军计划在
2025年之前完成“上帝之杖”的部署。
• 优势特点
1、打击范围广。 其打击范围可覆盖全球任何一个地区的非移动类目标。 2、反应时间短。 从离轨到对地面实施打击仅需11分钟,打击时间不及洲际弹道导弹的三分之一。 3、突防能力强。 由于速度极高,可有效突破敌多层防御体系。 4、生存能力强。 搭载“上帝之杖”的卫星平台通常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远在一般飞机 和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外。 5、环境污染小。
太空武器
制作:君远1301-滕腾
目录 • 概述 • 动能武器
----“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 ----动能拦截弹
LOGO
• 定向能武器
----天基激光武器
• 总结
动能武器
LOGO
• 依靠高速运动物体的 动量破坏目标 • 一般是利用火箭推进 或电磁力驱动的方式 把弹头加速到很高的 速度,并使其与目标 直接碰撞来实现的, 也可通过弹头携带的 高能炸药爆破装置在 目标附近爆炸产生密 集的金属碎片击毁目 标
设计原理 • 动能(kinetic energy)
LOGO
攻击速度:“上帝之杖”能以11公 里/秒的初始速度进入大气层,即使 在大气下层飞行时速度会有所下降, 但仍保持每小时1.12万公里的攻击 速度。 威力
800kg 170亿焦耳
攻击效果演示
LOGO
-----电影《GI.JOE》
游戏《使命召唤:幽灵》-----
动能拦截弹
• 反卫星动能拦截弹,是一种靠弹头 的动能,击毁敌方卫星的机载空对 天导弹。
LOGO
• • •

月球的遗产: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什么?

月球的遗产: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什么?

月球的遗产不仅仅是一段光辉的历史,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追求科学进步的见证。

自从1969年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以来,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这些遗产将永远地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探索未知的宇宙奥秘。

首先,月球上最显著的遗产莫过于阿波罗任务留下的标志物。

在月球表面,人类登月任务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其中包括登月舱、无人车和各种测量工具,这些都成为了人类登月历史的见证。

此外,还有阿波罗任务的旗帜和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它们象征着人类征服太空的壮举,也成为了人类勇气和冒险精神的象征。

除此之外,月球上还有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研究设施,这些设施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例如,月球车和激光测距仪等设备持续地向地球发送着宝贵的数据,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磁场情况以及宇宙射线等重要信息,这些数据对于人类的航天技术和宇宙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月球遗产还包括大量的科学样本和收集回来的岩石。

这些样本记录了月球的成因、演化历史以及其他有关它的重要信息,对于地球科学家研究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些样本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月球本身,还对于人类未来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开发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最后,月球上留下的人类文明的遗产也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阿波罗任务宇航员留下的个人物品、照片和纪念品等,这些物品虽然在宇宙中度过了数十年,但它们见证了人类登月时的情感和回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些遗产见证了人类登月的伟大历程,也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遗产将永远激励着人类不断前行,探索未知的宇宙奥秘。

愿人类的探索之路越走越远,继续书写壮丽的宇宙史诗。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

中国探月工程简介月球车征名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2013-09-24 15:17我要分享36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对茫茫宇宙的探测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潜在资源,成为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按照“探”、“登”、“驻”开展规划论证,国务院于2004年初正式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全国重大专项工程,2020年前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一、“嫦娥一号”任务2007年10月24日,探月一期工程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CE-1),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合性环绕探测,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工程目标:1.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2.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3.开展月球科学探测;4.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验证技术,积累经验。

科学目标: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2.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3.探测月壤特性;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了八种有效载荷,在月面200千米的环月轨道开展探测。

嫦娥一号调相轨道奔月嫦娥一号3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200千米极轨圆轨道“嫦娥一号”任务的科学成果:二、“嫦娥二号”任务2010年10月1日,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CE-2)成功发射,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从月球轨道奔向日地拉格朗日L2点。

2011年8月25日,进入L2点环绕轨道,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科学探测。

获得了地球远磁尾离子能谱、太阳耀斑爆发和宇宙伽马爆的科学数据。

2012年6月1日,嫦娥二号脱离L2点轨道,经过195天飞行,实现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

三、“嫦娥三号”任务2008年2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项。

嫦娥二号携带的七大高科技“武器”

嫦娥二号携带的七大高科技“武器”

跟踪调查中 ,5 名参试者患严重心脏 病 ,其中 1 O 为致命性心脏 55 例 7 病。研究发 现 , 与每天刷牙两次者相比 , 从不刷牙或很少刷牙者患心脏
病几率增加 7 %。研究人员将肥胖和吸烟等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之后 , 0 这一结果依然成立。研究还发现 , 口腔卫 生差还会增加血液中 C反应 蛋白的水平 , 该蛋 白水平越高 , 说明体 内炎症越严重。
饮食 , 而保持口腔卫生则是 必须关注 的一大新 因素 。要预防心脏病就
必须做到 : 不吸烟、 常锻炼 、 正确饮食和经常刷 牙。

■篓 刚 。 u
嫦娥二号 上天时 , 随身携 带七 种有效载荷 , 七种武 器” 帮助 这“ 将 嫦娥二号完成一 系列的科学探测任务 。 “ 这 七种武器” 包括 :C C D立体 相机 、 光高度计 、 激 X射线谱仪 、 射线谱仪 、 y 微波探测器、 太阳高能粒 子探测器 、 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这 “ 七种武器 可分为四类 : 第一类是用来完成月球表 面三维成像的 ,包括 C D立体相机和 C 激光高度计 。当年的嫦娥一号也有相机和激光高度计 , 但此次嫦娥二 号任务 , 这两个东西都重新研制了。 嫦娥一号相机 的分辨率是 1O , 米 2 现在的分辨率要求d于 1 米。 、 O 激光高度计原来是一秒钟测一次 , 这次
刷牙习惯与心脏病的关联。每天刷 牙两次的人 , 比不注重口腔卫生的 8个字符 ,但这 类密
码很容易被破译。美 国一项研 究称 , 2个 1 字符的网络安全时代 正向我们走来 ,这种 长度的密码才是用户 的最佳选 择。
研究人 员用一组图形 卡在不到 两个小时 内
人心脏病危险更小 , 常刷牙 , 心脏好。 英国研究人员分析了 1 0 0 0多名参试者 的健康状况。 1 调查问题包 括: 多长时间看一次牙医 , 日刷牙次数 , 每 以及既往病 史等 。结果发现 , 6 %的人 6个月看一次牙医 ,1 2 4 %的人每天刷牙两次。在为期 2年的

未来的月球交通:探索月球上的交通工具

未来的月球交通:探索月球上的交通工具

未来的月球交通:探索月球上的交通工具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月球成为了人类瞩目的目标之一。

如今,月球表面不再只是宇航员的足迹留下的孤独身影,而是一片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地区。

在这片神秘的领域中,月球交通工具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月球表面的交通工具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登月器和月球车。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月球开发的渴望,各种形态各异的交通工具应运而生,为月球上的居民和科学家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出行方式。

首先,月球上的轨道交通系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

这些系统类似于地球上的地铁,但更加先进和智能化。

通过利用天然的地形和高科技材料,月球上的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在表面快速移动,连接各个科研基地和探索站点,为科学家和宇航员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月球飞行器也成为了月球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飞行器采用太空科技和最新的航天工程,能够实现月球表面的快速穿梭和科学探测。

无人驾驶的月球飞行器在收集样本、勘察地形和执行任务时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人类深入了解月球提供了重要数据和支持。

此外,个人交通工具也开始在月球上流行起来。

月球上的居民和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个人飞行器或者小型月球车进行短途出行,探索周边地区或前往附近的观测站点。

这些个人交通工具小巧灵活,使得月球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科研探索和日常生活。

总的来说,未来的月球交通将会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典范。

从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到个人化的空间飞行器,月球交通工具的创新和发展将会为月球探索和未来的居住提供强大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未来的月球交通系统将会更加智能化、环保化和便捷化,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在月球的表面上见证人类科技的奇迹,探索未知的领域,展开新的冒险和发现!。

棍子在航天探索中有何用途?

棍子在航天探索中有何用途?

棍子在航天探索中有何用途?一、航天器的结构支撑航天器是在极其恶劣的外太空环境下运行的,需要具备稳定的结构来抵抗高温、低温、微重力等极端环境的影响。

棍子作为支撑结构的一部分,可以承担起航天器内外部组件的支撑作用,保证航天器的整体稳定性。

比如,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模块采用了大量的棍子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力的作用,确保航天器在太空中的长时间运行。

二、导航与探测棍子不仅可以作为导航与探测设备的支撑,还可以具备一定的功能性。

通过在棍子上搭载导航与定位传感器,航天器能够实时获取自身的位置信息,进行精确的导航和定位。

此外,棍子还可以搭载各种探测器,如温度传感器、气体分析仪等,用于探测外太空的环境参数,为航天器的运行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三、材料科学研究棍子作为材料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探索新材料的特性和性能。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将不同材料制成棍子形状,并在实验中对其进行拉力测试、弯曲测试等,从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这种研究有助于改进航天器的材料选择,提高其性能和耐久度,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四、维修与修复在航天探索中,棍子还扮演着一种非常重要的维修工具角色。

当航天器遭遇损坏或需要进行维护时,宇航员可以使用棍子作为延伸手臂,进行维修操作。

棍子的一端可以安装特殊工具,如螺丝刀、扳手等,以便宇航员进行各种修复工作。

同时,宇航员还可以依靠棍子的支撑作用,实现在太空环境中的各种维修任务。

总结:棍子在航天探索中具有多种重要用途:一是作为航天器的结构支撑,确保航天器的稳定性;二是作为导航与探测设备的支撑,实现精确导航和获取环境数据;三是作为材料科学研究工具,推动航天器材料的改进;四是作为维修工具,帮助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中进行修复工作。

棍子的多功能性使其在航天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本文中故意使用了复杂的复合句以及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以使文章更为流畅且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探月卫星LCROSS七大(光学仪器)
可视摄像仪(VIS)
该摄像仪包括一组摄像仪模块和一个透镜,摄像仪焦平面CCD传感器分辨率为752 x 582象素,闪光频率为30赫兹。

工作目标:监控碰撞后的烟尘云喷射物;探测土壤微粒样本性质。

中红外摄像仪(MIR)
“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LCROSS)装配着两个中红外摄像仪(6.0-13.5微米),每个摄像仪的微型测辐射热仪焦平面传感器分辨率为164 x 128象素。

工作目标:在光谱(6.0-13.5微米)范围内,监控碰撞后的烟尘云喷射物;探测中红外范围内土壤微粒性质;测量喷射烟尘云的热量演化;对碰撞弹坑残留物进行拍摄成像。

近红外摄像仪(NIR)
“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LCROSS)装配着两个近红外摄像仪(0.9-1.7微米),每个摄像仪包括美国古德里奇公司传感器模块SU320-KTX和一个CCTV摄像镜头。

虽然该摄像仪最初拍摄的图像分辨率仅为28.7 x 21.7象素,但将图像传输至数据处理单元时图像分辨率将改变为720 x 486象素。

工作目标:在光谱(0.9-1.7微米)范围内,监控碰撞后的烟尘云喷射物;探测近外线范围内土壤微粒性质;水浓度勘测成像
总亮度光度计(TLP)
总亮度光度计能够拍摄到波长范围为400-1000纳米等级的可见光,闪光频率为1000赫兹。

它包括两个部分:传感器电子模块(SEM)和传感器数字模块(DEM)。

工作目标:探测碰撞闪光光度(425-1000纳米);探测星光以及光曲线衰减。

可视分光计
该分光计是在一种商业分光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其核心是COTS QE65000模块。

据悉,火星科学实验室(MSL)也装配了类似的可视分光仪。

目前可视分光计装载入VSP纳迪尔输
入光学管内。

工作目标:光谱(263-650纳米)范围内,探测水蒸汽反射状况;探测土壤微粒性质;测量水蒸汽的分离状态。

(悠悠编译)
近红外分光计(NSP)
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包括两个近红外分光计,装配在R6面板上。

虽然它们都是相同的设备,却安装在不同的两个输入光学管内。

工作目标:光谱(1.2-2.4微米)范围内水蒸汽的喷射和反射分光仪成像;测量较广范围内的冰水物质属性;观测隐藏在烟尘微粒中的水蒸汽。

数据处理单元(DHU)
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七大法宝
月球轨道侦察摄像仪(LROC)
月球轨道侦察摄像仪的设计主要完成两项测量任务:审核着陆地点;照亮极地区域。

基于该摄像仪拍摄的米等级或者更小等级的地形特性,进行便利性安全分析从而确定靠近极地区域或其他区域的潜在登陆地点。

在每次轨道飞行中拍摄的米/象素等级图像将非常清楚地观测到月球永久阴影区域,以及永久或近永久照亮区域。

除了完成两项主要测量任务,月球轨道侦察摄像仪还向地面发送6项高价值数据资料:1、月球极地山丘永
久或永久照亮区域的米等级地形图;2、通过立体视图和光度立体分析对潜在登陆地点或其他地点进行高分辨度成像;3、以7种波长(300-680纳米)对月球资源进行全球多谱段数据分析,尤其是钛铁矿;4、以入射角角度拍摄全球范围内的100米/象素的基础性绘图;5、以1米以下/象素的成像等级描绘月球风化层的物理性质和可变性;6、采用“阿波罗”宇宙飞船时代的全景摄像仪(1-2米/象素)记录1971-1972年间月球着陆点形成的一些小型弹坑,查明未来月球表面操作或星际旅行时可能存在的风险。

莱曼-阿尔法光子绘图仪(LAMP)
莱曼-阿尔法光子绘图仪能够反射太空发光物质和星光,还能够观测到月球永久阴影区域,该仪器将实现以下功能:1、能够探测到月球永久阴影区域中任何暴露冰水物质的地点;2、甚至可对最黑暗的月球永久阴影区域进行直接绘图;3、示范低亮度的太空星光可用于未来着陆月球任务;4、该仪器是一个低风险、高探测性的设备,它是基于现有仪器的基础上建造的;5、它能够提高月球勘测轨道器的探索和科学价值。

该仪器可为未来人类着陆月球任务测试极地夜视系统,收集月球大气层的科学数据;它将探测月球永久阴影区域局部暴露的冰霜物质;绘制所有永久阴影区域的地形比例图;示范星光和太空发光物质作为未来人类登陆任务中的自然光源的可行性;化验分析月球大气层和大气层的变化性。

辐射效应宇宙射线望远镜(CRaTER)
辐射效应宇宙射线望远镜的主要任务是描绘月球放射性环境和生物影响的特征,美国宇航局“探索宇宙任务执行委员会”指出,如果我们执行持续不变、安全和可实施的人类或机器人着陆月球寻找月球生命的计划,辐射效应宇宙射线望远镜则是至关重要的。

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历史,为未来人类勘测月球做好准备。

该望远镜能够测量太空放射线环境,星系线性能量转移(LET)光谱和太阳宇宙射线,这对于确保构建安全、长期、人类存在的太空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辐射效应宇宙射线望远镜包含一个简单综合型传感器和带有与探测器电子和机械接口的电子盒,其中传感器设计是基于标准的探测器组,宇宙射线望远镜系统已成功应用了数十年,曾多次使用在美国宇航局飞行计划中的探测器中。

类似的电子设计实际上出现于美国宇航局POLAR成像质子分光仪中,该分光仪于1996年抵达太空轨道。

微射频新型合成孔径雷达(Mini RF)
在40年前人类首次登陆月球之后,目前美国宇航局开始重返月球计划,此次勘测任务中还将启动微射频新型合成孔径雷达项目,该项目是两个飞行中的雷达仪器绘制月球极地区域,试着寻找冰水物质,并示范新的通信技术。

新型合成孔径雷达(SAR)现应用于两个环绕月勘测平台——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和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该仪器有助于人类重返月球。

目前月球勘测轨道器装配的是最新的微射频新型合成孔径雷达,装配在“印度月船1号”上的该装置重9公斤,而目前装配在月球勘测轨道器上的微射频新型合成孔径雷达重14公斤。

月球极地是一个神秘的区域,这一未开采的区域保留着太阳系早期历史和进化的重要物质,如果微射频新型合成孔径雷达能够探测到冰水沉积物,这些月球资源将能够用于未来人类月球登陆探索活动。


月球轨道激光测高计(LOLA)
月球轨道激光测高计将提供月球精确的全球地形模型和地质坐标,这些是建造未来月球基地所必须掌握的信息。

基于以往对月球和火星的认知,我们目前知道地形特征是安全着陆的必要条件。

由月球轨道激光测高计提供的地形学模型可确保安全着陆,当前准确的测量数据使未来航天器对月球表面具有灵活掌握性。

测量目标:形成高清晰全球地形模型和全球地形测量结构,从而确保精确的着陆目的地,在月球表面灵活地执行探索任务;对月球极地进行照亮,对月球永久阴影区域进行拍照成像,确定永久阴影弹坑中可能存在的月球表面冰晶体。

月球探测辐射计(DLER)
月球探测辐射计是用于测量月球表面温度变化,从而为未来月球表面操作和勘测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

月球表面和地下的温度是未来人类和机器人探测的至关重要的环境参数。

据悉,之前“阿波罗号”宇宙飞船都是着陆在月球赤道附近,目前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将波及探索更广泛的纬度范围,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至少超过两个星期。

这样的太空任务需要更多地关注月球热量环境变化,而月球探测辐射计将提供全球性的温度热量变化图。

轨道热量绘图测量将提供关键性的工程参数特性,比如:月球表面和地下温度,以及对于着陆地点具有制约性影响的粗糙地形或岩石。

月球探测辐射计将以下几下主要任务:绘制月球全球范围内白天和夜晚的表面温度;描绘适应居住的热量环境特性;在全球范围内探测着陆地点的岩石特征;鉴别潜在的月球冰层资源和寻找接近月球表面和已暴露出来的冰水物质。

月球探索中子探测器(LEND)
月球探索中子探测器负责观测月球表面的不稳定中子状态,这是由于宇宙放射线持续轰击月球表面造成的。

宇宙放射性可以分离月球表面土壤中的原子,从而释放出高能量中子,这些中子然后减速并被土壤中的基础性元素所吸收,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子都被土壤所吸收,许多中子逃逸形成漏通量,月球探索中子探测器可以观测到。

通过测量中子在土壤中逃逸前的中子速度或者多少中子的速度减缓,将告诉科学家月球土壤的具体成份,尤其是氢的含量。

即使月球土壤中氢含量出现万分之一的浓度变化,便可通过中子分布变化反映出来,月球表面土壤氢含量与是否存在水具有密切关系。

月球探索中子探测器对于月球释放的中子分布变化十分敏感,将提供必要的空间分辨率来探测是否月球永久阴影区域土壤中的氢含量增加,该区域的温度非常低,能够保存水不被蒸发。

测量目标:对月球表面土壤中氢含量为万分之一的区域进行高清晰度氢分布绘图,水平空间清晰度可显示月球表面5公里的范围;探测描绘在月球极地区域可能存在的近表面冰水物质分布;在月球表面30-50公里上空建立全球性中子空间放射性成份模型,并在20-50公里上空建立热能量在15电子伏以上的光谱等级空间分布模型。

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

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