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血液科临床路径

血液科临床路径


病情告知,必要时向患者家属告病重或病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危通知,并签署病重或病危通知书


完成上级医师杳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患者家属签署输血知情冋意书、骨穿冋意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血液病护理常规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二级护理
□其他医嘱

八、、
□饮食
临时医嘱:
1.慢性期。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 轻、脾大等症状。
(2)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多,主要为中晚幼粒和杆状核 粒细胞,原始细胞<5%-10%,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 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 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10%。
(5)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D46.20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 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 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 径。
(6)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涂片形态学分析、网织红细胞、尿常规、 大便常规+隐血;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明确后第1天。
(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支持对症治疗。
2.化疗:可选择下列药物进行单药或联合化疗。如高三尖 杉酯碱、阿糖胞苷、蒽环类药物或预激化疗等。
3.去甲基化治疗。
4.可选择沙利度胺治疗。
(九)出院标准。

血液内科临床路径

血液内科临床路径
5
血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D58.000

1、必符一诊诊断;2、同时有他病,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一诊CP实施,可进入CP。
14天
未提
2017年版P604
6
血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59.101

1、2同上。
14天
未提
2011年版P608
7
血内
地中海贫血
D56.900

1、2同上。3、分型。4、病史采集现病史应包括患者症状(贫血、感染等相关症状),初始时间、严重程度以及相关治疗情况。既往史个人史应详细询问有无家族史(非常重要),询问其他重要脏器疾病史。体检应包括:贫血、出血相关体征,有无面容、躯体畸形,有无感染病灶等。

1、2同上1、3。
5-9天
必要时
2016年版P784
39
血内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D70.X01

1、粒细胞缺乏症同时伴发热、感染患者应立即住院并参照相关指南给子经验性抗感染治疗。2、粒细胞缺乏症同时合并两系/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不进入本路径。3、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追问既往病史、家族史、毒物、药物接触史。(1)有已确诊非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并接受放、化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2)有已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并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3)有已明确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接受放、化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
选用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感染治疗,发热不缓解者,可考虑碳青酶烯类和(或)糖肽类和(或)抗菌素治疗
2017年版P720
26
血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92.100-
C92.103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 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 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临床表现MM 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二、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综合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冒烟型骨髓瘤(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SMM)和活动性MM(active multiple myeloma,aMM)的诊断标准如表2。

如无特殊标注,下文简称的MM 是指需要治疗的aMM。

其中高危SMM是指SMM中符合以下3条中2 条及以上:血清单克隆M 蛋白≥20 g/L;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20%;受累/非受累血清游离轻链比≥20者。

(三)分型依照M 蛋白类型分为:IgG 型、IgA 型、IgD 型、IgM 型、IgE 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

进一步可根据M 蛋白的轻链型别分为kappa(κ)型和lamda(λ)型。

其中部分罕见类型临床特点如下:1.IgD型骨髓瘤:1%~8%,我国患者发病率略高于国外报道,具有发病年龄轻、起病重,合并髓外浸润、肾功能不全、淀粉样变性等临床特征,95% 为IgD lamda型。

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
5.老年性白内障
6.角膜裂伤
7.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8.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
9.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10.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11.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
12.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
13.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十九、耳鼻喉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声带息肉
3.慢性鼻—鼻窦炎
4.喉癌
5.慢性扁桃体炎
6.突发性耳聋
7.鼻出血
8.鼻中隔偏曲
9.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0.分泌性中耳炎
11.甲状腺肿瘤
12.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
13.下咽癌
14.腺样体肥大
1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二十、口腔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舌癌
2.唇裂
3.腭裂
4.下颌骨骨折
5.下颌前突畸形
6.腮腺多形性腺瘤
37.肛周脓肿
九、神经外科18个临床路径病种
1.颅前窝底脑膜瘤
2.颅后窝脑膜瘤
3.垂体腺瘤
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5.三叉神经痛
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7.颅骨凹陷性骨折
8.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9.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10.颅骨良性肿瘤
11.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12.颈内动脉动脉瘤
1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3.直肠息肉
4.门静脉高压症
5.腹股沟疝
6.下肢静脉曲张
7.血栓性外痔
8.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9.结节性甲状腺肿
10.乳腺癌
11.结节性甲状腺肿
12.甲状腺良性肿瘤
13.急性乳腺炎
14.慢性胆囊炎

血液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血液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11〕76号文件附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MDS-RAEB(ICD:D46.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2.2010)。

诊断标准:1.RAEB-Ⅰ:(1)外周血:①血细胞减少;②原始细胞<5%;③无Auer小体;④单核细胞<l×l09/L。

(2)骨髓: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②原始细胞5%–9%;③无Auer小体。

2.RAEB-Ⅱ(1)外周血:①血细胞减少;②原始细胞5%–19%;③有或无Auer小体;④单核细胞<l×l09/L。

(2)骨髓: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②原始细胞10%–19%;③有或无Auer小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第二版)、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2.2010)。

首先进行诊断分型,然后根据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见表1)进行预后分组。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
12.甲状腺良性肿瘤
13.急性乳腺炎
14.慢性胆囊炎
15.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
16.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
17.肛裂
18.脾破裂
19.结肠癌根治切除手术
20.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
21.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
2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23.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
24.胃癌根治手术
25.胃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
26.乳腺良性肿瘤
1.子宫腺肌病
2.卵巢良性肿瘤
3.宫颈癌
4.输卵管妊娠
5.子宫平滑肌瘤
十五、产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
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
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
3.计划性剖宫产
4.完全性前置胎盘
5.过期妊娠
6.医疗性引产
7.阴道产钳助产
8.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
9.阴道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
10.产褥感染
十六、儿科(内科)29个临床路径病种
7.颅骨凹陷性骨折
8.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9.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10.颅骨良性肿瘤
11.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12.颈内动脉动脉瘤
1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14.大脑半球胶质瘤
15.大脑凸面脑膜瘤
16.三叉神经良性肿瘤
17.椎管内神经纤维瘤
18.脑挫裂伤
十、骨科26个临床路径病种
1.腰椎间盘突出症
2.颈椎病
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
4.股骨颈骨折
5.胫骨平台骨折
6.踝关节骨折
7.股骨干骨折
8.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9.锁骨骨折
10.肱骨干骨折
11.肱骨髁骨折
12.尺骨鹰嘴骨折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第1篇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方案一、方案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其特征为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

本化疗方案旨在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二、治疗目标1. 缓解病情,降低肿瘤负荷;2. 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3.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4. 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三、治疗方案1. 初治患者:(1)诱导治疗:诱导治疗旨在迅速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方案如下:- 采用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每4周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 或采用VRD(硼替佐米+长春新碱+地塞米松)方案,每4周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

(2)巩固治疗:巩固治疗旨在进一步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治疗效果。

方案如下:- 采用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T-ASCT),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或采用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联合化疗。

(3)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旨在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降低复发风险。

方案如下:- 采用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单药治疗;- 或采用低剂量化疗。

2. 复发/难治性患者: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根据患者病情、前期治疗及药物耐受情况,选用以下方案:- 采用新药(如帕博西尼、卡非佐米等)联合化疗;- 或采用二线免疫调节剂(如沙利鲁米、伊沙佐米等)单药或联合化疗;- 或参加临床试验,寻求新的治疗手段。

四、治疗监测与评估1. 诱导治疗期间:- 每2周进行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 每4周进行一次骨髓穿刺检查;- 每8周进行一次全身骨骼显像、PET-CT等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 巩固/维持治疗期间:- 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 每6个月进行一次骨髓穿刺检查;- 每12个月进行一次全身骨骼显像、PET-CT等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一、诊断1) 新增骨髓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加做CD269等的抗体,建议临床研究时开展2) 新增其他检查:怀疑淀粉样变性者,推荐“有条件可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3) 把MGUS,SMM,aMM放在表格中,易于比较4) 新增高危SMM定义:SMM中符合以下3条中的2条及以上:血清单克隆M 蛋白≥20 g/L;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20%;受累/非受累血清游离轻链比≥20者5) 不分泌型MM诊断标准:骨髓浆细胞≥10%6) aMM定义修改:去除“血清和/或尿出现单克隆M蛋白”7) 增加新的类型“巨灶型MM”诊断定义:单处或多处骨破坏病灶,单发病灶常伴周围软组织或淋巴结累及8) 新增少见类型MM9) 组织活检为单克隆浆细胞瘤是指骨相关或者髓外组织病灶的病理结果二、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1) 修改预后因素措辞:“宿主因素、肿瘤特征和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为“宿主因素、MM的生物学特征、治疗反应”2) 新增危险分层影响因素详细描述3) 新增mSMART 3.0分层系统表格三、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1)ASCT年龄限制放宽至70岁2)提出ASCT理想CD34+细胞数:5×106/kg3)提高高危患者巩固治疗建议力度:再用有效的诱导方案2~4个疗程,随后进入维持治疗4)适合移植诱导方案:·强调为达到更好疗效尤其是MRD转阴率,可考虑加入达雷妥尤单抗的四药联合诱导方案5)不适合移植诱导方案:·新增Dara-VMP、DRd治疗TIE-NDMM推荐·新增对老年衰弱患者用药考虑建议:选择治疗时可先予两药,待一般情况改善后可考虑给予三药联合·删除马法兰/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推荐6)维持治疗:·来那度胺维持对细胞遗传学标危及中危患者获益更多四、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1)修改复发后再诱导治疗方案选择原则,建议根据患者对R、V的耐药性选择不同机制药物,新增选择原则流程图2)增加再诱导治疗后持续治疗建议:如果有效,建议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3)首次复发:删除“6个月内复发,尽量换用与复发前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组成的方案”描述,增加卡非佐米、泊马度胺、XPO-1抑制剂推荐,增加挽救性ASCT 治疗建议4)多线复发:新增“应考虑使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达雷妥尤单抗以及核输出蛋白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等的2~4药联合化疗”5)侵袭性复发:修改侵袭性复发及症状性复发的患者应该启动“化疗”改为“治疗”五、支持治疗1)骨病的治疗:·增加地舒单抗使用建议及注意事项·增加骨靶向药物治疗频率建议·删除“氯屈膦酸”推荐2)高钙血症:·增加地舒单抗使用建议及注意事项3)肾功能不全:·修改透析建议措辞,“有肾功能衰竭者,应积极透析”改为“必要时透析”4)感染:·提高预防性抗病毒药物推荐力度,“可”改为“应该”;·删除“HBV再激活患者暂停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描述5)凝血/血栓:·新增建议低危患者给予阿斯匹林,高危患者根据危险程度给予预防或治疗剂量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剂六、随访监测1)删除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治疗与随访相关内容2)删除“巩固及维持治疗期间每3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估”描述。

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
21、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
2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23.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
24、胃癌根治手术
25、胃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
26.乳腺良性肿瘤
27、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8.原发性肝细胞癌
29、肝门胆管癌
30、细菌性肝脓肿
31、胰腺癌
32、胰腺假性囊肿
33。肠梗阻
34。小肠间质瘤
35.克罗恩病
36。肠外瘘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出血
3、吉兰-巴雷综合征
4.多发性硬化
5。癫痫
6。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肌萎缩侧索硬化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颈动脉狭窄
12。颅内静脉窦血栓
13、视神经脊髓炎
10、慢性肾脏病贫血
七、内分泌10个临床路径病种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4。库欣综合征
5。Graves病
6.垂体催乳素瘤
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8、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9、尿崩症
10、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
八、普外科37个临床路径病种
1.胃十二指肠溃疡
2、急性胰腺炎
3。直肠息肉
3.良性前列腺增生
4.肾结石
5、输尿管结石
6。睾丸鞘膜积液
7。精索静脉曲张
8.精索鞘膜积液
9、前列腺癌
10、肾上腺无功能腺瘤
11.肾盂癌
12、输尿管癌
十二、胸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贲门失迟缓症

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血液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CD-10:D69.3)(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之南、悌主编,科学,2008年,第三版)和《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40),《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1.病史。

2.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包括血涂片)。

3.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4.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5.排除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科学技术,2001年,第一版)和《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40),《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可常规剂量或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2.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颅出血;需要紧急手术或分娩者。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2)输注血小板。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69.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编码。

2.血液检查指标符合需要住院指征:血小板数<20×109/L,或伴有出血表现或出血危险(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沉、血涂片、血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3)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2.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微生物培养、影像学检查;3.骨髓形态学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方案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影响骨髓的浆细胞,导致异常的浆细胞大量增殖,并在骨髓中形成骨髓瘤细胞。

这种疾病通常会引起骨髓功能衰竭和骨质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旨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基础,常常使用的药物包括:- 免疫调节药物:如利妥昔单抗、帕利度单抗等,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

- 细胞毒性药物:包括美法仑、酮莱芙、硼替佐米等,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来抑制其生长和分裂。

- 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的活性来减少肿瘤细胞增殖。

2.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采集患者的干细胞,经过高剂量的化疗或放疗后再进行自体或异体的干细胞移植。

这样可以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恶性细胞,同时帮助恢复造血功能。

3. 靶向治疗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被引入临床。

这些药物可以选择性地干扰恶性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就是一种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

4. 放疗放疗也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局部骨骼破坏严重的患者。

放疗可以通过破坏恶性细胞的DNA结构和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放疗可能会对健康组织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权衡和决策。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而定。

尽管当前的治疗方案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寻找更加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应积极参与治疗,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应对可能的副作用。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年版)
C 校正血清钙>2.75mmol/Lc R 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40ml/min或肌酐>177umol/L) A 贫血(Hb低于正常下限20g/L或小于100g/L) B 溶骨性破坏,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片、CT或PET-CT)显示
1处或多处溶骨性病变
有症状(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8
(2)无靶器官损害表现,但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指标异常(sLiM) [ S ] 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60%d [ Li ] 受累/非受累血清游离轻链比≥100e [M ] MRI检查出现>1处5mm以上局灶性骨质破坏
传统的IMWG 疗效标准
21
9.CR 后复发:符合以下之一: (1)免疫固定电泳证实血或尿M 蛋白再次出现; (2)骨髓浆细胞比例≥5%; (3)出现以上PD 的标准之一。
15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AL 型淀粉样变性 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骨外)
POMES 综合征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 害(MGRS):MGRS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 白或其片段导致的肾脏损害,其血液学改变更接近MGUS,但出现肾功能 损害,需要肾脏活检证明是M蛋白或其片段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所致。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4020年版)
共识更新
5
二、诊断标准
6
(一)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诊断标准 (需满足第3 条+ 第1 条/第2 条)
• 1.血清单克隆M 蛋白≥30 g/L,24 h 尿轻链≥0.5 g • 2.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59% • 3.无相关器官及组织的损害(无SLiM-CRAB等终末器官损害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ICD-10:C90.0 M9732/3)
二、定义:
1、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
2、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克隆性增殖,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坏,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常伴有贫血,
肾衰竭和骨髓瘤细胞髓外侵润所致的各种损害。

三、诊断依据:
1、病史;
2、体格检查:贫血貌,肋骨可以看到串珠样改变,椎体有压痛;
3、肝功能提示有球蛋白的升高,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蛋白;
4、X光片提示有骨质破坏;
5、骨穿检查。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1、病史;
2、体格检查:贫血貌,肋骨可以看到串珠样改变,椎体有压痛;
3、球蛋白升高,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蛋白;
4、骨穿检查;
5、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选择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五、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
1、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输血、止血,必要时输血小板(血小板<20x109/L或有内脏出血);
2、一般患者可以选用VAD(长春地辛1mgd1-4+表阿霉素10mgd1-4+地塞米松10mgd1-4)方案治疗,同
时要保护胃粘膜、止吐、补液等对症处理;
3、经济允许的患者可以使用含楷莱或万珂的治疗方案;
4、针对骨疼的治疗可以选用二膦酸盐类药。

六、常用药物:
1、万珂:1.3mg/m2,d1.d4.d8.d11使用,21天一个疗程;
2、反应停:常用剂量为100mg QN,病人没有特殊不适,可以增加至150-200mg QN;
3、楷莱:代替VAD方案中的表阿霉素,每个疗程使用40-60 mg。

七、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平均10 天
七、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多发性骨髓瘤(ICD-10:C90.0 M9732/3)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
流程实施时,可以进人路径;
3、性别年龄不限。

八、入院后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B CA+PAT、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
2、住院生化常规、血型鉴定(组合)、免疫常规;
3、E SR、血β2糜球蛋白、尿β2糜球蛋白、免疫功能+κ、λ轻链;
4、胸部正侧位+头颅、胸肋骨、胸腰椎、骨盆正侧位X线平片、心电图、肝胆脾胰B超;
5、骨髓活检(骨髓病理);
6、流式细胞术多发性骨髓瘤检测。

九、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BCA、根据病情复查:肝功能、肾功能。

十、出院标准:
1、自觉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
2、B CA提示HGB≥60g/L,PLT≥30×109/L,肝功能基本正常。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可能出现严重感染,导致延长治疗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
2、骨质破坏明显,有手术指征入科一行锥体形成术者;
3、合并有肾功能不全,需要进行血液透析者。

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ICD-10:C90.0 M9732/3)
患者姓名:___________性别:__ __年龄:___ _门诊号:___ _____住院号:__ _ _____ 住院日期:____ __年_ _月_ _日出院日期:______年_ _月_ _日标准住院日 10 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