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负责人去行政化思维措施
国企选聘高管须去行政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国企选聘高管须去行政化在产权激励、股权的问题上,不搞平均主义。
岗位变了,股权也要变,不是终身制的。
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主业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企,也可以改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这意味着,对于竞争性行业,国家不一定控股,没有资本的界限。
行政级别确实妨碍了优秀人才进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领导层,这是要改革的地方。
从19世纪晚期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在使用职业经理人制度了,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加快了这个过程。
所以,他们有很多年的历史经验。
但中国没有,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职业经理人市场。
我们要为职业经理人市场做积极的准备,可以从民营企业家群体中选择职业经理人。
不过实现这一制度的前提,是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
首先,愿意担任职业经理人的现有国企高管人员,辞去自己的职务,不再用自己的行政级别,参与职业经理人的竞争;第二,企业中的经营人员认为自己更适合于本行业,或者更适合于某一个行业的,可以自己提出申请,通过请咨询公司或其他机构介绍,一旦介绍成功,辞去原有职务,不再使用原来的行政级别;第三,要培养大量年轻人才,年轻人在得到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一定期限后,可以加入到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中去,可以先做总经理助理或者其他高管,再考察升职。
要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中国还需要发展企业咨询公司。
因为具备竞选标准、有特殊才能、能够担任企业高管的人才,自我流动性差,需要去发掘、去寻找,在国外也是如此。
另外,要建立对过去业绩的考核体系。
如果一个人不能为所在的企业带来盈利,不管其中的原委和复杂性,还是需要担负直接责任的。
所以,考核很重要。
凡是在简历上造假的人不能进入经理人市场,以信义为准、诚信为本,这是职业经理人市场最后能够成功的原因。
可以仿照国外经验,对职业经理人采取产权激励制度,把职业经理人变成合伙人。
现在我们已经考虑到高管的产权激励制度,当然还需要经过试验。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一直备受诟病,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对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既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提高国有企业效率、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现状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干预严重。
在国有企业中,政府的行政干预严重,干预范围广泛,包括人事调配、资源配置、经营决策等方方面面。
政府多次以国有企业的地位,直接进行资源调配,直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干预。
2.企业管理混乱。
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影响,国有企业的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机构庞大,管理层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纠纷,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3.资源配置不合理。
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多以政府行政命令为准,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
这导致了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还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三、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路径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并不是简单地降低政府干预程度,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完善的改革措施来实现。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1.优化国有企业企业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和所有权,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
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2.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3.加强企业与政府的分离。
国有企业应当与政府进行深度分离,减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叉干预。
企业要独立经营,政府应当以法规法规的形式进行监管,而不是直接进行干预。
4.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国有企业负责人去行政化思维措施
国有企业负责人去行政化思维措施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其负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繁荣。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的限制,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存在行政化思维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行政化思维是指企业负责人过分强调行政手段,忽视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益,过分依赖政府资源和政策支持,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种思维方式在国有企业中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政治关系,忽视市场竞争。
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过分依赖政府资源和政策支持,忽视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
二是重视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效益。
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过分强调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效益,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效益不佳。
三是缺乏创新精神,重复性工作多。
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缺乏创新精神,重复性工作多,导致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针对这些问题,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市场竞争意识,注重企业效益。
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加强市场竞争意识,注重企业效益,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和效益。
二是推进改革创新,提高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推进改革创新,提高企业活力,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通过人才培养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转变行政化思维,加强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企外部董事应当去行政化
R eform国企改革国企外部董事应当去行政化加快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需要把专业性和独立性作为选抜外部董事最重要标准。
同时,建议国资委通过公开选拔外部董事建立外部董事库,取代企业提名、国资委党委研究决定的做法文/陈簣外部董事是指由非本公司员工的外部人员担任的董事。
他们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有关职务外的 其他职务,不负责执行层的事务我国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 度是国务院国资委为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进一步规范董 事会建设工作所推出的一项重要创举。
其目的是破除国有企 业董事会全部由企业内部人员控制的格局,特别是希望通过 “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的制度性安排,从根本上促 进企业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离,增强企业活力和创造力10 多年来,夕卜部董审制度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不过仍然 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完善。
制度述立:从W点、深化到完善2004年《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 会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外部董事制度,使董事会能 够做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客观判断,试点初期外部BTP不少于 2人.2〇〇9年《i r i f会试点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卞管理办法 (试行)》提出,专职外部董事职务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 业领导人员职务名称表,按照现职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_ 专职外部董車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 质,遵纪守法,诚信勤勉,职业信誉良好;2.具有M行岗位 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相关法律 法规,熟悉国内外市场和相关行业情况;3.具有较强的决策 判断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识人用人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4.具有10年以上企业经营管理或相关工作经验,或具有战 略管理、资本运营、法律等某一方面的专长,并取得良好工 作业绩;5.初次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6.—般具有 大学本^斗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高级职称;7.具有良好的心 理素质,身体健康;8.其它专职外部董事是通过组织推荐 等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由国资委任命或聘任为专职外 部董事。
论文国企领导人制度“去行政化”的市场逻辑与改革路径TheMarketLogi..
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的攻坚阶段。
国企领导人制度市场化改革,是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并且“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
今后一段时期,国企领导人制度“去行政化”改革如何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下,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对于打破国企领导人制度行政化的藩篱,增强国企人才资源配置的生机和活力,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全面深化国企领导人制度“去行政化”的市场逻辑一般来讲,企业领导人制度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人的产生机制、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退出淘汰机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领导人选任、考核、奖惩和更替活动主要遵行市场化逻辑,依托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来进行。
对于我国而言,国有企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领导人制度附着有浓厚的党政干部管理色彩。
行政委任制仍然是国企领导人选任的主导方式。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这种国企领导人资源行政化配置的弊端日渐显露,已经成为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掣肘。
(一)国企领导人制度行政化与健全国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要求不相适应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基本要义,就是通过企业内部权责的契约化配置,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防范和降低代理风险,维护和促进出资人利益,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和长远发展。
在成熟市场经济体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公司治理质量是高还是低,主要看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能否各司其职,协调运转。
国企改革以后,我国借鉴和移植西方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但转型期国企领导人制度行政化,使得改制国企公司治理实践不仅面临“内部人控制”问题收稿日期:2014-02-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0CGL056)作者简介:黄再胜(1975-),男,安徽芜湖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副教授,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组织激励与公司治理研究。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探究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改革措施探究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机构繁杂、决策缺乏效率和创新意识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国有企业的机构繁杂是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有企业的机构通常庞大而复杂,决策层级多,这样会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决策过程缓慢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精简机构的措施,减少决策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还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国有企业的决策缺乏效率也是一大问题。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决策权较为集中,导致决策结果不够科学和及时,甚至偏离实际情况。
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可以采取多元化决策的措施,引入外部的决策专家,集思广益,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还可以适当下放决策权,鼓励企业内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决策的敏捷性。
国有企业的创新意识不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
为了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潜力,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可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引进外部的创新资源,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
还可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国有企业的管理还需要加强市场化改革。
当前的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仍存在一些行政化的问题,导致企业的经营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可以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推动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效益。
也可以进一步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人才选拔、激励和流动机制,为企业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机构繁杂、决策效率、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精简机构、多元化决策、加强创新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改革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已成为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必要性、方法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垄断、政治干预等问题,导致企业效率低下,利润率下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势在必行。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管理。
去行政化管理能够落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脱离政府干预,发展自主经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能够实现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决策的市场化,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内部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有利于防范腐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去行政化管理能够减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减少腐败的机会;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和约束,保护国有资产;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员工的权益,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推进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改革的迫切需要。
在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那么,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方法与挑战是什么呢?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政治权和所有权分离,实现企业的独立运营和自主决策。
浅析国有企业的去行政化改革
浅析国有企业的去行政化改革作者:石伯男来源:《商讯·公司金融》 2018年第5期一、前言在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愈演愈烈的“泛行政化”,这为企业的自主经营、单纯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等方案的制定制造了阻碍,冗繁的企业体制使得企业无法保持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必须进行深层改革,去行政化。
二、国有企业行政化主要情况企业往往是可以反映出市场经济情况的个体,政府则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对经济情况进行调控。
国有企业同政府之间存在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同一般企业相比,除了委托人性质不同外,并无特殊之处,我国已经对国有企业进行过调整和改革,但是改革程度不够,没能从深层次进行改革,使企业出现了“泛行政化”的现象。
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行政级别化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按政府法规的要求,通常由四个级别,由高到低为中央、省属、市属、县属,根据出资者身份的不同,在行政管理的要求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国铁路总公司、中信集团等,出资人是财政部,因此这些企业的级别是正部级企业:副部级和正厅级的企业出资人一般是国资委。
其中有垄断性质和重要竞争力的企业是副部级企业,剩下的大多属正厅级。
这使得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仕途升迁”上,而忽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力管理制度,使得公司的发展同先进趋势脱节。
(二)商至极则从政国有企业行政级别的不同,使得企业家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出现了明显的阶级性,民营企业家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自己,壮大企业,而国有企业家却可以借由体制内的优势转变为政府官员。
(三)互易高管现象在普通企业中,企业和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可能相互对调的,因为这涉及自己企业的利益和发展。
然而在国有企业中,特别是垄断类的企业中,当企业面对竞争,态势呈白热化状态时,企业的政府出资人突然一纸调令将双方高管交换,作为受行政体制管理的企业家们,不得不服从命令,这种情况在航天、石油、电子等领域均发生过同行高管互易的情况。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带来了各种问题和隐患。
这些问题和隐患包括: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失误率高等等。
因此,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成为当前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
首先,国有企业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去除行政化管理的存在。
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内部创新,并提高效率。
企业需要规范运营手段,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不断更新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这样,企业的经营决策也将更加自主和高效,既能够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又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效益,从而真正地实现公私利益的平衡。
其次,发挥市场竞争和创新的作用。
在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依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更应该让企业在市场中自行探索和实践,确立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国有企业创新,支持其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营销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国有企业还需要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从单纯的控制、监管转向了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的方向。
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改进和提高整个管理水平和效率。
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政府应该减少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改变过去干预行业市场、高压规范企业行为的管理模式。
政府只需要制定更好的管理模式和规范,为企业提供适当的公共服务,例如监管、质检、环保、国际贸易等,并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政府和企业的分工越是明确,企业在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大,经济效益越是明显。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健康的重要途径。
在今后的发展中,国有企业应该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压力,不断提升管理、创新和经营能力。
国有企业思想转变总结范文
国有企业思想转变总结范文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思想转变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通过推进改革开放,国有企业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并借鉴了民营企业的先进经验,加强了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国有企业在思想转变方面逐步摒弃了以政府指导为核心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维。
在过去,国有企业往往以政府任务和命令为导向,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近年来,国有企业开始重视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注重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寻求市场机会和创新方式。
这种思想转变为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国有企业在思想转变方面借鉴了民营企业的先进经验,加强了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
在过去,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多为官僚主义和行政化的模式,决策主要由领导层集中决定,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近年来,国有企业充分借鉴了民营企业的精益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加强了内部流程优化和管理科学化,并引入了市场化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种思想转变使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竞争优势有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国有企业在思想转变方面建立了创新导向的经营理念。
在过去,国有企业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缺乏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有企业开始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团队建设,并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引进了大量高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
这种思想转变使国有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市场竞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推动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在思想转变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借鉴民营企业的先进经验以及建立创新导向的经营理念,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未来,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浅析国有企业的去行政化改革
1引言在我国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行政化泛化现象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国企的行政化现象逐渐凸显了出来,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现阶段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推进去行政化改革,进而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现状2.1企业领导层的人事权有待提升虽然政府放弃国有企业经济方面的直接领导权,取消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有效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性,使得企业受到的制约减小,可以根据市场进行发展,但是某些国有企业还存在领导层的人事权较弱的现象。
相关规定表明,国有企业拥有调度人事的自主权,但是企业领导人员的相关人事调度需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批并备案,并且中央能够直接任命领导人员;而对于地方一些国有企业来说,权力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以直接决定其人事调度工作。
这些情况都对国企的高效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需要快速建立,企业领导人员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对企业进行合理安排,推动企业的发展[1]。
2.2国有企业行政级别化根据政府规定的行政级别,国企主要可分为中央、省属、市属以及县属企业4个级别。
由于出资人的不同,中央企业在细化行政级别管理方面存在差异。
以财政部门为主要出资人的央企通常是正部级企业,一些垄断性行业或竞争性较强的央企为副部级企业,部分为正厅级企业。
目前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级领导人员过多关注自己的行政级别和“政治升迁”,缺乏市场化对标和岗位价值的体现,与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一定脱节。
2.3经营管理垄断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优化调整,国有企业日益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同样迅猛发展。
在市场中,这两种性质的企业应该是公平竞争的,但是我国的一些政治和经济体制使得国企占有较大的优势。
例如,在财政补贴方面,国企得到的要比民营企业多,在土地资源、贷款审批等方面也有更大的优先权。
国企改革需要“去行政化”
国企改革需要“去行政化”作者:戚聿东来源:《开放导报》2013年第06期[摘要] 国有企业泛行政化,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障碍之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去行政化”。
本文揭示了国有企业泛行政化的主要表现,包括企业及其企业家的行政级别化、“商而优则仕”现象、“旋转门”现象、企业间“高管对调”现象、资源配置的行政化和严重的行政性垄断等。
建议尽快取消国企及其高管的行政级别,真正落实政企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改革,强化企业自主权,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约束机制,打破行政性垄断,不断弱化“官本位”观念,形成创富文化。
[关键词]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垄断旋转门[中图分类号] F2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29-05[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13AJY012);北京市高等学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中国垄断行业的竞争化改造研究”(CIT&TCD20130330)。
[作者简介] 戚聿东(1966 —),吉林东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业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沿着放权让利、制度创新和战略重组的思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最近10年来,在政府“抓大放小”以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现象又有所抬头,企业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
这就要求继续按照政企分开的思路,进一步落实企业自主权,从根本上消解国有企业的泛行政化现象。
一、国有企业泛行政化的主要表现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运行主体,政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宏观调控主体。
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直接出资的企业,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与其他一般企业只在于委托人的性质不同,其他并无太多特殊之处。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痛点之一。
对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对于提升国有企业效益和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实质上是指国有企业由政府过多介入和决策,向市场化、法治化、运营化转变的过程。
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中,政府过多干预国有企业的运营和决策,导致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利益不清晰、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要实现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首先需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树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实行法人治理和市场化决策机制。
要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和风险控制,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明晰化。
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是导致行政化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有企业要实行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要建立健全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实现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的有效分离,通过市场化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
要加强国有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
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往往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决策效率低下,发展动力不足。
国有企业要加强内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商业理念和商业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引进外部专业人才,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要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整体绩效。
要强化政府监管,构建健全的市场化监管机制。
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往往是因为政府监管不力,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利益输送等问题。
政府要加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和经营行为监督,防范和惩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国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对国企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及思考
对国企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及思考摘要:办公室的行政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能够统筹、监督整个单位的各部门。
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的工作范围很广,牵涉到很多的细节。
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办公室的行政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其内部管理工作极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使其与外部环境相协调,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办公室;事务管理1.国企行政管理重要特点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行政机关,其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和繁杂,需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
所以,可以说,国企的各个部门,都要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协调和联系。
国企办公室的行政管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与各部门保持联络,使各部门的工作保持一致;同时,可以向上级汇报情况,为上级作出正确的决定。
可见,办公室的行政管理和企业内部的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该系统能够将下属的意见向上级汇报,并将上级的指示传递到下属部门,使得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为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2.国企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职责2.1协助功能国有企业办公室要严格按照上级机关以及领导的指示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也应当做好与各科室协调对接等相关工作。
因此国有企业办公室在相关职能上来说具有协助各科室开展工作的功能,保障企业上下能够实现办公正常运转,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基础保障。
2.2中枢功能在国有企业内部相关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进一步协调各个科室的运转与工作,同时也传达了上级机关和本级领导的精神与指示。
从制作与功能上来讲,办公室具有中枢功能,发挥着连接上下、沟通左右的桥梁作用,能够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达更加顺畅,沟通更加有效。
2.3督办功能在国有企业内部办公室还发挥着督查与督办的作用,能够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党委班子的指示与批示精神,督查督办相关重点任务落实情况,推动重点工作任务开展。
2.4服务功能在当前国有企业的内部要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好各个科室的配合与协调工作,尤其是要贯彻落实领导下达的指示以及相关的决策与制度,保障在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以及各层级的沟通与协作,更加有效推动重点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管理的思考国有企业实施行政化管理由来已久,有其必然性合理性,但同样也被很多人认为是阻碍企业适应新时代要求、实现高速发展的绊脚石。
在对行政化管理的基本论述前提下,本文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何推行去行政化管理,及其价值判斷标准进行了思考论述。
标签: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改革;依法治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伟大斗争”。
国有企业是国之重器,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成败关乎经济全局、民众利益。
去行政化管理更多情况是被认为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是考察改革力度和深度的标尺。
1.行政管理和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
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
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
行政管理伴随行政权力,它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
行政权力的最主要特点:(1)强制性。
从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来看,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
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必须要让体现公共利益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得到落实,这使得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主要表现为强制性地推行政令,强制性成了行政权力有效地执行国家意志的显着特征。
(2)单方面性。
从行政权力行使主体的意志来看,行政权力具有单方面性。
行政权力的行使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因此,作为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代表的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一般不必征得相对方的同意。
这也就是说,相对方是否应当承担某种社会义务,能否使用或利用某种公共资源,其行为是否侵犯了公共利益,都是由实施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的意志所决定的,并不需要征得相对方的认可或同意。
2.国有企业行政化管理和其必然性行政化就是指通过行政手段加以管理,具有行政特征。
所谓国有企业行政化管理,是指对国有企业的管控、约束和利益安排等,带有明显的行政权力因素。
国有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作者:李鹏吉野来源:《求知》2015年第03期“三重一大”(即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事项是涉及国有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决策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为体制畅顺、机制灵活是落实集体决策制度的根本保障。
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分析,了解企业落实集体决策制度的有关情况,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体制机制层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索。
一、当前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够深刻。
部分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计划经济时的惯性管理思维,有“一把手”说了算的想法,同时一些职工也缺乏主动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
在现代企业改制进程中,大部分干部职工对经理负责制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经理负责制就是经理一个人说了算,而不是以班子成员为代表的共同决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决策前调研不细致、准备不充分,监督部门人力物力不足、业务指导和监督监察不到位,未建立决策制度落实情况与领导班子及成员履职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决策事项随意性大等问题。
2制度建设滞后,权力过于集中。
有些单位制定的实施办法多为指导性意见,规定内容笼统,未建立具体的决策、实施、监督、追责等配套制度。
经理既有重大事项最终决定权,又有副职提名权和中层干部人事任免权,在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起决定性作用。
对于哪些需要集体研究,哪些由“一把手”或分管领导主导决策未能分清。
虽然副职领导对分管领域的重大事项具有一定的建议表决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副职领导很少发表意见。
企业监督部门领导与下属企业经理职级相当或略低,在没有企业领导班子授权的情况下,很难对下属企业开展深层次的监督考核。
3履行职能受限,监督追责不力。
主要表现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监督大格局未形成。
参与监督的各个部门虽都有分管职责,但只是涉及其中的某一点,尽管都开展了一定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部署,未能发挥监督的整体合力。
浅析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改革
浅析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改革摘要:“去行政化”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
对于“去行政化”改革,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干部“摘帽子”、去“待遇”,本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从市场化选聘机制、聘期制干部等方面探索了“去行政化”改革的实施途径,并提出了推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去行政化、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浓厚的行政色彩带来生产组织效率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企业内部活力缺乏等问题,已成本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谈到去行政化工作,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打破铁饭碗、砸掉铁交椅,但是其实这只是行政化管理在表象上的体现,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要从企业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上入手,从源头上铲除行政化管理的“土壤”。
本文以国有施工管理型企业为例,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项目化运行机制,提出了去行政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个坚持,探索工程单位去行政化模式根据施工企业项目驱动型特点,聚焦“项目精益管理的要求与现有项目团队选聘机制不灵活之间的主要矛盾”,提出工程单位去行政化工作“四个坚持”模式,以“去行政化转项目化”,促管理增值创效。
一是坚持党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机构的原则不动摇。
坚持发挥党组织在机制设计、工作酝酿、选聘过程、干部考察等过程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二是坚持竞争性选聘。
把握项目驱动型公司的市场化本质,采用内部市场化竞争性选聘方式。
坚持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项目经理,积极探索内部职业项目经理人建设。
三是坚持契约化管理。
签订任职承诺、任职协议和承包协议,明确经营班子成员责权利。
严格考核、严格兑现,按契约规定的标准取酬,按契约规定的条件能上能下,推进契约化精神建立。
四是坚持业绩型激励。
把经营业绩水平与员工发展、薪酬收入、荣誉激励等挂钩。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在发展上有通道、物质上有回报、精神上有激励。
浅谈国有企业去行政化问题
[收稿日期]2016-01-15[作者简介]张泊涵(1995~),男,汉族,陕西渭南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学生。
浅谈国有企业去行政化问题张泊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内容提要]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具体运行方式出发分析国企行政色彩浓厚的五点表现(企业领导层的人事权集中于政府、企业党委存在干涉企业可能、国家在制度上对国企有限制、中小国企官僚习气严重、地方国企缺乏保护形成国有资产流失)及其危害,并就国企如何解决此问题——即国企去行政化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行政色彩去行政化[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6.02.16[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16)02-0067-04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与公有制的象征,国有企业在我国自出现伊始就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经济上,国有企业整体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控制了能源、电信等国民经济中的命脉部门,是我国经济稳定的关键。
政治上,党和政府依靠并通过国有经济控制与调整国民经济,同时向国有企业征收巨额的税收与利润,有力地支援了自身对国家的管理。
在广域的社会范围内,国有企业特别是有能力的央企,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投资修建公共基础设施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了社会整体发展。
可以说,国企肩负着我国兴旺发达的重任,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与成熟的现代企业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广大中小国有企业依旧处于总体亏损状态,整体上运行较为僵化,对市场反应不及时,行政色彩浓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运行好国有企业并促进其更好发展就成了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有企业行政色彩浓厚的具体表现及危害行政色彩浓厚,这是国有企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顽疾。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没收旧中国官僚资本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最早依照惯例采用同我党在根据地时代运行简易兵工厂一样的军事管理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负责人去行政化思维措施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承担着国家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制度性质的影响,国有企业在管理层面多少存在一些行政化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因此,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采取行动,去除这些行政化的思维,走向市场化和现代化管理。
首先,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在组织结构上进行改革,弱化行政体系,加强市场体系。
在传统的行政体系下,国有企业的上下级关系比较清晰,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许多员工的发展前景受到限制。
而在市场体系下,企业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企业效率提升。
另外,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对商业经营的了解和掌握,不断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环境。
其次,在企业文化方面,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特长,鼓励员工积极地思考和创新。
传统的行政化思维经常导致企业的管理者弱化员工的创新能力,对各项进程把控强化过度。
这种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显得过时,国有企业应该在文化建设上强化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企业员工获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
最后,在企业的运营方面,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注重创新,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过去的行政化思维使得公司的决策并不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的,而是以行政规范为基础来制定。
这种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 marginalized ,不在有治理和效率上的优越感。
而市场化管理会注重消费者需求,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建立更好的平衡,不断拓宽企业的经营领域。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在行政化思维上进行去除,坚持市场化和现代化,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有必要调整思维,应用前沿知识和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的创造力和活力,以更好的状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取得可持续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