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学_《鹧鸪天》诗词鉴赏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鹧鸪天·桂花宋代: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通:栏)译文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
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赏析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
”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
(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
(1分)(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
(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赏析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
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
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
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这首词开头勾画闲居环境,苍烟落照,一尘不染,仿佛与污浊的尘世完全隔离。
接下来由环境而生活,竹林把酒,诗书漫卷,卧看行云,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后那般闲适惬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和收藏!鹧鸪天陆游(宋)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译文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
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注释玉瀣(xiè):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元:通假字,同“原”,本来。
赏析鹧鸪天是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醉梅花》等。
因郑嵎(唐朝诗人)有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
《鹧鸪天》也是曲牌名,分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
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
宋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宦之家。
他出生第二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兵攻陷,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此自幼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任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赐进士出身,任夔州通判,两年后投身军旅。
官至宝章阁待制。
这是一首借物寄志的小词曲。
作者过着非常优越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简直像神仙一样了。
但是,这种生活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吗?作者提出这样的质问,是不是很奇怪,是太贪婪了呢!还是有他的苦衷?请听:第一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我家住在一个环境非常优雅的地方。
鹧鸪天辛弃疾全诗欣赏
鹧鸪天辛弃疾全诗欣赏鹧鸪天辛弃疾全诗欣赏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济南由此也成为当时全国文学中心。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下面是鹧鸪天辛弃疾全诗欣赏,欢迎参考阅读~!【年代】:宋【作者】:辛弃疾——《鹧鸪天》【内容】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鉴赏】:这是一首借景抒情小词。
词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春天景象。
白色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土地上觅食。
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荠菜花寄予了极大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那副使人讨厌聒噪相。
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
但是,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头发。
词中说是“白发”,实际上讲是“愁绪”。
“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诙谐。
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愁绪。
面对如画春色,词人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线索。
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
这时他才四十二岁。
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生活?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春天,联想到自己遭遇,事业上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姜斋诗话》)。
这也是本词上阕艺术手法。
下阕写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空地上种满了桑麻。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是苏洵与王美人的儿子,与他的兄长苏辙并称“苏门兄弟”。
苏轼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并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而被称为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向读者介绍苏轼的鹧鸪天诗歌作品。
鹧鸪天鹧鸪天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
下面是鹧鸪天的原文:鹧鸪天·晚晴砧杵寒初打晚晴砧杵寒初打,丁丁衰痿,零乱标格。
月满庭隅,乍分新叶始含香;苎麻丛里,每忆当初寻春客。
云山路远,浮生点滴归何处!青松悠然景凄美,摇落影斜,红尘烟外。
万千辜负,白首南鹞东斗客;秋晴难觅,依依桐枝不减春愁。
孤山谁道,风烛残年如许乌!人世浊芳今共暇,脱去官衣,醉入花茶。
客散东篱,杯酒满斟谁与共;壶空西塞,相思独吟心自怜。
伏枥双飞,还忆当时戏马前!诗歌分析意境表达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岁月流转和生活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他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象,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境遇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无情的感叹之情。
技巧运用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例如,他运用了砧杵、丁丁衰痿、零乱标格等描写音乐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晚秋薄凉的氛围。
另外,他通过对“月满庭隅,乍分新叶始含香”、“苎麻丛里,每忆当初寻春客”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与怀念。
音韵美整首诗歌采用了古文体格律诗的形式,并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技巧,使诗歌具备流畅的韵律和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鹧鸪天以私淑鹧鸪为主线,通过对鸟儿的描摹,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以及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他具体揭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逝去年华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结语苏轼的诗歌作品承载着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感悟,鹧鸪天便是其中一首凝结了他诗才和情感的佳作。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更好地欣赏和领略他的艺术成就。
《鹧鸪天》李清照宋词赏析
《鹧鸪天》李清照宋词赏析《鹧鸪天》李清照宋词赏析天李清照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词作鉴赏: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思乡心情自况。
王,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鹧鸪天》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赏析】首二句写景,可谓“工于发端”。
“晚日寒鸦一片愁”写送人归来后的所见所感。
此时已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人间,寒鸦点点,绕树而飞,在寻找栖息之处。
“晚日”容易引起人的迟暮之感,而“寒鸦”更是令人心情烦躁不安,因此,在她眼中这“晚日”、“寒鸦”明明就是“一片愁”,这个“愁”字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下句“柳塘新绿却温柔”,画面与情感都急遽转换,由哀景愁情而变为清新愉悦的美景。
细柳冒出嫩绿的柳芽,在池塘边摆弄温柔之姿。
如此美景,瞬间把上句的愁闷之情荡涤一空,把把读者引入一个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但结合全词来看,词的主调仍是悲伤哀愁的,所以这句很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是说在我满腹离愁难以排遣之时,你池塘边的柳树为何还故意作弄温柔之态,是为谁温柔呢?《哀江头》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是说那嫩绿的柳条、新生的蒲苇,没有人前来欣赏,你们为何还要这么翠绿?既然国家都已经破亡了,人世不幸,自然界也应该不幸,可是那些草木却视而不见,当真是无情之至啊。
因此,“柳塘新绿却温柔”句,着一个“却”字,带有些许埋怨的意味,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当然,对第二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哪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赏析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全文及赏析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全文为: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秋日萧瑟之景,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上阕主要写作者在深秋时节的孤寂和愁苦,开篇点明时间和天气,“寒日萧萧”“梧桐恨霜”都烘托出了环境的清冷和萧瑟,而作者借酒消愁,在酒醒梦断之时,闻到了瑞脑的香气,更显凄凉。
下阙则由秋日引申到了秋天已尽但白日还很长的冬天,用王粲典故,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的悲伤之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想要借酒消愁、忘却烦恼的心情。
这首词的意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冷清寂寥:词中通过描绘寒日、萧萧琐窗、梧桐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冷清寂寥的氛围,表现出秋季的萧瑟和冬季的寒冷。
离愁别绪:词人借酒消愁,梦断偏宜瑞脑香,体现出内心的离愁别绪。
在这样的氛围中,她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人。
时光悠长:“秋已尽,日犹长”写出了秋日已尽,但白日还很长的冬日之景,表现出时光悠长、孤寂落寞的意境。
借景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人通过描绘萧瑟的寒日、梧桐、秋菊等景物,抒发了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这首词的意境清冷寂寥,表现了词人在深秋时节的离愁别绪和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悲凉心情。
整首词以景衬情,情融于景,语言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对《鹧鸪天》的鉴赏
对《鹧鸪天》的鉴赏
摘要:
1.《鹧鸪天》的背景与作者
2.《鹧鸪天》的文学价值与特点
3.鉴赏《鹧鸪天》的方法与要点
4.总结
正文:
《鹧鸪天》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为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所创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与喜爱。
一、《鹧鸪天》的背景与作者
《鹧鸪天》的创作背景,源于辛弃疾在南宋官渡之战后,因感慨战局多变,忧虑国家民族命运,而写下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忧患意识。
作者通过描绘鹧鸪的叫声与形象,寓言式的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
二、《鹧鸪天》的文学价值与特点
《鹧鸪天》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意深刻:作者通过鹧鸪的叫声寓意着战局的无常,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2.艺术表现独特: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象征和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意境深邃。
3.诗歌结构严谨:诗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现了作者的高超艺术技
巧。
三、鉴赏《鹧鸪天》的方法与要点
要鉴赏《鹧鸪天》,首先要理解诗中的寓意,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要关注诗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要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总结
《鹧鸪天》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的诗作,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幅战乱时代背景下的忧患画面。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鹧鸪天》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鹧鸪天》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一种道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第一句以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居住地的环境,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比拟。
B.下片头三句表明词人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
C.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创作的本意,“心肠别”戳穿了最高统治者的嘴脸。
D.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
D[本题四个选项针对作品中关键语句和词语的意思以及词人的思想情感进行命题。
D项,“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错误。
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没有写闲居生活感受,而是话锋一转,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对待平常人一样。
这里词人明显在抱怨上天不公,对朝廷对待自己的态度表示不满。
]
★(2)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作对照分析。
(6分)
[答案]“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作者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
“苍烟”如青烟,“落照”虽没有出现颜色,但其中暗含色彩,都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出自]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
追念,回忆。
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
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
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
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
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
旌旗是总称。
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
锦襜,好看的衣服。
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
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
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
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
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
金仆姑,箭名。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鹧鸪天》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赏析】首二句写景,可谓“工于发端”。
“晚日寒鸦一片愁”写送人归来后的所见所感。
此时已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人间,寒鸦点点,绕树而飞,在寻寻栖息之处。
“晚日”容易引起人的迟暮之感,而“寒鸦”更是令人心情烦躁不安,因此,在她眼中这“晚日”、“寒鸦”明明就是“一片愁”,这个“愁”字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下句“柳塘新绿却温柔”,画面与情感都急遽转换,由哀景愁情而变为清新愉悦的美景。
细柳冒出嫩绿的柳芽,在池塘边摆弄温柔之姿。
如此美景,瞬间把上句的愁闷之情荡涤一空,把把读者引入一个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但结合全词来看,词的主调仍是悲伤哀愁的,所以这句很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是说在我满腹离愁难以排遣之时,你池塘边的柳树为何还故意作弄温柔之态,是为谁温柔呢?杜甫《哀江头》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是说那嫩绿的柳条、新生的蒲苇,没有人前来欣赏,你们为何还要这么翠绿?既然国家都已经破亡了,人世不幸,自然界也应该不幸,可是那些草木却视而不见,当真是无情之至啊。
因此,“柳塘新绿却温柔”句,着一个“却”字,带有些许埋怨的意味,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当然,对第二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赶忙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哪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李鼐鹧鸪天全文及译文
《鹧鸪天》宋代 李鼐种得门阑五福全。
常珍初喜庆华筵。
王环醉拍春衫舞,今见康强九九年。
神爽朗,骨清坚。
壶天日月旧因缘。
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
《鹧鸪天》是一首由宋代诗人李鼐创作的诗词。
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中文译文:种得门阑五福全。
常珍初喜庆华筵。
王环醉拍春衫舞,今见康强九九年。
神爽朗,骨清坚。
壶天日月旧因缘。
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
诗意: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幸福繁荣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诗中展现了五福(寿、禄、寿、状、喜)齐备的门阑,常珍初次喜庆的华筵,王环陶醉地拍打春衫跳舞,以及当下康强的九九年(即吉祥如意的年份)。
诗人感叹人的精神愉悦,骨骼清净坚固,以及与天地日月等旧缘的联系。
最后,诗人表示从今以后要把春风定格成笑声,并且在人间成为长寿的仙人。
赏析:《鹧鸪天》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幸福和繁荣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诗中使用了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门阑五福全、庆华筵、王环的春衫舞蹈,以及康强的九九年,这些形象都代表了吉祥、幸福和繁荣。
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并展现了对人的精神愉悦和身体健康的赞美。
诗中的”壶天日月旧因缘”表达了诗人对与自然界的联系和依存的思考,暗示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两句”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表达了诗人对长寿和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生活态度的呼吁。
整首诗词意境明朗,情感积极向上,表达了对幸福生活和人间仙境的向往。
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诗人将美好的愿景传递给读者,激发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珍惜。
这首诗词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世俗安定和人生幸福的心态,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描绘了诗人贬谪黄州时期乡间生活的景象。
以下是诗歌的鉴赏:
上片写景,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开篇,诗人运用远景、近景、仰望、俯瞰、听觉和嗅觉等多角度描绘了环境。
其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
下片写诗人游赏的心情和景象。
在“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村舍、古城周围的游赏情景。
而“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表达了诗人因雨后新凉而得的喜悦心情。
整首词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贬谪生活中的闲适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鹧鸪天》全词翻译赏析
《鹧鸪天》全词翻译赏析[出自]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译文1: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译文2: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
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
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
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
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
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
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
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
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
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
夜雨滴到天明。
句解:“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作者悼念亡妻词中的两句。
风雨交加之夜,作者卧不能寐。
面对妻子过去睡的床,而今人去床空,再也无人对谈,只有凄风苦雨敲打南窗的声响。
气氛极其凄凉。
他默默地思念着妻子。
秋瑾《鹧鸪天》赏析-万里雄行
秋瑾《鹧鸪天》赏析-万里雄行鹧鸪天《鹧鸪天》秋瑾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鹧鸪天赏析浩大的中华历史上,能留下名字的女性委实不多,而以武功事业留下名号的更少之又少。
秋瑾虽不像武则天那样成就一番霸业,也不像秦良玉那般以战功封侯,但其异于常人的胆识、对近代政治做出的贡献和留下的爱国豪情让我们至今都钦佩不已。
秋瑾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后葬到杭州西泠桥侧。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与宋庆龄游杭州,专程凭吊秋瑾,在秋瑾墓前,孙中山感慨道:“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
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63年后的1979年,宋庆龄为绍兴的秋瑾纪念馆题词,写道:“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人皆以为“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的遗言,但这句实际是秋瑾引用了清代诗人陶澹人的诗句。
而真正代表秋瑾诗文之豪情的莫过于这首《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当时,不到20岁的秋瑾赴日不久。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一开篇就把祖国的命运摆在眼前,爱国之情直接迸发出来。
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之后,祖国的“沉沦”就一天天的让人深感“不禁”。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政变、《辛丑条约》……中国在深受凌辱的同时,也不得不向世界靠拢,这样也有了人们的觉醒。
近代最早觉醒,并意识到要担当起拯救祖国重任的秋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识进步女性,并和她们义结金兰。
秋瑾当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二人往来,三人情同手足,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对月抚琴或下棋谈论国事。
后来她们三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为中国近代民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鹧鸪天》诗词鉴赏2023年《鹧鸪天》诗词鉴赏1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词作鉴赏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
该词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
据《宋史。
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
终究拂衣还山。
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2023年《鹧鸪天》诗词鉴赏2题老妇背柴图白发粗衣山路难,相扶只赖手中竿。
应疑枯体吹风倒,不忍双眸透骨寒。
柴压背,步挪前,折腰无意向天看。
太阳依旧当空照,照得模糊影一团。
近晓推窗探雪情,灯将黑白画成屏。
低枝欲折梨花重,小径初开铁铲轻。
风失语,水凝声,为何羞愧自心生?因贪西子银装色,竟愿天公雪莫停。
与妻女同游白堤感十载光阴一瞬间,重温故事断桥前。
白堤默默通今古,垂柳丝丝结爱缘。
山稳重,水缠绵。
高翔云际是风鸢。
凝眸对望灵犀动,小女欢声荡碧天。
题图流瀑青丝三尺长,身纤唯著雪霓裳。
腕如白藕环贞玉,眸似寒潭映月光。
人合剑,剑含霜,为何惹我动柔肠?愿凭赤血千般热,溅上红唇一点香。
梦里蝴蝶比翼飞(新韵)梦里蝴蝶比翼飞,百合丛里共玫瑰。
前生故事曾相忆,今世心盟切莫违。
融宿雪,过春雷,和风细柳水之湄。
情丝万缕谁能数?羡煞鸳鸯不欲归。
我的鸿程十年十载相牵情自浓,沧桑不语换青葱。
诚将归路朝明月,已惯生涯类转蓬。
曾忐忑,渐从容。
遍尝滋味尚由衷。
回眸还怨征途短,鸿爪深深旭日红。
雨中夜归雨骤夜深行色匆,茫茫水路更狂风。
车驰身侧腾飞浪,雷炸云间裂紫穹。
衣湿漉,眼朦胧。
心头灯火却融融。
此时小女应酣睡,一碗姜汤味正浓。
OSS项目梅破香飘春意萌,宁波几个苦行僧。
当时羁旅常追忆。
故地听闻总动情。
吃泡面,注银屏。
朝来红日又寒星。
妻儿谁忍难相顾?项目倾心合梦萦。
2023年《鹧鸪天》诗词鉴赏3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赏析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
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
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
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
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
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
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
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
燕兵,指金兵。
夜娖银胡簶,夜里提着兵器追赶。
娖,通捉;胡簶,箭袋。
一说,枕着银胡革录而细听之意。
娖,谨慎貌;胡簶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
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
庄公十一年》。
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
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
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
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
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下片,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
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
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
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
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对于作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
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
刘克庄《满江红》词: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
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2023年《鹧鸪天》诗词鉴赏4巷陌风光纵赏时。
笼纱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
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译文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
我这白发苍苍的平民百姓,没有随从呼前拥后。
只有相随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
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
少年时的赏心乐事,老来却是悲凉的感受。
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气候,看完了灯的游人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⑵正月十一日观灯:据周密《武林旧事》载,临安元夕节前常有试灯预赏之事。
⑶巷(xiàng)陌:街道的通称。
⑷纵(zòng)赏:尽情观赏。
⑸笼纱:灯笼,又称纱笼。
⑹白头居士:作者自指。
⑺呵(hē)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⑻乘肩小女:坐在肩膀上的小女孩。
⑼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
侵:映照。
⑽“少年”句:指作者的爱情悲剧。
二十多岁时,姜夔在合肥曾有一位情人,后来分手了,但一直念念不忘,长久不得见,旧事上心头,无限惆怅。
⑾沙河塘:地名,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南五里。
赏析/鉴赏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比手法,反映南宋统治集团贪图享乐、昏聩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贫孤寂。
“巷陌”两句写权贵们观灯的盛大场面。
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云:“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即灯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
”笼纱即纱笼。
词人仅以七字概括了这些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隽永有味,意境高远。
正如况周颐所说:“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
”(《蕙风词话》卷二)其所以达到如此艺术效果,主要是因为词人从侧面着笔,写出一个典型的细节,故能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无形的美感。
若从正面落墨,不知要费多少气力,然终不如此句的含蓄有味。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
“纵赏”,表现了权贵们的贪婪恣肆。
“未出”与“先嘶”并举,显示权贵们观灯场面的铺张与神态的得意骄矜。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所有正直志士生平遭际的缩影。
这两句正为“笼纱”句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其冷暖自知,悲欢异趣,固有不同矣。
“乘肩小女”,旧有二说。
《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云:“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
”系指歌舞艺人。
黄庭坚《山谷内集》卷六《陈留市隐》诗序云:陈留市上有刀镊工,惟一女年七岁,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
诗有“乘肩娇小女”之句。
白石此处当用后一事,借以抒写穷中觅欢。
苦中作乐之意,而笔锋也关顾到灯节舞队中的“乘肩小女”。
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有“乘肩争看小腰身”之句,与《武林旧事》所记的“乘肩小女”舞队,同叙南宋临安灯节风光。
此句中以“随”字暗射“呵殿”,这与晋代阮咸,当七月七日循俗晒衣,同族富家皆纱罗锦绮,阮咸独以竹竿挂大布犊鼻裈,云“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同一机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惟解嘲,亦含激愤。
下片写身世悲感。
先承上片写元宵灯市的繁华,以“花满市”三字总括。
接着以“月侵衣”三字补述花好月圆的良辰,并带出“老来悲”的哀叹。
“少年”句则是哀情乃是冷笔。
以乐景写哀,则倍增其哀,以冷笔处理热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
细细涵泳,这几句确实是动人的。
这里所悲的“情事”没有点明,可能是壮志未酬的惆怅,也可能是婚姻爱情上的遗憾。
结尾二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表现了词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缓缓而归,顿生孤寒寂寥之感。
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体化查明具体地点;两个结句,也是与起首二句前后呼应的。
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冷清。
这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实有一种相同的说不出的痛。
两相对照,视柳永的“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迎新春》),又是何种不同的心情。
不过,相比于李清照词的凄凉、冷寂,柳永词的欢欣鼓舞,白石词更能化实为虚,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此词题作“正月十一日观灯”,乃写灯节前的预赏。
但此词的主旨不在于描绘灯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叙写节日的愉悦心情,而在于抒写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难觅的相思之情。
庆元三年(1197年)正月,当时词人已四十三岁,移家临安,依附于张鉴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