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合集下载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发表时间:2013-03-07T13:27:00.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阮庆大阮鹏夏文余伟[导读] 为了更好的认识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收集2006年—2011年5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分析及治疗预后等问题。

阮庆大阮鹏夏文余伟(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438400)【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182-01【摘要】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是子宫罕见的肿瘤,仅占所有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2%,当肿瘤局限于子宫时,临床极易误诊为子宫平滑肌瘤,在病理形态上该病也易与其他肿瘤相混淆,影响临床治疗及预后。

为了更好的认识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收集2006年—2011年5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分析及治疗预后等问题。

【关键词】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免疫组化病理诊断1 材料与方法本组5例为2006年4月—2011年12月;患者发病年龄38—49岁,平均43岁,3例不规则阴道出血,2例下腹坠痛不适2月,查体子宫均增大,B超显示子宫内低中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或腺肌病。

方法: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块,HE染色,镜检,部分病例辅以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2 结果2.1 病理检查巨检肉眼5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局限于子宫体,肿瘤直径为3m—9mm,肿瘤为结节状,切面灰白淡黄色,光滑,质嫩似鱼肉样,边界不清,无肌瘤的漩涡状结构,一例为子宫电切手术切除,肿瘤大体为灰黄色,碎组织一堆4cm×3cm×2cm,切面实性,有出血暗红色区,质中等。

2.2镜下所见: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肿瘤细胞似增生期或增生晚期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圆形,卵圆形和短梭形,轻度异型,胞质少,核呈卵圆形或梭形,核分裂像少见,肿瘤内见丰富的螺旋小动脉增生,部分瘤细胞围绕在其周围呈漩涡状分布,部分区域有数量不等的瘤细胞排列呈上皮样或条索状结构,类似卵巢的性索样肿瘤分化。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一、子宫肉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子宫肉瘤是一类恶性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病理学类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子宫平滑肌肉瘤(uterine leiomyosarcoma,uLMS)uLMS是呈现平滑肌分化的子宫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占子宫肉瘤的40%~50%,占所有子宫体恶性肿瘤的1%~2%。

病理组织学类型包括梭形细胞型(普通型)、上皮样型和黏液型,其中梭形细胞型(普通型)uLMS最为常见,肿瘤细胞为梭形,呈束状排列,细胞核多形,具有异形,核分裂象通常≥4个/mm2,相当于≥10个/10 HPF(HPF指0.55 mm直径的高倍镜视野),出现肿瘤细胞坏死对于诊断梭形细胞型uLMS具有特征性意义。

当肿瘤细胞主要(>50%)由圆形、多角形细胞组成时,且细胞核具有中-重度异型,核分裂象≥1.6个/mm2,相当于≥4个/10 HPF,则诊断为上皮样型uLMS。

黏液型uLMS最为少见,肿瘤具有丰富的黏液间质,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但细胞较稀疏,核分裂象≥0.4个/mm2,相当于≥1个/10 HPF,肿瘤向周围肌壁浸润性生长。

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sarcoma,ESS)(1)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LGESS发病率不足整个子宫恶性肿瘤的1%,是第二常见的子宫间叶源性恶性肿瘤,仅次于uLMS。

肿瘤由类似于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有时可见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漩涡状生长。

肿瘤舌状浸润肌层,或者出现淋巴管血管侵犯是诊断LGESS的病理学依据。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CD10弥漫强阳性表达。

肉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肉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肉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肉瘤概述肉瘤(sarcoma)为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这些肿瘤表现出向某种间叶组织分化的特点,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肌肉、血管、淋巴管、骨和软骨组织等。

这里讲的肉瘤指的是西医上的肉瘤,与中医上所说的肉瘤不同,中医上的肉瘤相当于西医中的脂肪瘤,应注意两者的不同。

肉瘤发生于人体多个部位,可表现为肿块、疼痛等症状,其作为恶性肿瘤对人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英文名称:sarcom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肿块、疼痛、发热、骨折、消瘦。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其可能跟化学、物理、生物、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B超、CT、MRI、RET-CT、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如发现身体有肿块发生,应及时就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肉瘤的发病特点三、肉瘤的病因病因总述:同其他肿瘤一样,肉瘤的病因也不明,其可能跟化学、物理、生物、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基本病因:1、相关致病因素(1)化学因素:化学致癌物种类繁多,目前认为对人类总的癌症风险而言,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是香烟中的多种致癌物质。

除香烟外其他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是燃料和有机合成物、某些食品成分等。

此外,人体本身的某些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及反复组织损伤等,也可以产生致癌的化学物质氧自由基。

(2)物理因素:目前为止已经肯定的物理致癌因素主要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和一些矿物纤维(如石棉纤维)。

(3)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4)遗传易感因素:目前认为,绝大多数肿瘤由环境因素引起。

而对于暴露在同样环境中的人,有的人发生肿瘤,有的人不发生,其中可能是个人遗传特征中的肿瘤易感性在起作用。

2、发病机制(1)机体内易感细胞在内外因素的长期协同作用下,可引起遗传物质改变,导致基因水平突变和功能调控异常,从而促使细胞异常增殖发生转化而形成新生物。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60%~90%发生有症状的VVC。

又由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糖代谢异常,使具有免疫活性的白细胞功能异常。

本组妊娠妇女VVC发生率60.1%,高于文献报道的18.71%[2];文献报道[2,3],BV约占外阴、阴道感染的40%~50%,妊娠妇女发生率在14%左右,妊娠期BV与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低体重和产期发热密切相关,同时BV还是产科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4]。

本组BV发生率26.8%,高于文献报道的14%。

这都与偏远地区妇女文化水平低、不良的卫生习惯、求医行为不规范有关。

表现在孕妇未能很好的接受妊娠合并糖尿病治疗,而且当孕妇发生外阴瘙痒、白带异味等症状时,自行应用妇科洗剂、局部放置消炎药,症状好转即停用,用药不规范,常导致疾病复发、病程迁延。

对孕妇开展妊娠合并糖尿病教育及生殖健康教育是降低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生殖道炎症发生率的重要渠道。

滴虫性阴道炎、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淋病、尖锐湿疣等是常见的公共卫生性传播疾病,严重损害着人类生殖健康。

有资料显示[5,6],新生女婴可在分娩时自母体产道中获得滴虫感染,常潜伏至青春期才出现症状,滴虫阳性者产褥病率较阴性者高2倍;CT在孕妇宫颈感染率为3%~25%,平均5%~7%,UU在孕妇生殖道感染率高达80%。

这些感染有流行性高、无症状携带和反复迁延为特点,可导致流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感染等并发症,影响围生期母婴健康。

本组资料显示,衣原体、支原体、淋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性传播疾病患病率高达30.9%,且I组高于Ⅱ组,说明年轻孕妇性传播发生率高,可能与这个年龄段妇女性活跃有关。

早期诊断、治疗妊娠公共卫生性传播疾病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本组84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生殖道感染中,二种病原体混合感染46例(54.8%),三种病原体混合感染21例(25. 0%),可见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

一种病原体感染可能就是另一种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早期筛查病原菌,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疾病的转归。

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诊治指南

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诊治指南
关性评估内膜息肉的良恶性质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
指南内容:诊断
• 影像学诊断--生理盐水子宫腔声学造影(saline infusion sonography,SIS)
1.以宫腔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生理盐水子宫腔声学造影诊断内膜息肉的敏 感度为58%~100%、特异度为35%~100%,阳性预测值为70%~100%,阴性预 测值为83%~100%
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 宫腔内病变(intrauterine pathology) 内膜息肉与恶变(endometrial polyp and malignancy) 内膜息肉的诊断(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polyps) 内膜息肉的治疗(management of endometrial polyps) 宫腔内手术(intrauterine surgery) 宫腔内病变与不孕(intrauterine pathology and infertility)
2. II级研究证据显示,生理盐水子宫腔声学造影与诊断性宫腔镜在诊断内膜息肉 上的效力相同
3. 优势在于可以同时评估宫腔和子宫、盆腔的结构异常,同时还可以评估不孕患 者的输卵管状况; 诊断的缺点是不能作为内膜病变的最终诊断,学习曲线长,检查过程中会有漏 液和疼痛等不适
指南内容:诊断
• 非直视下诊刮和活检
诊断效率(B级)。 • 非直视下诊刮或活检不适合用于内膜息肉的诊断(B级)。
对内膜息肉的诊断效力较低,虽然诊断的特异度和阳性预 测值均为100%,但较低的敏感度(8%~46%)和阴性预测 值(7%~58%)使其不适合作为诊断方法。
导致息肉的破碎,增加病理诊断的难度
指南内容:诊断
• 宫腔镜下的活检: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为少见的子宫恶性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在所有子宫肿瘤中占比不足1%。

依据分化程度,ESS分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GESS)和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目前,国内外指南对HGESS的诊疗关注相对较少,诊治方案未臻一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不多,诊治策略尚缺乏一致性共识。

1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美国的数据表明子宫肉瘤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8%,ESS约占子宫肉瘤的20%,发病率为子宫平滑肌肉瘤的1/3,平均发病年龄约50岁,其中HGESS发病率相对较低,尚无具体发病率统计。

2临床表现HGESS的发病年龄为28~67岁(平均为50岁),可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子宫增大及盆腔肿块等,多数病变位于子宫,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腺肌病等相似,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肿物较大时可有压迫症状。

约83%的患者诊断时已达〜期[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0HGESS缺乏典型的超声影像特征,尤其是肌壁间肿物或较小的病灶,超声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低,误诊和漏诊率高。

推荐意见:HGESS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难度较高,超声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低,CT和MR1提示混杂密度、〃通道征二坏死、出血、与血管关系密切时需警惕包括HGESS在内的肉瘤类病变(推荐级别:2B类I4病理学及分子分型4.1 病理学和免疫组化HGESS是一种具有形态学、免疫组化和遗传多样性的子宫肉瘤,组织病理学是最终诊断的金标准。

4.2 分子诊断HGESS包括具有YWHAE-NUTM2融合、ZC3H7B-BCOR融合、BCORITD的肿瘤,以及1GESS相关融合的组织学转化肿瘤。

推荐意见:病理诊断是HGESS诊断的金标准:CydinD1强阳性、ER和PR阴性、CDIo局灶阳性或阴性表达、Pan-TRK阳性支持HGESS诊断;基因检测融合基因表达可能是诊断HGESS的决定性手段(推荐级别:2A类A5鉴别诊断5.1 1GESS5.2 未分化或低分化子宫内膜癌5.3 上皮样子宫平滑肌肉瘤5.4 黏液样平滑肌肉瘤5.5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5.6 NTRK融合阳性的子宫肉瘤5.7 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瘤5.8 高级别腺肉瘤(HGAS)推荐意见:HGESS需与1GESS.子宫内膜未分化或低分化癌、上皮样子宫平滑肌肉瘤、黏液性平滑肌肉瘤、IMT、NUS.PEComa.HGAS等相鉴别,鉴别手段应结合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诊断而综合鉴别(推荐级别:2A类)6临床病理分期本共识推荐HGESS临床病理分期沿用2009年FIGO修订的分期标准。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护理PPT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护理PPT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为4个分期:I、II 、III、IV,分期依据包括肿瘤大小、 深度侵犯、淋巴结转移等。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的首选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可 能需要行子宫切除、附件切除 、盆腔清扫等。
放疗和化疗是术后辅助治疗手 段,目的是杀灭残留癌细胞、 减少复发率。
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新进展,通过干扰 癌细胞的生长和传导信号来进行治疗。
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
术后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伤口 护理、疼痛管理等,确保患者的身 体状态稳定。 需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其 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提高其治疗 依从性。
护理管理
定期复查和随访,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间质 肉瘤护理PPT
目录 病情介绍 诊断和分期 治疗方案 护理管理 并发症与预后 饮食建议 康复建议 总结
病情介绍
病情介绍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 性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组织 。 其主要特点是恶性程度高、生长快 、易转移,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 胁。
诊断和分期
诊断和分期
通过组织活检来明确诊断,包括切片镜 下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
康复建议
康复建议
康复阶段主要注重患者的身体康复 和心理康复。 患者可以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如散 步、瑜伽等,促进身体恢复。
康复建议
心理康复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 加支持组织等方式实现。
总结
总结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恶性 肿瘤,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 术后护理和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
并发症与预后
并发症与预后
子宫内膜间级有关,早期 发现、及时治疗的患者预后相 对较好。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例报告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例报告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例报告【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8-0083-0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颇为罕见,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收集到的3例报道如下。

1 临床病理资料例1:44岁。

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月余入院。

体检:子宫增大,孕50+天大小。

B超示:子宫前壁肌瘤,内膜息肉。

病理检查:巨检肿瘤位于宫底部,呈息肉状突入宫腔,7.0cm×3.0cm×2.5cm大小,基底较宽,浸入肌层。

切面:灰白、灰红、鱼肉状,有局灶性出血。

子宫前壁肌层见一肌瘤,直径为2.0cm。

镜检:内膜问质细胞高度增生,内膜腺体稀疏不一,肿瘤区域无腺体,瘤细胞均匀致密弥漫性生长,极性紊乱。

细胞呈纺锤状,圆形或卵圆形,胞浆少而淡染,境界不清,部分细胞胞浆呈空泡状、细胞核呈梭形、圆形,核染色深或淡染,呈空泡状,核分裂象易见,大于20个/10HPF,可见顿挫核、蝌蚪样核等畸形核;瘤细胞侵入子宫平滑肌肌问隙,呈条索状、片状。

子宫壁间淋巴管内百丁见瘤细胞巢团。

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网状纤维分布在单个瘤细胞问呈网眼状排列。

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Keratin(-),Desmin(-),CEA(-),Actin(-)。

病理诊断:子宫底部息肉状内膜间质细胞肉瘤(核分裂象>20个/10HPF),侵及肌层及淋巴管;子宫前壁平滑肌肌瘤。

随访:术后予以生物治疗和化疗,随访2年4个月,盆腔、腹腔广泛转移死亡。

例2:54岁。

有恶臭的阴道分泌物。

B超:子宫平滑肌肌瘤。

病理检查:巨检宫腔内见息肉样肿物。

切面:肿物源于宫底,6.0cm×5.0cm×3.5cm大小,灰黄色,质软,侵及肌层。

镜下: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和多角多样形,核分裂象大于10个/l0HPF,浸润性生长,波及深肌层。

病理诊断: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低分化型)。

随访:术后30天予以联合化疗,100天后死亡。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
络的作用 。
超短波是高频 电流 , 容抗很小 , 电力线 比较均匀 , 容易通过 组织 , 因此 , 其对面神经管 里的面神 经和周 围组织 的血液循环 有很好 的改善作用 , 可加强组织 的代谢 ,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加 快炎症渗 出物吸收 , 减少或消除面部水肿 , 减轻面肌痉挛 , 利于 肌 肉功能 的恢复 , 起到消炎、 消肿的作用。 针灸与超短 波结合治 疗面神经炎 , 以起到互补不足 的作用 , 相协同 , 可 互 从而获得满
阳脉络 , 以致精气阻滞 , 经筋失养 , 筋肌纵缓 不收而发病。治疗 以手足 阳明经为 主 , 手足少 阳经为辅 , 采取局部 近取与循 经远
取 相结合 的方法进行 治疗 , 取翳 风疏散风邪 , 阳白、 四白、 地仓 等 推动 面部经气 . 、 夕关 合谷 、 太冲、 内庭为循经远取法 , 外关疏
2 讨论 ຫໍສະໝຸດ 子宫 内膜间质 肉瘤是子宫 肉瘤的一种病理类型 , 来源 于子 宫 内膜 间质细胞 , 其症 状无特殊性 , 发病率较低恶 性程度较 是
高 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 , 放疗及
子宫内膜 间质 肉瘤来 源于子 宫内膜 间质 细胞 , 确切病因不 明, 研究认为与 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和外源性雌激素长期刺 激有关 , 好发于绝经前后 妇女 。此 患者较年轻 , 早期症 状不明 显, 且症状无特殊性 , 最常见 的症状 是 阴道不 规则流血 、 流液 , 其次为腹部包块 、 腹痛 、 阴道分泌物增 多 , 肿瘤较大者则出现压 迫症状。依恶性程 度分 为低 度恶性与高度 恶性 两种 , 低度恶性 肿瘤呈单个或多个 息肉状团块 , 浸润子宫肌层呈结节状或弥散 性增长 , 与子宫界限不清 , 大多进 展缓 慢 ; 高度恶性肿瘤大体与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中文名:xx内膜间质肉瘤xx:别名:子宫淋巴管内间质异位症;子宫内膜间质异位症;子宫淋巴管内间质肌病;uterinestromalendometriosis;uterinestromatosis概述:(endolymphaticstromalendometriosis)1946年Henderson提出了子宫内膜间质异位症(stromalendometriosis),还有学者将此病命名为淋巴管内间质肌病(endolymphaticstromalmyosis)等较为混乱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应用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的概念既能说明肿瘤的起源,又能表明肿瘤的性质还避免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瘤相混淆。

流行病学: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大多数发生在绝经后,好发年龄在55岁左右(30~75岁),一半以上为绝经后妇女。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发病年龄较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年轻,约40~50岁,多为绝经前妇女。

但在生育年龄和儿童都可发生,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2%。

病因起源于子宫颈内膜的间质细胞。

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多数来自子宫内膜间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只是沿扩张的淋巴管或血管生长,其仍起源于内膜的间发病机制1.低度恶性xx内膜间质肉瘤(1)大体形态:①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2种大体形态:A.肿瘤形成息肉状或结节,自宫内膜突向宫腔或突至宫颈口外,肿瘤体积比一般息肉大蒂宽,质软脆,表面光滑或破溃而继发感染B.肿瘤似平滑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常浸润子宫肌层,呈结节状或弥漫性生长,与子宫肌层之间界限不清。

②肿瘤切面质地柔软、均匀,似生鱼肉状,组织水肿,伴出血、坏死时,则可见暗红、棕褐或灰黄色区域;亦可见囊性变区。

但出血坏死不如高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多见。

③宫旁组织或子宫外盆腔内可见似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质如橡皮鶒,富有弹性,此为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常见的特征(2)镜下特征(图1):①瘤细胞像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大小一致,卵圆形或小梭形。

FIGO子宫肉瘤诊治指南解读(全文)

FIGO子宫肉瘤诊治指南解读(全文)

FIGO子宫肉瘤诊治指南解读(全文)子宫肉瘤约占所有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子宫体恶性肿瘤的3%~7%。

因其罕见和组织病理学的多样性,目前仍缺乏最佳治疗方案和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共识。

子宫肉瘤的亚型有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和子宫腺肉瘤。

目前,癌肉瘤被认为是去分化的子宫内膜癌或者转化型子宫内膜癌。

因为癌肉瘤较常见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更具侵袭性,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仍将癌肉瘤和子宫肉瘤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FIGO 2018癌症报告》——子宫肉瘤诊治指南也纳入了癌肉瘤内容。

肿瘤分期是子宫肉瘤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长期使用他莫昔芬可使子宫肉瘤的发病风险增加3倍。

有因其他部位肿瘤的放射治疗引起继发肉瘤的病例报道。

无论是超声检查还是PET扫描,在术前都难以分辨平滑肌瘤的良恶性。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肿瘤的部位和定性有帮助,但结果尚待证实。

癌肉瘤和腺肉瘤发病年龄明显大于其他肉瘤患者。

1 分期2009年起开始实施子宫肉瘤新的FIGO分期(见表1)。

而癌肉瘤的分期仍沿用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

2 平滑肌肉瘤2.1 临床特征平滑肌肉瘤是最常见的子宫肉瘤类型。

大约每800例子宫平滑肌瘤中发生1例平滑肌肉瘤,发病年龄常大于40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流血(56%)、盆腔包块(54%)和(或)盆腔疼痛(22%)。

其症状、体征与极为常见的平滑肌瘤相近,因此术前鉴别诊断困难。

尽管平滑肌肉瘤患者罕有表现为肿瘤快速增长,但在未用激素替代治疗的绝经后妇女出现了子宫肌瘤增大,应该考虑到恶性的可能。

2.2 病理特征大体标本多为单发的肿块,或者当与平滑肌瘤有关联时,常为其中最大的肿块。

典型的平滑肌肉瘤体积大,平均直径10cm (仅有25%直径<5cm)。

肿瘤切面质软、膨出、鱼肉状,常见坏死灶、易出血,缺乏平滑肌瘤明显的漩涡状结构。

病理学诊断平滑肌肉瘤通常较为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临床恶性的子宫平滑肌瘤都表现为明显的细胞富集、严重的核异型、活跃的有丝分裂象(通常>15/10HPF)(图1)。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平滑肌分化1例报告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平滑肌分化1例报告

宫颈 口啪 。肉眼形态 肿瘤 呈息 肉样 . 宽底 , 填 塞官腔 , 常 这些 特点 与子宫 内膜 问质 肉瘤很相 似 。组 织学 形态 : 瘤有大 小 肿
色 ×4 0 0
较平行 的排列 。 2 2 2 子 宫臃 肉瘤 .. 这是 一 种少 见的 肿瘤 , O 发 生 在绝 3 经前 。常见症 状为 田道 流血及腹 痛 , 1 2患者 肿 瘤可 突 出 约 /
较为 少 见 ,9 9 首先 பைடு நூலகம் D r.和 T c e 叙 述 。发 病年 龄 10 年 oa ohr
精肌 瘸 , 双侧附 件正 常。于 1 9 9 9年 1月 1 0日在 硬膜 外麻醉
下行 子宫及双 侧附 件切 除术 。 1 2 扁理 现察 . 1 2 1 阿晕观察 .. 带双侧附件的全切子宫一个 ,c 9 m×6m× c 5m 大 . c 子宫颈 I度糜烂 , 子宫后壁 有一个 突向官腔的灰 白结 节 ,c 3m×2 ,m×2m 大 , c S c 其切面灰 白质 软, 与子 宫肌壁界 限 不清. 无明显 包膜 。双侧 附件外 观正 常 , 卵巢 2m×Im× 左 c c O 5m 大 , .c 左输卵管直径 7m×0 5 m, c . c 右卵巢 2 5 ×2m× .∞ c O 5m 大 , .c 右输 卵管直径 6 5 ×0 5m, .锄 . c 切面未发现异常。
大体观 察发 现 , 宫平精 肌瘤 有包膜 , 子 与周 国 界线清 楚 , 面 切 呈编织 杖结 构 而子 宫内膜 闷质 肉瘤往 往与 子宫 肌层分 界不
清 , 官腔 内呈 息 肉样 生长或 浸润肌壁 , 在 井常伴 出血坏死 。 镜
检; 子宫平 滑肌瘤 细胞呈 梭形 . 细胞核 两端 钝 圆胞浆较 红 , 呈 漩涡或编织 状排列 而子宫 内膜 问质 肉瘤细胞 较小 , 比较 一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子宫肉瘤约占所有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占子宫体恶性肿瘤的3%~7%。

其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莫昔芬可使子宫肉瘤的发病风险增加3倍,盆腔接受放射治疗者远期可能继发子宫肉瘤。

组织病理分类1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子宫肉瘤的63%。

uLMS被认为是一种真性肉瘤。

病理特征表现为平滑肌分化的细胞呈多形性、核异型性明显,有丝分裂象常大于15个/10个高倍镜视野。

其中上皮样平滑肌肉瘤和黏液样平滑肌肉瘤是2个罕见变种,病理学特征与普通梭形细胞平滑肌肉瘤难以区分,但核异型轻微且有丝分裂象少见(<3个/10HPF)。

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较为少见,大约占子宫肉瘤的7%~21%,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0.2%~0.5%。

该肿瘤是指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包括以下2种类型。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发病仅次于子宫平滑肌肉瘤,其瘤细胞形态由分化较好的小细胞构成,类似于增生期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通常有丝分裂象少见(<5个/10HPF),但常伴有脉管浸润,肿瘤细胞坏死罕见。

免疫组化多显示雌/孕激素受体(ER/PR)阳性。

分子病理学可见JAZF1SUZ12基因融合现象。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瘤细胞形态由高级别的圆形细胞构成,常常伴有坏死且有丝分裂活跃(>10个/10HPF)HGESS中可含有LGESS的成分。

YWHAE-FAM22A/B基因重排是其典型特征。

3未分化子宫肉瘤(UUS)瘤细胞显示高度的多形性及核异形、有丝分裂活跃、子宫肌层严重受侵并伴坏死,形态上缺乏平滑肌或子宫内膜间质分化,更像癌肉瘤中的间叶成分。

4其他罕见的类型包括腺肉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及横纹肌肉瘤等。

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修订的分期标准。

诊断1详细采集病史如绝经前后异常阴道流血、子宫肿物快速增大及疼痛、异常阴道排液等。

2 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3 影像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胸、腹、盆腔的CT或MRI检查很重要,必要时PET-CT 检查。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医技杂志 2009年 4月第 l6卷第 4期 Jouma1 of Practica1 Medical Techni口ues。ADril 2009,VD1.16。No.4
子宫内膜 问质 肉瘤
山 西 医科 大 学(030001) 王海 萍
山 西 省肿 瘤 医院
郑曙 民
子宫内膜间质 肉瘤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 ESS)是 子宫肉瘤的一种 ,来 自子宫 内膜 间质 细胞 的恶性肿瘤。临床 较为少见 ,无特异的临床表现 ,术前诊断率低 ,确诊 依赖于病 理诊断。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子宫 内膜 间质肿瘤 (ESTs)组织学分型分为 :①子宫 内膜 问质结节 (ESN);②低度 恶性子宫 内膜 间质 肉瘤 (LGESS);③未 分化子宫 内膜 肉瘤 (UES),相 当于传 统分 型中 的高 度恶性 子宫 内膜 间质 肉瘤 (HGESS);④ 子宫 内膜间质 平滑肌 混合瘤 (MESSMT)。其 中 ESN和 MESSMT为 良性 病变 ,本文主要就 LGESS和 UES进 行 综述 。 1 临 床 特 征 1.1 发病情况 :ESS于 1909年首 次被报道 。据文献记 载 ESS 占子 宫 恶 性 肿 瘤 的 0.28% 0 84% , 占 子宫 肉 瘤 的 7%~15% 而国内报道 ESS占子宫 肉瘤 的比例明显较 旧外 岛 ,北京 协和 医 院 为 47.3%[I ;中 山 大学 肿 瘤 医 院 为 43.3%1 ;上海 医科 大 学 肿瘤医院为 26% ̄3J。ESS多发于绝经前后妇女 ,l0~95岁均可 发病 ,平均发病年龄 43.8岁…,年轻女性少 见 .20岁 以下仅 有 3例报道。近年来有增多和年轻 化趋势 .. 1.2 临床表现 :ESS常 见症状有 不规则阴道流 血 、绝经后 道 流血 、腹 痛 、腹 部 包 块 及 压 迫 症 状 等 。还 有 以盆 腔 、下 腔 静 脉 、心房内等处 的瘤栓以及由瘤栓栓塞而引起的症状…。晚期 患者出现恶液质。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息肉或菜花样赘生物 。 子 宫增 大 。 1.3 分 期 : 目前 子 宫 肉 瘤 的 临 床 分 期 采 用 罔 际 抗 癌 协 会 (UICC)的分期 。 I期 :肿瘤局 限于宫体 ;Ⅱ期 :肿瘤浸润 至宫 颈 ;llI期 :肿瘤超 出子宫范 围,侵犯盆腔其他脏器及组织 ,但仍 局限于盆腔 ;IV期 :肿瘤超 出盆腔范围 ,侵 犯上腹腔或 已有远 处 转移 。 2 病 理 特 征 2.1 大体 检查 :ESS大 多发 生 于 宫体 ,瘤 体 多为 单 个 ,体 积 较 大 ,呈结节性或弥漫性分布 ,无包膜 ,界限不清 ,可呈蕈状 或息 肉状突 向官腔 ,组织软脆。切面呈灰色或淡黄色 ,鱼肉状 。肿瘤 内血管丰富 ,有 出血 、坏死和囊性变。子宫肌层血管内可有蚯 蚓 样瘤 栓 。 2.2 镜下检查 :瘤细胞形似增 殖期子宫 内膜 问质细胞 ,有不 同程度的核分裂及异 型性 。LGESS瘤细胞大小一致 ,核染色 质微细,核仁不显著 ,异型性小 ,核分裂<10 HPFs,一般 ≤3/10 HPFs;而 UES瘤细胞大小不等 ,核染色质粗 而凝 聚,核仁较 明 显 ,异型性大 ,核分裂 ≥10/10 HPFs,包括不典型核分裂 ,可见 多核或巨核 。LGESS瘤组织 内可有玻璃样变性 及泡 沫细胞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附分析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附分析
者 ,即 可诊 断为 子 宫 内膜 间 质 肉瘤 。 2 4 治疗 . 手 术 切 除 仍 是 子 宫 内膜 间质 肉瘤 的 主 要 治 疗 方
峡部右后侧壁 ,未见 明显 浸润 ,肿瘤底 部组织 软 ,全部 组
织 送 病 检 。 术 后 病 理 报 告 示 ( 理 号 :2 0 25 :子 宫 内 病 09 1 ) 膜 间 质 肉瘤 。术 后 辅 以化 疗 、放 疗 。
( 收稿 日 :2 1 .2 1 ) 期 0 O o. 2
抗炎治疗过程 中应慎之 又慎 ,以免 延误重 症疾病 的诊 断和
水 肿 略 大 于 正 常 ,腹 腔 内 淡 红 色 积 液 约 20 l 0 m ,探 查 大 网
术范围 ,避免二次手术 。
23 病理 . 子宫 内膜 间质 肉瘤 是 一 种 纯 型 、同 源 的 间 质 肉
膜 、肠 系膜 、腹 主动 脉旁及 髂血 管旁未触 及肿 大的淋 巴结
和明显的转 移结节 。组 织快 速冰冻切 片报 告 :未见 明显典 型核分裂相细胞 ,但 核深染 ,不能除外 恶性 肿瘤 ,故 给予
患者 ,女 ,4 3岁 ,孕 2产 1 ,住 院 号 :20 10 因发 093 , 现 盆 腔包 块 一 月 ,下 腹 隐 痛 半 月 于 20 0 9年 1 2月 0 日人 院 。 7 患者 既往 月 经 规 律 ,经 量 正 常 ,20 0 9年 1 月 当地 B超 发 现 1 盆腔 包 块 ,经 抗 炎 治 疗 二 周 后 复 查 B超 :盆 腔 包 块 未 见 缩
后 不 规 则 阴 道 出血 患 者 ,应 考 虑 本 病 。 因此 术 中仔 细 观 察
6m 7m 1 m 2 m低 回声 ,界 尚清 ,内部 回声 强 弱不 均 匀。 于1 2月 0 8日在持 硬麻下 行剖 腹探查术 ,术 中见子宫 增大 如孕 2月大小 ,质软 ,于 子宫右侧 及子宫 直肠 窝 内可 见分 叶状质软似髓质 样肿块 ,约 50克 ,极 易破 碎 ,其基底 部 0

202X年子宫肉瘤诊疗指南

202X年子宫肉瘤诊疗指南
• 肿瘤切面质地柔软,似生鱼肉状,伴出血、坏死时, 则可见暗红、棕褐或灰黄色区域。
• 宫旁组织或子宫外盆腔内可见似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 质如橡皮(xiàngpí),富有弹性,此为低度恶性内膜间质 肉瘤常见的特征。
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ròuliú)(低度恶性)镜下
• 可见瘤细胞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可发生盆腹腔脏器转移, 常侵犯大网膜、腹膜、肠管表面、直肠和膀胱,类 似于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 淋巴结转移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和高度恶性子宫 内膜间质肉瘤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六页。
临床(lín chuánɡ)分期(UICC-AJCCS)
• 多按国际抗癌协会的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 • 由于(yóuyú)该分期未将肿瘤侵肌深度、淋巴结受侵、血
• 核分裂像≤5-10/10HPFs • 肿瘤内血管较多,肿瘤沿扩张的血管淋巴管生长,
呈舌状浸润周围平滑肌组织 • 部分肿瘤含Call-Exner小体样结构,部分肿瘤含
上皮样分化(fēnhuà)区 •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可阳性
• DNA倍体多为二倍体。
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ròuliú)(高度恶性)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放射治疗
• 放疗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子宫混合性中 胚叶肉瘤的疗效比平滑肌肉瘤为好。
• 一般认为术后辅助放疗,有助于预防盆腔 复发,提高5年生存率。
• 多采用盆腔外照射(两野,56GY)和阴道 后装(20GY)。
• 对于复发或转移的晚期患者(huànzhě),可行姑 息性放疗。
长生存期,个别(gèbié)患者可长期生存。 • 子宫肉瘤经治疗后复发,主张尽可能再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概述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一种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子宫肉瘤的30%~40%。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雌、孕激素作用的失调有关。

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增多和阴道排液、贫血、下腹痛等。

英文名称: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泌尿生殖系统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发病部位:子宫常见症状: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增多和阴道排液、贫血、下腹痛等主要病因: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雌、孕激素作用的失调有关检查项目:免疫组化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重要提醒: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若未及时治疗,可浸润子宫的邻近器官或转移到肺、肝、脑等远处器官,危及患者生命。

建议患者尽早接受治疗。

临床分类:1、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大体见肿瘤呈息肉状或结节状,突向宫腔或侵及肌层,但边界欠清。

镜下见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侵入肌层肌束间,细胞形态大小一致,无明显的不典型和多形性,核分裂象一般<10/10HPF,无坏死或坏死不明显。

有向宫旁组织转移倾向,较少发生淋巴及肺转移。

复发迟,平均在初始治疗后5年复发2、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大体见宫壁有多发性息肉状赘生物,侵入宫腔。

镜下见肿瘤细胞缺乏均匀一致,具有渗透样浸润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大,核异型明显,核分裂象通常>10个/10HPF。

易子宫外转移,预后差。

3、未分化子宫肉瘤大体见侵入宫腔内息肉状肿块,伴有出血坏死。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细胞大小不一致,核异型明显,核分裂活跃,多伴脉管侵犯。

恶性度高,预后差。

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病特点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子宫肉瘤的一种,近年有研究发现,子宫肉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雌、孕激素作用的失调有关。

基本病因:本病起源于子宫颈内膜的间质细胞。

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多数来自子宫内膜间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只是沿扩张的淋巴管或血管生长,本质仍起源于内膜的间质细胞。

危险因素:家族中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子宫肉瘤的一种,近年有研究发现,子宫肉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雌、孕激素作用的失调有关。

典型症状:1、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下列表现:(1)阴道不规则流血:最常见,量多少不等。

(2)腹痛:肉瘤生长快,子宫迅速增大或瘤内出血、坏死、子宫肌壁破裂引起急性腹痛。

(3)腹部肿块:病人常主诉下腹部肿块迅速增大。

(4)压迫症状及其他:可有膀胱或直肠受压出现尿频、尿急、尿潴留、大便困难等症状。

2、晚期病人全身消瘦、贫血、低热或出现肺、脑转移相应症状。

如肿物破溃合并感染,可有极臭的阴道分泌物。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1、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宫旁血管内瘤栓及肺转移尤为多见,其次为局部浸润和淋巴转移。

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局部侵袭性强,常有肌层浸润及破坏性生长。

五、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检查预计检查:患者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治疗。

就医后,医生首先会通过盆腔检查,来了解患者子宫的情况;之后可能建议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来帮助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盆腔检查子宫有不同程度增大,当肿瘤发展时,可见宫颈口息肉样或菜花样脱出物。

实验室检查:当诊断困难时,尤其是与其它类型的子宫肉瘤相鉴别时,还可借助免疫组化分析来协助诊断。

免疫组化显示为 Vimentin、CD10、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h-caldosmon 阴性,性索成分-inhibin,CK,CD99阳性。

免疫组化检查是指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来对组织内的抗体进行定量、定性等研究,可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

影像学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对于诊断 ESS 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内的血管密集、扩张,因此,彩超显示病变内血流异常丰富。

2、磁共振成像(MRI)近年来,关于 ESS 的 MRI 研究进展迅速,ESS 典型的MRI 表现不仅可以增加确诊率,还能通过MRI 的影像学优势对患者进行更准确的分期。

ESS 可表现为浸润性子宫内膜肿物,伴有广泛子宫肌层浸润。

肿瘤多以实性、囊实性为主,可伴有囊性改变。

3、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可发现早期肿瘤,区分肿瘤的性质,并对肿瘤恶性程度进行分级,检查准确率优于 MRI、彩色多普勒超声,尤其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有报道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0%和98%,认为 PET 可能是术前诊断子宫肉瘤最有用的方法。

但由于 PET 检查费用昂贵,主要用科学研究,临床应用尚未普及。

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来自内膜的间质细胞,因缺少纤维结缔组织瘤体质软而嫩,一般为淡黄色,发生出血、坏死后常变为灰红色。

血管丰富的间质肉瘤除内膜间质的改变外,还具有丰富的螺旋动脉样的小血管,呈血管瘤样改变。

1、诊断性刮宫术前诊断性刮宫对于诊断 ESS 有一定的意义。

有文献报道,ESS 患者术前诊刮的阳性率约为80%。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 ESS 息肉样病变基底部较宽,术前诊刮有一定局限性,宫腔镜下活检的意义更大。

2、宫腔镜下活检宫腔镜也是诊断 ESS 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更加直观和全面地观察子宫内膜情况。

但有研究提出宫腔镜的安全性有待确认,因宫腔镜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到盆、腹腔。

诊断诊断原则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根据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腹部肿块等,部分患者可有膀胱或直肠受压出现尿频、尿急、尿潴留、大便困难等症状;结合相关的免疫组化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活检、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子宫平滑肌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等疾病。

其他检查:暂无资料。

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诊断原则: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根据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腹部肿块等,部分患者可有膀胱或直肠受压出现尿频、尿急、尿潴留、大便困难等症状;结合相关的免疫组化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活检、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子宫平滑肌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等疾病。

诊断依据:暂无资料。

鉴别诊断:1、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有较多厚壁血管形成的裂隙,瘤细胞与邻近子宫肌壁平滑肌细胞有不规则延伸、移行,但无浸润性生长,无坏死,免疫组化 desmin 和 SMA 阳性远高于 ESS。

现认为 CD10是鉴别 ESS 和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有效标记物,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多为阴性。

2、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ESN 是子宫肌壁内孤立的结节,边界清楚,与邻近子宫肌层有推挤性界面,无坏死、脉管内瘤栓和间质玻璃样变性,肿瘤无肌层内浸润,即使有浸润,也限于3mm 范围内。

子宫内膜癌增殖抗原抗体1(MIB-1)、ER、PR 可用于鉴别。

MIB-1在 ESS 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 ESN,但 ER 的阳性表达率却往往低于 ESN。

免疫组化检查可帮助鉴别本病。

3、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瘤细胞呈梭形、圆形,常为巢状或片状排列,缺乏螺旋小动脉样血管,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网状纤维围绕在癌巢周围,免疫组化 CK (+)、EMA(+)、Vimentin(-)可帮助鉴别。

七、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治疗治疗原则:目前,手术治疗是 ESS 主要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病理类型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术后治疗方案。

手术方式主要为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出现子宫外转移的晚期患者可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等。

此外,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对孕激素类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靶向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方法值得期待。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暂无资料。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1、放疗一般认为术后辅助放疗有助于预防盆腔复发,提高5年无病生存率。

治疗方法多采用盆腔外照射和阴道内放射。

2、化疗化疗药物可单用或联合,推荐联合化疗方案包括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等,单用药以多柔比星疗效较佳。

物理治疗:暂无资料。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ESS 的靶向治疗一直被广泛关注,但由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仅见个案报道。

2017年美国NCCN 指南推荐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帕唑帕尼、索拉菲尼、伊马替尼等。

帕唑帕尼是第一个被批准可治疗软组织肉瘤的靶向药物。

有研究表明,应用帕唑帕尼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疗效。

一般治疗:暂无资料。

药物治疗: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多阳性,对于受体阳性患者,孕激素类药物有较好的反应。

常用孕激素类药物有甲羟孕酮、甲地孕酮、己酸孕酮等。

相关药品:甲羟孕酮、甲地孕酮、己酸孕酮手术治疗:1、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程度虽然较低,预后较好,但手术范围仍应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

对年轻患者也不宜保留卵巢。

因肿瘤易向宫旁及附件浸润,宫颈受侵也不少见,复发率也高,且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保留卵巢,其分泌的性激素可能刺激隐匿的肿瘤生长。

因此,不宜缩小手术范围。

有人认为,对于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即使发生广泛转移,仍应将病灶尽可能切净,肺转移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术后行放疗和化疗,预后良好。

2、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效果不好,因此,对晚期患者可做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症状,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

治疗周期: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预后一般预后:本病预后与肉瘤类型、恶性程度、有无血管淋巴转移及治疗方法的选用有关。

目前一致认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即使发生复发和转移,预后一般也很好,5年生存率为67%~100%。

危害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若没有接受正规积极的治疗,肿瘤可以直接蔓延浸润子宫的邻近器官,或转移到肺、肝、脑等远处器官,危及患者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