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诠释方法探讨的多向展开专题研究_李承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人语:近20年来,深受西方诠释学影响的中国哲学诠释学研究,在模仿中前行,其中也不无令人兴奋的成果。然而,如何发掘、整理、升华、定位中国哲学本有的诠释观念与方法,仍然是摆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面前的任务之一。本专题即是此问题探讨之尝试。李承贵教授别出心裁地提出“逆转理解”法,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某些范畴、概念或命题的意涵,需要通过“逆转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周可真教授则对“同情之理解”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追踪,肯定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殊的诠释方法;包佳道博士通过对杨时诠释“中”的探讨,揭示出“经典文本的相互发明”、“阐洛扬洛的道统坚守”、“体用道事的整体诠释”三大特点。总之,本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哲学诠释方法展开了深入探讨,论述精当,问题彰明,主张独特,希望通过本组专题研究拓宽人们对中国哲学诠释学思考与研究的空间。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3)04-0001-12
特约主持人: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题嘉宾: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可真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包佳道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逆转理解”
——通向中国哲学范畴真实意涵的特殊路径
李承贵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46)
收稿日期:2013-01-04
基金项目: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010JDXM008)
作者简介:李承贵(1963—),男,江西万年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对哲学范畴陈述的方
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陈述方式是:先
是一个“主词”,接着是一个“谓词”,“谓词”可能是一
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句式,不管形
式如何,它们都是对“主词”的陈述。不过,由于“谓
词”是随在“主词”之后的,因而如果“谓词”是对“主
词”意涵的陈述和说明,那么,这种解释在方向上就
有“逆向”的性质,即是由后面的“谓词”的意涵“逆
转”推出前面“主词”的意涵,这就是所谓“逆转理解”法。根据我们的观察,这种理解法相当普遍。如下选择数个案例展开讨论。一、“逆转理解”案例分析本文所说的“逆转理解”,案例遍布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这里从儒家、道家、易学等文献中择取部分案例加以展示,以作为说明此种理解法的根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检讨。案例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