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1导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1导论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 《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持论精确,允宜列入 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
——陈寅恪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 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 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 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 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 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Next Time:孔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重点(1)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

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

• 冯友兰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 国哲学史》,则进一步明确了宇宙 论、人生论、知识论三分的架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成功之处 正是在于,他较之胡适更彻底地仿 效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建立中国哲学 的系统。这个模式绝不只是外在的 形式,因为它关涉到内容的取舍和 诠释的向度。冯友兰说:“哲学本 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 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 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 “诺亚方舟”是上帝为拯救他的子民因应惩罚的 洪水所准备的,而当今人类面临的却是一个基本 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尼采在十九世纪提出的“上 帝已死”,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神的退 隐”,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彼岸世界的真理” 之“消逝”。这也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为世界 “祛魅”之后的最大成果。科学、工具理性成为 现代社会人类构筑“诺亚方舟”的最重要的、甚 至是唯一的途径,世界没有救世主,人类必须自 己做主。那么,该由谁来保证人类自己不会犯错? 谁又能确保人类不会自取灭亡?科学和工具理性 是否具有不可辩驳的正当性、合法性?
• 为什么要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1)对于现在中国哲学史论述方式需要反 思,保持警惕;
• (2)对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不应妄自菲 薄;
• (3)担当意识:中国哲学的世界话语权要 靠我们自己的努力:特别需要面对现实问 题——文史哲皆然。
•三、普遍性问题:

•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所谓 “全球化” 的时代,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突飞猛进的 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越来越紧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日益 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也似乎日益绑定 在一个不可逆转向前急进的历史洪流中的 “诺亚方舟”之上。
• 然而,中国哲学史学科领域内这种“汉话 胡说”的模式,虽然取得了看似辉煌的学 术成就,却导致了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尴尬后果:中国哲学史被诠释为新实在论、 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意志主义、唯物史 观、现象学,直至后现代主义,惟独成为 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国人对于中国 传统不是更易于理解和更加亲近了,而是 更加不解、更加疏远了。到目前为止的中 国哲学史研究实践,只是使这门学科成为 “哲学在中国”,而始终无央大学哲学系, 创立于1920年(南高师)。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丁灵平当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三个关系始终贯穿中国哲学的始末,即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人我关系。

这三个关系式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正是基于对这三个关系的研究,中国哲学有着其独特的精神追求,简要归结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中和之道”。

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哲学的这些精神追求来对中国哲学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归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究天人之际”是中国的思想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对于天道或曰天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冯友兰之观点,中国哲学中研究天道之部分,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

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中国哲学未显著地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二分,而提倡本体与现象的统一。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的中国哲学在宇宙论方面具有以下特征: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没有造物主或上帝。

是气的哲学而不是西方所谓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认为宇宙变动不居,永恒运动,大化流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如《周易》中所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

世界自身的永恒运动,创新,变化,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中国哲学的主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易、诚、仁、太极等本体是超越的本体又是内在的本体,强调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

以上宇宙观与身心关系、人我关系的探讨相联系的表现便是中国哲学中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相互妥协彼此理解与沟通而求人我和洽。

因着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国的思想家们把自然宇宙,道德世界与艺术天地整合起来,把充实的生命与空灵的意境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

金岳霖说,中国哲学家与他的哲学是一致的,哲学家的生活就是在实践他自己的哲学,甚至可以说,哲学家本人就是实行他的哲学的工具。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成为了许多哲学研究学者的必备读物。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本著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本书的良好质量和对中国哲学史的全面覆盖。

在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中,他系统地介绍了自先秦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的主要发展历程。

通过分析历史、文化、社会的变迁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劳思光深度剖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

首先,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明晰了中国哲学传承的思想路径。

他认为,中国哲学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由历代先哲的思想交替演进形成的。

劳思光将中国哲学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家和道家时期、汉代兴起的佛教、唐宋理学、明清心学。

他通过对哲学思想的细致分析,帮助读者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脉络,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要义。

例如,劳思光对《老子》等经典文献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哲学起源的详细认识。

其次,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涵盖了广泛的哲学思想。

他不仅介绍了儒家、道家、佛家、理学、心学等主要流派的哲学思想,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哲学的各种分支和流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例如,汉朝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相影响,以及唐宋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方向等等,全面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第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劳思光还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汉代先秦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中,实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化。

劳思光则指出,中国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全面独特的高峰,影响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类似的,隋唐时期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向更为开放性和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

第四,通过《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我们可以体会到劳思光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洞察和深刻理解。

例如,他在对宋明理学的阐述中,提出了复古与求新的哲学观,以及张载、程颐的核心思想“理学思维方式”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新2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新2

中国哲学史教学⼤纲新2《中国哲学史》教学⼤纲第⼀讲导论主讲⼈:单正齐⼀、“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1、哲学与哲学史2、关于“精英思想与⼀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讨论⼆、“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尤其是西⽅哲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2.主客对⽴与天⼈相分3.正的⽅法与负的⽅法三、中国哲学的特点:根据张岱年先⽣的归纳可总结为⼀下⼏个⽅⾯:1.⼀天⼈2.和知⾏3.同真善4.重⼈⽣不重知性5.重了悟不重知论6.既不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五、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

第⼆讲孔⼦的哲学思想第⼀节:孔⼦的⽣平著述第⼆节:“正名”思想第三节:“仁”的思想⼀.“爱⼈”⼆.“忠恕”三.“克⼰复礼”四.“孝悌”第四节:孔⼦的天道观⼀.孔⼦的天命思想:“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知其不可⽽为之”⼆.孔⼦的⿁神观:“敬⿁神⽽远之”“⼦不语怪⼒乱神”与“⼦所重民:⾷、丧、祭”第五节:中庸思想第三讲《⽼⼦》的哲学思想第⼀节实体意义的道⼀.宇宙⽣成论意义的道“道⽣⼀,⼀⽣⼆,⼆⽣三,三⽣万物。

万物负阴以抱阳,充⽓以为和。

”⼆.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道“反者道之动”事物向相反的⽅向运动发展事物的运动发展“各复归其根”三.⼈⽣哲学意义的道1.⾃然⽆为2.柔弱处下3.全德保⽣4.绝仁弃义第四讲⽼庄哲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专题讲座)第⼀节什么是道家第⼆节道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庄道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庄哲学的“道”“⽓”的内涵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庄哲学的“有”“⽆”统⼀的思想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三.⽼⼦的“涤除⽞览”,庄⼦的“坐忘”对中国美学审美⼼胸理论的影响第五讲墨⼦的哲学思想第⼀节墨家的思想源流及其相关史料⼀、墨家的思想源流⼆、墨⼦其⼈及其书第⼆节墨翟的宗教专制主义的思想⼀、天志:最⾼的价值规范⼆、尚同:权威主义的政治理念三、兼爱:⽆差别的社会理念四、节⽤:功利主义的⽂化观第三节、“三表”:虚假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第六讲先秦时期的名家学说第⼀节先秦名辩思潮的兴起及其相关史料第⼆节惠施的“合同异”第三节公孙龙的“离坚⽩”第四节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第七讲孟⼦的哲学思想第⼀节: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性善论⼀.当时的⼏种关于⼈性问题的观点:1.性善论2.⾃然⼈性论3.“(⼈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4.“(⼈性)有善,有不善”⼆.性善论:1、“四端”说:2、“浩然之⽓”的修养⽅法:第三节:“尽⼼”、“知性”、“知天”的“天⼈合⼀”论第⼋讲庄⼦的哲学思想第⼀节:庄⼦的⽣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齐物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1.认识的主体是相对的2.认识的客体是相对的3.认识的标准是相对的⼆.“道通为⼀”:第三节: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撄宁”第九讲荀⼦的哲学思想第⼀节:荀⼦的⽣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节:荀⼦的天道观⼀.天道⾃然的思想⼆.“天⾏有常”的思想三.“天⼈相分”的思想四.“制天命⽽⽤之”的思想第三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性恶论的⽬的与意义三、荀⼦性恶论与孟⼦性善论的⽐较第⼗讲韩⾮⼦的哲学思想第⼀节法家⼀.法家源渊⼆.法家代表⼈物: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第⼆节法, 术势⼀,法, 商鞅重法⼆术申不害重术三势慎到重势四,⼆柄:刑德第三节道和理⼀, 道与理⼆. 缘道理第四节历史观第⼗⼀讲阴阳家与先秦宇宙的发展⽣论第⼀节术数第⼆节《洪范》所讲的阴阳五⾏学说第三节《⽉令》的世界图式第四节邹衍的历史哲学第五节《周易》与《易传》第六节中医与中国⽂化(专题视频讲座)第⼗⼆讲魏晋⽞学(上篇)-----辨名析理返于冥极第⼀节:⽞学的演变⼀、⽞学产⽣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化渊源⼆、⽞学的演变历程第⼆节王弼的“贵⽆”论*⼀、“以⽆为本”的⽞学本体论1、“道”以“⽆”为规定性2、“⽆”为“品物之宗主”——“⽆”的性质与作⽤⼆、“静为躁君”的⽞学动静观和“⾃然⽆为”的政治理念1、静本动末、“静为躁君”2、“名教出于⾃然”与“⾃然⽆为”的政治理念三、“得意忘象”和“圣⼈体⽆”的神秘主义认识论第⼆节裴頠的崇有论⼀.⽣平⼆.总群全本,宗极之道第三节、郭象的“独化”论⼀、“万物独化”的唯⼼主义本体论⼆、“冥⽽忘迹”的神秘主义的认识论三、从“⼤⼩具⾜”的形上学诡辩论证成“⾃然”与“名教”的合⼀的政治论第⼗三讲越名教⽽任⾃然-------魏晋风流⼀.何为风流⼆.名教与⾃然三.忘情与任情四.移情与会⼼第⼗四讲佛教的基本理论及其与中国⽂化的关系第⼀节佛教的创⽴,发展与佛教的主要思想⼀.三业⼋苦⼆.⽆明与空性三.解脱⽣死之道第⼆节佛教的传⼊及其与中国本⼟⽂化的冲突⼀.⾦⼈托梦,⽩马驮经⼆.出家与孝道三.灵魂问题第三节佛教本⼟化及其对⼤乘佛教⼈⽂精神的发扬⼀.佛教翻译中的智慧⼆.世间即出世间三.万法归禅第四节佛教在中国传统⽂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对⾳韵学的影响⼆.对⽂字学的影响三.对⽂学的影响四.对艺术的影响(若时间许可,播放净空在北京⼤学所作的《佛教与世界和平》专题讲座)第⼗五讲北宋理学第⼀节宋明理学的先驱⼀.韩愈1.宣扬道统;2.推尊孟⼦3.排佛4.阐扬《⼤学》5.论所以为性情⼆.李翱1.性情说2.有情⽆情3.复性第⼆节北宋理学的建⽴⼀.周敦颐⼆.张载三.⼆程第⼗六讲鹅湖之会------南宋理学与⼼学的对⽴⼀.朱熹及其理学⼆.陆九渊的⼼学三.鹅湖之会和⽩⿅洞书院<论语讲义>第⼗七讲⼼学之韵-------王阳明的⼼学思想⼀.⽣平背景⼆.本⼼的思想三.⼼外⽆物四.王门四句教五.⼼学与佛教主要参考⽂献1.单正齐,⽢会兵:《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3、张岱年《中国哲学⼤纲》4、北京⼤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

熊十力哲学体系 重要组成部分
《体用论》“体用不二” 宇宙论 《明心篇》“本习之辨” 人生论
《明心篇》中“习染”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区分
关于科学与科学方法
“智识合一”论 在坚持儒学价值理性优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包容科学与 知识的地位
第三讲
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凸显了对中西文化 的辩证审视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毕业于直隶法政专 门学校,曾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佛学。 1922年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东西文化比较观。 1929—1931年著《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和《乡村 建设理论》。
魏晋时期的何晏、王弼,援道入儒 发挥老子的学说,开启了正始玄风。
《管子》提出了精气说,开启了中国哲学史上气本论的先 河。《管子》肯定“精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汉代 “元气”说。以王充为代表。
宋代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得 出了“理在气中”、“道在器中”的结论。
缺陷:古代的思想家们没有对形式逻辑予以高度的重视 和深入的研究。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在接触了解 西方文化后认识到这一点。
康有为:注意到了方法论的近代化问题。
严复:更为清楚地看到了方法论近代化的重要性 。
梁启超、王国维和胡适等人,特别是胡适对方法论问 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四讲 知行范畴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演变
天人关系的论争发展到近现代主要是围绕着人的自 由和理想问题而展开的。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主要关涉 的是必然与自由、现实与理想、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 性的关系问题。传统哲学中的天人之辩内在地隐含着这 些问题。 近代西方哲学 :意志论传统

中国传统哲学 :宿命论传统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简述中国哲学观——章平平中国哲学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洋溢着科学的智慧,更多的是人文思想。

而中国的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始终依附于政治而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哲学思想是脱离政治而存在的。

这点在很大方面区别于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在很多方面是在治学和科学实践方面的。

像检验论,心理学等。

当然,他们也不缺乏政治方面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部强有力的政治哲学。

而今天,我要讨论的,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简要发展史。

中国哲学萌芽于夏殷周时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

但是在夏殷周时期,所谓的中国哲学只是一种神权统治观念。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说是一种哲学,只能说是一种意识,但是他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像商朝,便设有“巫”这种职位,君王在做重大决策前都需要请巫来占卜。

还包括一些图腾的出现,都是神权统治观念的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九家十流,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提出的便是儒墨法道。

我只是稍微讲解一下儒法道。

春秋战国儒家学说仁:仁在中国是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而我想要明白的是,它到底是属于哪种范畴,究竟是内心情感还是一种人格塑造,是道德意识还是一种人伦纲常?再通俗点说他是一种心理学还是一种社会文学?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有多种的。

首先,仁本指相互爱人,例如“樊迟问人。

子曰:‘爱人’”。

而在爱人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可能与当时的殉葬制有关。

在频繁出现活人陪葬的时代,孔子能提出仁者爱人,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当然这种爱人也是区别于墨家的兼爱。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而仁爱是种有差别的爱。

兼爱不分亲属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任我彼此,爱人就是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都要互相爱护。

而仁爱,它建立在长幼尊卑顺序上,涉及君臣上下,亲疏有别等关系上。

这是种有等级的爱。

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是平的了,那就没有尊严,没有敬畏,那就没有秩序了。

再有他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意识,最有名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国哲学史 钟泰 根据影印版整理

中国哲学史 钟泰 根据影印版整理

中国哲学史钟泰根据影印版整理
【实用版】
目录
一、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概述
二、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结构和内容
三、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特点
四、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系统性研究著作。

这部著作运用了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传统的哲学领域进行了梳理。

全书分为四编,分别为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学史、近世哲学史,共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二章,单列人物 117 位。

上古哲学史由周代至先秦,中古哲学史涵盖了汉代至南北朝,近古哲学史则探讨了隋唐至北宋,而近世哲学史则主要关注南宋至清代。

钟泰在《中国哲学史》中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意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

在撰写这部著作时,钟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努力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思想。

此外,他还注重比较研究和跨文化视野,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从而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价值。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这部著作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而且为现代哲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同时,它也为中国哲学史的教学提供了一部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第1页共1页。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

对知识的不断追求,是各门实证科学的任务和科学家的事 业;而对智慧的无穷的追求,则是哲学家的任务和哲学家的 事业。哲学家所追求的不是实际的知识,而是人类的智慧。 • 哲学与哲学的智慧之区别 • 哲学仅仅是一门学科或知识,实体性较强。但哲学的 智慧是指应用哲学的思想和知识指导行为和实践的能 力,进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即理论创新的能力!即使 你从未学过哲学,但在你的言行中经常闪耀出哲学的 电花,那你就堪称具备了哲学的智慧!相反,即使你 学了一辈子哲学,但依然是个老腐朽,甚至说话办事 还不如一般人,毫无建树,那你依然不具有哲学的智 慧!这也正是哲学家和哲学学者的区别:学哲学的人 多如恒河沙,但几千年来,哲学家不过寥寥几人,正 是因为哲学的智慧这个东西太玄奥了,非有大智慧不 能掌握!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 “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出现 是近百年的事。 哲学” 是近百年的事。 哲学 这个词在中国出现,是近百年的事 • 在19世纪时 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使用汉字 世纪时,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使用汉字 世纪时 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 哲学” 的 “ 哲学 ” 二字表述源于古代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 (philosophy)。 。 • 中国晚清的外交家兼学者黄遵宪 将这一词由日本介绍 中国晚清的外交家兼学者黄遵宪 黄遵宪,将这一词由日本介绍 到中国来。进入20世纪后 世纪后,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 到中国来。进入 世纪后 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 哲学”一词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从而开始出 用“哲学”一词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 从而开始出 现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建立了 中国哲学”学科,开 建立了“ 现了“中国哲学”的概念 建立了“中国哲学”学科 开 启了“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和这门课程。 启了“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和这门课程。

中国哲学的两大特点

中国哲学的两大特点

中国哲学的两大特点一、具有渊源流长得传承脉络在谈中国哲学史得传承之前,我们先来看语言文体传承:五经——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诗歌——战国骚——赋——古体诗——律诗——宋词——曲——小讲——现代白话文从语言文体得传承进展来看,并非一成不变得保守固有内容,而是随着时代得进步,汲取新得内容,逐渐进化过来得.语言文体是文化思想得载体,用文字得形式记录保存下来,代代相传,是了解中国哲学史得思想进展历程不可缺少得资料,假如没有理清中国哲学史得传承性,不仅没有方法把握哲学史得整体性,而且还会忽视非常多特别有价值得研究资源.2001年得时候,饶宗颐先生在北大发言,提到《新经学得重建》,尽管一晃又过了10年,然而这篇发言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作用.在其文章中便提到:“我们得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得整部历史.“五四”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来看待,不免惋惜!现在许多出土得简帛记录,把经典原形在秦汉往常得本来面目,”这段话值得我们不断细看,饶宗颐先生不仅提到中国哲学史得进展过程,还提出了经典得历史地位.跟西方哲学史比较,我们更能看出中国哲学史得传承性和完整性.人类得起源,西方国家是从神话开始转向自然现象得,如西方得哲学鼻祖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认为水是本源,那克西美尼(约前610年-前546“)认为气才是本源,恩培多克勒(前490年-前430年)则认为应该是土、气、火、水.接着由自然派过渡到抽象派,如阿纳克西曼德(约前610年-前546“无定”年)认为是无定,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年—497年)认为是数字,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认为是原子.到了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得时候,出现了一个转折,便是由从外界得认识回归到对自身得认识,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外界”,因此扭转了人们向外看得眼光,而转向自身内在得认识.苏格拉底得学讲接着便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发扬,为了证明形而上存在得可能,亚里斯多德进入一分为二得思想,自圆其讲得结果并不能让人中意,引起了认识论和经验论得辩解,因此而陷入了困境.那个时期开始转向休谟(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得怀疑论,到底制造世界论文联盟得上帝是否存在,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地方进入了怀疑得状态,为了解决存在与思维得咨询题,上帝存在与否得可能,康德在笛卡尔得“自我”得启发下,提出了先验自我,认为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先验自我.然而费希特(1762年5月19日-1814年1月27日)却认为康德关于物自体存在咨询题得论述,会导致表象和物自体得分离,如此将不可幸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因此用“绝对自我”进行物自体得确信和稳固,谢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对费希特得这种看法进行批判,认为“绝对自我”忽视了客观得重要性,因此应该重建一套完整得哲学体系,因此结合主观和客观,提出“绝对统一性”;到了黑格尔时期,才最终进行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得阐述,他在唯物和唯心咨询题上,对前人进行了总结和批判,用辩证否定得观点探讨思维与存在得辩证关系,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得更替、进展、永恒得生命过程,是“绝对精神”本身.西哲这种一分为二得思维模式,使哲学家们陷入了唯物和唯心两种边界得困惑,如此就非常难形成一以贯之孔子之儒学得哲学思想体系.相反,中国得哲学史内容则更加注重人自身得修养,注重生命质量得提升,如孔子以“仁爱”、“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为核心得儒家思想,老子提倡“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柔弱胜刚强”、“外其身而身存”、“慈”、“俭”等等修心养性得道德思想,佛学“五戒十善”、“自度度他”、“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了脱生死”等等行善解脱生命得思想,这些内容代代相传,历经时代得考验而不衰,不管是战争依然天灾地难病害,中国得先辈们总用智慧寻求各种保存得方法,留下先哲得思想.二、具有教育意义得人智学从中国哲学史得传承,能够了解到经学在整个历史过程得重要性,经是整个哲学史得一页,而且是特别重要得一页,贯穿古今,历久而不衰,因为“经书是我们得文化精华得宝库,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得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得核心精义、不废江河得论著.”“&hellip;&hellip;‘经’得重要性,由于讲得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得正确与否,取古典得精华,用笃实得科学理解,使人得文化生活,与自然相调协,人与人之间得联系,取得和谐得境地.“经”得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得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得人智学(anthroposophy).”1上面几段话,深刻得指出经典得价值和重要性,以及经学与哲学密不可分得关系.经得内容是修学得重要依据,是“具有长远教育意义得人智学”.经得内容,是先哲们通过长期考虑和实践,通过历史得检验而保留下来得经验,记载着永恒不变得真理.这与哲学得内涵是一致得.哲学,属于外来词,指爱智慧,含有追求智慧,追求真理得含义,在历史长河中,漫长得人类史最具有对真知得追求,中国哲学也应名副事实上被理解为中国人类智慧得学咨询,而且是具有长远教育意义得人类智慧得学咨询.尽管物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得条件,然而人文得进展也特别重要,专门是对生命得认识,没有了生命,世间一切皆妄谈,只有正确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才能更好处理好人自身得关系,人与人之间得关系,人与自然得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得进展,达到天人互争挽留得境地.2三、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哲学是一门人类智慧得学咨询,是生命得学咨询,古人对生命得认识凝聚在经典中,时代传承,而且是万物归一,天人合一,生命同体得整体观思想,这是西方哲学内容所无法相比得,因此我们假如不先理清晰中国文化得特色,那么我们将会迷失在浩瀚得经书里,将会迷失在西方哲学一分为二得研究方法中,最后越走越狭窄.。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是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一、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

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

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次旬之某日为来。

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

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

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

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

再观察鸟兽,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

所以就把阴(一一)阳(——)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

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

所谓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论的因素。

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胚芽。

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天、地、日、月、风、雨、山、水、鸟、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

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殷商(约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书》。

中国哲学史 PPT

中国哲学史 PPT

学首尾一贯的辩证思维传统。
▲ 和合与中庸 西周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 他谓之和”的和而不同的观念。 孔子以“和而不同”作为君子的标志,注重和合 的社会功能。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中庸》对孔子的“中庸”之德进行了多方面的 阐发,提出了“时中”和“执两用中”的思想。 中庸是处理两之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只有 符合中庸,才算是把握了道。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从总体上来归 纳,大致可以有如下一些基本的方面: ★辩证思维传统 ▲ 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 “物生有两”即事物无不有其对立面,春秋时期 的史墨首先自觉地予以表述。它要求既把握统一体之 “一”,又抓住对立面之“二”(两),注重对立双方的 相互作用。
哲学流派


1.西方哲学
知识型或科学型的哲学,商贸发达,数理


2.中国哲学
伦理道德型哲学,农业,家族制度,人伦关系


3.印度哲学
轻视世俗生活,宗教色彩,重精神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 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指的是关 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达到超越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 的价值。……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 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说的增加积极的 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说的提高心灵的境 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 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是智慧的学问,而智慧之树常青。

人类的智慧、特别是哲学智慧犹如生生不绝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发展。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

学习中国哲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在树立深厚的历史感的基础上并以全部历史经验为内容的智慧的熏习,哲学的思维与时代精神的脉搏始终保持着同步的跳动。

第一节“神奇国土”的文化中国,古人称天下中央之国也。

自从盘古开天地,普天之下,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州,中国居其一,名“赤县神州”。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皇五帝到如今,由总称为“华”族的诸民族的文化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条宽广深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绚丽壮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故中国文化与一般的人类文化就既有同一的属性,又有明显的差别,在她的身上,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文化”一词在中文,本是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用、制度、语言、行为和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来对所谓“天下”、实即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施加影响,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

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人化”。

“人化”既然反映的是人的目的和需要,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在文化诸要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的智慧正是从这里开始发源生长。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爱智慧乃是“哲学”的本分,哲学对人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对人们“化成”世界的活动和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它在整个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表现了出来。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岭南大讲坛宋志明核心提示: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逻辑、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等六点。

1自强不息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先哲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创立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

与古希腊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并且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过。

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我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面六点。

《周易·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

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

《易传·系辞》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个“生”字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特有风格。

古希腊哲学家从“有”(存在)开始他们的哲学思考,中国哲学家从“生”(形成)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

由于彼此的思路不同,古希腊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原子论;而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元气论。

“气”与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宇宙万物的质料因,又是宇宙万物的动力因。

这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

中国哲学家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也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他们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高扬乐观主义精神。

论中国哲学史的特点

论中国哲学史的特点

作者: 郭云鹏;曹锡仁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98-105页
主题词: 中国哲学史;社会伦理化;王道;“天”;西方哲学;奴隶制;停滞性;朱熹;王夫之;孔子
摘要: <正> 中国哲学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于中国历史的各个现实阶段里,在漫长的行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自己民族理论思维的独特格局。

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总结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发展规律,不仅涉及到我们对中国哲学的批判继承问题,而且对探索我们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方向也有裨益。

今天,当我们万众一心振兴中华之时,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封建意识形态的本质,更有效地清除封建主义的遗毒,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导论中,我们着重从方法论上谈三个问题:
一是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二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三是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出现,是近百年的事。在19世纪时,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使用汉字的“哲学”二字表述源于古代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philosophy)。中国晚清的外交家兼学者黄遵宪,将这一词由日本介绍到中国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用“哲学”一词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从而开始出现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建立了“中国哲学”学科,开启了“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和这门课程。
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总是立足于现实世界。
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自己哲学史的开端,也曾出现过天命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状况。但与其他民族不同之点,就在于早在殷周之际,天命神权思想即开始动摇,发生了“天的人文化”过程;而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中国人文精神(包括儒家的入世的人文精神和道家的超越的人文精神),自身又具有消解宗教因素的作用,这就使得春秋末期以来的中国哲学家发展,都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即使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最终所追求的也往往不是彼岸世界。土生土长的道教讲长生久视,希望人们永远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中国化的禅宗讲顿悟成佛,反对追求辽远的天国。道教讲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禅宗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实反映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
二、非实体性的思维
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不是追求决定这种关系的最终实体,而是探讨这种关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这一特点,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联系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是悠久而不衰的农业文明。中华民族所处的亚洲东部的地理环境,使我们的先人没有像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希腊人那样走向蓝色的海洋,也没有像一些游牧民族那样长久地骑在马背上,而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上发展起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与繁荣,促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首先发展起来的是与农业生产联系最密切的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这些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从整体中各元素的分析入手,而是从整体中各元素的联系入手,来把握对象世界。
但是,“哲学”一词晚近才在中国出现,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自己的哲学发生发展的实际进程,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反思和研究自己哲学历史的传统,应当说,中国很早就产生了自己的哲学,并形成了反思和研究自己哲学的传统。“中国哲学”这门学科,“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和这门课程,在形成中无疑受到了西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影响,但并不是用西方哲学史的框架对中国思想历史加以主观裁割而臆造出来的,而是有着自己实际的研究对象和自己悠久的研究传统。
哲学对智慧的追求,归根到底,也就是寻求人的生存智慧,使人能够在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因此,哲学所探讨、所思考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的生存的最基本的关系。在人尚未脱离动物界之前,人与动物界、与整个自然界是混然一体的,人只是动物界、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当人通过自己的生命创造活动建构起自己的最初的文化世界的时候,人就开始脱离了动物界,同自然界区别开来、对立起来,这也就提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种人与世界的关系,当然有自然关系的成份,但本质上却是一种文化关系。在这个文化世界中,人建立了社会,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个文化世界,人同自然界建立了联系,并不断扩大着这种联系。随着人的文化世界的不断扩大、逐渐复杂,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不断扩大、逐渐复杂,包括了越来越多的方面与内容。但总的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前两种关系在人自身的反映(如身与心、理与欲、善与恶、知与行、理想与现实等等)。几千年的哲学史,主要就是环绕这些方面而展开的,从而形成了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观等哲学问题。对于这些哲学问题,千百年来哲学家们反复进行思考和探讨,形成了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因。当然在哲学史上,并不是所有时代的所有哲学家都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他们或者只对其中的某些问题感兴趣,或者超出这些问题的范围进行思考与探讨,但总的来说,哲学发展大致是环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也与西方哲学相近似,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正如张岱年所说:“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在根本态度上未必同;然而在问题及对象上及其在诸学术中的位置上,则与西洋哲学颇为相当。”(《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序论第 2页)也正是这样,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可以运用西方哲学作为参照系,对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加以揭示和阐释。
正是这样,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普遍存在着把本体界与现象界割裂开来、对置起来的情况。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主张“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世间而出世间”,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即便是主张超越的人文精神的道家,也是如此。如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而在西方哲学中,自巴门尼德以来就明确地将世界二分,认为只有本体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现象界则不是真实的存在;至于“上帝”的概念,更是在从中世纪至近代的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到尼采喊出“上帝死了”,才真正使西方哲学出现大转向。
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古代中国比古代希腊更早进入文明时代,产生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与农业经济相适应,中国奴隶制保持了氏族公社的血缘纽带,并由此建立了一整套金字塔式的世袭等级特权制度。这一历史文化特点,促使我们的先人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这样一种重联系的思维方式,经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提炼、升华、反复加工,就形成了从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来解决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阴阳思想、天地人相统一思想,都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哲学智慧。孔子讲的“爱人”,墨子讲的“兼爱”,孟子讲的“恻隐之心”,荀子讲的“明分使群”,也都体现了这种哲学智慧。加之中国哲学的立足现实的态度,反对把本体界与现象界明确二分,因而中国哲学家并不关心决定这种联系的最终实体,而关注的是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非实体性的辩证思维传统。这与古代希腊哲学家的重分析的原子论式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而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亦无机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此,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在世界哲学发展中,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中国哲学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呢?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立足现实的态度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作一探讨。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看来很容易回答、但实际上却很难回答的问题。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没有一个一致的答案。但对于大多数哲学家来说,他们都把哲学看作是爱智慧、求智慧的学问。所谓智慧,它不是知识,不是科学,不是技能,不是某种可以学会、背熟、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希望,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联系的思想框架,是人们进行文化创造的想像力和批判力。智慧同知识相比,可以说更难获得、更加宝贵。它是在人的世世代代的追求中获得的、积累的、发展的。对知识的不断的追求,是各门实证科学的任务和科学家的事业;而对智慧的无穷的追求,则是哲学家的任务和哲学家的事业。哲学所追求的不是实际的知识,而是人类的智慧。哲学史上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体系,就是历史上的哲学家对智慧进行艰苦追求的结晶。这一点,西方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早在春秋晚期,老子就自觉区分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追求。在老子看来,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学”,另一种是“为道”。“为学”是对知识的追求,“为道”则是对智慧的追求。他认为这两种追求是不同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如果专注于知识,就会妨碍对智慧的追求;如果专注于实际的科学,就会妨碍思辨的哲学。近百年来,人们以汉字的“哲学”一词来翻译英语的“philosophy”一词,也正是在于“哲”字的古意中含有智慧之意。因此,中国与西方一样有自己的哲学。那种认为只有西方有哲学而中国没有哲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中国哲学毕竟是在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的文化的背景,有自己的独立的源流,有自己的发展的线索,有自己回答哲学问题的话语系统与致思方式,有自己的一以贯之的传统,因而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我们研究中国哲学,不仅要重视它与西方哲学相似相通的地方,而且更要重视它与西方哲学相异相别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真正领会、真正把握中国哲学。
导论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前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可能重复的,后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断重写的。
我们这门“中国哲学史”课程,正是在后一层含义上讲的,即是将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向同学们进行介绍和说明。我们介绍和说明的内容,涉及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着重讲授从先秦到近代的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线索、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为了对我们这门课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我们首先讲导论。
这种对于人的思考、探讨,又总是与伦理、与政治、与历史、与文化相联系,表现出一种巨大的现实感和强烈的历史感。在中国哲学家那里,对智慧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兴趣、个人的爱好、个人的意志、个人的学问,而包含了一种对民族、对国家、对天下的崇高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体现出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精神,不只是通过他的言论、他的文字、他的著作体现出来,而且通过他的行为、他的人格、他的德性、他的人生体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者比前者甚至更为重要。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了一句孔子的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句话可以说典型地标明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徐复观对这句话作过解释,他说:“‘空言’,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语言。‘见之于行事’,是在行事中发现它所含酝的意义及其因果关系。‘载之空言’,是希腊哲学家的思想表达方式。‘见之于行事’,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表达方式。”(《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页)金岳霖也对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作过说明。他在《中国哲学》一文中写道:“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式人物。”“在他那里,哲学从来不单是一个提供人们理解的观念模式,它同时是哲学家的心中的一个信条体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说就是他的自传。”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在历史上形成了对“内圣”与“外王”的追求。所谓“内圣”,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所谓“外王”,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中国哲学家的思想创造,总是体现了他们对“对圣外王”的理解和追求。张载的一段名言很能概括这种理解和追求。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所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