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合集下载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一、关节松动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

【适应症】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禁忌症】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3.关节的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仪器设备】不需要设备。

【操作程序】1、患者体位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

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

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善活动。

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施(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

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

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

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两篇)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两篇)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二)引言概述: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所需遵循的规范化操作步骤,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护理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康复护理技术的定义和特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意义以及在操作规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正文内容:一、康复护理技术的定义和特点1. 康复护理技术的定义:康复护理技术是指通过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帮助其恢复或提高功能能力的一项综合性护理技术。

2. 康复护理技术的特点:康复护理技术具有个体化、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个体化指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科学性指康复护理技术需要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性指康复护理技术需要有完整的操作步骤和程序。

二、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意义1. 提高护理质量: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2. 保证患者安全:操作规程能够规范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保证患者的安全。

3. 提高工作效率:操作规程能够提供明确的操作步骤,使护理人员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

4. 便于管理和评估:操作规程能够便于管理护理工作和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进一步提高康复护理质量。

三、操作规程中应遵循的原则1. 规范性原则:操作规程应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康复护理标准、规范。

2. 安全性原则:操作规程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减少操作风险。

3. 实用性原则:操作规程应具有实际操作性,便于护理人员理解和应用。

4. 可操作性原则:操作规程应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避免过多依赖设备或技术。

5. 可评估性原则:操作规程应具备可评估性,通过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指标,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

四、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1. 患者评估阶段(1)收集患者康复信息。

(2)评估患者康复需求和目标。

(3)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

2. 康复治疗阶段(1)进行康复基础治疗,包括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

(2)进行特殊康复技术操作,如运动疗法、功能训练等。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引言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是指通过护理干预手段,辅助患者实施康复治疗,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为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是必要的。

二、操作规范1. 操作前准备- 进行治疗前必须确认患者的身体情况,包括病情、治疗适应性和禁忌症等。

- 对所需的治疗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查、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完整、无损坏。

- 确认治疗环境安全,清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或障碍物。

2. 治疗操作- 按照医嘱要求和治疗计划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治疗内容。

- 保持良好的操作技巧和操作规范,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

-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情况,适时调整治疗强度和时间,确保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治疗后注意事项- 治疗结束后,对治疗设备和器材进行清理、消毒和存放,确保设备的安全和卫生。

- 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 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建议,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4. 安全措施-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的安全防护,佩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 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中不伤害患者或自己。

- 发现患者有过敏反应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护人员。

5. 记录和报告- 治疗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反应和效果等相关信息。

-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三、总结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遵守规范要求,护理人员可以提高操作技巧,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治疗操作规范的遵循将为康复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康复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专业科室,主要负责对各种疾病引起的身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科的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估与记录、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

一、评估与记录评估与记录是康复科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功能评定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

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1.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疾病对其生活能力的影响。

2.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心肺系统等方面的检查。

3.进行功能评定,包括行走能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评定。

4.细致记录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

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康复科的核心内容,通过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自身的功能水平。

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1.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确定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

2.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方面的训练内容。

3.进行功能训练,包括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训练、认知训练等方面的训练内容。

4.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进行康复训练的调整和优化。

三、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康复科的重要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1.保护患者的受损部位,包括创面护理、接尺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2.进行功能训练的辅助护理,包括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转换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3.进行心理护理,包括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4.定期评估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四、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康复辅助器具是康复科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适当的辅助器具使用,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1.选择合适的康复辅助器具,包括拐杖、助行器、轮椅等方面的辅助器具。

2.进行合适的辅助器具使用教育,包括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教授患者使用辅助器具的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介绍康复护理是指对因疾病、外伤或残疾而陷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的个体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帮助其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所需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旨在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复护理。

本文将就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详细介绍。

二、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护理评估:在进行康复护理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

这包括对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功能能力等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康复护理需求和目标。

2.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护理评估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明确康复护理的目标、方案和步骤。

3. 床位护理:对于不能自理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翻身、按摩、被单更换等床位护理操作,保持身体清洁、舒适。

4. 功能训练:对于一些失去了部分功能的患者,如肢体残疾、语言障碍等,需要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帮助其恢复或提高功能能力。

5. 应用辅助器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如轮椅、助行器等,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日常生活与活动。

6. 心理支持: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建立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

7. 家属指导:对于康复患者的家属,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患者。

8. 护理记录:在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情况和护理操作,以便于后续的评估和调整护理计划。

三、结语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涉及到众多的护理技术和操作要点,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循相关规程和要求,以确保患者得到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康复护理。

同时,也需要与医疗团队和康复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一、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1.仪器操作规范(1)仪器设备仔细检查,确认仪器无任何异常现象,检查所有电路线路是否正常连接,检查导线是否损坏,以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2)设置合适的检查位置和合适的检查体位,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首次使用或使用前未使用超过一个月的设备,要进行热启动和自动校准等前期处理。

热启动时间至少为30分钟。

(4)检查前观察患者情况,了解其身体状况、药物使用或诊疗史等,避免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2.检查操作规范(1)检查患者表面皮肤情况,清洁需检查区域的皮肤,避免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

(2)安装电极时,已知采样信号的波形和大小能确定哪种类型的电极最佳。

此外,安装时应确保电极处于皮肤层下,避免机械压力对导电体的影响,影响波形的准确性。

(3)调整放大倍数和增益因子之后,进行信号放大和过滤处理,以增加信噪比,并提高信号品质。

(4)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闭眼、闭嘴等,并要求患者配合操作。

(5)操作者应根据检查类型运用对应的刺激模式(如,以正弦刺激为主的“基础”条件等),提高检查效率,降低干扰。

(6)执行每项测试之前,应告知患者关于测试步骤和流程,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

3.检查结果处理规范(1)每个采集的信号波形,都应验证其稳定性和重复性,排除信号失真现象。

如存在,应及时排除干扰源。

(2)对结果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分类结果判定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损伤程度。

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区分不同的损伤程度及其症状。

(3)结果处理完毕后,将结果文档化、储存,并记录相关的检查信息,以备后续参考。

二、康复恢复训练操作规范1.康复训练前诊断规范(1)在执行康复训练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全面诊断。

这可能包括影像学检查、肌肉活力度等体检。

在排除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后,才能进行康复训练计划。

(2)与此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康复训练前的基础度量,以便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进度。

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一、前言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和保健中,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或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康复治疗流程、操作方法,提高康复治疗质量,本文档旨在制定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1.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牵引、疏通经络、功能训练、肌力训练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医生应合理选择治疗方法,不可盲目使用。

2. 操作规范:2.1 康复治疗前,医生应了解患者的病历及家族遗传史,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2.2 操作时,医生应完全了解自己的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保证操作技术规范化。

2.3 康复治疗中,应注意力度控制,避免操作过度或不足,以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2.4 操作时,应说明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明确治疗过程,保持良好的治疗信心。

三、康复设备操作规范康复设备通常包括多功能治疗床、肌肉康复训练器等。

在操作康复设备时,除了应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外,医护人员还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3.1 康复设备应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不可私自拆卸或更换配件。

3.2 操作康复设备前,应进行设备功能自检,确保设备处于正常操作状态。

3.3 康复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清洗消毒,保证设备的卫生安全性。

四、总结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医护人员规范康复治疗操作方法,提高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所列举的操作规范仅为建议,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操作方法,确保治疗效果及患者安全。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摘要
本文档描述了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康复康复运动疗法的定义、操作准备、注意事项、技术操作步骤等。

本文档适用于康复康复训练师和有关康复方面的医务人员。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的定义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是一种以运动为手段进行康复治疗的方法。

通过对运动的刺激,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加强,改善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操作准备
- 了解患者病情和康复目标
- 准备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所需的器材和环境
- 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和手套
- 对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操作步骤进行熟悉
注意事项
-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 确保康复环境的安全卫生
- 选择适当的康复康复运动疗法项目
- 操作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
技术操作步骤
1. 进行患者的初步评估和康复目标制定
2. 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基础训练和暖身活动
3. 根据患者康复目标选择相应的康复康复运动疗法项目
4. 根据康复康复运动疗法项目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5.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逐步调整康复康复运动疗法的强度和时间
6. 进行康复康复运动疗法的收尾工作和评估
结论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在进行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操作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的提示,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步骤。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是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旨在指导和规范康复工作者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在康复工作中,严格遵守康复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康复工作的质量、效果和安全。

康复操作规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估和诊断:规定如何进行康复患者的初步评估和诊断,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目标。

2. 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治疗目标和计划,制定康复训练和治疗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 实施康复训练和治疗:规定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的操作流程,包括使用康复设备和器械的规范操作方法。

4. 监测和评估:规定监测和评估康复患者的康复进展和效果的方法和标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安全管理:规范康复训练和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患者和康复工作者的安全。

6. 素质要求:明确康复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工作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沟通和合作。

康复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遵守规程,康复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康复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安全的康复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康复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和掌握康复操作规程,全面提高自身的康复治疗水平和操作技能。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中医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改善和恢复人体功能、减轻和消除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安全、有效性以及操作规范,以下是一些操作规范的介绍。

一、患者评估和康复目标确定在进行中医特色康复技术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病情分析、症状和体征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等。

通过评估,确定患者的康复目标,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二、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可以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气功、食疗等多种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制定治疗方案。

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1.针灸技术: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掌握好针具消毒的方法,避免感染。

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应准确无误,避免误伤。

针灸过程中要保持舒适的体位和环境,避免患者的紧张和不适。

2.推拿技术:在进行推拿治疗时,注意手法的柔和和力度的适当。

通过按揉、拨动、捏摩等手法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同时要避免过度用力和操作不当,造成患者的不适或伤害。

3.中药疗法: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准确配伍用药,并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剂量和用药方案。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和监测用药效果。

4.气功技术:在进行气功训练时,要注意正确的体位和呼吸方法。

指导患者进行各种气功锻炼和调整,以调和气机、增强体质和促进康复。

5.食疗:在进行食疗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需求,合理安排膳食营养。

宜忌食物的选择要准确无误,做到慎食慎用。

四、康复效果评估和调整在进行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评估康复效果,以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体征改善、功能恢复等指标,评估康复效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五、记录和总结对每一次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和效果都要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操作过程、康复效果等内容。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方法的综合性康复方式。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的康复方法,通过调理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人体功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为了规范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下面将介绍一些操作规范。

一、前期准备1.做好康复目标的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合理设定康复目标。

2.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情分析、康复需求等,为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3.了解患者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并发症或加重病情。

二、操作过程1.搭建良好的沟通环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了解他们的主诉和需求,并告知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选择合适的中医特色康复技术。

例如,选择针灸时,根据穴位的选取和刺激力度的掌握,结合患者的反应与感觉,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3.注意操作的细节,如保持手部清洁,使用无菌针具和消毒剂,防止交叉感染;掌握合适的力度和速度,避免过度拉伸或施力过猛导致疼痛或损伤;在刮痧和拔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反应,调整力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

4.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患者的异常反应,如出现晕厥、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终止康复操作,并做好相关处理。

5.康复操作结束后,要对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部位、操作力度等,为下一次操作提供参考。

三、术后注意事项1.患者术后需要有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避免受凉或感染,保持伤口的清洁。

2.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饮食调理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督导。

3.患者术后应配合康复师的指导进行相关锻炼,如适度的运动、按摩和自我调理,促进康复效果的显现。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操作规范包括前期准备、操作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

规范的操作能够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并提高康复效果。

第一章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程1.1 概述本章节旨在规范中医康复技术的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康复技术的各个环节,包括评估、干预、监测等。

1.2 评估操作1.2.1 评估目的评估操作旨在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为后续的干预提供依据。

1.2.2 评估步骤评估操作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疾病历史、家族史等;2. 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观察、听诊、触诊等;3. 进行功能评估,包括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评估;4. 制定评估报告,总结评估结果和康复需求。

1.3 干预操作1.3.1 干预目的干预操作旨在通过中医康复技术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1.3.2 干预步骤干预操作包括以下步骤:1.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康复需求;2. 选择合适的中医康复技术进行干预,如针灸、推拿、膏方等;3. 定期进行干预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方案;4. 提供康复指导和教育,帮助患者自我管理和维持康复效果。

1.4 监测操作1.4.1 监测目的监测操作旨在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1.4.2 监测步骤监测操作包括以下步骤:1. 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包括功能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等;2. 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康复障碍;3. 收集患者的反馈和意见,了解康复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4. 根据监测结果和患者的反馈,调整干预方案和康复计划。

1.5 总结本章节详细介绍了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包括评估操作、干预操作和监测操作。

遵守规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是保障患者康复效果的关键。

第一章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1.1 目的和范围
本规程旨在规范中医康复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康复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

1.2 定义
1.2.1 中医康复技术
中医康复技术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的技术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1.2.2 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康复技术操作的步骤和要求。

1.3 操作要求
1.3.1 操作人员
中医康复技术的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和持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

1.3.2 操作流程
- 针灸操作:包括针具消毒、穴位定位、针刺技术等。

- 推拿操作:包括按摩、推拿手法等。

- 拔罐操作:包括拔罐器选择、拔罐部位定位等。

1.3.3 安全措施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措施,包括:
- 消毒操作:确保器械和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 操作技术:熟练掌握相关技术,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病例评估:在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了解患者的病
史和禁忌症。

1.4 附则
本规程的修订应根据中医康复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进行,以
确保其持续适用性和有效性。

以上为《第一章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

本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中医康复技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
的权益。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1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1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贵德县人民医院运动疗法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

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1(1①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

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②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

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2①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

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

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②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

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3⑤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

2(1)训练吞咽:包括训练闭颌(让患者含空气在口腔内,治疗人员可帮助患者闭颌,先牙轻轻合上,再对称张开嘴,再合上,确保不要向后推患者的头部,牙齿咬合。

)、闭唇(治疗人员用手指指出患者没有功能的唇的区域,训练患者闭唇。

不鼓励患者撅嘴及吮下唇,这样会妨碍吞咽时的舌部动作。

)、舌部运动(治疗人员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指颤,震颤幅度要小,时间不超过5s,然后帮助闭颌;之后用力下压舌引出抬高舌后1/3以关闭口腔后部,以完成吞咽动(2(3)改善呼吸控制,患者坐于治疗桌前,躯干前倾,双上肢放在治疗桌面上,让患者深吸气后立即呼出,同时加压和震颤其下1/3胸廊,呼气尽量长些,并与发声相结合。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该操作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康复治疗技术操作前准备: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病史、病情和康复需求,确定治疗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同时,操作人员应确保治疗设备和器具的安全性和功能完好。

2.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应熟悉各项治疗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步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技术选择和调整。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重操作手法和力度的掌握,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对患者的观察和评价。

3.康复治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注意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保持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注意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和伤害。

同时,操作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康复设备和器具进行有效的消毒和清洁。

4.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禁忌和并发症处理:根据治疗技术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阐明相应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如对于急性期、高热、大面积瘢痕等情况,需谨慎使用或禁止一些技术。

同时,规范了对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如出血、感染、疼痛等。

5.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规定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操作人员的资质和培训,设备和器具的检测和维护,操作过程的记录和评估等。

同时,要求操作人员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考核,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总之,《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的实施有利于规范康复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质量。

对于广大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和相关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提高康复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是临床康复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规范康复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康复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康复技术操作,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方面。

二、操作前准备1. 确认患者的康复方案,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康复需求。

2. 核对所需的康复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并按照标准进行消毒和准备。

3. 维护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整洁,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

三、操作流程1. 向患者介绍康复技术操作的目的和方法,确保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2. 做好安全措施,如固定患者,翻身时加固护栏,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按照康复方案和操作步骤进行康复技术操作,准确、安全地施行治疗措施。

4. 持续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技术操作方式和力度。

5. 操作结束后,妥善处理思想活动草至文儿,并将康复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

四、注意事项1.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标准。

2. 康复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注重患者隐私和尊重。

3. 康复技术操作中应注意操作手法的细节,避免误操作造成的伤害。

4.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及时更新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操作评估和改进1.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操作评估,总结经验和问题,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2. 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对康复技术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康复技术操作人员应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操作水平和康复效果。

4. 定期对康复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和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六、附:常见临床康复技术操作规程1.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包括热疗、冷疗、电疗、按摩等操作规范。

2. 职业治疗操作规程:包括功能训练、活动训练、职业咨询等操作规范。

3. 言语治疗操作规程:包括语言训练、语音训练、吞咽训练等操作规范。

4. 康复评估和记录操作规程:包括患者评估、康复记录的操作规范。

康复的操作规程

康复的操作规程

康复的操作规程康复操作规程是指在康复工作中所遵循的一套操作规定和程序,旨在确保康复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下面是一个约1200字的康复操作规程的范例:一、康复操作规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康复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康复工作,提高康复效果,确保康复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规程适用于医疗机构、康复中心和康复机构等各类康复机构的康复工作。

二、康复操作规程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康复操作必须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确保康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安全性原则:康复操作必须注重安全,确保康复工作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康复人员的安全。

3. 个性化原则:康复操作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处理,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4. 效果导向原则:康复操作必须以康复效果为导向,通过评估和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康复工作。

三、康复操作的基本流程1. 康复评估:在进行康复操作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包括身体功能、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状况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康复操作的目标和计划。

2.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康复评估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操作的内容、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

3. 康复操作的执行: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操作,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同时记录康复操作的过程和效果。

4. 康复效果评估:定期对康复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康复目标的达成情况、患者的康复进展、康复操作的满意度等。

5. 康复计划调整:根据康复评估的结果和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以提高康复效果。

6. 康复指导和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指导和教育,包括康复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等,以促进康复效果的巩固和维持。

四、康复操作的注意事项1. 康复操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的康复人员进行,严禁无资质人员从事康复操作。

2. 康复操作必须在安全、洁净的环境下进行,保证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康复工作的专业性。

3. 康复操作必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进行调整,严禁采取一刀切的操作方式。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一、关节松动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

【适应症】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禁忌症】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3.关节的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仪器设备】不需要设备。

【操作程序】1、患者体位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

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

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善活动。

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施(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

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

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

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

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

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

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间: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或4次,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min。

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5.治疗反应一般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也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h后应消失。

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调整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1d。

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6.四肢常用关节松动技术(1)肩关节①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并内旋。

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次。

②前屈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者双手分别从内侧和外侧握住肱骨近端,同时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

③外展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

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④前后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注意放松。

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托起并固定,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将肱骨向后推动。

⑤后前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放在胸前。

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将肱骨头向前推动。

⑥侧方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固定,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并向外侧推动肱骨。

⑦后前向转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⑧前屈摆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至受限处,屈肘90°,治疗者外侧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床上与患侧上臂接触,内侧手握住患者腕部,外侧手握住肘部,在活动受限处摆动。

⑨外展摆动:患者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者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

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⑩内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者上方手握住肘窝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

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

治疗者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固定,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下后摆动,使肩内旋。

⑾外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90°。

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⑿松动肩胛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

双手同时向各个方向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做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

(2)髋关节①长轴牵引:患者仰卧位,下肢中立位,双手抓握床头,以固定身体。

治疗者面向患者,双手握住患者所需牵引的大腿近膝苯节处,并用近患者侧的上肢腋下夹持患者患侧小腿踝关节处。

双手同时用力,身体后倾,将股骨沿长轴向足部牵位。

②后前向滑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两膝之间放一枕头,使上方下肢保持水平。

治疗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大腿近端后外侧,相当于股骨大转子处,其余四指放在大腿前面用力将股骨向腹侧推动。

③屈曲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下方手托往小腿,双手同时将大腿向腹侧摆动。

④旋转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分别屈髋,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髌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

内旋时,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外摆动小腿:外旋时,上方手向外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内摆动小腿。

⑤内收内旋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患侧髋部,下方手放在患膝外侧将大腿向对侧髋部方向摆动。

⑥外展外旋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对侧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侧膝关节将膝关节向下摆动。

【注意事项】1.治疗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关节运动学、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

2.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基本操作手法。

3.与其他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如肌肉牵拉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二、关节活动范围测定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是指关节的远端骨朝向或离开近端骨运动的过程中,远端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开始位置之间的夹角,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的是关节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而不是关节远端骨与近端骨之间的夹角。

【适应症】1.骨关节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2.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3.神经系统疾患。

4.其他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5.康复治疗的效果评定。

【禁忌症】1.关节急性炎症期不做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2.关节内骨折未做处理时,不进行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仪器设备】1.通用量角器由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移动臂构成,固定臂与刻度盘相连接,不可移动,移动臂的一端与刻度盘的中心相连接,可以移动。

通用量角器主要用来测量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与通用量角器相似,但固定臂和移动臂为2个电子压力传感器,刻度盘为液晶显示器。

显示器可以与固定臂和移动臂固定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连接线与两臂相连。

电子量角器重复性好,使用方便,精确度优于通用量角器。

3.指关节测量器小型半圆形量角器、直尺(用于测量手指外展或屈曲的距离)和圆规(用于测量拇指外展即虎口开大程度)。

4.脊柱活动测量器专用的背部活动范围测量计或电子量角器(用于测量脊柱的屈伸活动范围)。

也可以不应用仪器,通过测量直立位向前弯腰、向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时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活动范围。

【操作程序】1.测量体位测量各关节及各关节不同功能活动时,都有标准的测量体位,一般情况下均应按要求操作,如患者存在特殊情况无法处于标准测量体位时,应在评价表格备注栏内加以说明。

2.量角器位置测量时,将量角器的轴心与所测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患者有特殊运动障碍时可以适当调整)。

3.不同量角器的测量方法(1)通用量角器:使用时将量角器的轴心与所测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骨的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远端骨的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使用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并用固定胶带(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肢体表面;当所测关节运动时,液晶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测量器①半圆形量角器测量: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范围。

②直尺测量:测量手指外展时,将直尺横放在相邻手指的远端,测量手指外展的最大距离(以cm表示);测量手指屈曲时,将直尺放在测量手指与手掌之间,测量屈曲手指指尖到手掌的垂直距离(以cm表示)。

③圆规测量拇指外展:先将圆规两脚放在拇指和示指指尖,测量两指之间的最大距离,再在直尺上量出该距离的读数(以cm表示)。

(4)脊柱活动测量①背部活动范围测量计:将测量计放在拟测量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的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计上显示的度数即为所测节段的屈曲度数。

②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被测试对象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分别向前弯腰、向后伸腰、向两侧侧屈。

通过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cm来表示)。

4、各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1)上肢关节及手的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见表2—1、表2—2。

(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见表2—3。

(3)脊柱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见表2—4。

表2-1 上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表2—2 手部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表 2—3 下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表2—4 脊柱各节段活动范围的测量【注意事项】1.明确关节的活动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