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训练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1.(2014·广州一模)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

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概括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景。

答案(1)具体表现: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罗斯福新政的示范效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等。

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1、发展阶段的特征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但在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这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1895年—1919年进入整体发展阶段.“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在经济近代化方面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1919年—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近代化新发展,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这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发展的特点(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4)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3、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腿.(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4、中国近代化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5、感想:(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经历曲折的磨难.也不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长期探索才能成功.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异途殊

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异途殊
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和中国人民 思想愚昧,不开化。因而开始西方的思想文化。
3.向西方学习的第三阶段:学西方的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前期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号,反对孔教。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
定了思想基础。 逐步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为争取民
族独立的革命浪潮成为当时的时代最强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近代化历程对比
西方

思想

政治

经济
(成功)
中国 ↓
经济 ↓
政治 ↓
思想
(失败)
归纳:西方的近代化是高屋建瓴,是 成功之路。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反其道而行之,是符合中 国人的认识规律,采取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而 实施的,不符合规律,因而是失败的。
所以:
中西方近代化的异途殊归。
总局等,后又创建三支海军(南洋、
北洋、福建)但在甲午战争中全军 覆没,洋务运动破产。究根源是利 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制度。
2.向西方学习的第二阶段:学西方的 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前后持续103天,由于光绪帝手中没 有实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太强而失 败。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和中国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与不敢发动群众,所以也以失败而告 终。
简介: 1、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阶段:即经济上的工业
化、商品化——洋务运动 思考:为什么中国人首先会向西方学习经济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分析下面这个 问题。)
分析:近代以来我们在反对外来侵略 时为什么总打败仗?
归纳:枪炮船不如人,所以开始学
习制枪炮,制船技艺,具体指洋务 运动前期“自强”,发展军事工业, 创办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热点专题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热点解读】近代化(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习俗的近代化等。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近代化的产生途径有“内源型”和“后发型”两种,“内源型”指的是西欧国家,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积累而实现的自我转变。

“后发型”指的是亚、非、拉大多数国家,其走向近代化的途径不是来自于内部因素,而是受到外部的刺激之后进行的“回应”和“学习”。

【史实链接】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德)。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史实链接点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史实链接点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1954年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方略)。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等)。

史实链接点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史实链接点④: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欧洲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史实链接点③: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二 中外近代化探索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二 中外近代化探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俄国面临着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材料中“三个原则”产生的积极影响。 问题: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发展,使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积极影响:为 农奴获得解放提供了可能,缓解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
(2)材料二中的“殖产兴业政策”是哪次改革中提出来的?根据材料二, 指出日本能够实行诸多筹集资金途径的原因,并概括“殖产兴业”对日 本的作用。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政府依靠国家政权力量。作用:促进了日 本经济发展,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统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解体,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①经济近代化:由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②政治近代化: 含义 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的近代化:学 习西方先进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
经济工 洋务运动——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洋务派以“自强”“求 主要 业化 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筹 内容 (经济 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等,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
(3)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支撑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 略者的斗争。
(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 的成功。
角度二:原因类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艰难曲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中国封建势力的腐朽。 (2)西方列强的入侵。 (3)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他们”中的两位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的作用。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 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受到科学与民主的洗礼,对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 传和铺垫作用;思想解放作用。

中考 中外近代化进程比较

中考 中外近代化进程比较

中外近代化历程的比较:(1)近代化开始的社会背景不同:①西方近代化是在本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的前提下开始的。

②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逐步加紧侵略的情况下逐步开始的。

(2)近代化的过程不同:西方近代化的基本过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精神——制度——器物)中国近代化变革:外国侵略之下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器物——制度——精神)(3)领导阶级和目的不同:①西方的近代化无论是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还是工业革命。

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

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②中国的近代化中出现的新思潮以及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维新变法运动及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领导,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中外近代化的阻力不同:①西方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是本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经济,所以近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学以实现民主政治;反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工业革命,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反对封建思想,提出自由、平等、法治、民主的资产阶级新思想。

②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不仅有本国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外国侵略势力,所以中国实现民主化、工业化的前提是首先要推翻外国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

4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4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②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
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外交机构总
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军事近代化的开启。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
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
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
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
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 这一
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明时期 C.③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 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 命时期 D.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观察曲线图可知,图片曲线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
环境质量的关系,①属于农耕文明,②属于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②应该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 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D两项错误。 答案 A
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②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
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
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欧美国家的近代化历程.ppt

欧美国家的近代化历程.ppt
是革命的代表。这里强调了拿破仑 ( )C
A.受到了德国人民的欢迎
3.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 西方学习的事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A. ①②③④ B. B. ②④①③ C.C. ②③④①
4.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文献《权利法 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都体现了本国的时代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艰难曲折,经历了由表及里,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 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知识重组
一、世界近代化
包括:思想、政治、经济近代化三部分。
14~16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叩响
文 近代社会大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艺 复
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代表人物 有: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 文艺复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教会
二、中国近代化
包括: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三部分;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
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原 因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目 的
影响
①“自强”:兴办 地
军事工业;

②“求富”: 兴办 阶
民用工业;

③筹建了北洋、南 学
洋、福建三支海军; 习
甲午 中日 战争 失败
1898 年
材料一:13世纪初,英国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 章》,英国逐渐确立起一种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国王虽享有 有很大权力,但在国家所有重要事物上,包括征税,必须征求贵 族的意见并且得到他们的同意。 材料二: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未经议 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 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异途殊

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异途殊
概述:中国的近代化实际上就是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就是探索救国救民的过程,就是实现民 族独立的过程。
简介: 1、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阶段:即经济上的工业
化、商品化——洋务运动 思考:为什么中国人首先会向西方学习经济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分析下面这个 问题。)
分析:近代以来我们在反对外来侵略 时为什么总打败仗?
归纳:枪炮船不如人,所以开始学
习制枪炮,制船技艺,具体指洋务 运动前期“自强”,发展军事工业, 创办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
总局等,后又创建三支海军(南洋、
北洋、福建)但在甲午战争中全军 覆没,洋务运动破产。究根源是利 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制度。
2.向西方学习的第二阶段:学西方的 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前后持续103天,由于光绪帝手中没 有实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太强而失 败。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和中国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与不敢发动群众,所以也以失败而告 终。
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和中国人民 思想愚昧,不开化。因而开始西方的思想文化。
3.向西方学习的第三阶段:学西方的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
3、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 —— 工业革命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2、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两大
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异途殊归
一、名词解释
所谓“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 化。它包括:思想上的人性化、 科学化,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 化, 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 品化。

中外近代化历程历对比历史小作文

中外近代化历程历对比历史小作文

中外近代化历程历对比历史小作文
咱们聊聊中外近代化历程的对比吧。

先说咱中国的近代化,那可真是波澜壮阔。

清朝末年,国门被列强轰开,咱得承认,那时候咱确实落后了。

但咱中国人有骨气,有决心,就开始搞自强运动,搞洋务,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

虽然路走得不那么顺,但咱一直在努力。

到了民国,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走向民主共和。

虽然道路曲折,但咱中国人一直在朝着近代化的方向迈进。

再瞧瞧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

他们的近代化历程,起步比咱早得多。

工业革命一来,他们就迅速崛起,科技、经济、文化各方面都飞速发展。

他们搞殖民扩张,把世界都搅和了一遍。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但总体来说,他们的近代化进程比咱快得多。

这么一对比,咱就能看出点门道来了。

中外近代化虽然都有各自的难题和挫折,但咱中国的近代化,更多的是一种从落后到追赶的过程,是一种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而西方的近代化,则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发展和扩张的过程。

当然,咱也不能光看到差距,也得看到咱自己的进步。

现在咱中国已经站起来了,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

咱得继续努力,把近代化的路走好,让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光彩照人。

这中外近代化历程的对比,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咱的过去,也照见了咱的未来。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从中学点啥,让咱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更加顺畅。

近代中国道路探索及现代意义

近代中国道路探索及现代意义

近代中国道路探索及现代意义
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道路探索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探索了许多不同的道路,包括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

这些尝试都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今天中国的发展基础。

首先,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最早的尝试。

自19世纪初,中国人就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期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不过,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种模式在中国的推行遇到了许多困难。

例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在中国很难实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威和家族的强烈依赖,以及对合作共赢的传统观念。

因此,中国在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其次,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另一次尝试。

中国把苏联作为自己的模板,在经济和政治上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

虽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但是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下,中国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对个人创新和投资动力的抑制,人民的普遍权利和自由的缺乏。

最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最新尝试。

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经济模式上,包括发展计划经济、实施市场化改革、建设高科技产业等等。

这种模式在某些方面借鉴了西方和苏联的经验,但也在很多方面保持了中国的独特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的道路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尝试都对今天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的中国发展已经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将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一、洋务运动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的局面。

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和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建设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兴办新式学堂等。

虽然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试图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

然而,这场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宣告了改良道路的破产。

三、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能完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旨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文学革命等现代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探索。

五四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北伐战争1926-1928年,北伐战争爆发,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

北伐战争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七、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爆发,旨在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利。

土地革命战争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八、抗日战争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九、解放战争1945-1949年,解放战争爆发,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斗争。

中西近代化比较

中西近代化比较

中西近代化比较一、相同点:1、本质一样:所谓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2、手段有相似: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

二、不同点: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变革是自发的,由生产力发展后自然而然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中国的改革是外力推动的。

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2、而西方国家近代化变革中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如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如此,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

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

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

3、西方的近代化有各种因素促进。

而中国的近代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发展艰难。

4、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思想为首.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思想最末。

5、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有实现国家独立。

三、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

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中国-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内容: 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民主化 (使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二、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 材料1 鸦片战争以后,来华商船的日益增多,为了维修船 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接着,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剥 削廉价的劳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 厂等。 材料2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 匠,仿制西式枪炮;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 商局,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材料3 1866年,方举赞以200元资金,在上海虹口创办 发昌机器厂。这个厂开始时只有打铁炉一座,工人四五人, 三年以后,开始使用车床,由一个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阅读材料,请判断以上三则材料中提及到的企业分别属于什 么性质的企业。
[讨论] 2、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及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
利 因素,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 近代化提供支撑。 (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 的必要前提。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 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 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 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 国,这是中国 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 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 了社会 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 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所谓中国的近代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出现在西方,所以中国的近代化一开始就注定也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概括地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资政新篇》描绘发展资本主义蓝图。

③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实践魏源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宣告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一批近代专业人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同时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

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使人们认识,单纯学习外国的坚船利炮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还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

因此中国的近代化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阶段。

(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①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按梁启超所说是君有权.权有限。

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

但是变法实际是在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首肯下才能进行的。

而变法则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改革的心态急于求成,改革力度的超前,最终超出实权派所能容忍的限度,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被追捕逃亡海外,谭嗣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

戊戌变法以和平的改良为开始以流血的政变为告终。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一部分人在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走上了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成为革命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等。
2.从非选择题看,主要运用图文材料,考查主题递进式或者
中外纵横链接式材料解析题。角度有: (1)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中中国社会 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表现及成因。如2014年广东文综第 38题考查中国农耕文明向近代社会经济的演变特点及二战
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天津文综第 13题考查明清
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命题意图
本题的主题是工业化发展道路。始终围绕这一主
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以来东西方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历 史发展道路,分析、比较、阐释英国、苏联和中国工业化道
路的特点及差异。
解答思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1)问,根据材料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的时代紧迫性,再结合所学苏俄苏维埃社会主义新政权当时面
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
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
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 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 (2) 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 (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
权的建立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1)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 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 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2)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
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
习俗的变迁等)。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4)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临的严峻局面,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时代必然要求。第(2) 问,注意从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局势的特殊性出发,结合所 学知识简要阐述苏联立足于国内农业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主要措施。第(3)问,主要根据所学近代英国发展工业化道路的
相关史实,简述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以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加以推进的工业化历程。第(4)问,结合 材料信息和所学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新 中国在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力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 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
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
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 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 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
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 “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从1953年起,我们就
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 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 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 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
发展特征等。
(3)考查近现代中西工业化历程、特点及影响。如2013年福建
文综第38题以工业化发展道路为主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以
来东西方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影响 等。 (4)考查近现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与经济全球化历程及中国经 济地位的变化。如2013年广东文综第38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
参考答案
(1) 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
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 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 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
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
主义市场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5)考查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及阶段特征问题。如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对
1750~1850年西方文明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 2011年江苏单 科第23题考查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 面的现代化潮流变革等。 (6)考查近现代中西思想的近代化历程、特点、影响及差异。
【经典考题】 (2013·福建文综,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
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 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 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不挽救重工业,不
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1)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等)。 (2)近代欧洲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 (自由主义、凯恩斯主
义等)。
(4)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特点及影响(林魏思想、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如2013新课标全国II卷第40题对近现代科技发展及近代中国
对科学态度的转变;2012年广东文综第39题对近代中国向西 方学习历程及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特点的认识等。
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
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中外近(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中外近代化道路的对 比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高考多运用图文材料, 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中外近代化历程、结果及影响的理解
认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中外近(现)代化差异及特点等。
[知识链接]
至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2013年浙江文综第 38题以“江 南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古代到近 代经济变动与西方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华经济侵略的 关系等。
(2)考查近现代西方工业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
如2014年山东文综第39题以奴隶贸易为切入点,考查近代英
国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江苏单科第23 题考查英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相互影响关系。 2013年山东文综第29题以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为线索,考查 了工业革命以来至二战后西方工业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经济的
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 业化。
(4) 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
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备考指南]
1.从选择题看,运用材料创设新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外
政治民主化历程、特点及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 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影响及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现象及世界经济全球化 的历程、特点;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演变以及近现
主题二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主题解读]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
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 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